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寓言故事,生動地說明了一個道理,當環境改變,尤其是遭遇困境的時候,是心灰意懶,絕望地坐觀、等待,還是適應新環境,並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改變環境,力求擺脫困境,結局大不相同。
進入初中後,我們的孩子不得不麵臨著一個全新的環境,出現困惑、迷茫,感到不適應,這都是人的正常的反應,但是,就像那兩隻青蛙一樣,我們是選擇怨天尤人,悲觀絕望,在被動的等待中無所事事,不求改變,還是不停地奮起,跳躍,嚐試,突圍?人生同樣會呈現出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必然會遭遇一次次的環境改變,必然會碰到這樣那樣的難題,小升初,隻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轉折,一次改變。如果連這樣一次小小的轉折,我們都難以適應,不能改變的話,何談理想的追求,何談輝煌的未來?小升初的完美轉型,是對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次考驗,也是家長和老師所麵臨的一次艱難而又必須戰勝的挑戰。
我和青春有個約會
初一新生對環境的適應,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對青春期的了解和適應。從小學升入初中,也是孩子自身從兒童向青少年的一個過渡,是成長過程中,最重要,最迷茫,問題最多,也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幫助孩子平穩、健康、積極地度過青春期,就可以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最堅實的基礎。如何適應初中生活,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如何適應青春期這個人生最特殊的階段。
那麼,通過班會的形式,讓我們一起為青春上一課,共同撩開青春的麵紗,打開人生最美好的篇章——
我的身體變化:讓孩子們就自己身體方麵發生的變化,暢所欲言。會有很多孩子,特別是女孩子,因為害羞而不願意麵對、不敢說出身體方麵出現的變化。要告訴孩子們,這些變化很正常,很健康,隻有了解自己,才能坦然麵對,才能健康成長。
對青春期自我的認知:可以進行一次課堂小調查,讓同學們就以下每個問題,進行選擇回答,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使孩子們在無形中,加深對自我的認識,大聲地說出自己的困惑,也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特別不喜歡大人們誇我是個乖孩子。
——我變得愛頂撞家長和老師。
——我不屑於再玩小學生熱衷的遊戲。
——我想獨自決定與自己有關的事。
——我願意模仿自己崇拜的人。
——我特別喜愛幻想,總是做白日夢。
——我對新鮮事非常感興趣。
——我容易衝動。
——我容易後悔。
——在和他人爭論時,明知自己輸了,還要硬撐下去。
——我對大人的話反感透了。
——我的心裏話不願與大人說了。
——我喜歡一個人沉思默想。
——我希望自己更整潔、漂亮、瀟灑,喜歡照鏡子。
——我突然發現異性同學變得陌生了。
——我不好意思與異性說話和交往了。
討論:讓同學們就青春的話題,展開討論。美好的青春已經來了,我們該怎樣有意義地度過這段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討論之前,可以啟發性地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英國有一位哲學家,一次在建築工地上碰到三個正在幹活的青年工人,於是哲學家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第一個工人頭也不抬地說,我在砌磚。第二個工人抬了抬頭說,我在砌一堵牆。第三個工人熱情洋溢滿懷憧憬地說,我在建一座雄偉的殿堂。聽完回答,哲學家在心中對這三個人的未來,作出了判斷:第一個工人心中隻有磚,他一輩子能把磚砌好就不錯了;第二個工人眼中有牆,心中也有牆,好好幹或許能當一個工頭、技術員;惟有第三位才會有更大的作為,因為他有更大的目標,他的心中有一座殿堂。果然30年後,第三個人成了英國最著名的建築師。
讓孩子們明白,隻有心中有殿堂的人,才能鑄造出人生的輝煌。那麼,我們的青春,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是一個有理想的青春,還是一個有追求的青春?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青春,還是一個勇於擔責的青春?是一個充滿愛心的青春,還是一個敢於挑戰的青春?青春是多姿多彩的,青春是豐富浪漫的,青春是激越昂揚的。選擇怎樣的青春,就是選擇怎樣的人生,怎樣的道路,怎樣的未來。
青春寄語:讓孩子們每人寫下一句話,一段對青春的寄語。這句話,可以是自己的目標,也可以是自己的理想;可以是對未來的展望,也可以是腳踏實地的步伐;可以是愛的宣言,也可以是心跡的袒露。今天的一個音符,將譜成明天燦爛的篇章;今天的一顆種子,將長成明天的一棵參天大樹;今天的一滴汗水,將彙成明天壯觀的湖泊。也許若幹年後,孩子們會驚訝地發現,青春,就是從這一刻,邁出它堅實而絢麗的第一步。
