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對學校環境改變的適應(1 / 3)

第五章對學校環境改變的適應

第一節學校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學校環境,既是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環境,也包含了孩子其間的生活環境。孩子自小學入學的第一天開始,直到中學或大學畢業,告別校園,這期間的時光,大部分是在不同的校園之中度過的。校園是知識的海洋,文明的搖籃,人才的基地。孩子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思想的養育,習慣的形成等,都離不開學校,學校大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學校環境可以分為班級環境、校園環境及學校所處位置的周邊環境。這些環境,都對孩子影響深遠。

班級環境: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交流的“元場所”,學生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班級之中度過的,班級微觀環境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學習習慣形成和發展,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是學生成長和發展,並不斷走向社會化的搖籃,它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空間。

班級環境可劃分為“硬環境”與“軟環境”。“硬環境”是指班級中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實際影響的,有較為明確要求和具體評價標準的客觀條件,如教學設備、班級規章製度、班級的布置等等。如果將班級視為一個完整的係統,那麼班級“硬環境”就是這個係統中的硬件,是看得見好壞,容易改善的,一般對學生身心發展起積極促進作用。

班級的“軟環境”是與“硬環境”相對存在的,它是班級係統中的軟件,主要由老師營造、把握,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實際影響的各項條件。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往往不易被發覺,其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但它卻像空氣一樣與學生時刻相伴,日積月累,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良好的班級“軟環境”往往表現出積極向上、氣氛活躍、協調融洽的特征,這種空間是一種催人向上的教育氛圍,它有助於提高和優化學生的思想水平和行為方式,有助於學上心理的健康發展。不良的班級“軟環境”則容易令學生產生一種壓抑感,因而表現出拘謹、刻板、冷淡、緊張的特征,它往往降低學生的活動效率,擾亂學生的價值判斷,助長班級中的衝突和消極行為。因此,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班級“軟環境”,給學生一個健康發展的空間。

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和老師工作、學習、生活的舞台,同樣包括教學設施、體育設施、生活設施、校規校紀等硬環境,及校園文化、校風、人文氣息等軟環境。校園環境的核心內容,是學校的校風、文化生活、人際關係和心理氛圍,它以“外顯內隱”的行為模式感染著孩子的思想觀念、道德行為,潛移默化地啟發學生對人生理想的追求,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學生走上社會後的發展。校園環境就像一個生態係統,囊括了硬件設施、文體活動、精神文化等全部內容。

校園的硬件設施環境。特質環境主要是指校園內經過人們建設、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園學習環境。具體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築物及各種設施等,每一個細節都體現出學校的個性和精神,成為一位沉默而有風範的老師,潛移默化地起著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

校園的文體活動環境。即滿足師生不同需要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的環境。文體活動是校園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校園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校園的精神文化環境。它是學校環境文化中最堅韌的物質和內核,體現在師生的精神麵貌、校風、學風、校園精神、學校形象等各個方麵。校園精神環境是校園的靈魂,是學校師生認同的價值觀和個性的反映,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良好的校園精神環境,能夠使學生精神愉悅,具有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教育力量,形成團結、融洽、民主、奮進、友好、合作的良好氛圍。

校園環境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養性怡情、陶冶情操等,對學生起著積極的作用。一是對學生心理和心態的影響。校園不僅是學生求知的場所,也是學生培養能力、陶冶性情、追求生活品質的渠道,學校的物質環境是否實用、舒適、衛生、優雅、安靜、安全,等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也會使學生的心態發生改變。二是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產生影響,在一個整潔的校園內,學生是不會隨地吐痰的;在一個幽靜的校園內,學生是不會大聲喧嘩的;在一個處處彰顯文化氣息的校園內,學生是可以陶冶情操的。三是對學生的學習和智力產生影響。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態度及學習效果,都直接或間接地收到校園環境的影響。

