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一新生的入學適應(1 / 3)

第三章 高一新生的入學適應

第一節 人生的第一次篩選

雖然從入學之後,每個學生都經曆了大大小小無數場考試,但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中考無疑是他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大考,對很多孩子來說,這是一次命運的轉折。一起上學,一起升初中,一起度過了九年義務製教育的孩子們,在這場考試之後,將被第一次篩選:有的如願以償,考進了理想的重點高中;有的磕磕拌拌,闖進了普高的大門;有的則有點無奈地進入職高、農高,開始了另一種人生。還有少數一部分孩子,不得不從此告別校園,過早地跨入社會。

沒有一場考試,能夠決定人生。一考定終身,早已成為曆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靠勤勞的雙手,靠不懈的努力,同樣可以改寫自己的人生。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考和三年之後的高考,確實左右或改變了很多孩子的人生走向,悄悄地改變著他們的命運。這個力量,非常巨大。中考,以它公正而有點殘酷的麵容,使所有的家長和孩子,既期盼,又畏懼。而隨之帶來的結果,更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我的孩子今年將參加高考。三年前,和孩子一起備戰中考的場景,還曆曆在目。離中考前一百天,孩子所在的初中召開了一個百日衝刺大會,所有的初三學生和家長都參加了,校長的講話、老師的指導、學生的表態、家長的發言,無不讓人緊張而激動,熱血沸騰。從那一刻開始,倒計時的鍾聲,就像另一顆心髒,時刻在身邊隆隆震響。別說孩子了,就連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哪個不是憂心忡忡,哪個不是在緊張不安中,度過了那短暫而漫長的一百天?我見過一些孩子的父母,緊張得將家裏的電視插頭都拔掉了,在家裏像貓一樣走路,像蚊子一樣講話,像闖入地雷陣一樣小心翼翼,為的就是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父母尚且緊張若此,孩子承受的壓力有多麼巨大,就可想而知了。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孩子和父母有別的路可走嗎?沒有。隻能選擇麵對。好學校隻有那麼幾所,誰都想擠進去,誰都渴求有一個好的起點,誰都夢想著有一個輝煌燦爛的未來,於是,一個個瘦弱的肩膀,不得不擔負起沉重的負荷,向著中考這座充滿坎坷艱辛的獨木橋奔競、衝刺。

謝天謝地,無論呈現在麵前的是怎樣一個結局,孩子們總算是挺過來了。父母和老師,也長長地噓了口氣。每個孩子的命運,在這裏拐彎,剩下來的事情,就是朝著自己的目標,沿著自己的道路,繼續向前奔跑。

我記得在中考前,孩子的班主任曾經向她的學生們許諾,再艱苦一段時間,再努最後一把力,到了這個暑假,你們就可以徹底放鬆了,沒有了老師的作業,沒有了父母的嘮叨,沒有了考試的壓力,你們想怎麼玩,就可以怎麼玩。中考之後,特別是在獲知自己被理想的高中錄取之後,我的孩子確實放鬆了幾天,快樂了一些日子。不過,很快他就自己意識到,不能再這麼放鬆下去了,因為從網上獲知,他所考入的那所高中,學習壓力將非常巨大。在自由自在了幾天之後,孩子就陷入了新一輪的緊張之中。

說實話,我很心疼,也很同情我的孩子。這麼小的孩子,本應快快樂樂地度過他的少年時光,為什麼要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呢?但我沒有決心去阻止孩子,因為我知道,還有一場更加激烈的大考、一次更加殘酷的篩選,在不遠處虎視耽耽地等待著他。同樣別無選擇。

第二節 高一新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與初中入學時相比,高一新生,明顯成熟多了,理性多了,自覺多了。很多孩子,外表看起來,已經基本成型,男孩子高高大大,女孩子亭亭玉立。心智也大致成熟,表現出比較強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所以,我也願意以對待一個成人的眼光,來審視他們,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進行剖析,以使我們對他們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幫助他們以更快的速度,更自在的方式,適應即將開始的全新的高中生活。

我曾經在一所高中,做過一個小小的試驗,讓一群剛入學的高一新生,以“自”字組詞,同學們很熱烈地討論,很快就報出了一大串的“自——”:自信、自製、自治、自主、自愛、自卑、自負、自豪、自覺、自誇、自己、自立、自省、自理、自力、自滿、自強、自律、自私、自大、自主、自尊、自足、自由、自戀、自發、自餒、自暴自棄、自慚形穢、作繭自縛……等等等等。為什麼要讓孩子們以“自”組詞?在我看來,“自”這個字,可以囊括這個階段孩子最普遍的特征,無論是他們的言行中,還是思想深處,無不透露出“自”這個字所獨有的身影。因此,在這一節,我將嚐試著以這樣十個“自”,來闡述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共性特征。

