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對家庭環境改變的適應(3 / 3)

原因分析:親人特別是父母,因違法犯罪被繩之以法,對孩子來說,是一件特別丟臉,特別抬不起頭的事情。父母在他們心目中高大的形象,轟然倒塌,整個世界也變得昏暗。孩子的性格變得敏感,自卑,衝動,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因為精神壓抑,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學習,正常的生活也受到影響。

對策:父母一方“出事”,另一方應告訴孩子實情很真相,征得孩子的諒解,人難免會犯錯誤,犯錯之後也理應受到懲罰。同時,告訴孩子,父母的行為,與孩子無幹,他不必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老師應多關心這樣的孩子,避免孩子遭到同學的歧視,讓孩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走出家庭陰影,重振生活信心。

典型個案9:苦難的家庭。

小裙的童年,是在無憂無鬱之中度過的,直到初一那年,母親突然患上尿毒症,住進了醫院。

高昂的治療費,將這個本來就不是很富裕的家庭,一下子拖入了深淵。小裙的媽媽沒有工作,以前主要是給別人做鍾點工。爸爸是出租車司機。媽媽病倒之後,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了爸爸一個人身上。可是,爸爸既要跑出租,又要忙著照顧醫院裏的媽媽,根本對付不過來。小裙擔起了家庭的一部分擔子。每天一放學,她就趕緊先趕回家,做好飯,然後,送到醫院裏,和媽媽一起在醫院吃。伏侍好媽媽後,她再回到家中,收拾家裏的衛生,洗衣服。等這一切都忙好了,她才能坐在書桌前,做一會作業。爸爸基本上都是在外麵吃快餐,為了掙夠媽媽的治療費,他不得不加班加點地跑。

媽媽的病情暫時穩定了,但唯有換腎,才能徹底治愈。為了籌措換腎的費用,爸爸沒日沒夜辛苦地工作,小裙也是盡全力照顧好媽媽。她很少有時間用來學習,即使在課堂上,也常常因為擔心媽媽,而神情恍惚。幾次甚至動了輟學的念頭,回家一心一意照顧媽媽,或者出去打工掙錢,減輕爸爸的負擔。

原因分析:重大疾病,高昂的醫藥費用,使一些家庭頓時陷入經濟窘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受到重大影響,他們無法安心學習,對現狀恐懼不安。

對策:除了社會支持外,家庭應給予孩子力所能及的安慰和幫助。這樣家庭的孩子,往往懂事早,特別能夠體憫大人的難處,而寧願放棄自己的學習和未來。父母要鼓勵孩子正視眼前的困難,樹立信心,對親人不放棄,對自己的未來更不能放棄,共同度過難關。

典型個案10:我想找媽媽。

爸爸媽媽離婚後,小季的生活,就陷入了混亂之中。

小季被判給了爸爸。離婚之後,小季的爸爸漸漸失去了自我,終日酗酒,無所事事,有家不歸,對小季更是不管不問。有時候,在外麵喝醉了酒回來,看到小季什麼都不順眼,動輒對小季非打即罵,小季成了爸爸的出氣筒。

有一次,小季又被喝得醉醺醺的爸爸一頓打罵,絕望的小季跑出了家門,去找媽媽。可是,在外租房子住的媽媽,到外地打工去了。小季一個人在外麵流浪了一夜。第二天,才被爺爺奶奶找回來。回到家,小季又遭到了爸爸的一陣暴打。奶奶和小季,抱頭痛哭。

自從父母離婚後,小季就沒心思上學了,經常曠課逃學,還學會了抽煙。一次,爸爸回家,聞到衛生間裏的煙味,抽下皮帶,不由分說,就對小季劈頭蓋臉一陣抽打。小季蜷縮在牆角,發出痛苦的呻吟:“我要找媽媽!”爸爸一腳踹了過來,“跟你媽一樣,早點給我滾!”