周邊環境: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不可能成為完全封閉的“象牙塔”,學校與社區、家庭、社會的聯係越來越密切。學校周邊的環境,對身在其中的學生,勢必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校園周邊一些非法經營的黑網吧、不健康的娛樂場所等等,吸引了不少學生流連其中,逃學曠課,夜不歸宿,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不良的校園周邊環境已危害到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周邊環境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環境優美,街區整潔,秩序井然,和諧安定的周邊環境,對學校的教學活動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既為學校提供了一個健康和諧的大環境,還以真實生動的榜樣進行示範,影響帶動著孩子。相反,如果周邊環境惡劣,嘈雜不寧,店鋪林立,魚龍混雜,鄰裏相爭,案件頻發,則學生很容易將校外不良的習氣帶到校內課堂上,分散聽課的注意力。此外,社會上一些黑惡勢力的滋擾,更是嚴重影響師生的人身安全,幹擾正常教學秩序。

周邊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影響很大。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時刻感受到現代文明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優美的校園周邊給人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審美觀都產生直接的影響,容易養成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的良好行為習慣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不良的周邊環境,則很容易使學生養成一些壞習慣,不健康心理和行為。如校園周邊開設過多的飲食攤點、玩具店等,容易誘發學生不良的消費心理和習慣;學校周邊的遊戲室、小報攤、曖昧的小發廊等等,更是對學生的身心產生不良影響。有的學生沉迷網吧,到校上課時,還在想著網絡遊戲的情景,上課無精打采,甚至逃課逃學。

可見,學校環境對於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不容忽視。這就需要我們的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全社會,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優良的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身心都健康地發展。

第二節新學期的困惑與適應

每個新學期開始的時候,令家長和老師都頭疼不已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經過漫長的假期後,重回校園的孩子,很多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症,即我們常說的“新學期綜合症”。

困惑:“新學期綜合症”是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孩子身上出現的一種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症候,主要表現在: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反映不敏捷;慵懶,沒有絲毫緊張感;倦怠,甚至出現失眠、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病兆;情緒不穩定,動不動發脾氣,容易跟同伴發生衝突;丟三落四,不是忘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喜歡抱怨,厭學,作業應付,完成質量不高……

據了解,有五類學生群,易出現“新學期綜合症”。

一是心理素質差的學生。心理素質不好的孩子,害怕環境的改變,在他們習慣了假期自由自在的生活後,對即將開始的新學期心生恐懼,無法實現自我調整。

二是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適應能力差的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性比較弱,習慣按部就班,留戀舊環境,害怕麵對新學期所帶來的種種變化。

三是在學校經常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有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對學校和老師充滿畏懼情緒,新學期開始之後,有要回到校園,麵對老師,讓他們心生不安,煩躁不已。

四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成績差的學生,往往對學習沒有興趣,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重回學校,令他們又不得不一次次麵對失敗和批評。

五是過於追求完美學業的優秀生。成績優異,表現出色,追求完美的孩子,總希望自己跑在最前頭,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注和表揚。度過了一個假期後,自己的優勢還在不在?自己還能不能做到最好?老師是不是還像以前一樣喜歡自己?等等問題,都會困惑著這些優秀生。

對策:孩子得“新學期綜合症”,一方麵與學生的適應、轉換能力差有關,更重要的原因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的缺失,比如學期製度的不合理、功利型教育的影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缺失、不良家庭環境影響等。

心理醫生認為,“新學期綜合症”的症狀表現,都是人潛意識的心理防禦機製將一些不願麵對的、不認同的、被壓抑的、不愉快的負性情緒轉換成一些軀體症狀而造成的,並會持續一段時間。隻有消除“新學期綜合症”,才能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學期的學習和生活,完成假期和新學期的順利過渡。

做好新學期的準備,孩子的自我調整,非常關鍵,父母和老師積極的疏導、溝通,也可以有效地緩解孩子麵對新學期的壓力和不適。具體地說,可以做到五個“收”,即收心、收尾、收斂、收沒和收拾。

