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對家庭環境改變的適應(1 / 3)

第四章對家庭環境改變的適應

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

有兩群鴨子,其中一群特別會下蛋,每隻鴨子每天都會下一隻大大的蛋;而另外一群則非常懶惰,兩天或三天才下一隻普通大的蛋。

這兩群鴨子各自生活互不幹擾,各有各的池塘和草地,各下各的蛋。

某日,懶鴨子群當中的一隻鴨子來到了勤奮鴨子群當中,這裏的一切讓它非常驚奇,鴨子們競爭下蛋的場麵非常熱烈,每隻鴨子對下蛋都非常有激情,非常有積極主動性。這給新來的鴨子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於是它決定留下來,也決心像別的鴨子一樣天天勤快的生蛋。

一個月以後,它成功了。它每天也可以生下一個又大又白的鴨蛋來。世界一天一天在變,但勤奮鴨子與懶惰鴨子們的生活沒有改變。

某一天,勤奮鴨子群裏的一隻鴨子出來散步時不小心走失了,卻意外碰上了那群懶鴨子。這裏的鴨子對生活沒有什麼向往,不會去勤快地尋找食物,對下蛋也沒有什麼興趣,如果吃得不好或者沒找到食物就根本不下蛋,懶懶散散的,高興的時候今天下一個蛋,不高興時過幾天才下一個蛋。所以這群鴨子的鴨蛋產量非常的低。

看到這一切,那隻勤奮鴨子心涼了,可是它一時還找不回原來的集體,於是它暫時留了下來,和這群懶鴨子們住在了一起,時間久了,也就漸漸地習慣了它們的生活。

可是一個月以後,曾經每天能下一個大鴨蛋的鴨子居然不會下蛋了。

這個寓言故事說明:同樣的人,環境改變了,行為和表現,會截然不同。

桔生淮南即為桔,桔生淮北即為枳。環境對於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古人早有認識。植物是這樣,人也是如此。

人是社會一分子,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而單獨生存。人與人的交往構成了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會受到種種環境的影響,這就是西晉思想家傅玄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簡樸道理。不同的環境,陶冶不同的性情,造就不同的人生。環境就像一個大染缸,使人不知不覺被浸染。

第一節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這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格言,說明的道理很簡單,你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孩子將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勝鬥勇;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勾心鬥角;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疚;

——寵溺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以為是;

——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極富耐性;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

——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胸寬廣;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維護正義真理;

——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對世界多一份關懷;

——祥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有和平的心境。

一位人格心理學家說:“家庭對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們對人格發展看法的基石。”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所占據的位置,扮演的角色,極其特殊而重要,對於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深遠影響。

家庭環境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實物的擺設,硬件設施;語言環境是指家庭中人與人的語言是否文明有禮,民主平等,商量諒解;人際環境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以及每個家庭成員的品格;心理環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態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現在:

一、父母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影響。2007年,日本人三浦展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階層是會遺傳的:不要讓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會”》。三浦展的調查報告顯示了父母的生活習慣與孩子成績之間的某些微妙關係:成績好的孩子,母親比較有條理又有趣。有條理卻也有趣的母親,比較能養育出成績好的孩子來。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且動作利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成績不理想的孩子,飲食狀況也比較混亂。成績越差的孩子,越依賴便利店的食物。

三浦展給出的建議是:“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習慣。要父母突然之間大量增加收入或許不太可能,更不用說突然提高自己的學曆。既然如此,身為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設法改善孩子的生活習慣。”孩子的生活習慣將影響孩子的成績:“成績越好的孩子,個性越主動,同時比較會運動,朋友也比較多,但成績越差的孩子,不僅個性較被動,也很不擅長運動,同時朋友也比較少,基本上很愛打電玩。”

父母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是父母的道德水準對孩子的影響。這是學生的家庭德育環境。家庭成員對孩子的影響是直接的,巨大的,而且也是複雜的。父母的見識,父母的為人,父母的責任心,父母的處世方式,父母的道德水準,孩子都在看,都在學。“小偷的孩子還是小偷”,不是說賊性會遺傳,小偷生養的孩子注定會是小偷,而是說以小偷方式言傳身教出來的孩子還是小偷。我們的孩子今後會發展得怎樣,從父母身上能夠看到影子。

