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莊按照範增的吩咐,即刻持劍步入宴會大廳,向項羽和劉邦祝賀消除誤會,和好如初。祝賀完畢,項莊對項羽說:

“將軍和沛公暢飲,我就乘興起舞,表演劍技助興吧!”

賣乖術是人情關係學中最為精明的一招。為人乖巧伶俐,做事多長眼色,誰都喜歡。而精明之人並不止於此,他們善於投機取巧,甚至能夠製造錯覺,像一個高明的魔術師。

劉邦最善於賣乖之術,明明是想封鎖住函穀關不讓項羽入關,卻說是特意為項羽守關的。

賣乖術就是這樣,明明是在求人,而給人的感覺卻是他們在施恩:本來了無功績,卻可兩邊落好,大落人情債權。

人際關係中存在著一個“成本”,用術則能降低成本或不用投入也可獲得人心。可扮可憐博得同情,用廉價的稱讚賺取高貴之物;賞個虛頭銜鼓勵幹勁,對名人強者明貶實褒加深印象,都是極妙的賣乖術。

商業領域中賣乖常會出奇製勝,以小換大。比如,捐助、義賣、讓利等等公益活動,表麵上資助非盈利甚至“倒貼”的社會公益事業,“無私地”奉獻出愛心,實際上所起的廣告效應,會遠遠大於同等成本的“硬性”廣告,並且“硬”廣告隻是讓人知道,而“軟”廣告卻在出名的同時獲得好感與支持。企業家也應善於操縱人心,學會賣乖。

清朝末年,湖南有個道台單舟泉,便是這樣一個深諳賣乖術的人物。有一次,一個洋人上街買東西,幾個小孩見洋人長得奇異,便跟在後麵看。洋人很惱火,用手中的“文明棍”敲孩子的頭,一個孩子被打中了太陽穴,竟被打死了。此案落到單道台手中,單道台認為:湖南人有錢人很多,而且民風開放,如果辦得不好,他們會起來說話,或者聚眾為難外國人;而秉公執法,那就要得罪洋人。麵對這個兩難選擇,單道台就決定先把官場的難處告訴洋人們,請他們體諒一下。單道台深知,隻是紳士、百姓動了公憤,出麵同外國領事硬爭,形成僵局,就能嚇住洋人。到那時,再由官府出麵,去壓服百姓,叫百姓不要鬧。因為百姓怕官,所以他們也會聽話,而外國領事見他壓服了老百姓,也會感謝官府。想好了這個主意,單道台馬上去拜會了幾個有權勢的鄉紳,要他們齊心協力與領事爭辯,倘若爭贏了,不但百姓伸冤,而且為國家爭了麵子。此話傳出,大家都說單道台是一個好官,能維護百姓的利益。他又來到領事處,告訴領事,如果案子判輕了,恐怕百姓不服。外國領事聽他這麼說,又看著外麵聚集的人群,就害怕起來。單道台趁機說:“貴領事不必害怕,隻要判處適當,我盡力去做百姓的工作,不會讓他們胡鬧。”案子判了下來,自然也是虎頭蛇尾,但單道台卻兩麵得到了好處:撫台誇他處理得好,會辦事;領事心裏感激他彈壓百姓,沒有鬧出事來,於是替他講好話;而紳士們,也一直認為他是維護百姓的利益的。這種迎合雙方心理的賣乖策略,關鍵在於主動操縱人心,善於抓住雙方的心理巧妙圓場,兩頭落好。

●英雄相惜,項羽重禮待樊噲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這一點,就連一向粗獷豪放的項羽都看出來了,因為從項莊的劍裏,透出的到處都是殺機,哪裏有助興的樣子。項羽雖有意阻止,但已經晚了,因為項莊舞著舞著已經接近了劉邦。劉邦雖然也很快覺察出項莊舞劍的目的,但在大庭廣眾之下,也不好發作,隻好告誡自己要隨時保持警惕,表麵上仍舊裝作一副頗為欣賞項莊劍術的樣子,微笑著衝離他越來越近的項莊頻頻點頭。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張良衝項伯使了個眼色,項伯會意,立刻起身笑著說:“一個人舞劍沒什麼意思,幹脆我也來陪你舞一曲吧!”

