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卷土重來,雙雄對峙(2 / 3)

後來,英布投奔了項羽,在抗秦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功勳,項羽大封諸侯時,英布被封為九江王。

韓信在井陘口大獲全勝之時,劉邦在滎陽正麵臨楚軍愈來愈強的壓力。攻擊趙國南方失敗後,項羽也察覺到自己落入劣勢中,因此他決心討滅據守滎陽的劉邦,以徹底解決問題。十一月,項羽已親臨前線,準備對滎陽發動總攻擊。

劉邦雖不斷要求韓信支援兵力,但漢軍的作戰技巧和威猛遠不如楚軍,長期打下來,滎陽遲早要被攻破。因此劉邦唯一寄予重望的是前往九江的隨何,能順利說服英布,使其從後方牽製項羽,以減輕滎陽的壓力。

隨何的官位是謁者,屬於慶典或國際會議時的禮儀官,這種官職一般都由儒生來擔任。劉邦本人不喜歡儒生,因為實在受不了他們的繁文縟節,什麼事都假假的。但儒生有不少地方很有用,譬如在舉辦儀式和國際交往方麵,他們很懂得要怎麼準備,絕不會失禮或沒麵子,是頗讓人放得下心的一群好幕僚。

隻是這些儒生一碰到辦理大事就不行了,不但瞻前顧後、沒有效率,並且缺乏彈性。所以,劉邦在重要的工作上很少用到他們。

劉邦因為沒有人敢主動去遊說英布,曾發過幾次牢騷,抱怨自己身邊沒有人才。儒生隨何聽了劉邦的抱怨,便主動晉見劉邦說:“陛下認為沒有人才,是什麼意思呢?”

劉邦說:“如果有誰能為我說服九江王,讓他出兵背叛楚國,牽製項羽不敢離開彭城,那麼隻要再給我幾個月的時間,我便能以全勝的方式取得天下了。”

隨何便大膽地說:“我願出使九江,作大王的使者。”

眼前實在沒有人肯幹這件事,既然隨何肯冒險出使,劉邦自然非常高興,於是派遣二十人特使團前往九江去遊說英布。劉邦沒有想到,就是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竟然真的為自己收伏了殺人不眼眨的九江王英布。

隨何和英布都來自六地,因此隨何想憑著這層關係遊說英布。另外,隨何早已看出了英布和項羽間明顯的裂痕和猜忌。英布的勇猛深得項羽重視,但出身楚國貴族的項羽,在潛意識裏卻相當看不起出身低微的英布,因此英布無法擁有和他功勞相等的禮遇。所以,當英布的翅膀硬了的時候,他便開始和項羽對抗了,拒絕出兵征齊,和彭城大戰時的袖手旁觀,都說明英布和項羽的對抗情緒已經越來越強烈了。

十一月中旬,隨何到達九江京都六地,要求拜見九江王英布。但英布並未接見隨何,隻派太宰來招待他。

顯然,英布的心中此時正充滿矛盾,因為如果他忠於楚國,理應立刻將隨何殺害或驅逐出境。但英布不但未表現惡意,反而派負責禮節的太宰去和隨何見麵,這表示一切還可以談。

雖說回到故鄉,但因有重大任務在身,隨何並不敢大意,他和二十名漢營使節在行館中等了三日,仍沒有見到英布。隨何隻好向太宰遊說:“大王不肯接見隨何,想必認為楚強漢弱,背叛楚國而結交漢王可能會對九江不利。其實這一切正好相反,隨何冒死前來,正是要向大王提供正確情報的。如果隨何拜見大王時說的有道理,這不正是大王最樂意的嗎?如果我說的沒道理,大王可立刻將隨何和二十名使者處斬於九江,以向項王表示其棄絕漢王、效忠楚國的決心。”

太宰便把隨何的話原封不動地轉告了英布。其實,英布也很想聽聽隨何要說些什麼,因此他決定接見隨何。

英布盯著站在下方的使者隨何,由於是同鄉,又是頗有聲望的儒生,英布不想給隨何太多壓力和難堪。隨何隨即大膽地主動詢問英布:“漢王的使者隨何,謹奉漢王饋贈大王的禮品前來晉見大王。漢王私下不了解大王為何如此忠心於項王?”

