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1 / 3)

第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

太原失陷,欽宗心中恐慌,也想學著他老子的樣子,悄悄地收拾東西,帶著一批禁軍就要逃離。禁軍教頭林衝得知後,連夜去報於李綱。李綱聽後大驚,與林衝向皇城奔來,正巧撞見欽宗與十幾個禁軍。李綱目眥欲裂,衝著那些禁軍喝道:“爾等是要棄大宋江山做逃兵嗎!”

禁軍們都慚愧地低下頭,欽宗也是臉上發熱。

李綱道:“萬歲,現在京城百姓和官兵正將浴血奮戰,如果您此時逃走,將士們誰還肯為國盡忠?何況,金人此來,是為萬歲你,與百姓不大相幹,你逃到哪裏,金人不追到哪裏呢?”欽宗道:“李愛卿,朕不是逃走,是躲避。”李綱正色道:“強敵在前,何以躲避?避既是逃,又有何區別?”欽宗苦笑道:“為何太上皇可以躲避,而朕不能?”李綱道:“太上皇之逃避,是因為他將江山卸下,壓在了你的肩上,你若逃避,是否也想讓位呢?”欽宗道:“看來,你力逼太上皇退位,並非為朕好,是將朕困在京都,來收拾這個殘局。”李綱道:“並不盡然,當時,太上皇已經失去民心,他在位,無法調動軍民誓死抗敵之心,無法聚集勤王之師。”欽宗歎道:“你不用多說了,朕不走了。”

李綱勸完欽宗,親自登上城樓,與眾將士並肩作戰。金人前部兵馬已經開始攻城,宋兵見對方足有數千人,而且穿著奇裝異服,手拿彎刀,極是凶蠻,不由得心生怯意。李綱大喝一聲:“誰敢與我出城殺敵?”宋兵都有畏縮之意。這時,有十幾人走上城樓,說:“李大人,在下等人越誓死護衛京城。”

李綱回頭一看,心中大喜,原來,這些人個個都是江湖高手,有武鬆、花和尚、司馬婉兒、司馬峰、王新、司馬衝(司馬婉兒的兒子),另外還有福建少林寺的主持“蓮方丈”及十三棍僧。

武鬆等人,是李綱在福建沙縣任稅官時結識的。

方臘起義後,曾密謀在福建各地掀起暴動,地點就選在沙縣。由於方臘義軍很快被童貫鎮壓下來,暴動流產。南少林的“蓮花住持”被推舉為大會主持人,他帶著棍僧來到沙縣,繼續主持大會,但是,大會不再以暴動為主題,而是變成了武林中人的正常切磋,當時,花和尚、武鬆遊至福建,聽到當地有這樣一場盛會,於是前往觀賞,而司馬婉兒兄弟及王新是帶著兒子司馬衝去求“蓮花住持”療傷的。那日,因遼人耶律適祿挾持了趙桓,京城戒嚴,司馬婉兒等人被困,等周侗出城後,解禁,司馬婉兒與司馬峰會合後,帶著王新、司馬衝回到了家鄉。

司馬衝成年後,王新將自己無意中學會的“潑風刀法”傳給了他。但是,由於王新本身是誤打誤撞學會的,所以,隻會刀式,而不懂口訣,更不知運氣之法。司馬衝是個容易衝動的人,性格活潑,而潑風刀法忌諱的就是用力過大,講究順其自然。因此,在沒有高人指導的情況下,司馬衝走火入魔,氣岔了經絡,半邊身子難以行動。司馬婉兒等人帶著他四處求醫,那日來到福建境內,聽聞南少林寺的“蓮花住持”要主持什麼武林大會,於是也去了沙縣。

由於武林大會最初的宗旨是要進行稅製大暴動,所以,方臘早就派人了解過福建各地的稅收情況,之所以選擇起義點為沙縣,是因為他聽說隻有沙縣的稅官李綱是百姓讚揚的。所以,此次大會,也邀請了梗直敢言,不畏權貴的李綱。

就是那時,李綱與“蓮花住持”、花和尚、武鬆、司馬婉兒兄妹、王新等人認識的,並成為知交。

前不久,眾英雄聽說李綱在京師招募保家衛國的勇士,於是就結伴而來了。此時,司馬衝的傷也經“蓮花住持”的點穴妙手,為其化解。

有了這群武林高手的幫助,李綱如虎添翼。手持鋼刀,奮勇當先,帶領大家,順著繩索溜到城下,衝進敵陣。這一群人如虎如狼群,一陣衝殺,力斬金國酋長十餘人,金兵數千人。其餘金兵紛紛潰敗。

完顏宗望見先鋒兵潮水般退了回來,大怒,欲揮師大舉進攻,被金兀術攔住了。金兀術道:“二皇兄,那些武林高手都能以一擋百,咱們縱使能殺了他們,也要損失慘重,宋人兵多,而我們隻有幾萬人,不利於拚人海戰術。”

完顏宗望道:“四皇弟有什麼高見?”

