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卷土重來,雙雄對峙(3 / 3)

漢軍的悲劇就在於,他們以為攻陷了楚軍的大本營就已大獲全勝,忘掉了項羽在齊地仍率領著完整的主力部隊。

對項羽來說,他之所以忘了彭城的防務,是因為他從未想過有人會敢來攻擊他的大本營。他自認天下無敵,隻要他不攻擊人家,已經對別人夠好了,誰還敢來攻擊他啊。所以,當項羽率領主力部隊攻打齊國的田榮時,彭城附近的防守力量非常薄弱,因為項羽根本不相信有人敢攻擊他的大本營,更不相信那個臭魚爛蝦一樣的劉邦,會吃了豹子膽,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因此,當韓信率領五十萬大軍火速攻向彭城時,留在彭城的守軍似乎一點反擊的力量也沒有。

見到劉邦的聲勢如此浩大,楚地附近的長老幾乎完全束手旁觀,親項羽的九江王英布等人也不願卷入這場為義帝複仇的攻防戰。

一舉攻陷彭城,使劉邦的聲勢達到了曆史最高點。

想起自己在鴻門宴上未聽範增勸諫而放了劉邦一馬,項羽心中便後悔不迭,他因自己受到劉邦的欺騙而暴跳如雷。他暗暗發誓,這一次一定要將劉邦親手抓住,將他碎屍萬段,以解心頭之恨。但身在齊地,狡猾的田橫采用的遊擊戰,把項羽的十數萬大軍分散開了,要迅速集結起來相當不容易。況且項羽也沒有那份耐心,他立刻將齊地的指揮大權交給大將龍且,自己則率領三萬主力部隊急速返回彭城。

彭城失陷前夕,留守的範增料到守不住,為了保存實力,他及時撤出了守備部隊,並將軍隊駐紮在彭城東北方一個叫蕭的小鎮,一麵派急使向項羽求援,一麵緊張地注視著漢軍的行動,時刻防備著漢軍的攻擊。勝利的漢軍陷入混亂的消息,範增大概也早已通知了項羽,項羽敢以三萬人馬緊急回防,主要的原因也在他判斷劉邦大軍已沒有了作戰實力。

因人數少,行動迅速,項羽更急著活捉劉邦報仇,日夜兼程,很快便到達蕭鎮和範增會合。拂曉時分,項羽大軍攻入了部署於彭城西北方的漢軍陣營。漢軍尚在酣睡中,毫無防備,很快便潰不成軍,被項羽打得逃向彭城。在彭城的劉邦得知楚軍反攻的消息,立刻集結人馬準備抵抗。但軍紀陷入混亂狀態的漢軍雜牌軍團,已經沒有了作戰力,隻有由韓信直接統率的少數部隊勉強還有一些戰鬥力,被韓信督促著集結在彭城西方原野全力迎擊來勢凶猛的楚軍。

這時,城裏和城外的漢軍已亂成一團,這種好像世界末日來臨時的混亂場麵,嚴重打擊了準備硬戰的漢軍士氣。韓信雖自出漢中以來屢建奇功,但麵對這種士氣,也是無可奈何,知道大勢已去,隻能硬著頭皮迎擊楚軍,這總比聞風而逃的好些。

項羽的部隊火速攻到,攻擊力之強,讓這些防守的漢軍如見虎狼般驚駭。見此情形,為了保存實力,韓信隻得下令掩護著劉邦,全軍撤離彭城。想不到軍令剛下,全軍立刻潰散,韓信隻得派人通報劉邦,讓他多多保重,自己則率領殘部迅速撤退。

彭城漢軍大亂中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劉邦指揮著直屬部隊撤向南部山區,在靈壁東部的睢水附近被項羽大軍追擊,漢軍立即潰散。潰散的漢軍走投無路,紛紛跳入睢水,被項羽軍隊擊斃或自相踐踏而死的漢軍,高達十多萬人,睢水竟被屍體堵塞,漫上岸來。混亂中,張良和陳平等人已無法和劉邦保持聯絡,隻得各自逃命,夏侯嬰則率領侍衛軍團保護著劉邦,毫無方向感地逃到了一座山中。

