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楚王劉交等人都來了,但沒有人敢接下征剿匈奴這個重任,因為誰都知道,匈奴實在是太強悍了,弄不好就要全軍覆沒。
此時天下唯一能擊敗匈奴的,大概隻有韓信了,但劉邦不願再度起用已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起用韓信雖然可以打敗匈奴,但如果韓信打敗匈奴後再調轉槍口對準劉邦的話,大漢王朝的末日也就不遠了。
見滿朝文武竟然沒有人能提出有效的防禦策略,劉邦突然想到了劉敬,於是馬上召見劉敬,詢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匈奴問題。
劉敬對劉邦說:“天下剛剛統一,士卒需要長期的休息,才能積蓄起足夠的戰鬥力來對付匈奴,因此輕易使用武力將是很危險的。冒頓凶殘無比,連自己的父親都敢殺害,父親的妃子也都被他占為己有。對這種人隻能講實力,如果向他曉以仁義之道,無疑是對牛談琴。不過,我倒有一個計策,將可產生較長期的結果,隻怕陛下不願采用!”
劉邦問:“有什麼好方法,倒可以說來聽聽!”
劉敬回答:“陛下如果舍得將皇後所生的長公主,嫁給冒頓為妻,再饋贈以重禮為嫁奩,冒頓一定非常高興,並會立之為閼氏。閼氏生下來的孩子,便會成為冒頓的繼承人。日後,經常送他些中原的名貴特產,讓冒頓放鬆警戒心,再教他們以中華的文化禮節,慢慢地,他們便可以被我們同化了。冒頓在的時候是陛下的女婿,死了以後更可以由陛下的孫子當單於,焉有外孫會和外祖父對抗的道理。這樣久而久之,不用戰爭也可使匈奴臣服於我們。依我對匈奴人的認識,如果陛下舍不得長公主,隻肯以庶公主或宮女代替,冒頓會感覺不夠尊貴,而不肯親近。這樣,策略就無法成功了!
劉邦聽了,擊節叫好,但此時魯元公主已許配給趙王張敖,雖未過門,但已經訂下了婚約,身為皇帝怎好退親。但為了國家的安寧,最後劉邦還是決定退了趙王張敖的親事。但呂後知道了這件事後,堅決反對,並日夜哭鬧,不肯讓魯元公主嫁到蠻荒之地受苦,劉邦拗不過呂後,隻好作罷。
事情到了這兒,便沒有辦法可想了。但劉邦畢竟善於謀劃,最後,他竟想出了一條妙計:從庶公主中(妃子所生的女兒),挑選了一位姿色和氣質較佳的,讓她假冒成長公主,由劉敬護送前往匈奴,和冒頓進行和親談判。因匈奴國度和漢朝相距遙遠,根本不可能見過深居宮中的長公主,所以這件事情很快便辦成了。
對於劉邦采納劉敬的和親之計,後世多有不同的評價。
有人認為,冒頓既然不知敬事自己的父親,怎麼會知道尊敬嶽父呢?因此這樣的計策,實在不值得一提。丁晏也說,司馬遷“言婁敬之智,其言都關中及匈奴不可擊,具見碩畫,至請以公主妻單於,開千古和親之釁,此則罪之大者,匪直謀之不臧也。”認為司馬遷隻讚“其建都之安而不及他事,可雲特識”。
其實,這些議論,都有其偏頗之處。中國統一的專製政權建立之後,劉敬是第一個提出和親之策的人。從本意上講,他並非是出於誠心,而且也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漢匈之間的民族矛盾,這不能不說是這一計策的局限性。但是,似乎也不能因此而將其全盤否定。
首先,這一計策是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與合理性。漢初,匈奴正處於上升時期,其精銳騎兵三四十萬,勢力十分強大,漢政權由於連年戰爭的影響,經濟困頓,國力衰弱,根本不具備與之進行全麵的軍事對抗的能力。這時,要想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就必須有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所以,和親作為一種權宜策略,不僅是需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其次,這一計策在當時的確是收到了一定成效的。在漢匈和親之後的數十年中,匈奴未再大規模地騷擾西漢邊境,西漢王朝因而得以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恢複國力。再次,和親之計在客觀上促成了漢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之間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規模戰爭對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破壞。從上述意義上講,和親之計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也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劉敬的和親之計自漢以後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政策,在曆史上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從謀略學的角度看,和親之計實為通過聯姻的辦法而對對手加以羈縻、籠絡的策略。這種策略,多是由於對手過於強大,一時無法以武力將其打垮、出於不得已而采用的,因而確如劉敬自己所說,也屬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具體手段之一。