金兀術道:“宋人中不乏勇猛之士,但是,他們的皇帝膽小怕事,咱們不妨動一下腦子。”

完顏宗望接受了金兀術的建議,派一些金人化裝成中原人,到處散步李綱的輿論,說李綱恃才傲物,看不起欽宗,而且昔日在福建時,網絡了不少江湖人氏,欲與方臘聯合反抗朝廷,自立為王,他冒死與金人作戰,目的就是要建立功績,取信於百姓,為日後的謀反奠定民意基礎。

輿論很快就傳到了欽宗的耳裏,欽宗勃然大怒。他將李邦彥喚進宮來,問道:“李愛卿,外麵關於李綱的傳言你可曾聽到?”李邦彥道:“臣略有耳聞。”

“李愛卿怎麼看這件事?”

“臣也拿不準,不過……據說李綱昔日在福建任上時,的確曾參加過方臘組織的活動,隻因方臘被官兵剿滅,才沒鬧起來,何況,李綱目無聖上,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如果他一心效忠,怎麼會屢屢以下犯上。”李邦彥素與李綱不和,此時他自然免不了要添油加醋一番。

“李綱屢屢勸阻朕與金國和解,看來的確另有所圖。”

“萬歲聖明,李綱是盼著您與金人打個兩敗俱傷,好坐收漁翁之利呢。”

欽宗臉色一變,決定將李綱斬首。

第二天上朝,欽宗早早就來到金鑾殿上坐了,眾大臣參拜後分列兩廂。欽宗朝下麵看看,卻不見李綱,問道:“李相呢?”

有人道:“李相正與眾官兵守城。”欽宗冷笑道:“也不知他是在守城,還是在等待時機助金人攻城,來人,傳朕的口諭,讓李綱速來見駕。”傳旨官迅速地去了。

李綱已經七八天沒有睡好覺了,他兩眼布滿了血絲,而且中了風寒。當時,正是寒冬,許多將士的戰衣劃破,露著棉絮。白天了望塔上可以一望十幾裏,但是晚上視力範圍有限,李綱擔心金兵會在夜間發起突襲,所以在城外每隔半裏搭建了一座臨時的信號塔。每座信號塔由三名士兵輪流守侯,上麵掛著燈籠,一旦金兵來到,可以及時向城上發出信號。

淩晨時,李綱到城下的信號塔下巡視,見士兵一個個抱著夾站在塔上,雖然寒冷、困倦,卻誰也不肯睡去。李綱眼裏有些潮濕,他脫下自己的戰袍,給一個士兵裹上,拍了拍他的肩膀,說:“辛苦了。”那士兵哽咽一聲,喉嚨動了一下,卻發不出聲來。李綱不忍去看士兵悲痛的樣子,忙扭過頭來。這時,花和尚、武鬆等人擔心李綱的安危,出城尋來。

在眾人的勸說中,李綱這才回城。李綱剛到城門口,傳旨官來了,喝道:“李大人,萬歲讓你速去見駕。”

李綱交代了一下城防,就要離去。司馬婉兒道:“李大人,現在城內散布著一些關於您的謠言,您可要當心。”李綱微一沉默,道:“諸位請放心,本官之心可昭日月,萬歲不會輕易相信那些謠言的。”

不多時,李綱來到金鑾殿上,跪倒叩頭。欽宗淡淡地問:“李綱,你可知罪?”李綱隱隱感到不妙,答道:“臣不知。”欽宗冷冷地問:“昔日在福建之時,你可曾與方臘的人勾結?”

“萬歲,此是小人謠言。”

“這麼說,是沒有了?”

“這個……”李綱知道那段故事很難說的明白,他是要參與方臘組織的暴動,但並非反對朝廷,而是要反對地方的貪官,或者說苛刻的稅製。

“自金攻宋一來,你一直慫恿朕及太上皇與金作戰,無非是要讓我大宋勞師耗財,日漸衰敗,你還有什麼話說?”

“臣主戰是為了抵抗外虜,揚我天朝國威,怎麼是勞師耗財呢?”

“開戰以來,我大宋官兵損失十幾萬,軍費更是海量外出,這不是勞師耗財是什麼?”

欽宗見他一時無話可說,便冷笑一聲,喝道:“來人,將反臣李綱拉出去斬了。”李綱叫道:“萬歲,臣是冤枉的,臣一心效忠,天地可鑒。”

吳敏等一幹正直的大臣紛紛為李綱求情。吳敏道:“萬歲,固然外麵傳言李大人有結交方臘的跡象,但是,李大人並沒有參與其反叛活動,何況他將生死拋於腦後,一次次衝鋒陷陣,抵抗金兵,又怎麼會反叛朝廷呢?”

欽宗隻是惱怒李綱,其實也不相信他會反了自己,於是以“專主戰議,喪師耗財”的罪名,剝了他的職,罷知揚州,不久又放逐建昌軍。

公元1126年閏11月,金兵聽說李綱被貶出京城,由粘罕的父親撻懶為元帥,再次揮師南下,向汴梁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