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由“馬”字組成的一些詞,諧音讀起來也易出現偏差。如名叫“砭”,諧音就成了螞鞭;名叫“登”,諧音就成了馬鐙;名叫“冠”,諧音就變成了馬倌;名叫“虎”,讀起來就是馬虎或馬糊;名叫“矯”,諧音就成了馬腳;名叫“庫”,諧音就是馬褲;名叫“韶”,諧音就成了馬勺;名叫“統”,諧音就成了馬桶;名叫“學”,諧音就成了馬靴;名叫“旖”,諧音就成了馬蟻,如此等等,這是“馬”姓人起名時要特別注意的。胡
1.起源
胡姓源於“媯”姓,與陳姓同宗,皆為胡公滿的後代。陳姓始祖胡公滿死後諡號為胡公,其後代一部分以國為姓,姓陳,另一部分以他的諡號為姓,姓胡。胡姓的另外幾個起源,都源於周朝。當時有兩個胡子國,一個出自姬姓,一個出自媯姓。兩個胡子國滅亡以後,其國人將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因此又形成兩支胡姓。魏孝文帝又把鮮卑的貴族紇(音同“起”)骨氏改為胡姓。於是,很多進入中原的外族也紛紛改為胡姓。
2.遷徙與分布
(1)先秦時期,胡氏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境內發展;到漢代,胡姓外始向四周發展,遷徙到今四川、山西、湖北、河北、廣東、江西等地。
(2)漢代之後,胡氏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
(3)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遷到今安徽一帶。
(4)從唐代開始,有胡姓人又從今安徽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台灣。
(5)清代時,胡氏進入台灣;近代以來,胡姓開始移居海外。
3.胡姓名流
胡姓為百家姓中的大姓之一,曆史上胡姓名人不可勝數。漢代教育家胡安;唐代詩人胡元範;宋代學者胡安國、資政殿學士胡銓;明代越同公胡大海、文學家胡震、胡應麟;清代經學家胡渭。近現代曆史上,胡姓更多文壇巨人、政治領袖,如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胡適、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原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愈之等等。
4.起名參考
“胡”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三省”取自“吾一日三省吾身”,姓名連起來,意即如何多多反省自己,表達了名主潔身自好,勤於修養的心願,若將“胡”當作“亂來”理解,意即雖然胡亂,但一日“三省”,也會很正,此意也通,姓名連在一起都很好;明末清初活印繪畫家胡正言,“胡”當疑問詞,意即怎麼能正言呢?當副詞“亂來”解,意即即使胡亂,也要正言,改亂為正,兩種理解都好;元代和清代有兩個人叫胡天遊,“胡”,古代泛指北方和西部少數民族,胡天遊既可理解為在北方和西部廣闊天野遨遊,也可理解為怎麼到天下廣遊呢?兩種理解都不僅無貶義,而且很好;中國國民黨早期領導人胡漢民,名字直白自己為大漢民族之民,直接、自豪,有一種堂堂正正之感;現代學者胡適,由於受進化論思想的影響,從《天演論》“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中選“適”字為名,以示緊跟時尚;無產階級革命家胡喬木,名字源於《詩經·小雅·代木》:“出自幽穀,遷於喬木”,意即高大、挺直之樹,以喬木喻己,表達了名主的理想心願,此名用字形象;愛國民主人士胡子昂,名字表示昂揚高漲,這正是名主所要追求的精神,此名很有氣勢和個性;愛國民主人士胡厥文,“厥”,在此當“乃”、“才”用,“厥文”,意即乃文或才文,突出強調“文”,立誌要文明、文靜,有文化,用字也很有特色;經濟學家胡寄窗,“寄”望於“窗”,因為窗有光明,可見室外的光明世界,名字用字脫俗,表示名主對廣闊天地的渴望和愛戀;原國家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姓名合起來意即怎麼能愈來愈好呢?即使將“胡”解為“亂來”,因後邊“愈之”是較好、勝過等好意,由“亂”改為“好”,還是向前了, “愈”和“胡”連得好。
“胡”姓人中還有人用“胡”的同音字“蝴”組成的詞起名。如蝴蝶,原是一種美麗的昆蟲,有位電影女演員以此為名,諧音“胡蝶”此名也很好、很美;有一種香草,叫胡繩,現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胡繩以此為名,利用姓氏“胡”,以“胡繩”喻己,也很好,很有意義;再如像胡蘇,原是水名,古九河之一,地處今河北省東光東南,有位作家起名胡蘇,也許名主正是此地人,這個名字不僅有紀念意義,“胡蘇”二字意思也好,怎麼能夠蘇醒呢?一旦蘇醒,將有大作為,名字餘味無窮。此外像胡揚、胡天風、胡恬然等,這些“胡”姓人名也很好,值得“胡”姓人起名時參考。
“胡”姓拆姓氏字起名可叫胡古、胡月,或胡古月、胡月古。和“胡”字右邊同部首的字有朔、朗、期、朝、朋等,這些字都可成“胡”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胡朔朗、胡期朝、胡朔朋等等,這些字之間還可再組成其他名。
“胡”的同音字有湖、蝴、鵠,這三個字組成的詞如湖光、湖泊、湖田、湖澤、蝴蝶、鵠立、鵠望,可直接入“胡”姓人名,諧音單字名叫胡光、胡泊、胡田、胡澤、胡蝶,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胡光映、胡泊瀾、胡田遠、胡澤禾、胡望蘭、胡立瞻等等;“胡”的同音字糊、狐組成的詞不僅不宜入“胡”姓人名,而且像“圖”(包括途、徒、兔等)這些字也不宜入“胡”姓人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胡塗,“朋”(包括蓬、鵬、澎),“友”(包括有、酉),“麗”(包括梨、犁、鸝、藜、蠡),“媚”(包括魅、妹),也不宜入“胡”姓人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狐朋、狐友、狐狸,這就很不好了。
“胡”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是個多義詞,其中有表示亂來的意思,屬貶義,所以由它組成的詞如胡攪、胡鬧、胡說、胡扯、胡來、胡匪、胡話、胡塗、胡言、胡謅,這些詞不僅不宜入“胡”姓諧音人名,而且像矯(包括佼、角、皎、繳)、尺、萊(包括淶)、菲(包括斐、蜚、翡)、樺(包括畫、華、劃、化)、岩(包括妍、炎、顏、筵、延、嚴)、舟(包括州、周、洲)等這些字也不宜入“胡”姓人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胡攪、胡扯、胡來、胡匪、胡話、胡言、胡謅,這都不好。
“胡”本來也當疑問詞用,表示什麼、何故,但由於一般人不懂古漢語,不知道這種用法,而當副詞亂來的意思又給人印象太深,所以有些“胡”姓人起名本意是出於發問,即為什麼、怎麼樣,但常常被人誤解為副詞“亂來”。如“胡奇誌”,名主原意是如何立誌更奇,一般人可能理解為胡奇亂誌;又如“胡新時”,名主原意是如何開創新時代,一般人可能理解為胡亂的時代,甚至變成諧音胡心思;還有如“胡運籌”,名主本意是如何運籌,欲立大誌、幹大事,但一般人則會理解為胡亂運籌,如此等等。名主的本意和一般人的理解相左,造成很大反差,除了由於相當多的人缺乏對“胡”字當疑問詞用這一知識外,還由於“胡”本身具有“亂來”的貶義。正因如此,“胡”姓人起名選字時要特別注意,名字用字盡量不要和“胡”姓字中含“亂來”之意相連,以免造成誤解,出現偏差。
郭
1.起源
中國最早的郭姓出現在夏禹時期,“郭”字本義是指外城,這些郭姓住在外城,以居住地為姓氏,源於夏禹的都城陽城(今河南省登封)。但這種說法無世係資料考證。一般認為,郭姓源於姬姓,是古虢(音同“郭”)國的後人(古虢國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周武王把兩個叔叔分別封於東虢、西虢,兩人分別叫作虢叔、虢仲。後人以封地為姓,稱虢氏,古時“郭”與“虢”二字相通,於是虢氏逐漸演變為郭姓。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戰國時期,郭氏分布於今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秦漢時,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2)漢代以後,太原一直是郭氏發展繁衍的中心。此時,郭氏還有人散居於今內蒙古、甘肅、四川、安徽等地。
(3)唐初與唐末,河南郭氏兩次向福建遷移。
(4)宋高宗時期,大批中原人逃到江南,其中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等地也有不少郭姓。
(5)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入台灣,發展為台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等一些國家。
3.郭姓名流
縱觀曆史,層出不窮的名人為郭氏族譜增添了不少光芒。戰國謀臣郭隗;三國時曹操的謀士郭嘉;東晉文學家郭璞、哲學家郭象;唐朝功臣郭子儀;北宋畫家郭熙;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清朝外交家郭嵩燾。現代大文豪郭沫若,著名歌唱家郭蘭英、郭頌,喜劇明星郭達、郭冬臨等,則是近現代郭姓的精英。
4.起名參考
“郭”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春秋時齊國勇士郭最,用“最”字命名者古今都很少,“最”,副詞,意即居首位,超過所有同類的人或事,起名“最”,表明名主抱負宏大,欲超越一切,高居前位,很有氣勢;唐代名將郭子儀,“子”,男子,“儀”,外表,起名“子儀”,表示名主外貌威儀,很有大將風度和氣勢;明代畫家郭詡,“詡”,誇耀,名字表示對自己的自信,以及追求和鞭策,此名很有特色;明清之際台灣反荷蘭殖民主義領袖郭懷一,名字表示名主堅貞不二的做人準則,“懷一”二字選得好;清末將領郭鬆林,名字喻己如鬆林,直立挺拔,四季常青,而且林森無際,這也正是名主自己為人的理念和追求;清末外交家郭嵩燾,“嵩”,高大的山,“燾”同韜,覆蓋的意思,名字表示山高且大,很有氣勢,這也正是名主的抱負,“嵩燾”二字選得好;原全國僑聯副主席郭棣活,“棣”,落葉灌木,很美,可觀賞,“棣”後加“活”字使之更充滿活力,增加了名字的魅力,此名很有特色;原福建省副省長郭瑞人,名字表示將吉祥施予人世,給人以瑞氣,這也正是名主的心願和理想,“瑞人”這種組合在人名中較少見,很有特色;現代詩人郭小川,意即小小的河流或平地,名字用字簡單、樸實,表示名主的自謙;現代女革命家郭隆真,“隆”,興盛、凸出,名字表示名主反對虛假,追求真實、真理、真相,這也正是名主做人的理念和追求,“隆”字很好,它凸顯了“真”的分量。
“郭”姓拆字組名可叫郭享、郭爾(諧音耳)或郭爾享。和“郭”同部首的字有邦、耶、郊、都、鬱等,這些字都可入“郭”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郭邦鬱、郭都郊、郭郊耶等等。
“郭”的同音字有鍋,由“鍋”組成的詞都不宜入“郭”姓人名,此外,“巴”的同音字八、芭、笆,“餅”的同音字丙、秉、柄、炳、稟,“爐”的同音字蘆、廬、鸕,“台”的同音字苔、胎,也不可入“郭”姓人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鍋巴、鍋餅、鍋爐、鍋台,這就很不好了。
“郭”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指古代城、鎮外周的一道城牆和某些物體周圍的邊或框,據此,可起名叫郭城,或郭築城、郭瑞邊、郭固域等名。
林
1.起源
林氏來自於姬姓,大約形成於西周初年,為商朝比幹的後裔。商末紂王荒淫無道,叔父比幹冒死進諫,被紂王挖心而死。當時比幹的夫人陳氏帶著身孕逃到牧野(今河南淇縣以南、衛輝以北)一帶避難,在深山的石洞裏生下了孩子,起名堅。不久,周武王滅商,陳夫人帶著兒子投靠武王姬發,武王因堅生在林中,賜他姓林,從此有了林姓。
2.遷徙與分布
(1)林姓最初在博陵(今山東)一帶繁衍發展。東周以後,林姓已分布於今甘肅、陝西、山西等地。春秋戰國時期,林姓在今山東一帶得到最好的發展,形成了著名的濟南林氏。
(2)東晉年間,林堅的47代孫林懋由於官在今徐州而定居此地,成為“徐州林”,又稱“下邳林”的開基祖。其後人林國敏,成為台州和溫州等地林姓人的開基祖先。
(3)林懋的弟弟林祿是林姓入閩第一人,他的後代散居於福建一帶,開創了林姓在東南沿海一帶發展的曆史,史稱“晉安林”,是公認的林姓最大支派。
(4)唐朝時,北方的林姓隨兩次移民南下福建,其中唐朝開元年間,有林姓人最早到達台灣。
(5)今天生活在海外的林姓,究其根源,大都是從福建、廣東等地遷去的,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從台灣移居的。
3.林姓名流
曆史上的林姓名人有五代書法家林鼎;宋朝詩人林逋,書畫家林椿、林希逸;明朝詩人林鴻,畫家林良;近現代曆史上有禁煙抗英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民主革命烈士林覺民,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林伯渠,當代有散文作家林語堂,著名文藝理論家林默涵,等等。
4.起名參考
“林”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春秋時的孔子弟子林放,“放”,釋放,進一步可引申為擴展,表示名主無拘無束、開放發展的心願,此名很有個性;隋末南方農民起義領袖林士弘,“士”,男子,“弘”,弘圖、恢弘,名字表示名主有宏願大誌,要做一番大業,很有抱負和理想,“士弘”二字組合得好;北宋詩人林逋,“逋”,逃亡,也指避世隱居,名字表明名主的處境和心願,這也是他的人生哲學,“逋”字選得含蓄、獨特;清代政治家林則徐,所以起此名是他出生時福建巡撫徐嗣曾坐轎吹吹打打從他家門前經過,其父認為這是個吉祥的兆頭,期望孩子將來也能像徐巡撫一樣,通達高升,建功立業,於是起名“則徐”,“則”,即學習效法,林則徐後來確實幹了一番大業;近代翻譯家林紓,“紓”,解除、舒展、寬裕之意,名字表達了名主追求個性解放的心願,人名中用“紓”字的少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林楓,姓名連起來共用了三個木字,樹很多,但選“楓”樹,是因秋楓紅葉,層林盡染,極其美麗、壯觀;現代作家林語堂(原名“林玉堂”),姓名意即居於林中廳堂,絮語連連,極其自在、舒暢,姓名組成一幅美景,表達了名主的心境,“語堂”二字選得好,有韻味;現代婦產科專家林巧稚,雖幼小稚氣,但很靈巧,名字給人以親近可愛之感;現代文藝理論家林默涵,“默涵”二字,表示默然而涵容,用字獨特,很有個性;現代教育家林礪儒,“礪”,砥礪,“儒”,指讀書人,引申為學問,起名“礪儒”,意即讀書要細磨砥礪,才會真正懂得學問,表示名主刻苦鑽研、奮力學習的精神,用字也很獨特;現代畫家林散之,“散”字表達了名主的心理和性格,其畫風格清醇蕭敬、意境淡遠,正體現了名主名字的含義。此外如林蔭、林莽、林茂源、林青霞、林木森、林盡染、林翠屏、林燕鶯等,這些名字也很好,值得“林”姓人起名時借鑒。
“林”姓拆字起名可叫林木、林二木、林又木、林雙木、林加木,叫疊音名林木木也不錯。 “林”的同部首字有樸、權、杉、杜、枝、鬆、柏、楓、柳、杼、柯、棟、桂、桓、楨、桐、橋、樺、桃、榆、榜、楷、彬、梧、梅、棣、椿、楠、模等,這些字都可成“林”姓單字名,也可將它們組合成雙字名,如叫林樸權、林桂枝、林樺杉、林柏鬆、林楓楷、林杼柳、林桓楠、林梅椿、林柯模等等。“林”的同音字有鄰、臨、琳等,這些字組成的詞有的可諧音入“林”姓人名,如鄰邦、鄰近、鄰裏,諧音名可叫林邦、林近、林裏,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林邦友、林近索、林裏睦等;又如臨池、臨風,諧音名可叫林池、林風,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林池墨、林風展;再如琳琅,諧音名可叫林琅或林琅滿,林琅目,但“行”、“中”(包括鍾、衷),八(包括芭、笆)、“火”等字則不可入“林”姓人名,若用,諧音就變成臨刑、臨終、淋巴、磷火,這就很不好了。
“林”字除用於姓氏外,還含有樹木叢聚和人群聚集的意思,據此組成的許多詞都可直接成“林”姓人名,如單字名可叫林叢、林地、林冠、林海、林立、林泉、林濤、林道、林苑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林叢深、林地茂、林冠丘、林海源、林立偉、林泉湧、林道達、林苑怡等等。
何
1.起源
何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一種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的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之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至今。另一種出自冒姓或他姓改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鮮卑複姓賀拔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單姓何氏。
2.遷徙與分布
(1)西漢至兩晉時期,何姓已經廣泛分布於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陝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其中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今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一。
(2)唐朝時期,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宋朝時,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今福建、南京、江西一帶。
(3)元朝初年,有一支何姓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向、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
(4)明朝末年,何斌在台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朝時,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3.何姓名流
何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中國曆史上有諸多名人,在《二十五史》中列傳者就有190人;在其他典籍、地方史誌中名顯史冊的就更多了。如西漢平陵人何並、東漢經學家何休、三國時玄學家何晏、東晉大臣何充、明朝文學家何景明、清朝書法家何紹基等。近現代有作曲家何柳堂,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何叔衡,國民黨革命派傑出代表、畫家何香凝,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何孟雄,地質學家、礦物岩石學家何作霖,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等。由比可見,何氏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4.起名參考
“何”姓名人中好的名字很多,如東漢經學家何休,就是問何時休止,泛指生活、工作、事業永不停息,永無止境,此名很獨特;南朝宋無神論者、天文學家何承天,意即怎麼承接天,他一生研究天文,曾訂正舊曆所定的冬至時刻和冬至時間所在位置,並批判“神不滅”說和因果報應說,這些都和“天”有關係,名字表明他正是在承接“天”,名和名主本人實際相符;現代曆史學家何幹之,“之”是虛詞,如久之、舞之、蹈之,何幹之,即幹什麼呢,表麵上是提問,實際上是想要幹一番大業;原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人何克全(又名凱豐),問怎麼能周到周全呢,這實際上表示願周全周到。此外如何為、何鳴雁、何所思、何秋聲、何以瑞、何澤慧等,這些名字也很好,可供“何”姓人起名時借鑒。
姓氏“何”字由“亻”“可”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可叫何人、何可或何人可、何可人。與“何”字形體相近的字有仃、行、衍等,以此可起單字名叫何仃、何行、何衍,雙字名可叫何衍行、何衍仃等等。
“何”的諧音字有禾、合、和、河、菏、核、闔等,以此諧音可起出很多名字。如“禾”,指禾苗,以此可起名叫何苗、何壯。“合”含有合攏、合作、符合、同心等意,以此諧音可起名叫何成、何理、何力、何適、何心、何宜等。“和”含有溫和、和諧、和平等意,以此可起諧音名如叫何藹、何暢、何風、何樂、何美、何睦、何平、何善、何順、何悅等。“河”指河水,據此諧音可起名何濱、何川、何道、何穀、何漢、何漫、何清、何曲、何山、何運等。若是河南、河北、山西人,還可叫何北、何南、何東(古稱黃河以東的山西南部為河東,如柳宗元祖籍於此,故稱柳河東)。“菏”,指蓮,據此諧音可起名何蓮、何花、何華、何麗、何豔、何馨、何鮮等。“核”,含有核實、核心等意,據此諧音可叫何準、何實、何定、何心等。“闔”含有“全”的意思,據此諧音可起名何家、何歡、何府、何第等。以上全是單字名,還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
“何”是疑問代詞,表示“什麼”、“為什麼”、“怎麼”、“多麼”等意。既然是疑問,就能給人以想象的餘地,用於名中就會富於韻味,有的是問而不答,有的是在疑問中已有回答。順著“何”的含義組成的一些詞,也可用作人名,如叫何必、何曾、何方、何其、何如、何畏、何許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何曾有、何其多、何如豐、何許知、何以生、何在理等等。
高
1.起源
高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支高姓出自薑姓。齊太公門尚的後人被封於高,以地為氏,姓高。另一支以祖字為氏。齊惠公的兒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有以其字為姓的,稱高氏。
2.遷徙與分布
(1)高氏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自春秋以後,高姓大都出自齊魯之地;戰國至秦代時,高氏已經自今山東遷入河北、遼寧省境內。
(2)高氏大批南遷始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唐初,有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
(3)宋紹聖元年間,高聖太奪取大理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其後裔曆經元、明、清數代均為雲南土司。
(4)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一帶高氏陸續有人到台灣擇地墾辟。此後,有的高姓人移居至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3.高姓名流
高姓名人曆代層出不窮。戰國名士高漸離刺殺秦王,千古流芳;東漢學者高誘,因為《戰國策》、《呂氏春秋》作注青史留名;東魏的高洋代魏自立,建立北齊;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才思縱橫,備受世人推崇;北宋名將高懷德、權臣高俅;元朝大畫家高克恭;明朝大儒高攀龍;清朝著名畫家高其佩,續寫《紅樓夢》的文學家高鶚等。
4.起名參考
“高”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元末明初戲曲家高則誠,“明”為名,“則誠”為字,出自《禮記·大學》“誠則明”,同“高”姓連起來,意即高明,姓、名、字連接得好;清代畫家高翔,“翔”,飛翔,同姓連起來,意即高高飛翔,姓名組合得也好,很有氣勢;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高崇民,名字直白,姓名聯係起來,表達了對人民最高的崇敬和尊重,並會效益於人民,姓名組合得好;現代自動控製專家高為炳,意即“高”為著光明,這也正是名主的人生理念,姓名整體統一,各個字銜接得當,用字也好。此外像高達、高揚文、高雲鑒、高行健、高迎祥、高樹勳、高允廣等,這些名字也很好,值得“高”姓人起名時借鑒。
和“高”同部首的字有玄、亦、亥、充、亨、享、京、兗、亭、亮、奕、彥等,這些字都可入“高”姓單字名,也可將它們組成雙字名,如叫高亦玄、高享亨、高充亥、高京亭、高兗亮、高奕彥等等。
“高”字除用於姓氏外,主要含高度之意,因“高”是個好意,所以由它組成的詞,大多可直接入“高”姓人名,如單字名叫高昆、高超、高程、高峰、高尚、高歌、高進、高峻、高亢、高邁、高妙、高朋、高強、高山、高升、高速、高堂、高雅、高揚、高原、高遠、高瞻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高昂健、高超平、高程達、高大川、高風亮、高峰覽、高尚民、高貴誼、高潔淳、高峻秀、高亢凱、高邁風、高朋怡、高強菲、高山觀、高士晶、高實豐、高堂雅、高雅風、高揚義、高原秀、高遠誌、高瞻昕等等。
“高”的同音組成的詞,有的不宜入“高”姓人名,如“紈”(包括玩、頑),“耀”(包括躍、要),“點”,若用,諧音名則變成睾丸、膏藥、糕點。這是“高”姓人起名時要注意的。
梁
1.起源
據說,梁姓源自嬴姓。嬴姓伯益的後裔非子善於養馬而有功,周孝王於是封秦邑給他,被稱為秦嬴。非子的曾孫秦仲奉命征討西戎,不幸被殺,後來秦仲的五個兒子率兵繼續攻打西戎,收複了失地。秦仲的小兒子被封於梁(今陝西韓城南),建立了梁國,稱梁康伯。梁康伯以後的君主稱梁伯。後來秦穆公滅了梁國,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他們以原來的國名為姓,稱梁氏。
