第23章 艱難執政(1)(3 / 3)

“有傑斐遜主持國務院,傑伊主持司法部,漢密爾頓主持財務部,諾克斯主持陸軍部,我感到了這些精明能幹、親密無間的助手們對我的強有力的支持。”

然而,傑斐遜和漢密爾頓二人在政治、經濟、性格和做法等方麵都有所不同。國務卿傑斐遜是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者,才華出眾,思想敏銳;財政部長漢密爾頓是一位出色的行政管理人才,精明能幹,具有精密細致的作風和訓練有素的頭腦。他大膽地提出了一係列具有創見性的經濟政策,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利。

在傑斐遜擔任國務卿之初,對解決國家債務問題和首都選址問題上,同漢密爾頓進行了有益的互相妥協。但隨著曆史的發展,兩人在許多政策問題上開始出現分析,矛盾日漸加劇。

(三)

漢密爾頓在收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憑借自己豐富的財政金融知識,提出了4個經濟報告,其中有三個是關於財政金融問題的。

第一個報告就是清償債務,他主張,凡是在獨立戰爭中欠下的債務,應一律由聯邦政府按票麵值償還。因為這些債務是美國人民為支持獨立戰爭所付出的代價,償債是理所應當的,而且是可以維護和提高國家信用的。

漢密爾頓的償債方案在提交國會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讚同者認為,這是一副扭轉國家財政狀況的妙藥,必須盡快付諸實施;而反對者認為,這隻會使北部資產階級發橫財,但卻嚴重損害其他地區和社會集團的利益。

麵對這一糾紛,華盛頓一開始也有些猶豫不決,但經過認真權衡,他最終還是認可了漢密爾頓的方案。有了華盛頓的支持,漢密爾頓便積極活動,最終使得他的償債方案在國會中獲得通過。

國債需要全部償還,那麼資金從哪裏來?漢密爾頓認為,資金可以從稅收中獲取,為此他又提出來征收消費稅的方案。這個方案在國會中引起一場更大的爭論。事情很顯然,因為當時大部分債券都集中在北方投機商和富豪手中。所以,漢密爾頓的方案實際上是要將大筆錢財奉給北方投機商,而南方沒有債券的州卻要平白無故為北方各州繳付稅款。這樣一來,南方議員們自然對漢密爾頓的計劃表現出反對態度。

但出乎意料的是,漢密爾頓的征稅方案最終是通過反對他的領袖人物傑斐遜才得以在國會中通過的。

1790年3月21日,民望極高的傑斐遜走馬上任,肩負國務卿的重任。6月中旬,傑斐遜在總統府前與漢密爾頓不期而遇,漢密爾頓將自己的財政部方案全部告訴給傑斐遜,並請求傑斐遜讚成他的方案,稱這是緩解難局的唯一方法。

傑斐遜對財政部長深信不疑,但他擔心這樣會令合眾國麵臨解體的危險,因此,他找到了另外一個解決方法。

當時,國會還有一個重大的議題,就是首都的選地問題。在那個通訊方式極為落後、交通十分不便的時代,各地都希望將政府抓到自己手裏。於是,傑斐遜與漢密爾頓達成一項交易:北方要征得足夠的選票,讚成讓首都建立的南方,以換的南方投票通過漢密爾頓的財政計劃。

交易達成後,參眾議院以微弱的多數通過了漢密爾頓的財政計劃。關於首都問題,國會今後10年將繼續在費城開會,同時馬裏蘭和弗吉尼亞交界的波托馬克河河畔劃出10英裏的地方交給聯邦政府,在此修建辦公大樓。10年後,政府將遷往此處。

然而,這項交易卻讓華盛頓第一次遭受到人身攻擊,盡管他從未在此過程中插手。有人稱他簽字同意漢密爾頓的方案是為了將首都安在自己家的門口,他出賣了整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