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對學校環境改變的適應(3 / 3)

典型個案3:越換越大的房子,越來越陌生的家。

小潤讀初中二年級了,進入初中之後,他總算結交了幾個不錯的夥伴,每天一次上學,一起放學,一路上歡歌笑語。不過,這樣的好日子持續不了幾天了,因為,小潤家又要搬家了。

已經記不得這是第幾次搬家了。小時候,外婆家邊上就有一個幼兒園,小潤基本上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後來上學了,小潤回到了自己的家。那時候,家是一個很舊的二居室的小房子,房改房,一家人住在一起,很緊湊。住了兩年,爸爸貸款買了一套80個平方的新房子,在小學3年級快開學前沒幾天,小潤搬家了。搬家後,新房子離原來的學校太遠,正好新房子附近有一所小學,小潤轉學了。

在新家住了兩年多,爸爸和媽媽一商量,房子還是太小,沒有書房,也沒有客房,而且,學區所在的初中校風不太好,要是一直住這兒的話,小潤就隻能上那所初中。思來想去,小潤的父母又四處借債,並將以前的房改房賣了,又在臨近郊區的地方,買了一個120方的新房子。裝修了大半年,趕在小潤6年級下學期開學前,全家又一次搬遷。這一次,小潤倒是沒有轉學,每天來回倒騰幾個公交車上下學。

初中小潤就進了現在這所學校。新的房子也不算小了,小潤以為,這一次可以安定下來了,沒想到,才住了兩年多,爸爸聽說購房政策要調整,可能今後要限製購房了,聞風而動的父母,又將80方的房子賣了之後,在更遠的地方,買了一套170方的大房子。原本也不打算搬家的,但大房子是精裝修的房子,總不能就那麼閑著,新房子又舍不得出租,思來想去,小潤的父母決定,再次搬家,然後,將現在的房子租出去。

雖然每次搬家,都不需要小潤做什麼事情,但是,顛沛流離的感覺,讓小潤很不爽,而且,這次搬家,意味著小潤又得轉學,因為大房子離現在的學校,實在是太遠了。爸爸媽媽帶小潤去看過大房子,確實更寬敞,可是,小潤對大房子一點好感也沒有,完全沒有家的感覺。而且,一想到又要轉學,小潤的頭皮就發麻,他實在不明白,為什麼爸爸媽媽要一次次換房子,一次次搬家?

爸爸已經幫他提前聯係好了新學校,初二下學期就搬家,轉學。小潤在焦躁不安中,度過了自己的初二上學期。還有一年多就要中考了,成績一直不太理想的小潤,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

原因分析:現在的很多人,為了住上大房子,一次次折騰,不斷地遷居,房子是越來越大了,孩子對家的感覺,卻越來越淡了。一次次搬家所帶來的不穩定感,對孩子的身心影響很大,每次搬家前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孩子都是在動蕩不安中度過的,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造成很大的困惑。每次轉學,孩子都有一個適應期,以前固有的平衡被打破,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對策:有人說,現在的城裏孩子,很多是沒有發小的一代,一次次搬遷,使孩子沒有穩定的夥伴,內心缺少安全感。在孩子上學期間,父母應盡可能地少搬家,少為孩子轉學。縱令不得不搬家,也應盡可能在孩子小升初或初升高時進行,以給孩子一個相對穩定的學習環境。搬家的同時,要與孩子提前溝通,多交流,征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幫助孩子適應搬家和轉學所帶來的變化。特別是孩子轉學之後,父母要多關心孩子,多和新學校的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動態。父母必須要知道的一點是,房子不是孩子的家,房子大了,家未必更溫暖。

典型個案4:千裏迢迢的轉學。

這是一位母親的困惑——

我兒子今年16歲,這個學期念初三。但開學不到一個月,兒子就不願意去上學了,他竟然說在學校什麼都學不到,要在家中自學。現在,兒子已經在家裏呆了兩個月,兩個月來,從沒見他學習,隻見他成天上網打遊戲。

我不明白,原來在東北老家學習表現一直不錯的兒子,為什麼到南方之後就厭學了?這一年,孩子的變化太多了。南遷,為了一家人的團聚,為了更好的生活,難道我的選擇錯了?