原因分析:破碎的家庭,受傷最深的,往往是孩子。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失去了家庭的溫暖和嗬護,甚至受到虐待,孩子的心靈一天天扭曲,性情也慢慢變得乖戾起來,甚至做出一些叛逆性舉動。

對策:父母離異,不是孩子的過錯,不能讓孩子來承擔這份苦果。離異的父母,首先應安排好孩子的生活,給他一個相對健康穩定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離異的父母,不能自暴自棄,如果自己對生活都失去了信心,孩子就必然更迷茫,得不到正常的家庭嗬護和教育,甚至受到不公正對待,使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溫暖,對家失去信心,思想上和行為上發生偏差。

典型個案11:發生在衛生間的拉鋸戰。

小黽的爸爸媽媽離婚後,小黽和爸爸生活在一起。

父母的離異,對小黽的影響並不大。爸爸對她很好,甚至可以說,比離婚前對她還要好,因為爸爸覺得,不能給小黽一個完整的家,愧對小黽,爸爸的“好”裏,帶有很大的補償心理。雖然不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了,媽媽也是對小黽噓寒問暖,每個星期天,都會來看望小黽,或者帶小黽到公園遊玩,散心,買禮物。因此,小黽覺得,雖然爸爸媽媽離婚了,他們其實還是一個完整的家,她有爸爸,也有媽媽,而且,他們和以前一樣愛她,隻是他們不住在一起罷了。

這個穩定的格局,卻被爸爸帶回家的一個女人打破了。半年之後,爸爸結交了一個女朋友,而且,爸爸的女朋友,還住進了家中,兩個人開始籌辦婚禮了。

爸爸的女朋友,成了小黽的“眼中釘”,她怎麼看都不順眼,看到她和爸爸親熱,小黽就會故意大聲地幹咳一聲,弄得爸爸和他的女朋友既尷尬,又緊張。雖然爸爸的女朋友經常給小黽買些禮物,處處討好她,但在小黽看來,爸爸帶回家的這個女人,就是個狐狸精,讓她非常討厭。一回到家,她就像個靈敏的警犬,警惕地爸爸和“狐狸精”有任何親密的舉動,根本沒心思看書做作業。

小黽想方設法要趕走爸爸的“狐狸精”,除了明著表示極不歡迎的態度外,小黽還想出了一個怪招。每天一大早,她就爬起來,衝進衛生間,從裏麵反鎖上門,然後,在裏麵一呆就是大半個小時。爸爸和“狐狸精”起床後,想上廁所,卻怎麼也叫不開門。家中隻有這麼一個衛生間,爸爸的女友憋得沒辦法,隻好跑到外麵很遠的公共衛生間去。躲在衛生間裏的小黽,聽到她匆匆跑出去的腳步聲,這才得意地笑著走了出來,爸爸對她是無可奈何。

原因分析:離異家庭,往往會麵臨著一個重新組織家庭的問題,對孩子來說,新家庭的組建可能比原家庭的破裂,更加可怕,更加不能接受。所以,有的孩子會想盡一切辦法,試圖阻撓父親或母親再婚,對即將走入新家庭的成員,表現出很深的敵對和仇視態度,認為是他或她,搶走了自己的父母,破壞了自己的家庭。

對策:無論是家庭解體,還是重組家庭,都應該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見,向他們說明真實的情況,獲得孩子的支持。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孩子有權力發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不願意接納新家庭成員,很大的原因是他們擔心新的家庭成員,會爭搶或剝奪父親(母親)對自己的愛,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後爸後媽現象。所以,解除孩子的後顧之憂,讓孩子感受到新家庭成員對自己的愛和嗬護,以得到孩子的支持,是一個新家庭所必須首先解決的難題。在處理這種特殊關係時,任何粗暴的態度,都隻會使矛盾更深,充分的溝通和尊重,是惟一有效的途徑。