最後,在《明天會更好》的合唱聲中,與孩子們一起,勇敢、自信、堅定地迎接青春,也迎接全新的中學生活。
行為養成,適應初中生活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因此,抓好初一新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初一學生思想敏感,行為可塑性強。他們有較強的上進心、榮譽感,這一時期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
生活習慣的培養和適應:進入初中後,生活環境和孩子的身體生長發育,都有了很大的改變,這就需要孩子及時適應這些變化,合理、科學、健康地安排好自己在家中和學校的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快適應中學生活。
作息時間的適應:小學時,上學時間一般是早八點,晚四點半放學;進入初中後,一般是早七點上學,晚五點半甚至於六點才放學。這就需要孩子們適應作息時間的變化,合理地安排時間,做好個人內務,做到早睡早起,不遲到,不早退,而不能疲疲塌塌,不是上學遲到,就是課堂上昏昏欲睡,進入不了學習狀態。
個人儀表的適應: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往往對自己的形象很在意,對外在的東西比較注重,卻又沒有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有的孩子不願穿校服,有的孩子喜歡標新立異,甚至喜歡奇裝異服;有的女孩子開始學會打扮,甚至學著大人的樣子偷偷化妝,有的男孩子特別注重自己的發型,不願意理發,開始喜歡蓄長發;有的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喜歡追逐名牌,戴著名表,掛著首飾……父母和孩子要教育和引導好孩子,美是內在的,是儀表和氣質的自然流露,而不是靠包裝,更不是靠偽裝。特別是初中學生,應有學生的樣子,符合自身身份的儀表,才是最健康最可愛最美麗的,讓孩子保持一個整潔、幹淨、利落,符合學生身份的儀表和舉止。
語言適應:孩子到了青春期後,往往喜歡標新立異,對新事物接受比較快,喜歡跟風。有的孩子,熱衷於流行詞彙,網絡語言,講出來的話,仿佛是外星語言。還有的孩子,受到影視和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出口成“髒”,講話喜歡帶髒字,黑話,以為這樣很有個性,很潮,很有派。父母和老師,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以免孩子誤入歧途。
行為適應:進入初中後,孩子大了,獨立性開始增強,父母在培養和保護好孩子獨立意識的同時,要讓孩子規範好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守紀律、懂禮貌,有責任心的中學生。
課堂上,不要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不要懶於動手,對班務袖手旁觀,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上課時要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不擾亂課堂紀律。對老師要尊重,對同學要友愛。
課間,不要追逐打鬧,大聲喧嘩;不要吃零食,亂丟垃圾;不要損壞公物;不要做出有礙觀瞻有損形象的事情。
放學後,按時回家,不在路上打鬧,不進網吧等不宜場所;回家途中,遵守交通規則,如果是乘公車回家,應做到尊老愛幼;回到家後,要適量地幫助父母做一起力所能及的家務,不擺少爺、小姐架子;認真做好家庭作業,做好預複習,有效利用時間;不結交社會不良人員。
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適應:進入初一後,孩子的學習內容會增多,學習難度會加強,學習壓力會更大,競爭更緊張激烈。孩子在校的時間多了,上下學往返的路程遠了,個人可支配的時間少了,這一切,都無形中會使學習任務加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幫助孩子充分有效地利用時間,提高學習能力,增強學習效果,適應中學緊張的學習和生活。
良好的預習習慣。同樣的年齡,坐在同一間教室裏,聽同一位老師講同樣的內容,為什麼孩子們對新課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卻有很大的差別?其原因就在於不同的同學聽課的起點和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上課時才匆匆打開課本,對新課內容一無所知,聽課完全處於一種盲目被動的狀態,聽天由命,一節課下來有的聽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就是聽天書。而有的同學聽課是有備而來,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對所學新課有了整體的了解,對新課要講什麼,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自己哪裏不太明白,都做到了心中有數,聽起課來自然就如魚得水,提高了課堂效率。