2.遷徙與分布
(1)梁氏起初在今山西、湖北、山東等地發展;西漢時,梁姓有人遷居今甘肅安定一帶;到西晉末年,梁姓已經發展到了今浙江、廣西等地;東晉時期,梁氏開始進入福建。
(2)唐代時,梁姓已經擴展到今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地,唐末安史之亂,梁姓有人移居廣東;宋代時,梁姓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陝西、廣東、福建、湖南、浙江等地。
(3)元明時期,梁姓開始大量向南方和東南地區遷移,主要集中在廣西、山西、江西、江蘇、山東、廣東、福建、陝西等省。
(4)清朝康熙年間,梁姓有人進入台灣。隨後,又有人遷往東南亞一些國家。
3.梁姓名流
縱觀梁姓名人在曆史上的表現,確實實力不凡,其宗室子弟文治武力者兼而有之。東漢隱士梁鴻、唐朝文學家梁肅、宋朝畫家梁楷、明朝戲劇家梁辰魚、清朝文學家梁廷丹、清朝著名大學士梁詩正、清朝軍機大臣梁國治、近代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領袖梁啟超、現代著名作家梁實秋等,他們都是為中華民族做出過傑出貢獻的梁姓名人。
4.起名參考
“梁”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漢代書法家梁鵠,“鵠”,天鵝,因為飛得高,所以有“鴻鵠之誌”之說,起名“鵠”,喻己誌向遠大、有抱負,“鵠”字選得好;宋代畫家梁楷,“楷”,楷模,表示要從各方麵規範自己,成為榜樣,這也是名主做人的追求和準則,“楷”字選得好;唐代文學家梁肅,名字表明自己將要嚴肅恭謹,“肅”字選得好;明代戲曲家梁辰魚,“辰魚”,良辰美景,魚遊水中,情景俱佳,令人心曠神怡,此名形象,表現了名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近代維新派領袖梁啟超,“啟”,開啟,“超”,超越,意思是要想超越,必先開啟,開啟正是為了超越,名字蘊含哲理,表示名主要一步步走向超越,幹一番大業的宏願,主人的確也幹了不少大事;梁啟超長子梁思成,“思成”,意即心想事成,名主期望遂心如願,思行統一,成就大業,很有特色;其弟梁思永,“永”也表達了名主長遠的眼光和期望;現代作家梁實秋,“梁”音同“粱”,“實”,同“食”,姓名連起來就是秋天豐收,果實累累,“春華秋實”,給人以豐收的喜悅和滿足,此名極有詩意,聲音也好;現代哲學家、教育家梁漱溟,“溟”,即海,“漱溟”即洗漱於海,可謂大矣,此名表達形象具體,給人以廣闊的想象餘地,而且極有氣勢。
“梁”姓拆字組名可叫梁木或梁水木。“梁”的同音字有良、涼、量、糧等,這些字組成的詞大多可入“梁”姓諧音名,如良策、良辰、良家、良久、良民、良田、良言、良知,諧音名可叫梁策、梁辰、梁家、梁久、梁民、梁田、梁言、梁知,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梁策明、梁辰輝、梁家清、梁久安、梁民輝、梁田沃、梁宵雨、梁言玉、梁知善,還可叫梁師友、梁益友、梁又(諧音“莠”)齊、梁可齊、梁可知等等。“涼”組成的詞涼爽,可入諧音單字名叫梁爽,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梁爽怡、梁爽心等,但是像菜(包括采)、粉、帽(包括茂、貿、瑁、懋)、鞋(包括協、諧、頡、攜)等字均不宜入“梁”姓人名, 若用,諧音就變成涼菜、涼粉、涼帽、涼鞋。同音字“糧”組成的詞如糧倉、糧農,可入諧音字名叫梁倉、梁農,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梁倉滿、梁農豐,但荒(包括皇、煌、凰)、十(包括實、識、時、石)字則不宜入“梁”姓人名,若用,諧音就變成了糧荒、糧食,這樣就不很好了。
“梁”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指橋和架在房屋柱子上的長木,據此也可起名叫梁橋、梁挺、梁樞、梁棟、梁丞天等。
鄭
1.起源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幼弟姬友於域林(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姬友就是鄭桓公。周幽王時,朝政腐敗,鄭桓公打算把家室和財物遷移,但未及去做,就在犬戎之亂中被殺。其子鄭武公幫助周王東遷時立下大功,被封地,後建立了新的鄭國。公元前375年,鄭為韓所滅,亡國後的鄭氏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名作為他們的姓氏。
2.遷徙與分布
(1)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被韓滅後,便散居於河南東部以及山東、安徽一帶。
(2)秦漢以後,鄭姓主要分布於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浙江等地。西晉永嘉元年,中原動蕩,鄭姓大舉南遷。
(3)唐初,一支鄭姓遷入福建。唐末,河南有一支鄭姓入閩。
(4)鄭姓移居台灣起於民族英雄鄭成功;清朝以來,鄭姓開始移居海外,現分布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加拿大、美國等地。
3.鄭姓名流
曆史上鄭姓名流相繼,絡繹不絕,僅列入《二十五史》的就達443位。戰國水利專家鄭國、東漢大經學家鄭玄、“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明朝航海家鄭和、清朝書畫家鄭板橋、民族英雄鄭成功等,他們以自己的卓越成就贏得了後世子孫的敬仰。
4.起名參考
“鄭”姓曆史名人中較好和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春秋時越國美女鄭旦,“旦”,天亮、早晨,以旦為名,表明名主喜歡晨曦,追求光明,此名簡單、響亮,含義也好;東漢經學家鄭玄,“玄”,含有深奧之意,名主研究經學,名字正好表達了名主從事的事業和追求;宋代史學家鄭樵,名主將己喻作樵(柴)或打柴者(樵夫),意在說明自己很普通,隻是柴或打柴者,但柴為人們生活所必需,無柴便不能熟食、取暖,名主甘願當柴,表示名主舍己為人的精神,“樵”字用得好;清初名將鄭成功,起名“成功”,表明名主對事業成功的美好期望,正由於抱此理想,他在收複台灣大業上取得了成功,名字和名主的事業相符,“成功”二字用得好;清代書畫家鄭燮,“燮”,和順之意,所以取字為“光柔”,後用家鄉一木橋名“古板橋”的“板橋”二字為號,不僅是對家鄉的紀念,“板橋”二字單講也很有意義,很獨特;現代文學家鄭振鐸,其名源於《周禮》中的“司馬振鐸”,其注曰:“振鐸以作眾”,意即搖鈴(“鐸”是古代大鈴之一種),以召集民眾,名字表示名主將搖鈴警民,喚起群眾,幹一番新的大業;曾任中共中央委員的鄭位三,位居於三,非首非尾,以三為宜,此名耐人尋味,很有特色;著名作曲家鄭律成,以律則成,名字表明名主要嚴以律己,以達成功,“律成”二字配得好。此外,像鄭在望、鄭臻佳、鄭見卓、鄭日欣這些名字也很好。
“鄭”姓字的結構為左“關”右“阝”(耳)。拆姓起名可叫鄭耳。用“耳”起名很好,耳聰目明,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名叫“耳”;現代著名音樂家聶耳,姓名加起來用了四個“耳”字。和“鄭”相同部首的字有邙、那、邯、鄴、郊、耶、鬱等,這些字都可成“鄭”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鄭邙耶,鄭邦郊、鄭鬱邙、鄭邦鬱等等。
“鄭”的同音字有正、證、諍、政等,這些字組成的詞大多可諧音為鄭姓人名。“正”字組成的詞如正本、正道、正方、正楷、正理、正文、正義,變鄭姓人名為鄭本、鄭道、鄭方、鄭楷、鄭理、鄭文、鄭義,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鄭本源、鄭大明、鄭道字、鄭德善、鄭方澤、鄭楷範、鄭理民等等;“證”字組成的詞如證明、證實、證言、證章,可變成鄭姓人名為鄭明、鄭實、鄭言、鄭章,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鄭明磊、鄭實求、鄭言法、鄭章彬等等;“諍”字組成的詞如諍諫、諍友,也可變成鄭姓人名為鄭諫、鄭友或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鄭諫國、鄭友君等等;“政”字組成的詞如政策、政法、政綱、政紀,變鄭姓單字名為鄭策、鄭綱、鄭紀,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如鄭策己、鄭法楷、鄭綱範、鄭紀守等等。
“鄭”曾是古國名,據此可從當時同類國名中選字為名,如叫鄭齊、鄭魯、鄭楚、鄭燕等等。
羅
1.起源
羅姓起源有二:一種說法認為周武王滅商後分封了一個異姓諸侯國,在今湖北襄樊市南漳縣一帶定都,因附近有河名為羅水,故稱羅子國。春秋時羅子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羅。另一說法認為出自熊姓,為祝融之後,姓壇。據《史記》記載,熊姓和壇姓都是陸終的後人,陸終是帝嚳的火官,稱祝融,而陸終又是顓頊的曾孫。所以說,源於羅子國的羅姓,不論是姓熊還是姓壇,追根溯源,都同為火官祝融的後裔。
2.遷徙與分布
(1)先秦時期,羅氏一直在湖北、河南、甘肅等地發展;秦漢時期,羅姓遷於江西,並逐漸成為江西大姓。
(2)唐代以來,羅姓已分布於兩廣、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宋朝時,羅姓主要集中在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此外河南、福建、山西、廣西等地也是羅姓的主要聚居地。
(3)約在元代,滇東、滇南羅氏有一支遷入今泰國境內的湄南河下遊,建立羅斛國,是最早移居國外的羅氏。最早入台的羅氏是鄭成功麾下的水師提督羅蘊章,其後,閩、粵羅氏陸續到台灣開基。
(4)從清代開始,羅氏又有一些人遷居歐洲、美洲及東南亞一些國家。
3.羅姓名流
作為現代大姓之一的羅氏,在曆史上多為世家大族。如寧鄉(今屬湖南)望族羅弘信家族,其兒子羅紹威、孫子羅周翰兩代都是唐朝魏博節度使;清代名臣羅用俊,其兒子羅欽順、羅欽德、羅欽忠先後中進士,人稱“羅氏三鳳”;揚州畫家羅聘,其夫人、兒女均擅長畫梅,稱“羅家梅派”;清末國學大師羅振玉,其家族世代為官,其胞弟羅振常、長子羅福成、三子羅福萇、四子羅福葆、五子羅福頤都是成就顯赫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學家。此外,曆史上的羅姓名人還有西漢巨商羅裒、隋末的幽州總督羅藝、唐代文學家羅隱,元代醫學家羅天益、小說家羅貫中,清朝農民起義領袖羅汝才、哲學家羅欽順等等。現當代有革命烈士羅亦農、共和國開國元帥羅榮桓以及舍己救人的羅盛教等等。
4.起名參考
“羅”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代詩人羅虯,“虯”,古人傳說中有彎曲角的小龍,名主自喻為“龍”,但是小龍,且有角,這龍就很特殊,名字也很有特色;元代醫學家羅天益,“益”,有益、好處,“天益”,即天賜予益,天天都會有好處,預示前景更美好、吉祥;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意即貫通於中,“中”,中心、居中,名字表達了名主做人的準則和願望,此名較少見;現代語言學家羅竹風,“竹”是歲寒三友之一,常喻人的氣節,“風”,風采、風格,“竹風”,就是要學習和保持竹的風采和品格,永遠高風亮節,此名很獨特;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羅炳輝,“炳”,指光照,“炳輝”,即光明顯著,彪炳千秋,“炳輝”二字組合得好;近代金石學家羅振玉,“玉”本來就潔白美麗,“振玉”,就是要使玉更美、更潔,名字以玉喻己,表示名主為人要潔淨、美好的願望;現代語言學家羅常培,“培”,含培養、培育、培訓、培植等意,“常培”就是時常培養,這樣才可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常培”二字組合得好;抗美援朝誌願軍英雄羅盛教,“盛”,含興盛、旺盛、隆重、深厚、普遍、用力等意,起名“盛教”,重在強調教育要用力、加強,這樣教育才能興盛、有效,真正教出有用人才。此外,如羅進一、羅行巨、羅鳳儀、羅衣輕、羅方光、羅沛霖這些名字也很好。“羅”姓人若為尋根拜祖而起名,可從上述記載中擇取,或加恰當的字組合。
“羅”姓字繁體寫作“罹”,由“四”和“維”組成。若拆姓起名,可叫羅維或羅四維。與“羅”同部首可入羅姓人名的字有罡、蜀,據此可叫羅罡,名主若是四川籍或和四川有什麼特殊關係,也可起名羅蜀或羅蜀罡。
“羅”字除用於姓氏外,本身還含有羅網、搜集、陳列、羅織等意。據此組成的詞如羅布、羅漢、羅致,也可直接用作“羅”姓人名,還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羅布天、羅漢淨、羅致遠等等。宋
1.起源
宋氏來自於子姓,其始祖為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商亡後他自縛雙手,帶著族人抬著棺木跪求周武王,才保住了商族的香火,商族遺民被允許留在舊都殷墟居住,由紂王的兒子武庚管理。但武庚不甘屈居人下,趁武王過世、新主成王年幼之機,起兵造反。微子啟沒有參與,輔佐成王的周公旦平息叛亂後,在殷墟及其周圍的地方建宋國(今河南商丘),封微子啟為國君,管理此地的商族遺民,保留商人的宗祀。後來宋亡國,子孫以國為氏。
2.遷徙與分布
(1)秦漢時期,宋氏主要在北方地區繁衍發展;隋朝時期,宋氏已分布在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陝西、江西、山東、甘肅、安徽、浙江等省。
(2)唐朝初年,河南宋氏有人遷入福建安家落戶。同時,宋氏的居住地還擴展到了今四川、廣西、北京等許多地區。
(3)南宋時期,中原宋氏有人隨宋高宗趙構南遷,遷入今浙江、江蘇、湖南等省,後來又有宋氏遷至今廣東的五華、梅州、潮州等地。
(4)從清代康熙末年開始,閩、粵宋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隨後又有人遷往歐洲及東南亞等地。
3.宋姓名流
宋姓名人,曆代多文化英傑,大多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書畫家、經學家、科學家。如戰國時的楚國辭賦家宋玉、三國書法家宋翼、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宋代文學家宋祁、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清代詩人宋湘、經學家宋翔風等。近代民主革命先驅宋教仁,新中國名譽主席宋慶齡更是近現代宋姓家族中的曠世之才。
4.起名參考
“宋”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北宋畫家宋迪,“迪”,開啟、引導,起名“迪”,表示要開啟新路,有更多更好的發現,“迪”字用得好;北宋文獻學家宋敏求,反過來的意思就是企求敏捷,並以此作為名主的心願,用字質樸,“敏求”二字組合得也好;唐代詩人宋之間,“之”,助詞,此名的主要部分在“問”上,問什麼呢?意在言外,任人去想象,內蘊極其豐富,用字也很獨特;明代藏書家宋懋澄,其名意含盛大繁茂,清澈透明,從兩方麵表達了名主做人的追求和願望,“懋澄”二字涵義都很美;清末浙東三傑之一的宋恕,以“恕”為名,表示不計較、要寬恕,這正是名主的為人之道,“恕”字用得好;清末黑旗軍首領宋景詩,景中有詩,詩中有景,名字有意境,有詩韻,很美;現代戲劇活動家宋之的,用“之”“的”這樣的字起名者極少,用字很有特色,“之”,助詞,“的”,音若為dì,即指箭靶的中心,表示願為眾矢之的,獻身自己,如“的”音為dí,當真實、實在講,意即真切實在,總之不管從哪個意思理解,這個名字都很有特色;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宋時輪,起名“時輪”,表示要像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開創新路,這名字也很好。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的名字都既有中國特色,又好聽,字義也很美。此外,像宋維真、宋秋雁、宋元明、宋紅雨這些人名也很好。
“宋”為春秋時古國名,也曾是南朝劉裕所建的朝代名和趙匡胤所建的宋朝名,若為懷古,可從上述有關內容中擇字起名。
“宋”姓拆字組名可叫宋木。與“宋”同部首的字有寧、字、安、宏、寶、宗、宕、宜、宙、宛、實、家、寅、富等,這些字都可入“宋”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宋宏字、宋宜安、宋實富、宋宛寧、宋崇安、宋宕宙、宋岩寅等等。
“宋”的同音字有送、誦、頌等。“送”組成的詞如送別、送殯、送禮、送命、送死、送葬、送終等都不可入“宋”姓人名,而且兵(包括彬、斌、繽、濱)、理(包括醴、蠡、裏)、藏、中(包括忠、鍾),這些字也不宜於用,若用,諧音就變成了送殯、送禮、送葬、送終。“誦”和“頌”組成的詞如頌揚、頌歌、頌安則可用於“宋”姓人名,諧音名叫宋揚、宋歌、宋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宋揚美、宋歌歡、宋安寧等等。
謝
1.起源
謝姓的源頭有兩支:一支出自任姓,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個姓任的,他有10個屬地,分為13個氏,其中的謝氏建立了謝國。後來謝國被周宣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另一支謝氏出自薑姓。炎帝後裔伯夷與叔齊互讓王位,從本國出走,投奔到姬昌(即周文王)處。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在孝期出兵伐紂,伯夷認為他不忠不孝,和叔齊隱居首陽山。後來姬發伐商成功,建立周朝,號“武王”。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伯夷的後裔被成王封為申侯。申家有女兒嫁入王室,生周宣王。宣王滅謝國後,安排舅父申伯掌管謝邑,其後人以邑名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西周以來,謝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同時有幾支分別遷往今山東、湖北、湖南、四川。從三國時起,四川謝氏先後遷於今陝西、貴州、雲南,其中雲南的分支發展為當地大姓。
(2)晉代時,陳郡謝氏(今河南南陽縣)已成為名門大族。西晉末年,陽夏謝衡為避戰亂遷於會稽,成為當地門第最高的五姓世族之一。
(3)唐代時,河南固始的謝氏遷入今福建泉州,後有人自寧化遷至江西,隨後又移居廣東。至清代,謝氏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還發展至北部及東北的一些省區。
(4)謝氏移居海外,始於明朝,多數是自福建和廣東等地區先遷至台灣,進而遠遷東南亞及世界各國。
3.謝姓名流
謝氏是一大望族,因而“王謝”成為高門世族的代稱。謝姓名人在曆史上不斷湧現,盡得風流。晉相謝安,運籌帷幄,取得淝水大捷;南朝宋詩人謝靈運,開創中國山水詩派,世稱“大謝”;永明體詩人謝姚,其詩善於熔裁,風格清俊,時出警句,因之後世與謝靈運對舉,稱“小謝”。此外,還有北宋大學者謝良佐、明朝狀元賢相謝遷、清朝不畏權貴的禦史謝振定、航海旅行家謝清高。近現代史上謝氏名人有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革命教育家謝台臣,陝北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謝子長,地質學家謝家榮,臨床放射學家、中國放射學科創始人之一謝誌光,著名女作家謝冰心,曆史學家謝國楨等等。
4.起名參考
“謝”姓繁體字寫作“謝”,由“言”“身”“寸”三部分組成,若拆姓起名,單字名可叫謝言、謝身,雙字名可叫謝寸身、謝言射,細細品味,這樣起名也很有意思。
“謝”從“訁”旁,同部首的字很多,如諺、諳、諦、諭、諧、誠、諶、謀、諫、誼、諒、諾、誦、誨、語、諍、詩等,這些字大都可用作“謝”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為雙字名,如叫謝誦誠、謝諾誼、謝諫謀、謝諭誠、謝語詩等等;封、尉,右旁同“謝”一樣,都是“寸”,也可以此起單字名,如謝封、謝尉、謝對,雙字名如謝尉封、謝尉對等等。
“謝”的諧音字有泄、瀉、卸、屑、褻等,以上這些字的含義,一般說來都不是積極的,某些字還含有一定的貶義,所以不宜用這些諧音字起名。如叫謝祿,諧音就成了泄露;叫謝篤,諧音就成謝肚;叫謝澤,諧音就變成了卸責;叫謝獨,諧音就變成了褻瀆;如此等等,這就很不好了。
“謝”字的本意既有感謝的意思,又有辭去、凋落的意思,從這二者的意義出發,都可起出好名。從“感謝”意思出發,名主願感謝什麼,就可以此為名,如感謝國家、人民,就可叫謝國、謝民、謝邦、謝軍,感謝山川湖海,就可叫謝山、謝川、謝江、謝海,感謝和喜愛某些動物,就可叫謝虎、謝風、謝鴿、謝雁等,感謝某些人物,就可叫謝世傑、謝聖先、謝鵬飛、謝梓良等,感謝祖籍和出生地,就可叫謝越、謝楚、謝魯、謝齊、謝豫南、謝湘江、謝泰安等等。
“謝”雖然具有辭去、凋落這些不好的含義,但隻要選其反義字詞為名,這名字就會很好,比如“謝又榮”這一名字,雖“謝”,“又榮”,真是一歲一枯榮,景象極其美好。類似的名字還有“謝再輝”、“謝複欣”等等。有些單字名也很好,如電影演員謝芳,雖“謝”,又出芬芳,香氣沁人;電影演員謝添,雖“謝”,但又添補上來,增添了新的光彩,此名還有謝天謝地一說;電影導演謝晉,“晉”字含上升、進級之意,雖“謝”,但仍能進升,達到新的高度;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哉”,語氣詞,表示感歎,雖“謝”,但已“覺哉”,醒悟後會更好,其子、電影導演謝非,意即謝絕一切“非”,即不好的東西;中國現代放射學科創始人謝誌光,雖“謝”,但“誌光”,誌在光明,會重新輝煌,這些“謝”姓人名都起得很好。
唐
1.起源
唐姓的起源主要有兩支:傳說中的古帝堯,其國號為“唐”,所以被稱為“唐堯”。後來,舜受他禪讓繼承了帝位,把堯的兒子丹朱封為唐侯(今山西省翼城縣)。其後代因作亂被周成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姓唐。周成王把唐國的屬地封給弟弟叔虞,同時又將另一支丹朱後裔封為唐侯(封地在今河南行方城縣)。兩地的後代都以唐為姓。作亂的唐侯後裔,被周成王強行遷至杜(今陝西省西安市),改封為杜伯,稱唐杜氏,其後裔也以唐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今河南、湖北、山西、陝西一帶;從西漢起,唐氏開始移居到今江蘇、安徽、甘肅、浙江等地。
(2)南北朝時期,唐氏已廣泛分布於大江南北;唐宋時期,唐氏有族人分別遷入今福建、江西、兩廣等地。
(3)清代時期,閩、粵唐氏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
3.唐姓名流
曆史上的唐姓名流不勝枚舉,戰國時有膽有識西說強秦的唐雎,漢代以“仁治”而為百姓稱頌的唐頌,唐代輔佐李世民定天下的名臣唐儉,宋代以“大孝子”而聞名的唐傑,明代大破倭寇而軍功卓著的名臣唐順之、“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等。近現代唐姓名人有文史學家唐蘭、革命家唐亮、革命黨人唐紹儀、西南軍閥唐繼堯、抗日名將唐淮源等等。在中國曆史上,唐姓名人真可謂大放異彩。
4.起名參考
“唐”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宋代醫學家唐慎微,此名含義為謹小慎微,這裏並非貶義,因為任何事都應從“微”做起,而且要謹慎、認真,這樣才可成功,起名“慎微”,正表達了名主做人的要求和行為的準則,“慎微”二字選得好,很獨特;清末台灣巡撫唐景崧,“崧”,同“嵩”,指大而高的山,“景崧”,意即自己如高山大景,極其壯觀,內蘊名主的雄心大誌,含蓄而有品味;現代曆史學家唐長孺,“孺”,指小孩,“長”,應讀zhǎng,即成長、長大,“長孺”,就是雖是小孩,但會長大成人,用這樣的字起名極少見,很獨特,也很有韻味;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家唐圭璋,“圭”、“璋”都是古代玉器,但“圭”更珍貴,它是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時用的玉器,故將“圭”字放在前邊,這裏用“圭璋”喻己,既指珍貴,更指要以此要求自己,做純潔、高尚、珍貴之人,名字用字很美,且很形象;現代文學理論家唐搜,“搜”,弓衣也,古人講“搜跡匿光”,以喻晦隱之道,此名意在提醒名主世道險惡,宜收斂鋒芒、韜光養晦、相機而發,名字表達了名主特殊時期的特殊心境,含義極豐富。
“唐”姓拆字不好組名。和“唐”同部首的字有廣、慶、庚、度、席、康、府、序、應等,以這些字起單字名可叫唐廣、唐慶、唐庭、唐庚、唐度、唐府、唐序、唐應、唐康,也可將這些字組合成雙字名,如叫唐廣慶、唐度康、唐庭庶、唐席府等等,這些字還可相互調配組名。
“唐”的諧音字有堂、棠。“堂”,主要指廳堂,但也常用於形容光明正大,據此“唐”姓可起諧音名唐光、唐正、唐明,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唐正亮、唐明光等等。“棠”,一種植物,有“棠棣”一詞,可用此諧音起名叫唐棣或唐棣華。
韓
1.起源
據史書記載,韓姓源自姬姓,分三支源頭:周成王的弟弟被封為韓國國君(今陝西韓城西南),後被晉國所滅,其後代以國為氏,姓韓;晉國滅韓後將其封給萬,萬是周成王另一個弟弟唐叔虞的後裔,萬及其後人以邑為氏,也姓韓,萬的後代將韓邑發展成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後被秦國所滅,其後更多韓國子民以國為氏;此外,還有一支韓姓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由鮮卑族的大汗氏改姓的。
2.遷徙與分布
(1)秦滅韓後,其國人都流落到潁川郡 (今河南禹縣、許昌一帶),此後潁川成為韓氏繁衍發展的中心。
