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日本商之道5(1 / 3)

第一輯日本商之道5

1博采眾家之長為己所用

日本人的確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而且對學過來的東西能加以發展,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日本語言雖然是以漢字為基礎,但又吸收了不少的外來語。日本人在學習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上都舍得下工夫,而且經常是徒弟超過老師。

日本人把東西文化和經營之道糅合在一起,創造出了有獨特風格的日本文化和經營之道,而且這種開放的文化和由此形成的博采眾長的民族精神成了日本戰後經濟起飛的基礎。

魯迅先生早年曾留學日本,不知道他所說的“拿來主義”是不是受日本人的影響。日本的“拿來主義”是有曆史的,向中國學習的日本國遣隋使、遣唐使就是典型的例子。從1400多年前的聖德太子開始,日本就5次派出遣隋使到中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虛心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是日本民族每一次進步的起點。

日本人對中華文化的學習模仿自不必多言,日本古籍《菅家遺戒》中最有名的論述是“和魂漢才”,在日本流傳近千年。明治維新後,馬上出現了一個新詞:“和魂洋才”,這個詞彙至今仍廣泛使用。一字之變,說明日本人把對外學習的範圍擴大了,隻要是比他們強的,無論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都要“拿來”。

電影《最後的武士》中有一句台詞,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們的天皇對所有外國的東西都很感興趣,請來了德國的工程師,荷蘭的建築師……當然,還有美國來的勇士”。雖然是電影,但也客觀地反映了明治天皇時代的日本對國外先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工程技術的如饑似渴。被中國人所熟知的伊藤博文早年間就曾赴英學習先進的海軍技術,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日本的國力開始騰飛。

當然,日本人的“拿來主義”在其經濟上也有反映,例如日本的尼西奇公司。這家公司生產嬰兒用的尿布,為了改進產品,他們十分注重吸取眾家之長。1979年,尼西奇的一位總經理隨團訪問中國,每到一處,他不是關心名勝古跡,也不忙於選購古董藝術品,而是四出尋找尿墊。

短短的旅行期間,他竟奇跡般地收集了中國的十幾種尿墊。上海生產一種利用邊角料拚接的尿墊,他們發現後便立即仿效,在設計時利用邊角料,既增加了美感,又節省了材料、降低了售價,因而暢銷。

尼西奇公司的拿來主義是“明拿”,光明正大,但有的核心技術是保密的,你想向人家學習,人家防還來不及呢,又怎麼會教你呢?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變“明拿”為“暗拿”。所謂“暗拿”,就是偷技。

日本某首飾廠想要仿造中國的景泰藍,始終沒有成功。最後他們用重金收買了一個華僑,讓他到中國去偷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技術。那個華僑回到中國,以代理商的身份要求參觀景泰藍的製作過程。接待部門替他做了安排,廠方殷勤接待了這位“代理商”,讓他參觀了工廠,把工藝製作的全過程拍了照片。這個華僑順利地完成了日本人交給的任務,那家日本工廠不久就製造出標上日本製造的景泰藍在國際市場上和中國競爭。景泰藍製作工藝的泄密,給中國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無獨有偶。安徽涇縣紙廠生產的宣紙,在世界上首屈一指。1981年,幾位日本商人要求參觀在涇縣紙廠幫助下建立起來的一個宣紙廠。日商來廠後,第一天介紹情況,參觀生產過程;第二天座談,技術交流;第三天對生產宣紙的全過程進行錄像。在參觀座談過程中,日商詢問甚為詳細,還索去了某些原料,並以幫助化驗為名帶走了造紙用的井水。這樣,日本人分文不花就搞到了製造宣紙的全部技術。

中國景泰藍和宣紙製造技術的泄密,一方麵說明了中國人的防範意識不強,另一方麵說明日本人善於學習吸收外族的精華,有時甚至不擇手段,眼中隻有利益。由此可見,日本大和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

如今,企業間的競爭實質上是核心技術與能力的競爭。各大企業在進行技術與能力較量時,通常采取兩條途徑:一是自行研究與開發;二是購買研究與開發成果,直接“拿來”。對於多數中小企業而言,“拿來主義”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個公司搞技術開發,往往需要注入很大的研製開發費用,加上開發周期一般比較長。所以,技術開發的風險往往較大。而引進技術,不僅節省許多研製費用,避免許多次失敗風險,還能利用差距空間的張力獲得迅速的發展。當然,直接把別人的研究成果拿來,是要花代價的,關鍵看代價是否花得值得,收益是否大於代價。

在1999年首屆深圳高新技術交易會上,深圳萬和製藥廠居然動用2670萬元的“天價”買下了日本氨基酸微膠囊的全套生產技術!而且這個深圳萬和製藥廠是一個不到200人的小廠!當時很多行家認為,赫美羅的氨基酸膠囊技術在世界上已經生產了10多年,在中國又無專利,“萬和藥廠花費巨資買下這個沒有專利的技術,不值!”

