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很著急,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班上的一個女同學,從幼兒園的時候,就和小慧同班,雙方的父母也認識。小慧的父母找到了那個同學,詢問小慧在班裏的表現。同學告訴他們,小慧最近是有點心事,好象是對班裏的一個男孩子有好感,小慧跟她說起過,她覺得小慧是不是害了單相思,愛上那個男同學了。
早戀?小慧的父母嚇了一大跳,這還了得,才上初中,就發生這樣的事,父母無法接受。冷靜下來後,他們及時和班主任老師溝通。班主任也隱約覺出,課堂上,小慧的眼神,是經常有意無意地瞟向男孩子的方向。那個男孩子是學習委員,成績好,長得又高大帥氣。一次,班主任老師和小慧談心,在耐心的詢問下,小慧終於說出了心裏話,她是有點喜歡那個男孩子,但還從沒有跟他講過話,有時在上學的路上碰到他,她想和他打個招呼,卻總是開不了口,所以,很鬱悶,很沮喪。
原因分析: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會有懵懵懂懂的好感,產生接近的欲望。但因為害羞,往往越想接近,越不好意思開口,越若及若離。需要指出的是,這份情愫,大多止於好感,屬於正常的同學情誼,並非早戀。所以,父母和老師完全沒必要慌了手腳,如臨大敵。
對策:到了初中後,男女同學往往會自動分成兩撥陣營,各玩各的,有的男女同桌,還會劃出所謂的“三八線”,如果有哪個男同學和女同學稍稍接近一點,其他的孩子就會起哄。這是很正常的微妙的青春期心理。父母和老師不但不應阻止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而應鼓勵孩子,像與同性同學的交往一樣,和異性同學交往,在和異性同學健康的交往中,共同學習,共同娛樂。越是大方的交往,越不容易出事;相反,越遮遮掩掩,越容易糊塗。
典型個案8:我是一隻醜小鴨。
樂觀開朗的小芬,進了初中後,忽然變得沉默寡言。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經常一個人埋著頭,在看書,或做作業,奇怪的是,雖然學習看起來很認真,成績卻直線下滑。
回到家後,小芬的情緒,也是一天三變。有時候,會一個人興致勃勃地在鏡子前,擺出各種姿勢;有時又會突然生起悶氣來,將自己房間裏能照出人影的東西,摔得滿地都是。
開學不久,小芬忽然對媽媽說,她想轉學。媽媽驚問原因,小芬神情落寞地說,自己長得太醜了,經常感覺有人在背後對她指指點點,說她太難看,像個醜小鴨。特別是臉上冒出的小痘痘,難看死了。所以,她不願意去學校,不願意麵對同學。
原因分析: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注重起自己的容貌和外在氣質,男孩子希望自己高大帥氣,女孩子希望自己美若天仙。但他們總是感到,現實與自己的期望值太遙遠,因而表現出對自身極度不自信,又喜歡疑神疑鬼,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的長相,久而久之,產生自卑心理,將自己封鎖起來。
對策:在意自己的相貌,沒有錯,誰不希望自己長得英俊一點,漂亮一點呢?但我們要告訴孩子,真正的美,是由內而外的,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外在體現,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天底下的父母眼裏,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麗,最可愛的緣故。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需要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養和樹立,不應該基於外在的形象上,而應該是內在的提升。同時,要告訴孩子,到了青春期,臉上長一點小豆子,很正常,這恰恰是青春的標誌,我們有什麼理由為青春而自卑呢?
