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卷土重來,雙雄對峙(1 / 3)

第五部 卷土重來,雙雄對峙

——楚漢相爭中

劉邦的戰略智謀

劉邦:和獅子跳舞的狐狸

一、陰謀陽謀,遍地開花

●吊義帝師出有名,劉邦籠絡眾諸侯

做事情總是要名正言順,要有個說法給個交代,要找個托辭做個解釋,仿佛有了理便一切有了著落。有時人們迷戀理由甚至到了掩耳盜鈴的程度。所謂借口,其實是“沒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時便要繃起臉來,一副“理直才氣壯”的樣子,方能得逞。而時機未到便慌慌張張地辯解,隻會引起人們的懷疑和警惕。

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事無巨細,都要起個名字,有個叫法,給個說法。即使是無賴之徒,也不願讓人說自己無理取鬧,他們總會有自己的“歪理”;皇帝殺大臣、除異己,也得給文武大臣個解釋,盡管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有很多時候為自己找個遁詞。借口遍地都是,隻是編造技術有優劣之分而已。

人都是這樣,做事情講究名正言順,你給他一個名,他是很樂於做些自我欺騙、掩耳盜鈴的事的,尤其是事情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實際上,嗜酒者從不主動要求喝酒,卻以“隻有你一人,我陪你喝”,或者“我奉陪到底”,“舍命陪君子”這類借口來達到心願,表麵上既不積極,也不幹脆。這似乎是中國人特有的心理,既做事時總想理由推卸責任,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也會一味推卸。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先替對方準備好借口,對方就不會再推辭。比如,送禮給人時,先要說:“你對我太照顧了,不知如何感激,這是我的一點小意思,請你笑納。”由於有了借口,所以對方減少了內疚意識,定會欣然接受禮物。

說了這許多關於借口的奧妙,還是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劉邦,看他對此是如何運用的吧。

劉邦自出關中以來,攻城掠地,奇謀迭出,很快便與項羽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

項羽一邊要忙著對付各諸侯間的叛亂,一邊還要忙著對付劉邦。忙中添亂的是,楚國內部又發生了政局動蕩,在項羽看來,原楚懷王——義帝便是這些動蕩的最根本原因。若想攘外,必先安內,因此掃除義帝的殘餘勢力,便迫在眉捷了。

首先,項羽將心腹安插到義帝身邊,不斷離間義帝和群臣的關係,讓那些追隨義帝的人,開始惶惶不安,不敢再和項羽爭權奪利。見不甘心受自己控製的義帝在一些反項勢力的支持下,仍在蠢蠢欲動,項羽索性令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聯合襲擊義帝,將義帝暗殺於長江中。

義帝被殺,對劉邦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做出一篇絕好的文章。於是,劉邦便精心策劃出了一場吊義帝的精彩表演。

經過事先安排,劉邦讓洛陽新城區的三老董公,攔住他正在行進的車隊,向他提出:“自古以來,順德者昌,逆德者亡,若師出無名,則難以成功。所以,若要成功,一定要指出敵人的禍害,才能有力地征服敵人。項羽弑義帝,此天下人之大賊也,應公開指責其罪行。所謂仁者不靠勇力,義者不必暴力,大王應該立刻率領三軍之眾為義帝掛孝,並向諸侯宣告討伐項羽。如此,四海之內無不仰慕大王之德行,這便是商湯、周文、武王的義舉啊!”

劉邦在三老董公的建議下,立刻宣布為義帝發喪。他脫掉官服,露出白色內衣表示哀悼,並且舉行祭典,嚎陶大哭了三日,竟哭得幾次昏厥過去。果然激起楚地各部族不少敵愾同仇之心,也使他們對項羽的排斥心更強了。

第一場表演完畢,接下來劉邦又向全國各地發出檄文:當年各諸侯共立義帝,北向而臣服之,如今項羽在江南殺害義帝,真是大逆不道。於是寡人發動關中軍民,更得到河南、河內、河東諸侯支持,將渡過長江、漢水,南下征伐項羽。希望各諸侯能共同出兵,討滅這個殘殺義帝的不義賊人。

這篇檄文並無冗長的理論和高調,十分簡明有力。文中,劉邦將自己定位在和大家共同征伐逆賊的平等地位上,而非領導者,這樣反而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因為隻要響應熱烈,劉邦自然成為領導者了。

