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對家庭環境改變的適應(2 / 3)

五是告訴孩子“我愛你”。中國人都不擅長直接的感情表白,加上離異後心情大都糟糕透頂,往往會給孩子一個錯覺,父母不再愛他了,產生被遺棄的感覺。因此父母要告訴孩子:對他的愛不會因為父母的分開,而改變和缺失。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是愛著孩子的,對方也是愛孩子的,他依然完整地擁有父母的愛。

六是不放棄自己的責任。離異之後,孩子隻能選擇和父母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另一方可能隻是承擔經濟上的養育義務。婚姻結束了,父母對孩子應盡的責任,不應結束。這種責任,遠非生活費那麼簡單。有的夫婦離異後,一方隻是按時將生活費打給管孩子的另一方,對孩子的其他事情不管不問;有的則將判給自己的孩子,扔給自己的父母了事,孩子在祖父母的寵愛下,因缺乏約束,很容易走上歧途。

七是幫助孩子適應新的家庭環境。離異後的家庭,有的維持單親家庭,有的則重新組合新家庭,無論是在哪種情況下,孩子都有一個適應過程,特別是重組家庭後,孩子還需要適應新的家庭成員,這其中有一個艱難的磨合過程。不管是撫養孩子的一方,還是另外一方,都應該積極地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培養孩子對新家庭的感情。

八是父母應積極樂觀地麵對新生活。父母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態。有的夫婦離異後,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棄,整天心事重重,憂心如焚,對生活喪失信心,這會使孩子也陷入痛苦和絕望之中。還有的父母,會轉而將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成人尚不能勇敢地麵對失敗,重頭再來,孩子稚嫩的肩膀又如何能夠承載這一切?父母的榜樣,才會給孩子帶來勇氣和力量。父母的生活都走向正規了,開始了一個全新的健康的生活,孩子才能看到希望。

困惑三:經濟困頓。因為疾病、災難、失業等,使一個家庭的經濟陷入窘困之中,生活驟然變得艱難,生活條件大幅下降,給孩子帶來很大困惑和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情況與家庭經濟原本就比較困難,是不盡相同的。孩子已經習慣了固有的生活,家庭經濟驟然受困,家庭和孩子的生活,而不得不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新經濟狀況下的生活。

對生活的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突然出現危機,必然影響到生活條件,生活比以前艱苦了,日子過得緊巴了,孩子的飲食、衣著、零用,都會受到影響。

對心態的影響。危機前,家庭條件很好,或還不錯,心態也平衡,現在忽然改變了,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情緒,表現出對以前生活的留戀。

對學習的影響。家庭經濟出現問題後,孩子的學習條件也可能相應地縮減,有的家庭特別困頓,甚至連孩子的書本費都承擔不起。而且,孩子心態的變化,也容易使孩子分心,對家庭擔憂,無法集中精力學習。

對社會關係的影響。家庭經濟窘困,孩子容易自卑,而自卑又會使孩子封閉起來,不願意與他人交往,感覺低人一等,害怕被人瞧不起,人際交往變得困難。

對前途的影響。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如果不是一時的危機,而是長期的,那麼,家庭能夠承擔的對於孩子教育的投資,就必然減少,甚至完全喪失,孩子受到教育的程度,就會降低,甚至連基本的教育都無法承受,孩子的未來、前途,都因而受到影響。

對策:別讓孩子分心。經濟困頓如果在可預期的範圍內得到緩解或根本解決的話,比如因失業而造成的經濟困難,就沒必要告訴孩子,以免孩子分心。如果孩子感受到了,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這隻是暫時現象,不用擔心,父母很快就能夠解決,給孩子以信心。

請孩子分擔。如果危機很嚴重,或者影響的時間會比較長,比如家中有危重病人,喪失勞動能力,需要長期治療,而醫療費又必須自行解決的情況。這時候,可以將情況如實告訴孩子,共同麵對,請孩子也為家庭做出一些分擔,如零花錢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盡量避免,以減輕家庭負擔。

激發孩子上進心。鼓勵孩子堅定理想,貧不失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越是條件艱苦,越是不氣餒,不放棄,積極進取,以期改變命運。

單親家庭的困惑與對策

困惑:因為父母一方去世,或父母離異,家庭結構發生變化,成為單親家庭。對孩子來說,這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護,在心理上必將承受巨大的痛苦,對生活失去勇氣,有的甚至對社會充滿敵意。