典型個案12:第6個鉛筆頭。

9歲的小語讀三年級。個頭長得很快,穿在身上的衣服,經常是吊在半空,一看就是長個子之前的衣服,質地都不錯,就是太小,看起來很蹩腳。

小語是個大大咧咧、大手大腳的男孩,至少一二年級是這樣,人也很大方,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願意和小夥伴一起分享。不過,到了三年級下學期,情況突然變了,大大咧咧的小語,忽然變得有沉默起來,和同學的交往,也少多了。老師感到最吃驚的變化是,經常看到小語拿著一支很短的鉛筆頭,吃力地寫著字。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少用鉛筆頭了,往往是寫到半截多一點,就不肯再用了,換成一支新的鉛筆。一次下課,老師乘孩子都跑到教室外去玩耍,檢查了一下小語的鉛筆盒,裏麵除了一支長鉛筆外,還有六支鉛筆頭,每一支鉛筆頭,都削得整整齊齊。

一次,小語到老師辦公室交作業,老師問他,為什麼那麼短的鉛筆頭,還在繼續用。老師本準備將他作為節約的典型,在班級裏好好表揚一下的。小語囁嚅了半天,終於向老師道出了實情,爸爸做生意虧本了,為躲外債,已經一個多月沒回家了。媽媽以前幫爸爸打點生意,也沒別的工作,家裏的經濟,一次子陷入了窘境,連日常生活都是靠外公外婆幫補。雖然媽媽也幫他買過新鉛筆,但他舍不得用,所以,才將以前的鉛筆頭都翻出來,重新使用。聽了小語的話,老師摸了摸小語的頭,誇獎他懂事,鼓勵他振作起來,和爸爸媽媽一起度過危機。

原因分析:家庭經濟驟然發生巨變,陷入困頓之中,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挑戰。這個挑戰,不僅來自物質窘迫的壓力,還有對孩子心理造成的影響。孩子很容易因此產生自卑和失落心理,背負上沉重的心理壓力,不能正確地與人交往,也無法集中精力學習。

對策:家庭經濟出現危機,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勢必都會受到影響,以前所擁有的良好的物質條件,不複存在,或暫時喪失,孩子難免心生失落,甚至產生自卑情緒。但這也是個契機,可以教會孩子淡化物質欲望,從容麵對生活中的困難,和家人齊心協力,共同擔當,擺脫困境。當然,對於孩子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學習需求,父母還是應盡可能確保,不讓孩子感到太委屈。

典型個案13:媽媽的愛如大山般沉重。

父母離異後,小安和媽媽一起過。爸爸搬出去那天,媽媽就將小安拉到一邊,非常嚴肅地告訴他,從此就是他們娘倆相依為命了,媽媽絕不會改嫁,而會一心一意將他拉扯大,培養成人。媽媽要小安也保證,好好學習,長大了一定要混出個人樣,讓那個“負心郎”後悔。

媽媽果然沒有再婚。很多人給媽媽介紹對象,都被媽媽一口回絕了,理由很簡單,對男人心灰意冷,不想讓孩子受到半點委屈。她的人生目標,就是將小安撫養成人。

媽媽對小安的照顧,比爸爸在時,還要周到細致,以前父母還沒有離婚時,爸爸還經常要小安幫忙洗碗什麼的,後媽媽單獨在一起生活後,媽媽從不讓小安做一丁點家務,媽媽一遍遍對小安說,你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考上重點高中,上重點大學。

剛開始,小安對父母離婚後的生活,還很恐懼,看到媽媽對自己這麼好,小安放心了。笑容又出現在了小安的臉上。但是,過了幾個月,小安又被另一種不安所困擾,那就是媽媽對自己太好了,太嘮叨了,讓他無法忍受。

比如,做好了作業,小安想看看電視,放鬆一下,媽媽就會嘮叨,我這麼辛苦,你竟然還不用功學習。小安隻好關掉剛打開的電視。有時候,小安看書累了,想下去和鄰居家的孩子踢踢球,媽媽又發話了,你就知道玩玩玩,你不知道媽媽有多操心嗎?小安隻好回到自己的房間,繼續看書,雖然一個字也看不進。如果小安考試成績稍稍不理想,媽媽就會愁眉苦臉,仿佛天塌下來一樣,你這樣下去,怎麼會有出息呢?小安就會覺得特別對不起媽媽。

小安也變得愁眉不展了,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不能讓媽媽滿意,惹媽媽生氣,令媽媽傷心。這時候,小安就感到特別無助,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媽媽開心一點呢?

