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將相本無種,英雄不怕出身低(2 / 3)

●天上掉下的美少女——呂雉

劉邦直到三十歲時仍沒有結婚,這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的確頗為罕見。那時候一般人結婚都比較早,像劉邦這樣年齡還沒有結婚,除非是自身條件特別差找不著老婆之外,幾乎沒有。劉邦相貌超眾,出身又不是太差,三十歲還沒有結婚,一定是他有自己的想法。也許是沒有意中人,也許是劉邦自認為自己應該先幹一番大事業,然後再考慮婚姻的事。“大丈夫何患無妻!”劉邦也許對這句話是很熟悉的。

劉邦在泗水亭長的位置上幹了一段時間,由於其出色的領導才能,加之個人獨有的魅力,身份、地位、名望都提高了不少。但對劉邦身分、地位、名望最具有提升效果的,卻是因為自己的婚姻。

呂雉,這個幾乎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美少女,就在這個時候走進了劉邦的生活。呂雉的父親呂公,是汝南地區頗有威望的名士,他為人仗義疏財,在地方上的影響力極大,因此得罪了當地的豪族惡勢力,不得不舉家遷居於沛縣。由於呂公和沛縣縣令是故交,因而立刻成了貴賓,加上呂公知名度高、形象好,沛縣中的大小官吏也都想乘機結交他。

貴賓能夠受歡迎,主人也有麵子,所以縣令特別幫呂公辦了一場接風宴席,讓呂公能和沛縣父老及大小官吏有個較正式見麵的機會,想不到報名參加的人很多,宴席的座位不夠,僧多粥少,讓縣令非常頭痛,隻好請一向能幹又頗得地方敬重的蕭何負責主持宴會。

蕭何做事一向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接到了這個任務後,為了避免人多造成的不必要擁擠,便把座位分成數等份,其中有接待比較重要人物的貴賓席,也有接待一般吏士的普通間,並宣布賀金千錢以上的為貴賓,可進入內廳直接會見呂公,其餘的要在外廳及前庭等待呂公出來和大家打招呼。這種按等級分化的方法,倒不是蕭何的勢利,而是事情本身所決定的。

劉邦的亭長職位,在這種場合,顯得很小,加上他的收入也不高,沒有太多的錢作賀金,按規矩隻能坐在外麵的普通間。可一向喜歡熱鬧的劉邦,大概不願屈居人下坐在這種普通大廳裏,於是便靈機一動,大大方方直入內間,大聲喊道:“我的賀金——一萬錢!”

事實上,此時劉邦身上連一文錢也沒有,可他竟然報出了一萬錢的天價,著實讓熟悉他的人都大大吃了一驚,以為這個家夥突然發了橫財。負責接待的人見劉邦光說不練,報出一萬錢的賀金,卻是兩手空空,明知是在惡作劇,但在這麼喜慶的場合,又不好發作,正在不知如何處理這件事時,呂公從裏間走進來了。

聽到有人如此一擲千金,呂公大為驚訝,便將視線移向劉邦,卻不禁為這位“冒失鬼”的長相大吃一驚,立刻站起來,親自到門口迎接劉邦。

原來這呂公頗通相術(古人對這方麵極為重視,並以此作為識人的準則,並不覺得是迷信。其實,就在科學相當發達的今天,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極為重視的。一個長得獐頭鼠目、舉止猥瑣的人,看了就會讓人不舒服。相反,一個氣宇軒昂的人站在我們麵前,你就會有另一種感受),乍見儀表非凡的劉邦,竟當場被他的奇相和氣勢所打動,忙上前和劉邦打起了招呼。蕭何深知劉邦好開玩笑的底細,見這個玩笑開大了,隻得出麵替他解圍:“劉季這個人好說大話,做事情不知分寸,您就不要和他計較了。”