劉邦逃到山中時,天剛剛黑下來。自拂曉前夕被項羽突襲,到五十餘萬人全部潰逃,隻是一個白日的事情。驚魂未定,劉邦想想這一天的經曆,真如做了一場噩夢一般。

彭城大敗,這個血的教訓,終於讓劉邦明白了什麼叫做驕兵必敗。

驕兵所以必敗,因兵驕後,必然懈怠無備、輕敵麻痹,必然不能客觀地正確地看待敵情與己情,如此則敵人正可乘機發動襲擊,致其慘敗。對於己方來說,是因驕致敗,對於敵方來說,則是“攻其無備”。

兵驕多因將驕,而將驕的原因卻有多種。第一種是因勝,大凡屢勝之後,將領最易產生驕傲之心,並由此而輕敵,而懈怠。不知敗可致勝,勝亦可致敗,勝與敗可因一定條件而互相易位的道理。

第二種是因才。作為一名將領,必須具有過人的才能,因為不如此便不足以統兵作戰和克敵製勝。但是,才能也可以使將領產生驕矜之心,三國時關羽之對陸遜即是如此。關羽在三國時被稱為虎將,他守荊州時,大舉進攻襄陽,擒於禁,斬龐德,水淹七軍,逼得曹操竟然動了遷都以避之的念頭,不能說沒有文韜武略,但他卻恃才而驕,看不起陸遜,認為陸遜不過是一個白麵書生罷了。然而,正是這個陸遜,使得關羽身敗名裂。

第三種是因強,兵力強大當然是好事,以強勝弱也是軍事上的普遍規律。但若是盲目恃強,卻是驕傲心態的一種表現,同樣容易導致失敗。曆史上許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其中強的一方便往往是因強而驕因驕致敗的。總之,驕兵必敗,是一個經過血的代價得出的規律,作為一個聰明的將領,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驕傲輕敵。不僅不能驕傲輕敵,而且應善於利用驕兵必敗的規律,千方百計地誘導敵人,使之驕傲,以便戰而勝之。

吃一塹,長一智,劉邦總算從中吸取了教訓。

●漫漫天涯逃亡路,劉邦三棄親骨肉

劉邦攻打彭城時,又將家屬帶回了沛縣,由同鄉人審食其負責照顧。審食其和周勃一樣,都幹過專為人家辦喪事的樂師,因此在鄉間的人際關係相當不錯。周勃後來追隨劉邦起義,而審食其仍在家鄉從事他的樂師職業。王陵主動幫劉邦解救他的家屬時,就是在審食其的協助下,才成功地救出劉公及呂氏等人的。因為這些,劉邦便把照顧家人的事也托付給審食其了。

彭城大敗突如其來,情況緊急,審食其判斷項羽定會派人來沛縣捉拿劉邦家屬,於是便緊急將劉公、呂氏等人護送到山區避難。此時,劉邦的兩個孩子都不在身邊,審食其隻得請求親戚等孩子回來時照顧他們,自己則帶著劉公、呂氏先行逃離沛縣。

劉邦逃過了項羽的追捕後,放心不下家人,也和夏侯嬰火速返回沛縣,到了沛縣聽說審食其已將他的父親和妻子呂氏轉移走了,於是放下心來,便帶著剛回來的兩個孩子,坐在一輛馬車上準備共同逃亡。

劉邦剛出村,項羽派來捉拿劉邦家屬的騎兵隊,也在這時候進入沛縣,夏侯嬰於是親自駕著馬車,由數十名士兵護送劉邦向北逃亡。楚軍發現了劉邦的蹤跡,在後麵窮追不舍。劉邦十分心急,下令舍棄自己的兩個孩子以減輕馬車的重量,並可借此擾亂楚軍追捕的目標。但沒有一個部屬願意執行這個命令,劉邦隻好親手推下兩個孩子,以求全軍安全脫離追捕。

劉邦把兩個孩子扔下後,夏侯嬰卻立刻停車讓這兩個孩子回到車上,即使劉邦大聲怒斥,夏侯嬰也不為所動。劉邦連續三次推下孩子,夏侯嬰也不顧危險,三次停車救回孩子,並大聲向劉邦喊道:“現在情況雖然萬分緊急,但也不能慌亂地盲目奔逃,為何非要丟棄無辜的孩子呢?”