原因分析:離異後的單親家庭中,單親往往會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也將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過多的愛、關注和希望,反而成了孩子無形的壓力和包袱,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因為不能令單親滿意,得不到單親的肯定,孩子會生出深深的自責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辜負了家長的期望。

對策:單親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無原則的溺愛,或不負責任的放任自流。有的單親,在婚姻失敗後,轉而將自己全部的精力、全部的希望,都托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通過孩子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孰不知,孩子柔弱的雙肩,怎麼能夠承擔起如此重負?事實上,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本身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要想孩子不迷失,單親自己首先要端正生活的態度,振作起來,重新自己的生活,與孩子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

典型個案14:爸爸,我的心事你不懂。

小衛從14歲開始,就會爸爸在一起生活。媽媽離異之後,去了南方。

對於女兒小衛,爸爸還是很慣的,像掌上明珠一樣,嗬護疼愛,基本上小衛有什麼要求,爸爸都會答應,他要把父母的愛,都給予女兒。原以為這樣,女兒會和自己親近一點,聽話一點,讓爸爸很無奈的是,小衛對爸爸的疼愛並不買帳,爸爸的話,也是一個耳朵進,另一個耳朵出,這讓爸爸很煩心,很痛苦。

更讓爸爸揪心的是,女兒小衛似乎有了早戀傾向,經常有一些陌生的電話打進家,小衛一接電話,能講個把小時。這讓爸爸很擔心。一次,小衛外出,將手機忘在了家中,爸爸偷偷打開了女兒的手機,裏麵有很多條短信,有的短信內容還很曖昧。爸爸十分生氣。晚上女兒回到家中,忍無可忍的爸爸責問女兒那些短信是怎麼回事?得知爸爸偷看了自己的手機,小衛也很生氣,摔門進了自己的房間,任爸爸怎麼敲門也不開門。最後,爸爸不得不將小衛最喜歡的姑姑請來,做思想工作。小衛哭著向姑姑訴說了自己心中對爸爸的不滿,說爸爸不尊重她,也根本不了解她。

原因分析:單親家庭的情況大致有這樣幾種,單親媽媽帶著兒子,單親媽媽帶著女兒,單親爸爸帶著兒子,單親爸爸帶著女兒。情況比較複雜的是單親媽媽帶著兒子,和單親爸爸帶著女兒。由於性別原因,往往兒子不願意與媽媽,或者女兒不願意與爸爸進行溝通交流,心事都是藏在自己的肚子裏,而單親媽媽或單親爸爸又往往隻顧及孩子的生活起居,對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的關懷很少,造成了與孩子的隔閡,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引導。

對策:單親家庭很容易造成父愛或母愛的缺失,不完整的家庭環境以及不完整的親情,會造成孩子某一方麵的欠缺。單親父母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苗頭,常和孩子情感溝通,了解孩子的動向。當發現問題時,可以向孩子的媽媽或爸爸求助,共同解決孩子的問題和危機。特別是家中有女兒的單親爸爸,更要注重與女兒的情感培養,多關注女兒,多一些和女兒的共同語言,而不要簡單粗暴簡單地處理或幹涉女兒的情感問題,那隻會女兒離自己越來越遠。

典型個案15:多了一個爸爸,又多了一個媽媽。

因為性格不合,小笛爸爸媽媽的婚姻,在維持了12年之後,終於走到了盡頭。離婚後,小笛跟著爸爸,住在原來的房子裏,媽媽則搬進了家中的另一處房子。兩處房子相距不遠。

雖然爸爸媽媽離婚了,但在11歲的小笛看來,變化並不大。他平時跟爸爸在一起生活,但因為媽媽住得近,他也可以隨時到媽媽那裏去住幾天,媽媽的家裏,同樣為他準備了一個房間。爸爸媽媽對他也都像以前一樣好,特別是媽媽,以前還老是管束他,不準幹這,不準做那,和爸爸離婚後,對小笛的態度反而寬鬆多了。小笛甚至還嚐到了爸爸媽媽離婚後的“甜頭”,爸爸不答應的事情,他就去找媽媽,媽媽都會答應他;媽媽不答應的事情,他就找爸爸,爸爸滿足他。

