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美國商之道2
1領導者要會用兵選將
企業領導者是元帥,不需要去衝鋒陷陣,但要學會選好兵,用好將。這樣的兵和將在你身邊越多,那麼你的發展就越沒有限製。
微軟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約39歲,大多數員工相當年輕,特別是應用程序組裏的開發人員,全部雇員中有一半直接來自大學,並且許多微軟經理更喜歡這條途徑,他們願意招收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更容易融入“微軟模式”之中,而他們是微軟不斷前進的動力。
比爾·蓋茨的強項在技術方麵,對管理沒有多少經驗,也不愛好。他的合作夥伴保羅·艾倫也是如此。隨著微軟公司成員越來越多,急需一位精通管理的人才來統帥。為此,比爾·蓋茨想到了他的校友、交際高手史蒂夫·鮑爾默。
還是在哈佛大學時,蓋茨便與鮑爾默過從甚密。那些日子蓋茨迷戀於打牌賭錢,贏了常到鮑爾默那裏數錢。兩人很談得來,並對彼此的能力有很深的了解。鮑爾默畢業後,又考入斯坦福商學院。但他沒有立刻去學校,而是在一家公司幹了一段時間。1978年,鮑爾默為了公司的業務,曾到阿爾伯克基找過比爾·蓋茨。當時,比爾·蓋茨曾動員他留在微軟公司,但他沒有答應。後來,鮑爾默又在幾個地方做事,始終不願意在一個地方長期固定下來。
1979年,鮑爾默到西雅圖來找蓋茨,蓋茨又對他說:“你來微軟公司吧,我們需要一個經理。”鮑爾默說:“還需要考慮考慮。”1980年初,比爾·蓋茨把鮑爾默請到西雅圖,再一次說服他為微軟公司工作。為了請動鮑爾默,比爾·蓋茨把父母也動員起來,讓他們出麵做說服工作。鮑爾默最終答應了蓋茨。但是他說手邊的事還沒有處理完,至少要等到夏天。到了夏天,鮑爾默果然來到微軟公司,年薪是5萬美元,職務是總裁助理。
鮑爾默到微軟公司後,原來的總經理史蒂夫·伍德就離開了微軟公司。其時,微軟公司的管理不規範,鮑爾默的責任也很模糊,他需要管理很多人和很多事。微軟公司的很多人都認為鮑爾默沒有技術,對經營也不怎麼懂,可工資卻比誰都高。這使那些原本對待遇不滿的人滿腹怨言。
鮑爾默在微軟公司工作的時間長了,他的巨大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他充滿了活力與激情,他也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與比爾·蓋茨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的攻擊性更多的是激勵別人,而不是傷害別人。許多人都認為,聽鮑爾默講話,就像是聆聽上帝的福音。微軟公司雇員深深為他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談話所感染。一位市場經理這樣評價他說:“他要求你思考時不要拘泥於條條框框。與鮑爾默交談後,你願意為他付出一切。”
有人認為,微軟公司後來的成就與鮑爾默密不可分。甚至有人說,正是他的全身心的投入,才使微軟公司穩居於電腦世界變革的巔峰。鮑爾默最顯而易見的才能是善於交際。但是人們往往認為,其能力的另一麵來自於他的智慧。與他擅長交際的性格相比較,人們常常忽略了他的智慧,其實,他“非常非常精明”。
一位熟悉鮑爾默的朋友認為,鮑爾默充滿了人格魅力。他還說:“人們沒有意識到他具備了傳統大學生的所有素質,他實際上絕頂聰明。人們一般把他看成一個商人,但是作為講究策略的思想家,他也同樣是最好的一個。”後來,鮑爾默成為微軟公司的副總裁,是蓋茨之下的第二號人物。現在,鮑爾默是微軟公司的總裁,蓋茨是董事長。
人的能力有不同的特征,有的人能將自身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某個方麵的頂尖高手,而有的人卻能使別人乃至整個團隊的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前一種人被稱為人才的話,後一種人可謂之“帥才”。“帥才”就像一種化學媒介,能激活一個化學反應過程,就像一根火柴點燃一堆幹柴一樣。鮑爾默顯然就是這樣的帥才。
比爾·蓋茨用了一個鮑爾默激活了整個微軟。試想,如果蓋茨仍然自己打理公司,不肯借用鮑爾默的管理專長,能使微軟取得今天的成就嗎?