典型個案9:站隊時,他總是將腳往後縮。
小君從小就特別愛好運動,小學時,他就是學校裏的小足球隊的主力隊員,平時在樓下,也經常能見到他頑皮的身影。鄉下奶奶一年要為他做四五雙鞋,最先破的地方,一定是大腳趾,踢球太費鞋了。
初中是離他家比較遠的一個學校,他家住在城郊,附近沒有中學。每天,他都是自己坐公交車上學。剛開始,父母也沒發現他有什麼不適應,依他從小就養成的大大大咧咧的性格,應該很快能夠適應的,父母很放心。可是,開學沒多少天,他的性格忽然有點變了,回到家,也很少說話,心事重重的樣子。他的父親在一家私人小廠做工,母親在家裏種蔬菜,平時都要將菜拉到農貿市場去賣,兩個人都沒多少時間管他。
在學校,一向活潑好動的小君,也變得不那麼好運動了,有時同學喊他一起去操場踢球,他也以種種借口拒絕,時間一長,同學也不喊他了。每天早晨做早操的時候,他總是站在最邊上,排隊的時候,姿勢也總是怪怪的,班主任批評過他幾次,但一切依舊。後來班主任留心才發現,每次站隊的時候,因為他老是要將腳往後縮,所以,姿勢才顯得特別別扭。班主任留意到,總是穿著校服的他,腳上穿的是一雙有點破舊的布鞋,在其他同學漂亮的運動鞋麵前,顯得很醒目。難怪他總是將腳往後縮。通過家訪,班主任了解到,小君的家庭條件不太好,為了省錢,他穿的鞋,都是鄉下奶奶自己做的。
原因分析: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會比較在意自己的儀表,特別是衣者打扮,愛臭美。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孩子,穿的都是名牌,不喜歡穿著鬆鬆垮垮的校服。特別是鞋子,往往不是耐克,就是李寧。虛榮心還會使他們互相攀比,誰買了新鞋,都會在同學們麵前“顯擺顯擺”。我曾經聽一個孩子講過,每次他穿著新鞋到學校,別的同學一旦發現,都會用腳踩幾腳。當然,其他的同學要是穿著新鞋,他也會和他們一樣,互相踩幾腳。這是既羨慕,又嫉妒的心理表現。
對策: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希望穿得漂亮一點,精神一點,這一點也沒有錯。但是,如果追逐名牌,甚至盲目地攀比,就很不應該了。父母要從小就培養孩子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不過度地關注外在的東西。當然,像小君這樣的孩子,父母也應該考慮到孩子在集體中的感受,不要讓他感到自己太寒酸,產生自卑心理,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質上的條件,比如為愛運動的小君買一雙結實的運動鞋,不但方便他的運動,也使他不至於太自卑。
典型個案10:偷偷地傳看。
一次,在給孩子整理房間時,媽媽在小庫的書包裏,驚訝地發現了一本圖畫冊,裏麵都是人體攝影,赤裸裸的畫麵,連媽媽都看得臉紅心跳。又急又氣的媽媽,當即將這個事告訴了爸爸,等小庫從外麵一回家,兩個人就開始了嚴厲的審問。小庫漲紅著臉,承認這是一個同學拿給他看的。
爸爸給班主任打電話,班主任告訴他,她也在班級裏發現過類似的情況,幾個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偷偷地互相傳看類似的畫冊和一些言情小說,有的孩子上課的時候,還用課本擋著,在悄悄地翻看。老師已經沒收了幾本,正在嚐試著和這些孩子溝通教育。
原因分析: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又羞於堂堂正正的了解,所以,會偷偷地傳看一些畫刊和小說。有的膽大的孩子,甚至會從網上下載一些淫穢的電影,偷偷觀看,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嚴重影響到身心的健康成長。
對策:上好青春期這一課,對這個時段的孩子來說,十分必要,十分迫切。孩子的好奇心,應該正麵地引導,而不能靠簡單的嗬斥和棒打,更不能因此將孩子劃為不良少年,用有色眼鏡看他們。理解,但不支持他們的做法。在做好溝通引導的同時,要鼓勵孩子將精力和興趣點轉移到健康積極的事情上來,比如運動,比如集體活動,比如健康的文娛活動。興趣廣泛了,精力分散了,學習的能力加強了,他就會慢慢地自動將注意力轉移。
典型個案11:天啊,我不是第一了。
小萌是個樂觀自信的孩子,這份自信,源於她從小就出眾的學習成績。小學六年,她的成績一直位居年級前列,其中四年擔任班長,兩年擔任學習委員,是老師和父母眼中的優異生,乖乖女,好孩子。
她也是懷揣這份自信,走進了初中的校園。
現實給了她當頭一棒。進校的摸底考,她的成績,在班級中隻是第五名,年級排名,則一下子掉到了50名左右。這讓她無法接受。爭強好勝的她,決心好好學習,回到優異的行列。
但她很快發現,班裏的“牛人”實在太多了,她在努力的同時,別的同學也沒放鬆,所以,追起來非常吃力。最讓她不能適應的是,她從老師那兒,再也感受不到像小學時那樣的優待了,有的老師的講課方式,她適應不了;有的課目,雖然用心聽講了,但學起來還是有點吃力;有的老師,對她也不另眼相看了。在班幹部競選中,她也隻得到了副班長一職。這一切,都讓她異常苦悶。小萌好幾次向媽媽抱怨,是不是女孩子一進了中學,就真的不如男孩子了?我不是再也做不了第一了?
