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秦失其鹿,群雄共逐(1 / 3)

第二部 秦失其鹿,群雄共逐

——抗秦戰爭中

劉邦的用兵之道

大秦帝國興衰史

一、始皇稱帝,天下一統

●從流亡部落到首席強權

一部大秦帝國的興衰史,便是一部古代戰爭史。

有戰爭,便有血腥。智慧總是在血腥中誕生,換句話說,隻有飽嚐血雨腥風的人,才能擁有智慧。大秦帝國的誕生與血腥有關,更離不開智慧,盡管許多人常常把智慧具體到智謀,然後又視使用智謀者的人格優劣來劃分智謀的社會屬性。

春秋戰國時期,秦王朝一直是個弱勢民族。這個民族的祖先,是商王朝時代蜚廉和惡來的後代。因種種曆史原因,在周王朝建國之初,他們就成了超級戰犯,族群被迫流亡,疲憊的足跡遍布天下任何一個可以藏身的角落,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

這個流亡部落,從黃土平原向西逃亡,蜚廉的一支庶傳後代子孫,逃到了山西一帶,靠養馬維生。後來,他們憑借其卓越的養馬技術,得到了周王室的重用,出任皇家養馬官員。周穆王時期,他們又幸運地被封於趙地,躍上了貴族階層,成了日後戰國七雄中趙國的祖先。蜚廉長子惡來的嫡傳後代,則往西逃得更遠。他們在雍地定居下來後,一直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借此躲避滅族浩劫。西周王朝末年,這支流亡部落,才因軍功受封於秦地,慢慢地恢複了贏氏一族的稱號。

周平王東遷時期,贏氏又因護駕有功,獲得賜封周王室原有的鎬京精華區,因而國勢大振。到秦穆公時,贏氏擊敗了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戰國初期,秦國曾一度衰落,一直到秦孝公即位後,任用商鞅,經過十二年之久的鼎故革新,勢力才得到了恢複。其後又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到了戰國中後期,秦國已成為當代首席強權,在國際上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到了秦昭襄王期間,由於秦國采取了一係列有力的擴張主義措施,秦國的國力更是達到了鼎盛,隻用了短短的十年,秦國便由一個不起眼的小國,成了令人聞之膽戰的諸侯霸國。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因長子病亡,次子安國君被立為太子。安國君被立為太子後,他的兒子異人便被送到了秦國的勁敵趙國去當人質。

長平之戰中,因趙括紙上談兵之誤,趙軍四十餘萬主力投降後被秦國坑殺,秦趙關係一下子變得異常緊張,作為人質的異人由此遭到了趙國的刻意歧視,最後竟在趙國淪為乞丐。

這一時期,異人結識了到趙國京城邯鄲做生意的陽翟大商人呂不韋,呂不韋知道異人的身份後,便以其敏銳的商人頭腦,決定在落魄不堪的異人身上進行一次商業性的政治大投資。

呂不韋用重金買通趙國監視異人的官員,協助異人逃回了秦國,異人因此得以順利成為安國君的繼承人。

呂不韋在異人落魄時,曾將自己最美麗的小妾轉嫁給異人。這位小妾在昭襄王四十八年客居邯鄲時,生下了兒子贏政,也就是日後統一六國的秦始皇。

據《史記》載,這名小妾在嫁給異人時,已懷有身孕,而呂不韋所以作此安排,是想偷天換日,使自己的後代成為秦王朝的繼承人。《史記》以此推測,秦始皇應為呂不韋的私生子。

秦昭襄王去世後,安國君繼位,是為孝文王。這時候,他已經是一位體弱多病的老人了。在操持完秦昭襄王隆重的葬禮後的第三天,這位可憐的孝文王,竟然也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於是,異人接任了王位,是為秦莊襄王。

莊襄王即位後,為了報答呂不韋的“知遇之恩”,便任命他為宰相,封文信侯,擁有洛陽地區十萬戶的食邑。

呂不韋早年因為經商去過很多國家,對各國的政情和地理有較多了解,因此在推動國際擴張路線的決策上較有把握。呂不韋建議莊襄王采行和平攻勢,拋棄過去常用的恐怖手段來擴張領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莊襄王元年,呂不韋利用東周王室陰謀煽動秦王室內部政變的傳言,趁機派軍隊攻破周王室的最後據點鞏都,東周王室至此正式滅亡。河南、洛陽、穀城、平陰、偃師、鞏都、緱氏等七邑,並入了秦王朝的版圖。

指揮這次戰役的大將軍蒙騖在呂不韋的授意下,又乘勝攻占韓國軍事重鎮成皋和滎陽,取得了日後可以直接攻打中原三諸侯的攻擊發起據點,韓國至此也名存實亡。

不久,在蒙鶩的攻擊下,魏國的高都和趙國的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個城池也相繼失陷。莊襄王三年,呂不韋又派兵並吞了韓國的上黨地區,並將狼孟等三十七城合並,成立直屬於秦王室管轄的太原郡。

莊襄王在位三年便去世了,由太子贏政繼任秦王。贏政即位時隻有十三歲,便由呂不韋攝政,改稱宰相為相國,贏政依照齊桓公對管仲的尊稱,稱呂不韋為仲父。

從莊襄王去世,到秦王政九年,是呂不韋權勢的鼎盛時期。

由於呂不韋和秦王政的母親關係密切,秦王年紀又小,很多事情根本不必經過秦王,便由呂不韋直接發號施令,並由呂不韋組建的外籍政團操縱政權的運行。對此,很多秦國本土派官員大為不滿,但懾於呂不韋的勢力,加上太後在背後為他撐腰,本土派官員也無可奈何。無奈之下,大家便把希望寄托在年幼的秦王政身上,盼著他快點長大,用自己的實力鏟除呂不韋勢力。

讓秦國本土派官員感到欣慰的是,十三歲的秦王政顯得特別老成持重,不但外表雄偉高大、勇敢敏捷,對部屬也非常親切而有禮。因此各軍團領袖對這位幼君非常推崇,紛紛投入到他的麾下,慢慢地積蓄成了一股強大的本土派力量。

即位後的第九年,秦王政已成長為二十二歲的青年,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明白自己不能再受控於呂不韋了。於是,秦王政便借假宦官事件,將呂不韋貶謫至蜀地。原來,有人密告假宦官是呂不韋安排在後宮籠絡太後的(呂不韋在寡居的太後身邊,安插了一個假宦官,讓假宦官與太後行床第之歡,借此控製太後),嚴重破壞了秦王室的倫理。在本土派將領的支持下,秦王政發動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宮廷政變,將假宦官和他母親所生的兒子全部處死,太後也被軟禁了起來。呂不韋見大勢已去,便在去往蜀地的途中,自殺身亡。

呂不韋自殺後,原來依附於他的外籍政團便麵臨了全盤崩潰的命運。在本土派重要官員的建議下,秦王政下達了《逐客令》,將呂不韋組建的外籍政團三千多人全部限期驅逐出境。《逐客令》下達後,外籍政團中最受秦王政欣賞的李斯為了團體利益,立刻向秦王政上了著名的《諫逐客書》,在諫書中,李斯向秦王政列舉了外籍政團對秦國所做過的巨大貢獻,讓秦王政明白,能擁有龐大的外籍政團,正是秦國之所以能成為當代第一強國的最主要原因。看完李斯的上書後,秦王政不顧本土派軍團將領的強烈反對,立即取消了《逐客令》,並重用了李斯。

外籍政客重新得到了秦王政的重用,這不僅給秦國帶來了實際利益,也在無形中提升了秦國的國際形象,許多胸懷智謀而在本國又得不到重用的有識之士紛紛投奔秦國。以擅長論述刑名法術之學而聞名的韓國貴族韓非,為了宣揚他的學說,在輾轉數國而沒有得到重用後,終於也投奔了秦國。