自我:自我是什麼?首先它是指我們的身體,以及附屬於我們身體之上的物質屬性,即物質上的自我;其次,它是精神上的我,由個人目標、抱負和信念等精神成分所組成;自我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那就是社會的我,即他人所認識的我。

對這個詞有一個全麵的了解,有助於我們正確地認識“自我”,那就是,我不僅是我自己,還包括了我的思想,我的社會形象和責任。

孩子很小的時候,第一次照鏡子,往往不明白鏡子當中的形象就是他自己,有的孩子覺得好玩,伸手去摸;有的以為是另一個小孩,在和他玩耍;還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不知是何物而感到害怕。當大人告訴他“鏡子當中那個孩子就是你”時,他還不十分相信,隻有慢慢地通過觀察鏡子中的其他人和真實的人是一樣的,才會逐漸通過推論,確認鏡中的形象就是自己。這是一個人對自我最初的認識。人與動物很大的一個分別就是,大多數的動物永遠也不能認識到鏡子中的自己,所以,我們經常能看見一隻貓,對著鏡子中的自己齜牙咧嘴,又撲又咬。它以為那是另一隻貓。

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自我”中的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開始顯現。比如一個小學生就會把成人的認識拿來代替自己的認識,“媽媽說我飯吃得快”,“老師誇我字寫得好”,“奶奶認為我比較聰明”。他們慢慢學會在與別人的比較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在賽跑中如果他經常跑在別人前麵,就會認識到自己在奔跑上有優勢;在搬運重物時,他能搬別人搬不動的東西時,他才會知道自己的力氣大……同時,開始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得到表揚時,就會興高采烈,受到批評時,就垂頭喪氣。

到了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和認可,特別是對大人的話,比較信任。有研究表明,兒童和少年的自我概念多半是在與“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親屬、鄰居、親朋好友、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通過“鏡像自我”而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這就是為什麼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賞識教育會有比較明顯效果的原因。

進入高中後,大部分的孩子,都已經進入青春期,或步入青春期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段的孩子,是自我概念發展最快的時期,自我意識快速增長,他們渴望表達真實的自我,渴望自我的獨立,特別在意自我的價值實現。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怎麼變得特別自私了?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解,因為他們沒有分清自我與自私的本質區別,將孩子覺醒的自我意識,與自私行為錯誤地劃上了等號,認為孩子不聽大人的話,不按大人的想法行事,就是不孝順,就是自私。

為什麼我要將“自我”,作為這個階段孩子首要的詞條來闡述?是因為自我意識反映了他們最本質的特征,認清這一點,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孩子的行為,並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積極地調動自我,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

有怎樣的自我認識,就會推動自己怎樣的行動;有怎樣的自我認識,就會對自己提出相匹配的要求。心理學家伯恩斯認為,孩子對於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並與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後繼的行為也決定於自我概念的性質。自我概念積極的學生,自我期望值就高。當他取得好成績時就認為這是意料中的事,好成績正是他所期望的。自我概念消極的學生,當他取得差成績時,卻認為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反過來,差的成績又加強了他消極的自我概念,形成惡性循環。

恩格斯說過:“就個別人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願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那麼,對於剛進入高一的新生來說,如何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將自我的動能發揮到最大?

首先要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一個覺得自己已經十分完美的學生,和一個自認為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內在的本質其實是相同的,因為這都是來自錯誤的自我認識,而錯誤的自我認識,必然形成錯誤的判斷,引發錯誤的行為,最終導致相同的不利結果。

認識到真實的自我,才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提出恰當的自我要求和目標,並通過自我努力,自我監督、自我調節,去實現它。

自尊:所謂自尊,就是自我能力和自我喜愛程度,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是個體對自我形象的主觀感覺,這種感覺可能是過分的,也可能不合理的。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也比較高,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並感到自己值得別人尊重,也較能夠接受個人不足之處。

