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能屈者,方能伸
——劉邦保身之道
霸王擺下鴻門宴
一、顧全大局,退出關中
●劉邦吐出了嘴裏的肥肉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不論是偉人還是平凡的人,都必須有一個起點。偉人所以成功,並非生來就十分卓越。事實上,在一些最偉大的人中,有一些人在他們的一生中,有時被認為是十分愚蠢的,直到他們掌握了審時度勢的才能,並且學會了理解他們自身的這種才能並運用這種才能,他們才開始向成功之道攀援而上。
由此可見,善於審時度勢、看準時機,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如果一個人想擁有未來的成功,就必須具備審時度勢的才能。
劉邦顯然也不是天生就具備這種審時度勢的才能的。將西征軍團從鹹陽撤出還軍灞上,除了從治軍方麵考慮給關中人民樹立一個良好形象外,最重要的一點,劉邦還想借此向項羽表白,自己對關中絕沒有野心。關中雖然是劉邦打下來的,但這其中的功勞,也有項羽的一份。劉邦便想以此來應付項羽的質問。
雖然這麼做了,但劉邦的心理,卻相當不平衡。所以,劉邦又自相矛盾地派了一支隊伍,守住了函穀關,下令沒有他的命令,任何軍隊不得進入關中。
顯然,封鎖函穀關這件事,不但參謀長張良不知道,就連負責行政管理的蕭何也被劉邦瞞住了,甚至劉邦的主要將領樊噲、周勃、曹參等人都被蒙在了鼓裏。
劉邦這樣做,充分顯示了他那狹隘的小農意識又在作崇了。事實上,換了別人,也不一定就能做得比劉邦更大度。辛辛苦苦打下來的關中,憑什麼還要低三下四地擺在那兒等著項羽來接管呢?
但劉邦也很清楚,之所以要這麼忍氣吞聲,就因為項羽的實力比他強大。項羽自降伏章邯後,聲望已如日中天,儼然是天下第一英雄了。實際上,這個天下第一英雄的稱號對於項羽來說,也是當之無愧的。這一點,劉邦自然比誰都更清楚。
心裏明白,但做起事來卻要犯糊塗。劉邦不知不覺地又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眼看就要給他惹來大麻煩了。
此時,項羽的主力軍,正火速開往關中。
當他到達函穀關時,已是十二月了,距離受懷王之命,隨宋義北征,正好一年零三個月。
函穀關又稱古關,是進入關中地區最重要的要塞之地。
這裏是黃土高原,沒什麼樹木,周圍都是岩石和黃土斷層,隻有一條窄路可以通行。古關的城門依地勢建造,十分堅固、險要,自古便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劉邦於是錯誤地判斷,憑此天險,足以抵擋項羽的幾十萬大軍。
項羽在接近函穀關前,已得到劉邦比他早攻入關中的情報。雖然項羽一向沒有在關中為王的想法,但讓劉邦搶先入關,麵子上多少有點掛不住。當他得知劉邦派軍扼守住函穀關口時,不禁大怒,立刻派遣先鋒英布率軍猛攻函穀關。
函穀關雖地勢險要,但項羽軍團已經擊潰章邯,氣勢高漲,守關的劉邦軍隊不久就頂不住了,隻好撤退。項羽很快就進入了函穀關。
函穀關兩邊懸崖峭壁,中間的道路相當狹窄,很多地方隻能容一輛馬車行進。劉邦如果真要據險而守,項羽可能要花上數倍的時間也不一定能攻得破。但劉邦守關阻止和自己同根的楚軍通過顯然沒有道理,心裏顯得很虛,所以項羽才能這麼容易便通過了函穀關。
即使順利攻下函穀關,但由函穀關到潼關再進入關中盆地,仍足足花了項羽兩天多的時間。
經過兩天多的急行軍,劉邦駐紮在灞上的大軍已赫然擺在了眼前。項羽不知道劉邦到底想對自己怎麼樣,因此他暫時將部隊駐紮在新豐鴻門附近。
這時候,劉邦在灞上的部隊大約有十萬,號稱二十萬;項羽率領的諸侯聯軍大約有四十萬,號稱百萬。麵對項羽的到來,劉邦一下子還沒想好該怎麼應付,因此雙方就無緣無故地對峙起來。
劉邦的軍隊也是楚軍,和項羽本是一家人。劉邦把他們強行拉到灞上,禁止他們在鹹陽城掠奪財物,早已讓他們不滿了,此時再眼見項羽軍團的龐大氣勢,劉邦又擺出一副對抗的樣子,心中大為不安。這些人在衡量雙方實力後,自然功利占了上風,急著想向項羽討好了。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頭腦最靈活,搶先派人向項羽密告:“劉邦有意在關中為王,並令子嬰為相,私自侵吞了皇室所有的珠寶。”