認真聽課的習慣。聽好每一節課,將老師講授的知識點,在課堂上消化,是學好一門學科的重要手段。一位專家說過:“你講給我聽,我是要忘記的;你做給我看,我說不定記住了;你若讓我參與,我肯定能夠學會。”認真聽課,不是安靜地、被動地聽一聽就算了,而是需要耳、腦、手、嘴並用,集中注意力,全神關注,全身心地投入。小動作、分心、走神、左耳進右兒出、不動腦,都無法聽好老師的課,也無法真正地領會掌握知識的要點。尤其是剛入學的初一新生,對老師的講課方式方法還有個適應過程,就更需要在課堂上認真聽好每一堂課。
記筆記的習慣:剛升入初一的新生,有的在小學時沒有養成記筆記的習慣,有的則不會合理記筆記,通常是教師黑板上寫什麼學生就抄什麼,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效甚微。正確的記筆記的方法,包括這樣五個步驟:一是記錄,在聽講過程中,將重點記錄下來;二是簡化,學生不是速記員,不可能也完全沒必要將老師的話都記錄下來,記錄需要簡化,要記下重點;三是背誦,將記下的重點、要點、難點記憶住;四是思考,記的同時,要動動腦子,想一想,為什麼是這樣,我到底弄明白了沒有?沒搞清楚的要記下記號。五是複習。在課堂之後,要將課堂筆記進行整理、複習,特別是不清楚、不太明白的部分,要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直到完全搞懂、全部消化為止。有效地記好、利用好課堂筆記,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更快更好地適應初中的學習。
勤思考的習慣:學習不是一個知識的簡單接受,更重要的是消化、吸收的過程。在學習中,要養成多思、勤思、深思的習慣,大膽提出問題和質疑;還要善於思考,由聽、看和觀察中,去聯想、清理、歸納;同時,要學會反思,找到問題的症結。“聽”是“思”的基礎、關鍵,而“思”是“聽”的深化,隻有會思考、善思考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會學習、效率高的人。
在作業中複習的習慣:初中的作業量,會遠遠大於小學。因為量多了,科目增加了,有的孩子往往因急於完成書麵作業,而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和複習,為做作業而做作業,把作業當成了簡單的任務來完成,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為此父母應指導孩子,每天先閱讀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然後獨立完成作業,解題後再反思。將作業變成與複習、理解、加深同步的一件事情來認真對待,提高學習效率。
自學的習慣:小學階段的孩子,大多以老師教學和完成家庭作業為主,對自學的要求不是很高,而進入初中後,學生需要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過渡和轉變,僅靠課堂學習,遠遠不能適應。必須培養好孩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首先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沒有任務,沒有部標,自主就可能成為漫無邊際的自由,隻有孩子明確了具體的學習任務,才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趣狀態,積極地參與學習。其次要有自學的動力,樹立遠大目標,並樂意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同時,要循序漸進,結合課堂學習和孩子的興趣,適量地安排自學的任務,讓孩子看到成果,感到進步,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鞏固。
交流探討的習慣:蕭伯納曾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每人隻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於兩個思想。”孩子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難題,自己多動腦子,下功夫自行解決,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習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如果自己實在是想不通,做不出,解決不了,就應主動和同學交流,共同探討,或者直接向老師請教。在和同學或老師的交流過程中,往往出現多種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從而迸出發絢麗多彩的思維火花。通過交流探討,相互合作、相互啟發、相互借鑒、相互補充,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也幫助孩子解決了與新同學在交往上的困惑,有利於孩子融入集體之中。