我和兒子去年暑假從東北來到南方的這座城市。他爸爸常年在這裏工作,為了結束一家人這種聚少離多的生活,也為了讓孩子感受更多的父愛,我下定決心告別年事已高的父母、相處多年的朋友同學,帶著兒子來到南方。

本來以為南方的文明、美麗對兒子的成長有利無弊,本來以為一家人團聚溫馨滿懷……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一年過去了,兒子卻怎麼也融入不進南方的環境中。他說英語老師發音不準,他說語文老師普通話難聽,他說這裏沒有朋友……

兒子為自己從學校逃離找了許多理由。

其實,我自己也很苦惱,雖然南方這座城市很文明也很美麗,但感覺中還是沒有家鄉親切,南北差別很大。一年來,我自己想家的念頭不斷,有時甚至有把工作扔下,不管不顧就要回家鄉的衝動,那種感覺很折騰人……當我煩惱時會往家鄉打電話,說說思鄉之苦,可兒子根本就不說,但我明顯地感覺到兒子不快樂。

在東北家鄉,兒子課後會和同學一起去打籃球,去學校遊泳館遊泳,還會去打網球,可到了南方,他對學習不感興趣,什麼活動也沒去參加,一天到晚話也不說。

我覺得自己理解兒子的痛苦,但卻不知道該怎樣幫助他。孩子他爸爸經常出差,而作為母親,我覺得自己是那樣的無助,本來以為到南方利於孩子將來的發展,現在卻似乎正好相反。眼看孩子初中就要畢業,可孩子卻選擇了離開學校,隻有初中文化,將來走向社會孩子能做什麼?

轉學,對孩子難道是另一種傷痛?我內疚極了,也揪心極了。我害怕孩子生病,害怕孩子就這樣一直在家呆下去……

原因分析:轉學的心理預備不足,以致孩子無法適應南方的生活和學習。地域文化的差異,學校教學進度、教學要求、班級建設、同學交往、學校文化及校園資源等各方麵的變化,以及搬遷到南方後,家庭自身秩序的重新定位和調理等,都需要孩子以及這位母親慢慢適應,很顯然,連母親自己都還沒有適應南方的生活,消極情緒在母子間相互感染,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對策:孩子的父親應該發揮自己對南方比較熟悉的優勢,幫助妻兒熟悉南方,保留各自的興趣愛好,營建豐富而有序的新家庭生活。和孩子感同身受,多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幫助孩子梳理情感。引導孩子慢慢了解、接納、包容新環境,適應新生活。老師也應發揮自己的作用,組織一些積極的班集體活動,幫助轉學而來的孩子盡快融入進來。

典型個案5:為了心中的一個夢。

一想到兒子轉學這件事,小戊的爸爸媽媽,腸子都悔青了。

小戊是個初三學生,原來在一所普通初中上學。學校離家很近,而且,很多同學大都是家住附近的小學時的同學,還有一兩個同學,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在一起了。有這麼多從小長大的夥伴,小戊很開心。

小戊的成績一直不錯,基本上都是班級前三,年級排名在前20左右。以這個學校每年的中考情況來看,小戊考上一所重點高中問題不大。小戊的爸爸媽媽對兒子充滿了希望。

在小戊升入初三後,一次偶爾的機會,小戊的爸爸遇到了大學時的一個同學,這個同學在市教育局工作。閑談中談到孩子的升學問題,同學聽說小戊就讀的初中後頭直搖,說那所學校教育質量一般,每年重高的升學率不高。同學的評價,讓小戊的爸爸心裏直搗鼓,兒子的成績雖然不錯,但中考可是全市的初中同台較量,孩子的優勢也許就不存在了。心急如焚的爸爸托同學幫幫忙,看能不能把兒子轉到一所好的初中後,通過將近一年的努力,也許兒子的成績能有所提高,增加考上重高的把握。同學很熱心地答應了小戊爸爸的懇求。

沒多久,爸爸的同學還真幫小戊聯係了一所很好的初中,那所學校的校長和同學的關係不錯,同意小戊轉學。就這樣,小戊在初三上學期,轉入了新的學校。

那是一所要求很嚴格的初中,學生的質量也非常高,不少孩子是小學時從全市特招進去的。在小戊的父母看來,兒子進入這樣的學校學習一年,成績必然有很大提升,考上重高的把握,更大了。