“寡人是項王底下的臣屬王國啊!”

“大王和項王在名義上同為諸侯國,之所以自甘為臣屬國,在於大王認為楚國勢力大,可以依賴。但項王北伐齊國時,親冒矢石之險而掛帥遠征,大王本應率九江國所有兵力為項王打前鋒,這才是臣屬之道呀,但大王卻隻派出了四千人馬,這是因為什麼呢?”

英布仍冷靜地盯著隨何。

隨何見英布沒有表態,於是更加大膽說:“當漢王攻入彭城時,項王仍在齊境,大王理應立刻率九江國的軍團火速渡過淮水,和漢軍決戰,以解彭城之圍。但大王的軍團卻按兵不動,作壁上觀,這難道也是臣屬之國應有的行為嗎?”

隨何如此大膽,英布卻似乎仍無怒意,讓隨何覺得更有說服他的把握了:“大王以虛有的臣屬地位而欲托國於項王,臣頗為大王擔心啊!”

英布終於開口了:“依你們的立場而言,對我可有什麼幫助嗎?”

隨何見一塊石頭終於被自己說點了頭,便滔滔不絕地說:“大王所以不肯背叛楚國的主要原因,在於您認為楚國是強國,勢弱的漢王恐無力和項王對抗吧!其實,大王您錯了。楚軍作戰力雖強,但卻有著不義的罪名。因為項王背叛了盟約,又殺害了天下共主的義帝,他是無法讓天下諸侯心說誠服的。漢王雖敗於彭城,但仍整編了諸侯歸附的軍隊,堅守住成皋和滎陽等軍事要塞,既有蜀漢源源不斷的糧食補給,又有深溝高壘的防禦工事。反觀楚國深入敵境八九百裏,其間彭越老將軍時常襲擊其補給,是以糧食供應困難重重,全靠老弱殘兵來掌控運輸,充分顯示項王在人力上已有不及之勢。如果漢軍堅守不動,則楚軍進則不得攻,退則不能解,其力量是不會維持太久的。況且,萬一楚國擁有太大優勢,諸侯必然深感不安,將會不約而同的救援漢軍。所以楚國愈表現得強盛,愈會讓天下諸侯發兵抗拒他的。因此長期而言,楚國必不如漢,也必會為漢軍所敗,這種趨勢是相當明顯可見的啊!如今大王不與萬全的漢國打交道,卻托付己身於日愈危急的楚國,這是臣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地方!當然臣並不是認為九江國可以擊敗楚國,而是大王若發兵攻楚,項羽必立刻返回彭城自守,這樣一來隻要有數月時間,漢王就可以完全取得天下。如果大王能夠提劍舉兵協助漢王,漢王也必會封爵裂土予大王,何況九江之地本來便是大王所有的啊!”

英布被隨何說得激動起來,當即對他說:“好,你說得非常有道理,寡人願聽從先生的建議。”

然而,隨何深知英布心雖動而意未定,因此決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恰巧,項羽又派使者到九江來催逼英布共同出兵滎陽,以配合全力攻擊劉邦的軍事行動。英布不得已,隻好和使者召開會議,討論出兵事宜。隨何探聽到這個消息,立刻率領二十人使節團趕往開會地點。

項羽的使者正在傳達項羽的指令,責備英布為何遲遲未能出兵配合。隨何直入會場,坐在項羽使者的上首,大聲說道:“九江王已加入漢軍陣營,當然不可能再發兵協助楚軍了!”

英布當場愕然,不知如何應變。項羽使節團大怒,立刻起身離開會場。隨何隨即對英布說:“事情已決定了,請立刻殺掉楚軍使者,別讓他回去泄露軍機,並且請求漢王助您對抗楚軍。”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英布明白,即使殺了隨何也很難解開項羽對他的懷疑,因此英布隻好依計劃而行。於是他下令殺害楚國使節團,正式起兵加入漢軍陣營,準備和楚軍作戰。

隨何完成任務後,立刻啟程返回滎陽。

項羽得知九江王英布造反後,非常憤怒,但由於自己即將攻打滎陽,分身無術,隻好派出楚軍團長老項聲聯同楚軍嫡係軍團中首席猛將龍且,率軍攻打九江。

龍且的勇猛不亞於英布,而且統率大軍的經驗豐富,一向是項羽最倚重的將領,也是楚軍團中少數能夠獨擋一麵的大將。龍且的特遣部隊有五萬之眾,比起六地的一萬英布部隊,在人數上有壓倒性優勢。

