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出息
望子成龍,對每一個父親來說,都是潛藏內心深處的一條大河。我就是父親愛河裏,曆經千洗萬汰的那粒粗砂。
父親對我的勵誌教育,用狂轟爛炸來形容毫不誇張,登峰造極,是那次拉我跟他“回鄉”。
確切地說,回的不是父親的故鄉,隻是他下放過地方,他的青春“收容所”。父親指著一間坍塌的土坯房對我說:“當年,我就是在這裏用功讀書,考上大學的!”父親用過的那盞的馬燈還吊在搖搖欲墜的橫梁上,輕輕一碰,鐵鏽紛紛飛落,像是父親綿綿不盡的記憶。
父親帶我走過村裏每一個角落,凡是他苦讀過的地方,都要駐足良久,用他的憶苦思甜,現場給我來個人生啟迪。我沒有聽進父親的教導,而是用心打量這個我非常陌生的鄉村。
荒涼。破敗。零亂。沒有青年,缺乏生氣,村外農田裏新建的三四層樓房,鐵將軍把門,空無一人。三三兩兩的孩子,用木訥的眼神遠遠地盯著我們,靜靜地圍觀,無聲地跟蹤。他們的父母在遙遠的城市打工,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過日子。有父母親,少父母愛。
父親帶我去他當年教過書的小學。他曾在村小作了幾年赤腳教師。見到小學的第一眼,父親驚奇地說:“沒變,一點都沒變,還是老樣子。”現任小學老師出來,看到父親,猛撲過來,給父親結結實實的一個擁抱!是父親的老同事。
父親問:“你還沒退休?怎麼還在教課?”
他對父親說:“早退了。可是,這窮鄉僻壤,哪有老師願來呀?我們就返聘繼續教,雖說孩子很少,但隻要有一個,我就舍不得讓他們沒書讀啊!”
父親的這次勵誌教育對我觸動極大。從此,我遠離網遊電玩,發奮讀書。父親逢人就誇:“回鄉沒白回啊!效果相當好!”
高考填報誌願時,父親非常驚詫,問:“你不是不喜歡教書嗎?怎麼都填師範大學?”我對父親說:“我覺得還是當老師好!”如願考上師大。大學畢業時,我向學校提出支教申請,目的地就是父親當年下放過的貧困山區。得知此情,父親異常惱怒,對我說:“老子辛辛苦苦讀書,就是為了走出鄉下。你倒好,輕輕鬆鬆放棄城市,走回我的老路!你就這麼點出息?早知道這樣,才不會帶你去那裏!”
到村裏的第一件事,就是從父親當年住過的破屋裏,取下那盞馬燈,擦掉斑斑鏽跡,加滿煤油,以備停電時,亮點黑暗。這裏老是停電。關鍵時刻,馬燈大有作為。
第一次站在講台上,一個跟我齊肩高的留級生,用蔑視的口氣問我:“老師,我們鄉下人有點出息的都進城打工了。可你這個城裏人,怎麼會想來我們鄉下教書呢?難道你就這麼點出息嗎?”又是出息!一時間,我頭腦一片空白,呆愣良久,才緩緩地對他說:“我也許沒什麼出息,但一定會好好教書!”
我沒有給他們開空頭支票。期末考試,他們的成績從全鄉倒數第一躍升至第二。在我看來,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在我來之前,班裏的學生,一個個都厭學,希望早點進城打工,以致於鄉中學校門兩邊那句“不念完初中,不能去打工”也挽不住流生的棄學之心。從小沒有培養好學習興趣,這些孩子難於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我讓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這期間,我的父親母親用盡他們所有能想到的法子,軟硬兼施,勸我回城。我不但沒心動,反而考上縣裏的正式小學教師編製,立誌紮根山區小學。
那一年,表姐考入耶魯大學,漂洋過海去了美國。那天,我接到她的越洋電話:“老弟,你成績一向比我好,怎麼就不留學呢?呆在山窩窩裏,有什麼意思?不是我說你,你怎麼就那麼點出息呀!?”還是出息!我拆開第一次取笑我沒出息的那個大男孩給我的來信,念給表姐聽:“老師,你來教我們不是沒出息,而是大有出息!因為,我們在你的教導下,一個個都有出息了!老師,你是一盞照亮我們前程的馬燈啊!”
