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年級新生的入學適應(2 / 3)

典型個案1:兩個鬧鍾都叫不醒的早晨。

小惠從二歲半開始,就上幼兒園了,但從進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始,每天早晨,爺爺都要到九點多鍾,才將她送到幼兒園,原因很簡單,小惠晚上喜歡看電視,或者纏著大人講故事,習慣了晚睡,早晨則賴床,根本起不來。幼兒園階段還好,反正也就是去玩玩,要求並不嚴。上小學之後,問題出來了,一大早還是起不來,怎麼辦?常常是媽媽一邊忙著做早飯,一邊三番五次地到屋裏喊她起床。父母著急,小惠自己也很難為情。她讓爸爸給她買了一個鬧鍾,時間定在每天早晨的7點,這樣起來之後,刷牙洗臉吃早飯,然後去上學,時間還比較充裕。第一天,鬧鍾在七點鍾,準時“丁鈴鈴”響了起來,小惠迷迷糊糊睜看眼,翻個身,又睡著了,鬧鍾一直鬧了15分鍾,愣是沒將小惠鬧醒,直到媽媽做好了早飯,走進房間,才將她從床上拖起來。連續幾天,都是這樣。看來一個鬧鍾,沒辦法將女兒鬧醒,爸爸又買了一個鬧鍾,都擺在小惠的床頭,一個設定的時間仍然是七點,另一個設定在七點一刻,這樣,第一個鬧鍾沒鬧醒的話,第二個鬧鍾會繼續接著鬧。然而,開始的幾天,兩個鬧鍾,還是沒能將小惠從床上喚起來,仍然都是媽媽死拖硬拽,才將小惠從夢鄉中喊起來。這時候,離上學的時間已經很迫近了,常常是早飯都來不及吃,就得匆匆背上書包往學校趕,還是免不了三天兩頭遲到。

原因分析:孩子需要的睡眠時間,比成人長,晚上睡得遲的話,早晨自然起不來。尤其是冬天,睡在溫暖的被窩裏,更是不願意起床。小惠之所以早晨起不來,除了孩子固有的容易賴床的原因外,她在幼兒園階段養成的睡眠習慣,是她早晨起不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起床遲,造成上學的時間緊迫,甚至遲到,會讓孩子更加出現上學的不適應。

對策: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從小抓起。孩子小的時候,特別是在進入幼兒園之後,就要讓他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做到早睡早起。如果孩子晚上不肯睡覺,就要向他講明白,你現在是小學生了,再也不能像幼兒園的孩子那樣了,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來,造成上學遲到,老師批評,小朋友笑話,都要自己麵對。給孩子一個鬧鍾,讓他自己安排起床的時間,確實比依靠大人叫醒,更有用。因為,這會讓他學會自己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

典型個案2:上學第一天,哭著找媽媽。

小龍的爺爺奶奶,都退休了,平時很閑,也沒什麼事,所以,就承擔起了照顧小龍的責任。爺爺奶奶帶,既省錢,生活也能照顧得比較好,而且,奶奶是退休教師,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順帶著教小龍認識了不少字。所以,小龍一直沒上幼兒園,直到5歲半了,才進了幼兒園的學前班。每天,奶奶將小龍送到幼兒園後,都要趴在班級的窗戶外,看幾眼小龍,怕他不適應,怕他哭鬧。小龍走進教室後,也習慣了從窗戶看著奶奶,然後後奶奶揮揮小手,奶奶才放心地離去。有一次,奶奶因為有事,將小龍送到幼兒園後,就匆忙離開了。小龍坐在教室裏,向窗戶外張望,沒有像往常一樣看到奶奶的身影,小家夥一下子放聲大哭起來。老師哄了半天,也沒將小龍的哭聲止住。無可奈何,老師撥打了奶奶的手機,奶奶聞訊後,心疼地趕到幼兒園,安撫了半天,才將小龍的情緒緩過來。

小龍到了上小學的年紀。那天,媽媽將第一次背著書包的小龍,送進了小學的大門。在校門口,媽媽又鼓勵了小龍半天,看到小龍情緒穩定,媽媽才放心。小龍快樂地走進了學校。沒想到,開學典禮剛開完,回到教室,小龍突然哭了起來,吵著要回家,要找媽媽。最後,在老師的安撫,和幾個小夥伴的撫慰下,小龍才勉強停止了哭泣,中午放學回到家後,小龍卻死活不肯再去上學了。