說著,項伯已拔出劍來,配合項莊的舞劍表演,卻故意用身子擋在劉邦前麵,讓項莊根本沒有機會接近劉邦。但項伯年紀大了,身手顯然不如項莊,又要舞劍又要保護劉邦,不久便顯得有點吃力。

張良立刻借故外出,找到了在外麵等候的樊噲,將裏麵發生的一切悄悄地告訴了樊噲。樊噲聽了張良的話,不由大怒,立刻執劍披甲,直入宴會大廳。宴會大廳外的士兵見狀立刻一擁而上,將樊噲團團圍住,樊噲用盾牌向四方衝撞,將阻擋他的士兵衝散了,瞅準一個空子,樊噲一躍而入。

樊噲的衝入,把宴席上的所有人都嚇了一跳,連項莊、項伯都停止了舞劍,凝神注視著如高山般站在那兒的樊噲。

樊噲瞪著眼,衝項羽怒目而視,一副凶狠無比的樣子。

項羽也警覺地按了按腰中的佩劍,喝道:“來者何人,為何如此放肆!”

樊噲身後的張良笑著答道:“他是沛公手下的將領,名叫樊噲。”

項羽卻突然哈哈大笑,衝樊噲一揮手說:“原來是樊將軍,久仰大名,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果然是個英雄。來來,坐下,我們來個一醉方休如何!”

項羽的豪放之情,將剛才的僵持場麵打了個粉碎。聽了項羽的吩咐,侍從忙給樊噲抬來了一鬥扈酒,樊哈長跪拜謝,然後站起身來,將整整一鬥扈酒一飲而盡。

項羽見樊噲如此氣勢,不禁暗暗叫好,隨即吩咐道:“賜樊將軍彘肩(豬前腳)一隻!”

侍從便送給樊噲一塊生彘肩。

樊噲將盾放在地上,再將彘肩放在盾上用劍切開,然後用劍挑著生肉,不慌不忙地放入口中,有滋有味地咀嚼著。

見此情景,項羽英雄相惜之情已溢於言表。項羽笑著對樊噲說:“樊將軍還想喝酒嗎?”

樊噲見項羽開始對自己友善,遂大聲說:“末將死都不怕,怎麼會害怕喝酒呢?秦王朝暴虐無道,因此天下英雄無不紛起抗暴,楚王在出征時曾和眾將有約‘先入關中,可封為關中王。’如今沛公破秦入關,但他對鹹陽的財寶卻分毫未取,還軍灞上以待項將軍的到來。對勞苦功高之士不但不加以封賞,還聽信小人的讒言想誅殺他,這不是亡秦的一貫手段嗎?於是末將暗想,這一定不是一向光明磊落的項將軍的本意吧!”

項羽聽了樊噲的一番話,臉都被羞得紅了起來,但他卻一點都沒有生氣,反而更加客氣地對侍從吩咐道:“還不快賜樊將軍座位!”

樊噲於是便大大咧咧地坐了下來。

●逃之夭夭,劉邦斬殺曹無傷

大緊張之後,往往是大放鬆。

一場劍拔弩張的鴻門宴,終於以樊噲的到來而偃旗息鼓了。大家開始開懷暢飲,大有不醉不休之勢。

趁此機會,劉邦借口出去“方便”一下,離座而出。

張良和樊噲見劉邦要溜,也立即緊隨其後離開了宴席。

到了外麵,張良便催劉邦趕緊逃走。劉邦在逃走前,請張良將一對白壁和一對玉鬥,分別轉交給項羽和範增。

由於鴻門離灞上還有四十多裏路,又是私自離去,劉邦便將馬車和隨從護衛的百餘士卒全留了下來,隻騎了一匹馬,由樊噲、夏侯嬰、靳疆、紀信等人擁盾持劍護衛著從驪山走下來,先進入芷陽道,再由小路轉往灞上。

張良一直跟著到了芒陽,劉邦才對他說:“從這裏到我們營帳隻有二十裏路了,先生可以估算出我們到達營帳的時間,再進去向項王辭行。”

秦漢之交時的二十裏,相當於現在的六公裏,若以快步行進,來回也得兩個多小時。

項羽在宴會中竟空等了兩個多小時,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關於這個記載,《史記》似乎不太準確。

估計劉邦已經安全抵達營帳,張良才折回鴻門,將劉邦轉交的禮物獻給項羽和範增。項羽雖對劉邦的不辭而別有些不高興,但還是接受了劉邦的禮物,表示自己對劉邦已經原諒。可倔老頭範增卻憤怒地將玉鬥摔到了地上,並在心裏責怪項羽:

“項羽啊項羽,你算是糊塗到家了,怎麼竟連劉邦的這點小計謀都識不破!你等著瞧好了,日後奪取你項羽天下的,一定是這個劉邦了!今日放掉了劉邦,以後後悔都來不及了!”