這當然並不是事實,否則劉邦也不用從鹹陽撤離,駐軍灞上了。但初來乍到,對真實情況無法及時掌握的項羽,聽完密告後不禁勃然大怒,於是下令全軍進入戒備狀態,準備和劉邦大會戰。
這時候,最希望項羽向劉邦開戰的是軍師範增,他看得十分清楚,劉邦主動撤出鹹陽駐軍灞上,然後又約法三章不讓軍隊擾民,顯然野心極大。現在放過劉邦,以後也許就沒有機會再收拾他了。
要消滅劉邦,眼下正是一個極好的借口。而這個借口,顯然是由劉邦自己落下的。對範增來說,這真是個天賜良機。相反,如果劉邦從一開始就做出一副歡迎的姿態,即使他心中野心再大,範增就是明明知道,也拿他沒辦法,更找不出理由來討伐他了。
麵對這個天賜良機,範增激動地對項羽說:“劉邦是個有名的貪財好色之徒,如今他進入關中,卻對關中的財物和美色無動於衷,這顯然有失他的本性。僅從這一點來看,就表明他野心不小,是真的有意在關中自封為王。本來我們正愁找不著借口消滅他,現在他居然封鎖函穀關與我們為敵,給我們製造了一個絕佳的借口,不如借著這個把柄討伐他,將他徹底消滅,以絕後患!”
項羽早就被劉邦的所作所為激怒,即使沒有範增來添這把火,他也準備向劉邦發動進攻了。決心已定,項羽便開始和他的智囊謀劃具體的戰略部署。楚軍內部之間的這場大火並,就要開始了。
解鈴還須係鈴人,眼看項羽就要向劉邦發起總攻。劉邦這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處在一個十萬火急的危險境地,於是對自己封鎖函穀關的愚蠢舉動大為後悔。事已至此,後悔也來不及了,唯一的出路隻能是和項羽決一死戰了,但和項羽決戰,無異於雞蛋碰石頭,看來這場仗是絕不能打的。
劉邦的理智又占了上風,於是他決定冒一次大險,去赴項羽的“鴻門宴”,由自己親自出馬,去向項羽請罪,他要向項羽表示,他馬上就要退出關中,將關中這塊大肥肉無償地贈送給項羽。
暫時低頭,是為了將來能把頭仰得更高。
在劉邦看來,讓步其實隻是暫時的退卻,為了進一尺有時候就必須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讓,為了避免吃大虧就不應計較吃點小虧。
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先退一寸然後再進一尺的策略,也比比皆是。有一次,一位著名的喜劇大師在巡回表演時說:“我住的旅館,房間又小又矮,連老鼠都是駝背的。”旅館老板知道後,十分生氣,認為喜劇大師詆毀了旅館的聲譽,要控告他。喜劇大師決定用一種奇特的辦法,既要堅持自己的看法,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於是在電視台發表了一個聲明,向對方表示歉意:“我曾經說過,我住的旅館房間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這句話說錯了。我現在鄭重更正:那裏的老鼠沒有一隻是駝背的。”
“連那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說明了旅館小而矮;“那裏的老鼠沒有一隻是駝背的”,雖然否定了旅館的小和矮,但還是肯定了旅館裏有老鼠,而且很多。喜劇大師的道歉,明是更正,實是批評旅館的衛生情況,不但堅持了以前的所有看法,諷刺程度更深刻有力了。
還有一個類似故事:有個大學生因為能寫點詩而在學校小有名氣,一天他在同學麵前朗誦自己的詩。有個叫李衛的同學說:“你的詩我非常感興趣,它是從一本書上抄來的。”“校園詩人”對李衛的揭露非常惱火,要求他當眾向自己道歉。李衛想了想,答應了。他說:“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講過的話,但這一次,我認錯了,因為我確實錯了。我本來以為你的詩是從我讀的那本書裏抄來的,但我到房間裏翻開那本書一看,發現那首詩仍然在那裏躺著。”
兩句話表麵上不同,但意思沒有變,而且進一步肯定了那首詩是抄襲的,這種嘲諷和揶揄的程度更深了一層。
三國時,司馬懿的拿手好戲是裝病,曹操生前,司馬懿裝了幾次病,都被厚黑老手曹操識破了。曹操死後,山中無老虎,司馬懿這隻猴子便理所當然地稱了霸王。曹操的後代,哪裏是他的對手,三兩個回合下來,司馬懿便將曹操辛辛苦苦幾十年打下來的江山,塞進了自己的腰包。
把司馬懿的厚字訣與當代生活中的跳高運動結合起來,我們便可以一覽這種厚黑秘訣的真諦了。