是夜,我在自己的微博上鄭重地發了一條:人各有誌。我選擇接父親的棒,是因為山村裏的孩子需要我!被人需要,是一種幸福。
像瑞典人那樣迷戀窗燈貪戀光吧,點亮我們的心靈,驅逐周遭的黑暗,為他人送去溫暖和祝福,即使身處無光之地,定會全身透亮,燦然勝春光。請給自己的心靈點一盞窗燈吧,光明為人,磊落處世,為自己積福贏利,也為他人和子孫行善積德。
給心靈點一盞窗燈
窗戶是給屋子透亮的,卻有人還覺不夠,加掛一盞燈。此乃何許人?北歐瑞典人是也。
掛在窗口上的燈,我給它取名叫“窗燈”。一盞窗燈,不是對燈的癡戀,而是對光的競逐。瑞典地處於納維亞半島,冬夜漫長,夏日悠然。每年入秋,白天日照慢慢變短,聖誕節前後達高峰,太陽極為吝嗇,首都斯德哥爾摩每天隻有6小時的光照,下午3點就墜入悠悠黑暗裏,直至次日上午9時,日光才緩慢地從地平線升起,很不情願似的露個臉。首都以北的地方,因毗鄰北極圈,冬季光照時間就更短了。
冬天風雪彌漫,沒有陽光的日子漫長得令人絕望。陽光缺席,人容易患上一種病——“缺光性抑鬱症”。出於身體健康的考量,這裏的人們,就在自家窗戶上掛一盞燈。暖暖的燈光,以太陽的名義,化解淤積於人們心中那無盡的苦寒。別出心裁的“光療法”,作用明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大傳統和風俗。
為了讓這個世界多一點光亮,人們下班後大都不關燈。長明燈,亮出的是溫暖,點燃的是關愛。白茫茫的鄉野亦如是。家家戶戶,窗台上點一支燭,亮一盞燈,溫暖自己,也給迷途的路人導航,讓身陷絕望的旅者,感受到暖,看到希望,聞到生的氣息。
瑞典的窗燈,這人間馨紅的燈光,是為自己驅逐黑暗趕走憂鬱,更是為他人送去溫暖和祝福。窗口因了一盞燈,絲絲亮光映照出生活在“暗無天日”裏的人們內心深處的達觀、寧靜和美來。
窗是一個舞台,上演人間清歡。美是這個舞台上一部永不落幕的生活大戲。
瑞典人奉行“正大和光明”的處世原則,從不拉窗簾,將美與暖,無私地亮出來。窗簾在這裏,是可有可無的擺設。他們端正做人,坦誠做事,掛出這盞窗燈,就要以“磊落光明”行事,對人對己,以美相敬呈。
瑞典的窗燈,讓我想起國人內心裏的一些不亮堂來。
一食品供應商說:“我自己做的吃的,打死也不會吃!”此語經傳媒報道,驚擾人心。做出來的食物,自己都不吃,那我們還能吃什麼放心食物呢?難怪有人說“中國已是世界上人造有毒食品最發達的國家”,看看我們的餐桌,那一個個化工原料的名稱,聽來令人背脊發冷——石蠟加工的米、地溝裏掏出的油、瘦肉精喂的豬、激素養的蝦蟹,吊白塊製的米粉,工業乙醇勾出兌的酒、農藥泡大的蔬菜瓜果、硫黃熏製的木耳、人造的蛋……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往食品裏頻頻添加有毒的化工原料?一樁樁,一件件,驚世駭人!是什麼原因,在國人的肚子裏蓋起一座座化工廠?一個個天問在日下的世風中悲愴而出,答案卻在風中飄遠。
都說,那麼多人都管不住一張嘴,那麼多人都管不住一雙手……而我說,問題不是管,而在人心。是陰暗的內心,培育出那一出出驚世的罪惡。