●立南越王,穩定南方政局
用和親政策,成功地解決了北方的匈奴危機後,劉邦便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南方。於是,劉邦派遣陸賈為使節,以璽綬拜原秦國的南海尉趙倫為南越王,並令其在南方管轄少數民族的百越人。
秦二世時,南海郡任囂彌留之際,曾召見龍川趙佗,對他說:“秦國無道,天下深受其苦,聽說陳勝起兵作亂,以後天下還不知要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南海屬僻遠之地,我恐怕亂世會影響到我們這裏,所以準備與其斷絕互通之道,以作防備,並觀察眾諸侯之變化,不幸卻重病如此,所以一直未付諸行動。我們這裏西方有番禹的峻山險嶺,東方又有南海阻斷,東西長數千裏,若有中國人的智慧相輔,此亦可為一州之王也,必要時可宣布獨立,成為一國。但郡中長吏,無有膽識者,故召見先生以共謀大事。”
說至此,任囂當場立下遺囑,要趙佗在他死後任南海尉。
任囂死後,趙佗便移檄昭告橫浦、陽山、湟厙關:“亂兵即至,緊急斷絕道路,結集兵力,謹守家鄉安全。”
隨後,趙佗暗中誅殺了秦王朝設置的官吏,代之以自己的人馬。不久,秦國滅亡,趙佗便率軍攻打桂林及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陸賈奉劉邦之命晉見趙佗,趙佗身著異族服飾接見了他。
陸賈見了趙佗,也不行禮,大聲說:“足下原是中國人,父母兄弟的墳墓仍在真定。今足下卻棄絕中國禮俗,反依從落後的蠻邦文化,欲以區區南越和天子相抗衡,我看禍將殃及自身了。秦國無道,諸侯、豪傑奮起抗暴,唯有漢王率先攻入關中,據有鹹陽。項羽背信棄約,自立西楚霸王,諸侯迫於壓力,都向他屈服,不可謂不是至強的勢力了。然而,漢王由巴蜀起兵,爭奪天下,誅滅項羽,五年內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意也。也就是說當今陛下屬天運之所屬。今足下僭號稱王南越,不助天下誅除暴逆,是以天朝將相都主張集結兵力南下問罪。唯獨天子體察人民疾苦,希望不動兵戎,所以才會派臣到這裏來冊封足下,足下應該出郊相迎,北麵稱臣才是啊!不意足下自認勢力強大,居然妄想抗命,如果朝廷聞之,掘毀足下祖墳,夷滅宗族,派遣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南越吏民可能會共怨足下,足下生命,也在旦夕之間了。”
這番話打動了趙佗,於是趙佗蹶然起坐,激動地對陸賈說:“久處蠻邦,殊失禮儀,請勿見怪!”
陸賈說:“足下知過能改,也算賢王!”
趙佗進而問道:“我和蕭何、曹參、韓信等人相比,誰更賢能?”
陸賈隨口說道:“足下似乎稍勝一籌!”
趙佗又問:“我和當今皇上相比,誰更賢能?”
陸賈見他愈說愈不像話,便正色說道:“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天下。中國的人口以億萬計,方圓萬裏,萬物殷富,政由一家統理,這種事情即使在中國也是第一遭。今君王人數不過數萬,又僻居蠻夷,崎嶇山海間,也不過漢王朝的一個郡,怎麼比得過當今皇上呢?”
趙佗被羞得滿麵通紅,自嘲地說:“我不在中國起義,所以才會在此當王,倘若讓我居於中國,也未必不如當今皇上呢!”
趙佗和陸賈談得十分投機,便邀陸賈飲宴,交談數月不倦。
一次,趙佗對陸賈說:“越中沒什麼人才,可共同交談的更少,自從先生來了,使我聞所未聞,真是幸會啊!”
於是賜給陸賈價值千金的珍寶,陸賈也把價值千金的禮物送給了趙佗,並拜趙佗為南越王,簽訂和約,向漢稱臣,雙方共同維護南方邊疆的安全和發展。
陸賈回到長安,告訴劉邦和談成功,趙佗已接受冊封,劉邦非常高興,隨即拜陸賈為太中大夫。
自此,南方政局便穩定下來。
二、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之
●重禮儀,初嚐皇帝威嚴
這段時間,政治比較安定,一切沒事,勞碌慣了的劉邦卻生了場小病。心情鬱悶使他不想見人,常躺臥在禁中休息,並告訴侍從的太監,誰也不準進來。
有時一連好幾天,也都不上朝,周勃、灌嬰等有事稟告,也不接見。樊噲聽到這種現象,立刻要求晉見劉邦。劉邦自然也拒絕接見,樊噲直闖禁中,用手推開侍從直入,大臣們也立刻跟隨其後進去,卻見劉邦正和一位宦官睡在一起。
樊噲等跪下流涕勸道:“昔日,陛下和臣等在豐沛起義,逐定天下時,是何其雄壯啊!如今天下剛定,您怎就變得如此疲憊。而且陛下重病,微臣等多麼的擔心啊!陛下不願和臣等共計國家大事,卻寧可和一個宦者獨自在此嗎?陛下難道不見趙高亡秦之事乎?”
劉邦不好意思,大笑而起,立刻上朝議事。
劉邦因自己帶頭疏於禮節,所以群臣在宮裏也就隨便起來,上朝時衣冠不整的、打嗬欠的、響亮放屁的臣子,隨處可見,蕭何每次見了都要皺眉頭,後來蕭何便把魯國儒者叔孫通請來,讓他作宮殿禮節的規劃。蕭何的麵子劉邦不能不買一點,就答應“試試看”。
叔孫通是周王朝的王族,本為姬姓,祖先世代在魯國為大夫,後稱為叔孫氏。在晉見劉邦時,叔孫通說:“儒者雖在進取方麵的力量較不足,不合於亂世,但卻頗有利於守成,對和平時期力量的凝結有很大幫助。蒙皇上準許,微臣將征調魯國的儒者,配合微臣的弟子們,共同來起擬朝廷禮儀。”
劉邦打了個嗬欠,懶洋洋地問:“這會不會太難啊?”
