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一新生的入學適應(3 / 3)

可以說,小蓉是肩負著爸爸的殷切希望,忐忑地走進中學的大門的。她也是個上進心很強的孩子,在心裏默默地許下願望,進了高中,一定努力學習,不讓爸爸失望。

美好的願望與現實,總是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重高緊張的學習節奏,繁雜的學習任務,你追我趕的尖子生們,無不讓小蓉感到喘不過氣來的壓力,更讓小蓉沮喪的是,她很快就意識到,自己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在班裏,她的成績總是墊底,看不到一線希望。尤其讓她感到自卑的是,她是爸爸花錢“買”進來的,重高生固有的優越感,在她身上,成了一條沉重的枷鎖,每當別的同學互相聊起中考成績的時候,她都是紅著臉,溜到一邊。小蓉覺得,自己根本不屬於這裏。

原因分析:不少重點高中,都會想方設法招一批所謂的借讀生,這部分生源,有的是靠關係進來的,有的是花錢“買”進來的,不一而足。能進重點高中學習,是很多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的夢想,心情可以理解,問題是,孩子通過非正常渠道走進了重高,是否能接受?是否能適應?是否能跟上?

對策:這類學生,往往內心裏會深深地隱藏著自卑的情結,總感到自己是通過非正常渠道進來的,不如堂堂正正考取的學生。而另一個極端可能是,自我感覺膨脹,認為自己家有背景,或者經濟富裕。因此,首先應該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正視差距,樹立信心,幫孩子卸下心中的十字架;同時,要讓孩子明白,既然進來了,就要盡可能地適應這裏的學習和生活,跟上學習的節奏,有不懂的問題,除了請老師答疑之外,應多向身邊的同學學習、請教,虛心借鑒他們的學習經驗,處好同學關係。

典型個案7:每晚九點的親情通話。

小寒是個帥氣的男孩,生活在一個寬鬆的高知家庭,父母都收過高等教育,媽媽畢業於著名大學的研究生,現在做律師,爸爸是一家報社的主任記者,還是個兼職作家,出版過好幾本書。家庭和諧而溫馨。平時的場景多半是這樣的,媽媽在看書,爸爸在書房寫作,小寒則在自己的房間裏,安靜地做作業。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熏陶下,小寒自小的學習,就很主動,基本上不用父母操什麼心。而且,小寒與爸爸媽媽的關係也特別融洽,經常與爸爸勾肩搭背,宛若兄弟;直到上了初中,有時還會和媽媽撒撒嬌。小寒對家特別依戀。

小寒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本市最好的高中。學校位於郊區,離家有二十多公裏路,學校實行借宿製,所有的學生都統一住校。從沒有離開過父母身邊的小寒,也不得不告別父母,住進了學校,每個周末才能回家。

沒有單獨生活經驗的小寒,麵臨著集體生活的考驗,很多事情,都必須靠自己解決了。在一段混亂的生活後,小寒總算慢慢適應了集體生活。但是,小寒向父母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要求,那就是每天都必須給他打個電話。

學校規定學生不能帶手機,好在每個學生寢室,都安裝了電話。晚上九點下晚自習,九點多一點就能回到寢室,十點熄燈休息。小寒和父母約定,每晚的九點半鍾,他都在寢室裏準時等他們的電話。

於是,每晚九點半,就成了一個固定的親情通話時間。無論父母是在家裏,加班,在外應酬,還是出差在外,每天到了這個時間,他們就會撥通小寒寢室的電話。通話的內容,無非是今天過得怎麼樣?水果有沒有吃?有什麼新鮮事?覺睡得好嗎?等等瑣碎的事情。

寢室裏的其他同學,父母也會打來電話,但多是不定時的,唯有小寒父母的電話,在九點半鍾準時響起。偶爾父母忘記了,小寒就會一直等在電話機旁,知道電話鈴響起。時間一久,寢室的同學都了解了這個特點,他們還給小寒頒發了一個特別的獎項:最佳與父母溝通獎。

小寒的父母卻隱隱有點擔憂:孩子會不會因為期盼電話,而將精力都耗在了無謂的等待上?而且,事實上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話要講,無非是一些問候和關切,有必要這樣天天打電話嗎?而他們最擔心的是,這樣會不會像風箏的那根線一樣,絆住了孩子的手腳,不利於他的獨立?