糾錯的習慣。學習既體現在對知識的掌握上,也是對錯誤的一個及時認識、糾正的過程,不能發現、糾正錯誤,就無法鞏固掌握的知識,無法避免再次發生錯誤。建立一個糾錯本,養成對錯誤的認定、糾正和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學習的薄弱環節,並快速有效地解決,起到很好的提示和警醒作用。
糾錯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分門別類。首先為各科準備一個糾錯筆記,其次為各科的糾錯筆記分成若幹個部分,做到有條有理,有助於係統地進行整理;二是找出“病根”。糾錯的目的是提高,找出錯因才是關鍵,可以將錯誤與正確答案加以對照,從而達到長效記憶以防再犯的目的。三是溫故知新。人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容易忘記錯誤,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回頭看。同時,還可以在旁邊注上自己的見解、體會與領悟。四是歸納總結。通過對自己所犯錯誤的分析,歸類整理,找出解決它的思路與方法,通過多問幾個為什麼,把一道錯題弄懂弄會,從而達到做一題會一類,錯過一次,決不再錯的境界。
第四節 二十個典型個案剖析
與小學一年級相比,初中入學新生,因為同時遭遇青春期,身體和心理的變化都特別巨大,再加上對六年漫長小學生活的過度依戀,因而,必然會出現更多的不適應。這個時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獨立意識明顯增強,伴隨著青春期所特有的叛逆意識,使他們變得特別刺頭,特別不聽話,特別難以管教和溝通。不少父母,對孩子身上發生的這些變化,表現出強烈的擔憂和無奈,卻又茫然無措,找不到有效解決的辦法。必須看到,孩子的問題,發生在孩子身上,其實往往根子在父母,在家庭,在社會。本節仍然試圖以典型個案的方式,通過對一些帶有共性問題的剖析,找到症結,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段困難時期,盡快適應初中階段的生活和學習。
典型個案1:早上不肯起床。
13歲的小謠,長得敦敦實實,能吃,能睡,個子一下子竄得比爸爸還高出半個頭,嘴唇上,也稀稀拉拉地長出了一些胡子,比同齡的孩子,顯得既高大,又成熟。小學畢業後的這個暑假,是小謠最開心的一個暑假。沒有作業,父母對他也很寬鬆,早上基本上想睡到什麼時候,就睡到什麼時候。小謠是個自覺的孩子,小學六年,除了偶爾生病,就從沒有遲過到,所以,父母也比較放心,心想,到了開學,孩子自然會像以往一樣早起的。
進初中了,開學第一天,媽媽一早去小謠房間,喊他起床。小謠恩了一聲。媽媽放心地去準備早餐了。可是,等媽媽將早餐端上桌,驚訝地發現,小謠還沒有起床。媽媽隻好又去喊他。前後喊了三五次,才將小謠從床上喊起來。
父母以為是剛開學,孩子一時還不能適應,所以,既沒責怪他,也沒在意。可是,第二天,媽媽還是喊了他幾次,他才扭扭捏捏地起了床。
一連幾天,都是這樣。父母開始著急起來。小謠從小就有一個好習慣,不賴床,怎麼到了初中,這孩子早上反而起不來了呢?看樣子,小謠也不是睡不醒,因為每次媽媽一喊他,他就醒過來了,不像有的孩子,你喊他一聲,他哼一下,就又迷迷糊糊睡著了。這孩子怎麼了?父母很焦急,也很生氣,媽媽幾次罵了他。
後來,還是一個做醫生的親戚,發現了問題,告訴了小謠父母真相。原來,小謠進入青春期了,生殖器官也發育了,早晨有勃起現象。當父母喊他的時候,他雖然是醒了,但勃器的陰莖,讓他羞於立即爬起來,所以,才扭扭捏捏地賴在床上,不肯起床。
原因分析: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麵對睡眠的需要增多,他們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睡眠,如果晚上睡得遲,睡眠時間不充足的話,早上自然難以起來。另一方麵,進入青春期後,出現了一些生理上的變化,特別是男孩子,會有晨勃現象,而大多的孩子,又難以向父母啟齒,說這個事,所以,隻好賴在床上,等身體恢複正常了,才肯下床。父母如果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生理變化,以為孩子是變懶了,對孩子不理解,甚至責罵,這隻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對策:首先要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初中作業量加大,孩子回家之後做完業,會比較晚,導致晚上不能按時睡覺。加上初中早晨上學時間,一般比小學提前近一個小時,孩子需要早起,這就讓孩子的睡眠時間更少了。要教會孩子提高做作業和處理內務的效率,以爭取時間早一點休息。同時,父母要特別留意孩子的身體變化,如果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了,有了明顯的變化,父母對孩子應更多一些關心和照顧。這方麵,家有男孩子的父親,家有女孩子的母親,應該更多地和孩子溝通,並以適宜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疏導。
典型個案2:我是不是毛孩啊?
