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年級新生的入學適應(3 / 3)

對策: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多和孩子交流,常與老師聯係,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真實狀態。每天傾聽孩子講述“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通過這些非任務性的“彙報”,讓孩子慢慢地將注意力引回到課堂,引回到班集體。對孩子表現出來的一點一滴進步,都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孩子覺得自己是有進步的,而進步是能得到表揚的。老師要根據這類孩子的特點,給予關注,引導孩子的注意力,捕捉到孩子的興奮點,適時提供崗位鍛煉,展示自我的機會,激發其對學校生活的樂趣,減少挫敗感。

典型個案12:是他先打我的。

小齊父母工作很忙,經常晚歸,出生以來一直由奶奶照料生活。在奶奶看來,讓孩子吃好、穿好就是學前教育的主要目標。雖然孩子父親認為不妥,但苦於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太少,隻能聽之任之,孩子變得很淘氣,經常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著玩著,就發生了矛盾,繼而扭打在一起。小齊很壯實,而且出手狠,別的孩子常常吃虧,不時有父母找上門來,興師問罪。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爸爸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將小齊暴打一頓。挨一次打,小齊會乖幾天,但沒過多久,又舊病複發。

進入一年級後,小齊很快在班級中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他有幾個要好的“哥們”,對他言聽計從。而對於他看不順眼的同學,他總是想方設法找茬子,別的同學如果不順從,他就會以武力相威脅。在班級裏,不是小搗小戳,就是乘老師不在,扭打在一起。有一次,因為一個孩子無意中胳膊肘碰到了小齊一下,小齊認為是同學故意的,要求那個同學道歉。偏偏那個同學,也是個身體強壯的孩子,早對小齊的行為看不順眼,言語不合,兩個人你一拳,我一腳地打了起來,其他同學則圍在一邊觀戰,起哄。直到老師聽到班級裏有異常響動,從辦公室趕來,才製止了一次打鬥,詢問情況時,小齊和那個同學都表示,是對方先動手的。因為小齊一而再、再而三地與同學打鬧,老師多次批評,不見明顯成效,隻得將小齊的父親喊到了學校。回到家後,小齊免不了又遭到了爸爸的一陣暴打,這回,倔強的小齊跑到奶奶家,嚷著不肯再上學了。

原因分析:男孩子天生有好鬥的習性,大多數的孩子,在父母的調教下,會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但是,遇到矛盾時,不會解決的孩子,有時還是會忍不住靠小拳頭來解決。這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小齊的父親,卻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以暴治暴,以為將孩子痛打一頓,讓他皮肉吃點苦,他就能長記性了,不會再惹時生非了。父親錯誤的辦法,不但沒有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恰恰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反麵榜樣,當孩子再次遇到矛盾或心有不快時,他還是會選擇暴力,父親打他有多狠,他就可能對他人出手有多狠,陷入惡性循環中。

對策:從孩子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隻會頭腦簡單、衝動地解決問題,孩子肯定也不會理智。有的家長會說,和孩子什麼道理都講了,他根本聽不進去,隻能靠打,讓他吃一塹長一智,記住教訓。粗暴的辦法,是最簡單的辦法,也是最無能最無效的辦法,打孩子,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打能讓孩子一時服軟,卻無法讓孩子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並切實改正。真誠、平等、充滿關愛和親情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感到安全、溫暖、有依靠,因此,父母要從自身做起,多給孩子愛的教育,而不是皮鞭;多和孩子溝通,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幹涉。在家庭教育中,特別要避免互相矛盾、態度不一致的局麵,有恩棍棒,有人又無原則偏坦,很容易讓孩子在大人不同的教育觀中,找到自己的“庇護傘”,從而使行為變得更加有恃無恐。