原因分析: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融洽的親子關係,是他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初次離開父母的孩子,對父母和家,都表現出特別的依戀,他們習慣了父母在身邊噓寒問暖,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他們就會感到孤單和恐懼。有的父母,會在每周的中間,去學校探望孩子,有的則通過電話,經常與孩子聯絡溝通。

對策:與父母感情越深的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也越強。這不是什麼問題。唯一的問題是,孩子在長大,父母總是要放手的。那麼,什麼時候放手,怎樣放?突然放手,孩子會措手不及,陷入茫然,顯然不是好的辦法。一直抓著不放,孩子則無法達到鍛煉,難以自立。在我看來,小寒與父母約定的這個親情通話時間,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既可以緩解孩子的思家之心,又可以使父母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內心想法。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對校園生活慢慢適應,就可以調整一下通話周期,由每天改成隔天,再由隔天改成每周固定的一兩次,或者由孩子在有需要的時候,自己打電話給父母。但無論怎麼調整,我覺得適當的通話是必須的,那有利於親子溝通,也有利於了解孩子。事實上,在親子溝通中,從來就不是溝通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典型個案8:又有一個同學到國外讀書去了。

小武所在的班級,被認為是平行班裏,最好的班級,好幾個同學,僅以微弱的分差,而與實驗班擦肩而過。而且,他們的班主任經驗豐富,帶過的學生中,好幾個考取了清華北大。這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開學不久,卻出現了狀況,據說其中的一個同學,暑假時考的托福成績出來了,分數很高,已經有幾家美國的中學,向他伸來了橄欖枝,不出意外的話,很快他就將赴美國讀高中,然後預科,然後全美排名前列的大學……可以預見的未來,一片光明。

一石激起千層浪。平靜的班級,一下子炸開了鍋。有人羨慕,有人搖頭,有人感歎,有人難過,什麼情緒都有。有幾個同學,開始四處打探留學的途徑和信息,看樣子,也動了出國的心思。據消息靈通的同學說,這所高中,每年都會有不少學生最終選擇去國外讀高中,然後參加國外的大學招生考試,比國內的高考,機會多多了。也有孩子認為,好不容易通過中考,考進了理想的高中,為什麼還要花那個代價,去國外求學呢?眾說紛紜。

不管怎麼說,多出了一個通道,這也是通往國外名校的最佳途徑。但到國外讀書,高昂的費用,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不能承受之重。到底是在國內按部就班就讀完高中,參加高考,還是想辦法跨出國門,成了很多孩子關注的話題,也讓一些孩子產生了動搖。

原因分析:到國外讀高中、預科,然後參加國外的“高考”,成了這幾年的熱門話題。有條件的家庭,躍躍欲試。這種現象,在沿海發達地區的重點高中,比較普遍。這是一種選擇。出去的孩子不用管他,但對於其他孩子的影響,卻是很大的。一方麵,他們也期望通過這條“捷徑”,實現自己的夢想,另一方麵,又迫於家庭經濟壓力或其他原因,而可能無法實現,於是,羨慕、疑慮、迷茫、搖擺不定、心不在焉,交織在一起,使原本平靜的高中生活,變得混亂迷離。

對策:孩子走什麼樣的路,這基於家庭條件和孩子內在的欲望,而作出的慎重選擇。父母應和孩子進行溝通,客觀分析,做出審慎的決定。對於有條件而又樂意出國求學的孩子,可以設計好求學路徑,循著這個目標去做準備和努力,而對於更多沒有條件走出去的孩子,則應安下心靜下神,盡快適應高中生活,打好基礎,不為其他同學的選擇所動,更不為之所困,踏踏實實走好自己的道路。

典型個案9:鳳凰落毛不如雞?

小冬是在極度痛苦之中,度過初中的最後一個暑假的。

成績一向還不錯的小冬,在中考前,突然得了重感冒,流涕、頭疼,將小冬折磨得夠戧。這麼關鍵的時刻,突然生病,對小冬和父母的打擊,可想而知。考試前一天,爸爸帶著小冬,到醫院掛了兩瓶點滴,希望能減輕他的感冒症狀。

考試結果,不出所料,很差,尤其是數學,簡直一塌糊塗。結果是,小冬與心儀已久的重點高中失之交臂,被一家普通高中錄取。接到錄取通知書那天,小冬一個人將自己反鎖在屋內,中飯都沒吃,一直到黃昏,才在媽媽的苦苦哀求下,走出了房門,小臉已經瘦了一圈,眼圈黑得跟熊貓一樣。整個暑假,小冬都是在迷迷糊糊之中度過的。雖然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都一再開導他,但他仍然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新學期開始了。在父母的耐心勸導下,小冬總算從失敗的陰影中,慢慢走了出來,他背著書包去報到了。清醒過來的小冬,決定振作起來,好好地表現一番,做出一點作為。

現實似乎並沒有小冬想象的那麼簡單,入學摸底考,小冬竟然隻處於中遊。這對小冬是又一記重棒,他絕沒有想到,即使在這樣一所普通高中,他也顯得一點也不突出。

而最讓小冬痛苦的是,小區裏他有幾個要好的同學,從小一起長大,另外幾個,都考取了重高,特別是其中的一個同學,平時的成績遠不如小冬,這對小冬的刺激很大。以前周末的時候,他們幾個總會聚在一起打打球,或者聊聊天什麼的。中考之後,小冬再也沒主動和他們一起玩過,有時在小區碰著了,他也會早早地避開。他們幾個來家中找過小冬幾次,小冬都躲在房間沒有出來,讓媽媽將他們打發走了。他不想見到他們。他覺得,自己就是一隻落毛的鳳凰。

原因分析:失意、落魄,是普高生中普遍存在的一重情緒,特別是初中階段成績還不錯的孩子。中考失利的陰影,驅之不散,深深地影響著他們對自我的評判,感到沒有前途,沒臉見人。他們不太接受現實,不願意和過去的同學交往,不能適應新的校園生活。

對策:挫敗感,是造成孩子失意的主要原因。中考失利,孩子難免抑鬱苦悶,這種消極情緒積壓在體內,就會產生反能量,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引導孩子痛痛快快地將這些負麵情緒及時發泄掉,排解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同時,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學會自我調節,重整旗鼓,坦然接受新的挑戰。

典型個案10:你們是不是對我失望透頂?

