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猶太商之道5
1永不失望更不絕望還有希望
猶太人是一個樂觀的民族,在充滿苦難的曆史中,樂觀精神始終潛藏在每個猶太人心底。正是這種積極的心態塑造了猶太民族不可動搖的信念,他們相信明天,相信努力奮鬥會帶來光明的結局。
在《塔木德》中有一個自問自答的問題:“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所組成的,可是神為什麼要讓人隻能透過黑的部分去看東西呢?這是因為人生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這種富有哲理的話語在《塔木德》裏有許多:“太陽落下了,還有月亮在給世間光明;月亮隱逝了,太陽又照常升起。”“晝夜更替,星落雲散,黑暗過後必見光明。”“暴雨之後能見到彩虹。”這些話無一不是在告訴人們,在苦難中不要放棄希望。這一生存觀念是猶太人基於對痛苦甚至是引起痛苦的苦難的深刻認識而萌生的。
猶太人把痛苦和忍耐當作人生不可或缺的調劑品,認為痛苦是幸福的必由之路。猶太人幾乎可以說是能夠欣賞痛苦甚至有些愛戀痛苦的一個民族。就像有一句話說的那樣:“困境不會是致命的,除非你認輸。”《塔木德》上也說:“忍耐可以撞出一切之門。”一個人如果不畏苦難,一定能走出困境,贏得更大的成功。
有一個猶太人叫該亞·博通,早年專心搞發明創造,先是發明了脫水肉餅幹,但卻未給他帶來多少好處,相反卻使他在經濟上陷入窘境。有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又經過兩年反反複複的試驗,他終於製成了一種新產品——煉乳,並決定把它推向市場。該亞的第一步是要尋找專利保護。
該亞發明的煉乳是一種純淨、新鮮的牛奶,牛奶中的大部分水分在低溫中利用真空被抽掉。該亞為他的製造方式尋求專利權時,得到的答複是:產品缺乏新意,在已批準的專利申請存檔中已經有數十種“脫水乳”的專利權,其中包括一種“以任何已知方法脫水”。
該亞並不甘心,又一次提出申請。但他的第二次申請又再度被駁回,因為專利官員判定“真空脫水”並非必要的過程,該亞隻是被認為製作態度比較謹慎而已。第三次申請仍被拒絕,理由是該亞未能證明“從母牛身上擠出的新鮮牛奶在露天地方脫水”與他的製作方式的目的不一致。
3次申請3次被駁回,這並沒把該亞擊倒,他對專利權仍然窮追不舍,因為他堅信他的創造。他的第四次申請終於被批準了。雖然有了專利權,推銷新產品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該亞的工廠是由一家車店改造的,租金便宜。剛開業時,該亞每天花費18個小時在廠裏指導煉乳的生產方法,監督生產程序,檢查衛生清潔情況。由於附近有純正、營養豐富的牛奶供應,因而煉乳的成本較低。
該亞小心地挑選一位拉比做他的第一位顧客,因為這位拉比是社區領袖,他對煉乳的意見會有助於鞏固新公司及其新產品在該地區的地位,而且這位拉比對產品也表示了讚賞。但是,當時當地的顧客習慣把摻有水分的牛奶放入一些發酵品進行蒸餾,他們隻覺得煉乳稀奇古怪,對它有疑心,所以,很少有人問津。
出師屢屢不利,甚至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該亞兩位合夥人都失去了信心,第一家煉乳廠被迫關閉了。困境之中的該亞破釜沉舟,又建起了新廠,也許是他的努力感動了上帝,他的第二次嚐試終於獲得了成功。該亞的創業奮鬥奠定了現代牛奶工業生產的基石。在他逝世時,他的公司已根深蒂固,成為美國具有領導地位的煉乳公司。
在該亞的墓碑上,有這樣一段墓誌銘:“我嚐試過,但失敗了。我一再嚐試,終於成功。”這正是對他一生的總結,這對每個渴望成功的商人也是一種激勵。
猶太民族正是憑借著“永不失望、更不絕望、還有希望”的生存意誌,在各大洲之間輾轉遷移,為了生存而回遊不止。由於猶太民族的這種生存性格,有人甚至傳說曆經磨難而鍥而不舍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也是猶太人,連一些史學家也對此深信不疑。由此可見,猶太民族的堅韌性格給世人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2忍耐是戰勝不景氣的良方