典型個案13:同桌衣服上的窟窿眼。

雖然背上書包,成為一名小學生了,但上學一個多星期了,小楚都沒能弄明白自己為什麼上學,她也幾乎不知道在課堂上,自己要做什麼事。坐在課桌前,她總是一刻不停地擺弄著什麼東西,一塊橡皮,一支筆,書包上的一個扣子,衣服上的一個線頭,都可能成為她的玩具,且百玩不厭。有時,老師正在講課,她會突然說:“我餓了,要吃點心了!”“老師,怎麼還不下課,我想出去玩了!”如果她的願望沒有及時滿足,她便會鬧個不停。

有一次,同桌的家長趕來學校,要求老師調換座位,原來小楚上課時因為小動作太多,同桌深受影響,家長還在孩子的衣服上,發現了很多的小洞眼,這些都是上課時,小楚偷偷用鉛筆戳的……

原因分析:有的孩子在上學之後,還習慣幼兒園的生活狀態,沒能及時調整好。上課的時候,無法安心聽講,有的還偷偷地將玩具塞進書包,在課堂上拿出來悄悄地玩,同時,喜歡做各種各樣的小動作,影響到同座和其他同學的學習。這都是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都沒有調整好的體現,還是像以往一樣,隨心所欲,沒有紀律觀念,愛玩,愛動,經常做一些小動作,而不知道上課需要認真聽講,遵守課堂紀律。

對策:小動作多,是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特別是剛入學和低年級的同學,因為還沒有接受過嚴格的紀律約束,表現出比較任性,坐不住,愛搗亂。對待這樣的孩子,需要足夠的耐心,家長要及時幫助孩子樹立紀律意識,學會在特定的時間,做特定的事情,不三心二意,更不能因為自己的行為,影響到他人。老師在課堂上,也要及時發現並製止這些小動作,對孩子的進步,給予鼓勵和表揚,使孩子慢慢適應班級,適應課堂紀律,用心聽講。

典型個案14:搭油嘴,與老師“頂嘴”。

小強一歲不到,就會喊爸爸媽媽了,說話特別早,這讓父母特別驕傲和開心。到了兩三歲,小強更加能說會道,小嘴巴整天唧唧喳喳說個不停。大人在一旁講話,他也特別喜歡插嘴,雖然他講的話,往往與大人所談的內容,根本八竿子打不著,但孩子能說會道,還是讓大人既驚詫,又開心,會給予小強很多表揚。這讓小強很開心,講話的積極性更高漲了,隻要有機會,他都要不失時機地表現一下自己。

上學後,課堂上的小強,一如既往地愛說話,老師有什麼問題,他總是第一個舉手發言,有時老師沒點名讓他發言,他也會主動地在一旁搭話。剛開始的時候,老師為了鼓勵新入學的孩子大膽發言,給了積極發言的小強一些表揚,小強很得意。可是,時間一長,老師發現小強太愛講話了,相幹的不相幹的,他都要發表自己的意見。有時候,老師在上麵講課,小強就在下麵插嘴搭茬,讓老師很無奈,同學很厭煩。有的老師對小強太多的話,給予了批評,小強還很不服氣地和老師頂嘴,引得其他同學哄堂大笑,課都無法正常上下去。老師不得不和小強的父母溝通,讓小強不要在課堂上搭油嘴,更不要無理地和老師頂嘴,擾亂課堂秩序。

原因分析:小強之所以在課堂上搭油嘴,甚至和老師“頂嘴”,是基於他從小養成的習慣,因為在家中的同樣表現,得到了大人的肯定和表揚,嚐到了甜頭,讓他習慣了在別人講話的時候,插嘴搭話,表現自己。所以,到了學校,一時無法改變。