以為義帝複仇作主題,也充分顯示自己不是楚國的敵人,反而是認同楚國的一分子。因此天下的敵人不是楚國,而是殘殺義帝的楚國叛賊項羽。因此,這一場正義之戰,將是忠於義帝的楚國庶係的劉邦,和天下諸侯共同對抗殘殺義帝的楚國嫡係的項羽之間的戰爭了。

這一場超級表演,達到的效果是這樣的:除了項羽本人及協助項羽殺害義帝的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敖外,楚國的部落都有可能響應劉邦號召而共同對抗項羽。甚至連這三個項羽死黨也都因為怕觸犯眾怒,而不敢再過分表現出對項羽的擁護。

後來,在進攻項羽大本營——彭城的戰爭中,劉邦軍隊幾乎如人無人之境,輕而易舉地便攻陷彭城,與這個師出有名的策略的運用,是有著極大關係的。

對師出有名這個計謀的運用,三國時的曹操可謂是行家裏手。

呂布、袁紹、袁術等勁敵相繼被蕩平之後,曹操的下一個戰略目標就是向南爭天下了。但赤壁大敗,讓曹操清楚地認識到,南征不易。況且,在南征途中,關中的馬超、韓遂等始終是他的後患。所以,曹操在攻打呂布、袁紹、袁術的同時,總要把關中的事安排得穩妥了,才敢放心起程,以免關中諸將乘虛而入,搗毀他的老巢。

在赤壁大戰之前,曹操穩定關中諸將采取的措施大體是安撫、籠絡的計謀。但盡管如此,關中馬超、韓遂諸將一直都是表麵臣服而內心不服。所以,赤壁之戰後,奪取關中,就成了曹操統一北方的最後一戰,也是保證將來再次南征無後顧之憂的必要措施。

若征關中,必須師出有名。馬超、韓遂、馬騰等人,都已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且在建安十三年,馬騰已攜家眷到朝廷任職,僅留馬超在關中督率軍馬。韓遂於次年,也把兒子送到鄴城作為人質。若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向地方政府進攻,明顯的便是師出無名,以大欺小之舉。

如何師出有名,名正言順地消滅這些長久的心腹大患呢?這些問題,真讓曹操苦想了好長一段時期,可惜仍沒有最佳方案。後來,曹操從鍾繇的建議中,捕捉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便立即請荀或征求衛覬的意見,然後把這些意見綜合起來,以求得最佳方案。

從衛覬那兒反饋回來的見解是:關中諸將,本無大誌,封官得爵,已經心安。如果大軍進軍關中,說是征討張魯,而張魯還遠在漢中,關中諸將必然疑心丞相是征討他們的,那局麵就不好收拾了。

曹操對衛覬的分析很讚賞,仔細琢磨、品味一番後,曹操終於從中看出了解決問題的計謀:大軍進入關中,無論馬超等行動不行動,對自己來說,都是有利的。馬超若按兵不動,說明他們信服自己的軍事安排,關中無敵人,當然是好事。如果馬超等人心裏有鬼,舉兵反叛,正好給了自己以借口,出師平叛,奪取關中,使整個北方歸於一統,掃除南征的後顧之憂。

這個計謀可謂一箭雙雕,左右逢源,也隻有曹操這樣的智慧人物才能悟得出來,想得周詳。

經過各方麵的精心準備、策劃,建安十六年(公元前二一一年),曹操正式派鍾繇率軍西進,同時令夏侯淵等將從河東郡率眾出發,前去與鍾繇會師。

關中諸將很快得到鍾繇大軍西進關中的消息,馬超積極活動,韓遂也不以在朝做人質的兒子為念,立即與馬超聯合,一時關中十多路人馬群起響應,十多萬大軍日夜兼程開赴潼關,以抵禦曹操的西進。

七月,曹操見蛇已出洞,欣喜不已,安排好鄴下和朝中的事務後,即親赴潼關前線,很快取得了渭南大捷。馬超兵敗南投張魯,最後投了劉備,韓遂兵敗逃跑,後被部將所殺,關中就這樣被曹操以“正義之師”之名得到了。

●為攏陳餘,劉邦斬殺假張耳

張耳為魏國大梁人,年輕時曾當過信陵君(被稱為戰國四公子之一,劉邦年輕時的青春偶像)的食客,後因犯罪逃亡,得到外黃縣富翁之助,不但將女兒嫁給他,並且運用錢財幫助張耳重建聲名,終能出任外黃縣令,進入魏國的貴族階級行列。