跳高時,退得遠,可跳得更高。人際關係也是這樣,暫時的忍讓吃虧,可以獲得長遠的利益。關鍵是要不露聲色地迎合對方的需要,即以對方的利益為重,又為自己的利益開道。
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這是劉邦和司馬懿告訴我們的人情關係學的秘訣。你先表現得以他人利益為重,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利益開辟道路,在做有風險的事情時,冷靜沉著地讓一步,尤能取得絕佳效果。
●項羽喝下了自釀的苦酒
劉邦將鹹陽果斷地讓給了項羽,以此打消了項羽攻擊他的念頭,保存了自己的實力。劉邦慷慨贈送的這塊大肥肉,到了項羽那裏,卻被他釀成了一杯苦酒。
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鹹陽的項羽,立即將降王子嬰殺掉。
隨即,項羽又放縱全軍,將皇宮、官邸、民宅全都洗劫一空,由於劉邦曾下令約法三章禁止搶劫,秦國吏民便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受到了最嚴重的傷害。
將鹹陽城洗劫一空後,項羽便下令火燒鹹陽城。
這把火,將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辛苦建立起來的所有檔案,全都燒毀了,如果不是蕭何在進入鹹陽之初搬走了不少,漢王朝建立以後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把這些經營天下必備的資料重新恢複。
火燒鹹陽對中國文化的破壞,已經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秦始皇施行的焚書坑儒政策,隻是將流傳民間的文物毀於一炬,除了少數隱藏起來的以外,幾乎所有的書籍都保存在鹹陽城的府庫中。如今這些典籍又被項羽的一把火給燒光,於是秦以前華夏文明數千年的記錄幾乎全完了。
這一場火整整燒了三個多月,才慢慢熄滅掉。
不少有頭腦的項家軍將領,因為這場火而對項羽徹底失望,紛紛投奔到了劉邦那裏。日後對劉邦爭霸貢獻最大的韓信和陳平,都在這把熊熊燃燒的大火前,動搖了他們對項羽的信心。
糟糕透頂的釀酒師項羽自釀的這杯苦酒實在是太苦太苦了。
這杯酒就留給他一個人慢慢地去品嚐吧。
縱觀項羽在關中的所有舉措,無一得計之處,全部都是失策。他的失策,即使擇要而論,至少也有三點:一是屠殺贏秦宗室和城中百姓,洗劫並焚毀秦宮,使得鹹陽成為一片瓦礫場;二是拒絕韓生(《漢書》記為韓生,《楚漢春秋》和《楊子法言》記為蔡生,《史記》未記)建都關中之議,不都關中而都彭城;三是將漢中、巴蜀之地封給劉邦。
由於第一個失策,項羽使自己進一步失掉了民心(此前不久,他曾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也是大失民心之舉),終於慢慢變成了孤家寡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戰爭從來就不是一種孤立的事物,它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係。所以,《孫子兵法》將“道”作為影響戰爭勝負的五大因素中的第一個因素。所謂“道”,就是要使百姓與統治者同心同德,隻有讓百姓與統治者同心同德,才可能讓其效死而不懼危險。
《司馬法》認為,統治者應當“以仁為本,以義治之”,應當愛民,而不應害民擾民。《吳子》認為,“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居大處貴,患必極之”。
由此可見,兵家雖是以談謀事立功克敵製勝之道為宗旨的,但古代所有著名的大軍事家都有一個基本的精神,即以仁義為根本而以謀略為輔助,他們都懂得如何以仁義之舉去贏得民心。
古人說“多行不義必自斃”,項羽起兵之後,所經過的地方濫殺無辜、毀壞城郭,秦軍投降後竟將降卒二十萬全部坑殺。入關中後,他不僅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殺子嬰、屠鹹陽、焚秦宮、掘秦陵,真可謂殘暴至極,這樣多行不義殘暴至極的人,其最終滅亡不僅是勢所必然,而且是罪有應得。