劉邦回到灞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斬殺了左司馬曹無傷。

曹無傷就是那位曾經向項羽密報劉邦圖謀不軌的將軍。項羽在鴻門宴上無意中說漏了嘴,就把曹無傷的性命給葬送了。

從曹無傷的死,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項羽完全是一個沒有心計的人,雖然有拔山蓋世的氣概,卻沒有包藏萬物的心機,而劉邦卻與之完全相反。他心機縝密,對自己身邊發生的任何一個小紕漏都不會輕易放過,對於劉邦來說,曹無傷的行為,完全是一種背叛行為,這樣的人不立即除掉,將會給自己種下後悔莫及的禍根。

項羽竟然將劉邦這樣一個大禍根輕而易舉地就放跑了,而劉邦卻不放過任何一個危及自己利益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死前大殺功臣,皇太子朱標便一再勸朱元璋要“仁慈”。朱元璋就讓朱標將擲在地上的滿是荊棘的手杖拿起來,朱標橫豎都是被荊棘刺紮,竟沒辦法把手杖拿起。朱元璋用這個策略讓兒子明白,他為什麼要大開殺戒。

劉邦也以斬殺曹無傷的舉動告訴了我們,他為什麼要殺曹無傷。

劉邦無奈入漢中

一、西楚霸王,分封天下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鴻門宴後,項羽仍駐紮在鴻門,而劉邦仍駐紮在灞上。

隨後,劉邦主動將鹹陽城拱手相讓,項羽像個撿到了寶貝的小孩子,歡天喜地地率軍進入了鹹陽,將鹹陽城洗劫一空後,似乎還沒有過足癮,又一把火將鹹陽燒掉了。

燒掉鹹陽城後,就沒有什麼好玩的了(項羽曾闖入過還沒有完全竣工的兵馬俑坑道,見都是些泥人、泥馬兒,就氣得一腳將最大的那個泥人踹碎了,然後揚長而去。他覺得,這些泥人、泥馬太不好玩了。注:這全是史籍中記載的,並不是作者胡編亂造)。項羽的思維方式似乎仍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對於他來說,關中隻是客地,他完全不想成為秦王朝的繼承人,也不想統一天下,他隻想重建楚國,再以楚國為根據地,做一個號令天下諸侯的霸主。

項羽的思維方式,早在進入鹹陽城時,就已經暴露無疑了。燒掉鹹陽城,對於項羽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鹹陽是秦王朝的首都,而秦王朝又是天下英雄豪傑共同的敵人,不把敵人的老巢完全摧毀,就不能讓剩下來的那些沒死透的敵人完全懾服。這種做法,和一個上樹掏鳥窩的孩子極為相似,掏鳥窩的孩子把鳥窩中的鳥蛋或小鳥抓住後,往往會將鳥窩也從樹上扯下來扔到地上,再狠狠地踩上一腳,直到把鳥窩踩個稀巴爛為止,盡管這樣做對他一點利益也沒有。

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如何能夠有包容萬物、天下一家的思想呢?

針對項羽的這種思想,有位姓韓的儒生,對項羽建議說:

“將軍,關中地勢險要,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塞之地,加之土地肥沃、生產資源豐富,要想稱霸天下,這裏將是首選之地,將軍何不把關中作為自己的大本營呢!”

項羽自隨項梁在會稽起兵,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奔波征戰,尤其是自北征以來,曆經千辛萬苦才打了這場大勝仗,滅掉了大秦帝國。現在他最想做的,是趕快回去向江東父老報喜,讓自己的努力成果得到大家的肯定,讓家鄉父老都朝他項羽豎大拇指直叫OK,誇他是天下第一英雄。

因此,在聽了那位姓韓的儒生的勸告後,項羽竟說了這樣一句話:

“富貴了卻不回到故鄉,就好像穿著錦繡華美的衣服在夜間走路,有誰看得到你的衣服呢。與其這樣,還不如不穿那件衣服哩!”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這句話凝縮成了“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短短十個字,就好記多了。從這十個字中,可以看出,項羽真是太年輕了、太幼稚了。讓這樣的一個人來統一天下,即使僥幸統一了,可以肯定,天下也將會被他搞得亂七八糟的。曆史是公正的,他沒有讓項羽統一天下當上皇帝而卻選擇了劉邦,是天下黎民蒼生的福氣。