二是父母的行為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俗話說“父母是子女的樣子,子女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品行有問題,行為不端,生活方式不健康,這不良的榜樣作用,常常會誘發孩子的不良行為,形成不健康心理。孩子對父母的角色認同就扭曲了,當這些父母板起臉孔來教訓他們時,他們往往采取滿不在乎或拒絕的態度,甚至模仿父母的不良行為。

三是父母的人際關係狀況對孩子的影響。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人際關係如何,既是德育環境,又是智育環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直接影響。父母經常吵架鬥氣,以至離婚的家庭,會使孩子產生沒有溫暖、缺乏愛、厭煩、恐懼等心理,從而導致思想消沉,學習也沒動力。而家庭人際關係是由多方麵因素決定的,有經濟的,思想的,道德的,也有政治的,性格的,不同的因素,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今天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對孩子教育上的投入,也是很多家庭最大的“投資”。應該說,這是一件可喜的現象。但不當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給孩子以正確的教育引導,反而會使孩子走向對立麵。

一是嬌生慣養型。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嬌生慣養是最典型的一種錯誤的家庭教養方式。父母對小孩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應,對小孩百依百順,對於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為也不加以製止,嬌縱導致了孩子形成任性、無理取鬧、惟我獨尊、缺乏禮貌,在家雄赳赳、出門灰溜溜等一係列不良的性格特征:隻知被關心,卻不知關心他人,即冷漠感較強;惟我獨尊且任性,缺乏基本的禮貌常識;依賴性大,缺乏責任心和義務感;消費超前,道德滯後,孤獨感明顯高於非嬌慣環境的小孩

二是粗魯專製型。有些父母認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對孩子控製得很嚴,並且要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各種要求,一旦孩子違反,會嚴厲地懲罰孩子,常施以“棍棒和拳腳”這樣的教育方式極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過度叛逆行為,往往容易形成孩子行為上的兩麵性,而且焦慮、退縮、不滿、對人缺乏信任,同時也缺乏自信,心情不開朗,容易產生報複心理和攻擊行為,逐漸形成粗暴、冷漠的性格,或形成執拗、怪癖、神經質、情緒不穩定、自卑等性格。

三是放任忽略型。父母對孩子的一切行為舉止采取不加幹涉的態度,放任自由,既不關心孩子,也不對孩子提要求,對孩子漠然、拒絕,親子之間缺乏交往和溝通。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易形成冷酷、消極、與世無爭、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表現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以為是,總以為自己了不起,從骨子裏有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錯誤傾向。

四是民主和諧型。父母不任意幹涉孩子的活動,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表現出對孩子應有的愛護與尊重,嚴格要求孩子但不苛求。既關心孩子,傾聽孩子,對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應,給孩子貼心的幫助,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關愛,又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這些要求是一個人適應社會所必需的,而不是從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緒出發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貫的。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對他提出這些要求,同時鼓勵孩子與自己交流。遇事同孩子商量,不把父母的意見強加給孩子,民主教養的態度使孩子形成親切溫和、情緒穩定和深思熟慮的性格,形成友善、真誠、合作、自立的品質,有較強的自我控製能力,社會適應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學習。

第二節 家庭環境改變對孩子身心的影響

家庭環境包括家庭內部環境,以及與家庭關切密切的居住環境、社會關係等外部環境。前麵我們已經陳述了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當家庭環境發生改變,特別是驟變的時候,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其衝擊力無疑會更大,對於改變之後的新環境的適應,是擺在孩子麵前的一個嚴峻挑戰,需要父母和孩子來共同麵對,以幫助孩子順利過渡,適應新環境下的學習和生活。

當家庭環境發生改變時,首當其衝、影響最大的,往往是孩子,因為他們既無法決定或改變現狀,也無法逃避。而在一個家庭的變化過程中,父母自身因為也麵臨著諸多壓力和不適,所以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未能及時幫助孩子進行調整,以致孩子長時間不能適應,陷入迷茫痛苦之中。