夏侯嬰又故意將馬車的速度放慢,並下令護衛的騎兵跟隨著慢慢前進。劉邦大怒,隨即舉劍威脅夏侯嬰,讓他把馬車的速度加快,但夏侯嬰對劉邦的威脅絲毫不為所動,周圍的侍衛也表示寧願戰死也要保護劉邦的兩個孩子,絕不會扔下他們不管。

劉邦見眾人都竭力反對自己,也覺得自己大概做得太過分,索性不再過問此事,聽天由命地躺在馬車上,麵無表情地看著後麵越來越近的楚軍追兵。

由於眾人齊心協力,在夏侯嬰的指揮下,臨危不亂,不慌不忙,利用複雜的地形,和敵人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巧妙地在山區中將追擊的楚軍甩開,安全地逃離了沛縣。

●逃往下邑——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

逃出了沛縣,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但接下來往哪兒逃比較安全,倒把大家難住了。因倉皇奔逃,攜帶的糧食不多,而且連日奔波,大家也需要稍事休息一下,如何找個安全地方休息、補給一下呢?

最後,還是劉邦想出了一個最安全、同時也是最危險的地方——下邑!

下邑在碭山附近,屬魏國管轄,眼下正由呂雉的哥哥周呂侯呂澤鎮守。由於下邑是呂雉父親呂公的大本營,呂氏家族在這兒人際關係相當好,呂澤在那兒也很有些勢力。

但如果項羽知道劉邦逃到了下邑,下邑這個小城不出一個時辰就會被攻破,所以到下邑後的保密工作就一定得做好,不能有一點風聲透露出去。

呂澤的下邑城裏,隻有一千名士兵把守,可見下邑不是個戰略重地,項羽對這兒一定不熟悉,也根本不可能想到劉邦敢逃到這裏。

決定下來後,劉邦和夏侯嬰選擇了一個沒有人走的小道,進入了下邑。

自劉邦在彭城潰敗以來,原來投向漢軍的諸侯紛紛反叛,魏、趙等地的軍團都投降了項羽,連關中的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也被迫投降了項羽。另外,還有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審食其帶著劉邦的父親劉公、妻子呂雉在逃亡途中也被項羽擒獲,項羽已將他們監禁起來做了人質。

但有一件事,卻讓劉邦異常興奮。他逃到下邑後,竟在那裏見到了張良,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劉邦的想法竟和張良的不謀而合——下邑是最危險的地方,同時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最危險,是因為這裏防守力量薄弱、不堪一擊;最安全,是因為這個地方實在太小也太偏僻,敵人根本不可能想到這個地方,另外這裏是呂澤的地盤,呂澤在這兒的人際關係非常良好,而呂澤又是劉邦的小舅子,沒有比這層關係更親密的了。

另外,劉邦見張良也逃到了這裏,除了為自己高人一籌的計謀立即得到驗證而感到驕傲外,也為和張良重新彙合而感到高興,張良的謀略更高,離開下邑後的逃亡路線就可以全權委托給張良處理好了。劉邦的一顆心總算放了下來。

從張良那兒,劉邦得知,韓信和他的嫡係軍團,現在仍堅守在睢水之南,牽製住了不少楚軍,很多潰散的軍團也已慢慢向那兒集結。聽到這個消息,劉邦大喜過望,忙和張良商議,應該立即秘密通知各軍團領袖,讓他們秘密前往下邑,召開一個漢軍重建工作的軍事會議。

呂澤的保密工作做得相當出色,因此劉邦的蹤跡一直沒有被楚軍發現。這時,項羽的注意力也無法完全放在劉邦身上,因為留守齊國的楚軍,此時已被田橫的遊擊戰術打得頭昏腦脹,項羽回軍彭城後,田橫便趁機收複了三齊,所以現在項羽必須重新整編楚軍,以麵對新的局勢,搜捕劉邦的動作也因此遲緩了下來。

劉邦因而有了喘息的機會,可以坐下來謀劃重整旗鼓的工作了。

●重振旗鼓,劉邦固守滎陽

從大贏到大輸,劉邦開始深刻地反省自己。彭城大敗,讓劉邦明白,硬碰硬、麵對麵的較量,他劉邦永遠都不是項羽的對手。也就是說,若想打敗項羽奪得天下,靠的是智,而不是力。

呆在下邑這一段時間,讓劉邦有時間思考了許多問題。經過深思熟慮後,劉邦便秘密召見了幾位重要大臣和各軍團將領,宣布:“我願意放棄函穀關以東的統治權,讓給肯和我合作共同來對抗項羽的人,你們認為有誰可以成為我們的重要夥伴呢?”