誰知呂公卻並不理會蕭何的話,仍親切地將劉邦引入內廳,並讓他坐在自己身旁最尊貴的位置。劉邦一點也不客氣,在縣府的高官麵前,落落大方地和呂公坐到了一起,有說有笑,仿佛他和呂公已經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了。別人見到這種情形,不和底細的非常羨慕劉邦竟然和呂公是老相識,知道底細的都暗暗為劉邦捏了一把汗,生怕他惹出什麼事情來,但看劉邦一副毫不在乎的神情,又不禁佩服起劉邦的膽識和風度。

宴席中,呂公幾次用眼神暗示劉邦宴會結束後不要早走,顯然是有重要事情要和劉邦說。劉邦當然很快就明白了呂公的意思,宴會結束以後果然就留了下來。

送走所有的賓客後,呂公將劉邦引入後堂,替他引見自己的夫人及女兒呂雉。引見完後,呂雉退入後房,呂公又當著夫人的麵,對劉邦說:“我年輕時,便喜好相術,積多年的經驗,對麵相的研究更是別有心得。但在我見過的那麼多麵相中,沒有人能和你相比,希望你不要妄自菲薄,應努力建立自己的事業。”

關於自己的麵相,劉邦一向很自信,但聽了呂公的話,劉邦仍不禁怔了一下,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呂公的話了。呂公見劉邦發愣,又接著說:“小女呂雉,你也見過了,如不嫌棄,我願將她許配給你,讓她一輩子侍奉你,助你成就一番大事業!”

呂雉,便是日後的呂後。呂雉對於劉邦的意義,很值得研究。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與呂後是分不開的。也就是這個呂後,在劉邦去世後,費盡心機,差點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這些都是後話了。

呂雉便是在父親的“獨斷專行”下,嫁給了這位官職低微又在宴會上表現不佳的泗水亭長劉邦。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劉邦所表現的首先是一種機智,其次是一種氣魄。機智是一種善於隨機應變的智慧,具有這種智慧的人,在倉促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時,多能舉措得當,應付自如,順利擺脫別人有意給自己造成的尷尬局麵。

豁達衝淡,是人的又一種優秀的品質。這種品質,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過時。

凡事樂觀,即使身陷囹圄也能看到希望,而不是整天悲悲戚戚,愁眉不展,這種寶貴的思維模式就是“大不了就……”,而不是凡事斤斤計較,過分認真、刻板;多想想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經常自我嘲笑,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盲目逞能好勝。做到這些,差不多就算懂得了什麼是豁達衝淡。

豁達衝淡,往往意味著超脫,但又沒有發展到虛無的境界,所以它仍不失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美好的人性的表現。

有位著名導演,六十年代去四川農村深入生活,中午遇雨,見小茅屋可避,便破門而入,正碰見一對老夫老妻在床上親熱,忙急退而出。導演正尷尬之際,沒想到老翁卻出門熱情相邀,邊微笑邊解釋說:“下雨天沒得事幹喲。”老伴也插話說:“也省得肚皮餓喲。”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對客人誇耀自己的富有說:“我家無所不有。”他伸出兩個指頭說:“所缺少的,隻有天上的太陽、月亮了。”正說著,妻子從廚房出來說:“柴禾已用完了。”這人忙又伸出了一個指頭,笑著說:“缺少太陽、月亮和柴禾。”

以上這兩則幽默故事中的主人公,通過對自己的尷尬和困境的取笑,使得他們瀟灑地從尷尬境地中解脫出來,正表現了他們的豁達衝淡的風度。試想一下,除此之外,他們還能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而那些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以及頑固不化的死心眼,往往是豁達衝淡的大敵,因而他們在幽默故事中也常常成了人們諷刺和挖苦的對象,請看作家高曉聲在小說《陳奐生進城》中描寫的這位剛富起來的農民兄弟吧:

陳奐生進城暈倒,被送進了高級賓館。結帳時,價錢高得讓他大大地吃了一驚。他立刻回到房間,在席夢思和沙發上恣意臥坐並猛跳幾下,借此充分利用那房間,不能讓這麼多的房錢白白扔掉了。