這樣的好日子,在持續了一年多後,發生了改變,爸爸談了一個女朋友,處了一段時間後,結婚了。不久,媽媽也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男朋友,也結婚了。再婚後,爸爸希望他喊繼母“媽媽”,媽媽則希望他喊繼父“爸爸”,這讓小笛很糾結,也很反感,他無法接受爸爸媽媽分別再婚的事實,更無法接受一下子多出了一個媽媽,又多出了一個爸爸。

矛盾由此而生。以前放學就回家的小笛,變得不想回家了,既不想回爸爸的家,也不想去媽媽的家。無處可去的小笛,有時候去爺爺奶奶家做作業,有時候去同學家玩,有時候幹脆在外麵閑逛,就是不願意跨進家門。這讓小笛的爸爸和媽媽,很擔憂,很無奈。

原因分析: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最大的擔憂是父母對他的愛和關心,變少了。父母離異之初,各自還沒有組建新家庭的時候,對孩子來說,這種變化更像是父母分居,父母還是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情感也沒有太多變化。而父母一方或雙方一旦再婚,組成新的家庭,孩子就會覺得,這不再是自己的家了,或者說,自己不再是家庭的中心了,這會令他們不安而恐懼,進而排斥、逃避。

對策:離異父母又各自再婚後,各自的新家庭中,孩子的位置和心態,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父母各自組建自己的新家庭,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不能忽視孩子的感受,事前就應和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使孩子有一個思想準備,體會到父母對於他的意願的尊重,努力培養新家庭成員和孩子的感情,完成好過渡。孩子對家庭新成員的稱謂,成為糾結很多再婚家庭的問題,這一點,父母應理解並尊重孩子的選擇,而不宜強求。

典型個案16:兄弟之戰。

13歲的小圖和11歲的小亨,本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因為小圖的爸爸和小亨的媽媽,分別離異後,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小圖和小亨,也就成了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

這個新家庭從成立那天起,就充滿了火藥味。

新家有三個房間,父母一間,兄弟倆一人一間。可問題是,一個房間大一點,朝南,是小圖原來住的;一個房間小一點,朝北。小亨的身體不是很好,怕冷,所以,小亨的媽媽希望讓小亨住朝南的房間。小圖不答應了,這個房間一直是自己住的,為什麼現在要讓給他?最後,爸爸考慮到媽媽的感受,以及小亨的實際情況,還是決定讓小圖搬到朝北的房間去。小圖為此一肚子怨氣。

住到一起後,兩個小家夥的矛盾衝突,就沒有停止過。小圖有的東西,小亨必須有;小亨享受到的,小圖一定得補上。稍有不公,兩個孩子就大鬧不止,誰也不讓誰。很小的一件事情,往往被兩個孩子攪得硝煙彌漫。

兩個孩子的矛盾衝突,最終都體現在大人身上。媽媽覺得,小圖身上有很多缺點,必須改正,可是,她不能管教他,哪怕輕輕說小圖一句,小圖也會反唇相譏,根本不服她的管教。爸爸覺得,小亨有點嬌氣,不像個男孩子,要是小圖這樣,他早就對他嚴厲管教了。可是,小亨不是自己親生的,他得考慮到小亨和他媽媽,能不能接受,想來想去,還是息事寧人算了。兩個大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是摩擦不斷。

更要命的是,兩個孩子一旦感覺到在這個新家中受到不公待遇,就會跑到各自親生的爸爸或媽媽麵前,倒苦水,尋求幫助。兩個孩子各自的親生爸爸或媽媽,往往都會堅定地站在自己的孩子這邊,不問青紅皂白,對前夫或前妻大加指責,認為他們虐待了自己的孩子,不仁不義。各自的親生爸爸或媽媽的支持和縱容,使兩個孩子變得更加難以管束和調和。

對策:帶著孩子組建的新家庭,在子女的教育上,麵臨著很多棘手的問題,特別是兩人帶的孩子同為男孩或同為女孩,矛盾會更加突出。這樣的家庭教育,首要的是“一碗水端平”,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很多家庭最終不得不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但這種態度,又很容易使家庭教育缺失,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管教。