從主觀上來分析,孩子喜歡搭油嘴,或者“頂嘴”,有兩種情況。一是孩子覺得好玩,因為家庭的環境不同,家長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孩子特別愛“對課”,讓老師覺得孩子在頂嘴,其實孩子隻是覺得好玩或希望引起老師的注意;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真的有自己的想法,特別是“逆反心理”比較強的孩子,他們希望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使別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對策:孩子願意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應該說,這是件好事,應該予以鼓勵。但是,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不是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講話、插嘴、表現自己,都是好的行為,有時候,大人在講與孩子無關的事情時,孩子如果插嘴的話,就應該予以製止,並告訴他,打斷別人的講話,亂插嘴,瞎打岔,是不禮貌的行為,不僅得不到表揚,還應該挨批評。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情況下,可以講話,什麼情況下,不能插嘴,養成良好的語言行為習慣。

老師對待這樣的孩子,也要正確地認識,不要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對老師不尊重,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應該是沒有惡意的,如果上綱上線,老師很快會被“氣煞”,而孩子也很可能從此變得鬱鬱寡歡,不敢發言,或不願意發言。有了正確的認識,老師就會覺得這是孩子與自己交流的一種方式,隻是不妥而已。可以和孩子正式談一談,要求或引導用其他的方式來表達,還可以進行一些規定性的要求。

典型案例15:老師,這個我學過了。

小寒很小就開始上幼兒園了,而且,小寒所在的這家私立幼兒園,對孩子的學習抓得非常緊,這也是它與其他幼兒園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還別說,小寒上了這家幼兒園後,效果還真的很明顯,第一天回來,就會唱一首兒歌了;不到一個星期,會“a、o、e”了;不到一個月,會簡單的加減法了。這讓小寒的父母大喜過望。幾年幼兒園下來,小寒已經認得了幾百個漢字,會十位數的加減法,甚至還會講幾十個英語單詞。這個起跑線,跑得一點不比別的孩子慢,小寒的父母很滿意。

從背上書包,正式成為小學生的第一天開始,小寒就一點也不怯生,每天都是蹦蹦跳跳地去上學,孩子對上學沒有壓力,不反感,很適應,父母自然也是很開心。

沒上幾天課,問題來了。課堂上,語文老師剛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字,小強就大聲地念了出來,這個字,他早學過了。算術老師剛寫下一個算式,小強也一口報出了答案,這個他也早學過了。小強顯得很得意。不過,一段時間後,小強的興趣沒了,他發現,老師教的東西,他都學過了,早會了。小強覺得,上課一點也不難,也一點沒意思,於是,上課的時候,他不用心聽講了,開小差了,不是和同學低聲說話,就是不停地做小動作;不是看著窗外發呆,就是埋頭玩弄著鉛筆;不是在作業本上偷偷給老師畫像,就是將書上的人畫,都畫上胡子。老師發現了小強的異常,提醒他注意聽講,他不服氣地大聲回答,老師,你講的我都學過了,沒意思。

小強的表現,也得到了其他一些同學的呼應,不少孩子都表示,他們都學過了,會了,不用再學了。一次,語文老師給同學們做了一次測試,讓孩子們一個個站起來,念他們學過的拚音字母。很多孩子果然都認識,可是一念下來卻發現,發音存在很多問題,不少孩子雖然會念,卻發音不準確,嘴型不對。小強也有這麼毛病。老師給他糾正口型的時候,沒想到小強反駁說,不對,以前的老師就是什麼念的,是老師你錯了。

原因分析:從小強的身上,反映出了一些問題。孩子幼兒園階段已被抓過文化課,但小學要照顧到沒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依然是零起點教學,這導致一些“超前”的孩子對上課興趣“打折”;另外一點就是,孩子之前在幼兒園接受的教學,可能不夠規範,但給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與現在的老師教的不一樣,對孩子造成了困擾。

對策:以語文教學為例,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一般沒有規定“聽、說、寫、認”等方麵的具體要求和任務,而是側重於對幼兒語言學習中積極情感態度的培養。應該說,這種價值取向是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但孩子進入小學後麵臨的卻是大量不熟悉的拚音、漢字、作業批改符號等,使得不少孩子難以適應這一係列新的變化。因此,老師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適應性訓練,在實際教學中,糾正孩子的一些錯誤發音、錯誤筆畫習慣等,家長和老師都要告訴孩子,以前學過的東西,有的需要鞏固,有的需要更新,不能因為有點會,就驕傲自滿,甚至不願意再學習,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掌握水平,加強一些課外的閱讀和訓練,滿足孩子對新知識的求知欲。