小羊是個開朗的男孩,活潑好動,也特別懂禮貌,所以,大人和老師,都一直特別喜歡他。
從小學六年級下半學期開始,小羊的個頭,一下子長高了不少,這讓他很開心,因為他更像個小大哥了,要好的夥伴,也都把他當成小哥哥一樣。他對自己的身高,挺自豪的。可是,沒高興幾個月,小學畢業了,很多以前的夥伴,不再在一個學校了,即使進了一個學校,也不在一個班級了。上初中的小羊,顯得有點有心忡忡。
上課的時候,小羊常常走神,默默地瞅著自己的胳膊,發呆,經常連老師布置的作業,都忘了記下來。他還喜歡一隻手托著腮,另一隻手不知道在嘴巴邊,搗鼓著什麼。有幾次,小羊的嘴巴被弄得血糊糊的,老師以為他是和別的同學頑皮打架,受傷了,小羊卻直搖頭。
父母也發現了小羊的異樣。以前放學一回到家,小羊不是安靜地做作業,就是和鄰居家的孩子下樓去踢球玩耍,自從進了初中後,小羊很少出門和別的小夥伴玩了,經常一個人埋頭呆在房間裏。有一次,小羊的爸爸走進小羊的房間,偶爾看到小羊正在拿著一把剪刀,在剪著什麼。爸爸還以為他在剪指甲呢,走近一看,他原來在剪胳膊和小腿上的汗毛。爸爸驚問小羊為什麼要剪汗毛?小羊囁嚅著說,別的同學都沒有胡子,更沒有我這麼多汗毛,我是不是毛孩啊?
原因分析:身高增高,長胡子,身上的汗毛變多,這都是進入青春期後,正常的生理變化。但很多孩子,並沒有接受過這方麵的教育,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感到既驚喜,又恐懼。像小羊,對自己的身高突然長高,就很開心,而對嘴唇上冒出來的胡須,和身上長出的汗毛,就驚恐而反感。同時,初一的孩子,有的發育了,有的還沒有發育,有的特征明顯,有的變化不大,這就讓那些發育比較早而又特征很明顯的孩子,不能適應,也不能正確對待。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而產生心理變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鬱悶煩躁,影響到身心的健康。
對策:父母要及時上好孩子這一課,既要告訴他,進入青春期後會出現的生理變化和反應,還要教會孩子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像男孩子最常見的胡須和汗毛重的現象,父母要告訴他,這是男孩子向男人轉變的一個重要特征,隻是有的人早一點出現,有的人晚一點出現,完全沒必要為此害羞、恐懼,背上心理負擔。要鼓勵孩子正確、理性地對待這些變化,多參加集體活動,放下包袱。
典型個案3:總是勾著腰低著頭的少女。
小雪是個多才多藝的女孩,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練習彈鋼琴,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考出了鋼琴八級。整個小學,她都是班裏的文體委員,無論是班級裏,還是學校裏的大型活動,她都積極參與,是人見人愛的小主持人。
一進初中,班主任老師很快就發現了她文娛方麵的天賦,讓她繼續擔任文體委員。奇怪的是,小雪並沒有因此而高興,反而變得鬱鬱寡歡,仿佛和小學時完全變了一個人,對集體活動提不起勁,甚至有拒絕心理。曾經挺直的小腰杆,忽然變佝僂了,經常看見她一個人勾著腰走路,身體蜷縮在一起,好象不舒服的樣子。老師關切地問過她,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小雪搖搖頭。以前,她是同學崇拜的對象,身邊總是圍著不少女同學,進了初中後,她卻很少和同學在一起了,特別是上廁所的時候,她從不和其他同學一起去,總是熬到上課鈴聲響起來了,廁所裏沒人了,她才急匆匆地衝進去。
小雪的變化,讓老師和父母都很焦心,小雪這是怎麼啦?