小藍的爸爸是個長途貨車司機,經常在外開車,有時一出門,就要很多天才能回來。媽媽是環衛工人,每天一大清早,就出門了,工作很辛苦。

父母對小藍抱著很大希望,在他們看來,這個家要有所改變的話,隻能寄希望於她。小藍也很懂事,從小就學會了自理,早飯都是自己做的,有時候晚上放學回家了,看到媽媽還沒回家,她會先將飯煮上,等待媽媽下班回來。

小藍的成績也不錯,家裏的一麵牆上,貼著的全是她從小學開始獲得的各種獎狀。媽媽經常對她說,我和你爸就是這樣了,你要再不好好念書,我們家就真的沒啥希望了。小藍總是懂事地點點頭。

初中三年,小藍在班裏的成績一直都不錯,每次開家長會,班主任都會點名表揚小藍,這讓媽媽感到很自豪。到了初三下半學期,小藍的成績忽然直線下落,心急如焚的媽媽找到了班主任,通過側麵了解,原來小藍可能對班裏的一個男生好感,近期上課老是走神,導致了成績的下滑。在老師的幫助和媽媽的共同努力下,小藍幡然醒悟,回到了緊張的複習迎考狀態。

可惜,中考小藍還是考砸了,以2分之差,與重高失之交臂。媽媽和小藍,抱頭痛哭。隔壁老黃家的兒子,平時比小藍成績差一大截,卻意外地考進了重高。有的比小藍分數還低的同學,因為家庭條件好,花錢“買”進了重高。小藍家沒有這個條件。

進高中後,小藍一直獨來獨往,悶悶不樂,對班裏的集體活動,也是毫無興趣。放學回家,也總是很晚,寧願一個人坐在馬路邊發呆,也不願意回家。老師了解到小藍的情況後,多次找她談心,試圖解開她的心結。小藍隻是一個勁地搖頭:我無法麵對媽媽的眼神,我覺得對不起爸爸媽媽,我讓他們失望了,我太不爭氣了。

原因分析:懂事的小藍身上,背負著自己與父母的雙重希望,因此壓力特別大。這樣的孩子,知道父母的艱辛,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身和家庭的命運,一旦失敗,往往會將失敗的責任全都攬到自己身上,內疚自責,不能自拔。

對策:希望是個好東西,它可以激發人們的鬥誌。但是,希望過大,或者不能正確地對待成敗,希望就可能轉化為巨大的壓力,一旦希望破滅,就會感到失望、無望,甚至絕望。不要將父母未能實現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減負,也是最有力的支持。

典型個案11:看什麼都不順眼。

進了高中後,小亓在新的班級裏,很快就出了名。不是因為他的成績特別好,他的成績,也就是個中上等;也不是因為他的表現特別差,上課的時候,他規規矩矩,很多孩子有的小毛病,他都沒有。他的名氣,來自他的怪異的眼光——看什麼都不順眼。

對成績比他好的同學,他看不順眼:成績好有什麼了不起,有能耐你考進重高,別和我們混在一起啊。對和老師走得近的同學,他看不順眼:就知道拍馬屁,你再能拍,還能把你拍進重點大學去嗎?還不是得靠成績。對男女同學的正常交往,他看不順眼:瞧你們眉來眼去的樣子,搞早戀啊,她爸爸知道了,非整死你不可!對上課搭油嘴的同學,他看不順眼:自己不求上進,你別瞎耽誤別人好不好?一粒老鼠屎,帶壞一鍋粥。甚至對與他套近乎的同學,他也看不順眼:一邊去,瞧你那熊樣,懶得理你。

回到家,他也是什麼都看不順眼。飯桌上,對媽媽燒的飯菜,他看不順眼:都是什麼垃圾食品啊,要味道沒味道,要品相沒品相,難吃死了。家裏養的小狗,他也看不順眼:叫什麼叫,就你嗓門大啊?煩死人了。

就算對他自己,小亓也是經常看不順眼:發型太難看了,講話的聲音太難聽了,跑步的姿勢跟王八似的,字越寫越難看了,太不用功了。

一句話,在17歲的小亓眼裏,什麼都不順眼,什麼都是故意跟他過不去,什麼都讓他心煩意亂。父母對他的變化,無法理解,在父母的眼中,小亓一直是個懂事明理的孩子,怎麼進了高中,突然變成了這樣呢?