萬和藥廠的趙廠長卻有自己的主見:“氨基酸是病人在手術後平衡體內營養的重要物質,在國外主要是讓病人口服,在胃裏慢慢地吸收。而在國內主要是靠靜脈注射,起效快,其消失也快。合理的狀況是通過腸胃吸收,更符合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專利雖然是公開了,但具體製造技術並沒有公開。國內多家藥廠已經用了許多時間和資金去仿製,質量始終還是差一截,效果都不甚理想。日本是生產氨基酸的大國,直接購買其成熟技術,一可以填補國內的空白,二可以縮短研製時間,三還能夠把開發的風險降到最低。”

事實上,萬和藥廠引進新技術之後,不到一年便在國內開發出氨基酸新藥,一下子填補了國內的空白,並重新獲得了6年的新專利保護。兩三年下來,產值已攻上億元大關。趙廠長深有感觸地說:“購買成熟的技術,可能是一些缺乏技術力量的中小企業的最佳選擇。”

運用“拿來主義”使自己處於高點之上,給企業帶來新的生機,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智慧。購買完整的技術而不是重新摸索、仿製,對那些資金和技術都不是很強的中小企業來說,此舉可能更明智。

2消化創新打造自有品牌

20世紀,日本人向美國人學習時曾提出:每天進步1%。這種精神很可貴,值得中國人借鑒。“拿來主義”的精髓不在於模仿,而在於改良創新。隻引進而不予消化,如同藏書而不翻閱,引進的隻是一堆鋼鐵似的原料。消化技術方能利用技術,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

消化是為了創新,引進技術不僅是要在本國本地區開辟市場,還要與技術輸出國或技術輸出地區進行競爭,爭奪市場。這就需要創新,即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一條“引進-消化-創新”的經營範式被日本商界引之為“經典範式”,日本的騰飛與這項經營範式密不可分。

例如日本的汽車業。美國和德國的汽車起步最早,可謂是汽車界的老前輩了,相對於日本而言,美國和德國的造車經驗更加成熟。但是,日本人很聰明,從豐田佐吉派兒子到美國底特律學習汽車開始,日本人把國外生產的汽車買來後,通通都拆開,一個個的零件進行研究,最後自己消化吸收後就是創新了,日本人的創新正是促使日本汽車快速發展的一個原因。

再如日本的新日鐵公司。最初,日本的煉鋼技術和設備都比歐美差了一截,鋼鐵產品缺乏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新日鐵大膽引進各國的煉鋼先進技術,走了一條“引進-消化-創新”之路,使日本的鋼鐵工業日新月異,經濟效益很快就趕上了歐美鋼鐵強國。

1957年,新日鐵公司引進奧地利的純氧轉爐技術專利時,日本鋼產量為1000萬噸左右,1970年專利期滿時,轉爐鋼產量超過5000萬噸。該專利引進費用為120萬美元,而使用這項專利獲利達六七十億美元。新日鐵對此並不滿足,博采眾家之長,千方百計引進先進技術為己所用,又陸續從德國引進煉鋼脫氧技術,從美國引進帶鋼軋製技術,從瑞士引進連續鑄鋼技術,從法國引進高爐吹重油技術等等。

新日鐵在引進各國煉鋼先進技術的同時,積極加以消化吸收,並力圖創新。1974年,成功開發出“新日鐵”式成形炭配合焦炭技術。這項技術的推廣使原來不能用作煉鐵的非粘性普通煤成為寶物,可用量達20%,每噸粗鋼的能耗量低於歐美國家。

現在的日本人仍然保持虛心學習外族文化並加以改良的傳統。有一篇文章說,幾位日本主婦向在日本的兩個中國研修生學習包餃子,她們把中國研修生包餃子的全過程做了記錄,中國研修生隨手抓的一把配料,她們也量化為“某某材料約多少克”,全部記下來。日本人就是這樣學東西的:隻要他認為你的某一方麵比他強,他會認認真真地學、原原本本地學。當然真正學到手後,他會進行改造提高。

現在轉身來看看我們國家。不可否認,目前中國企業的發展主要靠的還是模仿。然而,企業的存在價值不在於生產仿造的商品,而是在於生產有自己獨到之處的商品。當然,在改進創新方麵中國也有自己比較成功的例子,比如香港陳紹良從模仿改良到自成一家。

陳紹良創業的動機是因為香港的文具用品常常配套不全,比如,買了訂書機卻又買不到訂書釘,他想要改變香港文具市場支離破碎的狀況,建立起自己的文具實業,打破美、日壟斷的局麵。

1962年,陳紹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香港通用文具製品有限公司,邁開了創業的第一步。陳紹良剛開始從模仿做起,這種跟隨超越式創新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大大地縮短新產品的研製周期,降低研製費用。這是“取之於彼而勝於彼”的“後上術”,其核心在於生產技術的更完善,更完美。