家庭婚嫁改變,孩子極易產生的生理和心理不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而所有這些情緒上的反應,都不是簡單孤立的,而是交織的,錯綜複雜的。

恐懼感:所謂恐懼感,是當人處在危險或變化之中時,對麵臨的危險狀態或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一種強烈而壓抑的情感,表現為神經高度緊張,內心充滿害怕,注意力無法集中,腦子裏一片空白,不能正確判斷或控製自己的舉止,變得容易衝動。

這是家庭環境變化時,孩子最容易產生的一種情緒。未成年的孩子,情感上習慣了對家庭的依戀,經濟上不能自立,生活上不能自理,所以,當家庭環境發生改變時,他們會覺得生活動蕩不安,前途未卜,對新的環境和未來,都充滿了恐懼。

陌生感:環境的改變,身邊熟悉的人、事、物,都發生了改變,孩子難免會產生陌生感。比如搬家了,孩子對新家及其周圍環境不熟悉,不了解,感到陌生。比如再婚家庭,孩子對新的家庭成員可能一無所知,感到不能適應,行為上、情感上都會覺得陌生。

陌生感產生距離感,排斥感,使孩子難以融入到新的環境和情景之中,顯得孤獨、乖僻、不合群,難以溝通,勢必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產生影響。

緊張感:人對舊環境天生有一種依賴心理,熟悉的環境,讓人感到安全、放鬆、舒適,相反,陌生的新環境,則會使人感到緊張、恐懼,無所適從。

緊張是人體在精神及肉體兩方麵對外界事物反應的加強。好的變化,如考試成績理想,獲得表揚;壞的如挨批,犯錯,都會使人緊張。緊張的程度常與環境變化的大小成比例。環境變化越大,緊張感越強烈。

緊張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頭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

動蕩感:平靜、安寧、穩定的格局被打破,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必然是動蕩不安。

動蕩使人不安。人都渴望處在一個相對穩定、安全的環境之中,在穩定的環境狀態下,人的潛力才可以發揮到最大。環境的動蕩,使孩子感到不穩定,不牢靠,心中的安全基石產生動搖,從而心神不寧,難以靜下心來學習。經常處於動蕩不安狀態下的孩子,往往做事沒有持久性,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也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

孤獨感:家庭環境改變後,孩子原來熟悉的朋友、穩定的家庭結構、生活場景,都發生了改變,很容易使孩子將自己封閉起來,產生孤獨感。

孤獨感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出來的孤伶苦悶的情感。一般而言,短暫的或偶然的孤獨不會造成心理行為紊亂,但長期或嚴重的孤獨可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孤獨感還會增加與他人和社會的隔膜與疏離,而隔膜與疏離又會強化人的孤獨感,久而久之,勢必導致疏離的個人體格失常。唯有盡快適應新環境的孩子,孤獨感才會快速得以稀釋,走出封閉圈。

失落感:所謂失落感,指的是原來屬於自己的某種重要的東西,被一種有形的或無形的力量強行剝奪後的一種情感體驗。家庭環境發生改變後,孩子固有的一切,都轉變或消失了,而這種變化,並非出自他自願,或是他所能決定的,孩子隻是被動地承受著改變所帶來的種種變化,因此,產生無可奈何的失落感。

強烈的失落感,往往會誘發多種負麵情緒,如憂傷、苦惱、沮喪、煩躁、內疚、憤怒、心虛、傍惶、痛苦、自責……使孩子難以自拔。

焦慮感:對改變之後的新環境的緊張恐懼,以及一時無法適應所帶來的焦躁不安,很容易使孩子產生焦慮和自責心理。

焦慮是由緊張、焦急、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當孩子對環境的改變覺得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又無力自拔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情緒。

焦慮情緒表現為恐怖症、強迫症、疑慮症和身體障礙、驚恐發作、情感爆發、應激障礙等,焦慮感使孩子感到緊張、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難以自製,精神失調,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