這便是楚漢相爭中,劉邦以聯盟方式與人共分天下的基本策略。鑒於項羽一向對有功者忌之,不願給予獎賞,劉邦這個分享天下的氣度和政策,正是和項羽鬥爭的最有利武器。

在這個基本策略的啟發下,劉邦的首席智囊張良提議三個重要人物,可以予以合作:“可以有效地協助我們對抗項羽的,有三個人特別重要。第一位,是九江王英布,他是項羽以外楚國的首席猛將,在滅秦戰役中,英布曾多次出任先鋒大將,出生入死,戰功顯赫。所以,他對隻得到九江王之位,心裏非常不滿,和項羽間已出現嚴重的貌合神離的現象。第二位,是遊擊王彭越,他的出身低,是以和項羽一向格格不入。分封時他和田榮一樣遭到刻意貶低,所以不久便加入齊國反叛陣營,目前已掌有大部分梁地。大王可速派急使和這兩人結盟,便足以讓項羽傷透腦筋了。至於大王陣營中,現在隻有韓信可以獨擋一麵,應該讓他獨立掌握一個軍團,以和漢軍互為犄角。若大王想和他人分享天下,可聯合這三個人,便足以擊敗項羽了。”

從張良的這些話中,可以看出,韓信一定沒有參加這次高級軍事會議。此時,他大概正在睢水南岸獨擋楚軍的壓力。

韓信怎麼安排與授權,是內部事,這個問題應該很快就能解決。劉邦和彭越之間過去有過交往,隻要劉邦肯付出大的代價,對他封官加爵,相信也不難收買。現在最難收買的是英布,雖然英布和項羽有過不愉快,但到底他仍是楚軍的首席大將,要遊說他,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遊說不好就會被他先砍了腦袋也說不準。

但張良卻堅信,隻要派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曉以利害,收伏英布,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為英布和項羽之間的關係並非無懈無擊,仔細分析起來,便會發現,他們之間表麵雖然和睦,其實內心的矛盾已經相當深了。第一,當項羽要出兵攻打齊國田榮時,曾向英布征兵,也希望英布本人參加。但英布卻稱病不往,隻派個偏將率數千人隨行。第二,劉邦攻入彭城時,英布卻袖手旁觀,項羽為此很是惱怒,他曾數度派遣使者去了解英布為何一直未出兵援助,但英布仍一再以重病在身為由加以推托。另外,項羽回彭城後,又召英布前往會麵,英布又托病不往。

從這幾點來看,英布和項羽之間的矛盾,已經相當深了。隻要看清了這些,循循善誘,就有可能將猶豫不決的英布拉入劉邦的陣營。

這次高級軍事會議後,劉邦認為在下邑待得太久,勢必會暴露形跡。因此,當得知漢軍大部分人馬已在睢水和韓信會合,劉邦便由下邑向西轉到碭地,在這兒集結分散在各地的軍隊後,便前往虞地暫時駐營。

然後,劉邦又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準備在虞地稍事休整後,就前往糧都滎陽堅守。原來,彭城大敗的消息傳到關中後,鎮守關中的蕭何便將關中守軍分出一個軍團去進占糧都滎陽,以斷絕楚軍和其他諸侯軍對中原糧食的控製。隨後,蕭何又急速編組未滿二十歲的青年近衛軍和年紀較大的老年軍團,由他們負責關中地區的防守事務及關中和滎陽間的聯絡和補給。

這樣,滎陽就成了防守陣容最堅固的一個堡壘。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選擇固守滎陽作為爭霸中原的大本營,正是看中了這點。

劉邦進入滎陽後,迅速集結軍隊,加強了滎陽的防守能力。項羽時常從彭城派兵前來騷擾,漢軍也不甘示弱地在滎陽以南的京、索間叫陣,雙方互有勝負,一直呈膠著對峙狀態。

項羽經常派機動靈活的騎兵部隊攻打劉邦的守軍,為了對付項羽的騎兵,劉邦也緊急籌建騎兵部隊。大家公推秦國關中騎兵名將重泉人李必和駱甲為騎兵總指揮,但兩人卻對劉邦說:“臣等是秦國舊部,恐軍中將領無法完全信任我們,反而會影響騎兵團的作戰能力,還是由漢軍大將中善騎者為指揮官,我倆負責實際的訓練和領軍即可。”