收心。很多家長有這樣一個感受,漫長的假期裏,孩子的心玩野了,收不回來了。是的,新學期首先要讓孩子做到的,就是收收心。

所謂收心,就是收起散漫放縱的心思。假期裏,學校會布置一些假期作業,父母也會對孩子有一些學習上的要求,但與日常在校時的學習強度比起來,明顯輕鬆多了。孩子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文體活動和休閑娛樂。有的孩子不懂得張弛有度,貪玩過度,散漫放縱;加上有的父母忙於工作,疏於對孩子假期的約束和引導,使孩子的心變“野”了,再回到緊張的學習節奏中,就變得很困難。

收心應從假期開始。假期理應讓孩子多休息,多娛樂,多放鬆,這是假期的本來意義。但是,放假不是放任,要讓孩子自己製定一個合理的假期生活學習安排表,張弛有度,鬆緊有序,不能玩“瘋”了。在假期快結束的時候,就提前讓孩子將主要精力,調整回新學期的適應狀態,不要等到開學這一天了,才讓孩子將心收回來。

收心不宜急刹車。有的父母沒有提前啟動收心程序,臨到開學了,才發覺孩子的心思還沒有回到學校,回到學習上來,於是趕緊踩急刹車,指望孩子能立即將心收回來。這是很不切合實際的想法,也是徒勞無功的。事實上,孩子經過假期休息,身心都處於鬆弛狀態,如果突然給他們過多的壓力,容易導致孩子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甚至有抵觸情緒,對開學產生恐懼心理。收心有個過程,家長可以先正麵引導孩子正確對待開學,喚起對校園生活和同學友情的向往,讓孩子給好同學打個電話,談談心,聊聊新學年打算,以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逐步喚回孩子的心。

收心需要信心。很多出現“新學期綜合症”的孩子,對開學存在懼怕、逃避的心理,表現出慵懶、茶飯不思的消極“症狀”,其原由是對自身缺乏自信,對學習沒有信心,從而對新學期產生畏難情緒。父母可以激發孩子對新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引導孩子進入新角色,告知其許多未完成的事可以等待下一個假期完成等。

收尾。要想收回心,適應新學期,就要做好假期的首尾工作。有的孩子,假期開始的時候,將作業和學習完全丟在一邊,縱情放鬆,及至新學期要開始了,才發覺很多假期作業還沒做,很多本想假期裏安排的事情,或被遺忘,或半途而廢,留下了很多尾巴。這些尾巴不解決好,孩子就有後顧之憂,內心就不可能踏實,就難以輕鬆愉快地回到校園。

收尾就是讓孩子將自己的假期重新梳理一遍,查漏補缺。沒有做完的作業,要趕緊補上;沒有完成的任務,要抓緊完成;沒有兌現的事情,也盡快兌現。

收尾需要時間來完成,不要等到火燒眉毛了才進行,收尾也需要有計劃有步驟,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得要領。

收尾和新學期的對接,是相輔相成的,有一個好的收尾,不但假期是完整的,還可以實現與新學期的無縫對接。

收斂。所謂收斂,就是減輕放縱。我十分讚成孩子的假期,由孩子自己做主,讓孩子徹底地休息、放鬆、調整。但是,放鬆不等於放縱,有的孩子在假期中,睡得晚,起得遲,學無時,玩無度,自由散漫,放縱懈怠,造成的後果是,假期完了,心也散了。

適度地收斂孩子的行為,就是幫助孩子調整行為習慣,減少非學習活動,讓心慢慢靜下來,以免過度疲憊。同時,調整好孩子的生物鍾,養成好的作息習慣,以適應即將開始的新學期的學習和生活。

收沒。假期中,孩子在學習之外,可能還會上網絡、看電視、打手機、玩遊戲,等等等等,隻要是健康的文娛或交際,都未嚐不可。但是,諸如網絡、電視、手機等工具,都是一把雙刃劍,對辨別力、自控力等比較差的孩子來說,很容易走火入魔,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讓孩子分心分神,不能集中精力回到校園和學習之中。