以自愛、自強的心態自嘲,就能達到某種和藹可親的超脫,雖然我們自認愚蠢,但絕不會顧影自憐。

劉邦身上並無分文,卻敢於高喊萬文賀禮,敢於毫不推讓、泰然自若地居於首位,敢於按呂公的示意單獨留下,這決不是那些拘於常禮而不知權變、偶遇困難即亂陣腳和汲汲於細枝末節的人所能做到的。

所以,呂公垂青於他,不是沒有道理的。

至於劉邦在這次智慧遊戲中所用的手法,則是古今社會中所常見的那種以無為有或以虛為實的騙人把戲。這種手法在一般人用來,往往是小伎倆,小把戲,為人所不齒,而在劉邦用來,卻顯示出一種大家氣度。呂公不僅不怪罪他,反而對他青眼有加,甚至把愛女許配給他。

劉邦和呂雉結婚後,並沒有依靠嶽父的財勢,仍舊堅守在泗水亭長的職位上,靠著微薄的俸祿,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呂雉雖出身富家,但自嫁到劉家後,過著樸實的農婦生活,倒也沒有什麼怨言。

不久,呂雉為劉邦生下了一個男孩一個女孩,這就是日後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

劉邦和呂雉結婚後,關於劉邦高貴的麵相,又有了新的傳說內容。

現在看來,這些神奇的傳說極有可能是呂雉這個富有心計的女人杜撰的。

《史記》也據此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

一次,呂雉帶著一雙兒女在田裏鋤草,有位行路的老翁向她討水喝,家教不錯的呂雉,見老人如此疲累不堪,不但把壺裏的茶水倒出一杯給了老人,還將自己的午餐分出一部分給了他。

喝完呂雉的茶水,吃完呂雉的午餐,老翁便麵露驚訝地端詳著呂雉,感歎道:“夫人之相,可是天下奇貴之相啊!”

呂雉之所以願意嫁給劉邦,就是相信了父親的斷言“劉邦日後定會貴不可言”,聽了老人的話,呂雉更加相信父親的話了。於是,呂雉便興奮地請老人也相相眼前這一雙兒女未來的命運。

老人煞有介事地端詳著呂雉的兒子,驚訝道:“依此兒麵相看來,夫人之奇貴,正是來自這位公子之福蔭啊!”

呂雉再請老者看看女兒的麵相。

老人略一端詳,仍是一副驚訝之態:“此女也是貴人之命啊!”

說完,老人便拿起自己的拐杖慢慢走開了。恰好,老人走後不久劉邦來田裏探望妻兒,呂雉便將老者的話轉告給了劉邦。劉邦大為驚喜,立刻循著老人去的方向追趕過去。不久,劉邦便追到了那位老者,還沒等劉邦和他說上幾句話,那老者就驚歎道:

“剛剛我看到您的夫人和您的兒女的貴相,正大惑不解,原來都和您有關啊!先生之相極為尊貴,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劉邦聽了非常高興地說:“如果真如老先生所言,顯達之日,我絕不忘您的恩德!”

後來,劉邦即帝位,有一天突然想起了這件事,便派人四處尋找這位老者,卻再也沒有找到他。

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釋放勞役,亭長淪為逃犯

秦始皇三十二年,麵對內憂外患,秦始皇不但失掉了信心,也逐漸失去了耐心,隨之健康惡化也已經日益嚴重了。一向理智的秦始皇,在麵對生死這個人生大關時,卻變得異常脆弱起來,於是便派出徐芾去“仙海”求取“不死藥”,徐芾帶著三千童男童女一去不返後,秦始皇於是再度派出燕人盧生前往仙海求取不死藥,順便請求仙人指點,以了解他個人和國家的未來,盧生自然沒有求得不死藥,但他卻沒有像徐芾那樣一去不返,而是帶來了一篇冠冕堂皇的頌揚和安慰的隱辭。秦始皇雖稍感安心,但仍無法滿足他想追尋的答案,於是他要求盧生再入仙海祈求鬼神指示,盧生被逼不過,便取回了一句“亡秦者胡”的警語。