英布也迅速向各地集結兵力,但九江一直是楚國統轄地區,各地長老和將領對英布叛楚深不以為然,所以大多未能立即響應,有些甚至公開倒向龍且的軍團。

由於隻有一萬多直屬部隊,英布知道自己無法堅守六地,所以立刻派遣使者到滎陽,準備率軍投奔劉邦。劉邦在隨何的建議下,立即派遣軍隊去迎接英布到滎陽來。

英布雖親自率軍迎戰龍且,但敵眾我寡,不久楚軍已兵臨六地城下。英布隻好率直屬部隊突圍而出,直奔滎陽,但家人在倉皇中未能及時撤出。

隨何也遵守約定,親自冒險來援救英布,在楚軍的搜捕和追趕下,他們由小路退回漢軍陣營。

英布到達漢營時,劉邦正在洗腳,一聽說英布來到,不假思索便立刻召見他。出身低微的英布,對於別人尊重自己與否最為敏感,他無法想像,劉邦會在這種不正式的場合,一邊洗腳一邊接見像他這麼重要的諸侯。

英布對劉邦的怠慢,極為不滿,但想到自己已山窮水盡,不禁咽下了這口氣。

英布無奈地隨隨何告別了劉邦,住進劉邦為他準備的住地。到達住地一看,英布大為吃驚,因為所有的禦帳、飲食、仆人,完全都和劉邦自己享有的一模一樣。顯然劉邦對待自己完全平等,並不以臣屬禮節相待,剛才輕率的接見,正表示劉邦視自己如同親兄弟一般,所以徹底免除了俗世之禮。

隨何知道英布已經受到了感動,便乘機說服他派使者進入九江,以九江王的身份招募反項羽的九江勢力。

英布投奔劉邦後,項羽已派項伯代替龍且處理九江國安撫事宜。項伯除將英布妻子等家屬全部斬殺外,其餘人等盡皆赦免,九江國因此很快又安定了下來。但英布使者到達後,仍集結了與之關係較密切的友朋子弟數千人,劉邦又從漢軍中撥出數萬兵馬由英布統率,駐守於成皋。

英布親人全部被殺,和英布有姻親關係的衡山王吳芮也大為不安,九江國雖暫時恢複平靜,但江南地區各諸侯和項羽政權間的關係卻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九江王英布的歸順,標誌著劉邦正式成了眾諸侯名義上的領袖。

●離間計逼走亞父範增

楚漢滎陽對峙時,麵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劉邦整天寐食不安。劉邦找來張良,讓他針對目前的形勢,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後再找出一條解決困難的辦法來。麵對項羽咄咄逼人的軍事實力,連足智多謀的張良,都表示暫時還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來。

劉邦隻好找來擅長“陰謀”的陳平,讓他談談自己的想法。在劉邦看來,世上有很多事,陽謀辦不到的,說不定陰謀卻能辦得到。

陳平深知劉邦的苦惱。連日來,陳平其實也和張良一樣,在想著怎樣才能擺脫眼下的困境。顯然,劉邦找到陳平的時候,陳平已經成竹在胸了,因此一坐下就和劉邦侃侃而談:“表麵看來,項羽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但項羽身邊是留不住真正的人才的,眼下真正可以任用的智囊人物和大將,更是越來越少了,不過是亞父(範增)、鍾離昧、龍且、周殷等數人而已。大王如果能捐出數萬斤黃金,以離間計離間他們君臣的關係,增加他們之間的猜忌,便可徹底摧毀項王的力量。項王的缺點是容易聽信讒言,如此一來,其內部將自相殘殺,我們便可乘亂而舉兵攻擊,項王雖有萬夫不擋之勇,也勢在必敗呀!”