心理學認為,自尊始於知恥。有了羞恥心,人才能節製自己的行為,不做庸俗卑賤的事情,有尊嚴地生活;有了羞恥心,我們會為自己的不當行為而難為情;有了羞恥心,我們做錯了事會感到慚愧;有了羞恥心,我們辜負了他人的期望會覺得內疚;有了羞恥心,我們才會為了獲得別人的尊重而不斷修正自己。

隻有比較才有自尊。這種比較主要表現出兩種方式:一種是與比自己強或好的人比較,即上行比較;另一種是與比我們弱或差的人比較,即下行比較。一般認為,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會產生嫉妒、敵意、挫折等消極的情感體驗,而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則會產生優越、滿足、幸福等積極的情感體驗。

霍姆林斯基說過,人類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種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個人的自尊心。可見,自尊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品質。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個人感、歸屬感、使命感、成功感,這些因素都與個體的外在環境有關。

自尊當然不是到了高中,才突然冒出來,很小的孩子,也會有自尊,隻是小孩子的自尊,往往更多地屈服於其他外在的條件,而不那麼顯露而已。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自尊心會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育,而逐漸外露,表現得越來越強烈。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望獲得尊重,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更加在意別人的評價。自尊的心理品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和學習中逐步培養起來的。要培養孩子健康的自尊心,需要尋找個人自尊的支點,還要有正確的方向。正確的引導,可以讓自尊心強的孩子找到自信,確立目標,並持之不懈地去努力。

不當的處置,則有可能嚴重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變得虛榮、孤傲、不遜、偏執。隻要求別人尊重、重視和服從自己,我行我素,而不懂得尊重別人,很難接受他人的意見和批評,對父母的約束和學校、社會的紀律規則存在逆反心理,好麵子,愛炫耀自己的長處,常常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進行比較來掩飾自己的不足或缺點。對批評反應強烈甚至以偏激、極端的方式來應對。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由於某方麵的不足或缺乏,便自卑、抑鬱、焦慮,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對前途喪失信心,自慚形穢,羞怯畏縮。

自信。自信,即個人對自己所作各種準備的感性評估,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與小學新生與初中新生不同的是,高一新生在入學之初,大多信心滿滿,十分自信。這可能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我意識、自尊心特別強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感覺自己長高了,力氣大了,獨立處理事情的本事有了,掌控自我的能力強了,因而表現出少有的自信。特別是中考成績比較好、考進了相對理想學校的孩子,自信心會倍增。而在入學一段時間後,又可能因為遭遇到更多的對手和更大的學習壓力,而使自信心驟然嚴重受挫。

真正的自信,應該具備這樣幾個基本特質:一是對自身優勢的認定。對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有正確的認識,並對自己的實力有正確的評估和積極的肯定。發現自己的長處,是自信的基礎,而找到自身的長處,對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其實並不難。這個世界沒有完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學習好的孩子,成績好就是自己最大的優點,而體育強的孩子,則有可能成為特長生。

二是堅定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既定目標,特別在問題難度加大時,表現出對自己的決定或判斷的認可。在進入高中後,孩子們大多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一個基本的定位,對未來充滿了幻想和期待,而無論是走求學升造的道路,還是預備以自己的特長,在今後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他們都表現出對未來的信心。

三是敢於挑戰的精神。主動地接受挑戰,將自己置於挑戰性極強的環境中。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身體裏的“血性”會逐漸呈現出來,他們易衝動,也愛挑戰,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渴望表現自己,顯示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即使在受到阻撓、遭遇挫折等困難境地,也不改變目標,直到實現預期的目的。

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難得,非常寶貴,需要我們加倍嗬護和珍惜。但我們也要看到,自信不足,和自信過度,都是有害的。如果在一場考試中,你認為自己可以得到80分,結果你得到了80分,那麼你就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得到90分,結果卻隻有80分,就說明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進入了過於自信的誤區;反之,如果你估計自己隻能得到60分,則又明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屬於不夠自信。正確地估量自己,對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有利於孩子在未來三年的學習中,找準自己的定位,穩步提高。

自主。自己作主,不受別人支配。心理學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見,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進入高中後,孩子的自主意識明顯增強。對事物,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自理能力增強,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做主。在學習上,則表現為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都得到加強。

學習的“自主性”具體表現為“自立”“自為”“自律”三個特性,這三個特性構成了自主學習的三大支柱及基本特征。

首先是自立。孩子對學習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認識到學習自己的事,是別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得到加強。

其次是自為。孩子開始自覺地將學習納入到生活之中,視為自身最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慢慢地又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使學習成為自身內在的需求和動力,成為學習的主人。