秦王政對韓非的學識早已仰慕已久,於是立即重用韓非。秦王政對韓非的重用,引起了李斯的嫉妒,他害怕秦王政重用韓非後,會影響到自己的仕途,於是便想方設法陷害韓非。由於秦王政此時對李斯特別信任,就相信了李斯的話,派人逮捕了韓非。

韓非被捕後,李斯又暗中派人送毒藥給獄中的韓非,暗示他自殺。韓非悲憤之餘,隻好自殺於獄中。韓非自殺不久,秦王政又突然對逮捕韓非之事有些後悔,便立即派人到獄中赦免他,可惜韓非已死去多時了。

沒有保住韓非,是秦王政的一個重大失誤。所幸,韓非雖然死了,但他的學說對秦王政的影響卻很大。秦國的迅速崛起,與秦王政亡羊補牢,在韓非死後仍堅持采納了他的治國謀略,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秦王政十七年,麵對咄咄逼人的秦國,韓王首先割地求和,成為秦國的藩臣,秦王政下令將韓國改置為穎川郡。

十九年,秦國首席大將王翦大破趙軍,攻陷趙都邯鄲,虜獲趙王遷,一直被視為中原最強大的霸主的趙國,至此也名存實亡。

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以失敗告終,王翦奉命由趙國通過魏地攻打燕國,燕王喜殺太子丹謝罪,但京城仍為秦軍攻破,燕王逃往遼東。

此時,秦國剩下的唯一勁敵,便是南方的楚國了。

秦王政任命老將王翦負責征楚,但王翦堅決要動用六十萬大軍征楚,秦王不同意動用這麼多的軍隊,便改由李信和蒙恬聯合指揮。楚軍首席大將項燕集結楚部落聯軍,與秦軍進行大決戰,大敗李信和蒙恬聯軍。秦王政隻好再次請出老將王翦,答應了他原先提出的條件,幾乎傾全國之力,由他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

王翦果然不負眾望,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大敗著名的項燕軍團,項燕戰死,郢都被攻破,強大而富饒的楚國至此滅亡。

秦王政二十二年,王翦之子王賁奉命伐魏,攻破大梁城,魏國遂亡;二十五年,王賁大舉攻進遼東,虜獲燕王喜,燕國也正式亡國;二十六年,秦王政下令駐守遼東的王賁大軍,自燕國南下攻打齊國,齊軍不敢與之對抗,齊王率軍投降。

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就一直燃燒著的這場長達四百年之久的戰火,至此已全部被秦王政撲滅。這一年,秦王政正值三十九歲的盛年。

統一天下以後的秦王政,改名號為皇帝,並以自己為第一任的始皇帝,史稱秦始皇。

●無可救藥的帝國貧血症

秦王政稱帝,標誌著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大帝國建立起來了。

並吞六國,一統天下,版圖增大了很多,但隨著秦帝國版圖的無限擴張,新的問題便一個接著一個出現了。燕、齊、楚等地離秦都鹹陽非常遙遠,這是一個擺在秦始皇麵前的大難題,如何做到有效地控製這些剛剛被征服的諸侯國,是關係大秦帝國萬年統治根基的大問題。因此,統一伊始,便有人建議,最好先設立諸侯王,以建立永久的統治根基,因此應立諸皇子為王,以有效統領新增加的版圖及各國族民。

這一建議,卻立即遭到了外籍政團的激烈反對,對這些大權在握的外籍政團來說,秦國的現行體製才是他們的理想,他們正是為了實現這個夢寐以求的理想,才紛紛背井離鄉從遙遠的祖國來到秦地的。在他們看來,秦始皇既然有能力統一全中國,就完全有能力摒棄這種最不合理的封建體係,因為這種明顯阻礙著社會文明及生產力發展的封建製度早就該淘汰了。

李斯一直被視為外籍政團的領袖,因此為了自身集團的利益,也為了自己心目中的政治理想,他首先挺身而出。他不止一次真誠地勸諫秦始皇,周王朝在實施封建製度時,也分封了不少他們的子孫,在眾諸侯中,同姓宗族也占了絕大多數。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同姓諸侯的親密關係疏遠了,甚而為了利害相互攻擊,如同仇敵一般,周天子根本就無力阻止。現在好不容易盼來天下再歸一統,就更應該堅持大秦帝國的新體製,將全天下分為郡縣,由皇室直接統治。諸皇子和功臣以賦稅作為獎賞就可以了,千萬不能再封給他們土地,使能夠真正依法令統治,使天下無異議,這才是政權安寧之道。因為,堅持封建諸侯勢必會造成日後更多災難的發生。

秦始皇對李斯的建議很感興趣,在他看來,天下已經曆過太久太久的兵荒馬亂了,黎明百姓更是深為戰爭所害。昔日所以會長期戰亂不斷,大多是諸侯們為了擴張或保護他們自己的權勢而造成的。現在天下一統,和平安定的大好局麵來之不易,如果還要恢複封疆建侯的封建社會製度,那將會重新惹起戰爭的禍端。

因此,秦始皇便廢除了封建社會製度,開始著手建立中央集權製。

在李斯的一手規劃下,秦始皇將天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郡設有行政長官的郡守、軍事首長的郡尉及司掌監察權的郡監。郡下設縣,縣設縣令,並由縣丞作輔佐。所有百姓和各國族民,包括失權的諸侯貴族均稱為黔首,地方官吏均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這樣,就形成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體係。

秦始皇的中央集權製,無疑是富有創意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進步的。這種政治製度體係,經過曆史的實踐證明,已經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參照體係。但秦始皇在決定實行這套體製時,卻忽視了許多不該忽視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無端忽視,便造成了這套政治製度在操作過程中的重大偏差,最終將自己的政治意圖引領到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地方,親手葬送了這個由自己一手締造起來的大秦帝國。

第一批被委派到地方掌握軍政大權的官員,最先體會到,中央與地方間的距離將造成統治命令貫徹上的困難。尤其是遙遠的齊、燕及荊楚,在交通極度不發達的當時,想強行貫徹法治主義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還是保持半獨立的封建製度,才能有效地統治並管理這龐大又複雜的地區。這一點,一向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秦始皇完全沒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得到。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恰恰也被秦始皇忽視了:原先那些諸侯們在統一後,他們傳統的地位和權力都被無情地剝奪了,包括他們曾經擁有的軍團,也被並入國家的武裝部隊中。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完全無法容忍的。現在,他們的傳統勢力雖然沒有了,但影響還在。一旦有適合他們複出的土壤,他們就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也要把昨日的舊夢重新撿拾起來。麵對秦始皇那勢不可擋的絕對權威,他們隻是暫時屈服了,但骨子裏卻並沒有屈服,而秦始皇無論具有多大的權威,也無法將他們的骨頭敲開,讓他們改變自己的政治立場。

另一方麵,以李斯為首的外籍政團,基於他們對傳統封建製度的失望,以及對秦國新法製的過份熱情,使他們對眼前政治環境的急速變化也有了盲點,因此在對新製度的實際執行中,他們遭遇到的反對可謂層出不窮。反對的聲音淹沒了他們那本來就微弱的聲音,在這種一聲蓋過一聲的反對聲浪裏,他們第一次切身體驗到了什麼叫做茫然無措,原先的那點政治熱情,隨著應接不暇的打擊而慢慢地消褪了。

最要命的是,靠武力和智慧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在最不該迷信武力的和平時期,卻仍然幼稚地認為,武力仍然可以解決包括和平時期在內的所有政治問題,這種想法使他原先擁有的那些智慧在這種狂熱的自我迷信中也喪失殆盡了。

無可否認,經過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大秦帝國的確是太強盛了。站在巔峰的秦始皇,從來都不會懷疑自己的權威,由中央集權製集中起來的權威,此刻全集中到了秦始皇一個人的手中,讓他本來就已經膨脹起來的權威欲望至此已經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天下國家化”的總體政治目標的指引下,秦始皇在自以為完成了軍事政治上的“中央集權製”後,馬上便開始了包括度量衡、貨幣、車軌、文字等經濟體製和文化體製的絕對統一了。