劉邦對陳平的“陰謀”非常欣賞,當即便撥出四萬斤黃金交給陳平,吩咐可以任由他自己隨意使用調度,不必再向自己彙報黃金的去向,隻要他能把事情辦成就行了。

陳平也真會花錢,轉眼間,這四萬斤黃金,就被他“揮霍”一空。

就在陳平整天“揮霍”的時候,滎陽的形勢也越來越危機了。

因被中原和江南四處起火的局勢搞得非常被動,急性子的項羽索性不再過問這些讓他頭痛的戰局,而把所有的優勢兵力都投入到了滎陽一帶,在他看來,隻要攻陷劉邦的大本營滎陽,劉邦的勢力就會頃刻瓦解。麵對項羽的攻勢,劉邦也幾乎盡其所能地防守滎陽,將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滎陽和成皋。

如此大規模的軍事布防,難免要出現漏洞,項羽的首席智囊人物亞父範增很快就發現了劉邦在防守陣地上的漏洞之地:敖倉。

敖倉位於滎陽東北方的黃河邊,自古以來,這裏便是關中各地運送糧食的庫存站,蕭何從關中轉運來的糧食大多都囤積在這裏。敖倉雖然如此重要,但這裏隻是個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土丘,四方雖有足夠的防禦工事,但它和滎陽、成皋間卻是個台地,沒有可以駐軍防守的屏障。

鑒於此,為了保障糧運的安全,劉邦采用了一般的甬道設施,用土牆來作保護,以防範敵人的突擊搶糧活動。但對於強勢的敵軍來說,這種甬道的作用十分有限,反而很容易就被切斷,所以必須在外圍部署機動性較大的騎兵部隊,以保護甬道本身的安全。因此,這種甬道的優點,在強勢敵人那裏,也經常會轉化為致命的弱點。

在範增的謀劃下,項羽重演了在巨鹿大戰時襲擊秦軍蘇角甬道的壯舉,猛烈地攻擊漢軍在敖倉和滎陽間的甬道。幸虧負責保護甬道的,是劉邦手下最勇猛的灌嬰騎兵軍團,在灌嬰的馬不停蹄的快速巡邏中,項羽的突擊變得異常困難。但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時間一長,灌嬰的騎兵軍團就挺不住了,甬道的安危問題立即擺在了劉邦的眼前,讓劉邦及他的智囊團都感到束手無策。

就在這關鍵時刻,陳平“揮霍”出去的那些錢財發揮了作用。陳平用這筆巨資,通過多種複雜的渠道,終於買通了大量楚軍士卒,建議他們在作戰之餘發揮一下播弄是非的本領。這些得了陳平錢財的士卒,將這項業餘工作幹得非常賣力,不久就從他們口中有鼻子有眼地傳出:鍾離昧將軍雖然功勞很大,但項王始終未讓他襲地封王,以致他絕望之餘,不得不暗中和劉邦勾結,隻待時機成熟,便會叛楚降漢。

項羽剛開始聽到這些謠言,沒當回事,聽得多了,心裏就開始嘀咕起來了。最後,項羽果斷地罷免了鍾離昧的官職,將他的兵權也強行奪去了。一時,楚軍內部謠言四起,人人自危,弄得項羽焦頭爛額,對誰都不肯輕易相信了。這樣,劉邦的甬道危機便暫時得以解決。

陳平認為他的金錢攻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於是便建議劉邦主動向項羽要求和談。利用和談,陳平準備實施他的第二個“陰謀”——離間亞父範增和項羽之間的關係,最終迫使範增離開項羽。

項羽果然中計。劉邦派使者和項羽和談的消息,傳到範增的耳朵裏時,範增立即反對,但項羽隻想著暫時利用和談之機,好好整頓一下軍務,不顧範增的反對,答應了劉邦的和談要求。於是,雙方約定以滎陽為界,滎陽之西為劉邦軍團,滎陽以東為項羽軍團,雙方不得逾界,然後再擇日商談撤軍事宜。

範增對所謂的和談非常惱怒,堅決主張項羽撕毀和約,立即進攻滎陽,但項羽以軍隊太疲勞需要休息整頓為由,同樣堅決拒絕了範增的建議。

陳平知道,因為和談一事,範增和項羽之間已經出現了極大的分歧,於是他便趁熱打鐵,立即請劉邦派出使者,去和範增洽談和談撤軍事宜,範增正在氣頭上,見劉邦和談的使者偏偏找著了最反對和談的他來洽談和談,自然更加生氣。但在劉邦使者的糾纏下,範增無奈隻得帶著他們去找項羽,並且表示和談之事他絕不過問,免得聽了心煩。使者見了項羽後,按照陳平的吩咐,請求項羽也派出特使到漢營,以表達楚軍對和談的重視。項羽覺得這個要求很正常,於是便派出特使到漢營進行洽談。