典型案例16:別的小朋友都會,我卻什麼也不懂。

小虎的父母因為在城裏沒有房子,租房子居住,生活不穩定,所以,在小虎小的時候,父母就將他送到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家,讓爺爺奶奶照顧,一直到上小學了,才回到城裏的父母身邊。鄉下雖然也有幼兒園,但小虎的父母覺得不太正規,怕既學不到什麼東西,孩子的生活又沒有照顧好,而且,小虎的奶奶平時也沒什麼事,正好可以帶小虎,所以,就沒讓小虎上幼兒園。鄉下的日子,小虎自由自在,整天和鄰居家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嬉鬧,生活得很開心。

入學後,小虎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身邊的小朋友都不認識,環境一點也不熟悉,最要命的是,其他同學懂得的東西,比自己多多了,雖然自己熟悉的農村生活,這些孩子也幾乎一無所知,但相比起來,自己還是顯得孤陋寡聞,相形見拙,這讓小虎很自卑,不能適應,不合群。尤其是學習上,小虎感到完全跟不上進度,顯得力不從心。老師講的東西,很多同學都早就會了,所以,老師的進度也很快,往往小虎還沒整明白,老師已經講授下一節了。小虎幾次哭喪著臉,要求爸爸媽媽將他送到鄉下爺爺奶奶家附近的學校去上學。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學習跟不上,與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小虎每天都是心情沉重地去上學,這個狀況,讓小虎的父母也憂心忡忡。

原因分析:小虎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幼兒園學前教育,和其他受過幾年幼兒園教育熏陶的孩子比起來,自然就吃力多了。雖然小學為了照顧孩子不同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實行的是“零起點”教學,但是,在大多數孩子都已經掌握的情況下,教學進度會明顯加快,這就讓少數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跟不上進度,學習特別吃力。同時,像小虎這樣的孩子,習慣了農村和家庭中相對自由、散漫的生活,對正規的學校生活,更加難以適應,產生孤獨感、自卑感,影響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對策:對小虎這樣的孩子,父母應該提早預料到會出現的更加嚴重的入學不適應症,早一點做好入學前的準備工作。如果孩子能夠早一點回城,進入學前班學習一段時間,就可以有效減輕孩子的不適應症。在孩子回到自己身邊後,應該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一些入學前的強化訓練,教會他一些基礎的知識點,以免孩子進入學校後,無法進入學習狀態,與別的孩子差距過大產生自卑感。同時,要幫助孩子適應回城之後的生活,學會與城裏孩子的相處,可以鼓勵孩子多和鄰居家的孩子在一起玩,交朋友;多帶孩子與同事、朋友家的同齡孩子接觸。孩子一時不能適應,學習跟不上,不能盲目地批評,更不能諷刺挖苦,而應多鼓勵,為其樹立信心。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做作業,預複習功課,盡可能地跟上整體進度,不掉隊。老師則應給予這樣的孩子多一些關注,適當地開一些小灶,多鼓勵。

典型個案17:小朋友不和我玩,我一個朋友也沒有。

小材上學後,成了一個“悶葫蘆”,怕和其他孩子玩耍逗樂,完全是個“獨行俠”。別的孩子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說說笑笑,玩玩鬧鬧,而他隻是安靜地坐在教室裏,或者孤單地站在一邊,眼巴巴地看著玩得正歡的同學們。有幾次,他也試圖加入一幫正在玩樂的同學,然而,隻是腳尖往前挪了挪,他就打起了退堂鼓,他害怕別的孩子不讓他加入,害怕別的孩子以異樣的眼神看著他,更別別的孩子嘲諷他。