心理問題。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形成自閉、自卑、妒忌等心理。由於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裏,麵對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自我調節能力差,當孩子看到別的孩子與父母親熱、玩耍、嬉戲的時候,孩子很容易聯想到自己過去的生活,今非昔比,孩子的心中難免生出悲傷、失落感,進而形成憂鬱、自卑的心理,有的還會由羨慕,生出妒忌和憎恨。

同時,由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不容易得到,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有的甚至會出現戀父或戀母情結。

行為問題。成為單親家庭後,孩子平時隻能得到父母一方的管教,父愛或母愛的缺失,心理的失衡,很容易使孩子的行為發生偏差,表現出自私、固執、任性、偏激等傾向。如在物質享受上,他們不能正確對待差距,認為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擁有,如果在父母一方得不到滿足,就容易導致偷竊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對策:多和孩子溝通。成為單親家庭後,孩子的性格可能會有所改變,心理也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扭曲,孩子不願意和別人談起自己的家庭,缺少溝通和排解的渠道。父母一方應多和孩子談心,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特別是單親爸爸,不能疏於和孩子的交流。

寬容而不溺愛。單親家庭的孩子,行為上會有一些變化,容易做事犯錯誤或偏執,孩子在犯錯之後,父母一方應以寬容之心,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幫助孩子剖析事情的是非曲直,而不宜不問青紅皂白地斥罵。簡單粗暴的態度,隻會使孩子排斥或抗拒。但是,寬容不等於溺愛,不能因為是單親家庭了,感覺虧欠了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無至盡地滿足,對孩子的行為無節製地放縱,那會使孩子因缺乏教養,而變得任性、放縱,使愛變成了愛。這一點,單親媽媽尤其需要注意。

再婚家庭的困惑與對策

困惑:離異後,有的父母會很快重新組織家庭。對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來說,他又將不得不麵對這個新家庭,以及陌生的家庭成員——繼父或者繼母,或者其他新成員。生活格局,再次被打破,孩子麵臨又一次適應。

再婚所帶來的家庭格局變化,大致有這樣三種:生父(或生母)+繼父(或繼母)+孩子;生父(或生母)+繼父(或繼母)+孩子+繼父(或繼母)帶來的孩子;生父(或生母)+繼父(或繼母)+孩子+生父(或生母)與繼父(或繼母)生育的孩子。這意味著,孩子除了適應繼父(或繼母)外,還可能需要適應繼父(或繼母)帶來的孩子或再生育的孩子。

再婚家庭的情況往往比較複雜,孩子所麵臨的困惑,自然也很多。主要表現在:

矛盾多。可以說,很多再婚家庭成了矛盾的交點,夫妻矛盾、繼父母與子女的矛盾、沒有血緣關係的子女之間的矛盾、經濟的矛盾、教育的矛盾,等等等等,相互交錯,錯綜複雜,理不清,剪不斷,別說未成年的孩子,就連很多再婚父母自己,也無法順利地解決這些矛盾。給孩子帶來的困惑可想而知。

心態複雜。一個重組的家庭,原本毫無關聯的人組合在一起,問題多,矛盾多,衝突多,導致每個成員的心態,複雜而混亂。對孩子來說,可能既渴望一個完整的家庭,又對新的家庭成員存在排斥心理;既希望得到的理解和愛護,又怕失去原有的嗬護和支持。

生活習慣的差異。一個穩固的家庭,會有相對穩定的生活習慣,家庭成員在磨合中已慢慢適應。而重組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生活習慣會不盡相同,飲食、起居、做事方法等等,都存在差異,這就會難免引發矛盾和衝突,造成孩子的困惑。

比較心理。在各種矛盾的糾結之下,孩子很容易產生比較的心理,將新的家庭與原來的家庭進行比較,將生父母與繼父母進行比較,將現在的生活感受與過去進行比較,特別是孩子在得不到繼父母的愛,或感受不到新家庭溫暖的時候,這種比較就會更加猛烈。其結果往往是,懷念或想念生父母,依戀原來的家庭,並進而生發嚴重的失落感,悲痛感。

對策:爭取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再婚不僅僅是父母自己的事情,應在重組家庭前,征求孩子的意見,獲取孩子的理解、諒解和支持,使孩子對新家庭有一個心理準備。

