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合理安排時間和住校生活。適應並嚴格遵守學習的作息時間,上課和自習時認真學習,課外活動時盡情參與,休息時充分睡眠,使自己張弛有度。生活上要學會照顧自己,整理好個人內務,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
三是學會和同學和睦相處,特別是同寢室的同學。不以自我為中心,不自私自利,與人為善;理解並尊重他人,同學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和行為習慣,不能強求他人和自己一樣,尊重他人的隱私;與同學發生矛盾時,懂得以寬容之心對待,和同學多交流,多溝通,多結交朋友。
四是正確處理好和異性同學的關係,不早戀。住校之後,男女同學學習、生活在一起,接觸的時間和機會增多,異性之間在學習上多交流,生活上多關心,增進友誼,這是值得倡導的行為,但是,由於接觸機會增多,有些男女同學產生了同學之外的感情,甚至發生早戀行為,則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住校生異性交往是一個容易被忽視,也容易被誤解,還容易出問題的問題。需要同學、家長和老師共同正確地麵對。
第五節留級生的困惑與對策
留級生曾經是一個很刺眼的詞,它就像一頂不光彩的帽子,讓戴上他的孩子感覺到羞愧不安,抬不起頭來。
一般來說,符合留級條件的學生大都是“雙差生”,學習成績不好或者品行方麵有問題,由於品行方麵嚴重有問題的學生都由少管所等特殊機構接收,所以,很少有因品行方麵的原因而留級的學生。
不過,現在的中小學,已經幾乎不存在留級生了。由於班級的好壞牽扯到班主任的升級和評職稱,每年各校留給留級生的指標屈指可數,所以,教師們大都不願接受留級生,而是以補考的機會讓這些學生繼續升學。由於現在城市學生的班級容量太大,學習差的一般很難留級,因為多一個留級生,就少一個擇校生,所以學校也不願意有留級生。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很多地方,九年義務製教育階段,基本取消了留級生製度。
現在的留級生,留級的原因大致有這樣幾種:
一是因為學生身患疾病。治療時間長的話,家長會選擇休學,等到孩子病好了之後,再回到學校。因為長時間沒有上學,學業跟不上,選擇留級。
二是孩子成績太差。自感學習很吃力,父母通過關係,讓孩子留級,希望通過多學一年,能夠跟上進度。
三是孩子成績還不錯,但不是特別拔尖,而父母又希望孩子在中考或高考能夠考出優異成績,進入重點高中或名牌大學,於是通過各種辦法,讓孩子留級,打好基礎。
困惑:不管是哪種原因造成的留級,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環境的很大改變,給孩子帶來很多困惑和煩惱。
自卑。留級生這頂帽子,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巨大壓力,特別是由於成績原因而造成的留級。留級生中,最普遍的一種心理就是自卑情緒,感覺到在新同學中很另類,很異樣,而以前的同班同學又都升級了,感到自己不如他們,在他們麵前更是抬不起頭來。
孤獨。留級的孩子,總感到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以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因而不願意和人來往。一方麵很難融入新的班級,與新同學難以相處;另一方麵,以前的同學又都升級了,自己不再屬於那個集體,因而到處都沒有歸屬感,從而總是孤單寂寞,形單影隻。
再學一遍的煩惱。留級之後,所有的課程,都得重新再學一遍。再學一遍,固然有可能有所提高,趕上進度,或學得更紮實,但是,學習的接收,有時候並非與時間成正比,如果沒有明顯提高,孩子會對自己感到很失望,同時也可能讓老師和同學看不起,學了兩遍都不如人。因此,再學一遍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和煩惱,往往很大。
對策:一是幫助孩子樹立信心,不因為留級而自卑,自暴自棄。休學的孩子重回校園,心理問題相對會少一點,隻要能夠及時調整好學習狀態,跟上學習節奏,孩子一般都能較快適應。而成績差而留級的孩子,心理陰影比較重,壓力大,再加上原本就感到學習困難,或不願意學習,留級之後,可能更加沒有信心,對學習更加反感。父母和老師應多予鼓勵,幫助孩子重拾信心,坦然接受留級的現實,增強學習的動力。