原因分析:這是女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很容易出現的因為身體變化,而造成的心理困惑。從六年級下學期開始,小雪就進入了青春期,出現了月經,胸脯發育了。驕傲的小雪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感到很難為情,特別是挺起的胸脯,讓她很窘迫,很自卑,因為好多別的女生,並沒有出現她這麼明顯的變化。為了收斂起胸脯,所以,她才總是勾著腰;為了避免被別的女同學看到她使用衛生巾,所以她總是選擇在廁所沒有人的時候進去。這一切讓她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直接導致她無法適應新的生活。
對策:隻有讓孩子正確地認識青春期,了解自身的變化,才能使孩子不被青春期所困擾。尤其是女孩子,她們往往對身體的變化,更敏感,更害羞,更不願意和別人說起。需要指出的是,女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也更容易迷茫,更容易遭到傷害,這就要求我們的父母,特別是母親,盡到責任,給予孩子嗬護和引導,走出青春期的困惑。
典型個案4:家有唐僧式父母。
小強聰明好學,小學階段,成績一直排在年級前列,這讓父母感到特別自豪。小強的父親,是九十年代的大學生,但因為工作不太順心,感到事業無成,很苦惱。看到兒子成績好,又肯學習,父親總算看到了希望,一家人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小強身上。從小,父母就將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小強身上,特別是父親,幾乎天天晚上坐在一邊,陪小強做作業,指導他。這也是小強學習成績比別人好的原因之一。
還沒進入初中,早在小學畢業之後的那個暑假,父母就不斷地向小強灌輸學習的重要性,要他立下誌向,長大之後,考一個好大學,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別像自己一樣,一事無成,悔恨終身。所以,小學的最後一個暑假,小強也基本上是在父母的監督下,提前進入角色,在父親的幫助下,完成了初一上學期很多課程的學習。
進了初中後,小強的父母,對小強的學習,更上心了。每天,小強一回到家,爸爸就會詳細地詢問他一天的學習情況,哪門課上到哪了,有沒有沒弄懂的地方?上課有沒有守紀律?是不是專心聽講了?等等等等。有時候,小強表現出一點惰性,父母就不停地輪番做他的思想工作,什麼你這樣不用心,怎麼比別人學得好?你現在跑得比別人快,別人就很難追上。你忘記你的理想了嗎?等等等等。
小強都是一聲不吭地,聽爸爸媽媽一遍遍地談學習,談成績,談理想。小強知道,如果自己對父母的話表現出哪怕一丁點不耐煩的話,他們就會講更多的話,更多的道理。所以,在家裏,他還是像小學一樣,表現出很乖巧聽話的樣子,可是,小強放學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了。父母問他,他就回答是老師補課。有一天,小強爸爸從學校門口開始,偷偷跟在小強的身後,驚訝地發現,小強走到小區後,並沒有直接回家,而是趴小區涼亭的石凳上做作業,一直到天黑,才像以往一樣,背起書包回家。父母不明白,放著家裏舒服的桌椅不用,而寧願趴在冰涼的石凳上做作業,小強這是怎麼了?
原因分析:很顯然,小強不願回家。因為一旦回到家,就會麵對父母無休無止的追問,就會麵臨一大堆的問題和意誌灌輸。父母的嘮叨,讓小強厭煩,父母的期望,讓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所以,他選擇了逃避。
對策: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未來,但孩子不是實現父母願望的機器和工具。很多父母,對自己的人生失望,轉而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這在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困惑,當他們無法排解的時候,逃避,是他們惟一的選擇。對孩子,要關心,但不應該是嘮叨;要關注,但不是強行灌輸。那隻能適得其反。事實上,要想孩子有進取心,父母的榜樣,遠比說教重要。父母不必做成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你為生活,為工作,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做的努力,都會讓孩子汲取到精神力量。因此,與其像唐僧一樣嘮嘮叨叨取經的重要性,不如自己也拿本書,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給孩子以正麵的激勵。
典型個案5:衛生間裏的煙味。
有一天,媽媽下班後回到家,發現兒子小驊已經放學回來了,正在自己的房間裏,關著門做作業呢。媽媽欣慰地笑了,孩子進初中了,長大了,自覺性果然強多了。