再次是自律。表現在孩子對學習的自我約束能力,有所加強,對學習要求、學習目的、學習目標、學習意義,都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自覺性顯著增強。

自主學習能力的覺醒和培養,有助於孩子在未來的三年學習中,確立自己的目標,製定自己的規劃,有條不紊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自覺。自覺就是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或者說自己感覺到,有所察覺,又主動願意去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在孩子的教育中,最令父母老師頭疼的事情,莫過於孩子的“不自覺”了。上課的時候,不自覺地做小動作;做作業的時候,不自覺地去抄襲;該學習的時候,不自覺地去玩電腦看電視;尤其是一個人獨自在家的時候,是對孩子自覺性最大的考驗,很多孩子做不到在沒有家長的監督、沒有考試的壓力等情況下,自覺、主動地學習。不自覺,成了掛在很多父母和老師嘴上批評孩子的口頭禪。

進入高中後,孩子的自控能力普遍有所增強,特別是孩子在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標後,這種自覺性,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不少父母發現孩子在進入初中高年級或高中後,突然覺醒了,轉變了,自覺性大大增強,讓人刮目相看。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覺性,往往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誘惑和幹擾,以致慢慢喪失,重回不自覺的舊路。有的是因為努力了,卻沒有看到預期的成效,而變得心灰意懶;有的是抵製不了這樣那樣的誘惑,比如網絡、不健康的書刊、不良朋友等的影響,興趣發生了偏移;有的是青春期逆煩心理作崇,對父母的過度關注和反複嘮叨反感;有的則因為自身的懶惰,感到學習太辛苦,還是不求上進自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因此,高中新生的自覺性往往大打折扣,脆弱不堪,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自覺性,是一個人的意誌力的體現,意誌力薄弱的人,做什麼事都難以堅持,不能執著,自覺性自然也很難長久。這就需要父母和老師保護好孩子的自覺性,對孩子的進步,給予鼓勵和肯定;對出現的不良苗頭,及時遏止;幫助孩子明確目標,並持之不懈地為之努力。

自省。自省即自我反省,就是通過自我意識來省察自己言行的過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說的,“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到了戰國時,荀子則把“自省”和學習結合起來,作為實現知行統一的一個重要環節。

自省是對自我的再認識,是一個反思的過程。人是群居動物,不可離群索居,因此免不了與他人合作、競爭及分享。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必定會麵對不同性格及態度的人,因為觀點的差異,難免有產生誤會的時候。在與他人交際時、自身的成長道路上、學習的過程中,是否和其他人有過爭執,讓人誤會過?遇到問題時喜歡指責別人的不是,抑或隻是一味地貶低自己,否定自我的價值?對學習是不是經常找不到正確的方法,不得要領,或事倍功半?是不是不願接受和承認自身的不足,畏懼挫折,不敢麵對自己的失敗,在遇到失誤或失敗時總是怨天尤人?亦或得過且過,不求上進,總認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中學生的自我認識加強,看問題雖依然難免偏激,但已經開始學會通過自省,來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這對於他們提高自身素質、正確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矛盾衝突,無疑具有很大的幫助。孩子的自省意識,殊為寶貴。在這個階段,父母和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強化自省的能力。一是教會孩子常自我提醒,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注意細節,時時嚴格要求自己,遇事三思而行。二是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和困難,首先要能夠適應環境,然後再在現有的條件下改變自身條件和環境。三是引導孩子真正自我反省,要能夠冷靜地看待事物,深刻地挖掘自身的不足和缺點,並真正下決心改掉這些不足和缺點,使自己輕裝上路。四是鼓勵孩子勇於麵對錯誤。有了錯誤不可怕,關鍵是如何改正錯誤,隻要能改正錯誤,便最終達到了自省的目的,成為自己的主人。

自負。自負就是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人的自我意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麵:自我認知、自我意誌和自我情感體驗。人對自我的評價,依賴於自我認知,有的人過高地評價自己,就表現為自負;有的人過低地評價自己,就表現為自卑。

自負實質是無知的表現。主要表現在不自知。俗話說:“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無知有兩種表現,一是盲從,二是狂妄。自負,就是狂妄。

自負往往通過語言、行為等方式表現出來。

自負者,往往自滿,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成績而沾沾自喜的心理狀態。產生這種心理後,會使人缺少繼續求知或工作的動力,變得驕傲自大,不思進取。自滿與驕傲自大,是一對孿生兄弟。有一句箋言說得好,驕傲是一位殷勤的“向導”,專門把無知與淺薄的人帶進滿足與狂妄的大門。