在世界誕生之前,天地鴻蒙一片,是光亮,開啟宇宙成長之旅。光是先聲,有了光,世間萬物才有誕生的可能。人心亦是。心靈要有光。心靈裏那盞窗燈沒能亮起,人就沒有敬畏之心,就會大無畏地催毀人間的種種美好,無情地踩踏良心的底線。正所謂,越墮落越快樂。
心暗的當下,當務之急是引導國人點燃心靈那盞窗燈,亮堂自己,溫暖他人!心窗無燈,陰暗橫行,自是罪惡衍生,荒誕迭出。個個都利己為己,毀滅之劍卻直指整體。
像瑞典人那樣迷戀窗燈癡戀光吧,點亮我們的心靈,驅逐周遭的黑暗,為他人送去溫暖和祝福,即使身處無光之地,定會全身透亮,燦然勝春光。
善良的人們,請給自己的心靈點一盞窗燈吧,光明為人,磊落處世,為自己積福贏利,也為他人和子孫行善積德。給心靈點一盞窗燈,和暖的光,一絲絲亮堂,一點點暖融,那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定將鍾靈毓秀,百世流芳。
每一次關愛,都是源自心底的一種態度,和太陽東升西落一樣,自然而然。關愛不是做作,更不是作秀,不是憐憫,更不是同情,不是高高在上的單向施舍,更不是尋求回報的投資……
愛某一個,愛每一個
愛是如此的具體,具體到對某一個人噓寒問暖,體貼入微。愛又是如此的混沌,愛世界的所有,每一個人,愛一朵花,每一陣風,每一滴水,每一座山,每一樣花鳥魚獸……
從某一個,到每一個,關於愛的比喻可以用水來涵蓋,愛似水樣溫柔包容,又如水樣有力覆蓋。不妨先聽聽兩則小故事,以體會關愛之於你我的真切和效用。
一則是外國小故事。
在距離小鎮不遠的公路邊上,駐紮了一個護路隊,他們定期巡護路段,並重點維護通往鎮上的一座公路橋。一天晚上,睡得正香的護路隊員被急救人員叫醒了,原來,橋塌了,汽車過不去。隊員們去看橋,沒有大型設備,斷定過不去。急救人員說,去接病人的時候橋都是好的,可是,現在病人接來了,應該趕緊送到醫院才行,否則病人會有生命危險。護路隊員紛紛搖頭,隻有一個人挺身而出。他將木板架在斷橋上,一個人站在底下,雙手死死頂住。汽車開過去了,病人因送得及時,得救了。事後,這位護路隊員才知,那位送去急救的病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妻子。
如果不是那凜然一舉,也許,他就要永遠失去自己的愛人了。
另一則,是我國著名女作家裘山山講的題為《宋鐵軍探親》的故事。
連長宋鐵軍工作忙,一拖再拖,才在這年春天抽空回家探親。上一次回家,還是女兒三個月的時候,現在,女兒都二歲多了。為了討好女兒,他特意買了一隻長毛大白兔。半路上,被一個陌生婦女攔住借錢,原來她著急送孩子看病,沒帶錢。起初還怕上當受騙,但見孩子柔弱可憐,就給陌生女人50塊錢,並陪送她們去醫院,上上下下幫忙。臨走時,他還把那隻大白兔送了小女孩。回到家裏,卻發現家門緊鎖,一路舟車勞頓,一通辛苦奔忙,就地睡在門口。宋鐵軍被妻子推醒後,看到妻子懷裏的女兒驚呆了,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抱去醫院的那個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