因此,在新學期即將開始的時候,對孩子假期中使用的有些工具或物品,可以收沒,或代為保管。特別是遊戲機、手機、和電腦,很容易對孩子產生誘惑,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耗費掉孩子大量的精力。父母應和孩子溝通後,可以果斷地予以沒收,以絕後患。

收拾。不少孩子,做事情沒有計劃,沒有目標,隨心而為,隨性而定。行為上則表現為什麼東西都亂擺亂放,丟三拉四。

收拾,就是讓孩子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特別是書本,做到整潔有序,找起來方便,用起來順手。新學期需要的書本物品,準備好,整理好,做到有備無患。

收拾的另一層重要的含義,就是幫助孩子收拾好自己的心情,糟糕的心情,不良的思緒,錯誤的念頭,統統放下。同時,開學前,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與孩子一起交流,確定新學期的學習目標,製訂科學的學習計劃。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孩子在新學期裏就會有學習的動力。

第三節 轉學的困惑與適應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專門研究各種生活事件給人帶來的壓力,以及這些壓力對人身體和精神的影響。在他設計的“心理壓力分析表”上,“轉學”位於第18位,壓力分數為35分(最高100分)。可見轉學對孩子來說,並非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孩子為此將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

困惑:孩子轉學後,失去了原有的夥伴、社交圈,會感到孤獨;在進入一個業已形成的集體時,也會擔心自己是否被接納和認可。轉學的孩子,往往敏感而脆弱,如果再受到一些諸如語言障礙,教學進度和學習內容的不同、生活習慣差異而帶來的影響,很容易情緒低落,繼而影響對新環境的適應。

孩子轉學後,遇到的常見問題有這樣幾種:

一是人際交往問題。轉學後,原來的同學、老師都變了,朋友都沒有了,需要建立新的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對於不擅交際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很容易使孩子無法適應新集體而孤單無助。

二是麵臨新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跨地區轉學的孩子,麵臨的教材可能不一樣,教學進度不一樣,需要孩子盡快適應新教材新進度。同一地區的轉學,雖然教材是相同的,但教學進度可能有異,老師的教學方式方法不一樣,孩子同樣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三是學習壓力增大。因為通常轉學是轉到教學資源、教學質量更好的學校,這樣的學校,生源質量可能比較好,老師的要求比較高,對轉學的孩子來說,轉學後的學習壓力會陡然加大。

四是來自家長的壓力。有一部分轉學,是父母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情況下,通常轉學後,父母會有意無意地流露出這樣的態度:我們能做的都幫你做到了,剩下的就看你自己了。孩子覺得隻能成功,不能失敗,隻能做得更好,給孩子無形的壓力。

五是不自信。有一部分轉學,是因為孩子在原來的學校,遇到了一些問題或困惑,父母希望通過轉學後,幫助孩子擺脫原來的環境和問題。但是,因為孩子自身的問題也許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孩子轉入新學校後,以前的問題和困惑可能也隨之“轉”過來了,致使孩子依舊困惑迷茫,沒有足夠的信心去適應新環境。

六是抵觸心理。有的家長沒有和孩子商量,或者在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就自作主張,強行給孩子轉學,很容易造成孩子對新學校的抵觸情緒。

對策:轉學之後,孩子能不能盡快適應新環境,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於新環境的感情,學習的效果,及身心健康。因此,在轉學的同時,必須同步解決好孩子所麵臨的問題。

一是和孩子一起,參觀新學校。父母可以在孩子轉學前幾天,帶他參觀一下新學校,讓孩子對新學校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了解教室、衛生間、食堂、圖書館等的方位,便於孩子以後能在校園裏行動自如。