叔孫通說:“五帝和夏商周三王在禮樂儀式上,都有很大不同,因時世和人情的需要,有簡單也有繁雜的,微臣認為不妨采用較簡單的古禮,與秦國的繁文縟節稍有不同。”
劉邦說:“是可以試試看,但要盡量的簡單,要考慮我能夠做得到的啊!”
叔孫通於是征調魯國的儒者三十餘人,配合數位富於經驗的朝廷禮儀專家,再加上弟子數百位,西入關中,先在野外設營寨,專門研究新訂的朝廷儀式。
一個多月後,叔孫通便向劉邦報告說,可以先觀摩試演了。
劉邦看完後,也親自下場操練一番,便高興地對叔孫通說:“這個程度,我還可以接受。”說完下令所有官吏,同叔孫通共同操練學習。
三個月後,正好是新年度開始,新建築的長樂宮也完成了,諸侯和群臣舉辦朝賀的儀式。
這正是試行新訂朝儀最好的機會。所有諸侯、大臣、將領都先在宮殿門外等待。
由宮廷的侍從人員,依照事先安排好的位置,依次序引入宮殿門,並分東、西兩邊朝列。
郎中執戟侍衛,分陣排列,林立於廷中。他們全副武裝,並持兵器,旗幟鮮明,由殿門到皇帝主殿間,共有數百人,氣氛嚴肅。
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依次排於西方,麵向東。文官由丞相率領,依官職高低排列於東邊,麵向西。
接著才宣告皇帝輦車出房,百官持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依次序逐一奉賀。此時,每一個人都為禮儀之莊嚴而震恐不已。
朝禮畢,置酒宴,依禮節,不得飲至酒醉。諸侯百官坐殿上,先低頭敬禮,再仰頭行祝酒禮,以尊卑的次序,一個接一個向皇帝敬酒並祝健康。
每人飲九杯後,侍從官便宣布罷酒。
這時,禦史舉法為評判,如有動作不合禮法者,便喝令離去。
君臣置酒終日,無人敢失禮嘩亂,與往常的鬧酒喧嘩完全不同。
劉邦大為感慨,當即說:“我到今天才真正知道身為皇帝的尊貴啊!”
於是拜叔孫通為奉常,掌宗廟儀禮,並賜金五百斤。
叔孫通曾事奉過二世皇帝,後投奔項梁,項梁死後歸項羽,劉邦攻入彭城後,投降劉邦。劉邦兵敗西歸時,叔孫通仍跟隨劉邦進入滎陽。
叔孫通常著儒服,劉邦頗為討厭,叔孫通便改穿楚製短衣。劉邦以其頗懂變通之道,和一般儒生不同,因此特別喜歡他。
叔孫通有弟子百餘人,但他從未向劉邦舉薦,每有引進人員都是些作過強盜或勇武好戰之輩。弟子們因而在背後大發牢騷:“跟隨老師數年,如今好不容易在漢王手下工作,他卻又從不引薦弟子,專推薦一些不學無術的狡猾之輩,真不知道這位老師是幹什麼的?”
叔孫通聽到了,一點也不生氣,他笑著說:“漢王現在正拚著命打天下,你們這些儒生真的能為他戰鬥嗎?我優先推薦的自然是那些能斬將刈旗的勇士了。你們其實也不用氣餒,稍有耐心等待些時刻吧!我是不會忘掉你們的。”
等到長樂宮的朝禮初演完畢後,叔孫通才向劉邦建言道:“諸弟子跟隨我很久了,對禮儀頗為熟悉,這次儀典也有不少是他們共同設計的,願陛下賜他們以官職。”
劉邦於是將所有儒生均封為郎官,負責朝廷禮儀。
叔孫通以劉邦所賜的五百斤金,盡分授諸儒生,儒生至此方對叔孫通大為讚賞地說:“叔孫先生真是聖人,能知當世之要務,是值得跟隨的大人物啊!”
●建宮殿,樹立權威象征
公元前二00年,在蕭何的主持下,劉邦在長安城興建未央宮。公元前一九八年,未央宮建成。
未央宮在長安城西南隅,周邊長達二十八裏,和東南的長樂宮並立。宮殿南向,但上書、奏事、謁見者均由北闕進入,闕是一種觀門,高三十丈。而且公車、司馬等皇帝禦用交通工具亦停留在北闕附近,是以北闕成為正門。隻有東闕,可聯係丞相府。北闕名為玄武,東闕名為蒼龍,都極為壯觀華麗。前殿(皇帝辦公位置)、武庫(武器儲存室)、太倉(糧儲存室)均極為豪華。
未央宮建了大半時,蕭何曾領著劉邦去參觀,劉邦看了埋怨蕭何:“連續數年的戰亂,影響生產,臣民均陷入痛苦的生活中。我雖努力經營,成敗猶未可知,為何要花費這麼多錢財,來蓋這麼豪華的宮殿呢?”
蕭何從容答道:“就是因為天下未定,皇權未穩,更需要以宮殿來象征權威。天子是以四海為家,統治權廣被天下,非如此壯麗無法代表其尊貴和力量。而且,皇帝的宮殿最好一次就把規模定好,以免後代還要增建,對祖先有不敬的心態。”
劉邦聽了,也覺得有道理,才高高興興接受未央宮的規劃。
為了加強朝廷統理天下的能力,劉邦將中央政府的宰相蕭何提升為相國,以象征其地位及權力更高於各諸侯宰相。
未央宮建成後,劉邦置酒宴於前殿,親自舉杯為太上皇(劉太公,此時已被奉為“太上皇”)祝壽,並開玩笑說:“以前您老人家常以我為無賴,不能治產業,將來一定不如二哥劉仲,今天看看我的事業和劉仲相比如何呢?”