劉邦覺得有理,於是拜灌嬰為中大夫令,領騎兵軍團司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並率領騎兵軍團與楚騎軍大戰於滎陽東方的平野上。北方人擅長騎射,騎兵軍團組建不久,就和楚軍的騎兵交了幾次鋒,每次都將楚軍騎兵打得大敗而歸。從此,楚軍便很難侵入滎陽以西了。

於是漢軍在滎陽建立堅固基地,又築甬道將敖倉和滎陽接連,派軍堅守,完全掌握了敖倉一帶的糧食,準備和楚軍作長期抗戰。

不久,韓信在各處戰場捷報頻傳,大大打擊了項羽的勢力。隨後,劉邦派到九江王英布那兒的使者隨何也不辱使者,利用三寸不爛之舌,終於將英布說服,投奔了劉邦。

隨著劉邦聯盟的管轄區域的增大,加之兵力分散,這就讓劉邦無法有效控製,為此劉邦很是苦惱。於是,酈食其便建議劉邦應恢複封建體製,將劉邦和諸侯間的關係密切聯係起來。

酈食其說:“昔日商湯討伐夏舛,封夏舛之後代於杞;周武王伐殷紂王,封其後代於宋。但秦國卻不懂得這一道理,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諸侯的後代臣民均無立錐之地。陛下若能再立六國之後,其君臣、百姓必感激陛下之德行,絕對會自願歸屬於陛下。一旦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成為諸侯共主。”

劉邦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便下令酈食其帶著漢王印緩,速去六國,集結諸侯舊勢力以共同對抗楚國的壓力。

酈食其前去準備的時候,正好張良外遊歸來。

聽說張良回來,劉邦非常高興,於是便迫不及待地召見張良。

劉邦對張良說:“子房啊,剛剛有人向我提了一個對抗楚國力量的策略,你來替我評估一下它的可行性吧!”

接著便將酈食其的建議,詳細告訴了張良。

沒想到張良卻笑著說:“是誰為陛下出的這個餿主意的呢?按照這個計劃去進行,陛下大勢去矣!”

劉邦傻眼了,說道:“是酈食其為我作的劃策。”

張良笑道:“也隻有酈食其能想出這個餿主意。”

劉邦忙問:“請你說說,這是為什麼呢?”

張良說:“請借用桌前的筷子,我來為陛下作個說明。昔日商湯、周武分封舛、紂後代,是因為他們評估自己有足夠的力量控製這些後代的命運生死。如今大王自己估量能夠在這方麵和項羽競爭嗎?此不可一也。周武王入殷京時,曾為商容洗雪冤屈,釋放在監牢中的箕子,祭祀為國忠誠、進諫紂王被殺的比幹,這些有力的政治號召,陛下目前有沒有呢?此不可二也。武王進入殷京後,立刻散發巨橋穀倉的存糧,並以鹿台的金錢財寶賑濟窮人。由於殷紂王的暴政,使周武王可以大量施恩於百姓,如今陛下可有這種機會?此不可三也。討伐殷紂王後,周武王之所以分封諸侯,是因為天下業已太平,所以能收回幹戈以示天下不再用兵,這點陛下能做到嗎?此其不可四也。周武王分封諸侯時,在華山之東設有馬場,表示天下無事,從此無為而治,陛下也能夠做到嗎?此其不可五也。周武王並且放牛於桃村之西,以表示從此不用再運輸糧食,不用再征民於勞役,這點陛下能做到嗎?此其不可六也。如今天下遊士離其親人,拋棄祖產,解放族人,跟隨陛下一起爭逐天下,無非想建立功勞,以獲得咫尺之封地,倘若陛下複立六國諸侯之後,天下遊士必各歸其主、回到故裏,陛下的人才將因而流散,還有誰願意和陛下共爭天下呢?此其不可七也。再者,楚國在軍事上仍為當前強國,誰能保證新立的六國之後不會反過來唯其馬首是瞻,那時候陛下能得到誰的臣服?此其不可八也。有此八不利,陛下若用酈食其之建議,臣料想陛下之大勢去也。”

這下把劉邦聽得目瞪口呆,生氣地說:“又是這個豎儒,專出餿主意,幾乎壞了我的大事!”