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新的家庭中,可能擁有雙方各自的孩子,或者再婚後生育的孩子,使孩子獨生子女的地位,發生改變。雙方的孩子都可能麵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樣愛自己了,他們得到的愛,不再是百分百了。不給任何一方的孩子以特權,不偏不倚公平地對待雙方的孩子,是解決孩子之間矛盾的關鍵。

給孩子更多的愛。再婚家庭的孩子,感到最大的缺失,就是父母的愛。無論是繼父母,還是親生父母,都不能淡化對孩子的感情,更不能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真誠的愛,是父母特別是繼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好的潤滑劑。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繼父母永遠不要試圖取代孩子的親生父母,即使孩子非常愛你,願意稱呼你爸爸或媽媽。無論孩子對親生母親、父親什麼態度,你都不能在孩子麵前否定他們,而是尊重和接受。

互留一點空間。信任孩子,給孩子相對獨立的空間和自由,也給自己留下空間和餘地。不能要求孩子什麼活動,都必須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那樣,對孩子來說,自由受到束縛,不自在,對父母自身來說,也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不要和孩子爭寵。試圖和孩子爭奪丈夫或妻子的愛,是一件愚蠢的行為。也不要在孩子麵前與配偶過於親熱,而讓他(她)感覺受到冷落。

留守孩子的困惑與對策

困惑:有的父母一人或共同赴外地工作,孩子平時由另一人或祖父母代管,這種情況在農村比較普遍;還有的父母一人或共同出國學習或工作,孩子由祖父母或其他親屬代管,或由學校代管。孩子留守在家,成為留守孩子。

留守孩子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概括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麵:

家庭教育錯位。留守孩子大多是單親或隔代撫養,或親屬、學校代管,致使正常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無論是單親、祖父母、其他親屬,還是學校,都無法代替完整的家庭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常態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性格、習慣、心理養成,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扭曲或缺陷,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有的父母自感讓孩子一人留守在家,情感上虧欠了孩子,於是,在物質上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對孩子一些無理的要求,也給予滿足,又助長了孩子的種種惡習。

親情缺失。單親或雙親都不在身邊,有的甚至長時間失去聯係,使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以致這些留守孩子對於親情的概念逐漸淡薄,既得不到愛,也不會去愛。親情缺失的孩子,往往人格不健全,性格顯得怪異,容易做出不合乎社會規範的事情。

性格障礙。由於家庭教育和親情的缺失,價值觀念、道德規範以及行為示範方麵缺乏應有的指導,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許多弊端,如縱容溺愛,重物質輕德育,留守孩子的性格,容易發生扭曲和變異,變得膽怯乖僻、任性、自私,組織紀律性差,逆反心理比較重。

學習問題。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差,不良習慣多,容易分心走神,喜歡幻想而疏於實際行動,結果是很多留守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對學習失去興趣,人生沒有明確的目標,隨波逐流,混一天算一天。有的孩子甚至厭學、逃學或輟學。

對策:安排好孩子的生活。留守孩子首先麵臨的是生活問題。孩子的自理能力還比較差,獨立意識還不夠。因此,父母應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問題,確保其正常的生活不受影響。

愛和管教,不能缺失。無論是單親撫養,還是請其他親屬監護,或學校代管,父母都不能將孩子一丟了之,要經常探望或電話、視頻聯係,既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心,也要盡到對孩子的管教義務和責任,使孩子不至於因父母不在身邊而放任自流。

監護人的責任和素質。大多的留守孩子,是由祖父母代為監護的,這種情況在農村尤其普遍,而祖父母輩一般文化層次比較低,對孩子的教育有點力不從心,往往隻是盡到了照顧生活的責任,而對孩子的教育,隻能聽之任之。提高監護人的責任心和素質,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如幫助監護人開展一些培訓、學習、交流活動,

心理疏導。留守孩子在身心上,承受了普通孩子所沒有的壓力,有效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孩子將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專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讓心理老師給予孩子在心理方麵以疏導。