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生死關頭沛公談笑自如
鴻門在鹹陽的西北部,這裏因曾經發生過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而名聞天下,直到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對鴻門這個地名還相當熟悉,至於曾經在那兒發生的故事,人們就更熟悉了。
項羽進駐新豐和灞上的劉邦對峙時,在這裏設立了大本營。不久,就在這裏發生了鴻門宴的故事。
鴻門宴的引發者,是項羽的叔父項伯。
據《史記索隱》記載,項伯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庶子。項燕在和秦軍作戰陣亡後,項伯也和項梁一樣,在楚人的保護下四處躲避秦軍的追捕,過著流離失所的日子。後來,項伯逃到下邳,和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到下邳的張良相遇。張良曾對處在貧困交加中的項伯,給予了極大資助。後來,張良又提供了大量的盤纏,幫助項伯尋找到了在會稽起兵的項梁。項梁陣亡後,項伯待在項羽身旁,以項羽叔父的身份自居,在項家軍中擁有相當高的地位。
項伯對情義看得很重,隨項羽大軍進入關中後,當他得知自己的恩人張良就在劉邦身邊時,很想去見見他,但由於駐紮在灞上的劉邦正和項羽對峙,項伯就沒有去成。但當他聽說項羽準備明日襲擊灞上的劉邦這個消息時,由於擔心劉邦被擊潰後危及到張良的生命安全,項伯還是冒著危險,趁著夜色偷偷地前往劉邦陣營。
項伯見到張良後,二話不說,拉起張良就讓他跟自己走。
張良實在是太聰明了,見項伯這樣,便知道一定是發生了什麼緊急情況。在張良的一再追問下,項伯隻好將項羽準備明日襲擊劉邦的消息告訴了他,這個消息讓張良非常吃驚,他沒有想到項羽的動作竟這麼快。張良當然也不是那種見死不救的人,見劉邦危在旦夕,自己哪能私自逃亡,於是張良說服了項伯,讓他跟自己一起去見劉邦。
稟報了劉邦,張良先入營帳,讓項伯在外麵稍等。
張良將自己和項伯認識的經過及項伯報信等話詳細說了一遍,聽完張良的話,劉邦大吃一驚,和張良商議了一番後,就請項伯入帳。
張良出來請項伯,兩人共同入內。
這時,劉邦已準備好酒菜,擺出一副接待貴賓的場麵,不等項伯同意,劉邦便作出拜見長輩(劉邦和項羽曾結拜為兄弟,項羽的叔叔當然也是他的長輩了)的禮節,舉杯敬酒。項伯見劉邦如此禮待自己,十分感動。
劉邦見項伯對自己沒了戒心,趁機和他套起了近乎,然後又向項伯訴說起了自己的“苦衷”:“項將軍對我的誤解實在是太大了,我們過去的交情其實挺好的,我怎麼會不仁不義地背叛他呢?入關以來,我什麼東西也不敢據為己有,所有資料全部封好,就是為了等待項將軍來接收啊!我之所以會派兵防守函穀關,是怕有其他軍隊入侵,讓我無法向項將軍交代。我這樣日日夜夜盼著將軍的到來,怎麼可能會反叛他呢?請您替我向項將軍說情,說我劉邦從未忘記過去他對我的恩情!”
項伯見劉邦說得如此誠懇,便當場承諾替劉邦向項羽說情,勸說他停止攻打劉邦的計劃。項伯也對劉邦許諾,今天晚上即去拜見項羽,親自向他解釋一些情況,消除項羽對他的誤解。
項伯火速返回新豐,勸說項羽放棄攻擊劉邦的計劃,並告訴項羽明天一早劉邦將親自來替自己辯解,消除他們之間的誤會。項羽答應暫時取消攻打劉邦的計劃,先看看明天劉邦的態度再說。
第二天,劉邦果然準時來到鴻門赴宴。
除了一百餘騎士卒外,劉邦隻帶了兩個將領。這兩個人,一個是膽大心細的張良,另一個是力大無比的樊噲。
得知項羽突然取消攻擊劉邦的計劃時,範增便苦勸過一番,見項羽不聽自己的勸諫,範增也沒有辦法。於是,範增又勸說項羽,幹脆在今天的鴻門宴會上,趁機除掉劉邦。
範增一再告誡項羽,劉邦是一位非常狡詐且野心勃勃的人,如果不及時除掉他,他將會是項羽爭霸天下的最大敵人。取消原訂的攻擊計劃已經犯下了錯誤,如果在鴻門宴上還不把劉邦趁機殺掉,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項羽被堅決要殺掉劉邦的範增纏得沒有辦法,隻好答應他,在宴會上,項羽如果要殺劉邦,就將手中的杯子摔到地上,這時候事先埋伏的刺客便可在範增的安排下將劉邦殺掉。