二是父母應正確對待孩子留級,特別是希望通過留級來達到打實基礎、提高成績的父母。選擇讓孩子留級,說到底,還是父母在意孩子的成績,把分數看得太重,而事實上,留級並非萬能鑰匙。首先,如果孩子是行為習慣不好,哪怕留級了一樣需要改正。其次,如果是學習跟不上或者偏科,可針對知識空白點進行補救,留級不能解決問題。此外,孩子留級負麵影響很多,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強,如果帶著自卑心理留級,反而會更糟,有的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留級,變成班裏的“老大”,更難管教。父母的態度正確了,孩子的心理負荷才能減輕。
三是幫助孩子查找學習上的問題,找到症結所在,以全新的麵貌開始新的學習。成績不好,方法不當,或學習效果不理想,都是有因可循的,隻有找到了問題,才能加以克服,並通過一年的再學習拾漏補缺,收到良好成效。
四是鼓勵孩子盡快融入新集體,不要總是遊離於新班級之外,而應主動融入。集體的溫暖,可以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找回自我,打開新的一頁。
第六節高中文理分科的困惑與對策
文理分科是我國實行的一種教育製度,即將教學課程分為文科和理科讓學生作出選擇後進行分別教育。分科一般是在高一進入高二階段進行的。
文理分科,對孩子來說,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擇,它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因為這一選擇將決定將來孩子進入大學學習什麼樣的專業,往遠了說這一選擇將決定他將來走一條什麼樣的事業之路。
也正是因為其特殊的重要性,所以,不但孩子自己很重視,父母也往往給予很多的關注,糾結其中。可以說,是文是理的選擇,遠不僅是孩子自己的一個決定,而是一個家庭所共同麵臨的慎重選擇。其帶來的困惑與衝擊,也就尤其複雜而深遠。
困惑:最大的困惑,莫過於選擇之難。到底是選擇文科,還是理科?在分科之前,很多孩子和父母都麵臨著這個艱難的選擇。
其次,對文理科作出自己的選擇後,孩子就會麵臨一個新的課程設計和要求,怎樣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適應新的學習節奏?
三是分科後的心理變化。無論是選擇文科,還是理科,孩子的心理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對未來既渴望,又隱隱擔憂。
四是學習壓力的加大。分科之後,孩子會感覺到越來越近的高考的腳步,學習壓力陡然增加。
五是班級重組後的困惑。分科後,有的班級會被撤消,有的班級會被兼並,有的班級會迎來新同學。同學、老師都會有所調整。
對策:分科是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選擇,而孩子的人生閱曆、對事物的判斷、對未來的把握,還都帶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就需要父母和老師,和孩子共同探討,作出正確的選擇,順利完成過渡,以嶄新的麵貌迎接高考。
一、幫助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唯其意義重大,所以,幫助孩子在關鍵時刻,作出切合自身的正確選擇,就顯得特別重要。到底選擇文科,還是理科?這是每一個高中生都不得不麵對的難題。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在孩子的文理科選擇上,父母永遠隻做參謀和助手,而不要強行幹涉孩子的選擇。高中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家長應該讓孩子對自己負責,通過思考做出選擇。而且,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肯定和尊重,父母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對於孩子來說,既然是自己的選擇,他就會認真對待,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努力。如果這個決定是父母做的,或者是父母逼迫孩子做的,孩子會有推卸責任的心理,覺得做不好也不是自己的問題。
