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聚會應由廠方職員和勞工代表共同參加,我能來此參加聚會,多謝大家的支持。因為我既非勞工代表,也不是廠方職員,但是我覺得我與你們的關係十分親密,因為就某一方麵來說,我代表了股東和董事們。”
麵對幾天前想把他吊死在酸蘋果樹上的工人們,小約翰·洛克菲勒言詞懇切,他的話比傳教牧師還要謙遜和藹,他用了一些能拉近彼此關係的句子,如“我很榮幸到這裏與大家會麵”、“我拜訪過你們的家庭”、“見過各位的妻子和兒女”、“今天我們以朋友的身份相互見麵”。這場演講太精彩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平息了要吊死他的仇恨風暴,而且還贏得不少崇拜者。
小約翰·洛克菲勒向工人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說明公司麵臨的處境,友善地勸說工人們回去工作,工人們接受了他的意見,暫時不再談提高工資的事,一場憤怒就這樣平息了。
小約翰·洛克菲勒沒有和工人爭論,沒有用政治的幹預嚇唬工人,也沒有用嚴密的邏輯論證他們錯了,假如那樣的話,隻能導致更多的仇恨和反抗。小約翰·洛克菲勒巧妙地運用“以柔克剛”的原理,以友善和藹的態度化解了工人的憤怒,最後化敵為友。可見,友善的態度在交往中非常有效。
把人際關係搞得融洽和睦,在和和氣氣的氛圍中賺錢,“和”為原則,“善”為宗旨,避免引起矛盾衝突,先做朋友後做生意,從而為自己招來無窮的財富。這就是猶太商人的另一種“人脈”經營之道。
4一筆生意兩頭贏利
猶太商人並不諱言經商的目的就是賺錢,但反對貪心不足。這是因為有得必有失,隻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的利益和承受能力,隻能招來同伴的厭惡,對手的憤懣。最終,難以賺到大錢。所以,要有錢大家一塊賺。
《塔木德》上說:“如果我們不為自己努力,我們靠誰?如果我們隻為自己努力,我們成了什麼?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明白,我們要等到何時?”又說:“一筆生意,兩頭贏利,買賣雙方都有得賺。”現代社會商業經營提倡競爭,鼓勵競爭,但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一齊發展。否則導致兩軍相爭,你死我活,則會兩敗俱傷。因此猶太商人在商務往來時,往往能夠通過巧妙調整而取得雙贏的效果。
萊曼兄弟的故事更能說明雙贏這一技巧所創造的效益。萊曼兄弟公司,是一家有將近150年曆史的美國著名的猶太老字號銀行,而它的創業頗富神奇。
1844年,德國維爾茨堡的一個名叫亨利·萊曼的猶太人移民到了美國,他在南方呆了一段時間後,就同隨後移居美國的兩個弟弟一起在亞拉巴馬定居,同時做起了雜貨生意。
亞拉巴馬是美國一個產棉區,農民手裏隻有棉花,所以,萊曼兄弟積極鼓勵農民以棉花代貨幣來交換日用雜貨。這樣做是不是與猶太商人一貫的“現金第一”的經營原則不符合呢?但萊曼兄弟的賬卻算得很清楚,他們認為:以商品和棉花相交換的買賣方式,不但能吸引那些一時沒有現錢的顧客,而且能擴大銷售量;同時在以物換物並處於主動地位的情況下,能操縱棉花的交易價格;經營日用雜貨本來需要進貨運輸,現在乘空車進貨之際,順路把棉花捎去,還能節省一筆較大的運輸費。這種經營方式可稱作“一筆生意,兩頭贏利”,買賣雙方都有得賺,何樂而不為?