原因分析:看不順眼,實則是不滿情緒的發泄,這種不滿,既針對他人的言行,也可能是衝著自己。而不滿的原因,往往是自身的價值沒有得到實現,自己的行為得不到肯定,特別是中考不理想的孩子,很容易在認識上產生誤區和偏見,走向極端。

對策:挫敗和失落感,很容易使孩子的自我認知出現偏差,而片麵、偏激的認知和由此而生發的不當態度,又會使孩子走向自閉、孤立,更加得不到認同。鼓勵孩子多從積極的方麵去看待問題,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多看別人和自身的優點,多參加集體生活,學會與人和諧相處。

典型個案12:夢想離自己越來越遠了。

小海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長大了做一名醫生。

小海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爸爸媽媽工作太忙,從小,小海就跟著奶奶生活。奶奶對他特別好,他也最喜歡奶奶。奶奶的身體不大好,筋骨有問題,經常吃中藥,家裏總是彌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中草藥的味道。遇到陰雨天氣,奶奶的病痛就會加劇,常常擰著眉毛,痛苦不堪的神情。小海心疼奶奶,但除了幫奶奶捶捶背,揉揉腿之外,小海幫不上任何忙,無法解除奶奶的病痛。

很小的時候,一顆種子,就在小海的心裏發芽,一定好好讀書,將來讀醫學院,出來做一名醫生,幫助奶奶減輕痛苦。

不過,沒等到小海實現自己的夢想,奶奶就因為突發的一場大病,去世了,這給了小害一個巨大的打擊。從那以後,他的眼前,總是奶奶被抬上醫院急救車那一刻的影子。這也加深了小海實現自己夢想的決心。

中考時,小海發揮失常,沒能考取重高。這對小海是又一次殘酷的打擊。他覺得,自己上了普高,離上醫學院,當一名醫生的夢想,越來越遙遠了。一進學校,他就了解到曆年高考升學情況,以他現在的成績,將來很難考上理想的醫學院。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我還有可能當一名醫生嗎?

原因分析: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他們幻想將來成為一個有學問、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師、醫生、企業家、領導幹部等等,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普高的出路,高考的現實壓力,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現狀,離夢想實現的可能性,正越來越遠,他們看不到希望,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

對策:有理想、有夢想的人生,才是充實的有意義的人生。孩子的夢想,是他們行動的動力,而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卻是艱辛的,這就需要有堅定的意念,長期的準備。普高的高考升學率,相對低一些,但並非沒有希望,很多普高的孩子,通過三年的努力,最後考取了理想的大學,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邁進。對普高的孩子來說,堅定信念,保持信心,就顯得非常重要。父母和老師,應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和勉勵,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盡快適應高中學習,走好每一步。

典型個案13:哥們義氣。

16歲的小旺顯得比同齡孩子成熟多了,身高一米八幾,留著小平頭,一身的肌肉疙瘩,咋一看,跟個二十多歲的小青年一樣。

小旺是在一個特殊家庭長大的。父母在他剛上小學的時候,就離異了,後爸回到了外省的老家,小旺被判給了媽媽。但媽媽沒有固定工作,生活很艱難,後來,另一個男人走進了這個家庭。

剛開始的時候,後爸對小旺還不錯,噓寒問暖,和他一起玩耍,這讓小旺感受到了久違的父愛。後爸是做小生意的,一次被人坑了,十幾年的汗水,血本無歸。自此之後,後爸就像變了一個人,整天借酒消愁,對小旺的態度,也大不如前,動輒打罵。倔強的小旺出逃過幾次,想去老家找親爸爸,但每次都被媽媽和後爸抓了回來,遭受後爸的一頓毒打。小旺對家的感情,越來越淡泊。從初二開始,就經常曠課逃學,每次媽媽或後爸被老師找到學校,得知小旺的情況,媽媽恨他不爭氣,後爸嫌他老是惹事,小旺又免不了一次次遭受媽媽的叱責和後爸的老拳。

小旺幾乎是被媽媽逼著走進中考的考場的,他早就不想上學了。中考成績自然是一塌糊塗。擔心小旺這麼早就失學,會走上歪道,媽媽四處托人,將小旺送進了一家職業高中,想學了技術,將來能夠自食其力。

進職高後,沒想到剛開始非常抵觸的小旺,竟然很快就適應了職高的生活,在這所學校,他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沒多少天,他就結交了幾個要好的朋友。小旺特別講義氣,有什麼好東西,都和同學朋友分享,對同學遇到的問題,他也總是拔刀相助,抱打不平,他在同學中的威信,很快樹立起來。

一次,他最好的一個朋友,在球場上與一幫高年級的同學發生摩擦,朋友寡不敵眾,吃了點虧。小旺得知後,非常憤怒,他沒有告訴老師,而是帶著幾個好朋友,找到了那幫高年級同學的寢室,大打出手,引發了一場校園騷亂。直到校保衛處的保安趕到,才將事情平息下來。剛進校沒多久的小旺,就受到了一次嚴重警告。