猶太人認為,人生的成功需要兩個重要條件:吃苦和忍耐。許多人失敗,都是因為他們不堪忍受痛苦的磨難,沒有恒心和忍耐力,缺乏百折不回的精神。在苦難麵前不低頭的人,即使失去了擁有的全部資產,他依舊能夠憑借不可屈服的意誌再次成功。
在曆史上,猶太人離開了巴勒斯坦,先後星星點點地散居在小亞細亞、阿拉伯半島、埃及、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和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猶太人在艱難困苦中,不僅沒有被打垮擊潰,反而以巨大的向心力一步一步向前邁進。他們不僅沒有落後於時代,而且走在了世人的前頭,征服了世界。
猶太人把苦難看成是神對人類的考驗,因此必須接受,《塔木德》上也強調堅忍致勝的精神。《塔木德》上說:“一切的痛苦畢竟是懦弱的表現,在堅強有力的生活感召下自會悄然隱退。”“艱難是戴了麵具的大幸。”“眼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流著眼淚走出去的,必歡呼地帶著禾捆回來。”“一個人要痛苦到了極點,才能嚐到甜美的果實。”“笑對苦難,它最終也將會向你露出微笑。”
人們往往用“薩布拉斯”來形容猶太人。“薩布拉斯”意思是仙人掌果,用這種外表堅硬帶刺但內心相當甜蜜的仙人掌果來形容猶太人的性格,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
在希伯來語中,有兩句話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本來就是這樣的”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兩句話比較形象地反映了猶太人堅強向上的性格。猶太人在生活中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但他們絕不是生活的抱怨者,他們習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進行工作。每當遇到困難和意想不到的麻煩時,許多人也許會覺得無法忍受或暴跳怒吼:“怎麼能這樣”、“我無法相信這一事實”。然而,猶太人總是聳聳雙肩,搖著頭輕聲說道:“本來就是這樣。”然後用進一步的努力和昂揚的精神以及耐心去克服困難。
《塔木德》上說:“有壓力必有反擊,有忍耐必有反擊,善於等待的人最終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在以色列軍隊中流行一種更明確的說法:“本來就是這樣——可我們肯定會贏。”“本來就是這樣”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兩句話簡明地表達了樂觀主義和充滿希望,已成為猶太人的座右銘。
即便麵對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和日趨緊張的住房,海灣戰爭遭“飛毛腿”導彈襲擊,在以色列政府和百姓中你聽到最多的不是無可奈何的“我們該怎麼辦?”或者“上帝保佑我們”的抱怨聲,而是積極進取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句話反映了以色列民族的人格,即不論發生什麼都有能力、有信心,保持樂觀和充滿希冀的精神和信念。
猶太人能夠忍受苦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相信“逆來順受,因禍得福”。有一個故事對這句話作出了注解。
拉比雅基尼帶著一隻犬、一頭驢和一盞小煤油燈出外旅行。黑夜來臨,雅基尼看到一間庫房,於是決定在此暫住一晚。由於還不到睡覺的時間,他點燃油燈開始看書。過了一會兒,一陣風把燈吹滅了,雅基尼隻好睡覺。太陽升起時,雅基尼發現,夜裏野獸來過這裏,他的狗已被咬死了,驢子也被吃得隻剩下殘骸。雅基尼提著僅有的油燈繼續前行,來到一座村莊附近,發現鮮有人跡。他這才知道,昨晚盜匪來襲,大肆破壞,甚至將村民屠殺精光。