孰料事與願違。小戊轉學後不久,就是期中考試,向來在班級裏名列前茅的小戊,在新班級中,成績隻勉強達到中遊,在全校的排名,更是一下子退到了300多名。雖然理論上來講,這個名次與原來的學校相比,未必是退步,但對小戊來說,這依然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無法接受現狀。

小戊以前的成就感,蕩然無存。這所學校的要求很嚴,老師的教學進度很快,小戊感到跟不上節奏,學起來很吃力。小戊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而且,小戊也覺得與新同學難以相處,對以前的老同學和生活無比懷念。小戊變得頹喪,消沉,脾氣也變得特別壞,稍有不順心就大發雷霆,多次表達意願,想重新回到原來的學校。

原因分析:可憐天下父母心,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因而想方設法為孩子轉學,孰不知,好心卻辦成了壞事。孩子在原來的學校,有熟悉的校園,友好的同學,彼此了解的老師,孩子對這一切充滿了感情,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轉學後,這一切都變化了,不複存在了,尤其是自感不如他人,對孩子的自信心是個嚴重挫傷,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銳減。

對策:轉學首先應征得孩子的同意,僅憑父母的良好願望,很多時候,適得其反,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什麼是好環境?適宜於自己孩子的環境,就是最好的環境。所以,在轉學問題上,父母應慎之有慎,尤其不要在孩子的關鍵時期,盲目地、衝動地、自作主張地替孩子轉學。在實際轉學之後,則要盡可能地協助孩子,減少轉學帶來的波動和不適應。

典型個案6:每天腦海裏就盤旋著一個念頭:想家。

上初一之後,和其他同學一樣,小柳住進了小學。

小柳的小學,是在離家不到一公裏的小學上的,每天,爸爸負責送小柳上學,媽媽負責接小柳放學,一直到小學畢業。小柳很聰明,也很好學,所以,在小學畢業時,已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被這所實驗中學錄取。她也是小學惟一一名被錄取的學生。

這令全家無比驕傲。這所實驗中學,分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部是在全校統一招生,大部分同學初中畢業後,將直接升入高中部,讓人興奮的是,這所中學的高考一本達線率,每年都是在90%以上,這意味著,不出意外的話,能進入這所中學的學生,一隻腳都已經跨進了重點大學的門檻。

學校實行全封閉的寄宿製。開學那天,小柳的爸爸媽媽一起,送小柳入學。媽媽幫小柳鋪好被子,打掃好寢室的衛生,就準備和爸爸走了。沒想到,小柳一下子抱住了媽媽,堅決不讓她離開。媽媽隻好又陪了小柳一會。直到上課鈴聲響了,小柳才不得不極不情願地放開媽媽,磨磨蹭蹭地走向教室。

媽媽前腳剛進家,小柳的電話就打回來了。小柳想家了。媽媽隻是笑笑,以為這是女兒剛離開家的緣故。沒想到,晚上十點多鍾,小柳又打電話回來了,聲音很輕,似乎是躲在被窩筒裏打的,小柳帶著哭腔說,睡不著,想家。

每天都是這樣。總算到了星期五,爸爸開車去接小柳。小柳是全校第一個跑出校門的。小柳在家開心了兩天。本來應該周日傍晚送小柳回校的,小柳死活賴著不肯回,爸爸隻好周一一大早,將小柳送回學校。

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月。小柳還是沒有適應住校生活,她對媽媽說,每天腦海裏經常翻騰著一個念頭:想家。

原因分析:初次住校生,第一次離開父母的身邊,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特別是年齡小、對父母比較依賴的孩子,適應的過程會更慢。

對策:孩子的自立意識、自理能力,應從小培養,這樣,在需要放手的時候,就會比較順利。父母應從長遠考慮,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盡量自己做,不要依賴父母。對待初住校又對父母特別依戀的孩子,父母要多打電話和孩子溝通,給予鼓勵,讓孩子正視現實,初期父母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去探望孩子,給孩子以精神撫慰。