一句可笑的“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使項羽失去了極為良好的立國之地。項羽不會懂得,都城是國家實行政治統治的中心,是韓愈所說的“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這就是說,一個國家建立後,國都選擇是否妥當,關係十分重大。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關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方麵,還是在地理、文化方麵,條件都要較其他地區優越。首先是這裏開發早,經濟、文化都很發達,關中人口不過占全國的十分之三,而其財富卻占到十分之六。其次是這裏東有函穀關、潼關和黃河天險,西有隴山、大散關,南有秦嶺、武關,北有蕭關,中有涇、洛、渭三水彙流,地勢西高東低、居高臨下,可說是關山四塞,可攻可守,戰略地位極具優勢。再者,這裏還可以以巴蜀、漢中作為戰略後方,使人力、物力、財力更加雄厚。正是由於這些原因,關中一向為帝王建都之所。

至於彭城,雖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周圍卻無險可守,實為四戰之地,一旦有急,便會四麵受敵。再說,彭城所處之淮、泗地區開發也晚,經濟發達程度根本無法與關中相比。所以,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從軍事角度,項羽都彭城而不都關中,都是一大失策,這為他日後與劉邦爭奪天下埋下了一條禍根。

從秦漢之交直到今天,二千多年過去了,不知有多少人都為項羽沒有當上皇帝憤憤不平,以為這一切都是由劉邦一手造成的。許多讀書人在讀到楚漢相爭這段曆史時,都不禁為將要失敗的項羽捏一把汗,而為劉邦的“陰謀得逞”而氣得直罵娘,一直到項羽烏江自刎時,人們似乎還心有不甘,時時刻刻幻想著奇跡出現。女才子李清照,便曾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哀婉感人的詩句,抒發他對項羽不肯過江東的遺憾。

在所有的女人心目中,項羽都是一個英雄,不管她是才女還是一字不識的文盲。

在所有的男人心目中,項羽都是一個窩囊廢,不管這個男人自己是不是個窩囊廢。

而不管在男人還是女人眼中,劉邦從一出場就是一個典型的超級窩囊廢,但隻要你有耐心,而不因急著知道結果而一下子把書翻到最後一頁,慢慢讀完“楚漢爭霸”這本書,到最後你就會驚訝地發現,恰恰就是這個窩囊廢,恰恰就是這個劉邦,越到最後越最揚眉吐氣!

這都是注定的。

●沐猴而冠,項羽怒煮儒生

那位姓韓的儒生,本來懷著極大的熱情去勸說項羽留在關中以圖大業,卻被項羽短短的十個字(《史記》版: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給打發了。聽到項羽這樣的回答,姓韓的儒生不禁啼笑皆非,大失所望而歸。

儒生告別項羽後,每碰到一個熟人,便歎著氣向他們訴說了自己的經曆,然後對項羽評價說:“過去聽人說,楚國人是穿著人類衣冠的獼猴,我還替楚國人辯解過,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真是一點都沒錯呀!”

儒生的這種傷及民族尊嚴的話,楚國人聽到後,自然很生氣,於是他們很快就將儒生的這句話傳到了項羽那兒。

項羽聽了大怒,下令部下準備一口大鍋,將大鍋架在廣場上,燒沸了一鍋油後,就將抓來的那位姓韓的儒生丟進去了。

隨著那位可憐的儒生被煎成肉餅,就再也沒有人敢在背後對項羽說三道四了。當然,也再也沒有人去向項羽暢談什麼天下大事了。

為人處世,誰都會有自己的原則。一切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的人,一定會對任何事都毫無原則地表示讚同;而一切事情都自以為是,勢必會造成對任何事情都毫無原則地加以反對。毫無原則地讚同別人,不免隨波逐流;毫無原則地反對別人,也勢必會矯枉過正。這兩種態度都是錯誤的。隻有認真地考慮事物的客觀情況,不存任何個人的偏見或他人的偏見,才不會出現任何處理不當的情況。因此,善於勸諫別人和善於聽取別人的勸諫,在交往過程中,都是同等重要的。

對別人進行勸戒,時機很重要。如果是在事情尚未嚴重之前提出,接受的成功率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而到了事情發生之時卻突然改變態度,向對方提出強烈的勸告,這種情形便較難為人所接受;即使接受,多半也是出自情勢的需要,對方其實並非真心聽從。

那麼,究竟如何對別人提出批評、建議呢?