原因分析:初中的學習內容、教學方法、同學結構等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小學時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這造成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適應,特別是曾經成績優異、得到老師偏愛的孩子,會尤其失落,沮喪。他們很想追上去,卻又感到有點力不從心;很想盡快適應新環境新節奏,卻又苦於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小萌剛進初中時,十分樂觀,信心十足,但這種樂觀與自信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兼之她是考試型的學生,靠勤奮刻苦和大量訓練,才對課本知識掌握的比較好,考分高,但對新環境準備不足,未能及時適應,所以,表現出困惑、迷茫、苦惱。
對策:爭強好勝,是孩子的天性,也是積極的。但第一永遠隻有一個人,當眾多的第一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新的角逐,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進入初中學習,成績波動很正常,孩子首先要正確地估量自己,盡快地適應新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努力跟上初中的節奏。同時,要教會孩子抗打擊、承受挫敗的能力,克服虛榮心理,不因為一時的波動,而喪失信心,產生自卑情緒,甚至自暴自棄,而應勇敢地接受新環境和自身挑戰。
典型個案12:難熬的校園之夜。
小波小學畢業時,參加了一家私立初中的招生考試,結果被錄取了。私立中學實行封閉式管理,所有的學生都集中住校,周末才返回家中。
對即將來臨的住校生活,小波充滿了神往,他也做好了思想上的準備。這是他第一次離開父母,住在學校,他期望自己能夠表現得好一些,讓父母看看,他真的長大了。
寢室八個同學一間,上下鋪。同學都是陌生的,來自各個小學。搬進寢室的第一天,小波是在激動之中度過的。
當晚就出了狀況。放晚自習,回到寢室後,小波習慣性地準備洗個澡,一放水龍頭,隻有冷水,小波受不了,將脫掉的衣服又穿上了。那就洗個腳吧,他想。可是,搖搖水瓶,是空的。原來開水都要自己去鍋爐房去打。小波在家裏從來沒有灌過水,都不知道怎麼去打熱水。最後,還是借用了別的同學的一點熱水,勉強將腳洗了洗。
睡覺了。寢室的板床太硬,與家裏的席夢思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壤之別,躺在硬板床上的小波,翻來覆去,感到渾身都恪得生疼。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疲倦的小波終於有了睡意,可是,好象老有什麼聲音,小波側耳細聽,一會是別的同學翻身的聲音,一會是誰細微的鼾聲,一會又冷不丁從哪兒冒出點怪異的響動。就這樣,小波的睡意,被各種各樣的聲音,攪得全無,而在家裏的夜晚,多安靜啊。
第二天一早,起床鈴聲響了,要出早操了,小波卻怎麼也爬不起來。等他迷迷糊糊趕到操場時,同學們都已經圍著操場跑了幾圈了。小波挨了老師一頓批。
一連幾天,都是這樣。眼看著別的同學都沉入夢鄉了,小波卻怎麼也無法入睡,越想睡,越清醒。小波恨不得扇自己幾個耳光,但就是睡不著。開學快一個星期了,小波變得整天無精打采,成績也直線下滑。焦急而無奈的小波,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我該怎麼辦啊?