原因分析:這是典型的沒有斷奶症。孩子在家裏得到了太多的照顧,習慣了親人圍在他的身邊,兼之沒有及時得到幼兒園階段的磨練,孩子一時無法適應離開親人的生活,感到孤獨無助,想家,想媽媽,哭鬧不止。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一般都是在哭聲中度過的,這是一個必然的斷奶過程。而小龍幾乎沒有經曆過這個過程,即使後來上了一段時間的學前班,但因為奶奶的不當行為,使孩子仍然沒能真正適應親人不在身邊或眼前的狀況,及至到了小學,才來補習這個階段。在小學門口,我們仍然能夠看到,有的孩子不願意上學,每天進校門前都要抱著媽媽大哭一場,拉著媽媽的衣角不願放手。還有的小朋友找借口,說這裏痛,那裏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又沒病。

對策:讓孩子早一天習慣脫離親人的懷抱,不要讓孩子整天粘著大人,多帶孩子和同齡孩子一起玩耍,多進行一些有趣的戶外活動,讓孩子在和自然和社會的接觸中,適應環境的變化,以及獨立活動的能力。早一天放手,孩子就早一天得到磨練,早一天適應在不同環境下的生活。

典型個案3:我的鞋帶散了,誰幫我係一下。

小豪是個開朗好動的孩子,在哪裏都能很快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找到要好的夥伴。和有的哭哭涕涕的孩子不同,他是高高興興地走近學校大門的。自從上學後,每天一大早,他都是趕在父母的前麵,走出家門,又蹦又挑地跑向學校。孩子對上學這麼感興趣,對小學生活適應得這麼快,讓小豪的父母非常欣慰。接送了幾天後,他們就讓小豪自己上下學了。

在班裏,小豪也是個樂觀的積極分子,成了同學們的開心果。老師也對他特別喜歡他,因為小豪使整個班級的氣氛,一下子變得和諧有趣了,很多孩子在他的感染下,也慢慢適應了校園生活。一下課,小豪總是第一個衝出教室,和孩子們一起玩耍,遊戲,甚至沒幾天他就和一些高年級的學生混熟了。他的快樂的小學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沒想到,一段時間後,小豪忽然每天早晨往學校走的時候,變得有點垂頭喪氣了。父母一再詢問,才得知,原來因為特別好動,他的鞋帶總是會散掉,而他自己又不會係,剛開始的時候,他會請別的會係鞋帶的同學幫忙,可是,鞋帶老是鬆散,老是讓別人係,別人煩,他自己也不好意思。於是,經常他是拖著鞋帶,走來走去,有幾次差點被自己拌倒,這讓他很煩惱。

原因分析:動手能力差,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不了。進入小學後,在學校裏有些事需要孩子們自理。比如吃飯前要去洗手,還要準備自己的毛巾、飯勺,上廁所等等,有的孩子像小豪一樣,不太能自己解決,往往因此感到泄氣,無法適應。

對策:孩子在校園中,除了學習之外,也必然會遇到一些生活中的瑣事,而離開了父母,這些事情,大多又需要自己解決,老師不可能再像幼兒園時一樣,代替父母去做,這就需要孩子們提前學會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盡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自理能力越強的孩子,遇到這方麵的困惑就越少,就越容易適應。有的父母擔心小孩子在學校不會自己擦屁股,為了不讓孩子為難,而要求孩子盡可能不要在學校裏大便;有的父母因為孩子不會係鞋帶,而專買不用係鞋帶一腳蹬的鞋子。這雖然也不失為一種臨時的辦法,但因為或者對小孩身體無益,或者沒有根本性地解決問題,因而決非長久之計,因此,最簡單最有效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教會他的自理能力,從“替”到“幫”再到“扶”,直到可以放心地放手。