第四節二十個典型個案剖析

典型個案1:我不是你們的出氣筒。

每天放學之後,小倫就和最好的夥伴小彙一起,上他家去看書做作業。小倫不想回自己的家。

家裏總是硝煙彌漫。媽媽脾氣急噪,爸爸針鋒相對,兩個人常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吵得不可開交,天翻地覆。最讓小倫無法忍受的是,戰火經常無緣無故地燒到小倫身上。小倫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因為爸爸下班路上,看到有人推銷在路邊推銷電器,價格很便宜。爸爸經不住推銷員的攛掇,花一百元買了一個複讀機。晚飯的時候,爸爸興高采烈地將複讀機拿了出來,送給小倫,讓他學英語時用。沒想到,媽媽突然勃然大怒,指著爸爸的鼻子說,小倫不是有一個複讀機嗎,為什麼又花冤枉錢買了一個?爸爸試圖辯解。媽媽哪裏聽得進去。就這樣,你來我往,吵開了。奇怪的是,兩個人吵著吵著,又扯到小倫身上了,一個說,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給了買了複讀機,英語聽力還那麼差?一個說,我被你氣死了,你為什麼就不曉得好好珍惜?最後的結局是,小倫一不留神,將桌上的複讀機扒拉到了地上,摔壞了。小倫被憤怒的爸爸媽媽,狠揍了一頓。

在“戰火”中,小倫也學乖了,一聽到爸爸媽媽吵架,就趕緊溜回自己的房間,這避免了很多戰火,直接燒到他的身上。但是,有時是逃也逃不掉的。父母吵過架後,兩個人的情緒都很激動,這時候,隻要小倫有一點點“把柄”,就會遭到爸爸或媽媽的一頓臭罵或指責,成為可憐的出氣筒。讓小倫尤其不能忍受的是,爸爸和媽媽還會經常問他一個在他看來愚不可及又永遠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小倫不知道怎麼回答,也不敢回答。

原因分析:夫妻不和,戰火不斷,使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時刻處在高度緊張之中。夫妻爭吵的結果是,雙方感情一次次遭到傷害,並殃及無辜的孩子。有的父母吵架時不但不避諱孩子,甚至還會拿孩子當出氣筒,或以感情要挾孩子,使孩子左右為難,無所適從。這樣的家庭之中,孩子不但得不到正確的教育、引導和嗬護,反而一次次受到傷害,對家庭生出厭煩和逃避心理。

對策:夫妻之間難免有矛盾,但不宜當著孩子的麵爭吵,更不應該將氣撒在孩子身上。夫妻首先應提高自身的修養,學會融洽相處。即使發生矛盾,也應該理智地就事論事,而不應該擴大化、情緒化。家庭的和諧、融洽,是立家之本。唯有祥和溫暖的家庭,才能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束和教育,也才能有效。

典型個案2:到底聽誰的?

15歲的小緄,感覺自己就像牆頭的一棵草,一會倒向西,一會歪向東,飄搖不定。

原因來自爸爸媽媽對他的不同要求和態度。小緄的爸爸是90年代初的大學生,現在是一家單位的中層管理人員,他對小緄的要求是,順其自然,健康成長。而媽媽對小緄的要求是,一定要全力以赴讀好書,考取重點中學和好大學,媽媽認為隻有這樣才有出息。

矛盾出來了。比如假期在家,或平時做完作業後,爸爸就會同意小緄去打打球,或者找小區裏的同學一起玩玩,放鬆放鬆。媽媽總是堅決反對,認為應該笨鳥先飛,將一點一滴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這樣才能趕上和超過別人。經常是小緄抱著球,站在家門口,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還比如對待課外書的態度。爸爸讚同小緄博覽群書,天文地理,什麼都可以看,有時候媽媽不在家,爸爸還會和小緄一起看看電影碟片什麼的。媽媽堅決反對。認為現在都是應試教育,考試絕對不會考那些東西,既然考試不考,看了就是白看,白白地浪費時間。所以,媽媽隻要看到小緄拿著的是課外書,都是一律沒收。這時候,小緄總是一臉委屈地找爸爸。爸爸也無可奈何。

原因分析:家庭教育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同,態度不同,方式方法不同。於是,矛盾產生了,爸爸是一個想法,媽媽是另一番要求;爸爸一種態度,媽媽另一種態度。弄得孩子無所適從,搖擺不定,不知道到底聽誰的好。

對策:教育孩子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但一般情況下,家庭都會有一個相對分工,其中的一方,可能會更多地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教育孩子,父母的態度首先要保持一致,不能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會讓善於察言觀色的孩子,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作為自己的“避風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如果出現意見分歧,父母雙方可以私下溝通商量,最終傳達給孩子的,應該是一個一致的決定和態度。在家庭教育上,除非原則性問題,一般情況下,很難說誰對誰錯,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孩子和家庭情況的教育途徑。