原因分析:第一次離開家庭,離開父母的悉心照顧,住進學校,很多孩子會很不適應。有的孩子,不能習慣學校“嚴格”的作息製度,早操起不來,晚上熄燈之後還在看書或聊天聽音樂;有的孩子,不能適應集體住宿,睡不著覺;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不會整理個人內務,被窩散亂,襪子亂塞,不習慣自己去打熱水、洗漱,等等。
對策:獨立的前提是自理、自覺,要想孩子能夠適應住校生活,父母首先要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覺遵守紀律,自覺學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集體生活中,要懂得包容、寬容、謙讓,友好地和同學特別是室友相處。老師除了檢查、指導、督促之外,還應發揮舍長和室友的積極作用,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手拉手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典型個案13:一到學校肚子就疼。
小翠是個農村女孩,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城裏一所初中的特招生。這所學校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走讀生,隻有像小翠這樣,以及離家特別遠的孩子,才可以住校。
小翠在村小學讀了六年,成績一直是第一。不但成績好,小翠也是父母的幫手,父母農活忙的時候,小翠放學回到家,總是先做好飯菜之後,才開始做作業。從四年級開始,小翠的衣服也都是自己洗的,她還學會了織補,衣服紐扣掉了,脫線了什麼的,都是她自己縫補的。一句話,小翠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都特別強。在村人和老師眼裏,小翠是一個特別懂事、特別聰明的孩子,人見人誇。
離開家來到了城裏,住進了學校的集體宿舍,與其他很多不同,小翠感到特別滿足,這裏的生活條件,可比農村的家裏強多了。小翠很開心。
不過,這樣的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小翠出事了。一天單元測試前,小翠突然肚子劇烈地痛了起來。到學校醫務室一檢查,沒發現什麼問題,但小翠還是痛得滿頭大汗,老師隻好領著她上醫院檢查,也沒查出什麼問題,但肚子就是痛得不行。老師隻好打電話,讓父母先將小翠接回家,一邊休息,一邊就近接受治療。奇怪的是,小翠一回到家,肚子就不疼了。在家休息了一兩天,父親又將她送回了學校。
回校時還好好的小翠,到了晚上,肚子又突然劇烈地疼了起來。老師又一次將她帶到醫院檢查,還是什麼毛病也沒看出來。第二天還是疼。老師隻好又打電話,讓父母將她接回去。和上一次一樣,小翠一回到家,肚子又不疼了。
如此往複了幾次。老師發現,小翠是真的肚子劇烈疼痛,不是裝出來的。可是,為什麼一回到家,她就又不疼了呢?難道是水土不服?最後,還是一個家屬是心理醫生的老師找到了小翠的症結,她的肚子疼,完全是心理作用。
原因分析:一直名列第一的小翠,進入初中後,感到跟不上進度,學習吃力,與城裏孩子相比,自認為差距太大,感到無法適應。又苦於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身體產生了對抗性反應,一回到學校,特別是一到快測驗考試的時候,就出現了肚子疼痛的症狀。
對策:心病還得心來醫。巨大的落差,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的雙重不適應。父母和老師,應幫助他們正確地估量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也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對自己重新定位,合理地安排學習和生活。鼓勵他們麵對困難,戰勝自己,走出困境。
典型個案14:掛紅燈了。
小韓以不錯的成績升入初中,可是,上了一個月後,成績明顯退步,數學甚至掛起了“紅燈”,父母覺得孩子不應該隻是這個水平,認為是小韓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勤奮。這讓小韓陷入了深深了苦惱和自責之中。
學校有個心理診室,是專門針對心理不適應的孩子開設的,猶豫再三,小韓鼓足勇氣,走了進去。在心理老師循循善誘的開導下,他倒出了自己的苦水——
剛開學時,老師和同學都說我聰明。我上課隻用了一半精力學習,回家後稍微看看書,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考試便不成問題了。進入初中後,我還是用同樣的方法學習,不知道為什麼,效果越來越不好。這次單元測試,數學甚至出現了“紅燈”。小學時,我的數學雖然不是特別好,但從沒有掛過“紅燈”,現在,我最怕上數學課了,一上數學課就頭疼,我越來越討厭數學了。
說實話,看到周圍同學都在進步,我也很著急。我曾暗下決心,努力學習趕超他們,可經曆了幾次挫折後,我變得越來越心灰意冷,上課沒辦法認真聽講,也不知道怎麼記課堂筆記,作業胡亂對付,遇到較難較煩的題目不是抄別人的,就是幹脆扔在一邊不做,甚至以作業本丟失為由,不交作業。