典型個案4:學校食堂飯真難吃。

小芹的家,離學校比較遠,所以上學後,小芹中飯都是在學校吃的。低年級的學生,飯菜都是送到班級,分發給孩子們吃的,一般是一葷二素,搭配好的。學校為了孩子們營養均衡,健康成長,一周的菜譜都是變換的,今天吃雞肉,明天吃排骨,後天吃雞蛋。小芹在家裏,從來不吃雞蛋和肥肉,吃雞也隻喜歡啃雞腿。遇到吃雞蛋或者菜裏肥肉比較多的日子,小芹就特別痛苦,往往是就著菜湯,勉勉強強咽下幾口飯;即使是碰到他不討厭吃的雞肉,也常常因為沒分到雞腿,而讓她心情鬱悶。隻有晚上回到家,麵對自己喜歡吃的菜,她才狼吞虎咽。在學校沒吃幾天,小芹就明顯就瘦了一小圈,父母還以為她是剛上學,學習緊張才瘦下來的,所以,也沒怎麼過問。而因為對學校食堂的夥食不習慣,吃不下,原本活潑的小姑娘,變得鬱鬱寡歡,尤其是上午第二堂課後,她的厭煩情緒就加重,有時弄得第三堂課都無法認真聽講。

原因分析:不獨小孩,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口味和偏好。吃慣了媽媽燒的飯菜,對別的口味,有時候就難以適應。特別是很多小孩,從小就偏食、挑食慣了,在家裏就像個小皇帝一樣,難以伺候,到了學校,吃統一配置、口味單調的大鍋飯,就更是難以下咽了。我見過一個最極端的例子,因為孩子從小就不肯老老實實地吃飯,孩子的飯菜,一直都是根據孩子的口味,特別製作的,而且,嫌孩子吃飯慢,亂撒一地,沒個吃飯的樣子,孩子的飯都是大人喂吃的。及至到了上學年齡,孩子上學了,吃飯吃了一個最頭疼的問題。

對策:讓孩子喜歡學校的夥食,確實很難,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一點,就是從小就不要讓孩子偏食、挑食,葷菜要吃,素菜也要吃;喜歡的菜要吃,不喜歡的菜也要吃。要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該吃飯的時候吃飯,吃飯就要有吃飯的樣子,吃飯要有定量,不能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能想剩就剩,更不能吃獨食,平時要少吃零嘴。當然,在孩子剛入學的適應階段,平時晚上可以為孩子加加餐,彌補一下營養。老師在為學生分配菜肴的時候,也應該注意方式方法,比如打飯菜的時候可以先少一些,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太愛吃的飯菜卻很多,量上麵少一點,孩子容易戰勝恐懼心理,少吃肯定比不吃好,這樣可以一點點解決問題。同時,因為是集體就餐,別的同學吃得有滋有味,也會客觀上刺激不太願意吃飯的孩子的食欲。

典型個案5:又打瞌睡了。

小武調皮好動,在家裏就是一個調皮大王,上學後,一下課,他就到處亂跑,找同學玩耍打鬧,顯得精力特別充沛。奇怪的是,一到下午,特別是第一節課,他就會變得蔫頭蔫腦,常常是老師講著講著,小武的頭一歪,趴在桌子上就睡著了。有時,還會打起細細的呼嚕,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開始,老師以為是小武一定是頭一天晚上睡得太遲,所以,才會到了下午就犯困,可是,連續幾天,竟然都是這樣。通過家訪,老師才了解到,原來小武以前上的是一家私人幼兒園,每天的午休時間都很長,從12點一直到下午2點半,都是午休時間。小武已經習慣了幼兒園的作息規律。到了小學後,雖然中午也有一個多小時的午休時間,但因為是要趴在桌子上睡,和很多孩子一樣,小武也根本睡不著,一旦監督老師離開,他就會和身邊的同學講話,或者小搗小鬧,一刻不消停。於是,到了上課時間,瞌睡蟲襲來,小武招架不住了。

原因分析:幾年的幼兒園生活,養成了小武的生活習慣,使他的生物鍾到了某個時刻,就會產生停擺。特別是春天和初秋,人本身就容易犯困。加上學校安排的午休,小武沒有好好地用來休息,上課之後,自然無精打采,甚至打起了瞌睡。