原因分析:很多孩子,之所以厭學逃學,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家庭因素,他們在家裏得不到溫暖,感受不到生活和學習的樂趣。這些孩子,在遇到相同遭遇的孩子之後,很容易一拍即合,拉幫結夥,逃學,抽煙,喝酒,打架,養成很多惡習,而且,特別講“義氣”,為了朋友,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兩肋插刀,惹事生非。是父母和老師都同疼不已的“問題學生”。

對策:講“義氣”的孩子,往往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憑意氣、感情、衝動用事,他們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也得不到賞識表揚,所以,破罐子破摔,企求在“江湖”中混出名氣和地位,逞一時之強,圖一時之快。這樣的孩子,缺少愛,缺少尊重,缺少褒獎。冰冷的心,需要愛的溫暖,才能慢慢融化。一千句大道理,也許不如一次真心的關愛,更見效。對這樣的孩子,應不放棄,多關心,巧引導,幫助他們回到正常的軌道。

典型個案14:癡迷網絡遊戲。

小翼是個電腦迷,還在小學的時候,爸爸就為他報了少年宮的電腦班。家裏或親戚家的電腦有個什麼小故障,小翼都能手到擒來,將問題解決,獲得了很多表揚。初一的時候,小翼還參加了市裏的中學生計算機運用比賽,獲得了銀牌。他的理想,就是長大之後,做一名網絡工程師。爸爸對他很支持。

為了給小翼提供好的學習電腦的條件,爸爸為他買了一台電腦,安裝在自己的房間裏。剛開始的時候,小翼都是拿電腦來做一些簡易的程序什麼的,頂多掛個QQ,和同學聊聊天,所以,爸爸媽媽對他也很放心,很少去管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小翼玩起了網絡遊戲。有一次,媽媽在整理他的房間時,看到了幾張網絡遊戲的充值卡,才發現到苗頭不對,爸爸打開小翼的電腦一檢查,發現了小翼玩網遊的秘密。爸爸的肺都氣炸了。在爸爸媽媽的審問下,小翼承認了自己偷玩遊戲,並保證將遊戲刪除掉,再也不玩遊戲了。可是,沒多久,爸爸又在小翼的電腦裏,發現了遊戲的痕跡。這樣往複了幾次後,憤怒的爸爸,將小翼的電腦拆除了,搬進了自己的臥室。

這並沒能阻止小翼偷玩遊戲的勁頭。有時候,爸爸媽媽有事外出,將臥室門鎖起來了,他就會用事先偷配好的鑰匙,進入爸爸媽媽的臥室,打開電腦。沒辦法,爸爸幹脆將電腦低價賣掉了,以為這樣小翼就會死心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小翼經常放學晚歸,爸爸一跟蹤,發現小翼放學後,竟然偷偷溜進了黑網吧。無奈的爸爸,隻好每天到學校門口接小翼,以防備他又溜進網吧。

這樣幾經折騰,終於迎來了中考。早已沒有心思學習的小翼,隻是勉強被一所職高錄取。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機應運專業。失望的爸爸媽媽,也隻好同意了小翼的選擇。

可是,開學沒多少天,老師打來了電話,上電腦課的時候,小翼總是在偷偷玩遊戲,學校的電腦本來是不能上網的,原來是他自己用積攢下來的壓歲錢,辦了一張無線上網卡。老師發現後,將他的上網卡暫時沒收了。沒想到,小翼索性經常溜出校園,鑽進學校附近的網吧,經常一玩就是幾個小時。老師對小翼的爸爸說,孩子再這樣下去,真的要廢掉了。該怎麼辦呢?小翼的爸爸一臉愁容。

原因分析:上網,閑聊,玩遊戲,瀏覽不健康的網站,這是中學生常見的問題,因為沉湎遊戲,他們對學習毫無興趣,對老師父母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網絡本身是個好東西,但因為中學生的辨別能力、自控能力都還不成熟,所以他們既無法甄別,更無法自控,一旦陷入其中,往往難以自拔,對孩子的身心構成極大的危害,孩子不愛學習、不求上進、撒謊成性,甚至走上歧路,很多都與網絡、遊戲帶來的影響有關。這已經成了很多家長和老師最頭疼的問題。

對策:利用網絡來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適度的遊戲,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該怎樣把握這個度,是利用電腦為學習服務,還是被網絡所困所害?父母應培養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和個人的自控力意誌力,鼓勵孩子多一些健康的愛好和戶外活動,將興趣和注意力進行有效轉移。

典型個案15:奇裝異服的街舞少年。

進入職高時間不長,小康就成了校園明星。在新生開學典禮之後的藝術表演上,小康勁暴的街舞表演,轟動全場,同學們被這個翩翩少年的舞姿,徹底折服。太有才有,有人發出驚歎。