疏離感:家庭環境的變化,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了很大影響,特別是上述的恐懼、陌生、緊張、動蕩、孤獨、失落、焦慮等負麵情緒和感受,又會使孩子對家庭和父母的依賴、親密程度都發生變化,表現出對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逃避和疏離,不願意回家,不願意麵對家人,不願意與他人接觸交流,不願意接受新的環境。

疏離感使孩子難以正常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不能與家庭、學校或者同伴群體建立有效連接,從而體驗到的無助感、無意義感、孤獨感等消極情緒體驗。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本身就是疏離感發生的高危時期。而家庭環境的改變,又增加了這種疏離感的程度。

與父母親人的疏離,與家庭的疏離,與同伴的疏離,與環境的疏離,是一個個危險的信號,它說明我們的孩子,在精神上可能正離我們越來越遠,如果不及時加以疏導,孩子很可能有一天與我們形同陌路。

排斥感:所謂排斥,就是不相容。

這可能是孩子在家庭環境變化之後,可能出現的最為嚴重的心理感受。對新的家庭格局、新的生活環境、新的家庭成員、新的生活方式等等,都不適應,不喜歡,不包容,從而產生的一種逃避、排斥心理。

排斥新的家庭環境的孩子,往往首先感受到的,是被新的家庭環境所排斥。認為一切都改變了,自己不再為家庭所容、所痛、所愛,轉而也對新的家庭環境表現出強烈的排斥和抵觸。

排斥的結果,往往是背離。孩子不能接納和融入家庭新環境,遊離於家庭新環境之外,陷入深深的孤單、痛苦、焦慮之中,在這種狀態下,孩子的行為很容易衝動,產生對立情緒,回避、逃避,甚至離家出走,釀成嚴重後果。

第三節家庭環境變化的分類及適應對策

家庭環境改變主要表現在:一是家庭結構的變化,如父母離異、喪親、再婚等;二是居住環境的變化,如遷移,搬家,經濟原因、人口增減、借養等。不同的變化,給孩子帶來的困惑,也是不盡相同的,需要我們根據各自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疏導,幫助他們適應這一係列的變化及造成的困惑。

遷移的困惑與對策

困惑:因為父母工作的變動、婚姻、社會因素等原因,有的家庭會整體地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遷移距離可能會很遠,甚至是跨省遷移。遷移所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不但居住條件、環境發生了變化,社會關係也隨之改變。

生活上的不適應:跨區域的遷移,孩子在生活上,將會出現諸多的不適應症。

語言上的不適應。雖然全國都在推廣普通話,但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習慣於使用方言,而全國各地的方言千差萬別,孩子可能既為不會新方言而苦惱,又可能因為說話帶著原來居住地的方言而自卑。

飲食上的不適應。各地的口味差異很大,有的地方以辛辣為主,有的地方口味喜甜,各不相同;食材也會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孩子在家裏的飲食習慣,不會發生什麼變化,但在學校的夥食,就可能麵臨著口味的差異而不適應。

氣候上的不適應。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迥異,特別是南北跨度大的話,氣候變化就特別明顯。這對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個挑戰,特別是體製相對弱一些的孩子,更易因氣候變化而出現不適應症,甚至經常生病。

居住環境的不適應。遷移之後,家庭居住條件必然發生改變,原有的已經適應的居住環境沒了,孩子對新家好奇的同時,也可能出現一些不適應症狀,有的孩子換了環境,晚上甚至會睡不著覺。

人際關係上的不適應:家庭遷移後,原有的社會關係,全部發生了改變,所接觸的,都是陌生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孩子容易出現不適應症。

以前的朋友、同學、鄰居都換了。到處都是陌生的麵孔,沒有朋友,沒有玩伴,同學和鄰居也都是陌生的,孩子會感到特別孤獨。

與新同學交往的困惑。別的同學,都已經同窗很久,相互熟悉,唯有自己是陌生的,形單影隻,怎樣與這些新同學、老師交往,成了孩子麵臨的一道難題。

學習上的不適應:家庭遷移之後,孩子必然麵臨著轉學問題,這在後麵的章節中,我將涉及到。學校環境變了,老師變了,教材變了,教學方法變了,考核標準變了,這些變化,必然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困惑。