負責接待項羽特使的,自然是陳平。陳平故意放出風聲說漢營派使者到範增處,而楚國的使者也是範增派來的,於是他要求接待人員,要以最親切最隆重的禮節接待範增的使者。

在隆重的宴會上,陳平不斷親切而又鄭重其事地對使者說,回去一定要代他向“亞父”請安,言談中不斷透露自己確認對方就是範增的使者,隻字不提項羽。

楚軍使者本來便是項羽派來的,因此也立刻向陳平聲明他們是項王的正式代表,而不是範增派來的私人代表。想不到,陳平卻驚訝地說:“真的麼,你們真的不是亞父的使者,而是項王的使者嗎?這太讓我意外了!”

說完這些,陳平連一句辭別的話都沒有,立即離開了現場,令接待人員撤下隻有最尊貴的客人才配用的那些餐具,然後派出自己的副官去接待使者,並重新擺上了最簡單的菜肴。

項羽的使者立即感到受了侮辱,回去後便立即詳細地向項羽彙報了這件事情。項羽聽了,非常不高興,但他又不好意思直接向範增求證,隻好自己在心中生悶氣,在行動上自然也顯現出對範增的疏遠。

範增見和談似乎沒有進展,於是要求項羽對劉邦采取行動。但項羽心中有鬼,對範增的積極態度便抱不置可否的冷淡態度。敏感的範增很快就察覺到項羽對他的態度,不過他無法想像項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

前些日子的鍾離昧事件,已使範增對項羽的猜忌心感到非常地憤怒和不滿。不久,當他知道項羽也對自己產生懷疑時,更是火冒三丈、怒不可遏。這個可憐的老頭氣得全身發抖,心想自己這麼大年紀,竭盡全力,拚死拚活,為的到底是什麼?不過是對楚國的一點使命感而已。然而從項梁到項羽,從巨鹿大戰到滎陽攻防,他的辛苦又得到了什麼報酬?

項羽畢竟太年輕了,驚人的軍事天才使他二十八歲即成為全國性的軍政領袖,但是自負和任性,也使項羽無法感受人性間的黑暗麵。基於相同的貴族背景,項羽仍視範增為前輩而給予應有的尊重,甚至尊其為亞父。而範增表麵上似乎位高權重,其實項羽一點也無法和他溝通,也無法了解他的真實想法。

傷心至極,範增決定辭職。他對項羽說:“天下不久將要平定,我的年紀太大了,留下來也不能為你出什麼主意,請準許我退休回鄉吧!”

項羽其實也不想範增離開,但他不知道怎樣挽留範增。何況,項羽也認為範增倚老賣老,太不尊重他了。因此,項羽並沒有挽留範增,他批準了範增的辭職請求。這時,項羽的心中感到非常悲憤,他認為大家都不了解他,大家都在背叛他。

範增並不想離開,但又不得不離開。

走時,他隻帶了一個奴仆,準備先到彭城將自己的東西整理一番,再返回故鄉築屋隱居。範增沒想到,很快,連這些隱居的生活都不可能實現了,由於心中的怨恨、痛苦和不滿,使他心火上升,宿疾背疽惡化,尚未到達彭城便死於半途中。據說,範增在一路上,故意走得很慢,他一直盼望著項羽能醒悟過來,派人將他追回去,但等了一路,也沒見有人來追他,到最後他就徹底地絕望了。

《史記》未為範增立傳,他的故事主要見於《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陳丞相世家》。

關於用間,《孫子兵法·用間篇》曾用專篇加以論述,並將用間分為因間、內間、反間、死間和生間五種方式,但這並不能包括所有的用間方式,所以《兵經》又將其分為生間、死間、書間、謠間、賂間、敵間、鄉間、友間、女間、恩間、威間等十六種。清朝朱逢甲更著有《間書》一部,係統地記載了我國曆史上的種種用間事例。

