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張家界以南10千米處的天門山古稱雲夢山,又名玉屏山。公元263年,因山壁 崩塌而使山體上部洞 開一門,南北相通。三國時吳王孫休以為吉祥,賜名“天門山”。 天門洞,位於海拔1260多米的絕壁之上,門洞高131.5米,寬57米,深60餘米。據地質專家考證,門洞中央係東西岩層向 斜的交彙處,因擠壓而導致岩石破碎崩塌,最終於263年形成門洞。天門山海拔1517.9米,因與山下市區相對高差達1300多米,故尤顯偉岸挺拔,其天際線之美,堪為山的典型。(圖 天門山)
武陵源北部是因明初土家族領袖向大坤自號“向王天子”而得名的天子山。它東自深圳閣起,西至將軍岩止,綿延近40千米。南邊張家界,東南與索溪峪相接,屬開展陵源三大景區之一。
天子山麵積67平方千米,最高點昆峰海拔1262米,最低占領泗南峪海拔534米,天子山地處開展陵源腹地,地勢高,四麵都可觀景,具有授視線長,畫麵寬闊,景層豐富等特點有人評價:"誰人識源",她峰多、峰高、峰剞,真是峰外有峰,峰中有峰。天子山素有"雲霧、月 霞百、日、冬雪四大奇觀。(圖 天子山)
關東第一山——長白山
長白山,位於吉林省延邊州安圖縣和白山市撫鬆縣境內,是中朝兩國的界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5A級風景區、關東第一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鬆,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中國境內的白雲峰海拔高度2691米,是東北第一高峰,而長白山最高峰是位於朝鮮境內的將軍峰。長白山是中國東北境內海拔最高、噴口最大的火山體。長白山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長相守、到白頭”。(圖:長白山)
長白山是一座在200萬年以前開始,終止於距今不到300年的時斷時續時猛時緩的休眠火山。其地貌為較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觀,它自下而上由玄武岩台地、熔岩高原和火山錐體三大部分構成。在廣闊的玄武岩台地和熔岩高原之上,聳立著雄偉壯觀的長白山主峰白頭山。
白頭山火山有過多次噴發,有過較長時間的間歇,其最後一次猛烈噴發,是在1702年。白頭山火山噴出黏稠度較大的熔岩和各種火山碎屑物,堆積在火山口周圍,使白頭山山體高聳成峰。其中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有16座。在我國境內由北向西有白岩峰、天文峰、龍門峰、鹿鳴峰、白雲峰、青石峰等六座。其中白雲峰海拔2691米,是我國東北地區的第一高峰。所有這些山峰都高聳入雲,嶙峋突兀,氣勢磅礴。白頭山氣候變幻無常,特別是夏季,好端端的豔陽天,卻可以在驟然之間風雲突變,雷雨交加,冰雹齊落,對麵不見人影。可過了一會兒,雨過天晴,山巒峻峭,林木蒼秀,又江山如畫了。
在白頭山頂部的火山口,由於積水而形成了麵積為9.8平方千米的天池。天池處於中朝兩國邊境上,整個湖麵呈橢圓形,像一塊碧藍的大寶石鑲嵌在群峰之中。天池南北長4.8千米,東西寬3.3千米,周長為13.1千米,平均水深204米,最深處為373米,是我國最深的湖泊,其海拔為2194米,也是我國火山口湖海拔最高的一個。平時,湖中波光粼粼,清澈碧透,湖周岩壁陡峭,險峰林立,構成一幅賞心悅目的風景畫卷。雨霧時,浪花翻卷,水天相連,茫茫滄海,雲海翻卷如絮,美不勝收。天池風光瑰麗,水力資源豐富。其蓄水量為20億立方米,是鬆花江、鴨綠江、圖們江三江的水源。“三江”源遠流長,千秋萬代滋潤著東北大地,造福於民。
在天池西岸的山峰上有金線、玉漿兩個較大的山泉。兩泉味美甘甜,終日潺潺不息地流入天池。“請君若到天池上,須把銀壺灌玉漿”之言,惟妙惟肖地道出了兩個山泉的甘味濃醇,誘人之至。
在白頭山上,除天池以外,還有長白湖、玉池、圓池等小的火山口湖。長白湖,在天池以北4000米之遙,周長為260多米,麵積5000多平方米。湖麵平靜,水深幽藍,山峰繞湖岸聳立,森林倒映湖底,風光迷人,有小天池之美稱。圓池,又叫天女浴躬池,麵積1萬多平方米。傳說是清皇室祖先的發祥地。
天池四周被群峰環繞,水由天文峰與龍門峰之間的唯一出口溢出,向北奔流在隻有1250米長的乘槎河上。乘槎河的終端是高達68米的懸崖峭壁。天池水從斷崖上急滾而下,一瀉千裏,形成了天池飛瀑。天池瀑布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晴日遠眺,似玉帶起舞,浪花吐雪,水霧彌漫,彩虹當空,飄彩流丹,山呼穀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覽者,成為馳名中外的古今奇觀。(圖:長白山天池)
沿瀑布之水順流而下,在近900米處,就是分布麵積達1000多平方米的溫泉群。溫泉群的泉口比較集中,水溫都在60℃以上,有的高達82℃,並保持常年不變。由於溫泉水是從地殼深處湧出地表,所以泉裏水珠翻滾,咕咕作響,泉表熱氣騰騰,蒸汽彌漫。冬季的長白山雖然到處風吼雪滾,凍地冰天,可溫泉附近卻熱氣升騰,流水淙淙,樹滿霧凇,一派瓊山玉閣的仙境風光。