華夏文明是多種族、多文化、多層次的,隨著地域的不同,語言、文字、衣、食、住、行等生活習慣也都各各不同,度量衡和貨幣也更是雜亂無章。特別是南方的楚國,由於很早就采取了分權體製,相互依存的地方勢力都很大,即使在其本國內,語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製度也都有很大的差異。在這方麵做得比較有係統的,是東方的齊國和秦國本身。齊國是商業國家,鑒於通商的方便和需要,加上管仲早年所作的革新運動,使齊國這方麵顯得較有體製些。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力求中央集權,因而在這方麵也建立了較完整的標準。但即使是這兩個國家,在度量衡方麵也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這種改革注定了是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的。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布統一全國度量衡以來,一直到秦二世胡亥執政期間,史料上不斷出現當時政府法令的詔書在修正著有關這方麵的新規定,因為新的標準在執行上困難頗多,所以一直未能確定下來。即使日後從秦國本土出土的遺物資料來看,民間似乎同時存在著商鞅升和始皇升,可見新的製度似乎一直未受到大家的徹底接受。這說明,軍事及政治上的統一比較容易,但文明、文化上的統一,卻不是光靠法令的宣布就可以做得到的。

而極端迷信權威的秦始皇卻試圖以其所謂的法令來實現這種文明、文化上的絕對統一,這無疑是急功近利的表現。

為了社會經濟活動的順暢,度量衡、貨幣的統一絕對有其必要。不過,秦始皇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度量衡相同,實際的效果似乎也不大。標準通貨的始皇半兩錢,除了秦王室的大本營——陝西省和四川省曾有出土外,其他的地方均未出現過,這充分顯示了它真正流通的範圍是非常狹小的。

車軌的統一,是為了運輸上的方便。秦始皇二十七年,也就是統一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宣布動工修築由鹹陽通往全國各地的大馳道。為了加強馳道上的運輸效率,以及保障來往車輛的安全,車軌的統一大小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問題是,新的統一尺寸實行後,舊的車子怎麼辦?要同時將全國的車輛統一規劃,勢必要有一個相當長的緩衝階段,秦國統一前後不過十五年左右,更換車軌的成效如何,實在令人懷疑。

在所有的文化統一政策中,被後世學者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文字的統一。戰國時代每一個國家的文字都有其特色,因此統一天下不久後,新任的丞相李斯便提出了文字統一的計劃。

後漢時代的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列有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漢字,並對這些漢字的發展,作了如下的記載: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丞相李斯上奏,廢除不同型態的各國文字,並建議以秦國的文字作基礎,以設計帝國的新文字。李斯所作的《倉頡篇》、中書府令趙高的《愛曆篇》,以及太史令胡毋敬所作的《博學篇》,都是建議將史籍的大篆加以較簡略的改良,形成一種叫作‘小篆’的新文字。”

也有些史籍記載,小篆是李斯發明的。隻是李斯身為新帝國的宰相,要負責推動多方麵的統一政策,任重而事繁,是否還有時間自己設計新文字,實在令人懷疑。因此,與其將他視為發明人,不如視之為新文字的推動者,似乎更為合理些。

其實,即使是政府所推動的小篆,真正使用的時間似乎也並不太長。同屬秦始皇時代的程邈,便曾正式公開表示,他花了十年時間的努力,已將大篆和小篆改成一種更簡單的文字——隸書。

愈是簡單而傾向抽象化的文字,流行起來一定更快。因此,隸書雖不是政府大力推動的,但依現有史料來看,它在民間的流傳似乎比小篆更廣些。除了程邈外,也有人認為隸書是一個名叫王次仲的官員更改古書而發明的。由這些記載來看,想必當時參與文字創造設計的工作者必不在少數。

不過,後來在山東臨淄縣的古墓中,卻赫然發現在齊國薑太公的六世孫——胡公的棺木上(約西周末年)有類似隸書的文字,或許隸書在秦國統一六國以前,便曾存在於東方的齊國。

將天下統一在單一政權體製後,秦王朝便決心貫徹其中央集權的理念,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及車軌,都是政策上的必然結果。不過這種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製度和習慣,絕不是靠強製的法令便可以有效推動的。因此秦始皇和他的智囊團,雖然也使出了渾身解數,但所收到的實際效果,似乎遠不如他們在軍事和政治上統一的那樣輝煌。

秦始皇三十四年,由於迷信強權的秦始皇在經濟及文化統一上的重大失誤,引發不少政治危機,為了解決這些政治危機,秦始皇不斷展開長途的天下巡幸。大規模的巡幸,也許有其政治上的必要,但這個活動所帶來的負麵效應卻馬上顯現出來了,由於秦始皇經常不在皇宮指揮大局,使象征天下權力中心的鹹陽的行政效率大大減低。與此同時,又有北征匈奴、南伐百越、修築長城、海外求仙等活動,加上修馳道、建宮殿和驪山陵工程,使這個從數百年戰亂中剛剛穩定下來的大秦帝國,很快就走上了國庫空虛、民窮財盡的危途。在這種政治背景下,於是便爆發了秦帝國建立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政治鬥爭。

為了慶祝在對匈奴和百越的戰爭中所取得的軍事勝利,秦始皇在鹹陽大擺慶功宴,為了緩解文化統一所帶來的矛盾,秦始皇特別邀請齊魯一帶儒學大家七十餘人參加了這次慶功宴會。

在這次慶功宴會上,齊魯儒學大家的代表人物淳於越,和外籍政團的領袖人物丞相李斯,就實行文化統一過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爭論越來越激烈,深知自己頗受秦始皇寵幸的李斯,竟然當著所有人的麵表示,現在推行文化統一之所以沒有取得顯著的效果,並不是政治製度上的失誤,而是因為當政者太心慈手軟的緣故。因此李斯認為,要想達到絕對的文化統一,就應該使用強有力的政治手腕。對於訂立一個怎樣的強有力的統一製度,李斯似乎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借著和淳於越的爭論,他當場向大家宣布:對於典籍,除了史官保存的,秦紀以外的曆史全應燒毀,不是任博士官者,藏有詩書及諸子百家的,全加以燒毀。有隨便談頌詩書內容的,處死。借古誹今者,全家抄斬,官吏知道卻不檢舉者視為同罪。此焚書令下達後,三十日內不燒書者,處以黥刑並賣為奴隸。不必燒毀的隻限於醫藥、卜筮、種樹等書。若有想學習法令者,必須以吏為師……

很顯然,李斯之所以敢於當眾說出這麼駭人聽聞的話,肯定是經過秦始皇認可的。因此,這個時候敢於反對李斯的人,等於就是在反對秦始皇。

淳於越借著和李斯的爭論,原想讓秦始皇放棄過於嚴厲的法治而以封建製度來解決各地區問題,特別是組織結構一向複雜的齊地。誰知自己的理想不但沒有得到實現,反而還引來了這個更為嚴重的後果——焚書。

這次慶功宴會結束後,焚書的法令很快實施了,由於新法令非常嚴厲,再也沒有哪個儒生敢於以身試法,提出反對意見了。因此隻好把不滿的情緒轉入地下活動,卻反而使這股批評力量傳播得更快。秦始皇和儒生的關係,也因這件事迅速惡化起來。

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又親自下令,將四百六十名反對焚書法令的儒生全部活埋,這便是曆史上最著名的慘劇——坑儒事件。