陳餘也是魏國大梁人,年輕時好儒術,曾長期遊學於趙國。和張耳相同,陳餘的嶽父也是位大富翁,因此兩人不但有才名,而且有相當財力作後盾。

陳餘比張耳年輕一個輩份,因此一直尊稱張耳為父輩,兩人成為忘年之交。

秦滅魏後,張耳和陳餘被迫逃亡在外,因他倆在魏國民間聲望極高,秦王朝特別下令緝捕:“凡緝獲張耳者,賞千金,緝獲陳餘者,賞五百金。”

張耳、陳餘害怕被別人捉去領賞,便化名逃亡,藏匿於陳城,為了生計,在裏監門做事。一次,裏吏因陳餘辦事不力,要用鞭子抽他,陳餘被激怒,準備起身反抗,被張耳阻止住,並用自己的身體掩護陳餘,代陳餘挨鞭子。裏吏離去後,張耳把陳餘拽到外麵桑樹下,勸導他:“我一再教導你,難道你都忘了!我們兩人逃亡在外,責任重大,怎可為一小吏之辱而尋死?”

陳餘對張耳的所作所為,非常感激,兩人對天地共誓,結為生死之交。

陳勝起義占領陳城時,張耳和陳餘都投奔了他,被陳勝聘為軍事參謀。

陳勝想自立為王,張耳竭力勸阻,建議他應先攻打秦王朝,重建戰國時代六國的後裔,並宣示以天下為公,據鹹陽,誅暴秦,以成帝業,但未為陳勝所接納。

陳餘又勸陳勝,應派兵經營趙地,因為趙人一向強悍善戰,若得趙軍支持,就不用再擔心秦國的軍事威脅了。

陳勝對陳餘的建議予以采納,隨即以自己的親信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及陳餘為左右校尉,率三千人馬北向經營趙地。

武臣等由白馬津渡過黃河北上,原趙國貴族後裔及地方長老紛紛響應,結集了數萬兵馬,號為武信君,並攻下趙地十餘縣城。

後來,陳勝的王牌部隊——周文軍團被秦軍擊潰。消息傳來,起義軍的陣營中立刻發生動蕩,而第一個不服陳勝領導的卻是最受陳勝敬重的張耳和陳餘。

他們兩人聯合說服武臣自立為趙王,並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左丞相,邵騷為右丞相,並派人向陳勝提出追封。陳勝正為周文軍團的潰敗而心驚膽戰,不知如何是好,卻接到武臣自立為趙王的消息,不禁大怒,下令殺盡武臣全家,又要出動大軍征討新建立的趙國。

柱國房君和武臣私交很好,便勸諫陳勝:“暴秦未滅,卻殺武臣等人家人,我們不是又多了一個敵人嗎?不如先派特使祝賀,收買他們仍和我們結為一條心,並下令他們發兵西向攻擊鹹陽,以彌補周文兵敗後的軍力。”

陳勝覺得有道理,便采納了房君的建議,將武臣的家人軟禁起來,並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派遣使者北上恭賀武臣就任趙王,然後下令他們發兵擊秦。

武臣見陳勝追封自己,感到很滿足,於是便準備聽從陳勝的命令,率軍攻擊鹹陽。張耳和陳餘卻勸諫武臣:“我們自立為趙王,並非陳王的本意,他肯定已經氣壞了,但他非但沒有生氣,反派使者前來祝賀,並讓我們發兵攻秦,若我們有幸擊滅暴秦,陳王便會派兵來對付我們的,所以不必聽從他的指揮和秦軍對抗。不如北上攻打燕、代等國,南征河內,以擴大我們的勢力。如果趙國能南據大河,北有燕代,就算張楚王能擊滅秦國,也沒有力量直接攻擊我們。如果秦國不滅,他們則更須依賴我們,趙國可乘秦、楚間的對抗之際,建立自己的根基並藉此稱霸於天下。”