另外,長白山的林海和大峽穀也是世界上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林海層次分明,非常壯觀。而且林海中棲息著梅花鹿、東北虎等珍稀動物。至於,大峽穀則是近年才發現的一大奇觀,它的壯美不亞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穀。
天然火牆——火焰山
火焰山位於新疆吐魯番盆地北緣,古書稱赤石山,維吾爾語稱為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是吐魯番最出名的景點。呈東西走向,是古絲綢之路北道。火焰山,維吾爾語稱“克孜爾塔格”,意為“紅山”,唐人以其炎熱曾名為“火山”。 火焰山自東而西,橫亙在吐魯番盆地中部,為天山支脈之一。山長100多千米,最寬處達10千米,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億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童山禿嶺,寸草不生,飛鳥匿蹤。每當盛夏,七月流火,紅日當空,在烈日照耀下,赤褐色的山體砂岩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雲煙繚繞,猶如大火烈焰騰騰燃燒,這就是“火焰山”名稱的由來。(圖 新疆火焰山)
地質學家經研究發現,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山脈的雛形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於距今1.41億年前,經曆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
火焰山深居內陸,濕潤氣流鞭長莫及難以進入,雲雨稀少,十分幹燥,太陽輻射被大氣削弱少,到達地麵熱量多;地麵又無水分供蒸發,熱量支出少,地溫升得很高,火燙的大地既可烙餅,又能烤熟雞蛋;而大地又把能量源源不斷地傳給大氣。加上火焰山地處閉塞低窪的吐魯番盆地中部,一方麵陽光輻射積聚的熱量不易散失;另一方麵沿著群山下沉的氣流送來陣陣熱風,由於焚風效應,更加劇了增溫作用,以上種種,使這裏形成名副其實的“火洲”。
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火焰山山腹中留下許多溝穀,主要有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而這些溝穀中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吐峪溝大峽穀了。吐峪溝大峽穀位於鄯善縣境內火焰山中段,北起蘇巴什村,南到麻紮村,兩村間的峽穀長約12.5千米,大峽穀麵積約為12平方千米。南北兩端有簡易的盤山公路相連通。南穀口西南距高昌古城13千米,位置優越。吐峪溝大峽穀內有火焰山的最高峰。吐峪溝大峽穀的東西兩峰,素有“天然火牆”之稱,溫度最高時可達60℃。
吐峪溝大峽穀濃縮了火焰山景觀的精華。溝穀兩岸山體本是赭紅色,在陽光的照耀下便顯得五彩繽紛,且色彩濃淡隨天氣陰晴雨霧而變幻萬千。山澗小溪鬥折蛇行向南流去,漫步穀底,溪流清澈。仰望千姿百態的五彩奇石,紅、黃、褐、綠、黑等多種色彩雜陳於眼前。吐峪溝峽穀山體之奇、山岩之美、澗水之秀、珍果之甜,為其他峽穀所少有,稱之為“火焰山中最壯美的峽穀”。(圖 吐峪溝大峽穀)
吐峪溝大峽穀底部的土壤呈黃紅色。穿穀而過的天山雪水將黃紅色的土壤衝出南穀口,在峽穀南端形成了肥沃的衝積平原。這種土壤最適宜培植無核白葡萄,所以葡萄最早落戶中國正是在吐峪溝。這裏是吐魯番無核白葡萄的故鄉,也是無核白葡萄的出口基地之一。這裏出產的無核白葡萄顆粒最大、甜味最濃,素有“葡萄中的珍品”之美譽。
葡萄溝也是風景秀麗、瓜果飄香的溝穀之一。葡萄溝位於火焰山西端,溝中鋪綠疊翠,景色秀麗,別有洞天,同火焰山光禿禿的山體形成鮮明的對照。葡萄溝內,兩山夾峙,形成坡窪溝穀,中有湍急溪流。溝長8000 米,寬500 米,其間布滿了果園和葡萄園。這裏世代居住著維、回、漢等民族的果農,主要種植著名的無核白葡萄和馬奶子葡萄,還有玫瑰紅、喀什哈爾、比夫幹、黑葡萄、瑣瑣葡萄等優良葡萄品種。溝中的無核白葡萄晶瑩如玉,堪稱天下最甜的葡萄。葡萄溝的崖壁中滲出泉水,彙而成池,池水清澈。漫步於此地,令人有不知身在炎炎火焰山中之感。
聖嶽——富士山
富士山位於本州島中南部,跨靜岡、山梨兩縣,距東京約80千米,是日本第一聖山,海拔3776 米,山底周長125千米,山體呈優美的圓錐形,屬富士火山帶係山脈的主峰。
富士山作為日本的象征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譽。它也經常被稱作“芙蓉峰”或“富嶽”以及“不二的高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