焚書是出於李斯的建議,目的在於進行思想上的統治;坑儒則是由秦始皇親手發動的,目的是想讓那些始終不肯就範的儒生們在血腥麵前俯首聽命。

坑儒事件發生後,人們對秦始皇害怕極了,因此沒有人敢表示任何不同意見,隻有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向秦始皇勸諫過幾次,希望父親應該寬大為懷,不要讓天下的讀書人受這麼大的委屈,應該好好愛護他們才是。尚在暴怒中的秦始皇自然無法接受扶蘇不斷的勸諫,為了懲罰自己的兒子,他甚至把扶蘇派到了邊疆,讓他去監督蒙恬的北征軍團。

高度的中央集權製,雖然成功地促進了秦國政治上的整合,但將這種製度硬性地貫徹到極端複雜的文明體係中,卻導致了無可救藥的帝國貧血症。軍事、政治上的集權,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成功,但緊接而來的文明和文化上統一的失敗,卻成了製約大秦帝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最厲害的殺手鐧。為了挽救這種難以協調的全麵統一,秦始皇不得不借著長期巡幸來宣揚皇權,最後竟累死在漫漫無期的巡視旅途中,結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隨著秦始皇的去世,他所苦心經營的這個大帝國,也過早地走到了她生命的盡頭。

二、趙高擅權,胡亥篡位

●權臣聯手,廢太子胡亥篡位

秦始皇坑殺了四百六十名手無寸鐵的無辜儒生,讓天下人心惶惶,謠言四起。第二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齊地東部便傳出天上掉下隕石,上麵刻著“始皇死而天下分”的讖語。不久,在華山山麓附近的平舒大道上,也出現一塊刻著“今年,祖龍將死”讖語的玉壁。

秦始皇三十七年,為平定東方和東南方日益不穩的政治危機,並向全民展示自己身體健康,秦始皇決定作即位以來行程最長的一次巡幸。其實,秦始皇此時的健康已相當惡化,長年的辛勞和緊張,使他身心均麵臨崩潰的邊緣,雖然經重臣一再勸阻,秦始皇仍然堅持啟程,為大秦帝國的安定作最後一次努力。

這次巡幸,由左丞相李斯陪同,右丞相馮去疾留守鹹陽。同來的還有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和宦官趙高。

規模異常龐大的巡幸隊伍,由鹹陽直奔湖北雲夢、安徽的海渚,到達江蘇的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後來又深入到了浙江的錢塘和會稽。這時已到了冬天,寒冷的氣候加上水土不服,折磨著秦始皇本已衰弱的身體,讓他的病情大大地惡化了。

巡幸的隊伍由浙江再北上江蘇,進入山東省的齊地時,已到了隔年春末夏初的季節。這時候,秦始皇的身體已相當衰弱了。據《史記》記載:

“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史記》向我們透露出,此時的秦始皇已經快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但一向諱言死亡之事的他,卻不願聽到別人對他的健康情況說三道四。別人明明知道他不久將辭別人世,但卻沒有一個人敢說起這些。

眼見秦始皇身體恢複已無希望,巡幸的隊伍便準備盡速返回鹹陽,然而卻在這個時候,秦始皇的病情急速惡化,在進入河北省沙丘地區時,便去世了。

秦始皇彌留之際,曾留下遺言,下令被派往北方監軍的長子扶蘇,立刻將軍務委托給大將軍蒙恬,返回鹹陽主持喪事,並讓他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即皇帝位。

晚年的秦始皇對李斯已不信任,李斯擅長排除異己,權力欲又過重,他的所作所為,給大秦帝國所帶來的,隻能是難以彌補的災難。這一點,直到彌留之際,秦始皇似乎才意識到,因此隻有長子扶蘇繼承皇位,才有可能矯正這些由他和李斯共同犯下的錯誤。

扶蘇的個性很像年輕時代的秦始皇,倔強、果敢、開朗又頗富寬容心,因此很得民心,雖然為了坑儒事件,秦始皇一怒之下將扶蘇派往了北方邊疆,以示對他的懲罰,但在關鍵時刻秦始皇仍是相當清醒的。他明白,隻有長子扶蘇,才能擔當起大秦帝國皇帝的大任。

但是,由於扶蘇是自己現行政策的主要反對者,因此秦始皇並未就傳位這件事和李斯商量,因為他怕由於政見不同,把這麼重大的事托付給李斯,會出現什麼意外,盡管在秦始皇的眼裏,此時的李斯仍是個忠心耿耿的重臣。基於此,秦始皇便將遺詔、調動軍隊的令符和自己的玉璽,交給隨侍在側的宦官趙高,指示扶蘇直接回鹹陽主持喪事,並由扶蘇立即登上皇帝寶座。

趙高雖然隻是個宦官,身份很低,但他自幼思維敏捷,加之學識淵博又深通獄法,秦王政時代便以其卓越的能力而被破格提拔為中車府令,並出任秦始皇幼子胡亥的老師,教胡亥學習法令製度。秦始皇晚年,由於接受了術士盧生的建議,整天呆在深宮修仙,因此宦官趙高便成了他和外界最重要的聯絡紐帶,甚至秦始皇和李斯間的溝通,除非一些非常重大的事情,別的一律都由趙高代勞。這樣一來,使得趙高的權勢暴漲,也在無形中培養了他的政治野心。

在趙高沒有得勢的時候,因牽扯到一個重大的事件裏而被捕入獄,審理這次案件的蒙毅,是蒙恬的弟弟。蒙毅查明了案件的真相後,按律判了趙高死刑。雖然死刑還沒有執行,趙高就被秦始皇下令赦免,並官複原職,但趙高對蒙氏兄弟仇恨的種子也就此深深地埋下了。

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氏兄弟,特別是大將軍蒙恬,曾經為秦始皇立下過赫赫戰功,是大秦帝國的一根頂梁柱。但秦始皇卻沒有注意到趙高和蒙氏兄弟之間的恩怨,更沒有意識到幼子胡亥會對長子扶蘇有什麼威脅,因此竟然將宣讀遺詔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了宦官趙高來辦理。

趙高在仕途上風風雨雨地滾打了這麼多年,對事情的感悟能力非常敏銳。接到秦始皇的遺命後,他仔細地衡量了自己和扶蘇、蒙恬的關係後,大大地憂慮起來,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扶蘇登位,他肯定會更加重用大將軍蒙恬,而大將軍蒙恬卻是自己的死對頭。到那個時候,還有自己的好麼?另外,正直的扶蘇一向不喜歡自己,他登位後即使蒙恬兄弟不找自己的碴兒,他在秦始皇時代所受的恩寵在扶蘇登位後也將會失去。

因此趙高決定先下手為強,冒險奪權。由於秦始皇死得倉促,除了少數幾個親信,外人此時還不知道他的死訊,更不會有人知道有關扶蘇登位的遺詔,所以這個時候奪權,實在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要奪權,還必須要得到胡亥和李斯的合作才能成功。

胡亥是一個軟弱、沒有主見的人,在老師趙高軟硬兼施的說服下,隻得同意配合趙高奪權,扶持自己當皇帝。接下來,趙高又找到李斯,向他指出,如果扶蘇掌權,蒙恬和本土派領袖必然會受到重用,他們都曾強烈反對過李斯的中央集權政策,到那時候,李斯不但要喪失現有的地位,弄不好還會連性命都保不住。這一招,正好擊中了李斯的要害,雖然李斯覺得這麼做對不住秦始皇,但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答應和趙高合作。

三位最重要的人物一聯手,一件在別人看來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竟然就輕而易舉地辦成了。

李斯偽造了秦始皇的遺詔,擁立少子胡亥登基,並暫時隱瞞秦始皇的死訊,火速趕回鹹陽。由於七月間天氣炎熱,屍體容易發臭,李斯下令用車裝著鮑魚,以此混亂秦始皇屍體的腐臭味。等到巡幸隊伍由新建馳道直入鹹陽後,趙高、李斯等人才公布遺詔,宣布由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皇帝。