每次看到爸爸媽媽揪心的眼神,我就既難過,又生氣。老師,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該怎麼辦?我想轉校,或者換個班級。
原因分析:因為一時跟不上,沒有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導致成績滑坡,信心受挫,形成自卑心理;有的孩子還會因此偏科,對某門課失去興趣,甚至對某個任課老師產生反感;有的孩子則寄希望於轉學或換班級,來擺脫困境。有一個理論叫“最近發展區”,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如果父母、老師和孩子自身,都不能正確、理性地認識到這個發展區,盲目地以高標準、嚴要求對待學生,不但不能助其成長,還會使其陷入迷茫之中。
對策:學習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發展區應該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打個比方:站直了,把你的手高高舉起來,此時手能摸到的地方到跳起來能摸到的地方,這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在這個區域裏,學生的努力一般都會獲得成功,因為它適合自己的“高度”,即學生的實際能力。過高或過低的“發展區”,都不適宜孩子健康發展。想一步到位,急於求成,忽視了人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曲折的過程,屢遭挫折,學生就會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這樣很容易使學生喪失自信心和自尊心。
典型個案15:煩死了,永遠也做不完的作業。
自從上初中後,小諄每天放學回到家,連口水都來不及喝,就直接走進自己的房間,房門一關,開始做作業。一邊做,還一邊嘀嘀咕咕,煩死了,這麼多作業!不時還能聽到房間裏傳來的稀裏嘩啦的摔書本和跺腳的聲音。
孩子老是悶頭做作業,既讓父母高興,也讓父母擔憂,老這麼坐著,身體還不坐壞了啊。所以,有時候爸爸會拿起乒乓球拍,要兒子和他去殺幾局,一向對乒乓球愛不釋手的小諄,卻對爸爸的建議毫無興趣:我要做作業呢。有時候,媽媽會故意讓兒子去幫她買包鹽什麼的,以前兒子都是高高興興地去,現在卻是直接將媽媽推出了房門:沒看到我在做作業嗎?我作業都來不及做,哪有時間幫你買鹽啊。
小諄變得落寞寡歡,牢騷滿腹,有一次,媽媽甚至在兒子後腦勺上,找到了一根觸目驚心的白頭發。媽媽心疼地看著兒子,不知道如何是好。
原因分析:進入初中後,孩子的學習任務,確實比小學時加大了不少,壓力陡增。有的孩子,為了應付作業,什麼課外活動都不參加了;有的孩子,為了快速地完成作業,潦草馬虎;有的孩子,甚至想辦法抄答案,種種現象不一而足。應試教育,使孩子早早地就被各種作業和習題套上了沉重的枷鎖。
對策:在這種大背景下,孩子、老師和家長,都顯得無可奈何。減負喊了這麼多年,孩子的負擔不但沒減,反而越來越沉重。在既無法改變現狀,又無法逃避的情況下,我們隻能教會孩子合理地安排時間,科學地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幫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同時,多給予孩子鼓勵和安慰,不額外地增加孩子的負擔,特別是學習負擔和精神負擔,讓孩子慢慢適應高負荷狀態下的學習和生活。
典型個案16:意外的落選。
開學不久,班幹部競選。小福也躊躇滿誌地報了名。對這次班幹部競選,小福是誌在必得。因為小福成績好,表現也不錯,在小學時,就多次擔任過班幹部。
先是演講,然後投票。結果出來了,小福以2票之差,沒能競選成功。
唱票的時候,小福還是抬著頭,滿臉自信。隨著唱票進入尾聲,小福的臉色,也慢慢地變得越來越紅,當最後的結果出來時,小福的頭,已經深深地埋在了自己的臂彎中。他無法相信,更無法麵對這個現實。這怎麼可能呢?
課後,老師安慰了小福,鼓勵他。有幾個小學時的同學,也走過來安慰他。小福臉上擠出一絲微笑。
這之後,一向活潑開朗的小福,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了,對集體活動毫去興趣,課堂上特別是自習課的時候,還經常不守紀律,有時候,班幹部製止他,他就會怒目相向,出言不遜:“班幹部有什麼了不起,你有什麼資格管我?”弄得和同學的關係,都很緊張。學習成績也大幅下滑。
原因分析:順利的小學生活,使像小福這樣的孩子,沒有經曆過什麼挫折,自尊心特別強,心理又特別脆弱,一旦遇挫,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失落情緒,甚至產生抵觸、對抗心理。
對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經受這樣那樣的挫折,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鍛煉孩子的抗挫能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顯得十分必要。
典型個案17:擇校生的苦惱。
小露的家附近,就有一所初中,但父母覺得,這所學校校風不太好,教學質量差,每年能夠考入重高的學生,鳳毛麟角。為了給小露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他們在交了一大筆讚助費後,選擇了離家比較遠的另一所初中,這所初中,處於幾所大學之間,生源好,老師教學水平高,升學率也很高。