幾年之後,陳紹良的“通用文具”係列產品EAGLE(中文意為鷹)漸漸羽毛豐滿,產品種類發展到有起釘機、日曆機、打孔機、文件夾、電話記事薄、多功能組合文具等200個品係,僅訂書機就有50多種款式。如今,陳紹良生產的文具係列EAGLE已成為香港名牌,揚名國際市場,年產值超過億元,並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銷網,陳紹良也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小學徒成了一位受人敬重的成熟睿智的文具大王。

聯想集團的發展經曆也值得借鑒。1987年,中國電腦市場隻有為數不多的四五種美國品牌電腦以及技術性能相對落後的國產電腦,已經解決西文漢化問題而獲得巨大發展的聯想集團此時麵臨著戰略選擇。

以漢卡為龍頭研製開發自己的電腦,以漢卡帶動電腦銷售,這在當時看雖然是有利可圖的選擇,但麵臨著幾個問題:企業實力不夠,開發電腦整機需要的資金投入,公司當時難以承擔;對世界電腦技術的發展不熟悉,即便生產出自己的電腦,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因為先天不足而沒有大的發展前途;由於“聯想”是一家計劃外企業,當時的國家政策也難以支持它生產電腦。

如果結合中國國情,選擇一種質量性能價格比較合適的外國電腦,以漢卡帶動電腦銷售並使之成為大陸的主導型電腦,這樣做會有很多好處。第一,投資少,利於積累資金;第二,便於了解世界電腦的先進技術,積累市場經驗;第三,便於建立自己的全國銷售網絡。最終柳傳誌選擇了與美國AST公司形成戰略夥伴關係。

按柳傳誌的計劃,第一步,通過代理將世界真正優秀的產品引進來;第二步,在適當時候把生產線引進來,實現生產環節本地化;第三步,進一步實現技術轉移,大大縮短與代理產品的技術差距,實現相關技術的本地化。最後的事實是,聯想不但發展了自己,也為中國的整個計算機產業做出了貢獻。在聯想和我國其他計算機企業一道奮起直追下,我國計算機應用水平真正實現了與世界同步。

可以說,沒有與美國AST公司的合作,就沒有今天的聯想電腦和聯想激光打印機,就沒有出色的“聯想”管理經驗和成功的渠道管理。最重要的是,柳傳誌和“聯想”從中學到了先進的管理經驗並培養了人才。

說到最近幾年的例子,有必要提及奇瑞公司,畢竟這是一個被譽為“在我國汽車生產企業中,第一個到國外合資建廠、第一個到國外收取品牌轉讓費的企業”。其實,奇瑞QQ在設計上仍然模仿了通用汽車雪佛蘭的外形,但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外形上,奇瑞QQ都取得了很大的市場成就,最重要的是QQ完全是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品牌。

中國企業要做到自強、自主,就要學習別國的長處,進行消化和吸收,最根本的還是創新。無論是模仿也好,創新也好,中國企業必須真正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來,這樣才擁有最根本的競爭力。

3學習競爭對手的長處克敵製勝

人類社會,競爭無處不在;商場之中,同業相互比拚。競爭對手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實力量,乍看起來對自己是一種現實的威脅,是一種不利因素,但若能施巧借計變不利為有利,變敵力為我力,這種威脅之力就會成為揚帆之風,順路幫你壯大力量,掃除障礙,最終戰勝對手。日本人深諳此道,並運用得相當老練。

學習武術的人,有的是為了強身健體,增強自我保護能力不受他人的欺壓;也有的人是為了打敗別人,獨霸武林。日本人就是後麵這一種人。日本人學習別人的長處,究其目的,“勝人”甚於“自衛”,他們善於學習競爭對手的長處來戰勝對方。這種競爭風格促成了日本在20世紀70到80年代驚人的經濟發展成就,它甚至讓近一個世紀以來獨領世界經濟風騷的美國心馳神往。

比如,日本人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學習到了先進的技術,更學到了利用先進的品牌理念去和歐美企業競爭的方法。模仿柯達而進入市場的富士,在美國市場的競爭中一度把柯達逼到絕境。洛杉磯奧運會上,富士以700萬美元打敗柯達,成為這一屆奧運會的讚助商,這時誰會想起它是“模仿”柯達起家的?

又如,日本夏普公司的崛起,也是“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典型案例。1962年,英國的隆姆洛克公司和美國的威爾公司幾乎同時宣布了一項新發明——電子計算器。當時,大型計算機發展很快,在商業、科學技術方麵迫切需要利用計算技術來解決各種問題。但是大型計算機價格偏高,結構複雜,使用不便,而市場上已有的電動計算機又不能滿足新的要求。於是一種小型、靈活、便宜的電子計算器出現了,它填補了大型電子計算機與電動機械式計算機的“空檔”,這個發明當時並沒有引起美國企業界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