(2)漢代時期,韓氏移居今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唐憲宗時,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成為第一個入粵的韓氏。
(3)清代康熙年間,韓氏已有人遷入台灣。此後,又有人向海外發展,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韓姓名流
韓氏子孫在中國曆史上有著不凡的業績:戰國末期法家的代表韓非,備受曆代法治者的青睞;西漢的韓信,輔佐劉邦取得天下,是一位有勇有謀、戰績卓著的大將;唐朝哲學家韓愈提倡“古文運動”,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南宋大將韓世忠,精忠報國,名垂青史。而近現代,著名化學家韓組康,成為我國極光譜的先導。
4.起名參考
“韓”姓曆史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戰國末期的哲學家韓非,“非”是“是”的對立麵,指不是、不好、不對、不該等意,以“非”為名,表明名主將否定過去,另辟新路以及名主對事物不斷變化的哲學主張和變法圖強的政治心願,“非”字用得好;西漢今文詩學的開創者韓嬰,“嬰”有兩層意思,一指嬰兒,一指纏繞,嬰疾(得病),用這兩層意思於人名中,喻己幼小體弱,表麵為自謙,實際隱含主人將會有大作為之意;隋代大將韓擒虎,以“擒虎”為名,表明名主性格勇猛,具有壯誌,如此以行為動作為名者很少見,有特色;南宋名將韓世忠,“世忠”即世代忠良,名字正好表達了名主的人生理念和追求,“世忠”二字搭配得好;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韓山童,以“山童”為名,表明名主也就是一山童,很頑皮、粗野,也很善良、誠摯,“山童”一名很有個性和韻味;清代作家韓小窗,用“小窗”作名,表明名主期望如小窗一樣,透進光明,此名也很有特色;人民解放軍上將韓先楚,湖北紅安人,湖北是古代的楚荊大地,起名“先楚”,意即先祖為楚人,此名有紀念意義:電影演員韓蘭根,蘭是最美麗的一種花草,色豔、芳香,曆來以蘭喻美好事物,起名“蘭根”,意為盡管美好芳香的蘭花由根生出,但根不為人所見,主人願默默無聞,為蘭花的生長而獻己,“蘭根”二字選得好;陝北說書人韓起樣,“起祥”二字組合得好,因為人名中用“祥”字的很多,但用“起祥”起名者則很少,從“祥”起步,另有新意。此外,如韓墨林、韓梅靜等名字也很好。
“韓”字由“”、“韋”兩部分組成,“”是部首,漢語裏無此字,所以拆姓起名,隻可叫韓韋或以“韋”的諧音叫韓為、韓唯、韓帷、韓惟、韓維等等。
和“韓”形體相近的字不多,隻有同部首的乾、朝、戟、翰等,這幾個字都可成“韓”姓單字名,也可以將它們組成雙字名,如叫韓乾戟等。
“韓”的同音字有函、晗、涵、寒等,“晗”,意即天將明亮,著名史學家吳晗,其名就是這個“晗”字,根據“晗”的意思,還可起名韓黎明、韓及輝、韓晨曦等。同音字“涵”,有包涵、涵養之意,據此可起名韓蓋、韓容、韓重修、韓九涵等。同音字“寒”,意為寒冷,也常引申為畏懼、貧困。以“寒”義起名,既可表示節氣,亦可表示耐寒的品格和自謙、自慰的思想,據此可起如韓冬、韓露、韓冷、韓峭、韓秋、韓士、韓素、韓微、韓星等等。若認為上述名字含義過於消極,可另加一些含義積極的字,變為雙字名,如叫韓美冬、韓冬耐、韓露楓、韓露秋、韓峭梅、韓峭笑、韓秋山、韓秋紅、韓士慰、韓素英、韓微尚、韓星爍、韓星辰等等。“韓”,通作“斡”,指井欄。如以此義起名,可叫韓井安或韓欄井,也很有特色。
“韓”也是古國名,“韓”姓人若為懷古起名,可從上述古國名中擇取恰當字組成。
曹
1.起源
最早的一支曹氏源自嬴姓,是顓頊的後裔,其始祖曹安是顓頊玄孫陸終的第五個兒子。西周初年,曹安的裔孫曹挾被周武王封於邾,建立邾國。邾被楚滅後,子孫有的仍姓曹,有的則以國為氏,姓邾。另一支曹氏出自姬姓,周武王把弟弟振鐸封在曹國(今山東定陶西南),曹國被宋所滅後,子孫以國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曹姓早期主要分布於今山東和江蘇一帶,到漢代時,曹氏擴大到今河南、安徽、浙江、湖北、甘肅等地。
(2)唐代時,河南曹氏開始有人遷居福建、廣西等地。
(3)明代時,福建曹氏有一支遷至廣東,此時曹氏已分布於全國的大部分省份。
(4)清代雍正時,曹氏有人自大陸移居台灣,隨後曹氏又有人走出國門,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曹姓名流
在曆史上,曹氏子孫曆來以才智著稱:春秋時魯國的曹劌,助莊公大敗齊師;漢代的重臣曹參,為劉邦屢立奇功;三國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兒子曹植,在七步之內賦詩;清代大文豪曹雪芹,創作出了世界文庫的瑰寶《紅樓夢》。近現代曹姓名人有直係軍閥首領曹錕、戲曲音樂家曹沁泉、心理學家曹日昌等等。居住在香港、澳門的曹姓名人有曹文錦、曹光彪,其二人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4.起名參考
“曹”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春秋時魯國武士曹劌,又名曹沫,“劌”是創傷割斷的意思,舊時常喻執行死刑的人為“劊子手”,“沫”,液體小泡沫,名中用了“劌”、“沫”兩字,表示名主極為不俗的性格;三國時吳畫家曹不興,亦作弗興、吳興,“弗”,不的意思,“吳”,諧音“無”,即沒有,也含“不”的意思,名為不興、弗興、吳(無)興,表麵看是名主詼諧、自嘲,實際隱寓要大興,此名也很有個性;清乾隆進士曹振鏞,“鏞”,古樂器,演奏時表示節拍的大鍾,“鍾”本來就很大,還要再“振”,以此表示名主更高的追求,“鏞”字選得好;現代戲曲音樂家曹沁泉,“沁”,指香氣、液體等滲入或透出,成語有“沁人心脾”,“沁”放出或透出的不是一點,而是如泉,源源不斷,名主以此喻己,表示其美好的追求和心願;現代翻譯家曹靖華,“靖”,平安、安定的意思,在舊中國,軍閥混戰、社會動亂,一個“靖”字,表達了名主摯愛中華,期望安定的心境;現代作家曹聚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愛”、“仁義”,是人們應該追求的一種美德,起名“聚仁”,表示名主集聚了人應具有的仁愛、仁義,這既是名主做人的一種自白,也是其人生追求;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曹菊如,以“菊如”為名,表明名主如菊,鮮豔芳香,極具觀賞性,隱寓名主具有極好的品格和美德,此名形象、生動,很有美感。
姓氏“曹”字由上邊的“”和下邊的“”兩部分組成,現代漢語裏沒有“苗”這個字,所以“曹”姓拆字起名,隻可叫曹日。現代著名心理學家曹日昌,其“昌”字雖然不是兩個“日”而是兩個“曰”字組成,但字形極其相似,整個姓名表示日日昌盛,字形和含義都很好。
和“曹”同部首、形體又相近的字有昌、晉、普、著、智、皙等,這些字都可入曹姓單字名,如叫曹昌、曹晉、曹普、曹著、曹智、曹皙,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曹著昌、曹晉智、曹智著、曹普皙等等。
“曹”的諧音字,隻有“漕”組成的詞含義較好,“漕”舊指“漕運”糧食,據此可諧音起名叫曹運、曹河、曹渡、曹渠、曹航等等。
“曹”,古義有“群”的意思,據此可起名曹群、曹居、曹為群、曹友眾等名;“曹”也有“輩”的意思,如古語中常說“我曹”、“爾曹”,據此可起名曹亦輩、曹尚同、曹同吾等名;“曹”也有“偶”的意思,據此可起名曹偶、曹本雙、曹又雙等名。
“曹”也曾是古國名、古邑名,若為懷古或和當地有特殊關係,也可以此擇名。
許
1.起源
許姓來源有二:一說許姓始祖為堯帝時著名的賢士許由,其後代以許為姓,世代居住在今河南許昌。二說許氏源於被東周分封的許國(今河南許昌東),其始祖為許文叔。這一支許氏與齊氏同為上古四嶽伯夷之後。四嶽是由薑姓發展出來的支胞族,是堯舜時期的四方部落首領。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並輔助姬姓的周武王打敗了子姓的商紂王,建立了西周,並受封於許國,戰國時被楚國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戰國時期,許國曾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帶遷都數次。許國被楚所滅後,多數許姓就地繁衍或北上遷徙到今河北境內。
(2)秦漢時期,許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3)唐代初年,河南許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地。
(4)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居廣東;明代時,福建許姓人移居台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許氏人移居海外。
3.許姓名流
曆史上傑出的許姓名人有: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三國時魏國名將許褚,唐朝宰相許敬宗,北宋畫家許道寧,南宋醫學家許叔微,明朝戲曲家許自昌。近代許姓名人有文學家許地山,魯迅的夫人、曾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的許廣平等。旅居海外的許姓華人,也湧現出了許多傑出人物。如泰國議長許敦茂,菲律賓女總統阿基諾夫人(姓許,曾祖父許尚誌為福建同安人),而加拿大籍華人許耀華、澳大利亞籍華人許誠為著名的國際貿易企業家,二人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4.起名參考
“許”姓曆史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慎”,謹慎、慎重之意,古人修養講究“慎獨”,就是處人處事要謹慎不苟,此名表達了名主的做人理念和原則;現代作家許地山,以“地山”為名,表明名主鍾情於大地山野,隻有紮根於此,才能茁壯成長;人民解放軍上將許世友,原名“釋友”,後改為“仕友”、“士友”、“世友”,四個同音字的更改變化,含義大不一樣,先是當出家人之友,後是做“仕”官之友,再是做“士”兵之友,最後定為要做世界人民之友,名字越改越好;人民解放軍大將許光達,“光達”,光亮可達,無處不有,其名不僅響亮,意思也很好;政治活動家許德珩,“珩”是古代佩玉上的橫玉,“玉”本身就很美,佩帶於身就更美,這裏借“珩”喻德,表示要有美德,“珩”字選得好;現代經濟學家許滌新,意即要“新”就得不斷洗滌各種汙垢,此名不僅表達名主將以此來修養自己,也含有蕩滌社會汙垢,革故建新的意思,這個名字很好,聲音也響亮。此外像許筱雨、許欣心、許壽裳、許如雲這些名字也很好。
“許”姓字繁體寫作“許”,由“言”“午”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可叫許午或許言午。“許”同部首的字有訓、議、謳、詁、譯、詩、誠、諍、詡、誥、誼、謀、諺等,這些字大多可入許姓單字名或組成雙字名。
“許”的同音字有詡、栩、滸等,“詡”含誇耀之意,據此可起名如許耀民、許耀爾等;“栩”意指生動活潑的樣子,如常說××栩栩如生,據此可起名許生、許狀飛等;“滸”讀“hǔ”時,指水邊,“梁山水滸”,就是梁山水邊,“滸”還有另一讀音xǔ,指江蘇和江西兩個地名,若是這兩地出生的“許”姓人起名,也可叫許滸。
“許”含有稱讚、期望、答應、允許等意,據此可起單字名如許讚、許頌、許通、許期、許望、許多、許久、許可、許諾等,也可加恰當的字以組成雙字名如許可讚、許必頌、許有期、許大望、許應通、許多榮、許久來、許可行、許亦諾等等。
“許”也是周代一國名,地處今河南許昌,據此可取同類國名為名,如許魯、許晉、許齊、許秦、許楚、許燕等;若是許昌人,可起名許為本、許祖籍、許根昌等。
鄧
1.起源
鄧姓起源主要有兩支:一支出自商朝貴族的後代。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於鄧(河南省鄧州),建立鄧國,並賜他姓曼,因此鄧國也被稱作鄧曼國。其後鄧國被楚國所滅,國人就以國名為自己的姓氏,改姓為鄧。另一支鄧姓源於李姓,是南唐王室的後代。南唐後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個兒子為鄧王,南唐亡國後,鄧王為避難,於是改姓為鄧。
2.遷徙與分布
(1)鄧氏最初主要在發源地今河南省鄧州一帶繁衍發展。
(2)戰國以後,鄧姓逐漸擴展到今四川、陝西、廣東、江蘇等地。
(3)西晉末年,鄧姓發展到今甘肅和福建一帶;明代時期,鄧姓開始有人移居台灣。
(4)近代以來,鄧姓由東南部向西部和南部地區遷徙。如今,四川為當代鄧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川湘粵為中心的鄧姓聚集區。
3.鄧姓名流
為鄧氏宗族贏得美譽的當推一代偉人鄧小平,他是我黨的傑出領導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為中華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曆史上還出了不少鄧姓名人,如春秋時法家先驅鄧析、東漢大司徒鄧禹、三國時魏國名將鄧艾、蜀漢大將鄧芝、宋代思想家鄧牧、元代書法家鄧文源、清末兩廣總督鄧廷楨、海軍將領鄧世昌、現代曆史學家鄧拓等等。
4.起名參考
“鄧”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春秋末期法家先驅鄧析,“析”,分析剖解,表示名主釋疑解惑的精神和願望,這是認識事物、分清是非、正確行事的基礎和前提,“析”字在人名中較少見,此名用字好;清代篆刻家鄧石如,“石”,堅硬、樸實,名主以“石”喻己,表達對“石”認同和喜愛,“石如”二字倒過來就是“如石”,但用在人名之中,“如石”直白,“石如”則更有韻味;清末海軍將領鄧世昌,世代昌盛,名字表達名主對國家和社會的關愛和希求,“世昌”二字組合得好,聲音也響亮,有力度感;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 “中夏”,即華夏、中國,名字表示名主對華夏祖國的熱愛,將一般人常說的“中國”、“華夏”合為“中夏”,很有特色,聲音也好;現代政治學家鄧初民,意即最初、最低、最基本之民,名字表示名主謙虛,甘願做普通之民,“初民”二字選得好;曾任人民日報社長兼總編的鄧拓,原名鄧子健,在跋山涉水、進入晉察冀解放區後,為開拓新的革命根據地,於是改名為“鄧拓”,表示名主新的使命和追求,“拓”字用得好;無產階級革命家鄧穎超,“穎”,聰敏、穎惠,“穎超”,更加聰明多智,“穎超”二字組合得好,表達了名主勇往直前的人生哲學。
“鄧”姓字繁體寫作“”,拆姓起名可叫鄧登或鄧爾、鄧爾登、鄧登爾。不過這些名字從含義到聲音都不是很好。“鄧”的同部首字有邦、耶、郊、鬱、都、邱等,這些字都可入鄧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鄧邦郊、鄧鬱都、鄧邱耶、鄧鬱邦等等。
“鄧”為古國名、古邑名、古地名,“鄧”姓人若為懷古,亦可擇恰當字起名。
蕭
1.起源
據說蕭氏源於子姓。春秋時期宋國將領南宮萬叛亂,殺死宋王另立秸王,蕭邑(今安徽蕭縣西北)大夫大心平定了叛亂,立下大功。新君宋恒公將蕭地宋的附屬國封給大心,建立蕭國。後來蕭國被楚國所滅,後代子孫為紀念故國,以蕭為姓。此外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蕭姓,其中契丹族的蕭氏是遼國望族,在曆史上地位非常顯赫。
2.遷徙與分布
(1)早在戰國時期,蕭氏就在今江蘇一帶開始發展;西漢時期,蕭氏廣泛分布於今河南、山東、陝西一帶。
(2)南北朝時,蕭氏十分興旺,其中蘭陵蕭氏建立了南齊和蕭梁;唐代時,蕭姓有人開始移居今福建,宋代時又有人移居今廣東。
(3)清代康熙年間,蕭姓開始進入台灣。
(4)在中國北方和東北發展繁衍的契丹蕭氏,也是一個權高位重的龐大家族。
3.蕭姓名流
蕭姓曆史上名人很多:西漢時的丞相蕭何;南北朝時建立宋的蕭道成、建立梁國的武帝蕭衍以及文學家蕭統;唐初大臣蕭璃;南宋畫家蕭照;清朝太平天國西王蕭朝貴;民國音樂教育家兼作曲家蕭有梅等等。當代蕭姓名人有共和國開國大將蕭勁光、上將蕭華,核物理實驗學家蕭健,曆史學家蕭一山,京劇表演藝術家蕭長華等,蕭姓名流,不勝枚舉。
4.起名參考
“蕭”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西漢大將蕭何,“何”,疑問代詞,含什麼、哪裏、為什麼等意,起名“何”,發問我是什麼、我為什麼、我要什麼,看似一切在疑問之中,實際是在疑問中表達了名主要做大人物、幹大事業的誌向和意願,並以此方式來鞭策自己,“何”字用得好,聲音也響亮;唐初大臣蕭璃,“璃”,像玉的石頭,雖為石,但似玉,既純樸堅硬,又光潔美麗,名中用玉和石結合起來的“璃”字,表明名主樸實的為人和追求,“璃”字用得好;現代作家、翻譯家蕭乾,“乾”為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征著剛健,名字表示了名主的性格和願望,“乾”字用得好;現代書法家蕭蛻,“蛻”,指蛇蟬等蛻變或鳥換毛,起名“蛻”,取字退庵,別號蛻公、本無,這些都表示名主要進行變化,退至無,實際是從頭開始,一切更新,這正是名主的理念和追求,“蛻”字選得好、很獨特;中國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家蕭滌非,洗滌汙垢,棄掉“非”的東西,表現名主嚴以律己、加強修養、追求潔淨的美好願望;現代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梅”不僅豔麗芬芳,而且耐寒、報喜、品味高尚,以“梅”為友,表示名主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友梅”二字組合得好;現代作家蕭軍、蕭紅,兩人是一對夫妻,他們到上海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後,對共產黨與正在進行長征的工農紅軍充滿敬仰之情,於是分別改名為“軍”和“紅”,合起來就是“小小 (諧音‘蕭’)紅軍”之意,表達了他們對工農紅軍的敬意和向往,此名具有時代特征,兩人的名字連起來也能反映出他們的親密關係;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蕭楚女,原名樹烈,學名楚汝,以後發表小說時根據學名楚汝,署名楚女,“楚”,湖北古稱,表示名主原籍,“女”,“汝”字去三點水,來自屈原《離騷》“忽反顏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此處“女”為愛國誌士的象征,名字不僅用女性名為已命名,令人注目,而且表達了名主的愛國情懷,此名很獨特;人民解放軍大將蕭勁光,此名表示不僅有光,而且是很強的光(“勁”),這“光”既光明、光亮,也有精神、勁頭,名字體現了名主強勁豪邁的氣概;現代作家蕭複興,蕭條之後再複興,姓名組合得好;還有蕭重繁,蕭條之後再繁榮,此名也很好。
“蕭”姓字俗作“肖”,拆姓起名可叫蕭月或蕭曉月 (諧音小)。和“蕭”同部首的字很多,如蘋、荷、菊、菡、葳、葩、葆、蓮、葵、蓓、蒲、慕、蓀、萌、菲、莎、莫、莉、英、萊、茜、荔、苔、茂、茁、範、芙、苗、若、蘇、蒼、芹、芬、芳、芒、芸等,這些字都可入“蕭”姓單字名,也可將它們組成雙字名,如叫蕭莉蘋、蕭葳菡、蕭敬葆、蕭芙萌、蕭慕蓀、蕭若蒲、蕭菲菡、蕭芸茜、蕭蘇蒼、蕭荷英、蕭葆芳、蕭茂菲、蕭蘇英、蕭蓓菊等等。
“蕭”的同音字很多,可入“蕭”姓諧音名的如:“驍”,可起諧音單字名叫蕭勇、蕭猛,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蕭勇前、蕭亦猛;“霄”,可起諧音單字名如蕭漢、蕭天、蕭雲、蕭衝,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蕭漢河、蕭天龍、蕭雲碧、蕭衝九等等。逍、消、硝、銷、囂等字組成的詞,大多不可入“蕭”姓人名。如同音字“逍”,若起名為“瑤”,諧音就變成了“逍遙”;同音字“消”,若名中用字是臣、晨、宸,諧音就變成了“消沉”;名中用字是獨,諧音就變成了“消毒”;名中用字是沸,諧音就變成了“消費”;名中用字是吉、岌、集、輯、籍,諧音就變成了“消極”;名中用字是摩、模、摹、謨,諧音就變成了“消磨”;名中用字是延、言、嚴、妍、岩,諧音就變成了“消炎”,名中用字是陸、綠、鹿、碌、露、簏,諧音就變成了“銷路”;名中用字是壽、授、綬,諧音就變成了“銷售”;名字用字是章、彰、璋、樟,諧音就變成了“囂張”。如此等等,這些都是“蕭”姓人起名時要注意的。
“蕭”字除用於姓氏外,其本身含義組成的詞大多形容寂寞冷落,如蕭然、蕭瑟、蕭颯、蕭疏、蕭索、蕭條,所以這些字詞及相同諧音字也不宜入“蕭”姓人名。馮
1.起源
馮姓起源說法有二:一種看法認為,它源自姬姓,始祖為周文王姬昌,其第15子畢公高有個後裔叫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野心勃勃的晉獻公陸續攻滅了許多小國,於是將其中的馮城(河南滎陽縣西)封給了畢萬的一個孫子,後來他的後代就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另一種起源出自歸姓,血緣始祖為頗有才幹的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他因封邑在馮(今河南新鄭)而得姓。後來這個馮邑也被霸道的晉國奪走了,轉手成了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而長卿的後裔也稱為馮氏。
2.遷徙與分布
(1)秦漢時期,馮姓已有人遷居今山東一帶;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遷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遷居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國之前,馮氏還有人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及湖北公安等地。
(2)晉代末年,馮氏又有人遷居和龍;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為避難南遷到福建寧化石壁;宋代時,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
(3)至宋元時期,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平遠、潮州、揭陽,後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
(4)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閩、粵的馮氏後人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3.馮姓名流
追溯馮姓名流的曆史,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鼎鼎有名,戰國時韓國大將馮亭為世人忠義楷模;五代宰相馮道,南唐詞人馮延巳,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等都是馮氏家族中傑出的人物。在近現代曆史上,愛國將領馮子材指揮軍隊大敗法軍,使中國人嚐到了揚眉吐氣的滋味。民國時期的將領馮玉祥、女中豪傑馮婉貞,現代哲學家馮友蘭也是馮姓人傑出的代表。
4.起名參考
“馮”姓曆史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戰國時齊國遊士馮獾,“獾”同歡,馮獾一生善遊說,且很成功,名字表明名主的性格和追求;東漢時被稱為“大樹將軍”的馮異,以“異”字為名,這本身就很特異,表明名主不苟同、追求獨特的性格;五代南唐詞人馮延巳,“巳”,地支“巳時”,指上午九點到十一點,用“延巳”作名,表明名主期望一天最好的時光,故字為“正中”,此名也很有特色;明代開國將領馮國用,名字直接表示自己為國所用,這也是名主的追求和理念;明代文學家馮夢龍,以“龍”為“夢”,表明名主期望成龍,故取字為“猶龍”;現代文學評論家馮雪峰,“雪峰”,高而潔白,很有意境,且一、三字諧音,更有韻味;現代女作家馮鏗;“鏗”,鏗鏘有力,節奏明快,以“鏗”為名,表示名主堅定好強的性格和追求,“鏗”字用得好;現代作家馮乃超,“馮”即“超”,以“超”為目標,表明名主永遠向前,具有超越一切的理念,“乃”字為姓和名的後一個字起了連接和解釋的作用,姓名連得好;現代哲學家馮友蘭,以“蘭”為友,表明名主追求高尚的品格,“友蘭”二字配得好;曾任廣東省委書記的馮白駒,“駒”,少壯的馬,有“千裏駒”之稱,“白駒”不僅說馬少而壯,可日行千裏,而且潔白、漂亮,用“白”來修飾“駒”,此駒更美,“白駒”二字組合得好。此外像馮沅君、馮甘雨、馮其昌這些名字起得也很有特色。
“馮”姓字由“冫”(二點水)和“馬”兩部分組成,不宜拆姓成正式人名,但可用“二馬”作筆名或別名。和“馮”同部首的字有衝、冰、況、冶、冼、淨、淩、準等,這些字都可入馮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馮衝淨、馮冶冰、馮冼況、馮淩準等等。
“馮”的同音字有“逢”,組成的詞如逢遇、逢生、逢迎,可諧音入馮姓人名,如叫馮遇、馮生、馮迎,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馮遇佳、馮生祿、馮迎天等等。
“馮”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有多種意思,如:馬行疾,以此可起名馮迅行、馮萬裏等;憤懣,以此可起名如馮疾非、馮棄疾等;輔助,以此可起名馮輔民、馮佐政等;“馮”通“憑”,以此可起名馮憑實、馮憑泰、馮恃安、馮依眾等等。
曾
1.起源
曾姓的起源比較簡單,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振興夏室後,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 (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少康的這一支子孫所建的國曆經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時代(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