這樣的家庭,首先要做的,是父母之間的溝通與共識,在對待各自子女及對方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態度一致,既不能偏袒,也不能放任。夫妻雙方的互信,才能使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不錯亂,不缺位。其次,要就事論事,不宜將矛盾擴大化。還需要注意的是,夫妻雙方的感情培養,及對各自孩子的感情培養,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

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要得到孩子各自的親生父母一方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之間的矛盾,往往並沒有根本的衝突,但一旦在各自親生的父母那兒得到不正確的支持和誤導,孩子就會感覺到有了“靠山”,與新家庭更加格格不入,使很多正常的家庭教育無法進行。

典型個案17: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的日子。

小驊的家在農村。村裏大多數的青壯年都進城打工去了,小驊八歲那年,爸爸媽媽終於也熬不住了,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夫妻兩個一起,背上簡單的行囊,輾轉千裏,南下去了。將小驊交給了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家,還有大伯家的兩個堂兄姐弟,大伯和嬸嬸,早幾年就出去打工了。

那一年,小驊剛剛上一年級。村裏有一家教學點,一個代課老師,教兩個年級,一年級上課的時候,二年級的學生,就轉過身去做作業,反之亦然。三年級開始,就要到鄉中心小學去上學。小驊的家,離鎮上有五六公裏,要翻過一個小山岡,單程需要一個多小時。

從10歲開始,小驊每天一大早,就和堂兄姐弟及村裏的其他孩子一起,翻山越嶺,去鎮裏上學。晚上回到家,天都快黑了,冬天天晚得早,回到家時,天則完全黑了。

自從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後,小驊就很少見到過他們,剛開始的時候,每年過年時,他們還能回來一趟,慢慢地,就變成兩三年才回來一次,據說有時候是買不到火車票,有時候是工廠裏要加班。

小驊對爸爸媽媽的印象,基本上還停留在小的時候,那時候家裏雖然窮,但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還是讓小驊很開心。自從爸爸媽媽出去打工後,家裏的經濟條件好多了,每年,爸爸媽媽都會寄幾次錢回來,偶爾回來的時候,還會給小驊買不少新衣服和學習用品,有一年,爸爸甚至帶了一個老款的mp3回來,讓他學英語和聽音樂,但是,這一點也不能改變小驊心中的失落感。

奶奶是個文盲,爺爺也隻讀過幾年小學,勉強能簽自己的名字,小驊他們哥幾個每天的作業本上,隻是簽著爺爺歪歪扭扭的名字,爺爺對他們的作業從來不檢查,也無法檢查,更不用說有什麼輔導了。有了問題,哥幾個就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就擱那兒。

小驊上初一那年暑假,爸爸回來了一趟,並將他接到了打工的城市,住了兩個星期。小驊第一次進大城市,讓他眼花繚亂,不過,爸爸媽媽打工的地方,他一次沒去過,爸爸媽媽住的是地下室,又潮濕又昏暗,臭氣熏熏。小驊沒有想到,爸爸媽媽在城裏,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地方。爸爸媽媽帶他去了一趟城裏的公園,讓他回去之後,聽爺爺奶奶的話,好好讀書,長大了考進城裏的大學,他們家就有盼頭了。小驊自己心裏清楚,就他那個成績,根本與大學無緣,他也不想考什麼大學,隻想著快一點長大,也出去打工,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

原因分析:留守孩子,特別是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十分堪憂,他們缺少應有的人生引導,沒有明確的人生追求,因缺少關愛而性格扭曲,大多數孩子,長大之後,重複著父輩的道路。有的留守孩子,因為缺少父母的管教,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甚至走上了歧路,成為問題孩子。

對策:在現有的社會格局下,很多農村家庭擺脫貧困的唯一出路,就是外出打工,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夫妻共同出去打工,可以互相照顧,但家中的孩子,就隻能交給老人或親戚了,因此,相對理想的辦法是父母中的一方出去打工,另一方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現在比較流行的是近距離打工,即在家鄉附近,既可以貼補家用,又能夠兼顧到孩子的教育。如果不得不去遠方打工,要加強和孩子的電話溝通交流,多給孩子精神關愛,多勉勵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出問題了,才想到他們。

