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所求,才能有所得。如果這個世界與我難以相處,那就必須改變這個世界。

--卓別林

(一)

洛杉磯被稱為天使之城,那裏位於美國西海岸,陽光普照、溫暖宜人,背山麵海的地理環境,舒適宜人的氣候條件使得這裏的景致風光自然天成,吸引著眾多的電影導演和製片廠。這裏是絕佳的天然拍攝場,他們不用設計布景就能直接拍攝影片。

許多製片廠剛剛從紐約遷居到那裏,因而,當充滿抱負的卓別林來到位於洛杉磯郊區的啟斯東電影製片公司時,他簡直被嚇了一跳:製片廠坐落在一堆木材和被拋棄的廢銅爛鐵旁邊,占地雖然不小,但房子卻是破破爛爛的。他甚至有點不相信自己手裏的地址,在外頭晃了兩天都沒有進去。直到第三天,負責人麥克·孫納特打來了電話,卓別林才撞著膽子走進了製片廠裏麵。

與外頭相比,製片廠裏的情景可好多了:柔和的光線均勻地布在整個場地上。日光從寬闊的白色亞麻布上折射下來,幾組演員就在這樣柔和的光線下趕拍電影。

孫納特先生熱情地招呼卓別林,還給他介紹了幾位演員。自我介紹之後,卓別林便將目光移到了拍攝上:

在一個場地上,瑪蓓爾·瑙爾芒正在乒乒乓乓地捶門,一麵還叫喊著:

“讓我進來呀!”

接著,攝影機停下了,一場戲拍完了。

“原來影片是這樣零七八碎地進行拍攝的。”卓別林恍然大悟。

卓別林要去接替的是一位叫福特·斯特林的演員,他要脫離啟斯東公司,和環球公司搭班子。來的第一天,卓別林便看出他非常受歡迎,所有的人都圍著這位演員的場地看,對他熱情地微笑。

孫納特先生將卓別林拉到一旁,向他解釋電影的拍攝手法:

“我們沒電影劇本--想到了什麼笑料,就隨著故事的自然發展演下去,最後形成一個追趕打鬧的場麵,這就是我們喜劇主要的結構。”

這個方法對於擅長舞台劇表演的卓別林來說顯然是小菜一碟,但對喜劇的深刻理解使他明白這隻是表麵膚淺的笑料而已。他個人並不讚成這樣追趕打鬧的鬧劇方式,因為這會埋沒演員的個性。雖然他對電影這一行知之甚少,但是,多年的演藝生涯讓他深知:沒有任何東西比個性更為重要。

他把這些意見放在心裏,決心自己親自拍攝時再加以糾正。就這樣,卓別林跟著孫納特先生走過各個場地,看每個班子的拍攝方法。經過幾天的觀察,他發現了一個尷尬的問題:似乎所有的班子都在模仿福特·斯特林的方式。雖然福特的話很招笑,但一拍成默片就沒那麼可笑了。而且,自己與福特的表演風格也不同,他想嚐試一下自己的表演風格。但孫納特先生並不著急,讓他再觀察幾天。

在跟孫納特和他的朋友吃飯時,有個所謂的文學家居然當麵問孫納特:

“這個英國佬開始拍片了嗎?”

這讓卓別林心裏很不舒服。

(二)

機會終於來了,那天,孫納特出去拍外景,瑪蓓爾·瑙爾芒和福特·斯特林的班子也都跟著去了,電影製片廠裏沒剩下幾個人。

僅次於孫納特的啟斯東總導演亨利·萊爾曼先生準備拍一部新片子,要卓別林在裏麵扮一個新聞記者。萊爾曼在這裏德高望重,而且還導演了幾部機械性的喜劇片很成功,因此,他不需要演員懂太多,隻要按自己的要求做就可以了。

但急於表現的卓別林並不知道這一點兒,他看到要開拍了,導演還在想笑料,就熱心地給導演出點子。實拍的時候,他也使出了渾身解數,加進了很多俏皮的噱頭。

片子順利完成,但當卓別林看到成品時,卻吃了一驚:所有他自己設計的招笑的地方都被剪接掉了。

卓別林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直到幾年後,卓別林也當了導演,亨利·萊爾曼才告訴他:

“對於一個新人來說,你懂得實在是太多了。”

第二天,孫納特拍完外景回來了。他需要一個笑料,就轉身對卓別林說:

“你就扮上一個醜角吧,什麼樣兒的都行。”

卓別林隨即去化妝間準備,他穿了一條肥褲子和一雙大皮鞋,戴了一頂圓禮帽,又拿了一根手杖。他想:要每一件東西看上去都顯得不合適:褲子是鼓鼓囊囊的,上衣是緊緊的,禮帽剛好能扣住頭,鞋子是最大碼的。至於年齡,要老一點兒,所以他又貼了一撮小胡子。準備停當後,他就出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