典型個案3:家有小麻神。

從12歲開始,小鬆就得了個雅號“小麻神”。小鬆的麻將技術,比他的學習,強多了。

這“得益”於小鬆的家庭。小鬆的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個個都喜歡打麻將。小時候,小鬆就是在麻將聲中,稀裏嘩啦地長大的。經常可見的一幕是,奶奶或外婆用肚兜背著他,坐在麻將桌上鏖戰。他認識的第一個字,就是“中”,這讓正在興致勃勃地摸著麻將牌的奶奶激動不已。小鬆很聰明,不到三歲,已經認識了幾十個字,全都是麻將牌和錢幣。這曾經被傳為麻將桌上的佳話。

每個星期,家中至少有兩到三場麻局。有時候是朋友聚會,有時候是親戚相約,有時候幹脆就是小鬆一家人,湊合在麻桌旁。一個人玩膩了,小鬆就會一動不動地站在大人的身後,看他們打麻將。一來二去,不但麻將牌隻隻都認識了,連麻將的打法,也無師自通。有一年過年,媽媽、奶奶和外公三個人在家,爸爸在外麵應酬,三缺一。奶奶竟然提出,讓小鬆頂替一下,陪他們打麻將,他隻要碼碼牌,隨便打打就可以了。沒想到,小鬆打得像模像樣,第一局竟然是他和了。全家人笑岔了氣,奶奶還開玩笑說,後繼有人了。那一年,小鬆8歲。那以後,在偶爾三缺一的時候,小鬆就會被大人拉上桌湊數。大人也隻當小鬆是鬧著玩的。

直到小鬆拿回家的成績單,一次比一次差,父母才有點慌了神。但是,急歸急,擔心歸擔心,爸爸媽媽對麻將的愛好,絲毫沒有減低,家中仍然經常是麻聲一片,隻是他們再也不讓小鬆來頂替了。

原因分析:不良的家風,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有的父母嗜賭成性,有的玩樂無度,有的顧自“瀟灑”,對孩子的教育則不聞不問,任其自由發展。甚至有的還會像小鬆的父母家人一樣,將孩子也拉入其中。這樣的家庭氛圍,孩子不但得不到良好的家教熏陶,還可能耳濡目染,染上種種惡習,對學習失卻興趣,甚至走上迷途。

對策:要孩子思想健康,行為端正,父母和家庭,首先要做到表率作用。家庭的文娛活動,可以豐富多采,但這些活動,應該是健康的,有益的,有節製的。父母愛看書的家庭,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和熏陶。積極、健康的家庭氛圍,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取向上的心態。反之,就會成為一隻染缸。

典型個案4:像浮萍一樣漂浮的生活。

小嬡的童年,是在顛沛流離之中度過的。

小嬡出生在老家的小鎮上,當時,爸爸在縣城工作,媽媽在小鎮做小生意。三歲那年,小嬡隨著媽媽。搬到了縣城,和爸爸團圓。在縣城上了2年幼兒園,爸爸又調到了鄰市工作,小嬡和媽媽也隨遷到市裏。3年級的時候,爸爸的單位破產了,爸爸失業了。爸爸在本市四處求職,無果,不得已,爸爸隻好南下,去了幾百公裏外的鄰省的一個城市找工作,進了一家私營企業。爸爸和媽媽分居兩地了。又過了兩年,爸爸總算站穩了腳跟,將媽媽和小嬡也接到了鄰省的城市。但因為小嬡的戶口一時解決不了,入不了學,爸爸隻好將小嬡送進了一所民工子弟學校讀書。這段時間,一向成績優異的小嬡,成績大幅下滑。所幸趕在中考前,爸爸總算將小嬡的戶口也遷了過來,小嬡得以參加當地的中考,因為不斷轉學,小嬡的學習一點也不紮實,中考成績很不理想,最後被一所職高錄取。

有一次,小嬡自己算了算,從幼兒園到高中,她前後換了四個地方,上了六七所學校,先後同過學的同學,有幾百人之多,但每一次,因為時間都不長,她沒有一個老同學,沒有一個長期的朋友。每一次,都是好不容易適應了,就不得不搬遷,轉學校。一次次的搬遷,讓小嬡覺得自己就像一棵浮萍一樣,不知道哪陣風,又把自己刮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她曾經哭著對爸爸說,寧願他們將自己丟在小鎮的爺爺奶奶家,就在小鎮上讀小學、中學,也不願意這樣四處顛簸。