這讓小康很得意,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初中時,因為成績不太好,他一直被老師作為反麵典型對待的,經常因為不守紀律、作業沒完成、考試成績太差,而一次次受到老師的點名批評。父母也由失望到絕望,隻要他不惹事,不闖禍,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能進入職高,對小康的父母來說,已經算是不錯的結果了,他們很擔心他如果什麼學校也進不了,不得不這麼小就進入社會,勢必將麵臨更大的壓力。父母的想法很簡單,進了職高,先平穩地度過這幾年,能學個一技之長更好,什麼也學不到,至少有學校約束,不至於在社會上遊蕩,惹事生非。

小康自己也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走進職高的大門的。出乎意料的是,自己竟然能憑著幾步街舞,成為校園明星。這讓他大喜過望,對職高生活忽然充滿了好感。

為了使自己與同學們冊封的“街舞王子”的頭銜相匹配,彰顯自己的“個性”,小康變得特別在意自己的衣著打扮,先是將頭發染成了耀眼的棕色,接著穿上了各種各樣色彩絢麗的衣服,還經常戴著個彩色墨鏡,在校園裏招搖過市。老師幾次勸解,職高生要講究儀表衣著,不能穿奇裝異服,不能染頭發,但小康依然我行我素,對老師的批評置若罔聞。不得已,老師隻好將小康的父母請了來。

原因分析:追求個性,張揚魅力,是很多青少年的特征,特別是學習上存在問題的孩子,因為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平時得不到他人的認同,故而表現出特別另類,喜歡穿著奇裝異服,標新立異,行為乖張。

對策:小康喜歡街舞,這本來是一件健康的文體活動,展示出年輕人應有的青春活力。但是,因為價值觀、審美觀和認識上的偏頗,使他錯誤地以為是因為異類,自己才獲得他人的讚賞和尊重,轉而過於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對自己進行不符身份的包裝打扮,成為校園另類。對這樣的孩子,應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弄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美,什麼才是真正的魅力,什麼才是有意義的價值體現,從而走出認識和行為上的誤區。

典型個案16:我就是來混世的。

小炳的家庭很特殊,爸爸媽媽在分別離異後,重新組建了這個家庭,生了小炳。爸爸那頭,有一個妹妹。媽媽這頭,有一個弟弟。小炳屬於計劃外生育,直到快上小學了,父母才想盡辦法為他報上了戶口。

複雜的家庭關係,使這個家庭成了一個火藥桶。不是媽媽哭著指責爸爸對她帶來的兒子沒感情,就是爸爸憤怒地責怪媽媽對他帶來的女兒不關心。三個小孩更是矛盾一大堆,昨天你搶了我的玩具,今天他打了我一巴掌,吵得不可開交。結果是,無奈的父母不問青紅皂白,各大五十大板。總之,家裏經常是雞飛狗跳,鬼哭狼嚎。

小炳是中間的紐帶,但是,他沒有因此得到什麼好處,哥哥姐姐總是欺負他,而父母為了息事寧人,也總是拿他開刀,他挨的巴掌,比哥哥姐姐都多,因為隻有拿他是問,父母雙方就都無話可說。這讓小炳從小就對這個家,充滿了厭惡。

哥哥姐姐的學習,都不好。小炳小學時學習還不錯,但隨著家庭戰火的蔓延和升級,他對上學的興趣銳減,家也懶得回,經常放學之後和同學在一起玩到很晚,才姍姍回家。成績一落千丈。父母也管過他,但是,家裏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很快,哥哥和姐姐暴露出來的更多的問題,就將父母的注意力轉移到他們身上去了。

就這樣,小炳初中畢業了,進了一家職高。

這時候,小炳也長成了一個大小夥,與同齡的孩子比起來,他要壯實多了,脾氣也特別火暴,與同學發生矛盾,他喜歡用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靠拳頭解決。開學不久的一天,睡在上鋪的小炳與下鋪的同學,因為一件小事發生爭執,小炳二話不說,順手拿起一隻鉛筆盒就砸了過去,正好打在同學的臉上,立即血流如注。這事讓小炳回家後,吃了爸爸的一頓老拳,但是,同樣因為這件事,讓小炳在同學們中的“威信”一下子樹立起來了:誰敢挑釁,一個字,打!

小炳成了學校的刺頭,一個炸藥桶,隨時會引爆,隨時可能引發一場混戰。小炳四處放話,老子來這兒,就是混世的,敢惹我,老子整死他。

原因分析:孩子身上,能清晰地看到家庭的縮影。一個從小得不到家庭溫暖,在爭吵、打罵聲中長大的孩子,其內心深處,一定傷痕累累。小炳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因為不良的成長環境,導致小炳的世界觀、人生觀發生偏差,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沒有理想追求,自暴自棄。

對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家庭裏出來的問題孩子,教育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父母和老師,需要愛心,也需要耐心,還需要智慧。我覺得,對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和他交上朋友,走進他的內心。其次,要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讓他認識到,並非所有人都是不講道理,蠻橫無理的,也讓他們明白,暴力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更不是最好的辦法。再次就是要給他們以尊重,讓他感受到做人的尊嚴。我們說,尊重別人的人,才能得到尊重,但在這裏要反過來,先尊重他,讓他體會到受人尊重的快樂,然後,讓他學會嚐試著去尊重別人。