2.遷徙與分布
(1)曾氏最早在今山東一帶繁衍發展。西漢時南遷到江西、湖南長沙一帶。
(2)西晉時期,曾氏有一支遷居至今浙江。此外,曾氏族人還遷於今廣東、江西、成都、江蘇、河南、湖北等地。
(3)唐代末年,曾氏開始在今福建一帶定居。
(4)清代時期,福建人曾獲禦賜移居台南,此後,閩、粵曾氏不斷有人遷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遷居海外。
3.曾姓名流
曾姓家族在曆史上曾以孝為本。孔子的學生曾參孝行突出,為孔子所稱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父親去世後,侍奉繼母無微不至,照顧四弟九妹殫精竭慮;尤其是清朝出現了以“孝悌”治家的曾國藩家族,良好的家教造就了曾國藩家族的輝煌,曾國藩、曾國荃、曾國葆、曾國華是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而“領帶大王”曾憲梓、無產階級革命家曾中生、音韻學家曾運乾等都是現代曾氏子孫的佼佼者。
4.起名參考
“曾”姓曆史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春秋時魯國曾點,人名中用“點”字的很少,此名很有意思;北宋文學家曾鞏,“鞏”,即鞏固、堅固,以“鞏”為名,表明名主基礎堅實、牢固,故取字“子固”,表示這類意思的人名多用“固”,少用“鞏”,所以此名很有特色;南宋詞人曾幾,用詢問數目的“幾”字作名者極少,意即數目有多少,“曾幾”二字倒過來是“幾曾”,又常用於反問語氣,表示未曾,給人以無窮的想象餘地,很有特色;明末畫家曾鯨,“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動物,以“鯨”為名,不僅表示自己龐大,而且可以掀起大的波濤,此名極有氣勢,人名中用“鯨”字者也少見;太平天國將領曾天養,以“天養”為名,表明名主對生存依賴於大自然的認同,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天養”為名者也少見;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領袖曾國藩,“藩”,指籬笆、屏障,“國藩”,即國家的門戶屏障,名字表示名主為國作障的心胸和抱負,“藩”字用得好;中共八大中央委員曾希聖,“聖”,指最崇高的,如聖地、聖人等,“希聖”,即希望自己各方麵高尚、神聖而純潔,名字表示名主崇高的理想和做人的追求;音韻學家曾運乾,名字表示運轉乾坤,這也是名主的雄心大誌,用“乾坤”二字起名者很多,但用“運”來搭配,表現力更強、更有氣勢。
與“曾”同部首的字有蘭、尊、益、普等,這些字都入“曾”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曾蘭尊、曾普益等等。
“曾”的同音字“增”,含增加、增強等意,由“增”組成的詞大多可諧音變為“曾”姓人名,如增多、增高、增福、增光、增輝、增加、增進、增強、增生、增益、增長,可變為曾多、曾高、曾福、曾光、曾輝、曾加、曾進、曾強、曾生、曾長,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曾多善、曾高來、曾福海、曾光宇、曾輝川、曾加九、曾進輝、曾強邦、曾生威、曾益民、曾長茂等等。程
1.起源
程姓據說為古帝王顓頊的後裔,其曾孫重黎被帝嚳封為專門管理火種的官,稱作祝融。此後,重黎的子孫一直擔任這個職務,並且在商朝時被封在程,建立了程國 (今河南省洛陽市東),曆史上稱程國的國君為程伯。到周宣王時,程伯休父被召入朝做大司馬,改封在周都附近,休父的子孫從此姓程。程姓的另外一支起源於姬姓。春秋時,周文王姬呂的後裔中有一支姓苟,苟姓有一派被封在程(今陝西省鹹陽市),他們用自己的封邑作姓氏,也姓程。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時,程姓主要分布於今山西、河南、陝西境內;秦漢時期,程氏已擴展至今山西、河北、河南、四川、浙江、江西等地。
(2)魏晉時期,程姓人為避戰亂從中原大舉南遷,分布於安徽、江蘇、江西等地。同時,程氏也有族人遷居今甘肅、內蒙古、寧夏等地。
(3)唐宋時期,程氏已分布於今江南大部分地區;從元末開始,程氏有人遷入今福建等地。
3.程姓名流
程姓為當今大姓之一。曆史上程姓名人不絕於書,如秦朝文學家程邈,漢代車騎將軍程不識,三國時抗擊倭寇的名將程普,唐代魯國公程咬金、宰相程異,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尤其是程頤,他講學30年,弟子遍天下,有“立雪程門”的佳話天下流傳。
4.起名參考
“程”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秦代文學家程邈,“邈”,遙遠,名字表達了名主廣闊的胸懷,人名用“邈”作單字名的少見;西漢名將程不識,名字用字獨特,表示自己什麼都不知,自謙,實際是要從頭學起,廣識一切,此名很有意思;唐代名將程咬金,“咬金”用於名中者很少,名字正好表示了名主的性格;明代詩人程嘉燧,讚許取火者,因為火給人類帶來光明,教人熟食,又以烽火警示,“燧”字用得好,喻己如燧,表達了名主的心願和追求,“嘉”“燧”二字組合得好;明末清初畫家程正揆,“揆”,準則、管理,“正揆”意即要秉正準則,揆情度理,名字表達了名主的心願和做人準則,此名選字及組合均好;現代電影導演程步高,姓名連起來,意即裏程步步高,表示名主對前程的美好願望,用字形象、有韻味,尾音也響亮;畫家程十發,姓名用了古代度量名,“十發為程”,以“十發”為名,罕見、獨特;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原名豔秋,字玉霜,後將“豔”改為諧音“硯”,將“玉”改為諧音“禦”,雖是同音,但寓意大變,“豔秋”,指豔麗秋色,“硯秋”,指學習,“玉霜”,白霜如玉,“禦霜”,抵禦寒霜,整個名字變為抗禦社會的嚴酷環境,學習和實踐為國為民的誌向,“硯秋”用字形象,整個姓名也好聽。此外,像程思遠、程千帆、程萬裏這些程姓人名也很好。
“程”姓拆字起名可叫程禾、程呈或程禾呈、程呈禾。與“程”同部首的字有利、和、秒、秋、科、積、秩、秸、稹、稚、稻等,這些字大都可入“程”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程利和、程和秒、程積稚、程秩秋、程移稻、程稚和、程利秋等等。
“程”的同音字有成、呈、承、城、乘、澄、橙,這些字都不含貶義,所以由它們組成的詞大多可直接入“程”姓人名。如由“成”組成的詞如成本、成才(材)、成方、成功、成果、成立、成龍、成年、成全、成仁、成書、成天、成為、成文、成章,可改成“程”姓人名叫程本、程才、程方、程功、程果、程立、程龍、程年、程全、程仁、程書、程天、程文、程效、程行、程長、程章,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程本廉、程材林、程方裏、程功勤、程立新、程全美、程天坤、程為之、程文宇、程長展、程章華等等;同音字“誠”組成的詞如誠篤、誠樸、誠然、誠實、誠信、誠摯,可變為程篤、程樸、程然、程實、程信、程摯,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程篤君、程樸先、程實厚、程信本、程摯謹等等;同音字“承”組成的詞如承歡、承繼、承建、承蒙、承前、承望、承先,可變為程歡、程繼、程建、程蒙、程前、程望、程先,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程歡宇、程建業、程蒙勵、程望中、程先啟等等;同音字“乘”組成的詞如乘方、乘風、乘興,可變為程方、程風、程興,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程方圓、程風運、程興春等等。同音字“澄”組成的詞澄碧、澄清、澄瑩,可變為程碧、程清、程瑩,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程碧水、程清朔、程瑩浩等等。
蔡
1.起源
蔡姓源於姬姓,為黃帶的後裔。其裔孫周文王姬昌的第五子叔度,被周武王封於蔡,建立蔡國,稱蔡叔。他受命與另外兩個兄弟監管被封在商朝舊都的紂王之子武庚及殷商的遺民,史稱“三監”。武王死後,蔡叔與同為“三監”之一的管叔串通武庚發動政變,被周公旦鎮壓,蔡叔死於放逐地。其子忠於周朝,被派到魯國,因政績卓著,又被封於蔡國。春秋時蔡國為楚所滅,子孫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以蔡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時,蔡姓主要在其發源地今河南、安徽一帶發展。到戰國時期,已經發展至今陝西、山西、山東、湖南、湖北等地。
(2)漢代初年,蔡姓開始在今江蘇、浙江一帶發展,至漢末,已經向北發展到今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地。
(3)唐初,蔡姓開始移入今福建,後來又有人遷入今廣東。
(4)明末,鄭成功收複台灣,隨行的將領中有姓蔡的,成為最早踏入台灣的蔡姓人。
(5)近代以來,蔡姓人從大陸或台灣移居海外。
3.蔡姓名流
提起蔡姓,人們往往會想起曆史上的兩個文化巨人:東漢的蔡倫,他發明“蔡侯紙”,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為世界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新文化運動先驅、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其提出“兼容並包”的思想主張,推進了中國現代思想的啟蒙。除此之外,東漢文學家蔡邕、其女蔡文姬,南朝宋畫家蔡斌,明代四川農民起義首領蔡伯貫等都是蔡氏家族的曆代名人。近現代蔡氏精英有民主革命家蔡鍔,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婦女運動的先驅蔡暢等等。
4.起名參考
“蔡”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漢代書法家、文學家蔡邕,“邕”,“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起名“邕”,喻己如環城之水,通流四方,與城共存,表明了名主的人生價值;漢末女詩人蔡琰,即蔡文姬(字),琰,美玉,“姬”,古時婦人的美稱,“文”,也含文華、美善之意,無論名、字,都表示名主對美的追求,但又用字含蓄,很有特色;近代民主革命家蔡鍔,“鍔”者劍刃也,意取“砥礪鋒鍔,從頭做起”,決心投筆從戎,為救國救民磨礪鋒利劍刃,“鍔”字用得好;愛國民主人士蔡廷鍇,“鍇”,好鐵,“廷”,朝廷,“廷鍇”,意即要做鐵錚錚的好官,表明名主的堅強性格和崇高理念,“鍇”字用得好;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和”,和暖、溫和,“森”,指繁密眾多,森羅萬象,起名“和森”,表示名主將溫潤浩宇,給人間帶來溫暖和睦,“和森”二字含蓄、獨特。
“蔡”為古國名,“蔡”姓人起名若為懷古或尋根拜祖,可從上述記載中擇取恰當字組成。
“蔡”姓同部首的有萍、荷、菊、菡、葩、葆、蓮、葳、蓓、蒲、慕、蓀、萌、菲、菁、菏、英、莫、莉、茜、荔、茗、茂、茁、蒼、苒、若、蘇、苞、花、芹、芬、芳、芝、芒、芄等,這些字大部可入“蔡”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蔡若萍、蔡荷蓮、蔡英葩、蔡茂茁、蔡葆葵、蔡蓓蒲、蔡慕莎、蔡萌菲、蔡莫蓀、蔡菁芳、蔡英荔、蔡芝芬、蔡茁苗、蔡茗苑等等。
“蔡”的同音字是“菜”,由於菜是副食品,所以由它組成的詞大都分不可入“蔡”姓諧音名。而且有些同音字如“丹”(包括眈、殫),“莞”(包括管、館),“樸”(包括普、圃、溥),“士”(包括世、仕、侍、適、峙、釋、諡)這些字也不宜入“蔡”姓單字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菜單、菜館、菜譜、菜市,這就不好了。
彭
1.起源
據說,彭姓的始祖為顓頊帝玄孫陸終的二兒子彭祖,他同時也是曹姓的始祖,所以彭氏和曹氏最早是同宗的。彭祖被帝堯封在彭國(今江蘇省徐州市),經舜、夏、商三代後被商武丁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姓彭。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時,彭氏已開始逐漸向南遷徙,分別到達今河南、湖南、湖北等地。
(2)晉代時,彭氏已分布於今山東、陝西、 H-肅、江西、四川、福建等省。
(3)宋代時,彭氏遷入今廣東,隨後又遷至今福建,並在閩、粵發展成大族。
(4)從清代開始,閩、粵彭氏有人遷往台灣,此後又有人遠赴東南亞及歐美等國。
3.彭姓名流
彭姓子孫中,有不少值得提及的人物。如戰國哲學家彭蒙,漢初諸侯王彭越、弱冠狀元及第的彭汝礪,元代紅巾軍將領彭瑩玉,清代詩人彭兆蓀、學者彭紹升、湘軍將領彭玉麟,現代曆史上有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領袖彭湃、原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共和國開國元帥彭德懷、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等,都是彭姓名人的傑出代表。
4.起名參考
“彭”姓曆史名人中名字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如宋代學者彭天益,名字表示既得益於天,而又益於天,“天益”二字配得好;元代紅巾起義軍領袖彭瑩玉,名字表示晶瑩如玉,這正是自己人格的追求和寫照;清代協辦大學士彭元端,“元”,第一,“端”,開始,名字表示名主將從第一開始,起點高,必會有大作為,“元端”二字搭配得好;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就是運用了諧音“澎湃”一詞,表示洶湧澎湃,興起革命浪潮,名字表達了名主革命家的心胸和氣勢;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也是用了諧音“澎”,表示要澎澎渤渤,為“真”理而鬥爭;無產階級革命家彭雪楓,“雪楓”二字配得極好,“雪”,白色,“楓”,紅色,白淨的雪景裏有紅色的楓樹,真是如詩如畫,給人以美的想象;科考家彭加木,原名彭家睦,意即家庭和睦,以後誌願到新疆考察,改名為彭加木(同音家睦),“加”“木”合起來為“架”字,意即要跳出小家庭,為上海(他原在上海工作)和邊疆之間架設橋梁,從荒原中踏出一條路,要為邊疆“添草加木”,此名表現了名主高尚的品格和人生境界,“彭加木”三字響亮、上口,音調也好;經濟學家彭迪先,要啟迪於先,名字表達了名主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湘劇女演員彭俐儂,“俐”,伶俐、聰明之意,“儂”,我,方言,“俐儂”,即我很伶俐聰明,名字裏兩個字都用“亻”旁,“儂”又是上海一帶的方言,此名無論含義還是字形、發音,都很有特色。此外如彭壁輝,起自成語“蓬蓽生輝”,這名字也很好。
“彭”屬“彡”部首,同部首的字有杉、彤、彩、彬、彪、彰、影、彥等,這些字都可入“彭”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彭杉彤、彭彰彬、彭影彪、彭彬彥等等。
“彭”的同音字有朋、蓬、鵬、澎等,這些字組成的詞,有的可諧音入“彭”姓人名,如朋友可叫彭友、蓬勃可叫彭勃、蓬萊可叫彭萊、蓬鬆可叫彭鬆、鵬程可叫彭程、澎湃可叫彭湃,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彭友三、彭勃旺、彭萊海、彭鬆圪、彭程遠、彭湃浩、彭大宇等等。
潘
1.起源
有關潘氏的起源,目前說法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姚姓,其先祖為舜,他建立了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來潘地隨部落遷移至今陝西興平北。第二支據說商朝時舜的後裔在潘地建立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姬姓潘國後來遷至河南省固始縣。春秋時被楚國吞並,其子民也以潘為姓,成為另一支潘姓。而最早姚姓潘氏就融於此支姬姓潘氏。潘氏第三支源自羋姓,古潘國被楚國占領後成為城邑,生活在這裏的楚國子孫以邑為氏.也姓潘。
2.遷徙與分布
(1)東漢末年以前,潘氏以河南為中心,逐漸遷至今江蘇、湖南、山東、浙江等地,其中河南中牟的潘氏是其最旺的一支。
(2)唐代時期,江西豫章潘氏和河南洛陽潘氏發展為名門望族。
(3)唐代初,河南固始潘氏有人遷往福建,隨後又遷移至廣東、雲南;明清時期,潘氏除在上述地區繁衍生息之外,還分布在今安徽、雲南、甘肅等省。
(4)清康熙年間,鄭經治理台灣時,潘冽駕船到台灣捕魚留居,是最早入台的潘姓。
3.潘姓名流
自立姓以來,潘姓名人不繾於史書,堪稱濟濟多士,三國時的潘睿、潘璋,皆為東吳名將,戰功彪炳史冊;西晉文學家潘安,工詩賦,與陸機齊名,同時也是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後人用“貌似潘安”來形容英俊的男子。此外,北宋名將潘美、明文學家潘之恒、明清思想家潘平格等都是潘姓名士。而在近現代曆史上,潘氏家族更是名人輩出,如著名心理學家潘菽、畫家兼美術教育家潘天壽、京劇演員潘心源、著名女畫家兼雕塑家潘玉良、哲學家潘梓年、社會和人口學家潘光旦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傳奇人物潘漢年等等。
4.起名參考
“潘”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清代學者潘耒,“耒”,古代的一種農具,有“耒耜”一詞,形如犁,也用作農具的統稱,起名“耒”,意即自己就像一個農具,為耕田而用,所以取字為次耕、稼堂,名和字表示名主非常普通,如一農具,但很實用,可耕田,可稼禾,這也是名主做人的標準和追求,“耒”字用得很獨特;現代心理學家潘菽,“菽”,即豆類的總稱,起名“菽”,表明自己如同豆類,供人食用,雖然普通,但很實用,豆類是人們不可缺少的食品,營養成分極高,表明名主甘願為人獻身的精神,“菽”字選得好;現代畫家潘天壽,意即高齡長壽,用“天壽”喻長壽,含蓄有品味,意思好,聲音也好;現代女畫家潘玉良,“玉”本身就是極珍貴的寶物,而又是“良”,即“玉”中之“優良”,就更加珍貴、更為寶物了,選字很美;現代社會學家潘光旦,“旦”,早晨,“光”,光明,“光旦”即早晨的光明,太陽初出,光照四方、燦爛奪目、氣象萬新,多麼明媚、多麼美好,用兩個極普通的字,起出了極好的名字;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潘漢年,名字中的“漢”,即“銀漢”,也就是通稱的“銀河”,晴天夜晚,明亮閃爍的銀白光帶,橫空天際,如此年年閃爍,照射夜空,既廣闊又永恒,“漢年”二字正表達了名主的這種理想和願望,此名也很獨特,含義豐富。
“潘”姓字由“氵”“采”“田”三部分組成,若拆姓起名,可叫潘采、潘田、潘水采、潘田水。和“潘”同部首的字有潛、源、滿、治、湖、潭、漩、漫、溶、濱、海、淙、滋、潤、溫、渤、湘、溪、澤、淳、淵、淮、鴻、清、沁、汶、沐、泓、泳、涓、濤、浪、洛、洪等,這些字都可成“潘”姓單字名,也可組合成雙字名,如叫潘洪波、潘海濤、潘滋淮、潘潤湘、潘澤洛、潘淙潮、潘泳沐、潘漫濱、潘泓潛、潘漣浩、潘溶沁、潘溪涓等,以上這些字還可進行多種組合成名。
“潘”姓諧音字不多,一個是“番”,地名,即廣東的番禺,若姓“潘”而又出生於番禺,或與番禺有某種特殊聯係,即可叫潘禺,或雙字名潘禺生、潘祖禺、潘慕禺等。“潘”的另一諧音字是“攀”,含攀登、高攀等意,據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如潘登、潘高、潘峰、潘岩等,也可起雙字名如叫潘登高、潘可達、潘怡峰、潘岩誌等等。
“潘”通“蟠”、“盤”,指回旋的水流、山路。按此意起名,可起單字名如潘旋、潘流,也可叫雙字名如潘再旋、潘複流等等。
“潘”,又指水溢出。尹知章注《管子·五輔》曰:“潘,溢也。”據此,可起單字名如潘溢、潘滿,也可起雙字名如叫潘亦滿、潘達溢等等。
袁
1.起源
袁氏源於媯姓,和胡姓同源,也是黃帝裔孫媯滿的後代。始祖濤塗因功被賜於陽夏邑(今河南太康),以祖父伯爰的字為氏 (《古今姓氏書辯證》)。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同音,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六個字為姓,西漢初時都演變為袁姓。
2.遷徙與分布
(1)袁姓最早以陳郡、汝南為中心,在河南一代發展繁衍。
(2)秦漢時期,袁氏向外遷移。至南宋時期已分布於山西、江蘇、河北、陝西、福建等省。
(3)南宋時,福建袁氏遷入廣東,並於清代遷至台灣。
(4)近代以來,有一些袁氏遷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美洲、歐洲及東南亞一些國家。
3.袁姓名流
在中國曆史上,袁氏族人表現不俗。西漢太常袁盎,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東漢司徒袁安以嚴明著稱當世;東漢末年諸侯袁紹、袁術曾群雄割據,稱霸一方;宋代文史學家袁樞,開創了紀事本末體的先河;明代軍事家袁崇煥抗清複明,美名遠揚;而袁宏道與兄宗道、弟中道,在文學史上並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始者;清代有詩人袁枚,其《隨園詩話》千古流芳。近現代曆史上袁姓名人比比皆是,如中國電影工作者袁牧之,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
4.起名參考
“袁”姓名人中較好和較有特色的名字如南宋史學家袁樞,“樞”,樞紐、中樞,指重要或中心部分,單字名“樞”,表示名主要成為中樞,幹一番大業,“樞”字選得好;明代文學家袁宏道,“道”,含道路、道理、道德之意,這裏主要指思想體係,“宏道”,就是宏揚自己信仰和追求的思想體係,“宏道”二字組合得好,聲音也好;清末外交官袁昶,“昶”,指白天時間長,表明名主極喜日照光明,給人以明朗舒暢之感;清末道光進士袁甲三,“甲”就是第一,“甲三”,就是眾多第一,名字表示名主對登高冠甲的追求,“甲三”二字組合得好;袁甲三之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此名意即輩輩勝利,世代凱歌,表明了名主的雄心,袁世凱一家確實在中國近代史上“風光”了一時,但並未如願;現代電影、戲劇表演藝術家袁牧之,“之”,虛詞,“牧之”,即放牧的人,牧人如同農夫、園丁一樣,雖很普通,但都有收獲,這裏以“牧之”喻己,表明自己將會幹出一番事業,此名很有想象餘地和韻味;中國現代體育教育家袁敦禮,“禮”,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也講“禮”,“敦禮”,就是敦促、厚重的禮儀、禮節、禮貌,此名“敦”字用得好,凸顯了名主的願望和追求;現代地質學家袁見齊,此名意即見到整齊,常言道:“人心齊,泰山移”,隻要心齊事事皆成,名字表達了名主對社會公眾的期望,“見齊”二字用得好,內涵豐富,有力度。
“袁”姓字不好拆字組名。和“袁”同部首的字有寺、幸、圭等,這幾個字都可入“袁”姓單字名,也可組合成雙字名,如叫袁圭寺、袁幸圭等。
“袁”的同音字有元、園、原、援、緣、源等,因這些字組成的詞大都意思較好,所以都可入“袁”姓人名。如“元”,含開始、為首、主要等意,以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叫袁寶、袁年、袁勳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袁本寶、袁旦輝、袁開年、袁誌勳、袁本厚等等;“園”,含田園、園林之意,以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如袁地、袁丁、袁林、袁圃、袁田、袁藝,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袁地沃、袁丁勤、袁林繁、袁圃實、袁田廣、袁藝楷等等;“原”,含最初、本來、平坦、廣闊等意,以此可起諧音單字名袁本、袁初、袁理、袁木、袁生、袁文、袁先、袁野、袁由等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袁本善、袁初新、袁理明、袁木堅、袁生輝、袁文真、袁先冠、袁野茂、袁由本等等;“圓”,含圓周、圓滿等意,以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叫袁成、袁光、袁滿、袁夢、袁全、袁潤、袁實、袁通、袁周、袁柱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袁必成、袁四光、袁滿昌、袁夢吉、袁達全、袁潤民、袁光實、袁通達、袁周盛、袁柱天等;“援”,含牽引、援助等意,以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叫袁兵、袁軍、袁引、袁用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袁一兵、袁尚軍、袁黨引、袁大用等等;“緣”,含緣故、緣分等意,以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如袁起、袁由、袁何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袁起宇、袁由久、袁何為等等;“源”,水流源頭,以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叫袁流、袁泉、袁遠、袁長、袁資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袁流田、袁泉甘、袁誌遠、袁長民、袁厚資等等。
於
1.起源
於氏主要來自於姬姓,始祖是周武王的兒子,他被封在商朝國舊址,建立國(都城在今河南沁陽市西萬鎮邗邰村東),史稱“叔” 。他的子孫以國為氏,姓。古代“”、“於”同音通用,後逐漸演變為“於”姓,另外,還有一些於氏原姓淳於,為避唐憲宗李純名諱而改姓於。
2.遷徙與分布
