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日本商之道2(1 / 3)

第一輯日本商之道2

1在眾行之中求反行

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慣用常規思維方式看問題,難以進行新的探索和嚐試,如果打破常規,擺脫束縛思維的固有模式,許多事情往往能起到意外的效果。比如,大家都不看好的生意,你就要考慮它能夠賺錢;大家都看好的項目,你就要想到它會賠錢。這就是在眾行之中求反行的經營策略。

日本人渡邊正雄曾經做過很多小生意,但有時賺,有時虧,根本就沒什麼值得一提的成就。待他50歲時,他覺得幹不動產這一行很賺錢,就決定改行,但他對不動產業是外行。一個人從事自己一竅不通的行業是行不通的,起碼也該有些常識和經驗。於是,渡邊打算一邊打工一邊取經。

當渡邊拿定主意之後,他去見了“大藏不動產公司”的董事長,請求雇用他。起初,董事長見他是個生手,年紀又不小了,沒有培養的價值,便冷冰冰地拒絕了。渡邊感到很失望,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央求道:“我不要薪金,請讓我免費為貴公司服務,可以嗎?”董事長想不出拒絕的理由,好在是個不必付薪水的,就把渡邊留了下來。

一年後,渡邊覺得自己學到的東西差不多了,就離開了大藏公司,在東京新宿區買下了一間麵積40多平方米的平房,開設了一家很小的不動產公司——“大都不動產公司”。

有一天,有人來向渡邊推銷土地,說拿須有一塊幾百萬平方米的高原,價錢非常便宜,一平方米隻賣60多日元。這是一塊山間的土地,很多從事不動產業者都知道這片土地,但沒有一個人對它感興趣,表示有興趣的隻有渡邊一人。

當時的拿須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沒有道路,也沒有水電等公共設施,其價值幾乎等於零。但渡邊為何對這片土地感興趣呢?後來,他向世人道出了自己當初的想法:“雖然是一片廣闊無邊的高原,但跟天皇禦用地鄰接,這會令人感覺到置身在與帝王一樣的環境裏,可以提高身份,能滿足一部分人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再說,在這個擁擠的時代,將高原改造成住地的時間一定為期不遠。這時候把它買下來,動些腦筋,好好宣傳,一定大有賺頭。”

不久,渡邊不顧一切地拿出全部財產當賭注,又大量舉債,把數百萬平方米的土地訂了下來。當他訂約後,不動產業者們都嘲笑他是一個大傻瓜,說:“隻有傻瓜才會買那樣一片一文不值的山間土地”。

麵對別人的嘲笑,渡邊毫不理會。付完定金後,他就開始了預定的行動。他把土地細分為道路、公園、農園、建築用地,又與建築公司合作,準備先蓋200戶別墅和大型出租民房。一切準備妥當後,他就開始出賣分段劃分的農園用土地和別墅地,以償還未付的土地款。

由於拿須遠離都市的喧囂,空氣清新,景色優美,對那些厭惡都市噪音和汙染的人極具吸引力。為了向世人推薦這片土地,渡邊展開了大張旗鼓的宣傳攻勢。如此,渡邊的宣傳果然大有收獲,東京以及其他都市的人都對此產生了極大興趣,紛紛前來訂購。有的人訂購別墅,有的人訂購一塊果園或菜地。因為不訂購別墅也有出租民房可住,因此訂購農園、菜地的人多得驚人。

結果,不到一年,渡邊就把土地賣出了4/5,一眨眼就淨賺50多億日元。不僅如此,剩下的土地最少也值他當初所付出的土地款的3倍之多,而且價格還在不斷地上漲。

多數人不去做的事情,並不等於不能賺錢。如果能像渡邊這樣比別人看得更深一層,就能賺取更多的財富。當然,這需要動腦筋,能夠透過表象看到裏麵隱藏的財富,更是高明商人的必備素質。

做生意不能隨大流,否則難以賺到大錢。有句格言說:“假如所有的人都向同一個方向行走,這個世界必將覆滅。”1985年秋天的時候,呼拉圈突然風靡全球,幾乎人手一個。製造呼拉圈並不需要什麼技術,也不要多大資本,於是許多人爭相投資,當時確實銷路很好,一進貨就賣光,供不應求,許多人因此賺了一筆。然而不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突然間不流行了。許多廠商不知道,還拚命製造,結果退貨如山,又紛紛倒閉了。這都是不知隨時勢應變盲目跟風的惡果,商界中人值得引以為訓。

上海中路集團的老板陳榮做生意不盲目跟風,在眾行之中求反行,結果獲得了巨大財富,身價過億元,上了《福布斯》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

陳榮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曾經當過工人。1984年,他用在10年中積攢的2000多元,在自己的家鄉開辦了一個小服裝廠。6年之後,在剛剛起步的證券市場上,他成功地使1000萬元投資增值到了1億元。1995年,保齡球運動在國內成為時尚,他抓住時機,成為了國內最大的保齡球設備供應商。