教學進度不一致。各地的教學進度,不可能完全同步,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孩子轉入另一地的新學校後,要跟上教學進度,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教材不一致。對跨省遷移的孩子來說,還麵臨著一個最頭疼的問題,教材變了。以前學過的東西,新的學校可能還沒教,或根本就不在教材之列;而新學校使用的教材中,也有可能很多內容都是原學校沒有的。教材不一致導致孩子的學習可能脫節,難以適應。

評判標準不一致。各地的教學質量不一樣,對學生的要求也可能不一樣,評判的標準,也會有差異。這些都會困擾著孩子,令孩子一時無所適從。

對策:遷移對一個家庭來說,是一件大事,父母本身也可能會麵臨這樣那樣的困惑和問題,感到焦頭爛額。但是,再怎麼忙,再怎麼亂,再怎麼煩,也不要忽視了孩子,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環境,遠比其他瑣碎的事情來得緊迫而重要。

生活上的關心。一般來說,除非是特別嬌慣的孩子,孩子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性一般都比較強,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生活需求可以漠視。遷移到一個新地後,一個家庭最先麵臨的,往往也是生活上的問題。平時,父母可以多做一些孩子喜歡吃的可口飯菜,淡化遷移所帶來的生活條件的變化。對孩子的冷暖多關心一點,使孩子不因為氣候的變化,而出現身體上的反應。安定下來後,就帶著孩子熟悉熟悉周邊的生活環境,對遷移地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星期天和孩子一起去公園玩玩,培養孩子對新地方的感情。

精神上的慰藉。孩子遷移到了新地後,以前的朋友、同學都沒有了,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困擾,莫過於精神上的孤單、寂寞、空虛,而認識新夥伴、結交新朋友,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這個時段,父母應特別顧及到孩子的精神需求,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盡量避免孩子一個人孤單地獨處。如果新的遷移地有親戚朋友,特別是家中有同齡的孩子,可以帶孩子經常去拜訪,也可以經常邀請他們來家中聚會,為孩子的交際創造條件,盡快找到新朋友,新夥伴。當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衝突時,除了教育之外,應多傾聽孩子的陳說,切忌不問青紅皂白,對孩子責罵。同時,父母雙方的和諧相處,可以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讓孩子感受到,家永遠是他最溫暖的港灣。

學習上的鼓勵。學習上的不適應,隻是暫時現象,父母應予關注,但不必過於擔憂。首先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正視存在的問題,讓孩子認識到這些困難,是都可以慢慢克服的。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不會太艱難。在學習上,以鼓勵為主,短期的不適應和成績滑坡,都是正常現象。孩子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以前可以向自己的老師或同學請教,在新老師、同學都不熟悉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到茫然無助,有能力的父母,應該多幫助孩子,共同麵對,尋求解決的辦法。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父母應主動和學校的老師多聯絡溝通,通報和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以期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搬家的困惑與對策

困惑:與遷移所不同的是,搬家隻是從一個居住地,一個小區,搬到另一個居住地,另一個小區,而不是長距離的跨區域的轉移。搬家的原因,無非兩種,一種是因為孩子而搬家,有的是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學校,有的是為了孩子遠離原來的環境;另一種則是與孩子無關的搬家,因為父母工作變動、改善居住條件等。

搬家可能會麵臨著轉學的問題,也可能不需要轉學。因此,對孩子來說,搬家所帶來的困擾,與遷移相比,可能就要小得多。但不管怎麼說,對孩子來說,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動蕩不安的變化,也都麵臨著一次新環境的適應過程。

不穩定感。從一個熟悉的地方搬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有不穩定、不踏實和失落的感覺。麵對新家,孩子會覺得陌生,不像住慣了的家和房間,那麼有親切感。而且,搬家是個很煩瑣的事情,會有一個淩散、雜亂的過程。經常搬家,會給人一種漂浮不定的感覺,對新家沒有歸宿感。