需要注意的是,自負和自信的異同。自負和自信,都是對自我的積極評價,過度的自信,高估自己,就是自負。雖然總體來說,自負屬於一種負麵情緒,但也有其積極意義,對中學生來說,在適當的範圍內,自負可以激發他們的鬥誌,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念,使他們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負必須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脫離實際的自負不但不能幫助人們成就事業,反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健康。

幫助孩子克服自負心理,自信而不自負,自信而不自滿,需要父母和老師的正確引導。一是要讓孩子懂得虛心接受批評。自負者的致命弱點是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接受批評是克服自負的第一步。它並不是讓自負者完全服從於他人,隻是要求他們能夠接受別人的正確觀點,通過接受別人的批評,改變過去固執已見、惟我獨尊的形象。二是要教會孩子與他人平等相處。自負者往往唯我獨尊,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動上,都無理地要求別人服從自己。平等相處就是要求自負者做到與別人平等交往。三是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認識。要全麵的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抓住一點不放,不及其餘,有失偏頗。認識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評價,應該放在同學之中、同齡人之中去考察,每個人生活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時又有不如人的地方,與人比較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不足,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當然,也不是總拿別人的長處比自己的短處,那會走向自卑。四是教會孩子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過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現在和將來,中考的篩選,隻是代表過去,但它並不代表著現在,更不預示著將來。讓孩子明白,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堅持不懈。

自卑。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偏離,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象某人一樣”、“我沒有某某聰明,又不如某某努力,我一無是處”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深陷抑鬱和自責之中而不能自拔。

自卑感比較強的孩子,往往無精打采,心情抑鬱,少言寡語,悶悶不樂,總認為自己天資不好,能力較低,比別的同學笨……自卑,導致孩子的上進心不足,缺少青少年應有的蓬勃朝氣,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有人說,過分的自卑等於自毀。這不是危言聳聽。

高一新生,產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類:

一是不適應學習、生活環境變化產生的自卑。升入高中後,高一學生麵對的是新老師、新同學和新學校,過去朝夕相處的同窗學友大多各奔東西。有的高中又實行集體住宿製,學生離開家庭,自己料理生活。高一新生麵對的一切,都是新鮮的、陌生的,當然不可能馬上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他們有可能在班集體中被忽視、冷落,得不到全麵的照顧和尊重,這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孤單、寂寞,甚至傷心落淚,自卑感也會油然而生。特別是作為重點中學的高一新生,大多數是來自普通中學的“尖子生”現在忽然成為中等生,甚至後進生了,難免湧起強烈的失落感,逐漸滋生了自卑情緒。

二是中考所造成的自卑。剛進高中的孩子,中考的陰影還沒有散去,由於中考成績不理想,未能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感到無臉見人,心生自卑。尤其是到了新學校後,在高一的入學摸底考試或學科測驗中,有的學生“出師不利”,剛上陣就吃了敗仗,對自己更是心中沒底,產生自卑心理。

三是家庭因素引發的自卑。有的孩子感到父母工作單位不好,家庭經濟狀況差,吃、穿、住等方麵不如別的同學;有的孩子,家庭遭遇不幸,失去雙親或其他親人的沉重打擊;有的孩子家庭不和,父母整天吵嘴打架,或者父母離異,處在單親家庭之中,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有的孩子來自農村,感覺與城裏的孩子差異很大;還有個別的孩子,可能由於父母親犯了罪,受到了處罰,造成很大的思想壓力,有時還會受到歧視,於是形成很強的自卑心理。

四是對自身某些條件的不足產生的自卑。如有的孩子身體有殘疾,或感到個子矮小、太瘦或太胖,或身體不是很好,疾病纏身;有的孩子覺得自己的相貌不俊美,長相不如人;有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較少或沒有,不像別的同學那樣多才多藝等等,都易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

五是自尊心連續受到傷害而引起的自卑。有的孩子由於種種原因,經常受到老師或班幹部的批評,導致越批評越笨的現象,這些學生總感到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以致羞怯、茫然、慌張,無所適從,有的幹脆“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

對自卑心理比較強的孩子,父母和老師要積極疏導,細心撫慰,幫助孩子找回自尊,重拾信心。鼓勵孩子勇敢地麵對自己,麵對挑戰,樂觀地對待人生。克服自卑的最好辦法,是找到自信;克服消極的最好辦法,是以積極的態度對待。