獨來獨往的小材,感到很孤單,對校園生活充滿了恐懼。小材每天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放學,將近放學時,眼睛總是骨碌碌盯住門口,等待下課鈴一響,就第一個衝出去找父母。有時候父母沒來接他,他就隻好一個人孤單地悶頭往家走,一路上,別的孩子都是三三兩兩結伴而行,有的女孩子還手拉著手,有說有笑,這讓小材顯得更加孤單。回到家後,情緒不佳的小材,變得脾氣特別不好,稍有不順心,就大發雷霆,甚至將課本扔得滿地都是。一無所知的父母,卻不知道在孩子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問他,他也隻是搖頭,或悶聲不響。父母很擔心,也很無措。

原因分析:現在的家庭大部分為獨門獨戶,孩子回到家大門一關,就與外界“雞犬相聞,不相往來”。父母往往又忙於工作,給小孩創造的社交活動很少,這樣一來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的接觸大受限製。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出門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容易受傷,或發生其他意外,所以,不但不鼓勵孩子走出家門,有時反而嚇唬孩子,以使孩子“乖”一點。當他們進入小學的集體環境中,麵對陌生的的同學和老師,一時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與他人交往,更不會結交新朋友,尋找夥伴,難免會產生一種孤獨感。

對策:為了讓孩子在新環境中不怕生,家長要鼓勵他們在住宅區內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多帶他們參加集體活動,教會他們與別人特別是陌生小孩交往的本領。有些家庭存在教育誤區,把小孩困在家裏學這學那,這是被動的、消極的做法。家不應該成為孩子的牢籠,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多讓他們和鄰居小孩溝通,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孩子在學校有好夥伴,會讓他們渴望去學校,渴望見到自己的朋友,在友誼中找到溫暖。

典型個案18:老師,我要報告……

與其他小朋友相比,小偉的適應性,就顯得強多了,開學沒幾天,他就不但結識了幾個要好的夥伴,還很快和任課老師都熟絡了。一下課,別的孩子都跑到操場上去玩,他卻一個人悄悄地跑進了老師的辦公室。他去幹什麼呢?

他走進語文老師,也是班主任老師的辦公室,對老師說,老師,我有事情要報告。老師問他有什麼事,他如數家珍說開了——

老師,你上課的時候,小兵在打瞌睡。

老師,小寶欺負女同學,講她媽媽的壞話。

老師,我的橡皮不知道被誰偷走了。

老師,小玲上課喜歡講話。

老師,上算術課的時候,小衛老是做小動作……

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小偉講得很興奮,好象發現了新大陸似的。老師為了鼓勵他,對他露出了讚許的神情,這讓小偉更加興奮,也更加勤奮了。

他告訴算術老師,某某笑話你戴的眼鏡,真難看。

他對體育老師說,某某偷懶,跑步的時候,跑到一半,他就躲到一邊去了。

他甚至跟門衛大爺也套起了近乎,我們班有個同學說你凶,長得跟豬八戒似的。

一次次小報告,都讓小偉異常興奮,弄得上課時,都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他的注意力,都拿去觀察別的同學有沒有小動作,有沒有打瞌睡,有沒有走神,像個小偵探一樣。

原因分析:要正確地分析孩子為什麼愛打小報告。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年級孩子對是非、善惡行為準則和社會道德規範有了一定的認識,並嚐試著根據自己認識到的道德規範,對別的小朋友的行為作出判斷,並通過報告給老師,達到自己對是非判斷的直接訴諸,同時,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獲得心理的滿足;有時,他們在集體活動出現矛盾糾紛,致使一方或雙方感到委屈、憤怒等情緒,希望告訴教師以求得公正裁決,有時,他們甚至不追求公正裁決,隻是使自己委屈的心理得到平衡,隻是希望老師知道他受到了傷害,給予他安慰。