武臣接受了張耳和陳餘的勸諫,便假裝答應使者,卻一直拖延不肯出兵擊秦,反而令韓廣北上經營燕地、李良攻擊常山(代地)、張贗經營上黨,全力擴充趙國的地盤。

不久,狄城人田儋也在齊地自立為王。

田儋是原齊國王族,田氏在戰國初期篡薑氏自立為齊王,族中優異人才甚多,尤其是田儋之堂弟田榮、田橫,均為當代豪族。齊滅國後,田榮兄弟藏於民間,由於任俠仗義的個性,很得宗族長老及子弟的擁護,聲望更在田儋之上,但限於氏族倫理,兄弟二人仍表示支持田儋。

陳勝的部將周市經營魏地,北上至狄城,狄城守將堅壁清野,周市不能勝。田儋便偽裝有奴隸犯罪應處斬刑,依法必須先向城將報備,偕同田氏青年子弟數人;身上藏短劍,縛其奴,要求晉見城將。城將沒有懷疑他們,便接見了。田儋乘機帶子弟擊殺城將,並宣布:“各地諸侯都已反秦自立,齊國是最古老的國家,更應盡速恢複,我田儋是田氏後裔,當繼立為王。”

田儋自立為齊王,並出兵襲擊周市,周市不能敵,退回魏地。田儋在田榮兄弟的幫助下,向東方經營,遂領有原齊國大部分地區。

武臣的部將韓廣經營最北方的燕地,由於各地諸侯紛起,燕地的豪傑也準備立韓廣為燕王。韓廣婉言謝絕:“我母親尚在趙國,不能讓趙王起疑心,害了我的母親。”

燕地豪傑見韓廣有顧慮,便勸導他:“趙國西麵受秦國威脅,南麵有楚國虎視眈眈,他的力量已經無法對我們作任何威脅。並且以張楚王的強悍,尚不敢傷害趙王及將相們的家屬,趙王怎會殺害將軍的母親呢?”

韓廣也認為有道理,便自立為燕王,不到幾個月,趙王武臣便特別將韓廣的母親及家人送歸燕地,以此向韓廣表示,對他自立為燕王,他們無意幹涉。

趙王這一招,其實意在麻痹韓廣。不久,趙王和張耳、陳餘見韓廣對他沒有戒備,便暗中北上窺伺燕國,趙王自己率少數親信由小路探尋,碰上了守衛的燕軍,竟被俘獲。燕將意外俘獲了趙王,便以此向陳餘和張耳作要挾,要求割地換回趙王,否則就將趙王殺掉。

趙王身邊親信暗中潛入燕國,對俘獲趙王的守將說:“將軍,您知道張耳和陳餘最希望發生的事,是什麼嗎?”

燕將說:“當然是急著割地換回趙王了。”

趙王親信笑著說:“將軍顯然未能識破二人的野心。武臣、張耳、陳餘原來都是張楚王的部屬,他們共同創建趙國,占有十數個城池,他們二人當然也想有機會南麵而王,怎甘心臣服於武臣之下,一輩子當將相呢?趙國剛成立時,為穩定軍心,安撫地方百姓,故依官職高低,他們二人先擁護武臣為趙王。如今趙國已大致穩定,張耳、陳餘也早想分趙而自立為王。將軍現在俘獲趙王,卻向他們二人威脅,反而正中他們的圈套。他們最希望的是將軍把趙王殺掉,讓他們兩人分趙自立。隻要有機會為王,依他們的才幹,定能整合趙國力量,再以為趙王複仇的名義,討伐燕國。由於趙國人有君王被殺之辱,必全力以赴,反將危及燕國的生存!”

燕將覺得這些話非常有道理,於是立刻釋放趙王武臣,並由親信護送他回趙國。其實,這一切都是張耳和陳餘策劃的,用此計,他們沒有損傷一城一池,便讓燕將乖乖地將趙王送了回來。

此時,周市由狄城退回魏地,欲立原魏國王室公子寧陵君魏咎為王。但魏咎還在陳國,屬張楚王陳勝勢力範圍,無法脫身返回魏地。魏國長老及豪族便欲共同擁護周市為魏王。周市婉拒:“天下昏亂之際,最能看出忠臣的氣節,今天下各地區皆以叛秦恢複自立,要立魏王更應以原魏王室後裔才行。”

魏地長老及各諸侯領袖都鼓勵周市自立,但周市終能堅持已見,並主動向陳勝要求放回魏咎,經曆連續五次陳請,陳勝感其義氣,最後才答應送魏咎回魏地出任魏王,周市也出任新建立的魏國的宰相。