自戀。自戀是對於自己過分自信、過分自滿的一種陶醉入戀的心理表現,在生活中往往會表現在過分的愛慕虛榮,喜歡誇大自己,愛打扮,愛臭美等等。

自戀有以下幾個特征:強烈的表現欲。有自戀傾向的孩子,往往更喜歡在眾人麵前表現自己,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不大看得起別人;愛幻想。喜歡沉浸在自己編織的世界中,憧憬未來,經常做白日夢,卻疏於實際行動;期望得到過分的讚揚,認為自己已經做得非常完美了,理應得到更多的讚揚和褒獎,期待得到特殊的待遇;不為他人考慮。隻關注自己,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能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認為自己很特殊。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的,由此常常會感覺到曲高和寡,與他人格格不入;好嫉妒。看不到或看不得別人的優勢,對明顯超過自己的人,感到不服,其實是嫉妒,另一方麵,又總認為別人是在嫉妒自己。易驕傲。過度的自信,表現出驕傲和傲慢的行為態度,自以為是,驕傲自滿。

拉·洛克福庫德說過,“自戀是最偉大的諂媚者。” 而向自己獻諂獻媚的人,正是自己。自戀往往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使孩子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也難以與他人和諧相處。

克服自戀傾向,首先要學會通過認識他人來認識自己。唯有客觀地認識他人的人,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二是通過直接的和間接的自我認識,跳出自己認識自己,跳出過去認識現在,跳出現象,認識本質;三是通過自我監督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提升自己的素質修養。

自由。首先要糾正一個觀點,很多父母和老師所常說的自由,是自由散漫的自由,帶有明顯的貶義。而我要說的,是孩子自由意誌的覺醒。這個自由,既包括身體上的自由,行為上的自由,也包括選擇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

在古拉丁語中,“自由”(Liberta)一詞的含義是從束縛中解放出來。這比較符合這個階段孩子所渴求的自由特征。

他們感到自己長大了,再也不希望像溫室中的花草那樣,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約束,渴望從父母的懷抱中,掙脫出來。在行為上,他們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的時間,自己支配;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在精神上,他們希望自己的未來,自己做主;自己的選擇,得到尊重;自己的情感,不受幹涉。

正因為渴望自由,所以,一旦受到幹涉和限製,他們就會表現出特別反感和叛逆,不願意順從,不肯屈服。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不聽話,特別我行我素,特別容易走極端。

自由意誌是孩子渴求獨立,自我價值得到尊重,實現人生意義的外在體現。由於存在自然條件和內在條件的局限性,這種價值取向有時是盲目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很容易滑入自由散漫,沒規沒矩,甚至無法無天的地步。但自由本身,並沒有錯,孩子渴求自由的願望,沒有錯。一個被長期禁錮、束縛而沒有自由意誌的心靈,必然是不快樂,不健康,沒有希望的。

給孩子自由的心靈,遠比給孩子行為的自由重要。孩子的行為,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需要成人的匡正和幫扶,沒有約束的絕對的自由,隻會讓孩子放任自流,甚至陷入泥淖之中。而心靈的自由,對孩子來說,猶如魚之有水,風箏之有空氣,天使之有翅膀,可以幫助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飛得更高更遠。

第三節 重高新生的困惑與對策

他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在麵對中考這個人生第一次篩選的時候,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穎而出,跨進了理想的重點高中,翻開了人生新的篇章。對他們來說,一切都如此美好,未來如此可期。可以說,有幸進入重點高中的孩子,一開始個個都是躊躇滿誌,意氣奮發,在心中一遍遍地勾勒了美好的藍圖。不過,一旦他們走進校園,開始全新的高中生活之後,各種意想不到的苦惱和不適,就接踵而至,給他們措手不及的打擊。杭州的一所重點高中,對一年級的549名新生進行了一次心理測試,結果屬於適應型的隻有78人,占14%,屬於焦慮型的有127人,占23%,介於適應型和焦慮型之間的為344人,占63%。這不是個別現象,在我所了解的重點中學中,一年級新生普遍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調查數字都大同小異。

矛盾與困惑

除了高中生所共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外,重點高中的孩子,會表現出一些比較特殊的特征和現象,他們糾結於這些矛盾和困惑中,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排解,很容易使他們走入歧途。