(1)戰國末年,於姓開始從北方中原地區向外遷移:西漢時,於姓在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南)發展為東海望族;東漢時,已有於姓定居於今山東。
(2)六國時,於姓向今山西和內蒙古等地發展;北魏時期,於姓已分布至今陝西一帶。
(3)隋唐時期,於姓在今陝西、河北等北方地區相繼形成幾處大的望族;明清時,於姓已遍布全國。
3.於姓名流
於姓曆史上名人輩出。西漢的於定國曾為獄吏,善於斷案,對犯人寬大,時稱“寬手”;三國時山東人於禁是曹魏將領,為“水淹七軍”的當事者;明朝民族英雄於謙,一生為人光明磊落,兩袖清風;清代的於姓名人以直隸總督於成龍為代表,他不僅精於吏治,還以清廉著稱。近現代的於姓名流也很多,如著名學者於光遠、文字學家於省吾等等。
4.起名參考
“於”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西漢丞相於定國,“定國”,即國家平定、安穩,這是立國之本,名字表達了名主對國家平定的願望和對此的追求,此名組合得好;明代文學家於慎行,名字表達了名主要慎於言行,並以此修養自己,“慎行”二字雖直白,但組合得好;清代有兩個高官都叫於成龍,“龍”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人所崇拜,“成龍成風”正是主人的追求、人生的理想;現代名人於右任,古人以右為尊,崇尚右,起名“右任”,表示名主以高貴至尊為己任,並以此作為人生追求,此名內蘊豐富,但表達含蓄;現代文字學家於省吾,取自“吾一日三省吾身”,以此要求和修養自己,此名起得好;現代畫家於非閽,“閽”,同暗,含黑暗、暗藏、糊塗等意,“非閽”,即不黑、不藏、不糊塗,名字表示名主一生光明磊落,聰明多智,“非閽”二字選得好,組合也好,很有特色。此外,如於大川、於無聲、於北溟、於澤深、於是之、於得水、於笑虹、於素梅等,這些名字也很好。
“於”姓字不宜拆字起名。與“於”形體相近的字有幹、平、丁、豐,以此可起單字名如於幹(音 gàn)、於平、於丁、於豐等,也可組成雙字名,如於丁平等。
“於”的同音字有餘、愉、逾、愚、魚,這些字組成的詞,大多可諧音入“於”姓人名,如同音字“餘”,可起諧音名叫於波、於存、於風、於暉、於力、於利、於威、於興、於勇、於裕、於韻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於波澄、於存大、於風良、於暉霞、於力旺、於利豐、於威天、於興昌、於勇誌、於裕民、於韻致等等;同音字“愉”,可起諧音名叫於悅、於暢、於舒、於笑、於歡,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於本悅、於暢含、於舒人、於笑天、於歡望等等;同音字“逾”,可起諧音名叫於超、於越、於躍、於加,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於超凡、於越非、於躍川、於常達、於加秀等等;同音字“魚”,可起諧音名叫於貫、於雷、於雁、於鷹、於鮮、於水,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叫於貫行、於雷鳴、於鮮君、於雁書、於鷹翔、於水益等、但篤、賜、鬆、甘、尤等字,則不宜入“於”姓人名,若用,即變成諧音魚肚、魚刺、魚鬆、魚肝、魚油,這就不好了;同音字“愚”,除諧音可起名叫於公或於移山,像本、純、衛、蔚、媚、民等字,則不宜入“於”姓人名,若用,即諧音變成愚笨、愚蠢、愚昧、愚民,這都不好。
“於”在現代漢語中用作介詞和後綴,它本身組不成詞,所以有的“於”姓人便運用“於”“魚”同音,“魚”離不開水這個意思起名,如陳雲夫人“於若木”家有兩個男孩子,一個叫於道泉,一個叫於道源,“泉”“源”都是從“魚”和水的關係而得名。
董
1.起源
董氏有一支來自姬姓。春秋時,周朝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在晉國任董督,負責考察並收藏晉國的典籍史冊。其子孫世襲晉國史官,以官為氏,稱董氏。另一種傳說稱董氏源於己姓,是黃帝的後代。相傳黃帝曾孫顓頊的後裔董父,擅長馴養蛟龍,被舜任命為禦龍氏,封他為川(今山東定陶北)侯,並賜姓為董,其後代遂心董為氏。
2.遷徙與分布
(1)秦代末,山西翼城的董氏後裔被項羽封在高奴(今陝西境內)為王,自此他們在今陝西、甘肅一帶繁衍發展。
(2)漢代時,董姓遷居到今河北、山西和貴州等地。同時,董氏還逐漸向今廣東、四川、浙江、湖北、河南、福建等地發展。到明代以前,董姓已遍布江南。
(3)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董氏有族人陸續移居台灣,此後又有董姓人徙居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3.董姓名流
曆史上董姓名人輩出,成就輝煌。春秋晉國良吏董狐,其“秉筆直書”的著史態度為後世史官提供了一個典範;西漢儒學家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的觀點,使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此外,董姓名流還有東漢太師董卓、三國時蜀國宰相董允、唐朝宰相董晉、元末明初書畫家董其昌、清初才女董小宛、清朝文學家董說等。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等則是近現代董姓的精英人物。
4.起名參考
“董”姓名人中較好和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春秋時晉國史官董狐,以“狐”為名,世間少有,但狐精靈聰明,名主借此喻己,願像狐狸那樣機敏,很有特色;西漢哲學家董仲舒,“仲”,居中,“舒”,伸展,“仲舒”,即不偏不倚,居中才可舒暢,名字正好表現了名主的哲學思想;金代戲曲家董解(jiè)元,“解元”,唐製,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稱鄉試考取第一名者為解元,宋之後亦稱讀書人為解元,總之起名“解元”,表示名主願意讀書,一生將以讀書為樂,並要獲得第一,此名也有特色;元末山東宣慰使董摶霄,“摶”,盤旋,“霄”,天空,“摶霄”,即盤旋於天空,名字表示名主登高望遠、盤旋雲霄,極有眼光和氣勢,用“摶霄”二字組名者極少見;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原名賢琮,號璧伍,參加革命後,認識到要改變黑暗的舊中國,必須通過武裝鬥爭,於是根據號“璧伍”改諧音“必武”為名,同姓氏“董”字諧音“懂”連起來,整個姓名意思就是懂得必須進行武裝鬥爭,才能取得革命勝利,名主一生正氣,參加並實踐了這一理念,此名很有意義;戰鬥英雄董存瑞,人名中叫“瑞”的很多,因“瑞”表示吉祥瑞氣,“存瑞”,進一步表明了對“瑞”的期望和追求,“存”字用得很好;現代戲劇家董每戡,“戡”,用武力平定,“每戡”,即再有叛亂必須通過武裝鬥爭才可平叛,名字用字獨特,無重名。此外,像董民聲、董千裏、董其昌、董智勇等,這些名字大多也是運用了姓氏“董”的諧音“懂”的意思引申出的,值得起名時參考。
“董”姓拆字起名可叫董重。和“董”同部首的字有葆、葩、蓓、藍、荷、葵、菊、菲、萊、菁、莎、莉、蓮、茜、荔、茫、茗、茂、茁、範、英、蘋、苗、若、蘇、榮、 芳、芬、芝、花、瑩等,這些字都可入“董”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董葆萱、董葩芳、董蓓萍、董若茗、董荷芬、董茂菲、董菁莉、董茜榮、董苗茁、董瑩蓮、董茂芝、董荔範等等。
蘇
1.起源
根據史書的記載,顓頊的玄孫陸終的長子昆吾,被封於蘇地,其裔孫忿生在周武王時為司寇,被封於蘇國,遷都溫(今河南溫縣西南)。公元前650年,蘇國為狄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成為蘇姓。
2.遷徙與分布
(1)蘇姓最初在今河南繁衍發展,先秦時有一支蘇姓遷入今湖南、湖北境內。
(2)秦漢時期,蘇姓在陝西和山東發展為望族;唐代時,有人遷居四川、福建等地。
(3)宋代時,蘇姓主要分布在今陝西、河南、四川、山東、福建等地,與此同時蘇氏開始南下進入兩廣,還有人進入越南、老撾、泰國等國。
(4)從北宋開始,蘇姓人入台。蘇姓大批入台始於明末清初。
(5)近代以來,蘇姓有不少人走出國門,現分布於東南亞、加拿大以及美國等地。
3.蘇姓名流
蘇姓是我國大姓之一,曆史上湧現過許多名人,戰國時的蘇秦身兼六國相位,成為赫赫有名的縱橫家;漢代的蘇武出使匈奴,以一股正義的民族氣節成為千古美談;北宋文壇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以詩詞書畫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近現代曆史上,蘇姓子孫更是耀眼奪目,如早期工人運動的領袖蘇兆征、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著名作家蘇叔陽、著名歌手蘇芮等。
4.起名參考
曆史上“蘇”姓名人中名字較好的如唐代文學家蘇味道,“味道”本指氣味,多指飲食味道,人名叫“味道”,真是俗得不能再俗,但細品這個名字確有味道,起得極好,好就好在它蘊含的是人生味道,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人之一生,極其不平、不易,名主就是要品嚐和經受人生的各種味道,要以此作為對人生的認識,並度過一生;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洵”,誠然、實在之意,此名也可說是蘇洵的做人之道;“軾”,古代車廂用於扶手的橫木,其父蘇洵給其起此名,意即希望他憑“軾”而觀之,遠望前方,故取字“子瞻”,“轍”,車輪壓下的痕跡,其父給他起名“轍”,意即車輪可順著轍痕前行,故取字為“子由”,這兩個名字喻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要把握好方向,走好路,以免出軌或翻車,蘇氏父子名字用字獨特,含意豐富、深厚,富有哲理;清末撚軍將領蘇天福,“天”,天空,“天福”,福大如天,大到頂點,但若用“大”字就沒有“天”字這樣的效果和感受,“天福”,也有天賜福之意;無產階級革命家蘇兆征,“兆征”就是“征兆”一詞的倒換,意即征候、先兆,名主將根據先兆預示未來,早知早覺,順利從事各種大業,此名組字和意思都很好;現代文學家蘇曼殊,“殊”,美好,“曼”,柔美、細膩,“曼殊”,柔細美女,同姓“蘇”醒之意連起來,此名不僅在含義上表達了名主的品格和氣質,而且首尾兩字諧音,中間的“曼”字又帶點洋味,所以讀起來也感覺浪漫、好聽。
“蘇”姓字無論繁體還是簡體,都不好拆姓組名。和“蘇”同部首的字有芳、芬、蒼、芒、芙、蓮、若、茂、芙、英、苗、苑、茁、茜、茗、茵、薈、荷等,這些字大都可入“蘇”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蘇蓮芳、蘇若茜、蘇芙茂、蘇茗苑等等,這些字之間還可另行調配,組成其他雙字名。
“蘇”的諧音字“酥”,由它組成的詞有酥油、酥脆、 酥麻等,這些用於食品和吃東西時感覺的詞,不宜變成人名,所以“油”、“脆”、“麻”及其諧音字如尤、由、遊、萃、翠、粹,皆不宜入“蘇”姓單字名,若用,“蘇尤”諧音就成了“酥油”,“蘇翠”諧音就成了“酥脆”,這就不好了。
“蘇”字除用於姓氏外,也是植物名,即‘紫蘇”,以此可起名蘇紫或蘇亦紫。“蘇”還含有“醒”的意思,以此可起名叫蘇醒、蘇悟、蘇醒徹、蘇悟省等等。
葉
1.起源
葉姓起源於沈氏。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沈蘆戍與吳國作戰時身亡,楚昭王把葉邑(今河南葉縣)封給他的兒子沈諸梁,史稱葉公,其後代以葉為姓,稱葉氏。葉姓另一個來源出自南蠻部落。南蠻有一個葉凋國,有人來中原定居,就用葉作為自己的姓氏。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戰國時,葉姓主要在今河南一帶活動;秦代時,葉姓進入今湖南一帶。
(2)西漢時,葉崇在今河南潁川當太守,河南葉姓繁衍昌盛。
(3)東漢末年,葉姓渡過長江移民於今安徽南部,進而遷入浙江,此後浙江成為葉姓發展的重要地區。
(4)唐宋時期,葉姓已遷入今福建和廣東。
(5)清初,葉姓有人遷入台灣,後來又有人移居海外。
3.葉姓名流
葉姓雖曆史悠久,但其名人大多出自隋唐以後,唐朝名土葉法善,南宋文學家葉夢得,元朝名醫葉李,明朝大儒葉子奇,清朝文學家葉燮、戲曲家葉祖斐等。近現代曆史上有無產階級革命家葉挺、葉劍英,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小說家葉紫等等。
4.起名參考
“葉”姓名人中較好和較有特色的名字如南宋文學家葉夢得,“得”從“夢”中來,看似飄渺,實際含義豐富,“夢”,無盡無極、廣闊無際,通過各種奇幻夢想,可得到各種需求,而且“葉”“夜”同音,葉夢得就是“夜夢得”,“夢得”二字選得好;清代醫學家葉天士,用“天士”喻己,表示名主非凡的人生和追求,“天士”二字簡單,但含義豐富,很有氣勢;清代戲曲作家葉稚斐,雖“稚”,但很有文采,名字表示名主對未來的信心,“稚斐”二字搭配得好;清末道光進士葉名琛,“琛”,珍貴,“名琛”,有名之琛,更為珍貴,名字以“琛”喻己,表示了名主對美好的追求;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葉劍英,英武利劍,“劍英”二字搭配得好,表示名主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昂揚振奮的鬥誌;無產階級革命家葉挺,一個“挺”字,表示名主高聳直立、堅強挺拔、勇往直前的性格和氣勢,“挺”字用得好;現代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名出“聖人陶鈞萬物”,以製陶器所用的轉輪,寓在事業上將要有所造就,用字不俗,耐人尋味,此名聲音也好;現代作家葉以群,以“群”為上、以“群”為本,名字表示名主對人民群眾的尊重和為群眾服務的心願,有著強烈的民眾意識,此名組合也很獨特;現代畫家葉淺予,“予”即“我”,“淺予”,即我很淺,此名極好,既表示自己謙虛,用字又很獨特;現代語言學家葉籟士,“籟”,原為古代一種簫,後泛指聲音,“籟士”,就是發出聲音的人士,雖很普通,但是能發出聲音,不會萬籟俱寂,而且聲音很獨特,甚至會震世,表示名主不凡的心願和理想,“籟土”二字搭配得好。此外,如葉紫、葉蕤、葉蔚林、葉至善、葉知秋、葉無量、葉作舟、葉浩波、葉愛輝、葉成章、葉歸根、葉正大、葉秀林、葉蔭庭、葉樹德、葉尚輝、葉桂馨等,這些名字也很好,它們大多是從姓氏“葉”的含義中引出,組成了各種色彩、各種形象的名字。
“葉”姓字筆畫較少,若從字形起名可選筆畫較少的字與其組合,如古、甲、乙、丁、大、天、士、文、川、幹、石、禾、木、立、萬、夫、元、東等,這些字可入“葉”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葉士才、葉元古、葉甲木、葉立山、葉天石、葉萬川、葉士文等等。“葉”的繁體字寫作“”,若用此字起名,可叫葉世木或葉木世。
“葉”字除用於姓氏外,主要指植物的葉片,無貶義,故由它組成的詞大多可直接諧音入“葉”姓人名,如叫葉柄、葉綠、葉枝、葉茂,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葉柄勁、葉綠青、葉枝繁、葉茂昌,由成語“葉公好龍”也可叫葉好龍。
“葉”的同音字有業、夜、液等,這些字組成的詞有的可諧音入“葉”姓人名,如業績、業經、夜來、夜瀾、夜鶯、液晶,可諧音改為葉績、葉經、葉來、葉瀾、葉鶯,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葉績偉、葉經繁、葉來福、葉瀾靜、葉鶯婉等,還可將成語“夜以繼日”起名為葉繼日、“夜長夢多”起名為葉夢多、“夜明珠”改為葉明珠。但有些字是不宜入“葉”姓人名的,如瑚(包括胡、鵠、湖)、芒(包括邙)、矛等字,若用諧音則變成了夜壺、夜盲、夜貓,這就不好了。
呂
1.起源
呂氏最主要的一脈出自薑姓,是炎帝後裔孫伯夷的後代。伯夷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建立呂國。隨後又分出一支,在今河南新蔡建立呂國。兩地呂國都於春秋初被別國所滅,其子孫均以國為氏。呂國後代呂尚(薑太公)建齊國,是齊國呂氏的始祖。三支薑姓呂氏成為呂姓家族的三大主流。另外,北魏鮮卑族的叱呂氏和叱丘氏遷都中原後都改為呂氏。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初年,南陽呂國滅亡,其遺民遷至今湖北;新蔡呂國的遺民主要分布於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後來散居今河南、山東境內。
(2)兩漢時期,呂氏已分布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東漢末年,河南呂氏有人為避戰亂而移居今安徽一帶。
(3)三國時期,呂氏已在今雲南繁衍生息,同時另有呂氏族遷至今山西境內;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已有呂姓居民定居繁衍。
(4)唐代時期,呂氏在今山東、陝西發展為望族;北宋初,呂氏有一支遷往今福建和廣東。
(5)清康熙年間,有呂氏隨軍人台。此後,閩、粵呂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一些遠渡海外,今分布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加拿大等國。
3.呂姓名流
翻閱中國曆史,呂氏族人在很多朝代都把持著大權,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被賜姓呂的伯益,是禹的心腹之臣;戰國時的呂不韋,手握秦國軍政大權,連秦王嬴政都要尊稱他為仲父;西漢的呂後及其家族更是顯赫一時,隻差一步,劉氏江山就要改姓呂了。此後的呂氏族人,雖未再獲得其先人那樣的權勢,但成為首輔的人,其數量之多也是百家諸姓中所少見的。同時,呂姓子孫也出了不少彪炳史冊的武將。如西周時期的呂尚(即薑子牙),三國時的呂布、呂蒙等。當代的呂姓名人有曆史學家呂思勉,語言學家呂叔湘以及共和國上將呂正操等。
4.起名參考
“呂”姓名人中較好和較有特色的名字如北宋金石學家呂大臨,“臨”,含到來、將要等意,“大臨”,就是麵臨重大事物要迎接而上,完成大業,此名較獨特;北宋大臣呂公著,“著”,含有顯著、卓著等意,多用於功成名就,“公著”,不是指己,而是公眾、大家共同卓著,這意思很好;北宋大臣呂夷簡,“夷”,含有平坦、化險的意思,“夷簡”就是化險為夷,以平安、簡樸為尚,這名字也很好;南宋哲學家呂祖謙,人名中用“祖”字的很多,大多是表示光宗耀祖、崇敬或報孝祖先,這裏用“祖謙”,表示祖先很謙虛,自己也要像祖先那樣謙恭,這在同類意思的名中是很獨特的;明清之際思想家呂留良,此名表示別的不要,隻“留良”,用字很普通、樸實,但表達了名主的一種品格追求;現代曆史學家呂思勉,“勉”,含努力、勉勵之意,“思勉”,就是念念不忘努力、自勉,表達了名主積極向上的精神,“勉”字用得好;現代曆史學家呂振羽,此名表示名主振翅高飛,有淩雲壯誌,將大有作為,此名形象生動,極有氣勢,音調也好。
姓氏“呂”字由上下兩個“口”字組成,拆姓起名叫“呂口”、“呂二口”都不好。可從“呂”字再加一“口”字的“品”字中起名,單字名如叫呂品,雙字名叫呂品宇、呂品甘、呂品天、呂品經、呂品典、呂三品等等。和“呂”字形體相近的字有昌,據此可起名叫呂昌。
“呂”是春秋時古代國名,也可用同類國名起名,如叫呂齊、呂晉、呂楚、呂燕等等。
“呂”的諧音字有旅、屢、縷、屢等,借用這些諧音字組成的詞,可起出很多名。“旅”指旅行、遊走,據此可起諧音名如呂程、呂征、呂行、呂遊、呂遠等;“屢”,有屢次之意,據此可起名如呂複、呂為、呂進、呂升等;“縷”,含有細密和詳述的意思,據此可起諧音名如呂密、呂析、呂縝等;“履”,含履行、履曆之意,據此可起諧音名如呂曆、呂經等名。魏
1.起源
魏姓的起源有兩種:其一出自姬姓,以邑名、國名為姓。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為功勳卓著,被賜魏地(今山西芮城)為邑,其後子孫以邑名為氏,稱為魏氏。其二,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為紀念故土,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中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至秦代,魏姓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繁衍發展,後來擴大到鄰近的陝西、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2)秦漢時,魏姓進一步擴展到今山東、山西、甘肅、寧夏等為主的北方廣大地區,另外魏姓還有一支遷入今四川。
(3)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多國林立,連年戰亂,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舉家南遷到今福建等地。
(4)唐宋之際,魏姓遍及江南廣大區域,主要集中在今福建、廣東等地。宋代以後,魏姓已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3.魏姓名流
魏姓得姓較早,而且開始即為名門望族。魏姓自古就是一個非凡的姓氏,各朝各代名人頗多。春秋時的魏武子,被晉文公倚為股肱之臣,他的兩個兒子魏顆和魏絳,也都大名鼎鼎:“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更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到了漢代,有大臣魏相、教育家魏應、煉丹家魏伯陽;唐代時有“人鏡”魏征;宋代有詩人魏野、名樸魏勝、學者魏了翁;清代有散文家魏禧、昆曲創始人魏良輔和思想家魏源等。他們個個名垂青史,是魏姓人的榮耀。魏姓族人所到之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4.起名參考
“魏”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戰國時秦國大臣魏冉,“冉”意為慢慢地,起名“冉”,表示自己以後成長及事業都要慢慢來,不必急,這既是自謙,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北宋詩人魏野,人名中用“野”的不多,“野”,含有不受約束、野性、野蠻等意,“魏”字如果變為諧音“未”,“未野”就是不野、善於約束,很規範,這意思就很好;南宋學者魏了翁,此名極怪、極少有,“翁”,老翁,指老年男子,“了”,了卻、結束,魏了翁,諧音“未了翁”,意即許多事包括年歲仍未結束,還在生活、還在追求,如同民間說的不倒翁,此名令人玩味無窮,名中可窺見名主的性格、情趣;戰國時貴族信陵君,又名魏無忌,名字直言無所禁忌,名主一生確實敢作敢為,名字表達了他的性格;現代作家魏金枝,“枝”,樹木枝子,很平常,但是“金枝”,這就很珍貴了,微中見著,從普通中顯示出了非凡。此外,如魏虹雨、魏經閣、魏啟後等,這些“魏”姓名字也很好。
“魏”姓字由“委”“鬼”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叫魏委、魏鬼都不好,和“魏”同部首的“魁”可作“魏”姓人名,叫魏魁。現代著名作家魏巍,其名就是選了姓氏“魏”字上邊加“山”字的“巍”字,姓名字形既相近,意思也很好。
“魏”的諧音字中可入人名的有衛、為、未、位、味、蔚、慰。“衛”,含有保衛等意,據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叫魏兵、魏國、魏士、魏冕、魏星,起雙字名可叫魏國安、魏士勇、魏冕冠、魏星宇等等;“為”,有幫助的意思,也作介詞,表示行為的對象,大體相當於“替”,以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名叫魏民、魏國、魏群等,也可起雙字名叫魏萬民、魏國強、魏群英等等;“位”,指方位,以此諧音可起單字名如魏東、魏北、魏南、魏左等,也可加字成雙字名叫魏東潤、魏北雪、魏南裕、魏左兵、魏守中等。“味”,含味道、趣味等意,以此諧音可起單字名如魏美、魏香、魏聞等,也可加字成雙字名,如魏尚美、魏香遠、魏聞沁等等。
“魏”在曆史上曾經是四個國名,“魏”姓人起名若為懷古,可從以上說的人和地名中擇字,再配恰當字成名。
蔣
1.起源
蔣姓的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出自姬姓,始祖為蔣伯齡。西周初期,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今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為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懷念故土就以原國名為姓,稱蔣姓。
2.遷徙與分布
(1)秦代時,蔣姓主要在今河南一帶發展繁衍;漢代時,蔣姓已經發展到今陝西、山東、江蘇、浙江、四川、安徽等地。
(2)唐朝初年,河南蔣姓有人開始進入今福建一帶;宋朝時,已經有蔣姓人在今廣東定居。
(3)明朝時,蔣毅庵跟隨鄭成功收複台灣,成為第一個進入台灣的蔣姓人士。
(4)目前蔣姓人的分布很廣,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較多,這四省的蔣姓約占全國蔣姓人口的60%。
3.蔣姓名流
蔣氏宗族,在曆史上出現了不少英傑。西漢有蔣詡,以廉直著稱;三國的蔣琬,被諸葛亮稱為“社稷之器”。此外,還有唐代文學家蔣防,北宋書法家蔣璨,南宋詞人蔣捷,清代能詩善畫的蔣廷錫、戲曲家蔣士銓等。到了近現代,國民黨總統蔣介石,政治家蔣翌武、蔣光鼐更是聲名大振。
4.起名參考
“蔣”姓曆史名人中較好和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漢代名士蔣詡,“詡”,誇耀,有“自詡”一詞,起名“詡”,表示名主喜歡誇耀,誇耀自己、誇耀他人或是誇耀某些事物,總是好的,此名蘊含名主的某種心願和理念,“詡”字用得很有意思;三國時蜀漢大將蔣琬,“琬”,一種美玉,但起名不用“美玉”而用“琬”,含蓄、有味;清代畫家蔣鋌錫,“鋌”,未經冶鑄的銅鐵,“錫”,一種金屬,多用於鍍鐵、焊接金屬或製造合金,起名“鋌錫”,實際是喻己如同原始的礦物將要加工製造成精美物品,要幹一番大事業,此名起得好;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蔣光鼐,“鼐”,大鼎,古代盛東西的器物,常喻王位、帝業,也指大力、大言,又常用來表示盛大強壯,起名“光鼐”,意即有光澤而又盛大,此名不俗;現代教育家蔣夢麟,以“麟”為“夢”,表明名主對麒麟的崇敬,因為“麟”為吉祥之物,“夢麟”二字配得好;現代文學家蔣光赤,原名“光慈”,意即以慈善為榮光,後受前蘇聯革命影響,改名“光赤”,赤,紅色,象征革命,意即為革命而奮鬥,這兩個名字都很好,很有特色;現代教育家蔣南翔,意即大雁南飛,翱翔萬裏,蘊含名主有遠大理想和抱負。