典型個案17:我從來不幹活的。

上職高沒幾天,小娟就對媽媽嚷著說,不去上學了,老師竟然要我們幹活。她說的幹活,是勞動實踐課。

小娟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司裏的一般員工。但是,小娟又是特殊的,特殊在,爸爸和媽媽的兄弟姐妹中,隻有她這一個女孩,其他家庭,都是男孩子。小娟成了大家庭共同的掌上明珠。

外婆在喜歡小娟了。外婆家住的近,可以說,小娟是在外婆無微不至的嗬護下,長大的,真的像人形容的那樣,放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小娟稍長的時候,爸爸也想讓她像其他女孩子一樣,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鍛煉鍛煉。這個主意一出,首先遭到的,就是外婆激烈的反對,外婆放話了,女孩要富養,我就這麼一個寶貝孫女,疼還疼不過來呢,你們竟然舍得讓她幹活,有什麼事情,我來幫你們做。媽媽也堅定站在了外婆一邊,爸爸的計劃,還沒出爐,就徹底泡湯了。

直到初中畢業,小娟的襪子、手絹和內衣,都是媽媽或外婆幫著洗的,從小到大,小娟連一隻碗都沒有洗過。就是在親人的嗬護和嬌慣下,小娟慢慢地長大了。進了職高後,要統一住校,小娟的髒衣服髒襪子,都是周末打個包,全部帶回家,媽媽洗幹淨再帶回學校的。

第一堂勞動實踐課,小娟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參加的,活沒做多少,牢騷發了一大通。老師對她說,職高教育很重要的一條是動手能力,你這樣像個公主一樣,怎麼完成職高的學習呢?小娟嘴巴一撅,大不了不上了,我還不稀罕呢。那個周末回到家,小娟就像媽媽和外婆哭著說,自己不想再去職高上學了,經常要勞動,受不了。媽媽和外婆看著小娟,又心疼,又無奈。

原因分析:小娟的問題,並非個別現象。獨生子女的勞動觀念差,動手能力弱,自理能力不強,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認為那都是家長的事情,與己無關。及至離開家人的嗬護,單獨住校,或者將來走向社會,感到孤獨無助,手忙腳亂,束手無策,無所適從,難以適應。

對策: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理和自立能力,需要從小培養,真正愛孩子的父母,絕不會包辦孩子的一切,因溺愛而使孩子成為一個“寄生蟲”,而是教會他們獨立生活習慣和能力。對待小娟這樣的孩子,需要亡羊補牢,培養他們熱愛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可以先從一些小事做起,比如自己洗襪子,自己洗內衣,慢慢地學會獨立處理自己的內務。對學校組織的活動和勞動課,要求孩子必須無條件地積極參加,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同時,在孩子的教育上,家人應持有相同的理念,為孩子的未來長久考慮。

典型個案18:看著爸爸油膩膩的工服發呆。

小琮的爸爸,是一家汽車修理廠的工人,小的時候,爸爸經常帶他到修理廠去玩,那時候,在小琮的眼裏,爸爸特別高大,特別厲害,汽車有什麼毛病,爸爸三下五除二,就給解決了。人家都喊爸爸是大師傅,小琮感到很自豪。

基於這樣的環境,從小,小琮就對汽車特別熱愛,他有個夢想,長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學,學習汽車製造,做一名汽車工程師。中考卻失敗了,連普通高中都沒上得了。小琮有點無奈地選擇了職高,學的是機械專業。爸爸也曾對小琮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指望他將來考個大學,找一個不錯的單位,安耽地過日子,對兒子的中考成績,爸爸雖然也很失望,但想到兒子進職高之後可以學一門技術,找個工作應該並不太難,像自己一樣,靠著雙手討生活,也沒什麼不好,爸爸也就釋然了。

小琮卻不這樣想。進職高後,小琮變得沉默寡言了,顯得很憂鬱。回到家,經常對著爸爸油膩膩的工服發呆。有一次,爸爸好奇地問兒子,為什麼老是盯著自己的工服看?小琮沒好氣地回了一句:難道我將來要和你一樣,整天穿著這身油膩膩的工服,一輩子做一個沒出息的維修工?兒子的話,讓爸爸愕然,半天沒說出一句話來。

原因分析:雖然小琮小時候,對爸爸很崇拜,但是,可以看出,他對於勞動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並沒有清晰的認識,在他的內心深處,依然存在著對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者的輕視,錯誤地認為,進職高,將來就隻能做個沒有前途的藍領,因而表現出很大的失落感和對前途的憂鬱。

對策: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做什麼,而在於你做了什麼,達到了什麼目標,積累了什麼經驗,收到了什麼效果。社會有分工,但這種分工,沒有貴賤之分,沒有高低之別。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個人在任何崗位,都可以做到出類拔萃,被人尊重。中學生正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時期,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不自輕自踐,將對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影響巨大。

典型個案19:開學沒幾天,他就帶了個女同學回家。

與很多孩子不同,17歲的小笛很快就適應了職高的生活。小時候因為身體原因,他比一般的孩子,遲了一年多才上學,所以,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是班裏的大哥大。相比於同學,小笛也明顯成熟多了。

對自己的未來,小笛也早有打算,在職高學一門技術,畢業之後就自己開一家小店,自食其力。因為有了明確的目標,小笛是開開心心走進職高的大門的,他不能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同學對自己不滿意,自己看不起自己?在他看來,職高的學習壓力小很多,就業形勢也很好,對前途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又有什麼理由自輕自踐呢?