典型個案18:借人籬下的生活。

小琨的爸爸媽媽出去打工後,將他寄養在了縣城的叔叔家。叔叔是個大學生,當年為了支持叔叔讀書,爸爸自己輟學打工,掙錢給叔叔交學費,幫助叔叔完成了大學學業。從感情上來講,叔叔覺得欠了小琨爸爸的,所以,對哥哥提出的將小琨寄養在他們家,叔叔一口應承了下來。

那一年,小琨正好小學畢業,叔叔找了很多關係,將小琨送進了縣城的一所初中借讀。

小琨的中學生活,就這樣開始了。叔叔家的妹妹還小,就將房間一分為二,一邊住著妹妹,一邊住著小琨。

叔叔對小琨很好,經常關切地詢問小琨的學習。小琨在小學時,成績就很好,一直是班級裏的第一名。進城裏的初中後,雖然不像小學時那麼突出了,但是,成績仍然排名前列。嬸嬸對於小琨的生活,也算照顧得不錯。但是,小琨總是感到不自在。

比如小琨回家做作業的時候,剛上幼兒園的妹妹,老是在一旁搗亂,有一次,正趕上一道題解不出來,心煩意亂的小琨衝著妹妹發了一通火,妹妹哭著跑去找媽媽。雖然晚飯時,嬸嬸什麼也沒說,但從嬸嬸的眼神裏,小琨感覺出了嬸嬸對自己的嚴重不滿。更多的時候是,看到叔叔一家三口在一起親親熱熱的樣子,小琨就覺得無比失落,無比寂寞,他總是一遍遍在心裏對自己說,這不是我的家,這不是我的家。有時候,叔叔會找他談談心,他總是笑笑說很好,他不想將自己的煩惱告訴叔叔,畢竟是叔叔,不是自己的爸爸,他不想給叔叔惹什麼麻煩。

原因分析:孩子寄養在親戚家,生活上都會得到照顧,但是,終歸是別人家,孩子很容易生出寄人籬下的失落感,當親戚一家和和美美地享受天倫之樂時,孩子的這種失落感,往往會更加強烈。這種情況下,越是懂事的孩子,越可能將自己封閉起來,掩藏起自己內心的真實情緒,因不易察覺而常常被忽視,這種深藏不露的負麵情緒一旦爆發,其危害往往更大。

對策:寄養在別人家的孩子,往往敏感而脆弱,所以,問題多半不是出現在生活照顧上,而是精神上的寂寞感、失落感,這就需要孩子的父母和寄養家庭的大人,在情感上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嗬護,使孩子在情感上對寄養家庭產生歸屬感、依賴感。寄養之後,孩子原有的同學、夥伴等都發生了變化,要鼓勵孩子結交新朋友,可以適當邀請一些孩子的新朋友、同學、夥伴到家中來,促進他們的交往,幫助孩子消除孤獨感、寂寞感,使孩子盡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

典型個案19:洋娃娃的寂寞。

小央6歲那年,爸爸終於實現了夢想,獲得了去美國一所著名大學攻讀博士的機會。幾年之後,爸爸學業有成,如願以償地留在了美國。小央和媽媽,繼續留在國內,遙遙無期地等著爸爸為他們辦理移民手續。

爸爸有了工作後,家裏的經濟條件,一下子改善了,第一年就將爸爸留學時的欠債還清了。爸爸很少回國,不過,每隔一段時間,爸爸就會郵寄或托人帶回來一個大大的包裹,有媽媽的新衣服,化妝品,當然,還有送給小央的洋娃娃,好吃的洋糖果,等等等等。

這時候,小央已經讀小學四年級了。爸爸每次寄東西回來,她都會帶一些到學校去,分給要好的夥伴。看到小央吃的用的,很多都是來自遙遠的美國貨,她的同學,對她都很羨慕,這正是小央所需要的。看到同學們眼中流露出的豔羨的神情,小央就會異常得意。小小的小央,甚至學會了化妝,經常偷偷地將爸爸寄給媽媽的化妝品,塗抹在自己的小臉上。老師發現過幾次,批評小央,沒想到竟遭到了小央的反唇相譏:老師,你是不是沒錢買這些高檔化妝品,嫉妒我啊?