媽媽走進衛生間,準備洗衣服。隱約聞到,衛生間裏有一股殘留的淡淡的煙味。媽媽使勁用鼻子嗅嗅,沒錯,是香煙的味道。可是,香煙味是從哪兒來的呢?丈夫不吸煙,家裏也沒來過別的客人啊。看看兒子緊閉的房門,媽媽忽然意識到了什麼。她衝進兒子的房間,拿起兒子的手聞了聞,果然有一股未散盡的香煙味。媽媽生氣地問小驊是怎麼回事?小驊低著頭,顫顫巍巍地從書包裏掏出一個香煙盒,交給了媽媽。媽媽一看,裏麵還剩八支煙,和一個打火機。
一會兒,爸爸也下班回來了。聽說了這件事後,夫妻兩個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好好和兒子談一談。小驊輕聲說,是從學校門口認識的一個大個子小青年那兒買的。他覺得他們抽煙好玩,有派頭,所以,他就和另一個同學合夥買了一包,已經偷偷抽了兩根。
原因分析:青春期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別強,有的孩子感覺自己長高了,長大了,很想做出大人的樣子,學瀟灑,但他們對很多事情,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判斷,如果受到不良誘導,很容易走入歧途。
對策:孩子因為好奇而模仿,甚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父母應該認真對待,謹慎處理。不問青紅皂白地責罵,甚至棒打,並不能解決問題,有時候,反而會使容易叛逆的青春期孩子,走向極端,來一個破罐子破摔。應該耐心地和孩子溝通,弄清楚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然後,告訴他這樣做為什麼不對,有什麼不好。這一點,父母自身應做好表率。我認識一個父親,自己是個老煙槍,孩子也不知不覺地偷偷吸煙,而且,有了點小癮。氣急敗壞的父親發現後將孩子一頓痛打,要他立即戒點,保證從此不再抽煙。倔強的孩子回他,你戒掉,我就保證不抽。將了父親一軍。可見,要求孩子做到了,父母首先應做到。同時,要留意孩子的交友傾向,因為辨別能力差,這時候的孩子,如果交友不甚,很容易被帶壞。
典型個案6:十分鍾的回家路,他卻要走一個多小時。
小平的家,離初中的學校不是很遠,走路隻要十分鍾,就可以到家了。所以,進了初中後,小平都是自己走路去上學。
小平的父母,感情不太好,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爭吵。自小平記事起,這個家庭,就爭吵不斷,暴躁的爸爸,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媽媽拳腳相加,有時候,還會加怒於小平。好在小學的時候,小平住在離校比較近的爺爺奶奶家,隻在周末才回到自己家中。遠離爸爸媽媽,小平總算平穩地度過了小學階段。
上初中後,小平不得不搬回了自己的家。父母還是像以往一樣,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每次父母吵架時,小平都是躲進自己的房間,將房門關上,耳朵捂起來。小平實在恨死了這個家,可是,一個孩子,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每天晚上,小平都要七點多鍾,才背著書包,姍姍回家。爸爸感到不對勁,問他為什麼總是這麼遲?小平回一句,放學晚唄。有一天,爸爸給老師打電話,一問,五點半就放學了,孩子都早就回家了。爸爸沿路找到了學校,沒有看到小平的影子。往回走的時候,正好看見小平背著書包,從一個網吧走了出來。爸爸什麼都明白了,難怪小平每次都那麼晚才回家,十分鍾的路,他總要走一個多小時,原來是偷偷上網吧了。
回到家,怒氣衝天的爸爸,將小平一陣暴打。小平沒躲,咬著牙,一聲不哭,也一聲不吭。媽媽又氣又心疼地對他說,你就不能答應爸爸,今後不再去網吧了,一放學就回家嗎?小平倔著頭,恨恨地說,你們天天吵吵吵,我回家有什麼意思?
原因分析:家應該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而小平不但沒有在這個家感受到溫暖,還倍受煎熬。不回家,遲一點回家,既是他惟一可選擇的逃避方式,也是他無聲的抗議。又經受不住一些黑網吧的誘惑,於是,才一次次溜進了網吧。
對策:孩子不願意回家,問題的根源在父母,所以,解決的辦法,隻能從父母開始。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是家庭凝聚力的關鍵。沒有愛,就不可能有吸引力,就會讓它的每一個成員,都感到窒息。小平的父母,首先要學會夫妻之道,互相給對方以寬容和愛,才能真正給孩子以愛和溫暖。隻有家庭溫暖了,孩子才會對家有依戀,也才能聽進父母的話。暴力永遠不是解決家庭問題的有效途徑,無論是對夫妻,還是對孩子。
典型個案7:我想跟他說話,又不好意思開口。
小慧長得高高的,瘦瘦的,性格外向,好動,像個男孩子。可是,自從上了初中後,小慧像換了一個人一樣,變得內向,文靜,遇到生人,未開口講話,臉先紅了。
在班裏,小慧也總是安安靜靜的,不是低著頭,就是眼神迷離,好象有什麼心事。上課時,人雖然坐在教室裏,樣子似乎也是在聽老師講解,可是,心不知道跑哪兒去了。小學時,小慧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進了初中,第一次摸底考,就掉到中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