大致來說,可以用下麵五種方法:

○譎諫:旁敲側擊,不涉及主題。

○戇諫:言詞不加修飾,明斷是非。

○降諫:委婉謙遜地表明意見。

○直諫:單刀直入,直奔主題。

○諷諫:以諷刺性比喻代替說明。

需要注意的是,直諫之前,一定要先想想對方對自己的看法如何?這好像對待龍這種動物,如果你能馴服它,它就會變得很溫馴;但是如果有人碰到它喉下的逆鱗,它就會傷害你。同樣地,人也有這種逆生的鱗片,所以在直諫之時,一定記住不要觸及他人的“逆鱗”。

諷諫是最高明的進言方式,因為它以比喻代替直接說明,可以避免過於直接而遭到對方的反感與抵製。

另外,還要強調一點,對別人提出勸告時態度一定要冷靜沉著,隻針對事情做陳述,不要夾帶個人情緒色彩。事實上,隻要你說得合理,縱使態度很委婉,還是能將事情完整地傳達出來的;相反,如果事情不合乎道理,即使言詞再激烈,還是不會有用的。更何況,言詞過於激烈,不但有失自己的修養,對於事情的改善也不會有任何幫助。

但是對於項羽這種人,哪種諫都不管用,諫不好就會落個韓生的下場,被扔進油鍋裏煎成肉餅。

●隨心所欲,霸王分封天下

公元前二0六年二月,項羽以天下霸主的姿態,分封天下諸侯。

首先項羽將楚懷王封為義帝,然後又以義帝之名分封天下。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管轄著原梁國及楚國最精華的九個郡,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接著,項羽將劉邦封為漢王,統轄巴、蜀、漢中,建都南鄭。

原秦將章邯被封為雍王,統轄鹹陽以西的關中,建都廢丘。

原秦將司馬欣被封為塞王,統轄鹹陽以東到黃河的地方,建都櫟陽。

原秦將董翳被封為翟王,統轄上郡地區,建都高奴。

由於項羽本人統有以前梁國大部分精華地區,便將魏王魏豹改封為西魏王,建都平陽。

瑕丘人申陽,是張耳的心腹大將,曾奉命到河南郡協助楚軍北上,功勞不小,被封為河南王,建都洛陽。

韓王韓成仍為韓王,都陽翟。

趙將司馬,平定河內,建立不少功勞,故封為殷王,統轄河內地區,建都朝歌。

項羽讓原來的趙王歇遷徙於代地,仍號為趙王。

趙國宰相張耳,曾跟隨項羽入關,建立了大功,被封為常山王,統轄趙國原有國境,建都襄國。

當陽君英布,在項羽擊秦時為先鋒統帥,功勞很大,被封為九江王,建都六城。

鄱陽地區的少數民族領袖吳芮,率領百越各部落參與聯軍入關,被封為衡山王,建都邾。

義帝的上柱國(宰相)共敖,率軍擊南郡有功,封為臨江王,建都江陵。

遷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建都無終。

燕將臧荼,隨從楚軍解除巨鹿之圍,功勞頗大,封於燕國,建都於薊。

遷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建都即墨。

當年主動叛齊、協助項羽的齊將田都,隨同聯軍入關,功勞頗大,封為齊王,建都臨淄。

項羽渡河救趙時,齊國貴族田安攻擊濟北數城,並引軍投降項羽,被封為濟北王,建都博陽。

齊地首席軍事強人田榮,多次和項羽發生衝突,又不肯和楚軍聯盟,因而沒有被封。

成安君陳餘,雖勸導章邯投降有功,但曾棄將印離去,也未曾從聯軍入關,因而沒有被封。

陳餘未被封王,不少人覺得不公平,因而遊說項羽:“張耳、陳餘同時有功於趙,今張耳封為王,陳餘不可不封,否則人心不服,趙地將亂。”

項羽迫於壓力,便將陳餘所在地南皮附近的三個縣劃分給他去統轄。

另外,少數民族領袖梅濫,也曾建立軍功,封為十萬戶侯。

以上是一些重要的分封,其餘依功勞大小也給予了相應的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