依照當時的常理,秦皇朝既已統一天下,國內任何勢力自然不可能有所威脅了,因此盧生很巧妙地把可能的危機推給了北方的異族胡人。對自己統治已喪失信心及耐心的秦始皇,立刻情緒化地想撲滅北方的敵人,他不但立刻派遣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征匈奴,並下令修築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工程——萬裏長城。

自春秋時代以來長期威脅華夏文明的戎人和狄人,力量雖然逐漸衰竭,但不久北方又有一個遊牧民族興起。他們擅長騎射,機動性極強,更收編了戎狄的殘餘部落,組成了一個北方遊牧民族的聯合陣線。這便是所謂的胡人,也是日後大漢帝國的宿敵——匈奴。

早在戰國初期,北方的燕、趙便常受到胡人的侵擾。由於遊牧民族神出鬼沒,機械的駐軍防守根本沒有用武之地,為了不必分出太多兵力影響中原爭霸,燕、趙兩國便采用築城牆防守的方式。到了秦昭襄王時,胡人也多次威脅秦國北方,為了不分散東戰線的兵力,秦國也開始沿山建築防守用的長城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胡人也常內侵,但規模都不大,忙於推動統一政務的秦始皇,自然沒有興趣關注這件事,因此雙方大致還能相安無事。但為了盧生這句搪塞責任的“亡秦者胡”,使秦始皇一口氣動用三十萬大軍北征,並以七十餘萬的勞力來修築萬裏長城。七十萬的概念是什麼呢?據有關曆史記載,當時秦王朝的總人口共計二千餘萬,七十萬,就是全國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蒙恬的北伐軍事行動曆時兩年,第一年攻略了河南等地,第二年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

三十萬大軍在人數上雖有絕對優勢,但胡人機動性極高,長征軍補給困難,蒙恬不敢采用持久戰,隻好也選擇險要的地方修建長城以防守。他一口氣完成三十四個城池,可見防守線拉得相當長。因此秦始皇幹脆下令重修趙、秦、燕、魏等國的舊有城牆,將它們完全連在一起,以對付胡人的閃電戰術,這便是所謂的萬裏長城了。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除了特殊的曆史機遇外,最主要的是靠著一股勇猛而積極的國民心態,從建國始祖的秦仲、莊公、武公時,便常以極少的兵力和戎人周旋到底,並不斷采取主動突擊的戰術,這也是秦贏一族的立國精神。但統一後的內外不利局勢,使秦國的作戰力軟化了,他們無法麵對機動式的戰法,隻好修築靜態的防禦城牆,充分顯示秦贏傳統文化的衰退。萬裏長城表麵上固然可以防止敵人的隨時入侵,但也限製了自己的北上發展。秦始皇修築長城雖然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但他對胡人的過度恐懼,以及對自己作戰能力的喪失信心,都象征著秦贏一族賴以統一中國的活潑文化,已經蕩然無存了。

秦始皇在位的晚年,除了因北征匈奴、建築長城而動用大批人力物力,加上原先進行的修馳道、修宮室以及驪山陵的工程,使政府原有的人力根本不足派用,隻好由民間征調大量的勞役。

早年,雖然秦法嚴苛,但對調派人民作勞役卻非常謹慎。因為法令是用來集結國力,因此最重要的是不違農時,甚至發動戰爭也都會選在農閑的時候。

韓非子在詮釋法家時,也非常推崇老子“無為而治”的精神,他認為政令清簡而執法嚴厲,才能建立一個公平的法治社會。但統一以後,要進行改革及建設的工作太多,光是推動經濟、文化的統一,就要動用不少人力,加上效果不佳,於是耗費更大。工作太多了,超過了正常的運作,使國人已產生不合理的壓力,若執法又嚴厲而無彈性,人民便有受虐待的強烈感覺了。

尤其是勞役這件事,原本是大家利用農閑時間奉獻勞力,來增強國家建設、促進社會繁榮,現在征召太多,超過了農閑所能負擔的,也影響農民正常作業及生活,自然要變成苦役了。

征調勞役的命令,終於也到達了泗水亭。

作為秦王朝的一名基層小官吏,泗水亭長劉邦本應一切“服從命令聽指揮”,但近一段時間來,他卻越來越看清了秦王朝的這些苛政對人民的殘害,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全部去做勞役,那麼田地誰去耕種?況且還要繳稅賦,老百姓怎麼生活得下去呢!我身為亭長,日子還算過得下去,可老百姓哪個又不是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呀!”