二是鼓勵孩子主動與人交往,大膽展示自己。插班生都很想融入新的集體,但因為害怕遭到別人的拒絕或非議,而往往不敢主動交往,於是這些同學經常會顯得與別人不一樣,表麵上非常冷淡,對別人和集體漠不關心,給人以孤傲而不合群的感覺,有的轉學很長時間了,還沒有一個朋友。父母和老師要鼓勵孩子主動向同學伸出熱情之手,同時,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融入到新集體之中;在課堂上大膽發言,讓老師、同學能夠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產生良好的印象。

三是跟上學習節奏。轉學後的孩子,不適應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學習跟不上,感到吃力,或者是得不到新老師的表揚和新同學的肯定,感到沒有自信。新舊學校的教學內容不一致,或者教學進度不同步的話,父母和老師,應幫助孩子設法補上,可以通過補課或自修的方法,在學習上再加把力,努力跟上新學校的進度,不掉隊。

四是將轉學作為一次重塑形象的機會。孩子到了一個新環境後,在老師、同學們中的形象是一張白紙,這正是一次重塑形象的好機會。如果孩子以前有什麼問題的話,父母應勉勵孩子借機改正,與舊我告別,樹立自己的新形象。即使孩子不存在這方麵的問題,也可以鼓勵孩子在新集體中展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同和喜愛。

五是父母、老師要和孩子勤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問題,共同麵對。特別是老師,應給予插班生更多的關愛和鼓勵,使孩子早日形成對新集體的歸屬感,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四節從走讀到住校的困惑與對策

從走讀生,到集中住校,對孩子來說,生活和學習上,都是一次很大的轉變。離開了父母,受到父母的照顧要少了,與父母溝通交流也少了,大事小事要自己去做,還要適應全新的集體生活,學會與同寢室的孩子的相處,這些都是考驗。

困惑:人際交往。走讀時,同學之間的交往,更多的是來自學習方麵,住校後,同學之間的生活往來變得密切,生活習慣不同,性格上的差異,都暴露出來。同住一個宿舍,互相看不慣,摩擦不斷,不懂得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住校生的矛盾衝突及互相適應,需要一個過程。

集體生活。在家是一個人住單獨的房間,現在一個宿舍住五六個人,甚至更多;在家睡的可能是席夢思,住校睡的是上下鋪,硬板床;在家的時間,大多可以自由支配,想看書就看書,想睡覺就睡覺,想聽音樂就聽音樂,住校後作息時間必須統一;在家起床就可以用衛生間,刷牙洗臉上廁所,住校後要排隊等候……這些集體生活所帶來的變化,會令很多自由自在慣了的孩子無法適應。

個人生活。以前在家時,個人生活也大多由父母家人打理,現在住校了,什麼都得靠自己了。有的孩子生活陷入了混亂之中:早上不吃早飯,零食無節製;晚上熄燈了也不睡覺,不是開臥談會,就是躲在被窩裏玩手機,聽音樂,看電影;換下來的衣服不知道洗,到處塞的都是臭襪子髒內褲;在食堂吃飯時挑食,隻吃自己喜歡的菜,造成營養不均衡。

學習問題。住校之後,學生課堂之外的學習,更多地需要學生自主、自覺完成,沒有了父母的檢查督促,有的孩子學習上放鬆,出現一些問題。有的周末帶回家的作業做不完,等到周日返校才對作業,補作業,抄作業。有的晚自習前無事可做,哄鬧,懶散,懶得寫作業,懶得看書學習。有的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沒有效果,心灰意懶。

對策:一是幫助孩子做好自我調節,完成兩個轉變,即由父母的嗬護轉為自我管理。不能再什麼事情都依靠父母或他人的幫助了,而要學會我的生活我做主,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另一個轉變就是將以自我為中心轉為同學之間和諧相處。孩子在家裏往往都是中心,家庭的很多事情,都是圍著孩子進行的,但住校之後,同學之間是平等的,不能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別人遷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