殿上群臣聽了,都忍不住笑了起來。劉邦也覺得好笑,想想自己從一個平民成長為一代帝王,心裏感慨萬千。
●廢立太子,理智戰勝情感
在劉邦晚年,最讓他感到苦惱的,除了匈奴威脅、異姓王叛變外,就要屬繼承人的問題了。
呂後所生的嫡長子劉盈,是合法繼承人,早在漢王時代便以之為太子了。但劉盈生性仁慈、軟弱,除了長相高大英俊外,一點也不像劉邦和呂雉。而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即劉邦最寵愛的戚姬所生的如意,既聰慧又可愛,年紀雖小,卻頗為懂事,反應又快。劉邦認為如意比較像自己,便有心廢劉盈,改立如意為太子。
雖然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當上太子,戚姬也拉攏了不少支持如意的臣子,但元老眾臣都比較同情個性仁愛、又沒有犯大錯的劉盈,所以每次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劉邦總是被別人孤立,使這件繼承人的大事,一直都沒有進展。
對廢立太子一事最擔心的,莫過於劉盈的生母呂後,長年的患難和孤獨,呂後變得相當地敏感而不安,對別人有極端不信任傾向;經常的忍耐,也將她磨練得堅強而好勝。如果太子劉盈被廢,自己未來的權勢將隨之而去,一生的心血也付諸東流。
很多人向呂後建議:張良深為劉邦所信任,若能得到張良的支持,事情就好辦多了。呂後便讓其兄建成侯呂澤設法取得張良的幫助,恰好張良也十分反對廢立太子,他認為一動不如一靜,任何人為刻意的變化,隻會造成未來的混亂。於是,張良便向呂澤建議:“這件事,光靠講道理,是說服不了皇上的。因此,即使皇上覺得我的話再有道理,也不可能聽我的。但我有一個辦法,不用說任何話,卻能讓皇上改變主意,讓他不再提廢立太子的事。大家都知道,皇上一直想邀請四位高人為其幕僚,但這四人年歲已大,皆以皇上為人傲慢輕侮,所以相偕逃匿在山中,義不為漢臣,雖然如此,皇上還是非常尊重這四位高人。現在你們倘能不吝金玉璧帛,請太子親自寫一封書信,用最謙卑的態度,準備最舒適的馬車,並派去最會講話的辯士,邀請這四位高人,我相信他們是會接受太子邀請的。如果他們能來,便聘之為賓客,經常故意和他們一起上朝廷,讓皇上看到,皇上必會驚問如何請到這四位高人,隻要皇上知道這四人已為太子謀策,對太子便是最大的助益了。”
張良說到的這四位高人,由於年紀都非常大,有“商山四皓”之稱,分別為東園公,姓唐字宣明,居園中,因以為號。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齊國人,隱居夏裏修道,故號夏黃公。角裏先生,河內軹人,吳太伯之後,姓周名術,字元道,號日角裏先生。另一名綺裏季,背景不詳。
於是呂後命呂澤使人奉太子劉盈親筆書,卑辭厚禮,去聘請此四人,四位果然接受,並住於呂澤家,作為太子的賓客。
一次,劉邦又主動和大臣商議廢立太子之事,想取得群臣的支持:廢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
時任太子太傅的叔孫通,極力為太子劉盈辯護說:“昔日,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申生,立奚齊,造成晉國混亂數十年,成為天下笑話。秦始皇不早定扶蘇為繼承人,讓趙高得以有機會詐立胡亥,造成亡國,此為陛下所親見啊!今太子為人仁孝,天下皆知也,這也是陛下和呂後辛苦教養的功勞,怎能輕易的背棄呢?陛下如果欲廢長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頭血汗此地。”
叔孫通慷慨陳辭,一副殺身成仁的模樣。
劉邦隻好說:“老先生可以去休息了,我隻是開個玩笑罷了,看把你急成了這樣!”
看到叔孫通欲舍命護主,群臣也頗感動,紛紛上言支持太子劉盈。劉邦見群臣不支持趙王如意,隻好暫時擱置此議。朝議罷,劉邦大宴群臣,太子劉盈也奉命陪侍。
劉邦突然看見在太子侍從的賓客席上,有四位看來皆八十餘歲的老翁,須眉皓白,衣冠甚偉,心裏似有所感,乃派人趨前請教四位老者的姓名,回答竟是東園公、角裏先生、綺裏季和夏黃公。
劉邦大驚道:“我曾派人尋求公等四人,您們都回避不肯見麵,現在為何又成了我兒子的賓客呢?”
四位老翁回答道:“陛下一向看不慣讀書人,常謾罵之,我等義不受辱,故而逃匿也。但聽說太子為人仁厚,恭敬愛士,天下讀書人無不延頸願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才出來輔佐太子的啊!”