秦王朝利用早年的什伍製度,將全國各地的戶口資料掌握得非常好,一裏二十五戶有多少男丁,隨時都有統計,並建立戶口簿籍,以為征稅及征調勞役的憑證。由於全國的統計資料依地區保存在政府辦公室中,地方官又采取輪調製度,根本不知道以前報上去的數字,所以誰也不敢對現有戶口報假資料,否則可能有抄家滅身之禍。所以,接到征調勞役的命令後,沛縣縣令不敢怠慢,立刻編造名冊,並派遣屬下的各亭亭長負責領隊的工作。

由於這次的勞役是建築驪山陵,是件非常艱險的工作,加上大家對過多的勞役反感頗深,因此負責領隊是件危險的差事,萬一有人結隊逃亡,領隊也要連坐論罪。考察了所有亭長的領導能力後,縣令認為隻有劉邦壓得住陣腳。劉邦雖一萬個不願意,但縣令的命令他也不敢違抗,隻好硬著頭皮帶領征調的五百多人出發了。

從沛縣到鹹陽,有數千裏之遙,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全靠兩隻腳,又攜帶笨重的炊具及野宿設備,日夜兼程,是件非常苦的差事。勞役們思鄉心切,加之前途渺茫,於是便開始有人逃跑。雖然發現有人逃跑,但監管的人員太少,山路又崎嶇複雜,實在也難以搜捕。所以劉邦雖頭痛異常,卻是束手無策,隻好裝作不知,繼續領著剩下的人前進。隨著逃亡的人愈來愈多,劉邦開始害怕起來,他擔心再這樣下去,到鹹陽恐怕隻剩下他一個人了。交不了差,這對於領隊的劉邦來說,隻能是死路一條,事已至此,幹脆好事做到底,把這些人全放了吧。

於是,在到達豐西澤時,劉邦下令將剩餘路費全部換成了酒和酒菜,並召請剩下的勞役與他痛痛快快大喝一場。劉邦在半醉狀態下宣布,勞役隊伍在今晚將全部解散,要回家的可以回家,但不能聲張,回家後也要找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等事情平息了後再露麵。至於他自己嘛,劉邦不用說大家也明白——他放跑了所有勞役,出路隻有亡命天涯這一條了!

《論語·顏淵》裏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成人之美,就是幫助別人做成或者實現其願望。

《西廂記》裏的紅娘,同情和促進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戀,事發遭難,仍仗義執言,促成有情人終成眷屬。《水滸傳》裏的武鬆,不平於蔣門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行俠仗義,挺身而出,“醉打蔣門神”,奪回快活林。這些古代故事,都可算是成人之美的壯舉。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需要別人的幫助,蘇秦、張儀本是要好的同學,蘇秦深知張儀的學問在自己之上,可是蘇秦卻先成功了,做了六國的宰相,張儀則依然落魄,於是來投靠蘇秦。誰知,竟然遭到蘇秦的奚落,張儀於是決定單身赴秦,自找出路。蘇秦暗中派人沿途照顧,補給張儀之所需,直到張儀高任秦相,才明白蘇秦當初的用意,張儀感激不盡。這種辦法,是為了不使張儀依賴蘇秦,而埋沒他的才幹。這在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可謂用心良苦。

劉邦此舉也可謂“成人之美”,勞役們完全被劉邦這種舍己為人的凜然大義所感動了,他們流著淚表示,他們願永遠跟隨亭長,哪怕是逃到天涯海角,因為大家都在一起,互相也有個照應,這總比一個人流亡在外強。