對策:很多孩子,都愛打小報告,有人作過統計,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向老師打過小報告。對待愛打小報告的孩子,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那樣既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自尊,也不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因為很多小報告,是課堂紀律和孩子關係的真實反映,需要老師積極麵對,妥善解決。在對待打小報告的孩子時,理解、體諒、寬容和善意,非常重要,同時要學會用眼神和孩子交流,而不是直接了當地給予回複,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發現,你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並會認真去處理。尤其要做到的一點是,不偏聽偏信,既不能讓打報告的孩子自尊心受措,也不能讓“惡人先告狀”的人嚐到甜頭,而讓其他孩子受委屈。老師自身要做到:沒有理清事情脈絡不遷怒;沒有問清事情原委先寬容。

典型個案19:離學校近了,離父母遠了。

小聰的家,離學校比較遠,父母上班又都很忙,接送孩子上學成了難題,恰好小聰的外公外婆家,就在學校邊上,走路隻要四五分鍾就能到了。於是,小聰上學之後,就搬到了外公外婆家住,每個周末,父母再來將他接回家。

外公外婆都已經退休了,平時也沒什麼事,就將主要精力,都用來照顧小聰的生活,這讓小聰也很愜意,他和外公外婆的感情,本來就很好,這下子,他感到自己與他們更近了。

外公外婆隻有小聰媽媽一個女兒,媽媽小時候,就受到了特別的寵愛,現在小聰來了,他們更是將全部的愛,都給了小聰,小聰成了他們的心肝寶貝。隻要小聰需要什麼,外公外婆都會有求必應,馬上照辦。聰明的小聰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有什麼要求,從不對父母講,而隻要趴在外婆耳邊一說,外婆就會立即笑眯眯地答應。外婆不但買給了小聰很多玩具,小聰的學習用品,也是比別人多很多。小聰不會削鉛筆,外婆就每天幫小聰削好十幾隻鉛筆,裝進他的文具盒裏。對文具,小聰一點也不知道愛惜,開學不到一個星期,橡皮就用了三塊,不是用完了,而是不知道被小聰丟在哪兒了。反正沒了,外婆會買的。小聰變得丟下拉四,有時候放學回到外婆家,卻發現一本課本不見了,外婆隻得邁著碎步趕到小聰的班級,去幫他找回來。

小聰的父母,隻是每天晚上打個電話,到外公外婆家,問問小聰的情況,周末再一家人團聚。一段時間下來,小聰的父母發現,孩子變得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了,孩子的性格也變得任性乖張,稍有不順心,就吹鼻子瞪眼睛,甚至背起書包,就要往外公外婆家跑。檢查小聰的作業本,發現字寫得東倒西歪,比幼兒園時寫的還差,最可氣的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常常沒完成,而家校聯係本上,都簽著外公或外婆的名字。小聰的父母這才意識到,他們和孩子之間,出問題了。

原因分析:類似的為了孩子上下學方便,而將孩子寄養在爺爺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甚至是其他親戚家的情況,比較普遍。好處是,孩子離學校近了,上下學方便,避免了父母為了接送孩子放學的麻煩。問題是,孩子遠離父母的視線和教育,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也接受不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管教和言傳身教的影響。換了一個居住、生活環境,使孩子在麵臨學校新環境的適應同時,還得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出現更多的不適應症。而隔代教育,又會使孩子缺乏相對嚴厲的管教,而變得任性、嬌慣,缺少應有的約束。

對策:是圖上下學方便,還是肩負起父母應有的責任?對不少年輕的父母來說,這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我想,隻要有可能,父母還是應該想辦法克服困難,自己來管教孩子。正常的、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是情感的需要,也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如果不得不將孩子寄托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父母也不能一托了之,隻是打電話遙控,而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生活特別是學習情況,可以每天或隔天下班後,到自己的父母那裏,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檢查一下孩子的作業和學習情況,聽孩子聊聊學校的事情,給孩子提一些具體的要求。同時,多和老人溝通,特別是教育理念上的溝通,保持相同的態度,讓他們在照顧孩子生活起居的同時,不要過於嬌慣孩子,該管教的時候一定要管教,不能讓管教缺失,形成真空。

典型個案20:我為什麼與他們不一樣呢?