九月,葬秦始皇於驪山陵。

在沙丘密謀時,趙高、李斯等人便決定在公布秦始皇死訊前,先陰謀殺害扶蘇及蒙恬。但扶蘇聲望極高,蒙恬又統有秦帝國最龐大的軍團,如果麵對麵地交鋒,要擊敗他們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李斯決定利用趙高手中的玉璽和秦始皇的隨身佩劍來做文章。他首先選擇最為可靠的禁衛軍領袖為特使,並配屬大量禁衛軍團,帶著偽造的秦始皇敕令,直奔北征軍團的大本營。

禁衛軍團出其不意地收繳了蒙恬的軍權,又假傳秦始皇的命令,將北征軍團的指揮權,交給了本土派軍團領袖王離,隨即便逮捕了蒙恬和扶蘇,並出示偽造的聖旨及秦始皇佩劍,宣布扶蘇和蒙恬意圖謀反,欲賜死扶蘇和蒙恬。

秦始皇和兒子扶蘇之間的矛盾,雖然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但虎毒不食子,秦始皇竟然在東巡途中,突然賜死長子扶蘇和自己寵信的北征軍統帥蒙恬,循常理這是很讓人懷疑的。策劃這個陰謀的趙高、李斯,想必也想到了這一點,但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也顧不得這麼多了。隻要能奪到大權,讓胡亥登上皇位,別人雖然明明知道是怎麼回事,誰又能敢說什麼?

被捕後,據說蒙恬極力反對扶蘇自殺,鼓勵扶蘇在沒有見到秦始皇之前,絕不要自殺,但扶蘇卻堅信賜死的聖旨、佩劍不會是假的,君讓臣死臣不能不死,父讓子亡子不能不亡,因而自殺。蒙恬卻仍然堅持要親眼見到秦始皇,才能自殺。使者怕逼得太急,造成蒙恬的北征軍團兵變,隻好將蒙恬暫時監禁於監獄。蒙恬自然是永遠也見不到秦始皇了,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秦始皇這時候已經不在人世了。

胡亥即位後,又一次宣旨讓蒙恬自殺,蒙恬隻好吞藥自殺於獄中。

蒙恬的祖籍在齊國,祖父蒙騖在秦昭襄王時代,投奔了秦國,由於秦王室的先祖也起自齊地,因而對蒙鶩很親近,加上蒙騖極有軍事才能,在征韓、伐趙、攻魏戰爭中戰功顯赫,官至上卿。蒙騖的兒子蒙武,曾參與王翦伐楚的征戰,擊殺楚軍統帥項燕的,便是蒙武的軍隊,因而蒙氏在秦國軍團中聲望一下子提高了不少,到蒙恬時已統領秦帝國最大的北征軍團,並負責指揮修築萬裏長城的工程。

蒙恬文武雙全,對秦王朝忠心耿耿,深得秦始皇的重用,因此他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秦始皇會下旨讓他自殺,因此他要堅持等到見到秦始皇一麵後才自殺,如今等來的卻是新帝胡亥的賜死聖旨,至此他才真的明白大勢已去。想想蒙氏家族三代受秦王朝的恩寵,蒙恬明明知道自己已經成了胡亥篡位的犧牲品,也不得不含恨自殺了。

●指鹿為馬,宦官葬送秦帝國

在趙高、李斯的一手扶植下,胡亥即位為二世皇帝時,雖然已經是個二十一歲的青年了,但他到底隻是秦始皇的幼子,雖然有偽造的遺詔,也無法取得眾大臣的心服口服,因此要想樹立自己的權威,是很難做到的了。何況,秦始皇長子扶蘇的死因非常可疑,加之本土派重臣從來就不滿外籍派領袖李斯及趙高集團,這樣便使得原本內憂外患、危機重重的大秦帝國,在內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越陷越深了。

作為秦始皇幼子的胡亥,從來就沒有當皇帝的心理準備,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當上皇帝,完全是受了別人的利用,因此即位後胡亥便任命趙高為郎中令,把宮中的一切事務全都委托給了趙高。

胡亥即位的第二年,在趙高的一手操持下,胡亥舉行了一次和秦始皇一樣規模的巡幸活動,同時也舉行了各種刻石及歌功頌德的祭典。但由於胡亥即位不久,內部便因爭權的暗流太多而呈現皇權不穩定的現象,加之頻頻動用大軍及國庫費用在擴建宮殿和埋葬秦始皇的驪山陵工程上,人力和物力的耗費都很驚人。這一切隱患,引起了宰相李斯的擔憂,於是李斯便聯名右丞相馮去疾上書,勸諫胡亥應努力穩定內部,以集結國家的力量,但胡亥卻以為這是李斯故意批評他,便和趙高商量該怎麼辦。趙高也深為眾人對這個由他一手扶持起來的新政權不服而苦惱,因此建議胡亥以強硬態度對付不服的大臣,以建立皇帝的權威,即使對待李斯這樣的重要大臣,也不能手軟。

秦始皇在世時,統一政策的推行已經困難重重,趙高的奪權行動,又把秦始皇和李斯辛苦建立起來的官僚係統完全摧毀了,政治上的混亂可想而知。在趙高的慫恿下,那些對胡亥政權不服的大臣,都遭到了沉重打擊。秦始皇的第六個兒子被殺掉了,接著又有幾個兒子在政治鬥爭中被殺,這讓所有秦皇室宗族及本土派軍團領袖大為恐慌,紛紛逃離鹹陽,不少軍團隨之解散,士兵又因領袖的涉嫌叛亂罪名,全部連坐為罪犯,被派往驪山陵做苦役。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國家武裝部隊,至此已完全崩潰。

把秦國的軍事、政治體係完全搞亂後,擅長混水摸魚伎倆的趙高,認為奪權行動已成功,為了把更多的錢投入到陪伴胡亥玩樂上,胡亥下令大幅度縮減秦始皇原先的禁衛軍團,其他的部隊除防守各地方安全之外,全部調為監督全國各地馳道、宮殿工程,以及運送糧食的後勤部隊。至此,維係搖搖欲墜的秦帝國最後的那根支柱——官僚體係和武裝部隊也完全解體。

胡亥即位不到一年,便爆發了著名的大澤鄉起義。由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軍,勢如破竹,幾乎一夜之間就遍布了全國各地。麵對這種搖搖欲墜的局麵,趙高不得己啟用了秦王朝的最後一員大將章邯,將被貶到驪山陵做苦役的原秦王朝士卒重新組織起來,一舉擊潰了陳勝,總算暫時控製住了如火如荼的起義軍。

任用章邯後的意外成功,使趙高又恢複了奪權的自信,他不但專恣朝政,並排除異己,以私怨誅殺不服從自己的大臣。為防止大臣們直接麵見胡亥揭露真相,趙高重複了他孤立晚年秦始皇的陰謀,對胡亥建議,皇帝若想樹立權威,最好的辦法就是隻讓別人聽到你的聲音,而卻看不到你的容貌。如果皇帝公然坐在大庭廣眾之下,萬一舉止、言語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必然會被大臣們看輕了,這對樹立皇帝的尊嚴、權威,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想樹立權威,皇帝就該深居後宮,遇到什麼重大事情,由近臣研究後再呈報上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揚長避短,隻顯示出皇帝的英明睿斷一麵,而缺點就不會暴露了。

這一番胡言亂語,在胡亥聽來卻覺得很有道理。從此,胡亥便居住在後宮,很少上朝主政了,一切旨意都由趙高傳達。至此,趙高完全控製住了朝政大權。

對趙高的擅權,李斯深為擔憂,因此他很想見見胡亥,向他彙報一下眼下的局勢。趙高知道了這件事後,決定除掉李斯,便搶先一步,裝出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對李斯說:“現在叛賊四起,秦王朝正處在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而皇帝卻仍急於征勞役以建築阿房宮,收聚狗馬等無用之物。我曾多次勸諫過,但我的職位太低,人微言輕,您身為宰相,為什麼不趕快去勸諫一下皇上呢?”