傲氣。考進重高的孩子,自覺優人一等,勝人一籌,自信心膨脹,看不起他人,唯我獨尊,傲氣、霸氣十足,操縱欲、支配欲也極強,別人的行為稍不如意,就要橫加幹涉,而自己要做什麼,即使錯了,也不聽勸告,聽不得批評,我行我素,處處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姿態和神情。

浮躁。“躁”的意思是,內心有眾多的東西在湧動;而所謂“浮”,就是漂流,隨波而動。兩個字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心裏有眾多的東西要動,而又沒有地方可以讓它們落腳,因此到處飄蕩,不得安心。重高的孩子,大多有著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總是在編織著美好的未來,但是,在強大而眾多的競爭對手麵前,又往往感到自己優勢不足,從而心浮氣躁,對自己不滿,對現實垂頭喪氣。

失落。與傲氣相伴的,卻是極大的落差所帶來的失落感。進入重點高中的孩子,往往都是所在初中的拔尖生,成績優秀,處處受到老師、父母的寵愛,同學的羨慕。進入重高後,陡然發現身邊人人都優秀生,個個出類拔萃,自己完全被淹沒了。優越地位的喪失,很容易使他們對自己產生強烈的懷疑,變得苦惱、自卑、消沉、失落,甚至自暴自棄、得過且過。

焦灼。重點高中尖子雲集,加上高一學習科目多,難度偏高,課程學習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有一部分學生從原來同學眼中的尖子生變成中等生甚至落後生,從而引發內心的緊張、憂慮和恐懼等情緒,帶有明顯的焦灼傾向。

妒忌。雖然尖子雲集,但還是有人會脫穎而出,成為尖子中的尖子。這些新的尖子生,往往適應能力特別強,學習方法得當,很快就站穩了腳跟,這讓一些曾經也是尖子生的孩子,無法接受,對比自己強的同學產生嫉妒心理。這是缺乏自信、心胸狹隘所致。

鬆懈。能考入重點高中的孩子,初中階段,特別是初三年級,一定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如願以償地考進重高後,感到船到碼頭車到站了,可以喘口氣,歇歇腳了,認為重點高中三年下來,考個大學總是沒什麼問題的,於是,產生鬆懈心理。這種心理往往是在中考結束之後就產生,及至高一新學期開學了,還無法從鬆懈狀態中恢複過來。

從眾。進入新環境後,以前初中時的好朋友各奔東西了,內心渴望結識新朋友,建立新的友誼,特別是住校生,第一次離開家庭獨自生活,家長的關心和監督相對減少,難免產生孤獨感,心中不踏實,他們更希望盡快融入新集體,為避免被其他同學排擠,有時明知不對,他們也隨大流,或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或隨波逐流,不思進取;或得過且過,混一天算一天。

逆反。這是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心理反應。進入高中後,不少孩子接近成年,個性突出的孩子,表現出竭力擺脫對成人的依附和盲從地位,喜歡特立獨行,我行我素,你讓他這樣做,他偏要那樣做,對老師父母的規勸往往采取抵觸情緒,甚至強詞奪理,高唱反調,做出一些偏激行為。

對策:擁有這樣四顆心

對高中生來說,與當年的小升初一樣,入學之初,必然麵臨著學習方法、行為習慣、環境適應等方麵的問題。但是,在我看來,更重要、更緊迫的任務是有針對性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一般來說,心理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孩子思想品德的發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健康的情緒和意誌,是優良品德結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心理障礙則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學生的智力活動總伴隨著情感、意誌等心理成分,情緒的好壞,意誌強弱,既影響到知識的掌握與技能形成的質量,也影響到學生智力發展的速度和水平。針對重點高中新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需要我們幫助他們以健康的心誌,來克服不健康的心理,走出困惑,完善自我。

平常心。所謂平常心,就是既積極主動,盡力而為,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重高的孩子,首先要擁有的,就是這樣一顆平常心。

有了平常心,就不會事事苛求自己,作繭自縛。希望自己成績好一點,表現突出一點,未來光明一點,這都沒有錯。隻要自己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實實在在地去努力了,就可以做到問心無愧。而不會無謂地給自己套上枷鎖,為了一個力所不能及的目標,而掙紮、彷徨、苦悶。

有了平常心,就不會以成敗論英雄,正確看待得失。能考上重高,說明自己是優秀的,但不因此而驕傲自滿;進了重高後,麵對眾多的尖子生,自己可能不再那麼一枝獨秀引人注目了,但不因此氣餒自卑,躊躇不決,裹足不前。做到雖爭強好勝,但心平氣和,不以成喜,不以敗悲。不過高地看重一時的成敗,一次的得失,而是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穩步邁進。