典型個案7:漫長的一年。

初二上學期,一次體育課上,小玢忽然感到小腿的肌肉很痛。以為是拉傷,也沒在意。沒想到,過了幾天,小玢在上學路上,走著走著,雙腿又驟然疼痛難忍,連路都不能走了。匆忙趕來的爸爸,趕緊背著小玢去醫院檢查。拍片子,沒問題;做CT檢查,還是沒問題。醫生說,肌肉沒有拉傷,骨頭也沒問題,可能是生長痛。

就這樣,反反複複,經常毫無征兆地突然疼起來,小玢痛得是滿頭大汗,動彈不得。小玢的父母,帶著小玢,輾轉了好幾家大醫院檢查治療,醫生都給不出確切的答案,隻是給予一些保守治療,讓小玢回家去靜養。一個多月後,小玢的病情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慢慢加劇,連站立都困難了。而病因又一直沒有查出來。根據醫生的建議,小玢隻得回家靜養調理。

一個星期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小玢的腿疾還是沒有康複。不得已,爸爸隻好給小玢辦了休學手續。

每天,小玢在家裏,隻能安靜地躺在床上。剛開始的時候,小玢還看看書,後來,眼見一時半會根本不可能康複,小玢變得焦躁不安,書也看不下去了,每天看電視打發日子。脾氣也變得越來越古怪,動輒生氣。

一年後,小玢終於養好了傷,回到了校園。以前的同學都升到初二去了,小玢“留級”了,繼續讀初一,和一幫新生成了同學。

看著比自己小的同學,小玢很不適應,雖然是因病留級,但留級生的帽子,還是讓小玢很不爽。下課的時候,小玢總喜歡跑到原來的班級,找以前的同學玩耍。因為很多課程都上過,小玢上課時,也有點漫不經心。第一次測驗的時候,小玢的成績竟然還沒去年考得好,這讓小玢更加覺得抬不起頭來。

原因分析:從休學之後到複學,期間孩子經曆了病痛的折磨,重新回到校園後,一時難以進入學習狀態,對以前的同學和生活心存留念,不能很快融入新班級,這都是正常現象,需要一個調適期。“留級生”一般容易自卑,雖然留級的原因各不相同。

對策:生病、休學、留級,這對孩子來說,都是不利因素,容易使孩子的心理發生微妙的變化。父母應多寬慰孩子,調整好心態,迎接新的生活和學習。

典型個案8:我是來打醬油的。

小菘是一所重點高中的高二學生。不過,這已是他第二次讀高二了,他是個“留級生”。留級的原因,不是因為成績不好,也不是因為休學,而是他和父母的一個共同選擇:留一年,打好基礎,考一所更好的大學。

小菘的成績很不錯,考一所一般的重點大學,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要想考上一所一流的大學,以小菘的實力,還顯得遜色了些。為了保險起見,小菘的父母決定不惜代價,讓小菘留一級,把基礎打得再紮實點。

為了能讓小菘如願以償地達到留級的目的,小菘的父母可謂絞盡腦汁,總算為小菘辦好了相關手續。當小菘的同學都升入高三,忙著備戰高考的時候,小菘悠哉悠哉地繼續坐在高二的教室,和下一屆的學弟學妹們,成了同學。

新同學都知道小菘為什麼會留級,所以,“留級生”這頂帽子,倒沒有讓小菘有什麼不適感,相反,小菘覺得,自己是個“老大哥”,成績又不錯,自我感覺很好。他也確實以“老大哥”自居,曾經的學長的身份,讓他的新同學們,都對他另眼相看。新同學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向他這個“老大哥”討教。

因為重學了一年,剛考試的時候,小菘在班級裏的成績名次,一下子提升了不少。得意之下,小菘變得有點吊兒郎當,認為自己反正已經學過了,跑在了前麵,因此,學習上放鬆,還很快和一些表現不太好的同學,打成了一片。直到期中考試時,小菘的成績大幅度下降,父母才慌了神,和班主任老師一溝通,才了解到,小菘在學校的表現。

原因分析:為了將基礎打得更紮實,這是不少選擇非正常留級的父母的初衷,但他們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孩子在留級之後,很可能因為再學一遍,沒有緊迫感,而變得放鬆,甚至放縱,以致不但沒有打好基礎,反而滋生了一些不良習慣,導致學習成績非但沒能有效提升,反而下降的被動局麵。