李斯聽了趙高的話,大為感動,對趙高擅權的不滿也頓時煙消雲散。為了能見到胡亥,李斯隻好請求唯一能見到胡亥的趙高幫忙,趙高滿口答應了下來。趙高故意選擇一個胡亥和女人做愛的時刻,派人對李斯說,胡亥現在正有空閑,可以前往奏事。李斯不知是計,忙來到秦宮前,卻沒有人宣他進宮,於是就硬著頭皮連續三次請求見胡亥,胡亥和女人做愛正在興頭上,見李斯故意攪擾他的好事,十分生氣。趙高見胡亥生氣,便趁機煽風點火:“當年在沙丘(指胡亥篡位之事),丞相立下的功勞不小,他之所以願意與我們合作,是想封個王當當,而不是現在這個宰相的職位。您當了皇帝後,卻沒有滿足他的願望,他早就懷恨在心了!”接著,趙高又捏造了李斯的兒子李由在任三川太守時,與起義軍將領陳勝暗中曾經來往過。

胡亥聽了趙高的話,立即下令逮捕李斯,並派人調查三川太守李由與盜賊暗中勾結的事。幸虧李斯及時接到了這個情報,才明白趙高在陷害他,於是立即上書胡亥,為自己辯白,並揭露了趙高的陰謀。胡亥接到上書後,覺得趙高的話也許是子虛烏有,權衡了一下利弊後,於是又收回了逮捕李斯的詔書。

趙高第一次陷害李斯沒有成功,心有不甘,因此還在尋找機會下手。不久,第二次機會又來了。

章邯雖擊潰了陳勝的起義軍,但另一支由楚將項燕的後裔項梁、項羽領導的起義大軍渡河後,起義軍卻聲勢更大,群雄紛起,很快便攻下了關東地區。章邯見形勢危機,要求增加軍援,但由於勞役太多,缺乏軍費,兵源不易集中,於是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共同進諫,請求胡亥下令立刻停止阿房宮的工程,並減少四方邊境戍衛及運輸的勞役,以充實國庫,增加軍費開支。

胡亥見大臣聯名上書,覺得情況很嚴重,於是便和趙高商議該怎麼辦。趙高摸準了胡亥的脾氣,於是趁機大肆挑撥,說這次聯名上書完全是李斯一手策化的,是想借軍費開支的名義攻擊胡亥不顧人民生死修建阿房宮,胡亥大怒,於是將馮去疾、李斯、馮劫等逮捕,關在監獄中等候處治。馮去疾和馮劫見大勢已去,不願受辱,自殺身亡。

現在隻剩下李斯一個人還被監禁在獄中,胡亥讓趙高審理李斯。趙高老話重提,借口李斯的兒子李由謀反,用重刑逼供李斯,李斯受不了折磨,隻好假裝供罪。

李斯騙過了趙高,便開始偷偷向胡亥上書,替自己辯白,希望胡亥能有所醒悟,像上一次那樣赦免自己。趙高截獲了李斯的密信後,便指使幾個心腹,假扮成禦史、侍中及皇帝的特使,輪流去審訊李斯,李斯見胡亥另外派人來審問自己,以為皇帝看到了自己的密信,便以實情回答審訊者提出的問題,但立刻遭到了嚴厲重刑。如此幾次,李斯便不敢再講真話了。這時,趙高又鼓動胡亥派特使提審李斯,李斯以為這一次和以前的審訊相同,不敢再講真話,隻得委屈地承認自己所謂的罪行,特使將李斯的供詞呈報給胡亥定案。胡亥對特使一向很信任,又明白特使和李斯沒有利益衝突,因此不會冤枉李斯,見了這份供詞,便真的相信李斯是有罪的,於是很感動地對別人說:“如果不是有趙高這樣對我忠心耿耿的老臣,我差點就被李斯這個奸臣欺騙了!”

這時,恰好三川太守李由也被楚軍攻破,李由被殺,使者回報胡亥,趙高便牽強附會,告訴胡亥,李由已向楚軍投降。胡亥大怒,立即判李斯死刑,腰斬於鹹陽。李斯的家人也受到了牽連,九族均被株滅。

李斯死後,胡亥任命趙高為宰相,取代了李斯。

以前雖然權勢很大,但趙高畢竟是宦官,地位一直很低,自從殺掉了宰相李斯並取代他的位置後,趙高才第一次真正體會到權力與地位的滋味。為了弄明白大臣們是把他當作宰相看,還是仍以宦官來看待自己,他決定玩一個遊戲,看看自己的地位到底有多高,權勢到底有多大。

這個在曆史上非常著名的遊戲,後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指鹿為馬”。“指鹿為馬”的具體玩法是這樣的——

在趙高的特意安排下,有人送給胡亥一匹千裏馬,胡亥自然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獻禮。

想不到,出現在胡亥麵前的卻是一頭鹿。

“皇上,這就是要送給您的千裏馬。”趙高殷勤地向胡亥介紹說。

胡亥以為是趙高故意在開玩笑,便笑著說:“丞相,你在開什麼玩笑嘛!這明明是一頭鹿呀!”

趙高故意搖頭不語。

胡亥久居宮中,除了滿腦袋的女人外,別的東西見得的確不多,於是便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分得清楚馬和鹿了,隻得詢問左右,讓他們幫自己看一看這隻奇怪的動物到底是鹿還是馬?

有的人生來膽小,不敢回答;有的人雖然膽大,但懾於趙高的淫威,也不敢回答。

一些平常便喜歡奉承趙高的人,都肯定地對胡亥指認,這的確是一匹馬,一匹日行一千夜行八百(夜裏看不清路,因此比白天少跑了二百裏)的千裏馬!

隻有一些比較膽大而又不怕死的正直的人,或是一些傻乎乎的人,對胡亥說這是一匹鹿而不是一匹馬。這些正直的人或是傻乎乎的人,甚至還對比他們更傻的胡亥解釋說,雖然鹿是四條腿,馬也是四條腿,模樣看起來都差不多,但馬跑得比鹿快,也就是說跑得慢一點的那才是鹿。

這場遊戲結束後,趙高便將那些說鹿是鹿的大臣統統關進了監獄,而把那些說鹿是馬的大臣統統升了一級,作為對這些懂得遵守遊戲規則的人的獎勵。

無獨有偶,東漢末年的曹操,也玩過這套把戲。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一回“曹操射鹿測眾心”的故事,和指鹿為馬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體意思是講,曹操挾漢獻帝到許縣以後,勢力日漸強大,謀士程昱勸曹操說:“您現在盛名在外,為什麼不乘機行使王霸大業?”曹操說:“朝廷的大臣還有很多,不可輕舉妄動。我想請天子出去打獵,看看動靜如何。”

於是,曹操挑選了良馬、名鷹、俊犬、弓箭,先聚兵在城外,然後進宮請獻帝出去打獵。

獻帝說:“打獵恐怕不符合王道吧。”曹操說:“古代的帝王,一年四季都要按時狩獵,以此向天下顯示威武,現在天下紛爭的時候,更應該借狩獵用以講武。”獻帝聽了曹操的話,無法反駁,隻得跟隨去了。

曹操騎著爪黃飛電馬,率十萬之眾,與獻帝在許田狩獵。軍士排開圍場,周圍有三百餘裏。曹操與獻帝並馬前進,隻超過一個馬頭;背後是曹操的心腹將校,其他文武百官都遠遠跟隨,沒有敢靠近的。正在行進,轉過一個土坡,忽然看見荊棘叢中跑出一隻大鹿。獻帝連射三箭,都沒有射中,便回過頭來對曹操說:“丞相射吧!”曹操向獻帝要來了弓箭,弓拉滿弦,向大鹿射去,大鹿應聲倒下。群臣將校見是獻帝的金箭射中的,都以為是獻帝射的這一箭,於是都歡呼起來,向獻帝高呼萬歲。這時,曹操卻縱馬直出,遮住獻帝,接受歡呼,嚇得眾臣都大驚失色。