“蔣”姓雖然可拆字組名,但叫“蔣將”或“蔣草將” 都不好。和“蔣”同部首的許多字都可入“蔣”姓單字名,如艾、芝、葦、芸、芾、芬、芳、蘇、若、茂、蘋、苗、芙、範、茁、茜、茗、荒、茫、榮、茹、萊、莉、荷、莎、瑩、鶯、菁、萁、菲、蔭、菊、荷、營、菡、葆、葩、蒲、蓉、蒙、慕、蔓、蘊、蕾、薇等,也可將這些字組成雙字名,如叫蔣艾藝、蔣芙芳、蔣葦芾、蔣葆菁、蔣萁鶯、蔣蒙菲、蔣菊菡、蔣菡蕾、蔣慕蓉、蔣蔓葩、蔣蘊薇等等,這些字之間還可另行組合。
“蔣”的同音字有講、獎,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如講和、講理、講學、獎金、獎勵、獎章,大都可諧音作“蔣”姓人名,變為蔣和、蔣理、蔣學、蔣金、蔣勵、蔣章,也可在單字名的前後加字成雙字名,如叫蔣和勤、蔣樹理、蔣學勤、蔣錫金、蔣勵民、蔣章顯等等。
古代“蔣”通“獎”,所以除了用上述講、獎字組成的詞起名外,還可從“獎”的含義再引申入名。如叫蔣立功、蔣楷甲、蔣第苑等等。田
1.起源
田姓源於媯姓,與陳姓同宗。據說,陳國國君陳桓公的侄子陳完因宮廷政變逃到齊國,受到齊王的禮遇,並封官、封地。陳完在這裏改姓為田。田完第五代孫田和後來放逐齊國國君齊康公,自立為王,建立田氏齊國,史稱“田氏代齊”。另一支田姓出自黃姓。明朝初年有輔佐建文帝的黃子澄,因廢削諸藩之權引起了靖難之禍,黃子澄被俘獲而死,其子為避禍而改名換姓為田終。此後,其子孫也以田為姓,稱田氏。
2.遷徙與分布
(1)齊國被秦國滅掉以後,田姓開始向西、北之地遷移。
(2)漢代初年,漢高祖強遷關東豪族到關中的陽陵(今屬陝西),因而田氏貴族被迫遷入此地。後來,部分田氏族人又遷至北平(相當今河北、天津一帶)。
(3)漢代至隋唐時期,田姓基本上已分布於長江中下遊以北廣大地區;宋代時,田氏南遷至今福建、廣東等地繁衍。
(4)明清之際,田姓已散布於大江南北廣大區域。從清代中葉起,有田叭族人開始進入台灣。此後有人移居海外。
3.田姓名流
田姓人才濟濟,自古以來代不乏人。戰國時著名的俠義之士田光,輔佐齊國的名將田單,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嚐君田文,軍事家田忌,漢代經學家田何,唐代權臣田悅、宰相田興,明代文學家田汝成,清代書法家田錫田以及名臣田文鏡等,都是家喻戶曉的田姓名人。
4.起名參考
“田”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齊國大將田忌,以“忌”作名者較少,名主所以用“忌”,表明名主對某些東西肯定要忌諱、避免,這樣才可更好地修身、從業,其內蘊豐富,此名獨特;漢代田千秋,姓名三字用得極好,種田秋收,千秋萬代,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唐代節度使田弘正,弘揚正氣,名字表示了名主的理念和追求;河北邦子演員田際雲,田際在雲、田雲相連,遼闊無邊、境界極廣,姓名三字組合得也好;話劇作家、詩人田漢,起名“漢”,意即要做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和姓“田”連起來,寓己出身貧民,願與民眾一道永做勞動者中的一員,姓名連接得好,本名用字普通,好認好記,聲音也好聽,做到了雅俗共賞;電影演員田方,其名也是從姓氏“田”字出發,以“方”釋“田”,很有意義,田方二字很普通,筆畫也少,但含義豐富,很有特色。此外,像田海山、田酬勤、田壯禾、田福泉、田崇實、田翠雲、田寶坤、田碧野、田九成、田笑雨、田崇勤、田福庭、田家樂等,這些名字也很好,它們大多是從姓氏“田”字的含義出發,引申為名。
與“田”姓字形體相近或部分相近的字有國、固、園、圃、圖、囡、甲、申、果、男、禺、思、苗等,這些字都可入“田”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田園圃、田國固、田思囡、田甲由、田中曲、田圖男等等。
“田”的同音字有恬、甜、填等,這些字組成的詞都可直接諧音入“田”姓人名,恬靜、恬然、恬適,可成諧音名田靜、田然、田適;甜美、甜潤、甜水,可成諧音名田美、田潤、田水;填補、填倉、填充,可成諧音名田補、田倉、田充。以上這些字也可加恰當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田靜寧、田然之、田適舒、田美怡、田潤民、田水清、田補宇、田倉滿、田充實等等。“田”字除用於姓氏外,還含土地、耕種等意,據此組成的許多詞都可直接入“田”姓人名,單字名如叫田陌、田播、田粟、田 穀、田桑、田疇、田家、田間、田野、田園、田莊等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田陌通、田播遠、田粟豐、田麥芒、田穀實、田桑榆、田疇野、田家榮、田間茂、田野平、田園忻、田莊安等等。杜
1.起源
杜姓出自祁姓,為帝堯裔孫劉累的後代,據說堯子丹朱建立唐國,其裔孫劉累因為馴養龍而被封為禦龍氏,劉累的後代住在唐。西周初,唐國被滅,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於唐,劉累的後代被封在杜,建立杜國(陝西西安東南),曆代賢君均稱杜伯。周宣王時,杜伯被周宣王冤殺,杜國的子民就把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杜。
2.遷徙與分布
(1)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四川等省。
(2)兩漢至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
(3)隋唐時期,杜氏廣泛分布於今四川、山西、安徽、浙江、湖北、江蘇、河北、山東等地。
(4)杜氏在宋元時期有族人遷居福建、廣東,清代有杜姓人遷至台灣,又有人遠徙海外。
3.杜姓名流
曆史上杜姓人才濟濟,多出詩人,唐代“詩聖”杜甫,和李白並駕齊驅,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晚唐詩人杜牧因“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而名垂青史,其兒子杜荀鶴詩名也譽滿天下,傳誦不絕。此外,杜姓還湧現出了不少傑出的人物,如東漢大臣杜密、杜林,東漢書法家杜度,三國音樂家杜夔,晉代學者杜預,唐代名相杜如晦,唐代著名曆史學家杜佑,宋代名臣杜衍,明代書法家杜環等。
4.起名參考
“杜”姓名人中較好和有特色的名字如傳說中釀酒的發明者杜康,單字名“康”,意即健康、富足,表現了名主的良好願望,“康”字選得好;春秋時魯國杜泄,“泄”,排泄,有泄憤、泄洪、泄氣等詞,這裏用於人名,表示自己無論何事何氣何勁,都不存留,都要發泄,表白於世,由此進一步引申為心胸坦蕩、光明磊落,也未嚐不可;東漢南陽太守杜詩,以“詩”為名,不僅表明名主愛詩,也表明主人願像詩那樣美,具有詩的境界和情感,這也是名主做人的追求和心願,“詩”字用得好;唐代宰相杜如晦,“晦”,意即如同昏暗、夜晚或隱藏,看起來這些都不怎麼好,實際是表示自己不願顯山露水,想默默無聞、潛藏韜晦,這也是名主為人處事和做人的準則,此名很有特色;唐代大詩人杜甫,字子美,字正好說明其名“甫”的含義,“甫”,古代男子的美稱,起名“甫”,表示名主對美的期望和追求,“甫”字用得含蓄,有韻味;現代愛國民主人士杜重遠,其名含意是“任重道遠”,名字表示名主將勇挑重擔,為真理和正義而長期鬥爭;現代哲學家杜國庠,“庠”,泛指學校,起名“國庠”,意即喻己如國家的學校,要為培養、教育後人做出貢獻,並為此獻身,此名用字很獨特;原全國政協委員杜聿明,“聿”,古漢語助詞,無多大意義,但放在姓和名之間,加強了語氣,突出了名字的“明”,此名用字也很有特色。
“杜”姓拆字起名可叫杜木,也可叫杜土、杜土木或杜木土,但後者都不好,不可取。“杜”的同音字有肚、度、渡、鍍、蠹,這些字組成的詞有的可入“杜”姓諧音名。如度量、度曲、渡輪,諧音單字名可叫杜量、杜曲、杜輪,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杜量海、杜曲功、杜輪鑒,但有些字則不可入名,如琵(包括鈹、裨、枇)、琦(包括旗、棋、棋、崎、祈、頎、奇、其、齊),崇(包括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肚皮、肚臍、蠹蟲,這就不好了。
和“杜”同部首的字有樸、機、權、林、杉、枝、鬆、柏、楓、柳、杼、柯、棟、桂、桔、桓、楨、桐、橋、樺、桃、根、榜、彬、梧、梅、梓、棣、椿、楠、楷、榆、槐、樓等,這些字大都可入“杜”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杜樸林、杜桂樺、杜林杉、杜柏梅、杜棟橋、杜楓杼、杜柯楨、杜桓桐、杜楷彬、杜根模、杜棣椿、杜林杉,等等。
“杜”字除用於姓氏外,本身也是木名,即杜梨、棠梨,據此可起名叫杜棠、杜梨(或用諧音犁、黎等)。“杜”字組成的詞如杜衡、杜鵑、杜康,都可直接入“杜”姓人名,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杜衡生、杜衡野、杜衡根、杜鵑鳴、杜鵑宇、杜布穀、杜子規、杜康酣、杜康夢、杜康翁等,但篆(包括轉、傳)字則不可入“杜”姓單字名,若用,諧音則變成杜撰,意思就不好了。
丁
1.起源
丁姓有幾支起源:一是出自薑姓。薑太公呂尚的兒子諡號為“丁”,其子孫有一支就以“丁”為氏。丁姓還有三支是由他姓所改:三國時孫權的親戚孫匡因違背軍令,被孫權改姓為丁;北宋有個叫於慶的人為攀附宰相丁謂,改姓為丁;明初西域有一個少數民族族人的名字中都有“丁”,其族人到中原後也改姓為丁。
2.遷徙與分布
(1)秦漢時期,丁姓以今山東、江蘇、河南為中心向四周擴散,遷至今河北、陝西、廣西、湖北等地區。
(2)三國兩晉時期,丁氏已廣泛分布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省。而山東、河南仍是其發展繁衍的中心。
(3)唐代初年,丁氏開始有人移居今福建等地,北宋時又遷至今廣東境內。
(4)清代時,丁氏有人自大陸移居台灣。近代以來,丁姓人開始走出國門,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泰國、美國及加拿大等國。
3.丁姓名流
曆史上丁姓多出將才,秦末項羽部將丁固,漢初大將丁複,三國時吳國大將丁奉,清明名將丁寶楨,北洋水師提督丁汝呂等。除此之外,丁姓還出了不少其他名人,東漢著名經學家丁恭,三國時魏國名士丁儀,唐代丈常卿丁公著,清朝江蘇巡撫丁日昌等。
4.起名參考
“丁”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秦末都將丁固,“固”既含堅固、又含固有之意,取名“固”,表示名主堅定、不失本原,名字表達了名主的人生理念和準則,“固”字用得好;明末萬曆進士丁啟睿,“睿”,睿智、睿哲,看得深遠,起名“啟睿”,表明名主將開啟智慧、追求英明遠見,“啟睿”二字搭配得好;清末“洋務”人員丁日昌,日日昌盛,興旺發達,“日昌”二字也搭配得好;清末鹹豐進士丁寶楨,“楨”,古代築牆所立的柱子,其詞“楨幹”常喻擔當重任的人才,起名寶禎,表示名主視“楨”為寶,以楨為榜樣,將承擔重任,此名表達了名主的追求和心願,借“楨”喻己,“楨”字選字好;清末藏書家丁丙,用了天幹中的“丁丙”兩字,姓名既表示同屬天幹,又用筆很少,很有特色;現代電影美術設計師丁辰,用了天幹和地支中的各一個字組成姓名,姓“丁”,可能出生在辰時,此姓名連起來也好;中國醫學家丁甘仁,“甘仁”,表示對“仁”的讚賞,並願以“仁”修己,“甘”字用得好,很有品味;滬劇女演員丁是娥,“娥”,美女,姓名三字,由主謂賓組成,直表“我是美人”,此名也很有特色,給人一種肯定之感;語言學家丁聲樹,以聲連樹,用樹揚聲,“聲”、“樹”都是借喻,以示名主要有作為,要做大事,用“聲”“樹”二字組名者極少,此名很有特色。此外,像丁寧、丁玲、丁浩川、丁友鬆、丁一三等,這些“丁”姓人名也很好。
“丁”姓字筆畫少,橫豎隻有兩筆,有些“丁”姓人便選些筆畫少的字與姓氏組成大致相協調的姓名,如叫丁幹、丁乙、丁一、丁萬、丁川、丁大山、丁木子、丁士戈、丁又才、丁石夫、丁正人等,這些名字都是很好的。
“丁”字除用姓氏外,還指人口、成年男子和某種職業者,同時也是個象聲詞,所以由“丁”組成的詞大多可直接入“丁”姓人名,如叫丁男、丁士、丁田、丁力、丁壯、丁園、丁東、丁冬、丁香,也可選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丁男力、丁士夫、丁田力、丁力田、丁東怡、丁冬聲、丁寧天、丁香木等等。
沈
1.起源
關於沈姓的源起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一,其先祖是少昊金天氏的後人昧。昧的兒子台駘,因治水有功,被封在汾川,其後代在當地建立了沈國,國人都以沈為姓。其二,出自姬姓。周文衛的兒子季載,被封在沈,建立了沈子國(在今安徽臨泉縣境內)。後來,沈國被蔡國所滅,沈國的遺民以國為氏,姓沈。其三是楚國王族的後裔。楚莊王封自己的兒子公子貞在沈邑,貞的後人用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也姓沈。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戰國時,沈氏主要在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帶繁衍發展;東漢時,沈姓有族人遷入今浙江,成為名門望族,直至隋代,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江浙。
(2)唐代時,沈氏隨中原移民南下,遷入今福建、廣東;宋代時,沈氏主要分布於今浙江、江西、江蘇、河南等地。
(3)明代時,沈氏主要集中地在今浙江、江蘇兩省,同時分布於今安徽、山東、江西、福建、湖北等省;從清初開始,沈氏陸續有人移民台灣。
(4)近代以來,福建、廣東、台灣沈氏有不少人移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歐洲等的一些國家。
3.沈姓名流
沈姓為當代大姓之一。曆史上沈姓人才濟濟,名人眾多。春秋高士沈郢,其人奉征為相卻遊釣終生;南北朝文學家沈約,將漢字分為四聲,對我國的聲韻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唐代詩人沈佺期,與宋之問齊名;北宋科學家沈括,留下了百科全書式的傳世名著《夢溪筆談》;近現代的沈姓名家有愛國知識分子沈鈞儒、文學大師沈雁冰、沈從文等。
4.起名參考
“沈”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唐代詩人沈佺期,“佺”,古代傳說中的仙人,起名“佺期”,表示名主期望成為仙人,名字運用古代傳說,表達了名主做人的追求和理想,用字很好;北宋科學家沈括,“括”有約束之意,名字表示名主將嚴格要求自己,“括”字用得好,很含蓄;明初江南首富沈萬山,山本來就高大雄壯,“萬山”,氣勢就更壯闊了,名字表示名主博大的胸懷和氣勢;清代詩人沈德潛,名字表示名主以潛藏美德為心願,“德潛”二字搭配得好;清代學者沈銓,“銓”,指山高,以“銓”為名,以高山喻己,但不用高山二字,而用“銓”,不論含義還是選字都好;清末江南總督沈葆楨,“楨”,喻擔當國家重任的人才,用“葆楨”為名,意即保持青春,承擔重任,此名很好,很有內蘊;現代音樂教育家沈心工,“心工”二字很簡單、普通,但“工於心計”,多謀善計,含義極為豐富,此名很有特色;現代電影導演沈浮,“浮”除含飄浮等意外,還有浮標、超過之意,單字名“浮”,表明名主如設在水麵的浮標、立杆,指示航行,“浮”字用得好,也很獨特;現代書法家沈尹默,“尹”,官府名,“尹默”,意即不為官府所知,默默無聞,“尹默”二字選得好,搭配得也好;民主革命家沈鈞儒,“鈞”,此為敬辭,“儒”,指讀書人,起名“鈞儒”,表示名主對知識和讀書人的尊重,此名組配得好。此外,像沈力行、沈冰壺、沈柔堅、沈旅雁等,這些名字也很有特色。
“沈”姓字不宜拆開組名。和“沈”同部首的字有汀、江、沐、沛、沃、沂、滄、汶、波、澤、治、洮、濟等,這些字大多可入“沈”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沈江波、沈澤沂、沈濟沛、沈滄汶等等。
“沈”的同音字“審”組成的詞,如審改、審理、審美、審慎,可入諧音“沈”姓單字名,還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沈九改、沈名理、沈起美、沈必慎等等。
“沈”是大城市“沈陽”的簡稱,出生或祖籍沈陽的沈姓人若為紀念,可起名叫沈又沈、沈雙沈、沈及陽、沈亦陽、沈源陽等等。
薑
1.起源
薑姓起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其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薑水河畔,於是以薑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薑與姬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係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另外,炎帝的裔孫、四嶽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縣西),建立呂國,複賜以祖姓薑,接續了炎帝薑姓的香火。此外,西周建立齊國的呂尚,本姓薑,隻因出於原封地呂國而稱呂尚。其後代傳至齊康公時,齊國政權被田姓占有,薑尚的後代,便有的姓呂,有的姓薑。
2.遷徙與分布
(1)先秦時期,薑姓主要在今甘肅、山東等地區繁衍生息。秦漢時期,薑姓在今河南境內和甘肅天水發展成望族。同時,在江蘇、四川境內也有薑姓人居住。
(2)唐宋時,薑氏已分布於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及廣東等地。同時,天水薑氏有一支移居越南,史稱“九真薑氏”。
(3)明清時期,薑姓的聚居點又擴散至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地。薑姓遷入台灣始於清朝乾隆年間。
(4)近代以來,薑氏有族人遷居海外,現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薑姓名流
在中國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薑姓名人層出不窮。最早的當數太公薑子牙,他助武王伐紂,立下蓋世奇功;漢代時,高士薑肱因“薑被”而名揚天下;三國時,西蜀大將薑維北伐中原,文武雙全;此外,薑姓曆史名人還有唐代宰相薑恪、薑公輔;宋朝大詞人薑夔、抗元將領薑才;明代有書法家薑立綱;清代有參與修纂《明史》、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的文學家薑宸英;近現代有薑鏡堂等,他們以各自的輝煌成就在中國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4.起名參考
“薑”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現代化學工程學家薑聖階,“聖”,指最崇高的,“階”,台階,“聖階”,就是要登最高的“聖地”那樣的台階,名中表明了名主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聖階”二字組合得好;現代語言學家薑亮夫,“夫”在這裏是助詞,用在姓名的末尾,意即薑某“亮夫”,表示感歎,此名令人回味無窮;現代出版家薑椿芳,從許多樹中選了椿樹作名,因為椿樹味香,人稱香椿,以“椿芳”為名,喻己潔淨芳香,具有美好的品格;現代革命烈士薑鏡堂,“鏡”,即鏡子,“堂”,即廳堂,“鏡堂”,就是明鏡高照,廳堂明亮,以此喻名主為人純潔,光明正大。這些名字都是很好的。
“薑”姓字由上邊的“”和下邊的“女”組成,不宜拆姓起名。與“”部首相同並可入“薑”姓人名的字有美、恙、羨,與“女”部首相同並可入“薑”姓人名的字有委、要,以此可起單字名如薑美、薑恙、薑要,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薑無恙、薑羨美、薑委要等等。
“薑”的諧音字有江、將、漿、疆、僵等。“江”,泛指大河,也單指長江,由“江”字組成的詞,大都可諧音入“薑”姓人名,單字名如叫薑山、薑水、薑天、薑河、薑東、薑北、薑南,也可加恰當的字成雙字名,如叫薑山美、薑水清、薑天藍、薑海濤、薑河舟、薑東輝、薑北雪、薑南碧等等;“將”,含將要、將來等意,據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如薑要、薑來、薑近,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薑要綱、薑要德、薑來旺、薑東勝、薑東興、薑近國、薑近楷等等;“漿”,含漿洗之意,以此諧音可起單字名叫薑洗、薑滌,雙字名如薑洗塵、薑滌新等,也可換成別的字,“疆”,疆界的意思,以此可起諧音單字名如薑土、薑界、薑域,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如薑土澤、薑界清、薑域美等,也可換成別的字。
“僵”也是“薑”的諧音字,多指僵硬、僵化,含貶義,所以由“僵”字組成的詞,如僵屍、僵死、僵硬、僵化、僵直,不僅不要在“薑”姓人名中直接出現。其他一些字如詩、施,音同“屍”,也不宜用,若用諧音就變成了僵屍;“應”“映”,音同“硬”,名中若用,諧音就變成了僵硬;“華”、“畫”、“樺”這些字也不宜在“薑”姓人名中出現,若用諧音就變成了僵化。如此等等,這是“薑”姓人起名時要特別注意的。
“薑”是植物名,亦稱“生薑”,其根莖味辛辣,是調味不可缺少的作料,其味愈老愈辣,故常用來比喻人到老年時經驗豐富、足智多謀。據此可起薑豐、薑智多之類的名字。
範
1.起源
範姓出自祁姓,據說堯的一支稱唐杜氏的子孫,在西周時被封在杜。後來,杜國國君杜伯被宣王的妃子誣陷而遭殺身之禍,其子逃到晉國,被任為士師(法官,掌禁令、獄訟、刑罰等),並因官改姓為士。後來其曾孫士會做了晉的士卿,被封邑於範(今河南範縣),於是其子孫也按照當時“以邑為氏”的習慣統一姓範,並繁衍至今。
2.遷徙與分布
(1)範姓早期以山西為中心繁衍發展,“六卿之亂”時,範姓開始散居北方。
(2)唐代時,範姓開始進入今福建;宋初,又進入今廣東。
(3)宋代時,範氏已在福建非常興旺。此後,範氏除在閩南一帶發展繁衍外,又分出廣東海陽、嘉應、梅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等支。
(4)清代康熙元年,鄭成功之子鄭經治理台灣時,大陸範文華渡海,到達台灣,成為範氏第一位入台者。自此以後,閩、粵的範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遷至海外。
3.範姓名流
範氏人才濟濟、不絕於史。春秋時的範蠡,助勾踐恢複越國,功成名就後飄然歸隱;戰國時的範雎,遊說秦昭王遠交近攻,成為秦奠定霸業之基的縱橫家;秦時被尊為“亞父”的範增,輔佐項羽平定天下,成為西楚霸王;南北朝的史學家範曄,撰寫了不朽巨著《後漢書》。此外,《神滅論》作者範縝、詩人範雲,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元代文學家範檸,清代圍棋國手範西屏、太平天國將領範汝增等都是曆史上傑出的範姓名人。當代有史學家範文瀾、新聞學者範長江、實業家範旭東、愛國將領範築先等,也是範氏宗族的佼佼者。
4.起名參考
“範”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南朝齊梁時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範縝,“縝”,細致、周密,單字名“縝”,表示名主思想縝密,“縝”是一個哲學家最重要的素質和修養,此字用得好;南宋初年福建農民起義首領範汝為,“汝”通“你”,“汝為”就是你有作為,表示自己很謙虛,反過來也可解為“為汝”,即我將“為你”,表示名主願舍己為人的思想願望,不論哪種解釋,這個名字都很獨特;宋嘉祐進士範祖禹,將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中華始祖之一的“禹”上,大禹治水,為民造福,“祖禹”一名既表示對“禹”的崇敬,也表示不願忘記自己為“禹”之子孫後代的思想,這在“光宗耀祖”這類名中起得是較好的;現代愛國人士範築先,名和姓連起來,意思是要成為楷模榜樣,首先要建築自己,嚴格規範,名字表達了名主做人的理念和修養的準則,姓名組合得好;現代曆史學家範文瀾,“文瀾”一名,表示名主將在文化上大有作為,如波如瀾,為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文瀾”二字選得好;現代新聞工作者範長江,以長江為己名,表明自己如滔滔長江,源遠流長,澤潤沿岸,為民造福,用水名為人名,此名起得好。此外,像範濟洲、範逸茗這樣的名字,也是值得借鑒的。
“範”姓字不好拆字組名。和“範”同部首的字有蘇、芳、芬、蒼、芝、芙、蓮、荷、若、茂、蘋、英、茁、茜、茗、茵、薈等,這些字都可入範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範蓉蓮、範荷芳、範茗茁、範薈芝、範芙蘇、範若茜等等,這些字彼此還可另行組合成名。
“範”的諧音字有犯、飯、泛、販等,按這幾個字的本意組成的詞,有相當一些是貶義,所以起名時要盡量避開這些諧音字組成的詞,以免起出諧音偏差名。比如仁、法、酬、瑰、琿、建這些字,含義本來很好,但用於“範”姓人名中,諧音就變成了犯人、犯法、犯愁、犯規、犯渾、犯賤;采、殿、館、和、廳、統這些字,含義也很好,但用於 “範”姓人名中,諧音就變成了飯菜、飯店、飯館、飯盒、飯廳、飯桶;“爛”字含義也好,但用於“範”姓人名中,諧音就變成了泛濫;獨、邁、思,這些字含義也好,但用於範姓人名中,諧音就變成了販毒、販賣、販私,這就很不好了。以上這些諧音字,“範”姓人起名時要特別注意。
“範”字本意是模子、榜樣的意思。據此可起單字名如範本、範文等,也可起雙字名如叫範業本、範文楷、範作榜、範楷第等。
江
1.起源