劉邦見勞役們態度堅決,也很感動,於是便乘著酒意,連夜領著大家逃到了一個深山裏。劉邦明白,隻有往深山跑,才不容易被官方的緝捕人員抓住,另外,山裏麵能吃的野生動物、食物比較容易尋覓,這樣更容易存活下來。

由於往深山去的道路不熟,劉邦便特意派一名較機警的勞役在前麵探路。這樣做,一來可以探路,二來可以偵察一下情況,以免因人數太多被別人發現,惹出麻煩來。

果然,這名“偵察兵”被派出去沒多久,就慌慌張張地趕回來報告情況了:“亭長,前麵有一條巨蛇,盤踞在小路上,如果從那兒經過,必須要從巨蛇的身上踏過去,這樣是很危險的。您看,我們是不是從別的地方繞過去,我察看了一下,如果從別的地方走,那又要繞十多裏路,這樣到天亮時就很難保證我們能進得了大山了。如果在天亮前進不了大山,天一亮被別人發現了就很危險了……”

劉邦沒等這個“偵察兵”把話說完,便大聲說:“不過是一條蛇,有什麼可怕的,讓我過去看看!”

說完,劉邦拔出佩劍,領著大家繼續向前走。走不多遠,果然見一條巨蛇盤踞在路上,劉邦大叫一聲,劍如飛虹,向巨蛇砍去。巨蛇遭到突襲,嗖地一聲從地上躍了起來,尾巴向劉邦橫掃過來。劉邦力大,又劈又砍,巨蛇不敵,終於被劉邦斬殺了。

殺了巨蛇後,劉邦又領著大家往前走。不一會偵察兵又跑來報告,前邊有位老嫗在黑暗中哭泣。劉邦見偵察兵這麼芝麻綠豆大的事都要向自己報告,也沒有在意,又領著大家往前走。走了不大一會兒,果然見到了那個哭泣的老嫗,見那老嫗在黑暗中哭得很傷心,劉邦不覺感到奇怪,便上前問道:“老人家,這麼晚了,你為什麼在這兒哭泣呢?”

“……嗚嗚嗚,我的兒子被人殺了……我那可憐的兒子喲!”老人哭著說。

“你的兒子是被誰殺的呢?”劉邦問老嫗。

“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剛才躺在路上睡覺,想不到卻被赤帝之子給殺了!”

劉邦聽了老嫗的胡言亂語,也沒有在意,正想走上前安慰她幾句,老嫗卻突然消失了。

老嫗的突然消失,讓大家深為驚奇。一路上,大家仔細琢磨著老嫗的話,一致認為老嫗說的白帝之子,定是那條被斬殺的蛇,而赤帝之子,無疑便是斬蛇英雄劉邦了。

眾勞役中有幾個過去聽別人說起過劉邦的異相神話的,那時候和劉邦不怎麼熟悉,也沒太理會這些傳說。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就讓他們不能不再一次審視劉邦了,經過大家一番添油加醋的議論,劉邦顯然成了他們心目中的天生領袖。於是,大家決心永遠跟著劉邦的念頭更堅定了。

有些史學家認為,這是逃亡期間劉邦徒眾故意創造出的神話,用以宣傳劉邦的天生貴相,借此擴大這個流亡集團的影響力和威懾力。大概劉邦在流亡途中果真斬殺過一條蛇,不過這條蛇可能並不像那些人說的那樣大,極有可能就是一條筷子長短的小蛇罷了。至於路見老嫗在哭泣,說劉邦是赤帝之子,那更是子虛烏有的事。

拋開傳說的真偽不談,此處就蛇的圖騰意義可略說一二。秦王朝為鳥圖騰,這一點可由秦皇室國璽的百鳥圖來證實,而且五行中排水德,色“尚黑”,說什麼也和白蛇扯不上關係。劉邦出身沛縣,雖介乎各部族交雜之處,但主要圖騰仍應屬“蛇”。日後和劉邦爭霸天下的項羽起於江東,是楚國貴族後裔,屬蛇圖騰族的嫡係。江東地方盛產白蛇(民間傳說《白蛇傳》,便是源於此地),或許白帝之子的象征指的是項羽。此一段神話傳說,指的可能是蛇圖騰庶係的赤帝劉邦,在命中會擊敗蛇圖騰嫡係的白帝項羽而登上皇帝寶座的天命象征吧!