對策:有沒有必要留級,留級的利弊,向來莫衷一是,關鍵是看孩子自身的認識和表現。學習是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孩子保持適度的緊張感,一旦這個持續穩定的狀態被打破,孩子可能會或緊張過度,或驟然放鬆。兩者都不利於孩子完成學業。所以,一般情況下,並不提倡孩子非正常留級。而一旦選擇了留級,父母和老師都要加強對孩子的管理和督促,使孩子保持適度的緊張感和危機感,不忘自己的目的,正確地審視自己,真正達到打基礎強實力的目的。

典型個案9:愛好詩歌的理科生。

小礱從小的理想,就是當個作家。小學的時候,小礱就報名加入了報社的小記者團,發表了不少文章。那時候,爸爸媽媽也都很支持他。

進了中學後,學習的壓力增大了,小礱也將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以不錯的成績,考取了一所重點高中。眨眼高一就過去了,一進入高二,立刻麵臨著文理分科。小礱想都沒想,就選擇了文科。

放學回到家,得知小礱選擇了文科,家裏一下子炸開了鍋,爸爸媽媽全部極力反對:爸爸的理由是,文科沒什麼前途。爸爸自己是早年的中文係大學生,現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媽媽的理由很簡單,文科將來找工作難。

這個晚上,成了父母的批鬥會和勸降會,兩個人推心置腹,苦口婆心,歸結為一點,就是讓小礱放棄文科,選擇理科。在父母的雙重壓力下,小礱隻好作出讓步,改選理科。

小礱進入了理科班,雖然小礱的數理化成績也不錯,但是,背離了自己的初衷,還是讓小礱感到隱隱的失落,他自嘲地和同學開玩笑說:“在理科生中,我的詩寫的是最好的;在寫詩的人中,我的數理化最強。”

原因分析:在對待孩子文理科的選擇上,父母考慮更多的,可能是一些現實的問題:比如就業前景,比如將來的出路。這些出發點,也許是為孩子好,但我們不能忘記一點,那就是孩子的人生道路,得孩子自己走,因而,也應該由孩子自己來選擇。父母的意誌強加給孩子,孩子即使不忤逆,但也可能埋下一顆苦果。

對策:文理分科時,父母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隻做參謀,不幹涉,決定權應該交還給孩子。事實上,文理本無本質的區別,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需要人才,也都可能成功,關鍵是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裏,孩子的理想是什麼?尊重孩子的選擇,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典型個案10:為了父母的夢想。

在文理分科時,小觥最終選擇了文科。與小礱相同的是,小觥的這個選擇,是由父母決定的。與小礱不同的是,小觥的選擇之中,寄托了父母的夢想:他們希望小觥將來能成為公務員,而考取公務員的機會,文科生比理科生大。

小觥的家庭很殷實,爸爸開了一家工廠,媽媽開了一個美容連鎖店。家裏的主要親戚,也都不錯。叔叔是一家企業的高工,嬸嬸在一家酒店任高管;舅舅是醫生。再往上一輩,小觥的外公外婆都是老師,爺爺曾經是一家國企的廠長,奶奶是護士。這個家庭缺什麼?一個公務員。

在小觥的父母看來,雖然自己的經濟條件很不錯,但是,社會地位還不夠,家裏沒有一個人從政,總感覺缺少了一點什麼。所以,他們希望小觥將來能考取公務員,倒不是為了公務員穩定的收入,而是“麵子”。特別是小觥的爸爸,這個願望特別強烈。

於是,小觥選擇了文科。雖然對學文還是學理,小觥都無所謂,但是,這樣被逼迫著去學文,小觥還是感覺不爽,而且,身上被寄托了這麼沉重的希望,讓小觥感覺有點喘不過氣來。

原因分析:孩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寄托著父母的夢想和追求,從積極意義來講,這也正是希望的傳承,但是,父母的夢想未必是孩子的夢想,孩子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追求,任何人都不應該剝奪。

對策:與其越俎代庖代替孩子作決定,不如培養孩子樹立一個明確的理想,有目標的人生,就一定有追求,有追求就必然有斬獲。孩子的人生道路,不必與父母的期望值相同,隻要他是快樂的,他的人生就是完滿的,沒有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