於是,劉邦立刻下令取消酈食其的任務。

●被困滎陽,劉邦詐降脫身

固守滎陽期間,劉邦不惜重金,全權委派陳平離間項羽和他手下幾位重要將領的關係,大獲成功。尤其是陳平運用離間計,將項羽的首席智囊亞父範增從項羽的身邊離間出走,以致病死在旅途上,給項羽帶來的損失更是無可估量。

範增去世後,項羽後悔莫及,於是便將一肚子惱怒渲泄到了劉邦身上,不但立即拒絕了劉邦的“和談”要求,還每天親自率領前鋒部隊突擊敖倉到滎陽的甬道。灌嬰雖全力反撲,但損傷十分慘重,運糧的工作於是逐漸陷入癱瘓狀態。

滎陽若繼續缺糧,唯一的結局將是不戰自潰。於是,張良建議劉邦:放棄滎陽,退入關中,以圖東山再起。

張良的建議,雖然殘酷,但這已經是眼下唯一的出路了。劉邦雖然很不情願這樣做,但麵對現實也隻好無奈地采納了張良的建議。但這麼多人一起撤退,聲勢太大,如果項羽乘機追擊,漢軍可能會再次重演彭城大戰時的潰散情形,一潰而不可收。

於是,陳平建議劉邦先撤退,待劉邦安全撤退後,再讓項羽知道劉邦已不在滎陽,便可借此減輕滎陽的壓力,也可借此機會重行部署大軍,以調整兵力過分集中在滎陽所造成的糧食嚴重匱乏問題。

但如何讓項羽知道劉邦已經撤軍,又不致有被追擊的危險?

在劉邦的將領中,有一個長得很像劉邦的人,他叫紀信。陳平便找到紀信,動員紀信犧牲自己做劉邦的替身,以拯救劉邦及滎陽守軍。不知這個擅長“陰謀”的陳平是如何做動員工作的,總之,紀信很快便心甘情願地答應了陳平。

一天深夜,陳平故意組織了二千名婦孺隊,企圖從東門逃出。項羽覺得劉邦肯定藏在這群逃亡的人中,立刻下令由四麵八方包圍攻擊,果然見到劉邦坐在漢王專用的車子裏,護衛漢王的衛士也頹喪地說:“滎陽糧食已盡,漢王向楚軍投降。”

楚軍聞聽此言,頓時為之雀躍,全集結到東門外,爭相觀賞劉邦的出降儀式。由於紀信的長相極像劉邦,加上他又穿著漢王的衣服,因此楚國將領沒有識破,便一下子將他團團圍住,等待項羽前來接受投降。這樣耽擱了很長一段時間,使漢軍有足夠的時間由西門火速撤走。

為了劉邦的安全,陳平先讓數十騎兵護送真劉邦火速撤向成皋,然後由成皋進入關中。接著,大部分滎陽守軍分批向成皋撤退,並準備和英布的守軍會合,而滎陽城中僅留下韓王信、魏王豹、和劉邦同鄉的大將周苛及樅公等人,由他們率領部分軍團準備堅守。

項羽聞報也火速趕往前線,並在滎陽城外的臨時陣地準備納降劉邦。看到紀信著漢王服飾出現在眼前時,項羽知道受騙了,不禁大怒,立即下令在滎陽城外火燒了這個假劉邦——紀信。

因不知劉邦行蹤,楚軍仍將大軍包圍著滎陽。在城牆上的周苛判斷楚軍不會放棄滎陽,他擔心楚軍攻擊時滎陽內部若有人反叛,將造成重大禍害,因此向樅公提議:“我等奉命守城,不論勝敗如何都應盡全力而為之,但魏豹卻讓我感到非常不安。他一向傾心項王,如今因戰敗不得不向我軍投降,現在楚軍緊緊將我們圍住,萬一他利用這種局勢煽動城內一些人叛變,將會釀成大禍,因此應搶先下手,除掉這個禍患。”樅公覺得有理,便和韓王信商量,派人暗殺了魏豹。