戀舊情緒。搬家後,因為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同伴,對新家和新環境還沒有適應,孩子會在失落感中,對舊家和熟悉的環境,產生依戀、懷念的情緒。有的孩子,在搬家後,還會經常跑到原來居住的地方,找以前的夥伴。

被排斥。有的家庭搬家,是感到以前的環境不太好,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而選擇搬家,遠離原來的環境;有的是希望孩子能轉入好一點的學校,而搬家。這都牽涉到孩子的轉學問題。從一個學校轉到另一個學校,對孩子來說,需要一個相對長的適應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往往因為單獨來到一個新環境,而感到難以融入新集體,會有一種被排斥的感覺。這種感覺也可能是孩子錯誤的認識,但一旦形成,卻會使孩子對新環境、新班級、新校園產生排斥和抗拒,使融入變得更加艱難。

對策:可以借鑒遷移家庭,在生活上、交際上、學習上,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幫助。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搬家了,離開了原來的環境,但是,這種搬離,跨度不大,孩子和原有的環境和人事,還會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特別是那些為孩子擺脫原來環境而搬家的家庭,要特別留意孩子與原環境的聯係,以免雖然搬家了,孩子依然與原來環境中的人事保持聯係,繼續受到影響,那樣的話,搬家的意義就喪失了。

家庭變故的困惑與對策

在所有種類的家庭環境改變中,家庭變故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最深遠的。家庭變故對家庭的影響巨大,家庭所承受的傷害最嚴重,給孩子所帶來的創傷,自然也最為沉痛。

生活中,家庭所麵臨的風險,是時刻存在的。穩固的家庭,給人以安全感、溫馨感、幸福感,而家庭結構一旦發生改變,遭受這樣那樣的重創,家庭就可能麵臨肢解、破碎或重組,這樣的突變,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不能承受之重。家庭變故的原因和種類很多,我們將著重選擇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幾類,分別進行剖析。

困惑一:喪親之痛。親人,特別是父母的逝去,對孩子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有的是因病去世,有的是在意外事故中遇難,有的是遭受不法侵害遇難,還有的可能是因嚴重犯罪受到嚴厲的刑罰被判死刑。無論是哪一種,對一個家庭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對於孩子的創傷,更是難以彌補。

親人去世後,孩子會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眼看著親人永遠地離開,孩子會對死亡充滿了恐懼,感到孤獨無助。這時候的孩子,特別脆弱,有的孩子沉湎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有的孩子為了掩飾自己的哀傷與軟弱,會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有的孩子甚至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有的孩子情感上難以接受,不願承認事實。有的把親人送給自己的禮物一直帶在身邊,睹物思人,他們對周圍人和事漠不關心,對學習和生活明顯缺少熱情,心態顯得壓抑鬱悶,如不及時疏導易導致心理疾病。

對策:一是不要忽略孩子的悲傷。很多父母會以為,孩子的世界是無憂無慮的,總是充滿歡笑,他們不會因為親人的逝去而流露出太多的悲傷,時間會自動治愈他們的創傷。有的父母甚至會覺得,我的孩子還是像以往一樣,打球,玩遊戲,和夥伴在一起玩樂,沒什麼變化啊。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沒有人會因為親人的逝去而無動於衷,沒有感覺,隻是有時候,孩子會將自己的悲傷隱藏起來。

二是多給孩子安慰,但盡量不要用言語告誡孩子應該如何,避免“你要長大、要懂事、要聽話”之類的說教,而是多用肌體語言,來讓孩子感受支持,例如擁抱、牽手、摸摸頭來表達撫慰與心疼。

三是和孩子一起緬懷親人。可以詢問孩子想以什麼樣的方式悼念逝去的親人,如果孩子希望通過看照片、唱歌、畫一張畫,或是哭一下來表達思的心情,大人可以陪伴在身邊,或一起參與,讓孩子感受到他可以為自己的悲傷做點什麼,宣泄掉悲傷的情緒。