雅基尼回想昨夜,如果不是風起燈滅犬死驢亡,這燈火、犬吠、驢鳴也許會驚動盜匪,那時恐怕連自己也難逃一劫。由於喪失了一切,結果反倒讓他免遭盜匪迫害。至此,雅基尼悟道:“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人也不可失去希望,要相信世事隨時都有可能因禍得福,經曆痛苦也並不是壞事。”
還有一個關於猶太人因禍得福的事發生於2001年。72歲的美國猶太商人拉利·西爾弗斯坦,在2001年6月與紐約以及新澤西州港務局簽訂99年合同,花了32億美元租下世貿中心大樓。3個月後就發生了911悲劇,世貿中心大樓被飛機撞垮。拉利·西爾弗斯坦既是一個“倒黴鬼”,也是一個幸運的人。他為兩座大樓買的保險在“911”後得以兌現,為他掙來了72億美元。
所以,猶太人不把災禍當成是壞事,相信禍可以轉化成福。他們對於痛苦能夠忍耐,能夠逆來順受。這種對痛苦和苦難的忍耐力之強、之大是其他民族所罕見的,這也是猶太人曆經浩劫而生存下來的秘訣之一。所以,你很少會看到或聽說猶太商人因為經商失敗而罷手或因破產而自殺的。
所以,商人隻要具有這種卓越品質,最終總能獲得很大的收益。忍耐是戰勝不景氣的良方,在商界中,無數猶太人成為行業之王,他們基本上都是憑著積極進取精神在逆境中磨煉自己,盡管兩手空空,最終也能成就大業。3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塔木德》上說:“一切幸運都並非沒有煩惱,一切厄運也絕非沒有希望。”“希望一旦萌生,就會久久縈繞心頭;雖說她是可望不可及的天使,卻總能時時給我們以欣慰。”猶太人曆經疾病、貧困、戰爭以及自然災害的威脅折磨,為了生存,抗爭著的猶太人從未失去希望,他們在困苦之中期待救世主彌賽亞再到來。
“救世主彌賽亞必將來臨,應每日盼望,永不懈怠。”“彌賽亞蒞臨時,病人都將獲得治愈,但是愚蠢的人仍將持續他們的愚蠢。”這是《塔木德》中的告誡。這意味著當彌賽亞出現時,除了愚昧的人以外,其他所有的人都能獲得拯救,獲得治愈。
在希伯來語中,“彌賽亞”意為“淋過聖油的人”。淋過聖油的人,就有救世主的意味。猶太人經曆過痛苦的生活,所以長久以來,他們一直在盼望著解放者的到來,他們衷心地認為這個解放者能重建猶太王國,所以“彌賽亞”這3個字的含義漸變到解救猶太人脫離一切痛苦的救世主。身臨苦難困境,猶太人與其說是在期待救世主來臨,不如說是希冀事情會有希望和轉機。
猶太人相信神不會坐視不管“上帝的子民”滅亡的,神會保佑他們。《塔木德》上說:“上帝讓我們傷痕累累,也能將我們治愈;上帝將我們鞭打,因為他要給我們包紮。”“最值得信賴的人在鏡子裏,那就是你自己。”隻要為生存而奮鬥的勇氣和決心還在,那些原本已經無望的事情都可以起死回生。
猶太人還有一個經典的“與魔鬼下棋”的故事,它堅定了猶太人在痛苦中的信念,也教會他們勇於抗爭的生存之法。
在迦太基一家著名的博物館,一麵不太引人注意的牆壁上掛著一幅畫,題名為“將軍”,畫麵上一個人和魔鬼正在下棋。這個題材很奇特且發人深省,圖中的人集合了以前所累積的智慧、洞察力、經驗以及戰略大戰邪惡的縮影和象征——魔鬼。這一盤棋象征著人類在世界上的生活,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比賽。為了獲勝,雙方都使出渾身解數,遺憾的是,看情形人類就要落敗,魔鬼占了上風。雖然人類也全力以赴,但是剛被將了一軍,似乎敗局已定。一位拉比來參觀博物館看到了這一幅畫,當他了解到畫的含義時深深地受到感動。他的視線被畫布吸引許久都未離開,身體幾乎一動不動。
“魔鬼怎能將人的軍,會有這種事嗎?”他嘴裏突然說出這麼一句話來。拉比心情沉重,更加聚精會神地注視著這一幅畫。突然,他一蹦而起,瘋狂地叫著:“騙人,騙人……”許多觀眾將他團團圍住,但是,拉比仍然旁若無人大聲叫嚷:“騙人,騙人,還將不死,還有希望,還有一招……”