首先是不要盲目,避免盲從。分科的時候,孩子容易一邊倒,班裏選哪科的人多就跟著選哪科;二是實用主義,認為哪科將來有前途,就選哪科;三是態度不當,認為哪科省力好念就選哪科;四是衝動選擇,為了某個好朋友,或舍不得原班集體和班主任老師而選科;五是根據家長的要求而選科等。這樣的選科結果,不是出於對自身的客觀真實考量而作出的慎重選擇,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孩子很容易在日後後悔。
其次是克服兩種偏見。一種偏見是對高考的錯誤判斷,認為文科不好考,理科好考,所以,不管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理科;另一個偏見是對未來的片麵認識,認為文科出路窄,理科將來就業麵廣,就業機會多。
其實,文科固然招生少,但報考人數也比理科少得多,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多需要的管理人才會越來越多。同時,因為理科難度較高,確實有一些學生是因為理科學不下去,才無奈地選擇了文科,以致一些喜歡文科的同學,怕選了文科後成為二等公民,而放棄學文。
第三,尊重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有理想,而且它可能是孩子的奮鬥目標。那麼選擇與自己的理想接近的學科,不但對此學科的學習起促進作用,而且,使自己離理想目標逐步靠近。很多孩子,在麵臨文理科選擇時,羞於談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僅僅是出於將來擇業的考慮,而作出實用主義的選擇,這是十分可惜的。
第四,興趣特長優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興趣使聽課和學習都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因此,若自己在生活中對某方麵感興趣,很關注,或上某科課時比較有精神,就可以考慮選這方麵的學科。
特長是學習的推進劑。它將使一個人的學習得心應手,在競爭上勝人一籌,是文理科選擇的重要依據。如果你對某科感覺特別好,或用相同的時間得到的效果比起其它科更好,或以少量時間獲得的效果與其它學科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效果相當或更好,如果你自身的某些特長與某科的聯係很密切,都說明你有學習這一科的特長和能力。你就應該考慮,相應的能更好地發揮和促進你的特長的那科。
曾經有個文科狀元對采訪他的記者說:“我的強項是理科,但我從小鍾愛文科,並一直保持到高中,所以我選了文科並取得成功。”
第五,成績是必要的參考。成績是文理選擇的最實際的依據,所以了解自己各科成績的確切情況是非常重要的,並據此作出具體的比較分析,看自己哪科更具競爭力,從而作出最後的選擇。
二、盡快適應分科之後的學習。文理分科後,學習壓力劇增,身邊原本水平相當的同學也會加快學習步伐,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麵。高二文理分科,課程少了,有的孩子會覺得身上的擔子,一下子輕了不少。事實上,學習的任務隻會隨著高考腳步的臨近,而越來越緊張。這就需要孩子們盡快適應文理分科後的學習,找到感覺,鞏固基礎,乘勢而上。
文科的學習:文科學習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記憶量大。因此,孩子在學習文科課程時所采用的學習方法,就必然要明顯不同於理科。同時,文科不同於理科的一點是,側重平時的積累,潛移默化地起作用。
一是要注重課堂筆記。文科課程有大量的文字信息,老師講過的內容會很快忘記一部分,即使當時沒有忘記,時間長了也會印象不深刻。如果上課不記筆記,那麼遺忘的部分將永遠從你的大腦知識庫中消失。當然,筆記不是流水賬,不是句句實錄,而是擇其要領。
二是聽課要投入,集中注意力,思路跟著老師走,思維要活躍。
三是加強課外知識的積累。課本知識是基礎,課外知識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應用課本的知識。課外知識豐富了,閱讀、分析、理解、寫作水平也就上去了。平時,同學間可多討論,以提高表達能力。
理科學習:理科的學習特點,與文科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漸進性,理科的學習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必須要充分掌握基礎的概念,才能進行運算。二是邏輯性,理科學習邏輯性很強,學科知識之間環環相扣,緊密相連。三是技能型,理科學習既需要理解,也需要動手,許多課程都需要通過實驗、操作運算、製圖等來完成。