酒宴散後,劉邦回到後宮,立刻召見如意的母親戚姬,傷感地對她說:“我本來想廢立太子,但有此四老輔佐,可見太子羽翼已成,不容易更動了。”
戚姬當場痛哭,劉邦也傷感不已。但從此以後,劉邦就不在群臣麵前談論廢立太子的事了,而繼續以劉盈為太子。劉盈,即後來的漢惠帝。
張良教給呂後的計謀,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事實說話。劉邦見“太子羽翼已成”,當然就不會再想著要廢掉他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好朋友和非正式顧問亞力山大·薩克斯,受到科學家的委托,帶著愛因斯坦寫給羅斯福的信來到白宮,目的是說服羅斯福支持原子彈的研製。因為科學家們得知,希特勒已經著手秘密研製核裂變的新技術。
薩克斯把早已經譯成英文的愛因斯坦的信讀給總統聽,並讀了科學家的備忘錄。可是,總統聽不懂那些艱難生澀的科學論述,反應十分冷淡。說服沒有成功。但是,經過一夜的深思熟慮,他想出了一條妙計。第二天早晨他與總統進早餐時,雖然羅斯福先發製人說:“你又有什麼絕妙的相法?你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把話說完?今天不許你再談愛因斯坦的信,一句話也不能談。明白嗎?”
“我想講一點曆史。”薩克斯單刀直入地說:“英法戰爭期間,在歐洲大陸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在海上卻屢屢失敗。這時,一位年輕的發明家福爾墩來到了這位法國皇帝的麵前。他建議拿破侖將法國的戰艦砍斷桅杆,撤去風帆,裝上蒸氣機,把木板換成鋼板。當時福爾墩已經在巴黎試驗成功用蒸氣機作動力來推進船隻,所以他才滿腔熱情地向拿破侖建議建造一支蒸氣機的艦隊,用來橫渡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國。可是,拿破侖對蒸氣機的技術缺乏了解,又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認為福爾墩的建議是異想天開,木板換成鋼板而又沒有風帆的船怎麼能行駛?因此,他皺著眉頭,把福爾墩趕出了皇宮。福爾墩無奈隻好回到美國,實現自己的理想。不久,一八0七年世界第一艘以蒸氣機為動力的‘克萊門特’號輪船終於在紐約誕生了。曆史學家評論這段事例認為,這是由於拿破侖缺乏見識,拒絕福爾墩的建議,才使英國得以幸免。若當時拿破侖多動動腦筋,鄭重考慮一下福爾墩的建議的話,十九世紀的曆史就會改寫。”
羅斯福聽完薩克斯的話,沉默了幾分鍾,然後取出一瓶酒遞給薩克斯,說了那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話:“你勝利了!”
這也是一個用事實說話的典範。
●黃老之治,開創百年盛世
劉邦對儒生一向輕蔑,所以他身邊的儒生都不敢接近他。一次,儒生陸賈故意在劉邦麵前談論琴棋書畫等一些雅致的話題,結果被劉邦臭罵了一通。劉邦說:“我們大夥兒都是在馬上得天下的,為什麼要談論那些無聊的詩書呢?”
陸賈於是便乘機說:“天下是可以在馬上得之,但卻能夠在馬上治理嗎?商湯、周武得天下是用武力,但卻也要用典章製度來守成。文武並用,才是長久之術。以前吳王夫差、智伯、秦始皇都是因過度依賴武力而導致滅亡的,如果秦朝在統一天下後,能夠效法先聖,實行仁義,陛下安得有天下乎?”
劉邦聽了,也自覺不好意思,便說:“請試著為我講一些秦所以失天下、我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今成敗的道理吧!”
陸賈便簡單地記載些存亡的關鍵原因,共有十二篇,每篇整理完後,便向劉邦奏上,劉邦都點頭稱許,左右同呼萬歲,並稱陸賈所整理出的奏篇為《新語》。
陸賈的《新語》成為西漢前期四朝統治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根據《新語》的思想,朝廷一改秦朝崇尚法家刑名之術的傳統,改為以黃老學說作為統治思想。
“黃”,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指道家思想鼻祖老子。黃老學說是戰國後期形成的一種以道家思想為主、兼收百家學說的思想流派,陸賈的《新語》,就是以黃老學說為基礎。黃老學說的核心,是主張不要“用刑太極”,要“文武並用”,並說這是“長久之術”,“無為而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要過於迷信武力的鎮壓作用,而應該文治、武功並重,對政治上盡可能減少幹預,對經濟上盡可能順其自然,這才是長治久安的治國之道。應該說,陸賈的思想符合當時的實際,從漢初近百年的實踐來看,基本上是正確的。
陸賈提出的命題,是有重要意義的,因為它所涉及的,是一個時代的總體統治思想。統治思想是根本指導思想,一切具體的指導思想都要從中產生。統治思想不明確,治國安邦就沒有方向。漢朝之所以能避免秦朝的短命下場,與陸賈提出的選擇正確統治思想的命題,是有密切關係的。
從戰爭走向和平,怎樣過好這一關?秦始皇沒過好,漢高祖能否過好這一關?薄薄一冊陸賈的《新經》,使劉邦茅塞頓開。新王朝的主人終於明白:就製度而言,必須“漢承秦製”,就思想而言,則堅決要改弦更張。
這樣,“黃老”、無為、清靜、薄賦、除苛等一係列施政措施,在漢初實行了近一百年。在一係列措施下,糧倉慢慢充盈了,府庫漸漸殷實了;“文景之治”的富足令人回味,令人陶醉。無為和放任,當然也有不盡人意之處,人們已覺察諸侯王的劍拔弩張,感到富豪們武斷於鄉曲,看到匈奴人的騷擾。然而,這一切和強大起來的綜合國力相比,又算得上什麼呢?