趙王武臣被燕將放回不久,便不幸遇害。張耳和陳餘兩人立刻去找到一個名叫歇的原趙宗室遺族,並擁立他為新的趙王。

新的趙王代表了真正的趙國血統,因此受到了趙地人民的擁戴。但曾為中原無敵軍團的趙國部隊,自然仍不服氣魏國籍的統帥,因此張耳和陳餘兩人所統領的趙軍,力量一直都不大。

趙國京城邯鄲的東北,有座叫做巨鹿的城池,因地處華北平原正中央,自古便是糧食的集散地。此城的規模頗大,城牆防衛力強,周圍盡是平原,是個良好的會戰之地。秦將章邯攻打趙國時,張耳便迅速保護趙王歇離開邯鄲並進入巨鹿,以準備長期抗戰。

張耳等進入巨鹿後,章邯手下的首席智將王離,立刻率軍重重包圍巨鹿,幸好城內糧食尚多,不至於很快陷落。富於謀略的張耳,很快看出巨鹿是個相當不錯的決戰戰場,於是便以外交手腕煽動其他諸侯,集結大軍於巨鹿與秦王朝主力部隊進行一場大決戰。

張耳的想法非常高明,很多諸侯國也都看中了巨鹿這個天然戰場,都想在這兒和秦軍一決高低,以此奠定自己的軍事地位。

楚懷王派出由宋義、項羽指揮的北征軍團,首先響應。齊國兩大軍事集團——田都和田建,也都派出了部分的武力部隊開赴巨鹿。北方的燕國和代國也來了數萬軍馬。連剛建國不久的魏國,也派出少數兵力前來湊熱鬧。

雖然一時間巨鹿附近旗幟飄揚,人喊馬嘶,頗為壯觀,但張耳深知,除了楚國外,其他諸侯的兵力,不過都是來湊湊熱鬧,趁機撈一把好處的。因此,巨鹿大會戰,如果楚國的態度曖昧,同盟軍要想取得勝利,那就沒有什麼把握了。

張耳的擔心果然不幸成為現實,楚軍北征軍團總司令宋義,到了安陽就駐紮下來,一連四十六天都按兵不動。

楚軍的觀望態度,不僅影響了其它同盟軍的士氣,對巨鹿城內的趙國守軍來說,更是一個大災難。這時,如果再沒有別人來支援巨鹿,很快巨鹿城內的趙國守軍士氣就會趨於崩潰。

這時候,張耳剩下的最後一個希望,隻有在北方駐紮的生死之交陳餘的軍團了。

陳餘在邯鄲陷落前夕,正率領著自己的軍隊,和刺殺武臣的李良軍團作戰。趙軍作戰力強,李良不敵潰走,陳餘便將其軍團部署在常山附近,號稱河北軍團。

張耳陪同趙王歇逃入巨鹿時,陳餘也將軍隊帶到巨鹿北麵,互成犄角,以監視王離軍的動向。但陳餘卻以靜製動,對巨鹿趙軍的危機視若無睹。張耳多次派人催他出兵,陳餘都敷衍過去了。連來到附近的諸侯部隊,都看不過去:“趙國有危機,身為大將的陳餘卻置之不理,卻要我們外人去冒險,真是豈有此理!”

張耳不得已,便派自己宗族的大老張贗及陳餘宗族的領袖陳澤冒險出城,來到陳餘營中求援。

“右丞相(張耳)和將軍乃刎頸之交,巨鹿城危在旦夕,將軍卻坐視不救,難道不怕被天下人所恥笑!”張贗和陳澤仗著自己資格比較老,一見麵就教訓起了陳餘。

陳餘卻無動於衷地說:“在趙地附近的秦軍多達三十餘萬,僅圍攻巨鹿的王離軍團,兵力就有十多萬,我河北軍團隻有二萬餘人,若輕易出兵,無異於白白送死,不如保存實力,以等待機會!”