一是學習中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預習既能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又使聽課更具有針對性,目標明確的聽課總能更多地解決問題,同時還會思考出新的問題。
二是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聽課的精力要集中在理解上而不是在記憶上,逐步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養成及時反思、總結、回顧的習慣。老師課堂上講的東西,不能以聽懂為滿足,下課後,要自己認真琢磨一番,看是否還有沒有消化的問題。
四是多做課外題,學會舉一反三。四是學習方法的完善和思維習慣的改良。“學習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要想學會學習,不僅要向別人學習好的學習方法,還要善於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鼓勵學生迅速融入新班級。文理分科後,緊接著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重新分班,有的孩子原來所在的班級,可以能被整體撤消,分並到其他班級。重新組合過的班級,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新的集體。
學生來自不同的班級,對原班級的老師、同學有一定的戀舊情緒。盡管在原班級師生關係、同學關係也未必和諧,但俗話說“失去的總是最好的”,來到新的班級後總會有意無意的拿現在老師的缺點和原來老師的優點相比較,拿現在的同學和以前的同學相對比,心理容易失衡,產生失落感,不合群。
同時,在經曆了一年高中的學習後,孩子大致都養成了自己獨特的學習習慣,這些習慣大都是和原班級老師相適應的。與新的老師、新的方法,也有一個互相磨合適應的過程。
幫助孩子適應新班級,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是相互信任。對於新組建的班級來說,信任是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基礎。在師生交往活動中,處於主導地位的老師在信任學生的基礎上,還必須讓學生信任自己。而要爭取學生的信任,教師的信用是不可缺的。
二是建立交流平台,拉近師生距離,做學生心靈的朋友。高中生介於少年和成人之間,心裏話往往不大願意再與別人說,特別是對老師,認為什麼話都和老師講,顯得很幼稚。這就需要想辦法創設一個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的平台,來為師生之間輕鬆、融洽、真誠的交流服務,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
三是抓住最佳教育時機,從小事入手,以理服人的同時做到以情感人,少講空洞的大道理,讓孩子心服口服。有時教師的一句平常話、一個普通的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波動,對師生關係產生正麵或負麵的影響。
第七節十個典型個案剖析
典型個案1:貓捉老鼠的遊戲。
眼看就要開學了,媽媽這幾天一直在忙著為小江準備開學用的書包、文具,而小江自己則一臉垂頭喪氣,心煩意亂。
對小江的表現,媽媽已經習以為常了,每次新學期開學前,小江都會一改假期裏開朗活潑的樣子,心情變得很沉悶。
特別是每次寒假結束的時候。小江自己編過一個順口溜:“年畫一貼,快活半個月。”其實不止半個月,整個寒假,小江都是快快活活地度過的。
且看小江的寒假日程。放假至春節前,爸爸媽媽都要上班,小江一個人在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電腦。沒辦法,爸爸每天上班的時候,將電視遙控器帶走了,晚上再帶回來。電腦在爸爸的書房,為了防止小江偷玩電腦,媽媽上班前,都是將書房門鎖上,鑰匙藏起來。以為這一招管用,直到有一次,爸爸中途回家拿東西,才驚訝而氣憤地發現,小江一個人關在書房裏,正在全神貫注地玩電腦遊戲呢。原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小江偷偷地配了一把書房的鑰匙。就是這樣,年前的十幾天,小江和爸爸媽媽玩著貓捉老鼠的遊戲。