小俊是個不幸的孩子。三歲那年,玩耍時不慎摔了一交,因為不是很痛,當時父母也沒有太在意,沒想到,過了一夜,小俊感到大腿很疼,起不了床,這時候,父母才手忙腳亂地將小俊帶到醫院去檢查。拍片的結果顯示,小俊的左大腿股骨頸摔傷了,醫生提供了兩套治療方案: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考慮到孩子太小,動這麼大的手術,恐對孩子不利,所以,小俊的父母選擇了保守治療。在床上躺了半個月,小俊感覺大腿不那麼疼了,要下床玩。父母以為小俊已經痊愈,就答應了。雖然感到還是有點隱隱作痛,但孩子的頑皮心,很快使他忘記了這個茬。就這樣,小俊一瘸一拐地下了床,像以往一樣,頑皮開了。

從那以後,小俊走路,一直有點瘸拐,父母以為還在康複期,慢慢就會正常的。沒料到,過了一段時間後,小俊走路還是一瘸一拐,父母又領著孩子到醫院檢查,結果出來了,小俊的左腿股骨,比右腿短了近兩毫米,已經基本成型,沒辦法再改變了。就是這兩毫米,讓小俊從此走起路來,都一瘸一拐,再也沒有正常過。小俊落下了輕微的殘疾。

小的時候,小俊對自己的身體變化,還沒有多少感覺,隻是走路和跑步的時候,稍稍比別的孩子慢一點,樣子難看一點。進了小學後,小俊忽然發現,自己與別的同學的這點不同,讓他很不能適應,也很難過,特別是體育課跑步時,他的一瘸一拐的姿勢,常常引來同學們的竊笑。小俊的心裏,漸漸產生了陰影,一到教室,他就坐著不動,連下課都不願意站起來,去教室外活動,他害怕同學們看到他走路的樣子。小俊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原因分析:身體有殘疾的孩子,是少數群體,也是引起他人關注,甚至被嘲笑奚落的特殊群體。因為身體上這樣那樣的殘疾或缺陷,導致心理上產生失落、自卑、挫敗的情緒,嚴重影響到孩子與其他孩子的正常交往,容易落單,孤獨,封閉。同時,因為這些不健康的情緒,會使孩子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不願意和別人打交道,進而對學校和學習都產生畏懼,不願意上學,不願意學習。

對策:對身體有殘疾或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一定要付出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愛,更多的理解。這樣的孩子,情感往往都比較脆弱,或多或少存在著心理陰影,這就需要父母和老師,以溫暖的愛嗬護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在學校,老師要引導其他同學與這些孩子真心交朋友,要讓孩子們明白,身體缺陷不是孩子自己的錯,身體的缺陷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不準嘲弄這些同學的生理殘疾和缺陷。需要注意的是,愛不是過多盲目的關注,有時候,關注越多,越容易讓孩子在意自身的缺陷,仿佛一個傷疤,一再被揭開。愛應該體現在潤物細無聲之中。除了給予愛和及時的表揚鼓勵外,可以適當地為這些孩子提供一個崗位,讓他感覺到自身的價值,以增強自信心。

進入小學一年級的新生,經曆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的環境改變,可以說,這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轉身。能不能順利地完成這次過渡,能不能盡快地適應新環境所帶來的種種變化和不適症,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此後六年的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甚至會影響到中學乃至整個一生。作為父母和老師,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角色,我們有義務、有責任、也應該有能力,幫助我們的孩子,和他共同麵對,一起去適應,一起去改變,你今天每為他多做一點,他的人生,就少一點迷茫,多一點光明;少一點坎坷,多一點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