●蕭規曹隨,選好身後接班人
對晚年的劉邦而言,盧綰的造反,是他最痛心的一件事。
幾個異姓王,都相繼造反,也都相繼被劉邦或以武力,或以計謀除掉了。但在劉邦想來,任何人都可以造反,就是盧綰絕對不可以。誰都知道,劉邦和盧綰是同年同月同日同鄉裏生的超級摯友,如果連盧綰這樣的“鐵哥們”都造了反,那麼劉邦的失敗就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了。
盧綰的造反,對劉邦來說,真是致命的打擊。
據說,當別人把盧綰造反的消息稟報給劉邦時,劉邦一句話也沒有說,對這件事保持了一種絕對沉默的姿態。
因盧綰事件,劉邦的病情越來越糟。在征討英布時,劉邦曾親自到前線,被流矢所中。終於,盧綰造反事件讓他金瘡恢複,又因感染而得了破傷風,病情一下子惡化到了難以醫治的地步。
禦醫冒著掉腦袋的危險悄悄告訴呂後,劉邦的病沒治了。但呂後不死心,還是到處探訪良醫,經人推薦,呂後召來一位治療金瘡頗有名氣的醫師,他替劉邦診斷後表示還可以治,呂後也立刻把這個好消息轉告劉邦。
劉邦卻罵道:“江湖郎中,我以平民身份靠三尺寶劍而取天下,這都是天命啊!如今我天命已盡,就算扁鵲再生也沒有救了!”
於是不準此醫師治病,賜金五十斤,讓他離去。
呂後見劉邦這樣,也不好強求,便問道:“陛下百年以後,蕭相國年歲也已大了,他死後,可由誰代為相國?”
劉邦說:“蕭何之後,可用曹參!”
呂後又問:“曹參之後呢?”
劉邦說:“曹參之後,可用王陵。隻是王陵這個人比較憨直,可用陳平作其副手。陳平足智多謀,但意誌不堅定,難以單獨負責。周勃個性堅強,文采上則較弱,不過可用之為一股安定的力量,請命之為太尉(最高軍政長官)。”
呂後再問:“接下來呢?”
劉邦笑道:“接下來的事,你也不用知道了。”
這是劉邦最後的遺言,也是他在《史記》上,留下來的最誠摯、也最有遠見的話。
從這些遺言中,可以發現劉邦其實是大智若愚,他對每位部屬觀察得細致入微,分析上也很有道理,這或許便是韓信所說的,劉邦的善於將將的天才吧。
劉邦去世後的這段期間,是新建的漢王朝生死存亡的最關鍵時刻。他去世時,繼任的劉盈是位不到二十歲、個性溫和軟弱的人,難怪作為母親的呂後要大為緊張,甚至準備動用禦林軍,來襲擊建國諸功臣將領的軍團以求自保,其內心的強烈不安,表露無遺。
如果不是審食其和酈商的勸諫,大漢王朝很可能會引發一場內部相互殘殺的大混亂。
悲劇雖然沒有發生,但危機卻並沒有消失。呂後對內必須和劉邦寵愛的戚夫人和趙王如意對抗,以穩固自己的地位;對外則必須和新建立的劉氏諸侯相抗爭,這些非己出的兒子,也一一成為自己的潛在敵人。
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呂後隻能相信呂氏的兄弟和親自己的大臣,和這些享有軍權和地位的元老重臣間,關係也變得尷尬而緊張。
不論哪一步,稍微不小心,都可能引發武裝衝突,使這個新建的漢王朝,陷入分崩離析的地步。
就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曆史環境下,劉邦以他深不可測的眼光,選擇了負責掌握國家大舵的前後兩位宰相——蕭何和曹參,成功地演出了曆史上有名的“蕭規曹隨”大戲。“蕭規曹隨”的決策,不但讓大漢王朝度過了空前大危機,更為中國曆史上最清明的文景之治,和最雄偉的漢武帝國際化大政策,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劉邦去世後,政治立刻陷入動蕩不安之中。這些動蕩,都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說,是曆史的必然。
繼任的皇帝年少軟弱,呂後又殘忍擅權,新成立的漢王朝立刻陷入風雨飄搖中。
這段期間,日子最難過的是相國蕭何。
他一方麵要用盡各種方法,阻止呂後過分傷害劉氏政權,避免呂氏勢力擴大。一方麵又要疏導功臣們對呂後的不滿,避免強烈內爭,造成王朝崩潰。
蕭何個性溫和審慎,加上在關中地區聲望甚高,呂後再強悍,於朝廷政事上仍不得不尊重蕭何。
呂氏一黨雖在呂後支持及指使下,全力奪權,但在蕭何的掌舵下,擴張的程度仍非常有限。可是兩年下來,年老的蕭何健康情形更壞了,憂煩過度使他看來比實際年齡老了十多歲。劉盈也深知蕭何的重要性,因此在蕭何病情惡化後,親自到相國府請教後事。
劉盈問:“君相百歲以後,有誰可以繼任您的職位?”
蕭何答:“知臣莫如主啊!”
劉盈問:“曹參如何?”
蕭何說:“陛下得到勝任的人才,臣雖死也無遺憾了!”