鴻門宴,將是一個生死宴。生死隻在一瞬間,劉邦當然非常清楚這個宴會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但劉邦還是準時赴宴來了,在智囊張良和武士樊噲的陪同下,麵帶微笑,彬彬有禮,有如去參加一場喜慶的婚宴。
在宴會上,劉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滔滔不絕,談笑風聲。
此時,已是殺機四伏。劉邦內心已十分緊張,但竟沒有一個人能從他的臉上看出一絲一毫緊張的情緒,他始終微笑著,仿佛他的內心非常平靜。劉邦知道,隻有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而他劉邦,正是那位將要笑到最後的大英雄,普天之下,獨此一人。
《史記》在描寫到這一段精彩的故事時,以文筆冷峻著稱的司馬遷,也已經控製不住他內心的激情了。於是乎,司馬遷忘記了他作為史家的嚴肅,把這一段故事寫得比最傳奇的小說還要精彩十分。一不留神,司馬遷將自己那橫溢的才華也暴露無疑。
項羽、劉邦、範增、張良、樊啥等人的鮮明個性,被司馬遷描寫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活靈活現,就好像司馬遷本人也參加了這場著名的鴻門大宴。
●猶豫不決霸王坐失良機
鴻門宴上劉邦那談笑風聲的表情,讓項羽開始猶豫不決起來。
在項羽看來,如果劉邦有意和他項羽為敵,暗藏野心,麵對他的質問,他是絕對不會如此平靜的。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看劉邦的表情,難道真是我項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誤解了劉邦?
從迎接劉邦入宴的那一刻,項羽的這種猶豫,就已經產生了。
在見到劉邦前的那一刻,項羽以為,劉邦一定已經嚇得麵無人色,麵對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他將嚇得跪在蓋世英雄項羽的麵前,顫著聲請項羽看在多年同門兄弟的份上,饒過他的一條狗命。
可項羽看到的,卻是一張春風滿麵的臉。那份坦然與寧靜,看了就讓人覺得舒服。項羽的氣也在這一刻,不知不覺地消去了大半,於是立即恢複了他的英雄氣度,恢複了他作為主人的禮節,和劉邦寒喧著進了宴會大廳。畢竟都是兄弟,用得著這麼劍拔弩張的麼,有話好說,沒有什麼事情是解決不了的。兄弟之間,話說開了也就算了,可別輕易傷了和氣,讓外人看笑話。有了這種心思,項羽就覺得那個說話羅裏羅嗦的糟老頭子範增有點沒事找事,純粹是吃飽了撐的。
項羽和劉邦客客氣氣地相讓著進了宴會大廳。
按照原先範增的設計,項羽應立即質問劉邦,然後就擲杯為號,將劉邦斬殺在宴席上。
坐下後,項羽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正要質問劉邦為什麼封鎖函穀關,劉邦卻搶先說道:“我和將軍奉命攻打秦國,將軍北上,我西征,其實,我並未刻意想和將軍爭功,隻是意想不到竟能輕易地先行破關入秦都鹹陽,所以能夠在這個地方和將軍相會。這本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不幸有小人在中間搬弄是非,讓將軍對我有些誤會,真令人遺憾。”
說到小人搬弄是非,項羽突然想起一個人來。大概他覺得劉邦的話有道理,於是便安慰劉邦:“其實,這一切也都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的密報啊!否則我項籍也不會急著跑到這裏來。”
氣氛開始緩和,酒宴繼續。範增在一旁看到竟是這個結果,心裏十分著急,一再向項羽暗示,準備刺殺劉邦。可項羽和劉邦談笑自若,裝作根本沒看到的樣子。
範增便將自己身上的玉佩舉起來,暗示項羽快點將杯子擲下,讓埋伏的刺客立即行動。項羽依然裝作沒看見範增的暗示,隻不斷向劉邦勸酒,並說些在巨鹿奮戰的經過,劉邦則頻頻對項羽的英勇無敵表示讚賞,把項羽吹捧得飄飄然。
範增越想越急,越想越氣,最後實在坐不住了,便借故走出了宴會大廳,對埋伏著的刺客總指揮項莊說:“項將軍又被劉邦這個老狸狐給騙住了,刺客是派不上用場了,但劉邦卻非殺不可!我想請你現在以祝賀兩人和好為名,要求舞劍助興,借機靠近劉邦,將他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