圍攏過來的觀眾也都注視著畫麵上的棋盤。大家看到的是,人已經落入陷阱中,完全敗北了。拉比像是一位象棋高手,他發現這盤棋看似絕望,其實這一“將”遠不能將死,仍有解救之途:“人類還有一手好棋可下,隻要下了這一著人類就能得救。”
這時,在場的人都聽明白了他的話。人們終於悟出,魔鬼可以把人拉去下棋,使人瀕臨毀滅的邊緣;可是,人類經常會留有最後一手,那正是起死回生的一手,所以,人類還是有希望的。
《塔木德》上說:“上帝關上門後,又為人類留出另一扇窗。”這扇窗就是人類具備留有最後一手的力量,猶太人深信人類的勝利。所以,在死亡、憤怒、痛苦、爭吵、混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中,在迷惑、無所適從,甚至不知道應該如何活下去的時候,猶太人總能夠聽到一些刻骨銘心的話,總能夠產生出新的勇氣。
邁斯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卻不幸患上了白內障,視力嚴重受損,不要說閱讀寫字,就連駕車外出都極其艱難。與他一同患病的一位病友受不了這種折磨,每天不是喝得酩酊大醉,就是對著別人大發雷霆。僅僅過了半年,那位病友便離開了人世。目睹此景,邁斯備感淒涼。因為疾病,他已不得不結束原來的生意,他的生活漸漸陷入了困境。
在那段舉步維艱的日子裏,書給了酷愛閱讀的邁斯很大慰藉。因為患病,邁斯深深體會到視力不良者的不便與需要,他決定尋找一種能夠容易閱讀的字體。經過一年的研究,邁斯發現,在紙上印有粗線條的斜紋字體不但對視力有障礙的人大有幫助,也能提高一般人的閱讀速度。
邁斯把自己僅有的15000美元存款從銀行裏取了出來,把這組新研究出來的字體整理妥當,計劃全麵推廣。邁斯在加州自設印刷廠,第一部特別印刷而成的書麵市了。一個月內,邁斯接到了訂購70萬本的訂單……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真正的“絕境”。無論黑夜多麼漫長,朝陽總會冉冉升起;無論風雪怎樣肆虐,春風終會緩緩吹拂。而對我們來說,當挫折接連不斷、失敗如影隨形時,當命運之門一扇接一扇地關閉時,我們永遠也不要懷疑,因為總有一扇窗會為你打開。
猶太人經商也常常會遇到各種危難情景卻又無能為力,這時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咬緊牙關坦然麵對,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經營傳媒和娛樂業的維亞康姆公司的老板雷史東,投資外彙和證券的投機家索羅斯,經營軟件的甲骨文公司的老板埃利森,經營鑽石生意的赫茲伯格連鎖公司的創建人赫茲伯格,這些人盡管經營的行業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輕易為“危機、失敗”所打敗而退卻,不達成他們的理想、目標就絕不罷休。九、勞逸結合珍愛生命〖〗
猶太人對健康非常重視,認為賺錢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賺錢。假如人活著隻把追逐金錢作為人生唯一的目標和動力源泉,那人將是一種可憐的動物。猶太人從小就受到《塔木德》的教育:“錢是安逸生活的保障,賺錢為了享受,經商要勞逸有度。”他們認為養生之道也是經營之道,會休息的人更會賺錢。
1健康是賺錢的最大本錢
猶太人接受的教育程度比較高,他們擁有高於世界平均水準的醫學知識,大部分猶太家庭在大家族中都有一位醫生,美國15%的醫生是猶太人。美國人斯洛爾主持了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族群利用保健服務情況調查,隨後他寫了一份“大都市心理健康”的報告。他的結論是,“猶太家庭和宗教傳統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求生保險程序。在曆史上,猶太族群的文化可以說是致力於預防身心疾病,而預防失敗時也會及時治療的文化。因此,猶太人看精神科醫師和普通科醫師的次數遠比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