很快,項羽發現劉邦已逃出了城,大怒,立即下令全力攻打滎陽。周苛等雖拚死防守,但終因寡不敵眾,滎陽淪陷,樅公戰死,周苛及韓王信被俘。

項羽親自對周苛說:“周將軍,如果你能棄暗投明,加入楚軍陣營,我會拜你為上將軍,享受三萬戶的食邑。”

麵對項羽的勸降,周苛罵道:“項王難道還看不出,你的力量已日漸薄弱了嗎?總有一天,楚軍會向漢軍投降的。”

項羽大怒,立即殺掉了周苛。韓王信身為諸侯,項羽不敢輕易殺害,將他軟禁起來。

劉邦之所以能夠順利地從滎陽城逃出去,主要是由他綜合運用了兩個計謀的緣故:一是紀信的李代桃僵之計,二是陳平的緩兵之計。

“李代桃僵”,語出西漢無名氏的一首古詩《雞鳴篇》:“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買路旁。黃金絡馬頭,潁潁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樹生道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這首詩以比興的手法,借樹木尚能共患難喻兄弟應當同甘苦的道理。此詩後來被收入宋朝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而“李樹代桃僵”則簡化為“李代桃僵”,並逐漸演化為代人受過、為人代勞或以局部利益為代價換取全局利益的一種策略。

古代兵書《三十六計》將“李代桃僵”列為書中第十一計,解語是:“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意思是說,當事情發展到必然會有所損失時,要舍得以局部的損失換取全局的勝利。劉邦被項羽困在滎陽城內,兵寡糧少,要想守住城池已不可能,要想全部突圍而走也不可能。擺在他們麵前的路隻有兩條:一是大家同歸於盡,與城池共存亡;二是舍卒保車,犧牲個別將領以掩護劉邦為首的漢集團核心人物安全突圍。他們選擇了後者,這是一種聰明的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這種策略,就叫做李代桃僵。李代桃僵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主動的,另一種則是被動的。紀信甘心替劉邦去死,自然屬於第一種情況。但是,在古代戰場上,被動性的李代桃僵也並不少見。本來是主帥造成的困難局麵,卻在部下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將其拋出去代己受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替死鬼”和“替罪羊”現象,或曰“丟卒保車”現象。《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所描寫的曹操借糧官的頭以息眾怒的故事,當屬於這種情況。

緩兵之計是一種拖延戰術,目的在於爭取時間。戰爭中,時間因素對於交戰雙方來說本來是公平的,但由於各自所處的地位不同、情況不同,其對時間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他們有的可能需要急,需要快,貴在神速;有的則可能需要慢,需要緩,貴在拖延。項羽利在急戰,而劉邦則利在拖延。拖延的時間越久,劉邦就可以逃得越遠,相對也就越安全。事情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正是由於漢軍巧妙地拖住了楚軍,自半夜一直拖到天明,才終於使劉邦成功地逃出了虎口。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陳平的緩兵之計,即使紀信甘心替死,恐怕也難保劉邦能安全地從滎陽脫身。由此可見,一項計劃的成功實施,有時需要綜合運用多個計謀,否則將很難產生預期效果。

●引蛇出洞,劉邦陣前辱曹咎

項羽在成皋將劉邦和英布聯軍一舉擊潰後,劉邦隻得逃到趙地去征召韓信的兵馬,想以此再度南下阻擋項羽攻擊關中。這時,項羽後方的梁地又被彭越的遊擊隊偷襲,睢陽、外黃等十七城池相繼失陷。為了確保後方糧草的安全,項羽便親率大軍東進,準備蕩平彭越的遊擊隊。

東進前,項羽反複叮囑鎮守成皋的大司馬曹咎,讓他堅決不要出城和劉邦對陣,等待他從梁地回來後再行出擊。

曹咎原為秦王朝蘄縣獄掾,曾和司馬欣一起救過項羽的叔父項梁,憑借著這份功勞,成為楚軍的重要將領。雖然他並沒有什麼軍事才幹,但仍因忠誠可靠而被項羽任命為楚軍最高軍政指揮官——大司馬。

因龍且此時已去救齊,項羽又對受陳平離間計所害的鍾離昧不信任,在沒有獨擋一麵的將領可用時,項羽隻好起用了曹咎來作成皋的防守工作,因擔心曹咎不能勝任,項羽還特意讓塞王司馬欣協助曹咎守城。