查遍《三國誌》,並沒有曹操“許田打獵”一事,顯然這個故事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但曹操借田獵以樹立個人威信,探測眾臣之心,足見曹操智謀過人之處。

後世都把趙高看作是一個奸詐狠毒小人的化身,但據《史記索引》載,趙高本為趙國公子,因痛恨國家為秦所滅,而發誓複仇,故自施宮刑入秦宮,結果終於成功地葬送了秦的天下,且將贏秦子孫幾乎趕盡殺絕。如此看來,他的行為似乎又有點像勾踐滅吳,手段雖然鄙賤而動機似有可稱。

“指鹿為馬”的遊戲故事迅速傳遍了全國,當它傳到那些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們的耳朵裏時,他們再也無心為這個荒唐的秦王朝賣命了。

秦國最後一位大將軍章邯在聽到這個故事後不久,就率二十萬餘部,投降了起義軍中最強大的項羽軍團。章邯投降起義軍之後不久,劉邦率領的起義軍西征軍便攻入了秦王朝的首都——鹹陽!

三、陳勝起義,狼煙四起

●“大楚興,陳勝王”

秦二世元年七月,即胡亥登上皇帝的寶座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爆發了著名的大澤鄉起義。

領導這次起義的是漁陽縣守備隊長陳勝和他的戰友吳廣。

陳勝、吳廣都是穎川郡(今河南省)人。年輕時,陳勝是個靠替地主打短工維持生活的窮人。有一天,陳勝和一幫窮哥們在田裏耕地,突然發出了這樣的感歎:“如果有一天我陳勝發達了,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

這就是《史記》裏所說的“苟富貴,勿相忘”。

別人聽了他的話,都不禁取笑他:“我們這種替別人打工的人,連肚子都混不飽,哪裏還有發達的那一天呀,別做夢了!”

聽了這些話,陳勝卻搖了搖頭說:“燕雀哪裏能體會到鴻鵠飛翔萬裏的雄心壯誌呢?”

這就是《史記》裏所說的“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日本的豐臣秀吉在剛剛走上成功階段以前,曾經讓人看了自己的手相。那看手相的說:“你的手相不太好,不能成功。”豐臣秀吉拿出刀來,在自己的手掌上很快劃了幾刀,說:“這樣如何?”用刀把自己的“命運線”改變掉這件事,雖然很小,卻充分表現了豐臣秀吉在少年時代就抱有很大的雄心。

豐臣秀吉從童仆出身,而成功地得到當時日本天下第一英雄的讚譽,與他的遠大誌向,是分不開的。

為了實現自己的“鴻鵠之誌”,陳勝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線”,他結束了打短工的生涯,來到了軍隊。可這時的軍隊,自秦二世胡亥當皇帝後,大多改成了監督流放罪犯的附屬組織,陳勝也被編入了這樣的戍衛小組,並由於陳勝工作能力較強,很快被提拔為守備部隊的小隊長。

在守備部隊裏,陳勝結識了老鄉吳廣。吳廣為人豪爽,在部隊中聲望不錯,陳勝非常欣賞吳廣的個性,吳廣也很欽佩陳勝的組織能力,兩人很快成了誌趣相投的好朋友。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奉命押解一群勞役,將一批糧食送到安徽蘄縣附近的工地,當他們到達大澤鄉時,遇上了傾盆大雨,道路被洪水衝斷了,裝糧食的車無法行走,被困在了大澤鄉。按秦王朝的法律規定,如果他們無法在預定限期內到達目的地,可能會被判處死刑。

眼看已不可能如期趕到目的地,陳勝便和吳廣密謀。陳勝認為,過了期限,去認罪也是死,逃亡也是死,與其等死,不如領著大家一塊反抗暴秦,說不定還能幹出一番事業來。

兩人雖然決定了就地起義,問題是該如何說服跟隨著的這批兵士和罪犯呢?

想了想,陳勝有了主意,於是對吳廣說:“秦王朝的苛政讓天下的黎明百姓已經受了太多的苦難,我聽說秦二世皇帝原來是秦始皇的幼子,根本不該當皇帝,應當繼承皇位的人是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扶蘇由於曾向秦始皇進諫,勸他對讀書人寬大為懷,和秦始皇意見不和,被派到邊疆做監軍。據說,扶蘇本來沒有罪,是秦二世為了篡位,和趙高陰謀殺害他的,很多百姓都知道扶蘇是個賢明的皇子,希望他能當上皇帝,但民間也有很多傳說他並沒有死,隻是隱匿起來等待機會而已。另外,楚國原大將軍項燕曾數次大敗秦軍,十分愛護部屬,因此項燕軍團潰敗後楚國人都非常懷念他,有人認為他也沒有死,而且轉入地下活動,隨時準備抗秦。如果我們假借他們的大名起義,一定能夠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吳廣對陳勝的分析讚不絕口,但他們隻是小隊長,還有一個總領隊的秦國官吏在,如果貿然殺害他,由陳勝來領導,又如何讓部屬和勞役能相信他們呢?

兩人又就此事密議了很久,最後吳廣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吳廣暗中讓人先在魚腹中塞入用丹書帛寫的“陳勝王”三個字,再讓士卒們去買魚來烹食。切開魚腹時,有人發現了丹書帛“陳勝王”,士卒們都以為這是天意,很快便在私下傳開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陳勝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物。接著,吳廣又派人晚上跑到一座廟前,藏在草叢中,看到有人來便假裝狐狸的叫聲,並大聲喊:“大楚興,陳勝王。大楚興,陳勝王。”士卒聽了都驚訝不已,聯想起魚腹中的“陳勝王”,更覺得陳勝是個不平凡的人物。

在大澤鄉起義的發動過程中,陳勝和吳廣使用了裝神弄鬼的辦法,並且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這主要是由於他們成功地利用了楚人相信鬼神的心理特點。據《漢書·地理誌》載,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戍卒多為楚人,自然也相信鬼神之事。這種情況,正好被陳勝和吳廣借來發動起義。

麵對別人的驚奇,陳勝裝出一副渾然不知的樣子,該幹什麼還幹什麼,仍像以前那樣有條不紊,這樣一來更讓人覺得他神秘莫測了。

做完這些事後,吳廣又想了一個辦法,借機除掉了領隊的秦國將尉。

吳廣在和將尉喝酒時,將自己碗中的酒偷偷地換成了水,用大碗和將尉賭酒喝,終於把這個逞強的將尉灌醉了,然後吳廣也裝作醉得不行的樣子,在將尉麵前胡言亂語,大罵秦二世胡亥,還揚言要帶著部屬逃跑。將尉被吳廣氣得從地上跳起來,舉起鞭子就要打吳廣,吳廣早有準備,奪了將尉的鞭子,將尉見吳廣竟然敢奪他的鞭子,更加大怒,竟拔出劍來要殺吳廣,吳廣又奪了將尉的劍,一下子將劍刺進了將尉的肚子裏。將尉的手下人見此情形,被嚇傻了,還沒有等他們醒過神來,陳勝又將他們也殺掉了。

這一切都是在眾人麵前發生的,由於吳廣人緣特別好,加上眾人對這些秦吏早就憎恨,見吳廣殺了他們,紛紛都站在了吳廣這一麵來,吳廣趁機向眾勞役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大家都知道,因為這場大雨,我們已不能如期趕到工地,按照殘酷的秦律規定,我們都將被處死,即使僥幸不被處死,也要被罰去驪山做勞役,據說到了驪山那兒做苦役的,被累死的十有六七,反正我們是很難逃過這一劫了。白白賠上一條命,實在是不值得,大丈夫頂天立地,要死也要轟轟烈烈地去死,王侯將相本無種,大家不如跟著我起義,做一番大事業吧,這樣說不定也能弄個王侯將相什麼的當當!”