《孫子兵法·用間篇》認為:三軍之中,沒有比間諜更親近的了,賞賜沒有比間諜更優厚的了,事情沒有比間諜更秘密的了。不是聖賢之人不能使用間諜,不以微妙的手段就無法得到間諜的實情。實在太微妙了,沒有什麼地方不能使用間諜。所以,賢明的君主和優秀的將帥,如能任用有高超智慧的人為間諜,必定會成就大功。

在所有用間形式中,“反間”是最為巧妙最為高明的一種。總的說來,反間計是以敵間為己間的一種謀略。具體說來,則在利用敵間時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設法收買,二是將計就計。所謂設法收買,是指用金錢或美女等收買敵方間諜,使之在表麵上為敵人工作,而實際上卻是在為我方服務。

而“離間”計,則是以引起對方集團中力量的“內耗”為手段,隻要能造成對手內部實力的削弱,就可以達到“分化瓦解”的目的。分化瓦解,能夠使局部從全局中分割出來,這個局部就會四麵失去依傍、掩護和協同的力量,暴露出來,削弱戰鬥力,然後由局部的變化影響到全局的變化,將使局部的勝利轉化為全局的勝利。

運用離間計必須針對對手的特點,利用矛盾,不露痕跡。孔子在魯國幫助魯哀公治理國家,很有成績。百姓安樂,社會風氣好轉,路不拾遺。敵國的齊景公卻因孔子的賢能而憂慮,大臣黎且對齊景公說:“要除掉仲尼,就好像吹動毛發一樣容易。您何不用重金高位歡迎他來齊國,並送給魯哀公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滋長魯哀公貪戀之心,沉溺聲色而懶於過問國家政事。仲尼必然進言勸諫;魯哀公不聽,仲尼就會輕易離開魯國。”

齊景公按照這個計謀而做,派黎且送十六名美女給魯哀公。魯哀公十分喜歡,從此懶得過問政事,孔子勸諫無效,便離開了魯國,到楚國去了。

黎且所獻的“間賢”計,把握住了魯哀公嗜好玩樂的習性和孔子正直的品行,製造正直與荒淫之間的矛盾,達到從魯國除掉孔子的目的。如果魯哀公接受勸諫,從善如流,群臣團結無間,黎且的“間賢”計謀也就無法實施了。

“離間”計最精妙的部分,是可以將一個局部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割斷其局部與整體的關係,這個局部就會孤立無援,失去活力。局部孤立後的力量大大小於它原來處於係統中的力量。而局部被逐一分離,各個擊破,整體也必然土崩瓦解。

著名的長篇曆史小說《斯巴達克斯》中,描寫傑出的奴隸起義的英雄斯巴達克斯以前淪為角鬥士時的一段情節。他在一場驚險的團體角鬥中,眼看同伴一個個倒下去了,隻剩下他一個人要對付對方的三個人。就他的鬥技來說,斯巴達克斯是出眾的,可是三個強手對他展開聯合攻擊,他寡不敵眾,難以招架,勢必將被對手殺掉。

此時,斯巴達克斯急中生智,有了一個擊敗對手的計謀。隻見他找了個機會,從三人的圍攻中抽出身來,拔腿就跑。三個對手窮追不舍,由於這三個對手追趕的速度有快有慢,在他們之間漸漸拉大了距離。突然,斯巴達克斯返身戰鬥,迅速打倒了第一個追上來的對手,接著又打倒了趕上來的第二個,過了片刻第三個追到麵前,他又打倒了第三個。看台上的貴族原先見他逃跑,紛紛發出輕蔑的笑聲,此時見他運用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計謀,轉敗為勝,又一致為他鼓掌喝彩。

斯巴達克斯將一場一對三的劣勢殘局,變成了三場一對一的優勢活局,最終贏得了勝利。在社會交際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善於進行科學分析,解剖難題組成的各個部分,分別加以否定或肯定、去偽存真,就能分化疑點,使難題迎刃而解。