經不住張贗和陳澤苦苦哀求,陳餘無奈,隻好派出五千人馬,由他們自己率領著偷偷入城。這支部隊剛剛出發不久,便被王離軍團發現,即刻被打散了。

正當巨鹿的守軍即將崩潰之際,卻傳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滯留安陽的楚軍,發生了兵變,副將項羽誅殺了統帥宋義奪得兵權。項羽奪權後便率領大軍急速北上,先鋒部隊已渡過了黃河,即將接近巨鹿戰場了。

巨鹿被圍之初,張耳本來有意借機號召各諸侯的合縱力量,使趙國成為抗秦的英雄。想不到各諸侯援軍動口不動手,使張耳幾乎弄巧成拙。最令張耳痛心的是,曾有生死之交的陳餘,在危急關頭居然見死不救,更厚顏無恥地公開表示,這完全是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東山再起後為趙國報仇。

幸虧楚軍發生了兵變,項羽掌握了兵權後展盡蓋世英雄的氣魄,以破釜沉舟的氣概,大敗王離軍團,後又以絕對壓倒的強勢,逼得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章邯投降。這樣,趙國之圍才算被解。

死裏逃生後,張耳對陳餘恨之入骨。尤其是陳澤和張贗出外求援失蹤,張耳懷疑是陳餘所害,因此不斷地找機會責問陳餘,陳餘實在受不了,便生氣地反駁說:“想不到您如此怨恨我,那麼教我如何承擔起這個大將的責任呢?”於是,陳餘將自己的大將印綬捧給張耳,張耳見陳餘要辭職,也不敢馬上接受。

兩人僵在客廳,陳餘感到尷尬,便借口上廁所,離開現場。張耳的幕僚卻對張耳說:“臣聽說天意要給的若沒有接受,可能反而會受其害。現在陳將軍交還將印,您若不接受,在天意上反而不祥,不如乘機收其將印,奪其軍權。”

張耳接受了這個幕僚的建議,令部屬把陳餘的將印收了起來。陳餘回來後,見張耳居然沒有推辭,真的將他的將印沒收了,更加惱怒。一怒之下,立即離開巨鹿城,和親信數百人到河邊狩獵,不再參與趙國的重建工作。至此,陳餘和張耳正式絕交,日後更是反目成仇,不共戴天。

張耳因在巨鹿之戰中的表現突出,後又隨項羽入鹹陽,建立了不少功勞,秦王朝覆滅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統轄原趙國領地,而原趙王歇,則被遷往代地,仍號為趙王。雖被封為常山王,統轄趙國領地,但趙國的疆域因被分為趙及代而力量分散,所以後來當陳餘聯合代國的原趙王歇和齊國軍事強人田榮的軍團來攻打張耳時,張耳根本無力抵擋,被打得潰不成軍。張耳因怨恨項羽未給他足夠的支持,因而投奔已據有關中的劉邦。

取得優勢的陳餘,打敗張耳後,迎接趙王歇回趙,自己則出任趙國宰相而實際掌握了趙國的軍政大權。陳餘也因項羽在分封天下時沒有封他,對項羽一直耿耿於懷,自然也不願依靠楚軍,於是他和齊國田榮組成第三勢力,企圖和項羽、劉邦均分天下。田榮被項羽擊敗後,陳餘的勢力大減,趁這個機會,劉邦便想拉攏陳餘,讓他倒向自己這邊,但陳餘提議先殺張耳再說。

張耳在早年曾認識劉邦,由於他個性慷慨好施,又因做過劉邦最崇拜的信陵君的食客,相當獲得劉邦的敬重。現在雖然張耳因沒有勢力而來投奔自己,但想要劉邦殺掉張耳而拉攏陳餘,那是絕對做不到的。但對於陳餘這塊大肥肉,劉邦也是垂涎已久,讓他放棄陳餘,劉邦也是心有不甘。麵對這個難題,劉邦不知怎麼辦才好。

後來,劉邦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費盡心力,終於在監獄中找到了一個貌似張耳的死囚。這是一個犯了弑父罪的死囚,按照法律規定,還將有一個月才被處斬,但現在陳餘逼得越來越緊,要劉邦三天之內交出張耳的首級,不然他就馬上離開劉邦,讓劉邦再也沒有機會和他“合作”。不僅如此,他還揚言,惹惱了他,他還將會和劉邦為敵。

劉邦又犯起了愁,陳餘要他三天之內交出張耳的首級,而這個死囚要一個月以後才能處斬,因而要想滿足陳餘的條件,必須提前處斬了這個死囚才行。於是,劉邦暗中派人和死囚談判,要提前處斬他,如果他同意,可以給他老母親五百金作為交換條件。這個囚犯弑父後,家中隻剩下一個孤苦伶仃的老母親了,正愁他被處決後老母親沒人贍養,見劉邦竟答應補償他母親五百金作為贍養費,就高興地答應了。