陳榮把市場看作是滿地搶不完的錢,他的高明之處是不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方式去“搶錢”,而是變著法子去“搶錢”。當別人意識到這一點並跟上來時,他已經買了一輛自行車去“搶錢”;當別人騎上自行車時,他已經開著汽車“搶”了成堆的錢;然後他又先人一步坐上了去“搶錢”的飛機。

當陳榮得知關於“證券、股市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的消息時,他立即意識到:股票,這個曾在上海消失了40年的東西,它將為當代出現一批巨富提供曆史性的機遇。股市的動蕩與大起大落,決不亞於人生境遇的悲歡。聽消息、看行情,一會兒漲到天上,一會兒跌到深淵;忙進忙出,年頭忙到年尾,結果陳榮發現是在給證券公司打工。

陳榮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道理,管他什麼“基本麵”、“技術麵”,不跟別人走,自己獨立思考,分析行情,以不變應萬變。中國的股市之初,一是靠政策,二是靠股民的心理素質。許多人在股市“牛氣衝天”時就樂暈了頭,盲目跟隨;而一遇到熊市時,就六神無主,不知所措。在這兩方麵陳榮自覺把握得較好,陳榮曾兩次在股市走高達1500點的時候,毅然決然抽身而出,衝出了狂熱的股民的重圍,獨善其身。

經商需要獨特的思維方式,在眾多的經商之路中,與眾不同才是高明的選擇。善於捕捉財富的人懂得往人少的地方去,如果某個地方隻有你一個人,那豈不意味著這裏所有的財富都屬於你一個人嗎?2在熱門之中爆冷門

這個世界變化很快,現在的“熱門”,可能很快就會變成“冷門”;現在的“冷門”,可能就是以後的“熱門”。所以,作為商人,需要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日本人有一種獨上高樓的經營模式,其本質上就是做“冷門”生意。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少企業總是跟著熱門產品轉,哪種產品好銷,就跟著做哪種產品的生意。其實,這種做法不是上策,你爭我奪的結果,必然是大打價格戰,甚至使企業元氣大傷。一些高明的企業家和經營者,往往獨辟蹊徑,做“冷門”文章,尤其是在熱門之中爆冷門,把大眾化的生意做成“獨家生意”。

1980年3月,24歲的孫正義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回到日本,從銀行籌措了1500萬日元,在博多租了一間房子,擺上3張桌椅,雇請了兩個人,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孫正義說:“這個公司的任務,就是為我應當幹什麼樣的事業進行調查研究,我要尋找一項別人沒有幹過的事業。”

這個小公司的活動完全是支出,沒有半點經濟收入。這期間孫正義在開展市場調研方麵不惜工本,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他緊盯著市場發展動態,搜集著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唯恐漏掉任何一個發財致富的機會。他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分析研究大量的信息資料,終於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了“熱門”之中的一個“冷門”。

原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待業的人們唯恐趕不上時代的新潮流,爭先恐後地購買電腦。但是多數顧客不知道軟件怎樣選購或編製,會使用電腦的人也不多,因而大批電腦沒有全部運轉並發揮作用,有些甚至被顧客冷置一旁。

孫正義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開發製造軟件的公司與顧客之間缺少互相溝通的橋梁,兩方麵的信息嚴重堵塞。一方麵是軟件開發製造公司本身之間互不通氣,自個兒悶頭做了大量重複性勞動,打不通銷售渠道,研製出的大量軟件沒有人買;另一方麵,顧客同樣也得不到軟件方麵的信息,買不到適合自己用的軟件。他想,如果在兩者之間建立一條流通渠道,使之成為生產電腦和開發軟件的企業與顧客之間的紐帶,那將是一項有利可圖的事業。孫正義看準了目標並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機會,於1981年9月很快創立了“日本軟件庫”。

日本軟件庫很快在全國設立了300多家代理店,經營的軟件種類已達1萬多種,利潤直線上升,僅1983年就獲純利13億日元。日本軟件庫從此名聲大振,孫正義也成為轟動一時的“企業界神童”、“經營新星”。

目前,有些企業感到生意難做,埋怨市場難找,原因固然很多,但關鍵因素是他們在了解市場、研究市場和創造市場方麵做得不夠。客觀上講,市場上總存在需求,機會處處有,關鍵在於經營者能否找到自己可以涉足的“空白地帶”,迅速搶占一席之地。

因此,經營者要處處留心身邊的新鮮事物,敏銳觀察,把握消費者需求的發展趨向。尤其要善於在自己的市場範圍內,挖掘那些經常被同行忽視的盲點和消費者潛在的需求,同時還要研究市場中有哪些未被競爭對手留意和占領的“空隙”,然後迅速填補“空隙”。

當年,日本一家公司的經理安藤百福,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許多人擠在飯鋪等吃熱麵條的情景,馬上想到如果研製一種開水衝泡的麵條,肯定受歡迎。很快,方便麵問世了。浙江瑞安市中外合資蔡氏日用化工公司,注意到使用公共電話可能導致細菌傳染,由此發明出電話長效清香型殺菌片,很受客戶的歡迎。這些都是慧眼識“冷門”做出來的生意。