原因分析:顛沛流離的生活,給人以不穩定、不安全之感,特別是對成長中的孩子,他們不得不一次次麵對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新課本,不但生活上要一次次適應,學習上也得一次次重新麵對,很多孩子因而出現各種不適應症,成績一落千丈,感到孤獨,茫然,無助。

對策:如果家庭不得不遷移,就要盡量減少孩子的顛沛感,將孩子的生活、特別是學習安排好,減少因為家庭搬遷而帶來的不穩定感。在每次遷移之前,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做好銜接工作,特別是與學校相關的事情。搬遷之後,應盡快給孩子營造一個穩定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在生活上給孩子盡可能的關心和照顧,在精神上多和孩子溝通,及時孩子的不良情緒。

典型個案5:池塘邊的三個身影。

學校的圍牆外麵,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池塘,每天放學後,都能看到三個小姑娘,來到池塘邊。有時候坐在池塘邊看書,有時候就是坐著發呆。有人將這個情況告訴了老師,是不是這幾個孩子有什麼想不開?老師一查,是剛轉學來不久的三個女同學,三個人的家,原來都是幾百公裏之外的一個庫區的,因為水庫發展的需要,將庫區裏的居民都遷了出來,零散地安置到了十幾個縣市,這三個小姑娘的家,就都是庫區遷移來的。

老師趕緊找她們談心,問她們為什麼老是跑到池塘邊,告誡他們,那裏很危險。

三個小姑娘低垂著頭,半晌,其中大一點的小姑娘小娥終於開口說話了,她說,我們就是有點想家,所以,才跑到池塘邊的。

小娥的家,在庫區的小鎮上,學校就在離家不遠的半山坡上,坐在教室裏,就可以俯瞰水庫。同學也都是鎮上和附近的村莊的,都是從小到大的夥伴。雖然庫區比較閉塞,生活條件艱苦一點,但她們很開心。庫區居民整體搬遷後,學校也解散了,以前的鄰居、同學、夥伴,都被安置到了不同的地點。她們三個人雖然年級不同,但因為都是來自庫區,在新學校沒有其他認識的人,講話也不大懂,沒有朋友,所以,她們很快就成了朋友,經常聚在一起。想念庫區的時候,她們就會來到池塘邊,她們覺得,這些水,也許和家鄉的水庫,是相通的。

原因分析:這幾年,因為征遷、拆遷等,使一些家庭不得不搬離生活了幾輩子的故土,在新的地方,新的學校,這些遷移戶的孩子沒有夥伴,缺少朋友,往往感到孤單,與新環境格格不入,從而對原來的生活環境和夥伴,特別留念,生活上和學習上,都不能適應新環境。

對策:人處在一個別人都熟悉而自己陌生的環境中,會顯得特別孤單、無助,鼓勵和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獲得認同,可以使孩子盡快融入新集體。這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特別是老師,可以組織一些集體活動,為孩子們創造互相認識、了解、溝通的機會,在學習上多關心,多勉勵,多肯定,使他們重新找到歸屬感。

典型個案6:現代版的孟母三遷。

這是小荷上初中後,第三地搬家了。

第一次搬家,是小荷剛上初中不久。五年級開始,小荷的身體就發育了,出落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同學們中顯得特別惹眼。初中的學校離家不遠,從家走到學校,也就是十來分鍾。但是,開學沒多久,媽媽一次接送小荷,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在小荷回家的必經之路上,冒出了很多家的小發廊,裏麵的燈泛著曖昧的紅光,裏麵的姑娘穿著單薄暴露,看得媽媽都臉紅心跳。想到女兒每天要經過這個是非之地,聯想到女兒突然變得愛打扮了,媽媽就心驚肉跳。在和爸爸商量後,他們決定立即搬家。正好爸爸有個朋友全家出國去了,房子閑置著,他們將家搬了過去。雖然離學校遠了點,但想到女兒上下學可以放心了,還是值得的。

安耽了一年多,讓媽媽更擔心的事,發生了。一次,媽媽路過小荷的學校門口,看見校門口不遠處聚著一幫頭發很長少的小青年,對放學出來的女生,擠眉弄眼,吹著口哨。這時候,正好小荷也從學校走了出來。幾個小青年對著小荷又嚷又叫,有個高個子小夥子,甚至攔在了小荷的前麵。媽媽趕緊衝了過去。幾個小青年聞風而散。路上,媽媽問小荷是怎麼回事,小荷猶豫了半天,還是告訴媽媽,這幾個人都是附近的小混混,經常跑到學校門口滋事,對男學生收取保護費,對漂亮的女學生動手動腳,學校也管過幾次,根本沒什麼效果。有幾次,幾個家夥甚至一直跟在小荷身後,糾纏到了小區門口。小荷一直沒敢告訴父母。