吳廣早在部屬中安排了幾位和自己關係親密的人,等吳廣演講完畢,這些人便立刻大聲附和,由於剛剛發生的吳廣斬殺秦吏的事件,還讓眾勞役處在興奮中不能自拔,大家頭腦一發熱,於是便紛紛附和了吳廣。

吳廣見時機成熟,便將陳勝推到了台前,由於近日發生的一連串關於陳勝將要做王的神喻,陳勝被吳廣一經推出,便得到了眾人的擁戴。陳勝見眾人對自己已經很迷信,就趁機提出了他的計劃,他要假冒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向全國發出檄文,要求聯合天下英雄豪傑,共同反抗殘暴的秦王朝。

於是,在眾勞役的擁戴下,陳勝假借楚國名將項燕的名義,自立為張楚王,意為“張大楚國之王也”。

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傳出後,全國各地到處都是響應的聲音。

不久,便有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自立為魏王,田儋自立為齊王。一夜之間,全國幾乎就恢複到了秦王朝統一前的天下格局。在這些起義隊伍中,對日後局勢影響最大的,當屬在會稽起義的楚國名將項燕的後裔項梁和項羽;另外一支起義軍隊伍,是沛縣的劉邦。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陳勝以“大楚興,陳勝王”作號召,輕而易舉地就舉起了起義的大旗,可見楚地的影響力是多麼大了。那麼,陳勝、吳廣為什麼偏偏選擇了楚國來作為起義軍的旗號呢?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秦始皇晚年流傳於楚地的“秘密箴言”,也象征楚人反秦的強烈意識。陳勝正是受到了這個箴言的啟發,才打起了“興楚”的旗號的。

事實證明,陳勝的這個決策是非常高明的。當陳勝帶著那支剛剛由幾百名勞役改編的起義軍進入楚地後,各地楚國部落領袖及長老便立刻響應,紛紛向陳勝獻上歡迎的美酒,使陳勝在一夜之間成了抗秦楚軍的首席領袖。

天下英雄豪傑聽到了這個消息後,紛紛殺掉了各郡縣的秦王朝官吏,響應陳勝的起義。很快,蘄地周圍的經、酂、苦、柘、譙等縣,都插滿了起義軍的旗幟。

陳勝、吳廣乘機收編了這些小型起義隊伍,實力大增,到起義軍攻入河南境內時,已擁有戰車六百乘,戰馬千餘騎,士兵更多達數萬人,成了一支強大的軍團。

不久,陳勝又率大軍攻入了過去的陳國首都陳城。

陳國原是舜帝後代的封國,春秋末期為楚國占領,經過兩百多年的戰國時代,這兒的人民對楚文明已經認同。戰國末年時,楚國京都郢多次遭到秦軍攻陷,楚國便隻好將都城遷到了這裏。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這裏設立了郡。

陳勝的故鄉穎川並不屬於楚地,但他起義的地點在楚,起義的勞役又多是楚人,所以當他在攻打陳城時,原是楚都的陳城父老都非常高興,在陳城父老的一片喊打聲中,秦王朝派來的郡守不敢守城,隻得棄職逃跑,陳勝很容易就攻破了陳城,並在此建立了軍事基地。

陳勝之所以要把陳城作為軍事基地,是因為陳城城內的糧草十分充足。但不久後,由於全國各地來投奔陳勝的起義軍隊伍很多,陳城內的糧草便顯得格外匱乏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吳廣建議陳勝攻打糧都滎陽。陳勝聽從了吳廣的建議,委任他為“假王”(代理王),讓他攻打滎陽。

固守滎陽的,是秦王朝的宰相李斯的兒子李由,他原任三川郡(洛陽)郡守,是一個很有指揮才能的將軍。出身平民的吳廣在軍事上,怎麼可能比得上經過專業軍事訓練的李由,因此雖然在兵力上占有絕對優勢,吳廣卻無法攻入滎陽,隻好在城外對峙,將滎陽城團團圍住。

陳勝見吳廣攻不下滎陽,隻好再派出自己的主力部隊,由大將周文率領,直接由穎川攻打三川郡城,並企圖直入函穀關,威脅鹹陽城。

周文雖是陳勝手下的首席大將,但他其實更像個文人,作戰的實際經驗並不多。即使如此,由於起義軍中的將領,大多是民間流寇出身,實在沒有能力指揮正規作戰,因此陳勝隻能將軍權全權委托給稍有軍事知識的周文了。

周文果然不辱使命,他不但迅速攻下了穎川,更集結各地前來投奔陳勝的起義軍部隊達數十萬人。周文指揮著幾十萬人馬,浩浩蕩蕩攻向函穀關。

函穀關是秦王朝首都鹹陽的天然屏障,這裏不但富裕,而且軍事防備完善,是秦王朝首屈一指的政治、軍事及經濟重鎮。除函穀關外,鹹陽城北有蕭關要塞,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地勢險要,都是一將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

秦始皇晚年由於在統一政策上的重大失誤,導致了無可救藥的帝國貧血症,加之軍役、勞役太多,民不聊生,盜賊四起。秦始皇去世後,宰相李斯徹底檢討了自己在施政上的錯誤,決定暫停大型軍役、勞役,與民休養生息。為了秦帝國的江山,他和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共同進諫胡亥,請求胡亥降低享受標準,減稅薄賦,平息民怨,重攬民心。

要胡亥減少開支,降低享樂標準,是絕對做不到的,因此他對李斯等人的勸諫很是反感。早已對李斯懷恨在心的趙高,趁機挑撥離間,最後終於將李斯等人陷害了。

趙高成了“假皇帝”,他是個權力欲很大的人,對任何事都想管一管,但對於平定叛亂、重建天下秩序這些事,他卻總是束手無策。為了不讓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他竟下令不準大臣在朝廷上討論叛亂的事,因為這些事讓他聽了頭疼。

直到周文的大軍進逼到函穀關口一個名叫“戲”的要塞時,趙高才驚慌失措起來。事情已經糟糕到了這個地步,趙高想再隱瞞真相也隱瞞不住了,他不得不跑去將此事報告給了皇帝胡亥,突然接到這個緊急軍情,胡亥嚇了一大跳。刀快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了,不由他不重視這件事。於是忙召集了滿朝文武,尋求平叛之道。

對叛亂問題了解最多的,是主管漁政和稅政的少府章邯。

叛亂對各地方的租稅和漁稅的影響特別大,因此章邯比任何人都了解問題的嚴重性。半年來,哪個地方已淪陷,哪個地方仍平靜,他一清二楚。雖是個文官,但章邯卻是傳統的秦部落貴族後裔,有武學的基礎素養,加上個性果斷,度量寬宏,頗得人心,在文武官員中擁有不少朋友。

由於扶蘇、蒙恬及隨後的諸公子事件,使不少秦國原有的武裝部隊都被編入驪山陵的罪犯勞役中,其中更不乏作戰力最強的秦部落傳統軍團。為了對抗周文的大軍,章邯明白,隻有重組這股潛在的軍事力量。於是,章邯立即將自己的想法向胡亥說了出來。

趙高雖對章邯搶風頭的表現不高興,但以李斯為首的重臣強烈支持章邯,胡亥自己又沒有主見,隻好順水推舟地將此重任交給了章邯。

在章邯的建議下,胡亥大赦天下,命令章邯赴驪山免除那些勞役的“罪行”,重新編組軍團,以最快的速度開赴戰場。

章邯將驪山勞役組成了秦王朝的最後一支國家軍隊,總人數竟高達二十餘萬。

章邯官拜少府,本是九卿中職位最低的財政官員。不過他屬秦部落貴族,從小接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其實是隱藏在秦王朝中的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