2挖對方的人才為己所用
現代的商業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這樣的話我們聽得很多了。但是,無論多麼係統高深的人才競爭理論都不如現實中的例子更殘酷、更生動。
作為美國汽車製造工業界的兩大巨型企業:福特汽車公司和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明爭暗鬥的較量,福特汽車公司在經營天才艾柯卡的策略指導之下,一舉擊敗了克萊斯勒汽車公司。但後來,克萊斯勒的一個點子讓一場好戲又上演了,在這場戲中,克萊斯勒悄悄地扳回了一局。
雖然艾柯卡使克萊斯勒汽車公司陷入了泥潭,但艾柯卡那準確的判斷、超人的膽略和多謀善斷的決策,使愛才惜才的克萊斯勒先生為之傾倒。“如果艾柯卡先生能來本公司任職那該多好啊。”克萊斯勒先生決定不惜一切手段把艾柯卡請過來。
根據了解到的情況,艾柯卡是一個事業型的人:金錢買不到他的心,美女撼不動他的誌,何況現在的艾柯卡事業正如日中天,他又怎會如此輕率地離職而去屈就一個瀕臨倒閉企業的總裁呢?克萊斯勒先生不死心,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分析,並組織了一個專門班子實施他的計劃。
縫隙終於找到了,那就是,此時執掌福特公司的老福特的孫子亨利二世是一位心胸狹窄、缺乏大企業家氣度的人。種種跡象表明,艾柯卡在經營管理方麵表現出來的才華反襯得享利黯然失色,那巨大的成績無形之中功高震主,亨利二世開始向艾柯卡發出了警告。
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迅速製定出了詳細的離間計劃:組織專門人員吹捧艾柯卡。這種決策,得冒多大的風險!這等於花錢替別人做廣告,提高對手的知名度。對方越強,對自己越不利,再者,克萊斯勒公司正處於艱難之中啊!
克萊斯勒先生不顧助手們的反對,力排眾議,堅持實施這項秘密的離間計劃。當然,在吹捧艾柯卡的同時,還要指桑罵槐地貶低亨利二世。如此,才能達到離間的目的。
果然,從彙集來的信息表明,艾柯卡在亨利二世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就在這時,世界經濟預測會議召開了,亨利二世和艾柯卡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了會議。與此同時,克萊斯勒也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精心策劃,統籌安排,給艾柯卡罩上了一道道光環,以對比的手法,使亨利二世黯然無光。
會場內外流傳著有關艾柯卡和亨利二世的種種傳聞,有的說艾柯卡是福特汽車公司的救星,有力挽狂瀾的能力;有的則說艾柯卡是位經營天才,如果不是福特老板,他還會有更大的作用;還有的說亨利二世是平庸之輩,公司全靠艾柯卡一人支撐。一時間,艾柯卡頭上光芒四射,耀眼奪目。艾柯卡也知道與會的100多位專家對他的發言很讚賞。巨大的成績,空前的讚譽,使艾柯卡躊躇滿誌,英姿勃發,決心大幹一場。然而此時,亨利二世已是妒火中燒,怒氣衝天了。
亨利二世先是散布艾柯卡與黑手黨有染,繼而對他的業務活動和個人生活進行調查,隨後又采取削權的辦法,組成主管經理辦公室,以取代董事長和總經理主管的組織形式,使艾柯卡在公司的地位從第二位降到了第四位。最後,亨利二世於1978年解雇了艾柯卡。克萊斯勒興奮至極,他親自去請艾柯卡,三顧茅廬,終於如願以償。
如同中國三國時的劉備得了諸葛亮一樣,克萊斯勒使自己的事業走上了興盛之路,瀕臨倒閉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很快便走出了困境,成了福特汽車公司的強勁對手,也成了美國汽車界崛起的企業新星。
而解雇了艾柯卡後的福特公司卻人心渙散,人才外流,再次陷入了困境。麵對大江東去的敗局,亨利二世不得不辭掉了公司董事長職務,結束了福特家族77年的統治。
離間對方關係,挖別人的牆角,這看起來不是那麼正大光明,但若從競爭的需要和愛才用才的角度看,這種做法雖有點損人利己,卻也是客觀需要的。從另一個方麵,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示:用人不可心胸狹窄,否則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才,還可能被對手置於死地。這些是做生意尤其想做大生意者應當始終切記於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