對策:幼兒園養成的生活習慣,如果不在入學前的最後一個暑假,進行改變,就很難適應學生生活。因此,在入學前,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養成新的作息習慣,做好幼兒園階段和小學階段的銜接,不要等到入學了,才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要求孩子在學校午休時,爭取慢慢習慣趴著睡,哪怕是小眯一會,也可以養養精神,而不要將精力用來玩鬧。家離學校不遠的家庭,可以讓孩子中午回家休息一會,躺下睡一二十分鍾,比趴著睡一個小時,更有效果。孩子需要的睡眠時間比成人多,因此,晚上一定要讓孩子盡量早睡,有了充足的睡眠,孩子就不會在教室犯困打盹了。

典型個案6:總是比別人慢半拍。

小翔是一個小個子男孩,人長得很機靈。開學一周後,其他孩子早晨到校已經知道拿出書本參加早讀了,小翔則沒有這個概念,走進教室後,書包往桌子上一放,看著同學讀書,愣了半天,才想起來自己也要讀課本,這才慢騰騰地翻出課本,跟著同學讀幾句,隻有等到老師提醒了,小翔才會融入其中。課間的時候,小翔總是忘了上廁所,直到上課鈴響了,才突然感覺到有點內急,於是急衝衝地跑向廁所。待他返回教室,桌子上還是上節課的用品,再慢慢地照著同桌的樣子,從書包裏抽出要上的課本。做作業的時候,老師講完要求,小翔常常要等同桌做完一題,才會照著樣子做下去。老師詢問原因,小翔說:我不懂你的意思。每天放學回到家後,小翔又常常因為不知道做什麼家庭作業,而四處打電話向同學詢問。總之一句話,進入小學後,小翔的狀態,顯得總是比別人慢半拍。

原因分析:通過家訪,老師了解到,小翔的學前教育比較寬鬆,在幼兒園階段,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小翔隔三差五不去幼兒園,缺課比較多。加上小翔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學前教育無關緊要,對孩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行為沒有及時糾正,使孩子養成了拖拉、懶散的習慣,到了小學後,跟不上節奏,趕不上步伐,上課不知所措,不明白教師的要求,隻能依樣畫葫蘆。動作總比別人慢半拍,表現得與同齡人的動作速度不相一致,諸如理書包、準備學習用品、搬凳子甚至寫字等,都比別人“慢半拍”。

采取措施:這不是反應遲鈍,更不是天資愚鈍,而隻是孩子在節奏的適應上,出了問題,所以,不必慌張。父母在平時,應該有意培養孩子的辦事效率,對孩子的要求一旦提出,就必須監督他按時完成,不得拖拉。在學校裏,老師可以針對這類孩子的特征,適時進行一些必要的專項訓練,比如給孩子提供一個力所能及的適宜崗位和任務,以提高他的責任心,並告知最佳方法,使孩子明白做事的順序。同時,請別的孩子一起來幫助。對這樣的孩子,課堂學習要求可以先放低一些,但要特別關注能否跟上其他同學,給予他更多的關注,更多的幫助,更多的鼓勵,以增強其自信心。

典型個案7:誰的鉛筆盒掉了?

小樸長得虎頭虎腦,很是可愛,而且活動能力特別大。下課音樂響起,他常常第一個衝出教室,上課則總是最晚一個進教室。課間十分鍾經常是滿操場奔跑。即使這樣,小樸上課依舊精力旺盛,渾身上下有著使不完的勁。

剛入學那陣子,小樸上課很少坐在板凳上聽講,要麼站在座位上,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會,答案是否正確,總是第一個舉手,手舞足蹈地搶著回答問題;要麼一隻腳墊在屁股下麵,一邊不停地把橡皮在桌子上扔來扔去,一邊不時地插嘴表達自己的想法。每一節課,他的文具盒總要在課堂非常安靜的時刻,突然摔在地上,發出刺耳的聲響,讓周圍的同學嚇一大跳,而他卻會做出一臉無辜的樣子,好象它的鉛筆盒,是自己掉下去的樣子。有一次,老師叫同學們描述一遍剛剛看到的畫麵,小樸居然站起來要求老師再重複一遍,理由是剛才鑽在桌子底下找尺子沒看清圖畫!總之,上課的時候,小樸隨心所欲,好動,完全沒有紀律觀念。