高大的小笛,顯得成熟帥氣,剛進學校,就對學校的情況了如指掌,在寢室裏,經常向室友大談特談學哥學姐們的奇聞逸事,最讓他津津樂道的是,學哥學姐中,有不少在偷偷談戀愛。他甚至不知道從哪兒學來了一句順口溜:“職高三年沒談過戀愛,後悔一輩子。”有同學開玩笑,笛哥,那你先談一個嘛。小笛曖昧地笑笑。

沒想到,沒過幾天,真有女生來找小笛了。還是個二年級的學姐。他們是在食堂打飯時,偶爾認識的。課間和放學之後,經常能看到兩個人溜在學校的角落。開學後的第二個周末,女生還來到了小笛的家中,父母隻當是同學,也沒在意,兩個人關在房間裏,嘀嘀咕咕了半天也沒出來。父母才覺得不對勁,一問,小笛也不遮掩,直截了當地告訴父母,她是我剛交的女朋友,二年級的。看著兩個人親密的樣子,小笛的父母差一點暈倒。

原因分析:中學生談戀愛,這幾年已成為普遍的一個現象,甚至在一些初中學校,一些同學私下裏都以老公老婆相稱,毫不避諱。青春期特別是青春期晚期的孩子,對異性的好感和性衝動,使一些孩子,過早地談起了戀愛。這種現象,在職高特別普遍,小笛聽來的那句話,並非空穴來風。職高的孩子,往往對自我的要求不高,缺乏自信,渴求得到友誼、理解和尊重,思想上和行為上,都“放得開”。尤其是高年級的孩子,更是以談戀愛為榮,認為隻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風氣,直接影響到剛進學校的新生。

對策:對於早戀,堵從來不是最好的辦法。堵隻會使孩子將戀情從地上轉為地下,從公開轉為隱蔽,不但得不到控製,有時反而會釀出更大苦果。父母和老師,首先應做好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建立和諧的男女同學關係,使之自尊、自愛,正確地對待男女同學的關係和友誼;其次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善於化解外界的各種壓力,樹立學習和生活的自信心和人生目標,將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對學業和事業的追求上。三是父母和老師應加強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家庭的言行動態,發現孩子有早戀苗頭,及時談心、溝通,循循善誘,多管齊下,妥善解決。

典型個案20:先逃學,後輟學。

小魴的表現,讓父母傷透了腦筋。

上初中的時候,小魴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老師隔三差五打電話給他父母,不是又在學校搗亂打架,就是遲到早退,或者幹脆逃學。每次逃學之後,小魴還會給老師帶來一張家長寫的請假條,後來,老師和父母一溝通,才了解到,那些請假條,都是小魴自己以父母的口吻寫的,而字則是請他常光顧的一家小網吧的老板代寫的。

總算將初中胡裏糊塗地過完了,中考成績一塌糊塗的小魴,進了一所職高。父母的要求很簡單,安安穩穩地將高中讀完,就將他送到部隊去鍛煉,或者送進親戚開的工廠去上班。但小魴對父母的安排,根本不屑一顧,他想輟學,到南方去打工,自去闖天下。父母苦口婆心跟他講道理,但小魴根本聽不進去,堅持要輟學。開學半個月,就有四五天沒到學校,經常和一幫社會上的青少年混在一起,抽煙喝酒,打架鬥毆。父母無計可施,焦心如焚。

原因分析:有的孩子,自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對學校和老師的管束反感,渴望早一點走入社會,自謀生路。一般來說,這樣的孩子自立意識、自理能力都比較強,有著強烈的自主渴望。但是,受知識麵和世界觀的局限,他們看問題往往趨於簡單化、理想化,自我評估過高,一旦真的走向社會,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會在不良青少年的誘導下,走向泥潭。

對策:對孩子表現出來的自立、自主意識,父母和老師應給予鼓勵,而不是叱責打擊,棒打隻會將孩子推得更遠。同時,讓孩子真正明白學習的意義,讓他感受到,學習不是為了將他困在教室,更不是為了限製他的追求,而是為了讓他盡可能多地學到一些本領,為將來的人生打下基礎。人生需要拚搏,還需要學會怎樣去拚搏,有能力去拚搏。學校教育不是唯一的途徑,但是,卻是為我們一生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唯有孩子主動自覺地回到校園,回到教室,回到知識的海洋中,他才會樂意學習,並從中切身體會到,學習給他帶來的進步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