其實,曹參接續蕭何的職務,早在劉邦的遺言中已確定,隻要蕭何去世時,曹參仍在,便具有合法的繼承權,又何必劉盈和蕭何再作確定呢?
可見這時候呂後一黨的奪權意向已很高,如果不再強化曹參的合法性,也是有可能產生變故的。
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現任相國,雙方決定的事,在法律上和習俗禮節上自然不用向呂後報備了。
隔月,蕭何便去世了。
蕭何對漢皇朝最大的貢獻,應屬內政、財政和經濟方麵,他將創業時期必有的財務困難,作了非常有前瞻性的安排。
初入關中時,搶到秦國文書紀錄,讓他得以正確掌握全國的生產實力及分布狀況,在開源和節流的合理規劃下,漢王朝初期的財務處理是非常成功的。
但蕭何本人卻不富有,除了英布造反時,為降低自己在關中的聲望,曾故意強購民產外,他在理財上是非常保守的。他每購置田產必找窮鄉僻壤的劣地,以免傷及農人的生產力;雖然規劃興建豪華宮室,自己家卻窄小簡陋,一點也不像相國府。
很多人勸他至少要為子孫準備點像樣的家產。
蕭何卻笑著說:“我的後世若賢能,必能師法我的儉樸,根本不會在乎家產;後世若不賢,再多的家產也會被人奪走的。”
在對待遺產這個敏感問題上,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猶太金融大王邁那耶,雖然每天拚命地工作近二十個小時,但他從來就沒有享受過,以至於頭腦中一產生享受的念頭,他就不寒而栗。他終生渴望能坐上一輛“皇冠”去田野兜風,盡管買一輛“皇冠”轎車對於他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他的辦公室樓房租金非常便宜,他常常自豪地說:“隻要我還活著,每平方尺的價格就不會超過七點七五美元。”邁那耶最大方的時候,就是捐款的時候。他曾不止一次將成千上萬美元或價值幾百萬的醫療實驗室和全套醫療設備捐給醫院或猶太人朋友,而不願將它們自己花掉或留給子孫。
猶太人認為,捐獻是一種有錢人的義務,猶太人捐款和中國的許多人捐款不一樣,他們捐款時往往是悄悄的,不願留下姓名,因為他們認為,使人羞愧的施舍,還不如不施舍。這樣,既不使施舍者顯得財大氣粗而自覺高人一等,也不使被施舍者的自尊心受到打擊,從而喪失進取心,而安於永遠被施舍的對象。
在海外創業的中國華僑大款們也大多如此,胡文虎、王永慶、李嘉誠、包玉剛、霍英東、邵逸夫等平時無不都是“小氣”的人,但捐款時卻非常大方。他們在捐款時,也沒有誰想過要把這筆錢留下來給子孫們揮霍。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曾說過這樣的話:“我要把所有的財富的百分之九十五捐給慈善事業,因為不管我日後會有幾個孩子,我都無意把全部財產都留給我的家庭。無論我將來能積累多少財富,我到時候一定會找一個最佳辦法,讓別人都能從中受益。”
再回過頭來談談蕭何。功勞第一,食邑最多,但蕭何終其一生,恭儉勤勞,從未放任享受,輕賦薄稅,藏富於民,漢皇朝日後的富強,蕭何所培養的廉潔風氣貢獻最大。
劉邦選定的蕭何接班人曹參,是個勇猛的大將,常在前線指揮,因此據說他全身受創達七十餘處。在論功行賞時,曹參功勞僅次於蕭何,排名第二。
其實更重要的是,在朝廷大臣和將領眼中,曹參功勞更甚於蕭何。在封爵時,曹參不但最早被封,而且食邑萬戶,高於蕭何起初的八千戶。張良雖也封為萬戶,但時間仍在曹參之後。
如果不是劉邦以全方位精神,判定蕭何功勞第一,再追加兩千戶食邑,曹參卓越的軍功和勇猛的表現,在大家眼中仍是第一。
但這件事卻也造成曹參和蕭何的心結,從建國後到蕭何去世的八年多內,雙方似乎沒有什麼交往,劉邦甚至還刻意將曹參調往東方的齊國為相國。
雖然如此,劉邦晚年的兩大軍事戰役——討平陳希和英布的戰爭中,劉邦還是征召曹參率齊國軍隊過來馳援。可見劉邦對曹參在軍事上的依賴,猶高於身旁的大將周勃、樊噲和灌嬰。
據《史記》記載,曹參的功勞計有攻陷諸侯國二個、郡縣多達一百二十餘個。俘虜的績效,則包括諸侯王兩名,宰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楚國之上卿)、郡守、司馬、侯、禦史各一人。
但在奉命為齊王劉肥的宰相後(惠帝元年,廢諸侯相國法,相國改稱宰相)曹參在作風上卻有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他一反軍人的強勢作風,改采審慎弱勢的黃老之治,一切順其自然,不作刻意努力,追求政治績效。這是非常不容易,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改變。
由於劉肥年歲尚輕,曹參便召集齊國的長老和儒生,開會討論如何讓一向複雜又動亂頻頻的齊國,能返璞歸真,讓百姓生活能安定富足。各家各派的齊國學者,也提出了各種派別的看法,爭辯紛紛,莫衷一是,這讓曹參深感無法作適當的決定。後來,他聽人推薦在膠西有位叫作蓋公的老先生,深懂黃老治術,立刻托人以重金厚禮前往聘請。蓋公也很爽快地答應曹參的邀請,見麵後蓋公告訴曹參,治道應該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相信人民自己處理的能力,則政治自然會趨於安定。
曹參聽了,頓然領悟,於是立刻令人空出正堂給蓋公居住,以便能不斷向他請教。此後,曹參在齊國的施政,均以黃老治術的原則行之,安定養民、與民休息,不求自己績效,但求民生安定富足。九年之內,齊國安定繁榮,曹參被公認為管仲及晏子以後的齊國第一賢相。
曹參在這段期間,也學會透視和洞悉世事的高度智慧。蕭何去世的消息傳開,曹參立刻要求舍人作西入長安的準備,並著手移交齊國丞相的職務。
眾人問其故,曹參沉靜地表示:“我將入京為相國,應早準備以免倉皇失措。”果然不久,曹參便接到漢惠帝劉盈的詔書,令他火帶趕往長安,擔任丞相。
曹參交代繼任的齊國宰相道:“全力照顧好齊國獄政和市場的幫派行為,隻要這方麵管理得好,齊國大概也沒有什麼事了。切勿以自己的績效,幹擾人民的生活。”
後繼齊相問道:“獄政和市場幫派?難道沒有比這方麵更重要的政務嗎?”