原因分析:小樸的家,離爺爺奶奶家很近,以前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基本上都是爺爺奶奶接送的,放學之後,也是先到爺爺奶奶家,他也更樂於在爺爺奶奶家,因為在這裏,遠比在自己家,在父母眼皮底下,來得自由自在。可以說,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來自爺爺奶奶的,遠遠大於來自父母的。現在隔代帶孩子的現象比較普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兩代人常常意見不一。因為爺爺奶奶輩的溺愛和放任,孩子的行為比較自由,並逐漸變成了習慣,使得認識與行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行為難以自控。到了上學後,小樸一時無法改變在爺爺奶奶家養成的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習慣,表現在課堂上,就是特別好動,好講話,好做小動作,沒有紀律觀念。

對策:父母必須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而不能將這個責任,全部推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這是一種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特別是在孩子上學之後,父母更應該多和孩子在一起,既是聯絡親子感情,也是為其樹立行為規範,養成良好習慣。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從培養孩子正確的坐姿、站姿、儀態這些小的行為細節入手,慢慢養成孩子的行為規範。

在學校,老師要給這類學生樹立一個榜樣,最好是其幼兒園同學,或鄰居家的同學,且其他方麵兩生差異不大,讓他們感覺到通過努力,就能和同學一樣受到表揚。同時,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課堂學習活動,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其學習興趣,適時提供發言、演示、表演的機會,也可以安排一些課中操或小遊戲,讓學生一個釋放能量的時空。

典型個案8:我看到樹上飛來一隻麻雀。

7歲的小華,長得胖呼呼的,樣子很可愛,脾氣也好,還善於與人打交道。他的父親是一位退役運動員,身體特別壯實,愛好運動,在他的影響下,小華從小也就特別喜愛運動,四歲多開始,就每天早晨跟著爸爸一起跑步、爬山、打乒乓球。但每項運動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他就會厭煩,好在父親懂的東西多,這樣不喜歡了,就換一項運動。小華的興趣還特別廣泛,看到什麼新鮮的東西,都喜歡研究一番,小時候的玩具,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不過,玩過一段時間後,他就會對這個玩具失去興趣,轉而對其他的新玩具、新東西,發生興趣。

入學後,別的同學還找不到北,沒能適應過來,他已經像個上了很長時間學的老生一樣了,很快適應了小學生的生活。但是,沒過多少時間,他的毛病就開始出現了,最大的問題是,上課時老是分心。教室外有一棵大樹,樹冠正好和二樓的教室差不多高,經常會有一些麻雀、燕子之類的小飛鳥,落在樹枝上。這讓小華來了興趣。下課的時候,他喜歡趴在窗台上,觀察樹枝上有沒有什麼小鳥,上課了,他的心思還不能收回來,看到小鳥落在樹枝上,或著聽到小鳥的叫聲,他都會特別興奮,還喜歡用手搗身邊的同學,悄悄地告訴他們,樹枝上又有一隻麻雀了。害得別的同學也無法安心聽講。而他自己,也因為老是走神,聽不進老師的講課內容,學習跟不上。

原因分析:幼兒期的孩子,對什麼都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興趣廣泛,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興趣都是短暫的,不能持久的,朝三暮四,時間一長,孩子就很難專注於某件事。小華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從他喜愛拆玩具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他的興趣很廣,求知欲很強,但是,因為他不懂得專注,對什麼東西都沒有持久的興趣,所以,很容易被新的東西所吸引,以致在課堂上也不能安心聽講,分不清主次。

對策:在培養孩子對新鮮事物的興趣的同時,別忘了教會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恒心。像小華喜歡拆玩具,弄懂其中的構造和原理,這本身是件好事,但家長要善於引導,不能讓他拆完之後,就不了了之了。孩子的玩具構造一般比較簡單,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拆完之後,再重新安裝好,這會令孩子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讓孩子學會善始善終,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對特別好動、興趣特別多又容易分散的孩子,可以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定力,比如有人讓孩子用筷子將豆子從一隻碗,搛到另一隻碗中,就是培養幼兒集中注意力和耐心、定力的有效辦法。