江姓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玄孫伯益之後。上古時代,顓頊帝有孫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並產下一子名大業,大業子名伯益,因其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傳幾十代,經夏、商,到西周時有裔孫名元仲。元仲受封於江,並建立了江國(今河南正陽縣)。江國後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江姓。
2.遷徙與分布
(1)早期江姓主要在今河南—帶發展繁衍。其中有一支定居於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蘭考縣),後來在此發展為望族。同時,還有另一支遷入今山東臨淄一帶。
(2)唐代初期,河南陳氏父子奉命開辟漳州郡,河南江姓隨軍落籍福建,這是最早進入福建的江姓人。
(3)宋代戰亂時期,中原的江氏家族分別遷入今浙江、江西等地。後來又有人遷往今福建寧化,遂在福建一帶遷播。
(4)明末清初,江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入台定居,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
3.江姓名流
江姓源於北而盛於南,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曆史上江姓名流不斷,其影響“洪圖紹世澤,丕顯振家聲”。東漢名士江革,時人稱為江巨孝;南北朝文學家江淹,因“江郎才盡”而千古留名;南朝名士江泌,晚上借月光讀書,勤學不倦;南宋畫家江參,擅長山水畫,傳世珍品有《千裏江山圖》等;清代音韻學家江有誥,其學以考據見長,開皖派經學研究的風氣;近現代江姓名人有民主革命誌士江繼複、革命烈士江竹筠、江上青等。
4.起名參考
“江”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戰國時楚國謀士江乙,“乙”,筆畫簡單,隻一筆,在“天幹”中排在“甲”之後,屬第二位,名字表示自己很普通,甘願做普通一頁;西漢詩經博士江翁,“翁”,老翁,意即自己就是個老頭子,名字很樸實,但很獨特;清代音韻學家江有誥,“誥”,含告訴、告誡等意,“誥”什麼呢?雖未點明,但“有誥”,有很多要誥的內涵,令人體味無窮;現代雕刻家江加步,名字直白,加快步伐、努力向前,表示名主努力上進的願望和對己的要求,此名少重複,很獨特;現代作曲家、教育家江文也,“文”,和“武”相對,意即非武、柔和,“也”,助詞,在語氣上加重了對“文”的表達,突出說明名主是“文”,在人名中用這種語氣表述的很少見,有個性;現代數學家江澤涵,姓名三字都帶水旁,既表示江河湖澤中有橋和涵洞,可供人通行跨渡,又表示澤潤社會、海涵包容,含義豐富,韻味無窮。此外,像江月波、江旭輝、江采蘋、江碧清、江春波、江峰青、江海廣、江天昊、江清秋、江天一、江中柱、江含章、江擁輝這些名字也很好。
“江”姓字拆字組名可叫江工、江水、江水工、江工水。與“江”同部首的字有汀、漢、池、汪、沅、沐、沙、沃、汶、河、泓、波、澤、治、洪、濟、洋、洲、濤、浦、漣、浩、海、濱、滌、潤、浣、清、鴻、淑等,這些字大都可入“江”姓單字名,也可將它們組合成雙字名如叫江河海、江滌沙、江治湖、江澤潤、江沐池、江漢汶、江泓沅、江湧濤、江浩洲、江浦清、江漣濱、江鴻漣等等。
“江”的同音字有將、僵等,由這些字組成的詞有的可入“江”姓諧音名,如將來、將要、將近、將年,可起諧音名江來、江要、江近、江年,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江來熙、江要輝、江近甘、江年偉等等。由“僵”組成的詞不可直接入“江”姓人名,其諧音字如華、樺、畫、劃、菊、枯、師、詩、施、映、應也不可入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僵化、僵局、僵屍、僵硬,這就很不好了。
“江”字除用於姓氏外,本意是大河,如長江,由此組成的詞大多可直接用於“江”姓人名,如叫江天、江山、江南、江北、江東、江河,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名,如叫江天浩、江山嬌、江南翠、江北沃、江東海、江河舟等等。
傅
1.起源
傅姓主要有兩種起源:其一來自商朝宰相傅說的後代。傳說商高宗武丁國力日衰,急需能人輔佐,後來他在夢中得到神啟,找到一個築牆的奴隸“說”,並任命他為宰相,結果天下大治。因為“說”是在一個叫傅岩的地方被發現的,因此被賜姓為傅,從而成為傅姓的祖先。另一說法認為,黃帝的裔孫大由被封於傅邑,其後代以封地為氏,因而傅氏出自姬姓。
2.遷徙與分布
(1)最初,傅姓主要在北方發展。其繁衍地以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寧夏等省為主。而後,東遷至今河北、山東一帶。
(2)西漢時,傅氏已廣泛分布於我國西北、西南地區。唐末,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傅姓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
(3)北宋末年,又有鄧州(今屬河南)傅氏遷往福建泉州,此後繁衍昌盛;南宋末年,傅氏又有一支遷入廣東。
(4)明代時,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
(5)清代時,有部分滿洲貴族改姓傅;粵、閩有傅姓移居台灣,進而又有傅姓人移居海外。
3.傅姓名流
作為當今大姓之一,曆史上傅姓曾出了不少傑出人才。秦末,傅寬跟隨劉邦打天下,被封為武陽侯;西漢時期,傅介子因刺殺樓蘭王而功封義陽侯;此外,傅遊藝曾任武周宰相,傅友德曾為明朝大將,傅以漸是清朝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之職。具有光耀史冊之始祖的傅氏,在曆史上一直表現優異,絲毫沒有辱沒自己與生俱來的光彩門楣。
4.起名參考
“傅”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三國時魏哲學家傅嘏,“嘏”,福的意思,古人講:“受福曰嘏”,後來稱祝壽為“祝嘏”,此名含福氣長壽之意,但未直說,而用“嘏”字,用字很獨特;明清之際思想家傅山,起名“山”,一方麵是為表明名主為山西人,更重要的是以“山”喻己,高聳直立,挺拔不屈,堅守氣節,不事異族,傅山一生正是這種思想和性格的體現;現代文學翻譯家傅雷,字怒安,號怒庵,字號正好解釋其名,雷霆暴怒,雷震環宇,名字表示了名主的恢宏氣勢和內藏著的求安期望;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傅鍾,以“鍾”為名,表示要鍾鳴報時,經常提醒自己及天下人士,認清時勢和己任,“鍾”字在名中具有豐富的內涵;現代化學家傅鷹,以“鷹”為名,喻己要像“鷹”那般,勇猛矯健,傲立山頭,或高翔天空,此名很有氣勢;原國民黨高級將領、解放後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水利部長的傅作義,“作義”,就是不作不義之事,這正是名主做人的準則,“作義”二字搭配得好;人民解放軍前衛生部領導人傅連璋,“璋”,古代指玉器,“連璋”,表示自己與“玉”相連,為人要潔白無瑕,“連璋”二字搭配得好;人民解放軍上將傅秋濤,“秋”不僅指秋季,也常代表一年的時節,起名秋濤,表示“千秋萬代”,滔滔不絕,一生為轟轟烈烈的事業獻身,“秋濤”二字選得很有特色,此名聲音也好;中國現代國畫家傅抱石,“石”,石塊,堅硬、質樸,起名“抱石”,表示名主對“石”的親近,願像“石”那樣堅實、自然、純樸,此名很獨特。
“傅”姓不好拆字組名。與“傅”同部首的字很多,如任、仲、優、偉、儀、仕、仁、倫、仿、佐、作、伯、佳、依、保、信、俊、健、修等,這些字都可入“傅”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傅任偉、傅健倫、傅保信、傅儀俊、傅仲佑、傅化仁、傅伯優、傅佐信等,這些字還可相互換位組名。
“傅”的同音字很多,這些字組成的詞有的可成“傅”姓諧音名,有的則因諧音出偏差而不可入名。如“負”,諧音名可叫傅荷、傅荊、傅重,也可加恰當宇組成雙字名如傅荷甘、傅荊禮、傅重建,但不宜用丹、商、欣、寨等字起名,若用,諧音就成了負擔、負傷、負心、負債;“道”、“科”、“幼”這些字也不可入名,因“傅”和“婦”同音,若用,諧音就成了婦道、婦科、婦幼;“附”,諧音名可叫傅白、傅加(或嘉、佳),或組成雙字名叫傅白碧、傅加惠,但不宜用“雍”字命名,若用,諧音就成了附庸,也不宜用“曙”、 “國”這樣的字命名,若用,諧音就變成附屬國;“複”,諧音名可叫傅明、傅賽、傅生、傅蘇、傅興、傅元、傅壯,也可組成雙字名叫傅明光、傅賽冠、傅生威、傅蘇春、傅興國、傅壯吾等,但必 (包括碧、弼、壁)、籌(包括疇、酬)、穀(包括鴣)等字不可入名,若用,諧音則成了複辟、複仇、複古;“賦”,諧音可叫傅有、傅予、傅詩,也可加字成雙字名叫傅全有、傅予民、傅詩怡;“富”,諧音可叫傅貴、傅國、傅民、傅強、傅麗、傅饒、傅實、傅庶、傅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傅國衛、傅民先、傅強安、傅麗倩、傅繞田、傅實知、傅庶民、傅有望、傅裕久、傅源長;“腹”,諧音名可叫傅案、傅地,也可加字成雙字名叫傅案香、傅地安,但謝、水等字不可入名,若用,諧音變成了腹瀉、腹水;“馥”,諧音可起名傅香、傅馨、傅鬱,也可加字成雙字名叫傅香玉、傅馨田、傅蘇遠;“覆”,諧音名可叫傅蓋或加字成雙字名叫傅蓋廣,但莫、茉、沫、默、磨等字不可入名,若用,諧音就變成覆沒。總之,“傅”姓同音字很多,由此組成的詞也很多,這樣便可充分利用其諧音起出好名,但又要防止諧音名出現偏差。
鍾
1.起源
鍾姓主要有兩種起源:一支出自子姓,據說是商湯的後代。武王滅商後,商紂王的庶兄微子被其封在原商都周圍地區,建立了宋國,他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於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後來伯宗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封邑在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其後人於是以地名鍾離為氏,後鍾離氏改鍾氏。另一支出自嬴姓,周代伯益的後人被封於鍾離國(今安徽臨淮關一帶),春秋時被楚國吞並,其國人自稱鍾離氏,後來也簡化成了鍾氏。
2.遷徙與分布
(1)鍾姓最早發源於今安徽省境內。漢晉時期,則以河南為其繁衍中心,其中潁川鍾氏後來成為全國各地鍾氏的主要來源。
(2)唐代時期,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隨從將佐有鍾德興,後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鍾氏還分布於今四川、山西、廣東廣州、安徽合肥一帶。
(3)宋、元、明時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寧化等地,廣東的南海、南雄、蕉嶺、湖州、梅州、興寧等地均有鍾氏的聚居點。
(4)從清乾隆帝開始,閩、粵鍾氏陸續有人遷入台灣,後又有人遷往海外。
3.鍾姓名流
鍾姓子孫名流不斷,多為美談:春秋時期鍾子期和俞伯牙“擗琴絕弦”,成為千古“知音”;戰國時期的王後鍾離春,其醜無比卻賢惠無雙,是曆史上頗有見地的皇後。此外,鍾姓精英還有三國書法家鍾繇,南朝文藝批評家鍾嶸,元朝戲曲家鍾嗣成;現當代有民俗專家鍾敬文,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等。
4.起名參考
“鍾”姓曆史名人中名字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如南朝梁文學批評家鍾嶸,“嶸”,崢嶸,指高峻,常喻超乎尋常,才氣、品格不凡,起名為“嶸”,正是名主為人理想的表露和追求,“嶸”字用得好;明代文學家鍾惺,“惺”,聰明、醒悟之意,但不用聰穎、明智、蘇醒、覺悟這類字,而用一個“惺”字包含了以上意思,這就很獨特,內蘊豐富;現代人民解放軍上將鍾期光,名字表示名主反對黑暗、期望光明,“期光”二字組配得好;醫學家鍾惠瀾,恩惠於人如波瀾,表示了名主無私奉獻的精神,“惠瀾”二字組配得好;教育學家鍾天緯,以天為緯,極有氣勢,此名也很好。此外,像鍾鼎文、鍾誌成這些名字也很好。
簡化字“鍾”拆字起名可叫鍾全中,繁體字“鍾”起名可叫鍾金重。
“鍾”為金字旁,和“鍾”同部首可入“鍾”姓人名的字有釗、釧、鋼、欽、鈞、鐵、銘、錚、鑄、鎖、鏗、鋒、錫、錦、銳等,這些字都可成“鍾”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鍾鈞銳、鍾錦釗、鍾錫釧、鍾綱錚、鍾鐵鑄、鍾銳鋒、鍾銘鈞等等。
“鍾”是個多義詞,既是一種響器、又可用作計時,還表示情感集中、鍾情,據此組成的詞如鍾鳴、鍾聲、鍾愛,都可諧音變成“鍾”姓人名如鍾鳴、鍾聲、鍾愛,也可加恰當的字變成雙字名如鍾長鳴、鍾聲籟、鍾愛民等等。
“鍾”的同音字“中”、“忠”組成的詞如中鋒、中和、中堅、中楷、中立、中流、中秋、中樞、中堂、中衛、中文、中興、中學、中原、中正、忠臣、忠誠、忠厚、忠實、忠順、忠義,都可諧音變成“鍾”姓人名,叫鍾鋒、鍾耕、鍾和、鍾堅、鍾楷、鍾秋、鍾樞、鍾衛、鍾興、鍾原、鍾誠、鍾厚、鍾實、鍾順、鍾義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鍾堅石、鍾楷範、鍾立嚴、鍾秋實、鍾士先、鍾樞安、鍾堂正、鍾興旺、鍾厚今、鍾允公、鍾正軍、鍾誠信、鍾厚民、鍾實友、鍾順天、鍾義彰等等。
盧
1.起源
最主要的一支盧氏源於薑姓。齊國始祖薑太公呂尚的裔孫公子高有個孫子叫高侯,他的封地在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其子孫以邑為氏,姓盧。此支盧氏與高姓同宗,與呂姓同源。還有兩支盧氏出自遷都洛陽的鮮卑族,原為吐伏盧氏和伏盧氏。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戰國時期,薑姓盧氏逃難,分遷於今河南、河北、陝西、山西等地。
(2)魏晉南北朝時,世居範陽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的範陽盧氏,繁衍旺盛、世代官宦,成為“四海大姓”,至唐代時仍為名門望族。
(3)西晉末年,盧氏大族有人隨晉室南遷。唐代時,盧氏後人已散布於今四川、江蘇、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唐末,大學士盧惠東渡朝鮮,更名盧穗。其後裔至今已繁衍至40多代,共30多萬人。
(4)清代初年,廣東人盧齊登成為最早移居台灣的盧姓。此後,今福建、廣東盧姓不斷有人入台。
(5)近代以來,盧姓開始走出國門,現分布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許多國家。
3.盧姓名流
盧姓為天下聞名的四大姓之一。其曆史上人才輩出。秦代博士盧敖定居範陽,後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唐代詩人盧照鄰,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元代文學家盧摯,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明代大將盧鏜,在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斬敵千餘,成為抗倭名將;曾被太平天國封為鎮國侯的盧賢拔,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製度多由他撰定草創。尤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盧姓與崔、王、謝成為天下聞名的四大姓,那時,“崔盧於謝”的社會聲望有時比皇族還高。
4.起名參考
“盧”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代詩人盧綸,“綸”,青絲帶子,以此為名,喻己如帶,如此而已,此名很有特點;畫家盧鴻,寓含鴻圖大誌,名字表達了名主博大的胸懷與抱負;太子太師盧知猷,“知猷”,謀劃大計,名字表示名主為人很有心計,早知鴻猷定會成功,此名也很獨特;詩人盧照鄰,名字意即高照鄰近,可為他人和周圍帶來光明,表示了名主的胸懷和信心,此名用字及組合也很獨特;參加領導湘贛邊界起義的總指揮盧德銘,以德銘記,表示名主對“德”的重視,並以此修身,“銘”字用得好;民族資本家盧作孚,“孚”,使人信服,“作孚”,即所有作為都不孚眾望,都會令人信服,表示名主對誠信的追求,也以此約束和要求自己,“作孚”二字組配得好;原國民黨起義將領盧漢,以“漢”為名,表明名主是個男子,要做堂堂正正大漢,名字內蘊很有氣勢,令人敬畏。此外像盧慧、盧鳴有、盧冀野這些“盧”姓名字也很好。
和“盧”姓同聲形體又相近的字有蘆、廬、壚、爐、鱸、櫨、轤、鸕、瀘等,這些字及其組成的詞,大多不宜入“盧”姓人名。
汪
1.起源
有關汪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其一出自古代汪芒氏的後代。據說上古有個汪芒國,大禹在位時於會稽大會天下諸侯,汪芒國國君因為遲到被殺。此後,汪芒國曆經夏、商、周三代後滅亡。亡國後的汪芒國的子民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即汪芒氏。後來,汪芒氏簡化為汪氏。汪姓的第二種來源是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魯成公封自己的小兒子在汪邑(今山東境內),後代就用邑作為自己的姓氏,因此姓汪。
2.遷徙與分布
(1)汪姓最初活動在今浙江、河南、陝西、山西、山東等地。
(2)西漢至唐代時期,汪姓主要活動擴大到皖、贛、浙、蘇等許多地區。
(3)唐代以後,汪姓聚居地由今安徽、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兩廣和福建等地區擴散。
(4)清初時,汪姓開始有族人遷入台灣。近代,汪姓有人遷居海外。
3.汪姓名流
汪姓人口較多,為當代中國大姓之一。曆史上汪姓湧現出了不少彪炳史冊的傑出英才,如宋代詞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元代散曲家汪元亨,明代大臣汪喬年,清代哲學家汪中、畫家汪士慎、文學家汪琬、軍機大臣汪由敦,現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當代詩人汪國真等。
4.起名參考
“汪”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代詩人汪倫,“倫”,人倫,倫理道德,單字名“倫”,意即遵守倫理道德,以此作為修身準則,“倫”字選得好,少重名;南宋文學家汪藻,“藻”,既泛指水中低等自養植物,也指華麗文辭,如辭藻,這裏取後者,名字表示自己作文要華美,重辭藻,也可引申為做人注重修養,“藻”字很少用於人名中,此字選得好;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淵”,深水,由此引申為淵源、淵博,起名“大淵”,含意是極其深遠博大,以此喻己,並作為自己的追求,“大淵”二字選得也好;元末明初散曲家汪元亨,此名也許出自《周易·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意即受之天元,前途亨通,“元亨”二字選得好;清代醫學家汪昂,“昂”,昂首挺胸,常指氣勢雄壯、鬥誌昂揚,起名“昂”,表示自己昂首、振奮、無所畏懼、勇往直前,表現了名主高昂的精神和氣勢:清代數學家汪萊,“萊”,古代指郊外輪休的田地或荒地,起名“萊”,將己喻為荒地,有待開發,看似荒蕪,其實極有潛力和價值,名字很樸實,意義深遠;近代京劇演員汪笑儂,“依”,方言指“你”,但舊詩文中又常指“我”,“笑儂”,即笑你、笑我,名字很詼諧,表示名主性格豁達開朗,此名極有特色;現代圖書館學家汪長炳,名字表示名主要長久炳耀,光彩煥發,“長炳”二字選配得好;水利學家汪胡楨,“楨”,比喻擔重任的人才,“胡”,疑問詞,相當於何,“胡楨”,即如何才能成為像楨幹那樣的承擔重任之才。這裏是發問,給自己提出追求目標,並將為此而奮鬥,此名選字和組合很有特色。
“汪”姓不好拆字組名。如從“汪”字的本義和字形結構起名,可叫汪水王。與“汪”同部首的字有洋、海、波、泳、泓、澤、滋、涓、流、浩、清、漣、洪、洗、沙、沃、沁、沫、法、河、江、汝、汲、漢、汀、沐、沛、洛、濟、津等,這些字都可入“汪”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汪海波、汪漣沁、汪浩津、汪河漢、汪汲汝、汪濟法、汪沐洛、汪泓沛等等,這些字之間還可再組合成其他名。
戴
1.起源
戴氏起源主要有兩種,一是源於子姓,是商朝皇族後裔。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周封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南)國君,宋國第11位國君之子死後諡號為戴公。其後代遂以諡號“戴”為姓。另一種說法認為出自姬姓,為周朝宗室的後代。周朝王族中有人被封在戴(今河南省民權東),建立了戴國,後來被宋國所滅,其子孫就以國為氏,稱戴姓。
2.遷徙與分布
(1)先秦時,戴氏主要在其發祥地今河南東部一帶繁衍發展。到了漢代,戴氏開始有人遷居到今江蘇、浙江、山東等地。
(2)三國至南北朝時,戴氏發展到了今安徽、湖北一帶。唐初時,戴氏開始遷入福建,隨後又遷入廣東。
(3)清朝初年,廣東戴氏後裔有人遷往台灣。
(4)清朝以後,廣東戴氏仍陸續遷往台灣,此後,又有戴氏族人遷往海外。
3.戴姓名流
戴姓為中國大姓之一,曆史上戴姓名賢不斷,聲名遠揚。如西漢著名經學家戴德、戴聖,東晉文學家戴逵,唐代宰相戴至德、畫家戴嵩,宋代詩人戴複占,元代文學家戴表元,明代畫家戴進,清代史學家戴名世、哲學家戴震以及現代詩人戴望舒等。
4.起名參考
“戴”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東晉學者戴逵,“逵”,道路,名字表示名主如通路,直通暢達,一路順利,“逵”字選得好;清代數學家戴煦,“煦”,溫暖,名字蘊含名主期望社會人間和善溫暖、充滿友情,“煦”字選得好;清代明史學家戴名世,名字直表名主期望成名於世,看起來是追求名望,實際包含主人的理想,期待為世有所作為和成就,“名世”一名很獨特;中國國民黨愛國將領戴安瀾,原名衍功,青年時期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目睹當時的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軍閥混戰,立誌革命,於是改名“安瀾”,以表達自己力挽狂瀾、傾心報國的決心,此名極有勢氣,且少重名;現代核物理學家戴傳曾,“曾”,宜讀zēng,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係,這裏泛指後代,連同“戴”姓的諧音“代”字聯係起來,整個姓名表示“戴”家將代代相傳,綿延長久,此名極特殊;現代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戴鬆恩,中國封建社會有龍恩、皇恩、父恩,這裏用“鬆恩”,表示名主極崇尚和熱愛“鬆”,因“鬆”品格高尚,名主願像鬆那樣挺拔、直立,四季常青,此名含意好,選字也好。此外像戴敬詩、戴月舞、戴興東、戴春榮這些名字也很好。
“戴”姓拆字可起名戴田、戴田戈等名。和“戴”同部首的字有載、裁、成、戍、戒、戕、哉、威、戟等,這些字都可入“戴”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戴載成、戴威戍、戴成戟等等。
“戴”的同音字有代、帶、待、怠、袋等,這些字組成的詞有的可入“戴”姓人名,有的則不可。代步、代金、代勞、代為,可起諧音名叫戴步、戴金、戴勞、戴為,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戴步安、戴金實、戴勞怡、戴為民等,但鉤、浩、昊、駕、稼、用等字則不可入名,若用,諧音就成了代溝、代號、代價、代用;同音字“帶”組成的詞帶勁、帶領、帶路,可起諧音名叫戴勁、戴領、戴路,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戴勁強、戴領峰、戴路安等,但效、餘這些字不可入“戴”姓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戴孝、帶魚;同音字“待”組成的詞待承、待理,可入“戴”姓人名,諧音叫戴承、戴理,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戴承爾、戴理明等,但“業”字不宜入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待業;同音字“怠”組成的怠工、怠慢及其同音字公、弓、功、宮、恭、躬和漫、曼、漫,均不宜入“戴”姓人名,若用,諧音就變成了怠工、怠慢;同音字“袋”組成的詞有“袋鼠”,所以署、蜀、曙字皆不宜入“戴”姓人名,若用,諧音就變成了袋鼠。如此等等,這些都是“戴”姓人起名時需要注意的。
“戴”字本意有愛戴、尊敬的意思,據此可起名叫戴尊、戴敬、戴勝,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戴尊民、戴敬宜、戴勝凱等等。
崔
1.起源
崔氏源自薑姓,為西周時期齊國王族的後裔。其始祖是齊國第二代國君的兒子季子,他把王位讓給弟弟,自己則搬到崔邑(山東省章丘市西北)。此後,其後代以邑為氏,稱崔姓。
2.遷徙與分布
(1)崔氏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從秦至唐代,崔氏在今山東、河北一直是名門望族,並在西晉時位列中原一等大姓。
(2)東漢末年,平州刺史崔毖(音同“必”)串千餘族人入朝鮮避亂,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
(3)西晉至唐代,崔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陝西、甘肅等許多地區。宋代以後,崔氏分布更廣,遍布全國大多數省份。
(4)近代以來,一些崔姓人移居海外,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的部分國家。