麵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經營者更需要具備這樣的眼光,正視熱點,找到盲點,發掘“冷門”,才能開拓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香港的陳銀海,就曾經一度在商界大爆“冷門”,被稱為“冷門”狀元。

陳銀海是靠生產打花電腦而一舉成名的。他當年來港時,僅僅是一名默默無聞的“打花”(即機繡)學徒。後來陳銀海自己買織機,做起老板來。可是運氣不好,1967年香港發生動蕩,百業蕭條,陳銀海隻得關門了事。這時他空有一身“打花”本事,卻無用武之地。

到了1978年,時來運轉,電腦熱潮在全世界興起,而此時的香港“打花”業難請到人,如果陳銀海此時受聘到別人的工廠去“打花”,那麼也就不會出現一個現在的“冷門”狀元陳銀海了!他不愧有一雙慧眼,覺得此時應該用電腦取代人手,這當然是開先河之事,還無人問津。因此,他便斥資研究打花電腦,過了幾年,便研究出了W· D·S·1000型和W·D·S·2000型,質量上乘,受到各廠家的垂青,打入了中國、歐美及東南亞多個國家,成為生產電腦打花機的佼佼者。

陳銀海所經營的這個行業是個“冷門”行業,當有人問他競爭者是否可以輕而易舉地取代他時,他回答:“那並非易事,因為幹這個行業單懂電腦不行,必須對紡織行業十分熟悉,否則難以加入競爭。”這樣,陳銀海的事業在一段時期內可以說是鐵打的江山,無人能動。憑此,陳銀海終於成為一名大亨,財源滾滾而來,年營業額達數千萬元。這當然是衝進“冷門”的原因。

可見,商人必須懂得“熱”中有“冷”的道理。國際市場上任何一股“熱潮”興起的背後勢必隱藏著一係列“冷門”,若能予以準確把握,在“熱潮”中挖掘潛在信息,極有可能獲得“尖刀紮處、入木三分”的功效。

尋找“冷門”有一定的訣竅。隻要細心觀察市場需求,冷門還是較易出現的。這種冷門戰術作為獨上高樓模式的一個層麵,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營銷中,地位日趨重要。3在先進之中覓後進

誰都知道,暢銷的商品賺錢快,滯銷的商品賺錢難。因此,生意人都願意經營暢銷的商品。但是,還有一小部分商人卻專門銷售滯銷的商品,也從中賺到了豐厚的錢財,又怎能說他們不夠精明呢?日本人把銷售滯銷商品的經營方式叫做“在先進之中覓後進”。

日本的西圖網絡超市,從來不賣熱銷的產品,卻總是把別人從貨架上撤下的商品陳列在店堂的最顯眼處,看上去令人十分不解,而事實上,這種做法卻給它帶來了巨額的利潤。

在日本,“7·11”超市公司是暢銷商品的代名詞,因為那裏最大的經營特色就是隨時進行周密的數學分析,剔除已經滯銷的商品。而西圖網絡超市卻反其道而行之,要將“7·11”公司不賣的商品陳列在店堂的最顯眼處。它有什麼生意上的奧秘?

“一些商品從大型超市一旦撤下,其他小商店也會緊跟著將其排除在進貨範圍之外。這時,供應商必定出現庫存,這就成了我們的目標。此時趕快上門協商,將這些貨低價吃進。”西圖網絡超市社長稻井田安史道出了專進“滯銷品”的秘密。

其實這隻不過是這家超市公司經營訣竅的“冰山一角”。在商品陳列和促銷宣傳上它也有著與眾不同的“怪異之處”。西圖網絡定下的進貨規則堪稱一絕,歸納起來共有10條,其中有這樣幾個“不要錯過”:接近保質期期限的食品不要錯過、被新產品換下的老產品不要錯過、因換季而被淘汰的商品不要錯過、在東京無知名度的商品不要錯過等等,這都是一些商家通常忌諱的商品。西圖網絡超市的可貴之處在於,在這些以極低廉的進價采購來的貨品上賦予智慧,挖掘價值,使之成為顧客歡迎的商品。

“我們是以2~5折的低廉價格購進人家不要的貨品,所以獲利也頗為可觀。”稻井田社長說。比如,西圖網絡公司常會購進尚有10天保質期的礦泉水,而這是大型超市、便利店要向生產商或批發商退貨的東西,當然進價也低得可以。西圖網絡超市進貨後,就把它放在顯眼的貨架上作為推薦商品銷售,並用POP廣告來大肆宣傳:“我的生命還有10天,誰來喝?”

對於知名度雖低但品質不錯的沙拉醬,他們有意放在比著名品牌更顯眼的地方來推銷,POP廣告也特別吸引人:“難道沙拉醬就隻有丘比特?”當然所有這些商品的售價都隻有通常的2~5折。

“以高價進全國知名品牌的新產品,明知要損失利益還要以低價來出售,這一點也沒意思。自己來創造暢銷商品,這才是做零售的樂趣所在。對接近保質期限的食品,我們不是把它看作‘隻有3天了’,而是‘還有3天呢’。這種精神很重要。”西圖網絡超市負責零售業務的鈴木康二董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