典型個案9:我會生病的,我又生病了。

小輝是個早產兒,從小就體弱多病,天氣一變化,他就會感冒;稍微吃了點什麼生東西,就會鬧肚子,抵抗力比較差。所以,他的身體健康一直是全家人最大的心事,全家人對他都心痛不已,倍加嗬護。特別是母親,總感到欠了孩子,沒能給他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父母對他的要求是隻要不生病,其它沒什麼奢求。在上幼兒園時,小輝就常常以身體不舒服為理由,不肯去幼兒園。有時候是真的不舒服,有時候是小輝自己不想去,而以不舒服為由,父母因為心疼孩子,他不想去,就不去。

剛進入一年級,家長就向老師提出了照顧孩子身體的要求。課上,小輝也常常隨心所欲地在老師講解時趴在桌上休息;遇到難題或作業未完成時,他會愁眉苦臉地說:我一直生病的,不能多動腦,醫生和爸爸媽媽都說了,要多休息;上體育課或開展戶外活動,隻要天氣稍熱或需要跑跳時,小輝就躲在教室裏不肯出去,掛在嘴上的理由是:我身體不好,不能做這樣劇烈的運動,不然又會生病的;集體勞動或打掃衛生時,小輝就更不願參加了,他說,勞動時有許多灰塵,這會影響他的健康的。

有一次,小輝上課時突然喊肚子疼,要回家。老師讓小輝父母將孩子接回家後,準備帶他去醫院檢查,他卻不肯去,沒一會兒,就歡蹦亂跳地玩耍去了。此後,隔三差五,小輝就會以肚子疼、頭昏、沒力氣,等各種各樣的理由,要老師打電話來接他回家,而每次都一樣,要不堅決不肯去醫院,要不去了醫院一檢查,一切都正常。

原因分析:從小體弱多病養成了孩子的驕、嬌二氣,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於小學生活準備不足,缺乏自信,不願意上學。同時,自恃父母因為心疼他,隻要自己表現出不舒服的樣子,父母就會慌了手腳,將他接回家,不用上學,幾次“甜頭”一嚐,小輝找到了其中的訣竅,無師自通地學會利用自己體弱多病的“優勢”,要狎父母和老師,達到自己逃學的目的。

對策: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非常必要的,對體質差一點的孩子,給予多一點關注和嗬護,很正常,也很必要。但嗬護不是溺愛,更不能成為嬌縱的理由,否則,孩子得不到適宜的鍛煉,不但身體不能健康起來,而且,還會滋生嬌氣,以身體不好為理由,不願意參加運動,不願意承擔學生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不願意融入集體。在家裏,父母除了給予他生活上的照顧外,也要讓他積極地鍛煉身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己的事務和家務活,在精神上多鼓勵他。特別需要重視的是,一旦發現孩子並沒有生病,而隻是一個借口,一定要嚴肅地指出來,不能放縱。在學校裏,老師每天單獨和他(她)說說話,讓孩子其感受到老師的關注,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表揚,增強自信。還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其選派同桌,邀其參加小組活動,讓孩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典型個案10:我膽子小,所以我不敢。

小霄是個文靜秀氣的小姑娘,說話細聲細語,膽子特別小,別說一隻老鼠會將她嚇得半死,就是路上看見一隻寵物狗,她也會遠遠地避開,寧願繞遠一點路,也不敢從小狗身邊走過。小霄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一個人帶著她。小時候,媽媽有事出去,讓小霄一個人在家,媽媽怕小霄跑出去玩,就會嚇唬她,外麵有很多人販子,千萬不能一個人自己出去,不然被他們拐走了,你就回不了家了。所以,小霄從來不敢一個人出門。到了晚上,小霄就更害怕了,太陽一落山,她就不敢出門,即使和媽媽一道,她也會緊緊地拽著媽媽的手,一刻也不敢鬆開。晚上小霄不敢一個人睡覺,都是和媽媽睡在一起的。雖然膽子特別小,但文靜、內向的小霄,從來不會給大人捅簍子,倒是讓媽媽省了不少心。媽媽也一點不覺得這有什麼不正常。