因此可以肯定,這個神話是劉邦登上皇帝寶座後,才由經曆過逃亡的那些人創造出來的,因為這時候大家還都不知道項羽,怎麼會預言出若幹年後的楚漢相爭呢?

關於劉邦天生帝相的傳說,《史記》中也有一段記載:

秦始皇在位時,便有不少懂得看天象的方士對他說,東南方有天子氣。秦始皇因此很擔心,便常在巡幸東方時設法鎮服這股天子之氣。

劉邦大概明白,這所謂的天子之氣,是從自己身上放射出來的。於是便在這次逃亡中,藏匿於芒縣和碭縣間的深山沼澤和岩石間,怕自己的“天子氣”引起官方的注意。不久,妻子呂雉到山區尋找劉邦,很快就找到了他,劉邦感到非常奇怪,便問她是怎麼找到自己的。呂雉告訴劉邦,凡是劉邦待的地方,天空上都有祥雲,隻要順著祥雲找,便可以很快找到他了。

劉邦聽了呂雉的話,更加相信自己有祥瑞異相。沛縣子弟聽到這些傳說後,也更加相信劉邦的貴相,都紛紛往山中投奔劉邦。很快,劉邦的勢力就大了起來。

這些故事很明顯都是後人杜撰出來的。首先,方士再大膽,也不敢向專權又好猜疑的秦始皇報告有“天子氣”這類的事,即使有這件事,也屬於宮廷中的秘言,又怎會如此迅速地流傳到劉邦的耳朵中?其次,逃亡到深山裏的劉邦,這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別人發現自己的行蹤,哪裏敢自比為“天子”,並且招惹來這麼多的沛縣子弟投奔他,這不明擺著是引火燒身麼?

冒充自己是赤帝的兒子,劉邦此舉讓人想起了他的“後裔”劉備。

三國時,臉皮最厚的劉備的拿手好戲就是篡改自己的家譜。在中國古代,人們很重視續家譜,重出身,愛攀名人之後也重名人之後。劉備明明是個編席賣履的小販子,卻攀了個皇族之後,被尊為皇叔,諸葛亮和關、張、趙、馬、黃等一批文武,就捧著這塊金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

一個臉皮厚到連家譜都敢改的人,可以稱得上特級厚黑大師了。與劉備相反,曹操一向不隱瞞自己的宦官家庭出身。僅憑這一點,在厚字訣上,他怎麼鬥得過“劉皇叔”。

民國時期,也曾有這麼一位人物,為了往自己臉上貼金,楞說自己是孔子的後裔。這個人,就是國民黨的財政部長孔祥熙。

一九三七年夏天,作為中國國民政府特使團團長的孔祥熙,赴英國慶祝英王加冕典禮,孔祥熙為了博得英國皇室的青睞,自稱是聖人孔子的嫡係後代。其實,在山東曲阜孔子八房的孔氏家族保存二千多年的孔氏家譜中,並沒有這支世係。孔祥熙曾拉攏當時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山東曲阜孔氏八房的孔祥榕和孔子的奉祀官“衍聖公”孔德成,收買了一些孔氏家譜,為他篡改重修孔氏家譜時補續上去,又把太穀縣孔家的家譜改頭換麵,推溯到明末清初,說是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時,有一房孔氏家族搬遷到山西太穀縣落戶,才有他家這一支係。

孔祥熙自稱是曲阜紙坊村人,於一九三0年出資二千元在紙坊村裏建立了家廟。這個情況表明,孔的家世源於孔祥熙之手。同時,為了證實孔的身世,他經常在談話或講演中,夾上幾句《論語》、《孟子》,表示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