四是給孩子以安全感。當孩子遭受親人逝去的痛苦時,會很害怕身邊別的親人會再消失,因此,他們會希望獲得安全與愛的保證,此時的孩子可能會不斷詢問活著的大人愛他嗎?或是很擔心地一再追問:媽媽/爸爸,你會永遠陪在我身邊嗎?或是表現出不願意和親人短暫分離。有時,也會開始主動向大人談起死亡的話題。這時候,大人需要耐心、細心、用心的和孩子溝通,給予孩子愛的保證,告訴他不會無緣無故被丟棄,也不會因為有親人過世而不再被愛,更不是因為他的表現,才發生了這一切。

困惑二:父母離異。離婚成了一大社會問題。近年,離婚呈直線上升趨勢。父母離異,受傷最深的是孩子。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往往不理解或忽視了離異對孩子造成的創傷,以為離異後,各自對子女的愛還如從前,孩子照樣有吃有住,受傷的是自己。其實,父母離異,孩子受到的心理創傷很深很重,尤其是現代這些嬌生慣養、原本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獨生子女。

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傷害是多方麵的。

受傷害的時間跨度長。從父母最初爭吵打鬧,到最終離異的整個過程,孩子都是在恐懼、悲傷與痛苦中度過的。這種心理的煎熬,甚至比當事的父母,來得還要猛烈、真切。

受傷害的範圍廣,體現在心理、學習、行為等各個方麵。心理影響主要表現在孩子個性的改變,及內心的幸福感與快樂感降低。原本開朗活潑的孩子,可能變得內向了,總是封閉在自己的世界;原本自信的孩子,可能變得自卑了,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而自暴自棄;原本心地善良的孩子,可能變得對人充滿敵意,易與他人產生衝突等。有些離異父母,為了再婚方便,都不想要孩子,互相推卸應盡的責任,使孩子受到更嚴重的傷害。

在學習上,影響主要體現在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胡思亂想,甚至出現記憶力衰退,對學習喪失興趣,學習成績下降等情況,甚至產生厭學、逃學情況。

在行為上,離異家庭的孩子,對家庭的依戀感會減弱或消失,不願意回家,不願意麵對家人,如果孩子恰好處於青春期,很容易加重逆反心理,行為表現得倔強,乖張,不聽話,我行我素,很容易和一些社會青年混在一起,走上歧途。

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父母離異帶來的傷害,也是不盡相同的。年幼的孩子,常會表現得很無辜,甚至把責任攬到自己的身上產生負罪感,表現得很煩躁,甚至更加抑鬱,但又因為還不善言辭,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難以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則會表現地異常憤怒或是異常傷心,情感起伏很大,很容易導致兒童抑鬱症;對於中學生來說,因為他們特別好麵子,感到父母離異很“丟人”,對父母的離異,反應會更加激烈,很容易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舉動。

對策:一是不隱瞞,真誠地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孩子很敏感,他自己能夠感受到家庭的變化,因此,不要試圖隱瞞,那隻會徒增他的不安和猜測,失去對大人的信任。作為家庭的一員,他有權利知道家庭破裂的事實,這也有助於他勇敢地去麵對。

二是永遠不要把自己的壞情緒,傳染給孩子。婚姻破裂,父母雙方或其中的一方,會感到非常痛苦,情緒很壞,不容易冷靜,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將自身的這種負麵情緒傳染給孩子,甚至發泄到孩子身上,拿孩子作出氣筒。孩子是無辜的,這會使他受到雙重的傷害。

三是父母雙方切忌互相指責。將離異的責任推到另一方身上,互相在孩子麵前控告對方的無情和不負責任,諸如“媽媽不要我們了”、“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之類的語言,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及對父母的感情。

四是絕對不要試圖讓孩子背棄一方。有的父親或母親,感覺到自己是婚姻中的受害者,期望孩子堅定地和自己站在一邊,共同仇視另一方。這顆仇恨的種子,不但無益於已經破裂的婚姻,還將使孩子的認知結構發生扭變,身心收到摧殘。對孩子來說,父母雙方都是他最親的人,讓他從中作出選擇,背棄一方,是殘忍的。而且,對他長大成人之後的情感態度,有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