曹參回答說:“倒不是這樣。齊國的社會組織非常複雜,人民利害間的相異性頗大。監獄及市場幫派,是兼容並蓄複雜勢力最重要的地方,接納他們才能加以有效管理。如果一味強力壓製式掃黑,反而會使這股勢力到處流竄,奸人無容納之地,勢必造成社會的普遍汙染和腐敗,所以我認為這兩件事情最重要。其餘的治術,人民自己會處理,不用你去擔心!”
曹參接任後,萬事無所變更,照葫蘆畫瓢,完全仿照蕭何時代的規劃行事。這樣就省心多了,蕭何早已畫下的圈圈,曹參在那個圈圈裏待著就行了。閑著沒事時,還可以唱唱歌來,跳跳舞,悠哉遊哉!
曹參從各郡中,選出有治理地方實際行政經驗,性格木納且拙於文辭、處世待人厚重、個性穩定有耐心的官吏,將他們提拔為丞相府官員,而對於那些追求自我聲望、急於表現以突顯自我、辯才無礙、富有煽動性的官員,他則對他們痛加斥責,決不給予重用。為了讓自己變得無所作為,曹參日夜飲酒,拒絕處理太多的事情。
由於呂後專政,呂氏人馬整天忙著搶班奪權,行政和製度變更的速度極快,對此曹參一律不予理睬,因此他辦公桌上積壓的文件數量驚人。
很多官員見曹參什麼事都不幹,便到丞相府要求晉見,主動要和他商談公事。曹參便招待他們喝酒,讓大家都沒有說話的機會,隻要有人想說話,曹參便以“喝,要不要再來一杯”加以阻止,直到把對方灌醉,什麼話也說不出來為止。
所謂“上梁不正底梁歪”,時間長了,大家也都習慣了這種為官作風。見到這種情形,曹參高興得嘴都咧歪了。
漢惠帝劉盈知道這種現象後,不好意思直接指責戰功卓著的開國元勳,便把曹參的兒子召到宮中,對他抱怨說:“你的父親大概欺負我年少無知,所以才會如此的荒唐吧!你回去對他說:‘高皇帝棄群臣而歸天,當今皇上年紀尚小,您身為相國,整天喝酒唱歌,無所事事,如此作為怎能成為天下臣民的領導者呢?’但不要說是我講的,看看他有什麼反應。”
曹參的兒子回家後,就把皇上的話極為委婉地向曹參說了一下,想不到曹參卻大怒道:“你這臭小子,天下大事,大而無邊,豈是你能懂得的,你給我滾!”
說著,好像是真的動怒了,狠狠地踢了兒子一腳。
漢惠帝聽說後,更加氣憤,再也忍不住了,立刻召見曹參,責問道:“你知道嗎,你兒子說的話,是我的意思。你這不等於是在罵我嗎?”
曹參說:“我所以什麼事都不做,顯得碌碌無為的樣子,是有道理的。”
漢惠帝說:“有什麼道理,你倒說說讓我聽聽。”
曹參問:“陛下在聖明英武方麵,比先帝如何?”
漢惠帝說:“我哪敢和先皇帝相比。”
曹參又問:“那麼,陛下認為我和蕭相國,誰更賢能?”
漢惠帝說:“你當然不如蕭何,蕭何在的時候,哪裏像你這個樣子,整天什麼事都不做。”
曹參笑著說:“陛下說得非常對,我們是都不如他們,如今高皇帝和蕭相國為天下所定的法令已經夠清楚了,陛下隻要垂拱而治,我也隻要謹守職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嗎?”
漢惠帝恍然大悟,便說:“我明白了。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據《史記·曹相國世家》載:“曹參為漢皇朝相國,先後三年,死於任內……百姓歌頌道:‘蕭何製定法律規章,統合整體行政作業,曹參接續其職務,審慎保守製度精神,毫不修改,主政務在清靜無為,讓百姓有一段安靜日子好過。’”“百姓在經曆秦朝繁苛嚴酷的政治後,曹參以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故天下俱稱其美焉!”
可見,曹參采取清靜無為的治國策略,正是他的有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