於是,劉邦將這個死囚提前處決,將他的首級派人交給了陳餘。

陳餘得了假張耳的首級後,沒有絲毫懷疑,第二天就和劉邦簽訂了聯盟條約。

陳餘的加盟,解除了劉邦的後顧之憂,讓他可以騰出更大的精力和項羽作戰了。雖然在彭城大戰後,劉邦退守滎陽,這時陳餘不知從哪裏知道了張耳未死的消息,於是一怒之下,便又背叛劉邦而和齊國的田橫組成了同盟,但劉邦斬殺假張耳以拉攏陳餘,還是把陳餘的同盟軍拉攏在自己身邊好長時間,完全達到了當初想要達到的目的。

在現實生活中,拉攏別人,在危急之時為我所用,需要有足夠的感情投資。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當你有了困難,認為某人可以幫你解決,你本想馬上去找他,但你後來想一想,過去有許多時候,本來應該去看他的,結果你都沒有去,現在有求於人就去找他,會不會太唐突了?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免有些後悔“閑時不燒香”了。

國外有一本叫做《小政治家必備》的書,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起碼搜集三十個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統的人的資料,並把它背得爛熟,然後有規律地,按時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位當起總統來,自然就容易記起你來,大有可能請你擔任一個部長的職位。

●王陵之母死義,劉邦佯悲暗喜

韓信以暗渡陳倉的奇謀幫劉邦進入關中後,項羽大驚,為抵擋劉邦勢力的繼續擴大,項羽特別封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並命其進駐陽翟以重新建立防線。

為麻痹項羽,劉邦暗中派人和留在韓國的張良聯係,讓他設法讓項羽相信,劉邦進關中後,不會再繼續進兵中原了。於是,張良由陽翟寫了一篇前線戰情分析給項羽:“漢王離開漢中,以目前動向來看,隻是想占有關中,以取得他原來應得的關中王而已,我看他仍不敢輕易東向而進入中原。”

張良還特別將齊王田榮和梁王魏豹聯合造反、昭告天下的檄文同時交給項羽,並表示齊國將聯合趙國和梁國來共同對抗楚國,這股勢力將比同是楚國出身的漢王劉邦軍隊,對項羽威脅更大。

項羽詳細分析天下可能的變局後,仍評估劉邦不致構成太大威脅,因此無意以大軍來圍堵關中,反而積極準備北伐齊國。

劉邦攻占了關中後,好長一段時間內,也的確沒有任何軍事行動,這樣做不僅是為了麻痹項羽,另一方麵,還因為這時劉邦的家屬還在家鄉沛縣,所謂投鼠忌器,劉邦怕一旦把項羽惹急了,項羽會殺掉他的家屬。於是,營救劉邦家屬的行動,便被提上了重要的位置。

雖然劉邦已派出特別營救小組去營救家人,但真正營救劉邦家屬離開沛縣,使劉邦無後顧之憂的人,卻是與劉邦同鄉、素有烈性男子之稱的王陵。而這個王陵,劉邦卻並沒有安排他營救自己的家屬。也就是說,是王陵主動幫劉邦將他的家人接了出來。

王陵是沛縣人,由於個性慷慨,有雄略,其早年的勢力比亭長出身的劉邦要大得多,加上對劉邦的出身又太熟悉,所以王陵實在搞不懂劉邦怎麼會勢力膨脹得如此嚇人。倒是劉邦對王陵非常熱情,因為他十分清楚把故鄉人當成敵人,對出身不佳的自己極為不利,所以非把王陵拉到自己這一邊不可。

其實這段期間,王陵也集合了數千兵力雄據南陽,擁有相當的影響力。連一向驕傲、不把敵手放在眼裏的項羽,都一再表示對王陵的刮目相看。但自從項羽火燒鹹陽事件發生後,王陵對項羽的評價大大降低,因而使他決心支持劉邦。

在劉邦軍隊進入關中後,王陵已預感日後將是劉邦和項羽兩雄爭霸的局麵,因此他派了一個突擊隊,迅速到沛縣將劉邦家屬迎入南陽,以表明自己的立場。

項羽聽到消息後,也立刻派軍駐守在陽夏,一方麵阻止劉邦軍隊大量由武關進入中原,另一方麵也立刻到沛縣控製住王陵的母親,並將之迎入軍營中。王陵隻好派使者和項羽交涉,於是項羽讓王陵的母親坐在主賓位以表示尊重,並以飲宴招待使者,希望王陵能投入項羽陣營。