上學之後,每天都是媽媽將她一直送到班級門口,哪怕送到校門口,都不行。第一天的班會上,老師讓每個同學站起來介紹一下自己,小霄漲紅著臉站了起來,半天卻沒講出一句話,直到老師鼓勵提示她,她才像蚊子一樣,輕聲地說出了自己的名字。後來老師問她,為什麼不敢向大家介紹自己,小霄回答說,我膽子小,我不敢在那麼多同學麵前講話。課間休息時,如果沒有同學陪著,她絕對不肯去上廁所,而寧願憋著。老師提問的時候,她更是從來沒有主動舉過手,即使老師點名讓她回答問題,她也是常常低著頭,憋紅著臉,不敢看老師,也不敢回答問題。一直讓媽媽省心的小霄,在上學之後,讓媽媽一點也不省心了。

原因分析:小時候大人有意無意的恐嚇,在孩子的內心,埋下了一顆恐懼的種子。從不敢一個人出門,不敢走夜路,到不敢一個人呆在房間裏,不敢一個人睡覺,及至上學之後,不敢講話,不敢回答問題,不敢提問,不敢與老師和其他同學交流……生活和學習,都遭遇了極大的困惑。小霄的媽媽因為一個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孩子,忙不過來,又怕孩子出去玩會出什麼事情,於是,嚇唬孩子,以確保孩子不到處亂跑亂玩,孩子是變安靜了,讓大人省心了,卻也變得膽怯、懦弱了,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陰影。

對策:性格本沒有好壞,孩子內向,還是外向,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培養熏陶。有的孩子喜歡安靜,有的孩子喜歡熱鬧,都很正常,但我們不能根據我們的需要,嚇唬孩子,恐嚇孩子,使孩子的性格和本性,發生扭曲。膽小的孩子,往往不會捅什麼紕漏,讓大人省心,但膽子太小,就會對將來的學習、交際和生活,都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孩子的膽量是可以鍛煉的,要多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和同伴一起玩耍,多接觸外麵的世界;在家庭環境中,讓孩子適應一個人呆在自己的房間裏,看書或遊玩;晚上自己一個人睡覺,除非遇到特殊情況比如雷雨天氣,父母不要陪孩子睡。在學校,老師應給予這樣的孩子多一點關注和鼓勵,多和他們談心,不歧視他們,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特別是其他孩子起哄、嘲笑的時候,要及時製止,讓孩子不感到孤立無助。

典型個案11:很安靜地神遊物外。

和小霄一樣,小麗也是一個很乖,很安靜,也很膽小的女孩。無論跟誰在一起,都隻用大眼睛靜靜地看,不出聲。爸爸是一個采購員,經常出差,媽媽是三班倒的工人,經常加班,父母忙不過來,就把她交給外婆照顧。外婆年紀大了,喜歡安靜,很少帶她出門,家裏也很少有客人來,常常是祖孫倆,一個安靜地看電視,一個安靜地發呆。小麗一見到陌生人或到了陌生環境,就感到強烈的不安。

入學後,小麗也沒有表現出什麼不適應,相反,她總是準時到校,遵守紀律,很乖巧的樣子。但是,上學之後,她幾乎沒有和老師同學講過一句話,問她事情,都是用點頭和搖頭回答,有時幹脆什麼表示也沒有。碰到小組裏同學做遊戲,她隻看不參加,即使大家高興得哈哈大笑,她也無動於衷。下課鈴響了,別的孩子都一窩蜂出去玩了,她卻孤零零地坐在位置上發呆,從不和同學一起玩。同學叫她她也不理不睬,好像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老師注意到,上課時,小麗坐得很端正,表現出很安靜地聽講的樣子,從不影響別人。但她從不舉手發言,老師叫她起來回答問題,她隻會無助地看著老師,一言不發。老師意識到,看起來認真、安靜地聽講的小麗,事實上心根本不在課堂上,而是早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

原因分析:這類學生往往在幼兒園表現不突出,不在老師特別關注範圍之內,甚至因為外表安靜,態度好,不惹事,不調皮,不搗亂,而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這樣的孩子,往往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神遊物外,對老師的話,一點也沒聽進去,對身邊的事情,也沒什麼興趣。上學之後,看起來一切都很快適應了,事實上,學習的效果,卻一點也沒有,也很少與同學有正常的交往,是隱性的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