剛進學校的時候,小露還有一點點優越感,因為她的大多數同學,都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上了那所差學校,而她有機會進入好的初中,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小露對未來,充滿了向往。
入學時間不長,小露的苦惱,就接踵而至了:首先是孤單。這所初中裏,她的小學同學,一個也沒有,鄰居家的孩子也沒有。而別的同學,很多在小學時就是同學,看到別人都是三五成群,有說有笑,小露感到特別孤單。其次是對老師上課的不適應。這所學校,與另一所同名的小學,是一個集團的,老師都很熟悉,教學思路都是按照集團的統一部署進行的,有著很強的連貫性。而小露上的小學,與這所初中基本沒有任何聯係,教學思路,教學方法,都完全不同,加上從小學到初中本身所帶來的變化,更是讓小露覺得無所適從。看到別的同學都如魚得水,小露很失落很著急。還有最讓小露不能接受的一個現實是,在這所初中,她的小學時積累的優勢蕩然無存了,很多同學的父母都是大學老師,從小就額外地接受了不少的家庭教育,這使得小露感到進度跟不上,成績不理想,很苦惱。
原因分析:小露身上,反映了很多擇校生共同的苦惱:沒有老同學,難以融入新集體,不適應老師新的教學方法,成績不理想等等,並因此孤單、自卑、缺少自信。對他們來說,這些是小升初之外所麵臨的“額外的”負擔,因而,他們對於初中的適應,就比別的同學更加艱難。
對策:父母的選擇,都是出於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目的。不過,擇校首先應該出於孩子自身的選擇,這樣,他才會提前做好應對比別人更多困難的心理準備。孩子擇校之後,父母應該預先和孩子多溝通,幫助他們了解熟悉新學校的環境,有機會的話,還可以通過父母的關係,幫他們提前認識一些同學,避免入學後的孤單感。還應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心態,正確地對待學習成績上的差異,鼓勵他們通過三年的學習,提升自己。
典型個案18:補課?不!
小光的爸爸是一家重點高中的老師,媽媽也在一家文化單位工作,家庭條件不錯。小光也很懂事,學習一直不錯,父母從小就著手培養小光樹立遠大的理想,勉勵他今後考上重高,再考上大學,再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父母為他描繪了一個光明的藍圖。
小學一畢業,爸爸就和小光長談了一次,再一次和他一起,勾勒了未來的美好願景。小光也被爸爸講得是熱血沸騰。最後,爸爸對他說,要想比別人跑得快,要不就是你特別能跑,要不就是你比別人先跑。天資是改變不了的,能改變的,就是你比別人先邁開腳步。在爸爸的遊說下,小光答應,小學的最後一個暑假,一天也不玩了,全部拿來預習。爸爸通過關係,為小光找了兩個初中老師,幫小光補課。
效果是顯然易見的。一進入初中,小光就以優異的成績,穩穩地排在了年級前列。這讓小光很開心。但是,雖然很多課程小光都提前學過了,但大量的作業,還是讓小光有點喘不過氣來。爸爸再一次向他提出,到老師家去補課。這一次,小光拒絕了,他的理由很簡單,太累了!
原因分析:望子成龍,幾乎是每一位中國父母的心願,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想盡一切辦法,使出渾身力氣,促使孩子成“龍”。但剛進入初中的孩子,身心都處在關鍵的生長發育期,過度的負擔,不但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剝奪了他們應有的朝氣和活力,也很容易使他們產生膩煩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經過補課等非常規手段後,成績可能短時間內得到提升,但因為在課外學習過了,反而容易使他們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對學習吊兒郎當,走向另一個極端。
對策:補課、額外增加孩子學習量等,無非是想讓孩子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在未來的競爭中處於有利位置。但我要說的是,真正堅實的基礎,往往並不在一時的效果上。在初中特別是初一階段,是培養孩子端正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方法、自覺學習的習慣的最佳時機,打好了這些基礎,遠比補幾次課、多做幾套試卷,重要得多。
典型個案19:亂成一堆麻。
小昆的房間,一直是媽媽收拾的。小的時候,小昆的房間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別人走進去,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上學之後,房間裏除了玩具之外,多出了很多課本和作業本,鉛筆和橡皮散落在各個角落。為此,媽媽也批評過小昆,但小昆依然我行我素,媽媽也沒再深究,以為男孩子都這樣,雜亂無章。好在小昆的成績不錯,這倒是給了父母很大的安慰。
進了初中後,媽媽幫著小昆將小學時的書本,全都整理好,集中放在櫃子裏。媽媽對小昆說,現在你上初中了,長大了,要學會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不要什麼東西都放得亂七八糟,臨到要用時,找都找不著。小昆不耐煩地說,真嘮叨,我知道啦。