宴會結束後,王陵母親私下對使者說:“請幫助我這個老婆子向王陵交代,要好好地侍奉漢王(劉邦),漢王是位長者,終將獲得天下,千萬不要因為我的安危而左右不定。我這個老婆子現在便以死明誌,以送使者。”

說完,這位老人便以劍自殺而死。使者也急速逃回,並將這個噩耗迅速稟告王陵。王陵聽到這個噩耗,十分悲痛,但同時又為母親的大義所感動。為了不辜負母親的期望,王陵便決定立即投奔劉邦。

使者逃走後,項羽認為自己受了騙,非常生氣,便烹煮王陵母親的屍體以發泄怨恨。

幾天後,項羽烹者王陵母親屍體的消息,再一次傳到了王陵的耳朵裏,王陵聽後,恨得巴不得立即將項羽捉住後生吞活剝了。

聽到這個消息時,王陵已在劉邦陣營,因為王陵的功勞,劉邦已經和家人團聚,正在高興不已。忽然傳來王陵母親被項羽烹煮的消息,劉邦當著王陵的麵不由大放悲聲,一再勸王陵要節哀順變,待他發兵中原後一定要替王陵報了這個仇。劉邦的這種悲痛表情,讓王陵非常感動,他覺得為了劉邦的大業,母親的死,值得了。

其實,劉邦的這種悲傷,完全是裝出來的。這時候,他的心裏高興還來不及呢,他知道,項羽的這種行為,已經讓王陵跟定他了,而王陵正是劉邦想要的那種人才。

●隨何智說九江王英布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個靠利嘴巧舌能言善辯為職業的階層。這個階層,往往靠說動君主而幹政,並以此博取榮華富貴。因為他們能口若懸河、上下反覆、左右縱橫地辯說,又曾經創立“合縱”與“連橫”二術,故人們稱這些人為縱橫家。

史家班固認為,縱橫家“蓋出於行人之言”,“當權製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行人”,指古代的外交官,外交因責任重大而又主要是靠言辭辯說完成使命,以後遂逐漸成為一門學問。

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陳軫、範雎等人,是這個學派的著名人物。秦楚之際,這一學派的流風餘韻仍然很盛,並且又湧現出了一批能言善辯之士,如酈食其、蒯徹、陸賈、隨何等等。

九江王英布便是在隨何的遊說下,而背叛項羽投入劉邦懷抱的。

英布是廬江六城人,年輕時,有相士看到他凶猛而豪爽,便主動替他算命,預測他將因犯法而遭到黥刑(在臉上刺青的墨刑),但經過這個劫難後,他將更可能成名,並且會被封王封侯,前途實在是不可限量。

相士看得還真準,英布後來果然犯重罪而遭到黥刑,並被發配到驪山陵的勞役營中做苦力。

在勞役營內的英布,也許是受到了那個相士的影響,覺得自己經過這個劫難後更會成名,因此一點也不氣餒,反而不斷安慰並鼓勵一同受刑的勞役,說一些類似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的話。由於他個性積極、豪爽,肯為別人犧牲,不久便成了勞役中罪犯的老大,大家都尊稱他為“黥布”,這個綽號也逐漸代替了他的本名。因此在數萬名驪山勞役中,黥布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名氣大了,跟在他屁股後麵搖旗呐喊的人就多,英布和幾名較強壯的夥伴便在大家的協助下,逃出驪山陵的勞役營,相偕在長江岸邊幹起水盜的生意,因此又落了個“鄱陽盜王”的尊稱。

英布雖出身貧寒,但他體形雄偉,粗壯有力,加上性格豪放,頗富謀略,也是天生的領袖人才。鄱陽縣令吳芮雖為朝廷命官,但一向關心民間疾苦,擅長交結地方領袖及江湖豪傑,素有“鄱君”之稱。英布一向景仰其名,天下大亂後,便率徒眾數千人投奔他。吳芮欣賞英布的英雄氣概,便將女兒下嫁給他,並支援其人馬,助他北上襲擊秦軍,成為一支獨立的義軍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