媽媽嚇得不輕。和爸爸一商量,學校的周邊環境太差,校風也不太好,兩個人又都沒時間接送女兒,讓女兒一個人上下學實在不放心,思來想起,還是搬家,給女兒轉學。

原因分析:不良環境,確實會對孩子產生消極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便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孩子的判斷力和意誌力還不強,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父母擔心孩子因此學壞,走上歧路。在無力改變環境的情況下,有的父母選擇搬家,使孩子逃離原有的不好的環境。

對策:有條件的父母,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學,將孩子與不好的環境相隔離。搬家當然不失為一種選擇,但這個成本比較大,不是所有的家庭想搬就能搬得了的,而且,還必須解決搬家之後,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問題。相比較而言,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增強他們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為環境所左右,對孩子和家庭來說,都無疑是一件更有效更持久的辦法。

典型個案7:那一刻,世界跨塌了。

幾個月來,小瑩的眼前,老是浮現出那令人心碎的一幕:爸爸下夜班騎車回家途中,被一輛疾駛的騎車撞飛,當場氣絕身亡。當小瑩和媽媽趕到現場的時候,血糊糊的爸爸剛剛被抬上救護車。

媽媽崩潰了,經常一個人默默地坐在房間裏抹眼淚。爸爸是家裏的頂梁柱,曾經熱鬧的家,一下子陷入死一樣的沉寂中。小瑩的世界也跨塌了。爸爸的身影,總是浮現在自己的麵前,小瑩經常恍恍惚惚。有時候,正做著作業的小瑩,會突然停下來,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筆尖。

小瑩的成績一落千丈。而且,小瑩還落下了一塊心病,不能看到老師用紅筆批改的作業,隻要看到紅色的筆跡,她就頭痛,煩躁不安。

出事之後,小瑩的舅舅經常來到家裏,幫著做一些力氣活,安慰小瑩和媽媽。舅舅發現了小瑩的情況,和小瑩的媽媽談心,媽媽這才意識到女兒的問題。

原因分析:突然發生的災難,對一個家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家庭一下子處在崩潰的邊緣。特別是家庭主要成員發生災難之後,家庭沒有了主心骨,其他成員會變得絕望、茫然。對孩子來說,這種打擊更是致命的,脆弱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傷害,對生活失去信心,對學習更是毫不興趣。

對策: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喪親之痛。但是,災難既已發生,成為無法改變的事實,活著的人,還得好好地活下去。這個時候,家庭特別需要精神的支持。像小荷的父親因車禍遇難後,媽媽就成了這個家庭的主心骨,必須及時擔起重責,而不能沉浸在悲痛之中。隻有媽媽堅強了,孩子才能感受到力量,找到精神支柱。孩子難免會被悲痛的陰影籠罩,一時走不出來,親人和老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幫助孩子排解、宣泄掉心中的悲傷情緒,使孩子在集體中感受到溫暖,盡快回到正常狀態。

典型個案8:讓孩子抬不起頭來的秘密。

一向活潑開朗的小覃,忽然變得沉默寡言了。幾個要好的夥伴,喊他一起去打球,總是被他拒絕。放學之後,也總是一個人背著書包,急急地離開,從來不和別的同學結伴同行。小覃還變得特別敏感,一次體育課上,有個同學請他讓一讓,順便用手扒拉他一下。沒想到,就是這樣小小的動作,讓小覃勃然大怒,責問他為什麼對自己動手動腳?三言兩語不合,兩個人竟然扭打在一起。後來,班主任分別詢問他們打架的原因,小覃尖著嗓門吼道,他看不起我!就這麼一個小小的拉扯,怎麼與看得起看不起扯上了關係?通過家訪,班主任才了解到一個內幕:兩個月前,小覃的爸爸因為一起經濟案件,被逮捕了,判了三年的有期徒刑。

難怪小覃變得這麼敏感,這麼脆弱。爸爸坐牢這件事,雖然很多同學並不知情,但在小覃心裏,卻埋下了一顆自卑的種子,讓他覺得在同學麵前抬不起頭,有時候別人無意中看他一眼,也會被他理解為是對自己的蔑視和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