但一切還是依舊。每次小昆回到家,都是在一大堆書本、草稿紙、練習冊中,做作業的。有幾次,媽媽幫著收拾房間,將桌上的書本整理整齊,沒想到小昆回來之後大發雷霆,說這個找不到了,那個不見了。
和很多男孩子一樣,小昆就是這樣一個馬虎、雜亂的孩子,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在學習上,他也是這樣,想到哪,就學到哪;拿起什麼課本,就做什麼作業。小學時還問題不大,進初中不久,小昆就開始不適應了,不是忘了做某門課的作業,就是找不到某個課本;不是忘了某門課的預習,就是感到抓不住某門課的重點。在雜亂無章一團亂麻的學習中,小昆的成績明顯退步,學習的勁頭也一落千丈,經常顯得手足無措,茫然不安。
原因分析:從小養成的不良生活習慣,導致了混亂的學習習慣。初中學科多了、書本多了、課程多了,不訂計劃,則很難科學地安排時間,對課程進度不甚了解,對重點要點不得要領,以致不是顧此失彼,就是忙不到點子上,學習的興趣和效果都因而大打折扣,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
對策:高爾基說過:“不知明天該做什麼的人是不幸的。”有的學生認為,學校有教育計劃,老師有教學計劃,跟著老師走,按照學校要求去學就行了,因此,從不製定自己的學習計劃,“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到哪裏”,導致學習變成一個盲目的、無計劃的、無序的行為。而這樣的學習方式方法,是注定不會有好的效果,注定不是長久之計。
在生活上,父母應放手讓孩子管理好自己;在學習上,要指導孩子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製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如每天的作息時間,優勢、弱勢學科的時間分配等等。在製定學習計劃時,尤其重要的是製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努力方向,正確的學習目標能催人奮進,從而產生為實現這一目標去奮鬥的力量。沒有學習目標,就象水中的浮萍,永遠不會有自己的方向。
典型個案20:沒有動力的火車。
小穀從小就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學習很自覺,學習的興趣也很大。在學校裏,獲得老師頒發的一枚紅五星,小穀會開心半天;每次考試成績不錯,媽媽都會獎勵他去吃一頓肯德基,這也會讓小穀激動好久。
老師和父母的獎勵,成了小穀學習的最大動力。所以,小升初時,小穀是以全班第一名,走進了初中的校園。
情況就在這時候悄悄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初中的老師,再也不像小學那樣,以小紅花或五角星那樣的形式,獎勵表現好的學生了,而多以口頭表揚為主。最重要的是,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小昆自己也對這樣的獎勵,失去了興趣,認為這樣的獎勵,真是太幼稚了。對媽媽以考試成績好就可以吃一次洋快餐的獎勵,小穀更是覺得有點荒唐,因為小穀忽然覺得,洋快餐不但是垃圾食品,而且為了吃一頓而去努力,真是太小兒科,太沒品位了。
媽媽覺察了小穀的變化,將獎勵措施改變了,在學校獲得老師一次表揚,或考試獲得90分以上,就獎勵一百元。這讓小穀興奮了一陣子,學習的勁頭恢複了不少。可惜好景不長,沒多久,小穀對那100元也提不起興趣了,因為小穀的家庭條件不錯,平時小穀想要什麼,父母都會答應,而且,小穀每天都有零花錢,還可以從爺爺奶奶那兒伸手要到錢。
小穀又回到了無精打采的狀況,就像一輛沒有動力的火車,停在了站台上。
原因分析:在孩子的教育中,表揚和獎勵,確實能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給孩子以學習的動力。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和逐步走向成熟,這些“低層次”的獎勵,已經提不起他們的興趣,有時候,甚至會讓他們覺得,這是對自己的小覷,尤其是單純的物質獎勵,會讓他們覺得大人太小看了自己,產生抵觸、排斥情緒。
對策:學習動力往往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態度。小學階段的孩子,學習動力一般都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上,比如被表揚、獲榮譽、得獎勵等。升初中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的提高,這些“手段”的效果會逐漸減弱。我非常讚成賞識教育,但這個“賞識”,應該基於對孩子精神的鼓勵,心靈的鞭策,唯有精神上的追求和鼓勵,才可能成為孩子持之以恒長期不懈的動力。因此,父母和老師,應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理想,明確人生追求的目標,並使之成為孩子學習最強勁最恒久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