老師與小央的媽媽進行了溝通。媽媽也發現了小央的問題,這孩子,變得越來越虛榮了,有時候在小區散步,遇見鄰居,她會故意突然大聲地和媽媽談起爸爸。爸爸在美國買給她的新衣服,她都要衣服上麵有英文字母的,有時候,衣服都穿了好多天了,還不讓媽媽將商標剪掉。媽媽向老師歎苦:這孩子是怎麼了?

原因分析:小央的表現,看起來是虛榮心在作怪,其背後的實質,是孩子因為缺少父愛,而表現出對外在物質的迷戀和追求。在孩子的成長期,父母是最重要的兩個人,無論是缺少父愛,還是缺少母愛,孩子都會感到恐懼、寂寞、失落,尤其是看到別的孩子,有爸爸媽媽共同陪伴的時候,這種失落感會更加強烈。漂亮的洋娃娃身上,是小央對於遠在大洋彼岸的爸爸的無盡思念和精神寄托。

對策:這幾年,洋留守家庭呈增多趨勢,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有些人在成家或有了孩子之後,仍然選擇遠赴重洋,求學或工作,而將另一半和孩子,留在了國內。這樣的家庭,在物質上會為孩子提供比較好是條件,但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卻往往被疏忽,缺少親情的溝通交流,也缺乏對孩子的正確引導。事實上,物質永遠也填補不了精神的饑渴,父母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價值取向。因此,父母自己首先要明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在任何情況下,父母的教育都不缺位。

典型個案20:校園裏孤單的身影。

小廣的媽媽早年就病逝了,他和爸爸相依為命。禍不單行,爸爸的單位又破產了,失業之後的爸爸隻好重新尋找工作,進入了一家工程公司。公司的流動性很大,哪裏施工,就要到哪裏去。沒有辦法,小廣的爸爸和學校商量,將小廣寄宿在了學校。

小廣就讀的初中,本不實現住宿製,大部分孩子都是走讀生,隻是近幾年類似小廣的情況不斷增加,學校才應家長們的要求,臨時騰出了幾間宿舍,安頓需要寄宿在學校的孩子。因為大部分孩子不住宿,小廣他們十幾個同學,就成了校園裏的另類,當別的同學放學都背上書包回家的時候,他們隻能繼續呆在校園裏。

因為寄宿的學生不多,所以,學校也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隻是將管理任務交給了門崗的幾個老師傅,其實就是一到放學後,就關上大門,不讓這些孩子出去。剩小來的事情,全靠寄宿生自己解決。

小廣的班級,隻有他一個人寄宿,所以,他是跟高年級的同學住在一起。夜晚的校園太寂寥,在幾個學長的攛掇下,有幾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們偷偷翻圍牆溜出了學校,在校園邊的黑網吧裏,一直泡到深夜。竟然沒被發覺。此後,每隔幾天,他們就會悄悄地溜出校園。幾個人的成績,都一落千丈。有一個孩子的家長,發現到孩子的變化後,幹脆讓孩子輟學,跟著自己打工謀生去了。

原因分析:因為大多數孩子都是走讀,寄宿在學校的孩子,會感到另類、孤獨而自卑,而非正規的住宿製生活,因為缺乏管束,孩子很容易放任自流,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對策:無論是家庭環境,還是學校環境,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孩子寄宿在了學校,學校就應該加強管理,如果學校沒有這方麵的條件,父母可以考慮將孩子送到統一實現住宿製的學校。當然,無論孩子寄宿在什麼樣的學校,父母的責任都沒有也不可能減輕,對孩子的關心和了解,一刻也不能放鬆懈怠。特別是進入中學後的孩子,正麵臨著青春期的巨變,更需要父母的悉心關愛和循循引導,以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人生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