春節之後,小江的瘋狂寒假,才算正式開始了。年三十,小江瘋了一夜。從年初二開始,不是小江和父母一起去親戚家拜年,就是家中有客人來,不論哪種情況,小江都能為自己找一個玩耍的理由,整整一個春節假期,小江連書邊都沒碰一下。爸爸媽媽想,反正是過年,不做作業就不做作業吧。春節假期一過,爸爸媽媽不得不上班了,家裏又成了小江的天下,又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上演了。
如果不是即將開學,小江的寒假,能延續到整個正月。不過,從元宵節的前幾天開始,小江就感受到了新學期的腳步,變得焦躁鬱悶起來。爸爸檢查了他的寒假作業,一大半還沒有動,大發雷霆。而新學期一開學,作業就得上交,小江自己也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可是,時間根本來不及了,沒辦法,手忙腳亂的小江四處打電話向同學求援,偷偷地借來同學已做好的作業,突擊抄寫。
就在這樣混亂而躁動之中,小江度過了又一個寒假。
原因分析:雙職工家庭,孩子放假後,隻能一個人自己呆在家中,失去管控。孩子既沒有計劃,又缺少自覺性,兼之父母上班不在家,對孩子沒有有效的約束和監督,使孩子整個假期,都處於失控狀態,直到快開學了,才忙著補作業,於是,抄襲、漏做、亂寫,都不可避免地出現。假期過得混亂、無序而狼狽。
對策:很多孩子的“新學期綜合症”,事實上從假期一開始的時候,就埋下了種子。假期無序,沒有計劃,放任自流,生活和學習沒有規律,臨到要開學了,就必然出現作業完不成,心收不回來,對開學充滿恐懼等等症狀。
因此,假期一開始,父母就應該督促孩子製定一個完整的假期計劃,合理安排好學習、休息、娛樂的時間,和孩子約法三章,獎懲分明,完成了學習任務後的時間,才可以自由支配。父母可以每天晚上,檢查孩子的計劃完成情況,當天的任務,必須當天完成,而不能等到假期快結束了,才想起來去檢查孩子的作業情況。
孩子的假期應該張弛有度,前後應保持基本一致,而不宜前鬆後緊,更不能放手不管。隻有假期有計劃,安排合理,孩子才不會在開學前,出現諸多的不適應。
典型個案2:憂心忡忡的尾巴。
小瑛是爸爸媽媽的驕傲,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小瑛就沒讓父母費什麼心。小姑娘學習的自覺性特別好,又很聰明,上進心特別強。成績在班裏一直名列前茅,年年都是三好生。
和別的孩子不同,雖然放假了,小瑛的心,也從來沒有野過,散過。每天還是一大早就起來,看書,做作業,複習或預習功課。懂事的小姑娘,讓爸爸媽媽既驕傲,又心疼,常常是爸爸媽媽“逼”著小瑛出去玩玩,或者看看電視,陪媽媽去逛逛超市。
每次都是假期還不到一半,老師布置的作業,小瑛就都完成了。這時候,小瑛就會讓爸爸幫她借來下學期的課本,提前預習。小瑛的爸爸是中學數學老師,小瑛學習上有什麼問題,都會問爸爸。看著女兒這麼懂事,這麼自覺,爸爸媽媽很滿意,很開心。
但也有讓爸爸媽媽心痛不已的時候,那就是每學期開學前的幾天,小瑛都會一反常態,變得嘮嘮叨叨,顯得有點憂心忡忡。爸爸和小瑛談過幾次心,才了解到,即將開學了,小瑛是擔心自己的學習優勢會不會喪失?會不會別的同學比自己更用功?言談中,小瑛流露出對自己假期中的表現不太滿意,“我應該更用功一點的,這樣就不會被淘汰了。”爸爸心疼地摸摸女兒的頭。
原因分析:像小瑛這樣成績優異、表現突出、自覺性很高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往往也特別高,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還不夠努力,因此,在潛意識裏,對自己的表現仍然不滿意,容易自責,而且,害怕被人趕上,希望永遠走在最前頭,思想包袱重。在新學期前,這種擔憂會集中爆發。
對策:苛求完美,事實上與自虐,隻有一步之遙。對這樣的孩子,一方麵要保護好他的學習熱情,不要損傷他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但另一方麵,要適當地為其減負減壓,幫助孩子放下心理包袱,不要什麼事情都想做到盡善盡美,那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沒必要的。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人生的意義,決不隻是學習,而是要快樂地學習,快樂地生活,快樂地麵對人生,不要讓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學習的奴隸,喪失了孩子天真快樂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