在買賣中把握雙贏的技巧,這不僅是萊曼兄弟的經商手段,也是大多數猶太商人采用的手段,從而使得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大。
當然,在市場競爭中,誰都想勝不想敗。說市場競爭的各公司是“敵手”,因為它們在彼此競爭中帶有以下性質:一是保密性,競爭者在一定階段一定情況下,都有一定的保密性;二是偵探性,競爭者幾乎都在互相刺探情報,以製定戰勝對方的策略;三是獲勝性,競爭諸方無一不想勝利,都想獲取一定利潤,讓自己的產品占領市場;四是克“敵”性,假若市場不能容納下全部競爭者時,任何企業都想保存自己而“滅掉”對方,即使市場能容納下全部競爭者時,它們也還是都想己強“敵”弱。
雖然競爭公司間有點像戰場上的“敵手”,但就其本質來說又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公司經營的根本目標是為社會做貢獻,公司的產品是滿足社會需要的,公司賺的錢也被國家、公司和員工三者所用,公司間的競爭手段必須是正當合法的。在這種意義上講,公司之間完全可以相互幫助、支持和諒解,應該是朋友。
市場競爭是激烈的,同行業的公司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競爭對手在市場上是相通的,不應有冤家路窄之感,而應友善相處,豁然大度。這好比兩位武德很高的拳師比武,一方麵要分出高低勝負,另一方麵又要互相學習和關心,勝者不傲,敗者不餒,相互間切磋技藝,共同提高。
在市場競爭中,對手之間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竭盡全力與對手競爭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在競爭中一定要運用正當手段,也就是說,隻能通過質量、價格、促銷等方式進行正大光明的“擂台比武”,一決雌雄,切不可用魚目混珠、造謠中傷、暗箭傷人等不正當手段損傷對手。
5選擇一個好的合作夥伴
我們在前麵提到,猶太人的精明之一是“當別人說出1加1等於2時,你應該想到大於2。”這個道理用在合作上仍有奇效。猶太人認為,合作在現代社會顯得越來越重要了,現代的競爭更多的時候是一種“雙贏”的結果,而不是一定你死我活。
現在越來越多的競爭企業結為戰略夥伴進而合作,他們通過這一策略,不但彌補了各自的不足,還進一步做大了市場這塊蛋糕的份額,獲得了雙贏。事實證明,這種策略更適合於現代社會的生存之道。
猶太企業家萊曼兄弟,產業傳到第二代萊曼的手裏時,商行的勢力已經擴大到運輸業、汽車業和橡膠輪胎業。同薩克斯公司聯合之後,萊曼兄弟公司在華爾街異常令人矚目。
20世紀60年代,美國進入空前繁榮時期,萊曼兄弟公司把全部資金都投向了聯合大企業。當時,萊曼公司大出風頭,成為企業兼並和盤購狂潮的帶頭人。在此期間,萊曼家族同其他幾家猶太富豪結成了姻親關係,劉易斯就是其中的一個家族,他把製銅業帶進了萊曼家族的經營範圍。
萊曼公司是銀行業的大師,兼並和盤購企業僅僅是萊曼公司按顧客要求而提供的一攬子服務的一部分。萊曼兄弟公司還代理大大小小的談判,他們做起生意來從不嫌小,收起費用來從不嫌高。
後來由於經濟衰退,以及銀行內部糾紛等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萊曼兄弟公司進入了衰退時期,被列入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早期警告名單之上。為了挽救萊曼公司,股東們更換了董事長。兩年之後,萊曼公司得到複興,利潤率一直保持在80%的水平。
1977年,萊曼公司與另一家猶太銀行庫恩·洛布公司合並。庫恩·洛布公司是同萊曼兄弟公司同時發展起來的。庫恩·洛布公司最初在辛辛那提賣幹貨,以後帶著50萬美元到紐約開銀行,全盛時取得了美國投資銀行的支配地位。同萊曼公司合並後,新銀行在最大的投資銀行中排名第4。這次合並不僅具有曆史性,而且把萊曼公司在國內的勢力,和庫恩·洛布公司在國外的特長集於一身,使華爾街最好的兩家銀行合並為一體了。
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這不單是猶太人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問題。但是隻要有心與人合作,善假於物,那就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且能互惠互利,讓合作的雙方都能從中受益。這就是人們常講的,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根樁;紅花靠的是綠葉扶。所以,你要具備合作精神,學會與人合作。
在商戰中,猶太人非常重視合作。他們認為,找一個旗鼓相當的合作夥伴是成功的一半,合作不僅可以揚長避短,共同承擔風險,而且可以增大雙方的力量。
《塔木德》上說:“若要測知你是否真心敬愛神,隻要看你是否愛你的朋友就知道了。”這句話告誡人們,神創造人時,本來就希望人能與盤踞在自己心中的邪惡作戰。有些人與邪惡搏鬥的結果是敬愛神,遠離邪惡;但是有些人在這種苛刻而激烈的作戰中,一敗塗地,成為邪惡的俘虜和奴隸。衡量人的價值時,完全可以看這人是否衷心慶賀鄰人的幸福。心同此理,當自己心中充滿幸福時,假如有鄰人來共享我們的喜悅,我們便會加倍喜悅。這個方法是塊試金石,它可以讓我們知道普遍的人性,憎愛有別,態度鮮明。《塔木德》上有幾句格言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假如你要尋找一個毫無瑕疵的朋友,那你這輩子注定不會有朋友。
選擇妻子時要向下踏一層階梯,選擇朋友時要向上爬一層階梯。
喝下一口酒,就可以結交一百個朋友。