有了平常心,就不會看什麼都不順眼,事事感到不如意。有的孩子,對比自己差的同學看不起,對比自己強的同學,又看不順眼。什麼事情,都喜歡拿自己和別人比,什麼時候,都要和別人一爭高低,迫使自己總是處於緊張狀態,敵對狀態,以致心理失衡,找不到方向,牢騷滿腹,怨聲載道。平常心就是既要善待別人,也要善待自己。

說到底,平常心就是清醒地認識自己,客觀地對待自己和別人,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需要特別補充一點的是,要孩子懷揣一顆平常心,父母首先應該抱著這樣一個心態。父母不能平常對待,對什麼對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孩子就不可能擁有健康的平常心。

虛心。考入重高的孩子,自信心都表現得特別強烈。自信心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但盲目自信,自信過度,就不幸成了自負。而這,無疑會成為孩子的致命傷。重高的孩子,非常需要一顆虛心。

虛心是什麼?虛心就是不自滿,不自大,不自以為是。越聰明的人,越智慧的人,越虛心。不是說重高的孩子,就一定不虛心,一定夜郎自大,但重高所帶來的優越感,確實會令一些孩子過高地估計自己,不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短腿和不足,而變得忘乎所以,自滿,自大,自負,自視甚高,自不量力,自以為是。而一旦在現實中受挫,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自卑,絕望。

不虛心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虛心,就看不到別人的長處,也看不到自己的短處;不虛心,就不可能謙虛,隻能聽表揚,聽讚美,聽不得建議,更聽不得批評;不虛心,必然盛氣淩人,難以與人友好相處;不虛心,使人盲目,狂妄,迷失方向;不虛心,就好高務遠,不切實際,不可能有真正遠大的理想。

虛心了,才能放下架子,向比你優秀、或能力不如你卻某方麵(如見解、觀點、處事方法)比你擅長一些的人討教;虛心了,才能有自知之明,正視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的缺點,找到問題的症結;虛心了,才能不偏不倚,客觀、公正、全麵地看待問題;虛心了,內心才能寧靜,視野才能開闊,思維才能活躍;虛心了,你才能騰出心靈的空間,容得了更多的內容,放得下更大的理想。

教會孩子虛心一點,是為了讓他卸下虛榮,放下包袱,趕走無知,以容納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恒心。德國詩人席勒說:“隻有恒心才能使你達到目的”。毛澤東說過,“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一個有著遠大目標的人,若能持之以恒,始終如一地為實現目標而奮鬥,目標就一定可以達到。

進入重點高中學習,固然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是,這隻是人生邁出的一步而已,重點高中隻是幫助自己實現夢想的平台,而絕非終點站。恒定信心,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有了恒心,就不怕道路上布滿的荊棘,不向任何困難低頭服輸。麵對三年之後的高考選拔,高中階段的學習,將是漫長而艱苦的,難免會遭遇各種挫折和打擊,需要我們保持恒心,堅定目標不動搖。

有了恒心,就不會一條道走到黑,而找不到正確的方向。恒心不是盲目,不是鑽牛角尖,而是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追求我們的理想。

有了恒心,我們的孩子,就能夠耐得了寂寞,不逞一時之強,不圖一時之快,不患得患失,而會咬定青山不放鬆,以堅強的毅力,以樂觀的心態,度過三年的高中時光。

有了恒心,我們的孩子就會心無旁騖,一心一意,而不會見異思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抓不住重點,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

恒心不同於決心。有的孩子,決心常有,但總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就鬆懈了,瓦解了。恒心是持之以恒的決心,基於內在的動力。

恒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個優秀孩子必備的品質。

靜心。浮躁、焦灼、憂鬱、失落,這些負麵情緒,如影隨形,深深地折磨著一些剛入重高的孩子們。對他們來說,調整自己心態的最好辦法,就是盡快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緒,找準自己的定位。

心靜了,才會全身輕鬆。放鬆的身體,擺脫了重重壓力的心靈,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免疫力,增強心理的抗壓性,以及麵對困難創傷時的自我治療能力。

心靜了,才能找回力量。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敗,或者一時的失利,憂心忡忡,灰心喪氣,而是重拾信心,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長處,獲得勇往直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