司馬欣和曹咎是老朋友,又曾擔任過原秦國大將章邯的首席軍事顧問,作戰經驗豐富,由他來協助曹咎應該是萬無一失的了。

項羽深知曹咎不是劉邦的對手,因此囑咐他隻要堅守十五天即可。

劉邦當然也接到項羽離開的消息,他判斷項羽此次來回約需十數天,這十數天是奪回成皋最好的時機。於是他派出偏將率隊到成皋城門前叫陣,以一副輕敵的模樣引誘曹咎出戰。

曹咎和司馬欣自然不敢隨意出擊。

劉邦見曹咎和司馬欣不敢出城和他對陣,於是便決定用計謀引蛇出洞,然後再將守城軍隊擊潰,奪回成皋。劉邦知道,曹咎和司馬欣都是早年有恩於項梁而受到項羽重用的人,於是便設法在城中的楚軍裏放出風聲,說這種靠恩情升官的將領,根本就不會作戰,因此才不敢和劉邦出城對陣。

曹咎麵對劉邦的侮辱,憤怒異常,立即便要率軍出城和劉邦決一死戰。司馬欣好不容易才將他勸阻住。第二天,劉邦又來叫陣,這一次不僅把曹咎羞辱了一番,連他的祖宗三代都羞辱了個遍。曹咎被劉邦羞辱得再也受不住了,於是不顧司馬欣的苦苦勸阻,立即率軍出了城。

劉邦親自率軍依汜水布陣。曹咎親自帶頭渡河,攻擊對岸的劉邦。

見曹咎來勢洶洶,劉邦下令全軍後退,曹咎見狀更加緊渡河。誰知,當楚軍半渡時,劉邦立刻令漢軍回師,令弓弩手放箭攻擊河流中的楚軍,楚軍立刻陷入大亂。劉邦又命左右兩邊伏軍由河邊小樹林中衝出,向汜水中慌亂的楚軍展開大屠殺,曹咎奮力抵抗,但仍不能敵。 成皋城上的司馬欣見狀,也立刻組織後備部隊出城援救曹咎。但等到司馬欣進入汜水中拯救曹咎之際,埋伏在溫水東岸的漢軍悉數盡出,立刻截斷楚軍回城之路。

城外的楚軍見回城之路被斷絕,大為吃驚,紛紛向漢軍投降。曹咎和司馬欣眼見大勢已去,深悔未曾聽從項羽的交代,便在汜水上自刎而死。

劉邦於是渡河攻陷成皋,並在滎陽對麵的廣武縣駐營,重新控製了敖倉的糧食和補給線路。

劉邦陣前辱曹咎一事,《史記》、《漢書》及《資治通鑒》都有記載。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是時,彭越複反,下梁地,絕楚糧。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複從將軍。’乃東,行擊陳留、外黃。”“漢果數挑楚軍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皆自剄汜水上。”

劉邦之所以能引誘曹咎上當,在於其成功地運用了怒而撓之的計策。“怒而撓之”原出《孫子兵法》,為孫子“詭道十二法”之一。所謂“怒而撓之”,是指用挑逗的辦法激怒敵人的意思。此舉的目的在於使敵人失去理智,輕舉妄動,然後乘機將其消滅。這裏,“撓”是挑逗的意思。大凡人在理智時,頭腦多能保持清醒,作出的決定和采取的行動也較少錯誤;一旦失去理智,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所以,兩軍交戰時,聰明的將帥總是想方設法去激怒對手,以促使其失去理智。但是,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說,要想激怒對手,對手必須是一個易被激怒的人才行,否則便隻能是徒勞無益。而曹咎正是這樣一個頭腦簡單、脾氣暴躁的人,所以劉邦才一而再、再而三、日複一日地耐著性子設法去激怒他,而且終於達到了目的。這說明,劉邦對曹咎的性格是非常了解的。

一個人無論是做事還是為人,易怒易忿都是一大缺點。不過,作為普通人,易怒易忿所造成的危害總是有限的,而且往往是個人的,但作為三軍統帥或其他方麵的領導人來說,後果可就大不相同了。所以,無論古今,凡是明智的人,總是十分注意加強自己的修養。他們都懂得,為了遠大的目標,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下,必須善於製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