衡量人的尺度,實際上是想知道這個人的心是否誠實。”
正因為猶太人深知一個好的朋友的重要性,所以他們看重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合作夥伴。那麼怎樣才是滿意的合作夥伴呢?猶太人的回答是明確的,他們願意和知識淵博、精明能幹、有雄厚實力的人合作。
當然,與有實力的夥伴合作,看似可以背靠大樹做文章,但大公司往往以強欺弱,容易大魚吃小魚。不過,既然是雙方合作,就有其合作的必要性。雙方是各取所需,實力弱的一方沒必要對另一方一味遷就,一味遷就的結果是姑息養奸,對方一旦掌握了你的特長,你就會被一腳踢開。
總之,合作宛如選擇伴侶一般,各自有不同的標準和不同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論。但必須要注意的是,不學無術、無特長的不可合作;對人持懷疑態度、不以誠相待者不可合作;善於巴結逢迎、見風使舵者不能使用;思想僵化保守、不能跟上時代節拍且一意孤行者不能使用。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合作有時很難成功。合作之初,彼此尚能同甘共苦、同舟共濟,而一旦有了勝利果實,彼此就會為各自的利益爭個麵紅耳赤,最終導致合作失敗,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既能選擇誌同道合、素質高的合作夥伴,又能將醜話說在前頭,簽訂詳細、完善的合作協議。單單以友誼為紐帶,以感情為基礎的合作,最終是不可靠的。五、借雞生蛋借力生財〖〗
《塔木德》上說:“沒有能力買鞋子時可以借別人的,這樣比赤腳走得快。”猶太人善於借用資源經營,認為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借資金,借技術,借人才,能為自己所用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猶太人都是善於借用別人之“勢”的高手,他們借乘萬物勢力的巧善功夫不由人不感佩。
1借別人的鞋子比赤腳走得快
猶太商人是善於借用別人之“勢”、巧借別人之“智”的高手。任何事業都不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辦法卻是多種多樣的,辦法得當則可快捷省力。巧於“借力”,精於“借勢”,是猶太商人成功的一大訣竅。
《塔木德》裏告誡人們:“向別人借麵包不如向他借種子。麵包吃完了以後就沒有了,而借種子,一方麵可以幫助自己獲利,別人也可以有更多的回報。”正如《塔木德》裏的另一句話:“沒有能力買鞋子時可以借別人的,這樣比赤腳走得快。”
通常人們做生意都是從小到大,本利一步步往前滾,最後在自己從事的商業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猶太人並非都是這樣,他們更善於玩的是空手道,借雞生蛋,別人投資自己賺錢,從而白手起家。
1960年,28歲的猶太人阿克森還在紐約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工作。麵對眾多的大富翁,阿克森不禁對自己清貧的處境感到辛酸,這種日子不能再過下去了,他決定要闖蕩一下。有什麼好辦法呢?左思右想,他終於想到了一招好棋。
阿克森一大早來到律師事務所,處理完幾件法律事務後,他關上大門到鄰街的一家銀行去。找到這家銀行的借貸部經理之後,阿克森聲稱要借一筆錢,修繕律師事務所。在美國,律師是惹不得的,他們人頭熟,關係廣,在以法治國的國度裏,律師有很高的地位。因此,當他走出銀行大門的時候,他的手中已握著1萬美元的現金支票。
走出這家銀行,阿克森又進入了另一家銀行,在那裏存進了剛剛才拿到的1萬美元。完成這一切,前後總共不到1個小時。之後,阿克森又走了兩家銀行,重複了剛才的手法。這兩筆共2萬美元的借款利息,用他的存款利息相抵,大體上也差不了多少。隻幾個月後,阿克森就把存款取了出來還了債。
這樣一出一進,阿克森便在上述4家銀行建立了初步信譽。此後阿克森便在更多的銀行玩弄這種短期借貸和提前還債的把戲。而且數額越來越大。不到一年,阿克森的銀行信用已十分可靠了。憑著他的一紙簽條,就能一次借出10萬美元了。
有了可靠的信譽,還愁什麼呢?不久,阿克森又借錢了。他用借來的錢買下了費城一家麵臨倒閉的公司。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正是做生意的好時光。隻要你用心經營,賺錢不成問題。8年之後,阿克森成了大老板,擁有資產15億美元。
其實,商業信譽或許是競爭中最為重要的一顆砝碼,每一個商家在強手如林的社會裏都必須時刻考慮建立良好的信譽。而借貸信譽則是融資家手中的王牌,打出去才能壓服人。
猶太巨商路維格剛剛涉足運輸業時,身上一無所有。當他得知有家公司的一艘貨輪要出售時,就打算買下來改造成為一艘油輪。可是他向銀行提出的貸款申請均遭到了拒絕,因為沒有人相信他能歸還貸款,也沒有人願意為他提供擔保,事情仿佛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在屢遭銀行拒絕後,路維格並沒有灰心。他一方麵與那家公司簽訂了購船協議;另一方麵又與一家石油公司簽訂了租船協議,約定等船改裝完畢後,石油公司租用他的油輪。然後,他找到了大通銀行的總裁對他說:“我買下貨輪之後,立即改裝成油輪並租出去,每月的租金都用來歸還貸款。”他還建議把租用合同交給銀行,由銀行去那家石油公司收取租金。這樣就可以保證用分期還貸的形式還清貸款。大通銀行的總裁被他說動了,於是,路維格如願以償地借到了巨額貸款。幾年之後貸款還清,這艘油輪的所有權便歸屬到了他的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