這種采取分化、瓦解對手以達到逐一消滅的計謀,在我國古代,運用得十分普遍。

戰國時,齊國有三個大力士,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他們因勇猛異常,被齊景公寵愛,相國晏子遇到這三個人總是恭恭敬敬地快步走過去。可是這三個人每當見晏子走過來,坐在那裏連站都不站起來,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裏。這三個人仗著齊景公的寵愛,為所欲為,當時齊國的田氏,勢力越來越大,他聯合國內幾家大貴族,打敗了掌握實權的欒氏和高氏,威望越來越高,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田開疆正屬於田氏一族,晏子很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危害國家,想把他們除掉,又怕國君不聽,反倒壞了事,於是便想了一個計策。

一天,魯昭公來齊國訪問,齊景公設宴招待他們。魯國是叔孫若執行禮儀,齊國是晏子執行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於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正當兩位國君喝得半醉的時候,晏子說:“園中的金桃已經熟了,摘幾個來請二位國君嚐嚐鮮吧!”齊景公傳令派人去摘。晏子說:“金桃很難得,我應當親自去摘。”不一會兒,晏子領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六枚桃子。齊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子說:“還有幾個,沒太熟,隻摘了這六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齊景公每人一個金桃。魯昭公邊吃邊誇金桃味道甜美,齊景公說這金桃不易得到,叔孫大夫天下聞名,應該吃一個。叔孫大夫說:“我哪裏趕得上晏相國呢!這個桃應當請相國吃。”齊景公說:“既然叔孫大夫推讓相國,就請你們二位每人吃一個金桃吧!”兩位大臣謝過齊景公。晏子說:“盤中還剩下兩個金桃,請君王傳令各位臣子,讓他們都說一說自己的功勞,誰功勞大,就賞給誰吃。”齊景公說:“這樣很好。”便傳下令去。

話音未落,公孫捷走了過來,得意洋洋地說:“我曾跟著主公上山打獵,忽然一隻吊晴大虎向主公撲來,我用盡全力將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還不該吃個桃子嗎?”晏子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應該吃一個桃子。”公孫捷接過桃子就走。

古冶子喊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麼稀奇的,我護送主公過黃河時,有一隻黿咬住了主公的馬腿,一下子就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裏把黿殺死了,救了主公,像這樣大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呢?”齊景公說:“那時候黃河波濤洶湧,要不是將軍除黿斬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吃個桃子。”晏子急忙送給古冶子一個桃子。

田開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來大喊:“我曾奉命討伐徐國,殺他們的主將,抓了五百多個俘虜,嚇得徐國國君稱臣納貢,鄰近幾個小國也紛紛歸附咱們齊國,這樣的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晏子忙說:“田將軍的功勞比公孫將軍和古冶將軍大十倍,可是金桃已經分完了,請喝一杯酒吧!等樹上的金桃熟了,先請您吃怎麼樣?”齊景公也說:“你的功勞最大,可惜說晚了。”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殺黿打虎有什麼了不起!我跋涉千裏,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國君主麵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麼臉活著呢?”說著,竟揮劍自殺了。公孫捷大吃一驚,拔出劍來說:“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沒臉活了。”說完,也自殺了。古冶子沉不住氣說:“我們三人是兄弟之交,他們都死了,我怎能一個人活著?”說完,也拔劍自殺了。人們要阻止已經來不及了。

魯昭公看到這個場麵,無限惋惜地說:“我聽說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擋之勇,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

二、你方唱罷我登場,大贏之後是大輸

——勝敗乃兵家常事

●為增漢軍凝聚力,劉邦率軍攻彭城

項羽分封天下,劉邦被迫入漢中時,跟著劉邦去巴蜀、漢中的嫡係部隊,大約有三萬人。過棧道時,摔到山穀下死傷了一部分,因對棧道產生恐懼半途逃走了一部分,到了巴蜀、漢中因對惡劣的地理環境不適應感到前途渺茫,因而又有一部分人逃回了中原。這樣三下五除二,最後留在巴蜀、漢中的嫡係部隊,頂多隻有兩萬了。

韓信被拜為大將後,在漢國首都南鄭征募軍隊,使漢軍恢複到三萬人。韓信運用暗渡陳倉之計攻打關中時,除了留守一部分兵力外,其餘幾乎都已傾巢而出,進攻關中了。

平定關中後,在關中補充的軍力,以秦人為主。秦國在政權崩潰之際損失慘重,所以兵力非常有限,估算能夠集結的武力仍不到三萬,若加上原有部隊人數,隻有六萬不到。

然而,項羽光是征齊的主力部隊便有十萬之眾,留在楚地的守備人馬則應有兩倍以上。以劉邦的六萬關中軍去和項羽幾十萬楚軍作戰,無異於雞蛋碰石頭。鑒於兵力上的懸殊太大,因此劉邦大量集結了諸侯的兵力,據史料記載,進入洛陽時,劉邦的兵力已高達五十六萬。

直屬部隊不到十分之一,聯盟軍卻有十倍之眾,這就是劉邦軍團的現狀。麵對這個現狀,劉邦本人要做的,便是整天忙著對付這些聯盟軍的領袖了。張良和陳平則忙著溝通、協調和這些聯盟軍領袖間的關係,讓他們勉強維持表麵的團結。補給上由鎮守關中的蕭何負責,蕭何是漢軍的大管家,吃的穿的用的全都找他,伺候不好哪一個都要罵娘。與所有人比起來,韓信的日子最不好過。由無名小卒一步登天,躍上兵馬大元帥的高位,再有本領但資格太嫩,要想完全指揮得動樊噲、灌嬰和周勃等主力軍團已不太容易,又得麵對這數十萬臨時整編的“外籍軍團”,光是軍紀的維持就夠傷腦筋了。

時間一長,幾乎所有人都頂不住了。所謂窮則思變,麵對這支軍心煥散、各懷異誌的龐大的雜牌軍團,劉邦認為應該迅速找出一個具體目標,以增強漢軍的凝聚力。韓信等人對劉邦的這個想法,都極為支持,這也是大家都曾想過而沒有想出的結果。後來,劉邦綜合了大家的想法,提出,為了增強漢軍的凝聚力,最好的辦法是攻下項羽的大本營——彭城!

進攻彭城,等於和項羽麵對麵決戰。

這個目標雖然具體,但實在是太大了,也就是說,要實現這個目標,困難實在是太大了。在劉邦看來,人隻有在麵對巨大的壓力時,才會迸發出超人的力量,才會創造出奇跡。同樣,一群人隻有在麵對共同的困難時,才會更加團結,一致對外。

其實,劉邦之所以敢提出攻打彭城的想法,主動是他清楚,項羽和其主力部隊現在仍滯留在混亂的齊地,彭城的守備力量勢必不強。

就這樣,劉邦的軍隊迅速向彭城開赴了。

這時,項羽遠在齊地,彭城空虛,劉邦率五十餘萬大軍,從氣勢上就把彭城守軍給壓倒了。於是,彭城即刻陷落。

五十多萬雜牌軍像潮水一般湧進了彭城,進了彭城後劉邦再想約束這幫人,就像當初剛進入鹹陽時那樣——已經晚了(其實,劉邦根本就沒想過約束)。這些人進了彭城後,馬上開始了肆無忌憚的掠奪財物活動。

掠劫彭城,使劉邦自入關中以後的“義名”遭到嚴重損害,雖說這是敵人的巢穴,到底仍是楚國的總部。楚國軍民的悲慘遭遇已使原先支持劉邦的楚國長老,對漢軍完全采取警惕的立場了。

更讓韓信擔心的是劉邦的態度,他似乎被這個輕而易舉得到的大勝利衝昏了頭。劉邦這次的態度完全不同於進入關中時,或許是因為鴻門宴時受到的壓抑在此刻完全爆發了。他下令沒收項羽私有的珍寶、財富、美女,並且每天在項羽的宮殿裏開慶功宴。

樊噲、夏侯嬰等人雖一再苦勸,但劉邦仍我行我素。

連張良對此都感到束手無策。張良預感到,一個大災難很快就要來臨了。

●項羽回軍收彭城,漢軍方贏即大輸

韓信雖有軍事奇謀,但到底領軍經驗不足。現在軍紀渙散,所有人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忙著搜刮民財,燒殺搶掠,見到這種情形,韓信急壞了。身為大將軍,麵對這種狀況,他又不能坐視不管,光整天忙著協調各軍團間為了爭奪財物而發生的糾紛、內訌,就把個韓信忙得天昏地黑,又急又氣,甚至把身在敵境時最重要的布防工作都忽視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