3.崔姓名流
自得姓至隋唐,崔姓是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清河崔姓、博陵崔姓備受矚目。曆史上的崔姓名人絡繹不絕,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撲,西漢東萊侯崔業,東漢書法家崔瑗,唐代詩人崔護、崔顥,宋代畫家崔白,元代書畫家崔彥輝,明代詩人崔華、經濟學家崔紀、學者崔述等,都是使崔姓名氣大振的人。
4.起名參考
“崔”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杼,“杼”,舊時織布機上管經緯線的兩個部件,常喻文章的組織構思,起名“杼”,還可引申為組織構思人生,此名“杼”字用得好,很有底蘊;南北朝時北魏大將軍崔浩,“崔”本來就指高大,起名“浩”,姓名相連,高大鴻浩,恢宏壯闊,極有氣勢,姓名組配得好;唐代詩人崔顥,“顥”,白而發光,姓名連起來,高大而發光,也極有氣勢,“顥”字用得好;宋代大學士崔與之,“與”,介詞,“之”,代詞,“與之”,給予,用“與之”起名者極少,此名很有特點和蘊意;現代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崔嵬,此名取自《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崔嵬,狀貌高峻,氣勢雄偉,姓名組配得好。
“崔”姓拆字起名可叫崔山、崔佳、崔山佳、崔佳山。與“崔”同部首而又形體相近的字有崗、岌、岑、嵐、岢、岩、崇、崴、嵬、嵩等,這些字都可入“崔”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崔崇崗、崔岑岩、崔岢嵐、崔崴嵬、崔嵩崗等等。
“崔”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指高大狀貌。據此組成的詞如崔巍、崔嵬都可直接成崔姓人名。
“崔”的同音字有催、摧,這兩個字組成的一些詞不宜入“崔”姓人名,如綿(包括棉)、蠶、悔這些字,若用,諧音則變成催眠、摧殘、摧毀。
任
1.起源
任姓主要有三種起源:其一是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裔,在濟地(山東濟寧)做負責祭祀的官員,其後代以任為姓;二是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少子禹陽,受封於任地,其後裔以國為姓;三是出自黃帝的後代,為天子賜姓。據說黃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後裔就以任為氏,即為任氏。
2.遷徙與分布
(1)早期任氏主要在今山東、河南、湖北等地區活動,後來他們以此為中心逐漸遷至今山西、陝西一帶。
(2)秦代時,任氏遷至今四川、廣東、江蘇、浙江等地。三國兩晉時,任姓的分布更為廣泛,但其主要的聚居地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區。
(3)三國以後,今安徽、福建等地都有任姓的足跡。從清代開始,閩、粵任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4)近代以來,一些任姓人移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任姓名流
任姓,為黃帝賜封的12個基本姓氏之一,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榮傳統的姓氏,《左傳》曰:“不敢與諸任齒”,可見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任姓的古老,曆史上許多名人可以證明。如春秋時孔子的學生任不齊,戰國時魏文侯的輔佐大臣任座, 西漢名臣任安,南朝梁文學家任防,唐朝宰相任雅相,清朝學者任大椿以及現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等。
4.起名參考
“任”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東漢將領任尚,“尚”,尊崇、風尚,取“尚”為名,表明名主尊崇高尚,含義豐富、美好;南朝梁文學家任防,“防”,明亮,名字表達了名主對光明的追求和做人準則,“防”字選得好;清末畫家任頤,“頤”,意為保養,“任頤”就是從各方麵修養自己,使己更加完美,這也是名主做人的願望和追求,“頤”字選得好;清代學者任大椿,“椿”,椿樹,香氣沁人,“大椿”,就是很香,以此喻己要做潔淨馨香之人,名字形象,有餘味;清末撚軍將領任化邦,“化”,美化、溶化,“邦”,邦國,“化邦”就是要變化邦國,革舊換新,名字表達名主對國家改革的願望,人名中用“邦”字的很多,但和“化”字相組合,卻少見,此名很有特色;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弼”,輔助,“時”,時間、時日,“弼時”,表麵意思是輔助時間,實際是指推動社會時代前進,使其發展更好、更快,這也是名主人生的心願和追求,“弼時”二字選得好,含蓄、有韻味。此外像任唯賢、任白戈、任平生、任憑之、任飛翔、任又任(音rèn)這些名字也很好,名字的意思大多是從姓氏“任”引出,“任”姓人起名可借鑒、參考。
“任”是古國名,“任”姓人若為尋根拜祖,可從上述記載中擇取恰當字起名。
“任”字由“亻”和“壬”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可叫任又壬或任九壬(“壬”是天幹的第九位)。
和“任”同部首的字有仲、優、伍、偉、儀、仙、仕、仁、倫、仿、佐、作、仲、伯、佳、依、保、信、俊等,這些字都可作任姓單字名,如叫任偉、任儀、任俊、任佳、任信、任伯等,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任仲優、任伍倫、任作佳、任伯信、任佳依、任仕俊、任佐仙、任伸仃、任保儀等,這些字之間還可另行組合。
“任”的同音字有“人”、“仁”,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大多是褒意,同“任”姓結合可起出很多好的諧音人名。用“人”的諧音可起諧音單字名如任才、任丁、任海、任和、任傑、任力、任民、任權、任群、任山、任生、任士、任世、任為、任文、任治等,也可在這些字的前或後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 如叫任才秀、任道遠、任丁望、任格優、任海濤、任和長、任傑靈、任力強、任民尚、任權予、任群先、任山平、任生祥、任士傑、任世友、任望興、任為達、任文薈、任治國等等,也可叫任勝天、任自雲等等。用“仁”的諧音可起單字名如叫任愛、任慈、任厚、任寬、任誌、任義、任政,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如叫任愛民、任茲濟、任本厚、任善寬、任尚誌、任義先、任政民,也可叫任尚君、任至義等名。
“任”字有兩個音調,作為姓,是第二聲,rén;作“任用”、“擔當”講,是第四聲,rèn。也可借不同聲調但字形完全相同的“任”組成單字或雙字名,如叫任重、任遠、任勞,任用、或任道遠,任建新、任重己、任甘芳,等等。
陸
1.起源
一般認為,陸姓源自媯姓。春秋時媯滿的後代完為躲避內亂逃到齊國,改姓田。其後代奪取了齊國政權,史稱“田氏代齊”。以後齊宦王的小兒子田通被封陸鄉(今山東樂陵),田通的子孫以封邑為氏,姓陸。據說,還有一支陸姓出自陸渾國的子孫,其都城為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
2.遷徙與分布
(1)最早在春秋末年,已有河南陸氏遷居江南;西漢時,田通的後裔到吳縣做官(今江蘇蘇州),此後,吳郡一直是陸氏的繁衍發展中心。
(2)隋唐時期,陸氏的居住地又擴大到今河北、湖北、山西、江西等地。而早在唐初,中原陸姓族人就開始移居至今福建。
(3)明清時期,陸氏遷入廣東、廣西,同時有人遷入台灣。
(4)近代以來,陸氏有人開始移居海外,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美洲、歐洲等國家。
3.陸姓名流
在曆史上,陸姓家族多出文化賢才。如漢代的政論家陸賈,晉代文學家陸機、陸雲,南朝畫家陸梁,隋代音韻學家陸九言,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宋代哲學家陸九淵、詩人陸遊,明代戲曲家陸采,清代畫家陸恭,以及近代藝術家陸鏡若等,都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文化名人。
4.起名參考
“陸”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南宋畫家陸探微,用“探微”作名者極少,表示名主將從尋求和發現微細開始,這是認識和做一切事物的基礎,名字獨特,反映了名主的探索精神;南宋詩人陸遊,單字名“遊”,字“務觀”,所以起此名和字,是因為母親生他時夢見北宋文學家秦觀,秦觀字少遊,為了學習秦少遊,於是用了他的字“遊”作名,用了他的名“觀”作字,這是習慕起名,名主後來不僅確實和秦少遊一樣,而且遠遠超過了他;宋代哲學家陸九淵,“九淵”二字組配得好,“淵”,本來就深,“九淵”,極深,表示名主博大高深,具有學者理想和不懈精神;清末大學士陸潤庠,“潤庠”意即潤澤學校,培育人才,此名含蓄、有深意;中國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家陸侃如,“侃”,剛直、和樂,“侃如”,即“侃侃如是”,表明名主性格剛直,從容不迫,此名很獨特;語言學家陸宗達,意即明宗即達,這正是名主對做人和創業的認識和追求,“宗達”二字組配得好。
“陸”姓同部首字有阡、陽、際、陵、陶、隆等,這些字可都入“陸”姓單字名,也可成雙字名如叫陸阡陵、陸陶陽、陸際隆等等。
“陸”字除用於姓氏外,其本意指陸地,由此組成的詞大多可直接成為“陸”姓人名,如叫陸地、陸風、陸軍、陸路、陸續、陸運,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陸地浩、陸軍捷、陸路達、陸續昌、陸運亨等等。
“陸”的同音字有錄、路、露等,這些字組成的詞如錄放、錄影、路標、路遙、路堤、路風、路基、露水、露天、露珠,都可直接諧音入“陸”姓人名,如叫陸放、陸影、陸標、陸路、陸遙、陸堤、陸風、陸天、陸珠,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陸放天、陸影嵐、陸標行、陸路舒、陸道涵、陸堤宇、陸風怡、陸基厚、陸珠馨等等。
廖
1.起源
最早的廖氏,其始祖為上古時期的廖叔安。叔安為古帝顓頊的後裔,周時被封於廖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史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姓廖,另一支廖姓源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因春秋時受封於廖(河南固始縣東北),則以封地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廖氏早期主要在今河南南部繁衍發展。戰國時期,四川一帶少數民族中也有廖氏。
(2)漢代時期,有廖氏在河北巨鹿做太守,其子孫有一部分留居當地。隋代以前,廖氏已有族人遷至今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省。
(3)唐代時,中原廖氏曾兩次遷至福建:一次是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均在福建定居。
(4)宋代時期,福建廖氏已發展成為大族,同時又有許多人移居廣東。
(5)自清初以來,廣東、福建廖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還有一些人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3.廖姓名流
廖姓源於北方,曆數代演變,成南方姓氏。廖姓名人橫貫政、經、文、史等領域,如東漢學者廖扶,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廖化,唐代天策府學士廖匡圖,北宋名臣廖剛,清代軍機大臣廖壽恒等。而近現代史上廖姓表現更為出色,如廖仲愷、廖漢生、廖承誌、廖容標等,都是振興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
4.起名參考
“廖”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東漢學者廖扶,單字名“扶”,表示名主甘願扶助,並以此作為人生理念,“扶”字用得好;清代工部尚書廖鴻荃,“荃”是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鴻荃”就是大的香草,以此喻己,表示名主品格的高尚;現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愷,“仲愷”,意即居中、快樂、和樂,表示了名主對生活的樂趣和人生理念,“愷”字用得好;其子,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誌,“承誌”一名表示要繼承先輩的革命誌向,獻身壯麗事業,名字直表人生理念,豪邁而有氣勢;中國工農紅軍早期將領廖榮坤,名字表示要榮光大地,建功立業,“榮坤”二字組配得好,很有餘味。
與“廖”同部首的字有廉、康、賡、庚、庶、席、庠、度、府、龐、慶、鷹等,這些字都可入“廖”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為雙字名,如叫廖廉康、廖庶席、廖賡庠、廖庚府、廖龐鷹等等。
“廖”的同音字有料、嘹,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如料峭、料理、瞭望,都可諧音變成“廖”姓人名,如叫廖峭、廖理、廖望,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廖峭春、廖理明、廖望遠等等。
姚
1.起源
有關姚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舜,因為舜出生在一個叫姚墟(今山東省甄城縣)的地方,他的後代就以地為姓稱為姚氏。據說春秋時舜的後裔川完建立了田姓齊國,西漢末年,八裔孫田恢為避王莽之亂而逃到吳郡(治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其五世孫孫敷,又改姓為姚,並遷居吳興武康(今浙汀省德清縣)。姚姓尊稱虞舜為其始祖。另一種起源是出自子姓,據史書所載,春秋時有姚國,為商族的後裔,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姚氏。
2.遷徙與分布
(1)姚姓最早主要在今河南、山東地區繁衍發展。秦漢兩晉時,姚姓已播遷至北方各省以及廣西、四川等廣大地區。
(2)唐代兩次大移民,有些姚姓人也隨之遷移至今福建和廣東一帶;宋代時,姚姓主要集中於今河北、浙江、陝西、江蘇等地。
(3)從明代開始,姚姓大部分向東南地區遷移,主要集中於今浙江、江蘇一帶,其次分布於廣東、江西、安徽、山西等省。
(4)清康熙年間,福建南安人姚承渡海入台,是最早移居台灣的大陸姚氏。此後福建、廣東等地的姚氏人也有不少遷居到台灣。
(5)從近代開始,有姚姓人移居海外,如今主要分布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及歐美一些國家。
3.姚姓名流
姚姓曆史悠久,名人輩出:唐代的名相姚崇,元代的政治家姚樞,明代的畫家姚綬、抗倭義士姚長子,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鼎,近現代曆史上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姚運良,原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姚水蝸等都為姚氏宗室的榮耀增添了無限光彩。
4.起名參考
“姚”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元代翰林學士姚樞,“樞”,指中心、重要部位,起名“樞”,表示名主有遠大抱負,要從事中心要害部門的大事業,用“樞”作單字名的少見;元代文學家姚燧,“燧”,古代的取火器具,起名“燧”,表明自己如取火之石,又如告警烽火,總之要為人帶來火光,警示出現動亂,名字也表現了名主的人生理想和願望,“燧”字用得好,很有特色;明代畫家姚綬,“綬”,綬帶,用來係官印或勳章,斜掛在肩表示某種身份,起名“綬”,正是以“綬帶”喻己,要從事大業、立功受勳、光彩照人,“綬”字選得好;清代文論家姚鼐,“鼐”,大鼎,名字表明名主要做大鼎,鼎立鼎盛,要幹大事,這正是名主的理想和心願,“鼐”字選得好;清代學者姚際恒,“際”,分界,“恒”,永恒長久,起名“際恒”,表示無邊無際,永恒長久,名字表示名主胸懷寬大,“際恒”二字組配得好;現代劇作家姚一葦,喻己就是長在池塘邊的一株普通蘆葦,隻能用作編織簾子、席子,名字用比喻之法,表現了主人的謙虛、質樸,此名耐人尋味;無產階級革命家姚依林,依林,即依靠“叢林”,常講獨木不成林,隻有大片樹木集聚成林,對人類和社會才會有更大貢獻,“依林”就是喻己要依靠依從廣大群眾,形成強大勢力,這樣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成功,此名表明了名主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對廣大人民群眾依賴的深厚情感,“依林”一名很獨特,組配得好。
“姚”姓拆字組名可叫姚兆,女姓起名可叫姚兆女。與“姚”同部首的字很多,如姝、嬌、姣、娥、娟、姹、娛、婕、婉、媛、婷、媚、嫦、嫣、嫩、嬋、嫵、妮、姍、妤、妙等,這些字都帶“女”字旁,大多含美好之意,所以都可入“姚”姓女性人名,每個字都可成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姚妙嫦、姚婕姍、姚娛娥、姚妮媛、姚嫩妤、姚姹嬌、姚嫣婕等等。
“姚”的同音字遙、瑤、堯組成的少數詞可諧音入“姚”姓人名。如“堯舜”,諧音名可叫姚舜;“堯天舜日”,諧音名可叫姚天舜;“遙望”、“遙遠”、“遙遙”,諧音名可叫姚望、姚遠、姚遙或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姚望漫、姚遠方、姚亦遙等等;“瑤池”,諧音名可叫姚池,或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姚池荷。“姚”的另三個同音字窯、搖、謠組成的詞,則不宜入名,如名中用棟、解、紫這些字,諧音就變成了窯洞、窯姐、窯子;名字中用椽、岩(包括妍、炎、延、嚴)這些字,諧音就變成了謠傳、謠言;用柏(包括百、伯)、恍、蘭(包括嵐、藍、闌)這些字起名,諧音就成了搖擺、搖晃、搖籃。如此等等,這些都是“姚”姓人起名時要注意的。
方
1.起源
關於方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起源於炎帝的第九世孫方雷,因為幫助黃帝討伐蚩尤有功,被封於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鎮),後代就以方為姓。另一說起源於姬姓,周宣王時,大臣方叔領兵平定南蠻,被封於洛(今河南省洛陽市),因為方叔姓姬,字方叔,其後代就以他的字作為氏,稱方姓。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方姓已經活動於今河南一帶,後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西漢末,方姓有族人東遷至今安徽並形成了大族。
(2)唐代時,方姓已分布於中原、華東和江南各地。宋代時,方姓主要集中在今福建一帶,同時,今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地也是方姓的主要聚居地。
(3)宋元之際,有一支方氏為避亂遷至今海南一帶。到明代時,方姓的人口形成以浙江為中心、向四周散發的格局。
(4)自清初開始,福建方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人到海外謀生。
3.方姓名流
方氏得姓早,人口多,在曆史上方姓名人並不少見。唐代農民起義首領方清;宋代浙江農民起義領袖方臘;元代文學家方回、畫家方從義等;明朝初年有一位方孝孺,其大名鼎鼎,人稱正學先生;清代散文家方苞是“桐城派”創始人,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因其影響巨大,位列“桐城三祖”之首。現當代方姓名人有革命烈士方誌敏,他參加革命後被捕,英勇就義,其遺著《可愛的中國》洋溢著革命家的愛國激情。
4.起名參考
“方”姓曆史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元代文學家方回,以“回”為名,意即曲折環繞、回旋四方,於是取字為“萬裏”,號“虛穀”,名字表達了名主廣闊的胸懷,“回”字在人名中少見,很獨特;元代畫家方從義,姓名三個字以主謂賓結構,突出“義”,表明名主對“義”的重視和追求;明清之際思想家方以智,“以智”取勝,表示名主對“智”的重視、培養和運用,“從義”、“以智”,都是強調後一個字;清代文學家方東樹,現代哲學家方東美,他們倆的名字前兩個字倒過來就是東方樹、東方美,利用“方”這個方位詞,突出強調東方,這兩人的名字也很有特色;清代散文家方苞,“苞”,包著花骨朵的小葉片,“方苞”,意即正含苞待放,必將繁榮茂盛,姓名二字連在一起,含義極好;現代工業微生物學家方心芳,其名意即心田正芳香,整個姓名用了兩個方(芳)音,響亮,聲調都是第一聲,讀起來悠長,也很有韻味。此外,像方明、方興、方剛、方正平、方未艾、方千裏等,這些名字也很好。
“方”是個多義詞,由“方”組成的許多詞都可直接入方姓人名,如叫方步、方程、方根、方今、方裏、方略、方勝、方興、方園、方正、方誌、方舟等,以上單字名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方步超、方程遠、方根生、方今盛、方裏平、方略韜、方勝永、方興正、方園田、方正己、方誌明等等。
同音字“芳”組成的詞芳菲、芳齡、芳香、芳澤,也可諧音組成“方”姓人名,如叫方菲、方齡、方香、方澤,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方菲燕、方妙齡、方香梅、方澤苑等等。
“方”字筆畫簡單,如願找與此相近的字起名,可從廣、六、慶、文、萬、丁、平、雲、天、大等字中擇取,這些字均可入“方”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方廣六、方慶文、文萬丁、方天慶、文大平,如此等等。
金
1.起源
最早的金氏源於少昊帝金天氏,其子孫中有一支把他的號“金天氏”簡化成金後作姓。此支金氏的發源地在今山東曲阜市北。另一支金氏的祖先是匈奴人,匈奴休屠王曾鑄金人祭天,後被漢武帝繳獲。他的兒子日碑歸順西漢後,被賜金姓,其子孫則世代姓金。此支金氏的發源地在今陝西西安。
2.遷徙與分布
(1)最早的金姓家族,在兩漢時均以長安為發展中心。到南北朝時,金氏已遷至甘肅省境內。
(2)唐代時,在四川成都、山西臨汾的金姓是當地的大姓。同時,金姓在彭城郡(今江蘇徐州)、京兆郡(今陝西西安)也是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金忠出使日本,遇台風飄至新羅國(今韓國),後來留在新羅,是金姓遷居國外的第一人。
(3)宋明時期,金氏分布於今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與此同時,北方的河南、河北、遼寧等省也有金氏聚居。
(4)清代嘉慶年間,閩、粵金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隨後又有人遷往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家。
3.金姓名流
金氏名人才華橫溢,青史留名:戰國時有趙國的金授,漢代有車騎將軍金日殫,唐朝有“開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剛智,宋代有龍圖閣學土金文剛,元代名儒金殫一生不仕,明末清初有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清朝有著名書畫家金農。而現代更不乏金姓名人,如國際問題專家金仲華、出版家金燦然、哲學家和邏輯學家金嶽霖等。金氏世代名人輩出,為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4.起名參考
“金”姓曆史名人中人名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如戰國時趙國的金授,“授”,交付、給予的意思,此名和姓連起來,表達了名主付出、給予的精神,名姓組合得好;元代名儒金履祥,用履步、履行達到“祥”,“履”字用得好,聲音也好;明代尚書金幼孜,“孜”,常成為“孜孜”疊詞,意即勤勉不倦,起名“幼孜”,表示從小就勤奮不懈,此名極有上進精神,用字也很獨特;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本姓張,名采,之所以改姓名,是出於對孔子的尊敬,“金”者,孔子偶像金身也,“聖歎”,也是對孔子(孔聖人)的歎息,因為當時一些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時行為極其不端,這使張采很有感慨,於是改名“聖歎”,此名用字也很有趣味;現代電影演員金山、金焰,出版家金燦然,其名都是從“金”字含義出發,姓名組合得很好。還有金開誠,典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金義蘭,出自古人說的“結金為蘭”、“金蘭至交”,這些名字都很好。
“金”姓不好拆字起名。和“金”字形體相近的字有全、僉、會、含、舍等,這些字都可入“金”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金含全、金會僉等。
“金”的諧音字中可入名的有巾、今、津、襟。“巾”和“幗”是古代婦女戴的頭巾和著裝服飾,借此常把有男子氣概的女子為“巾幗”英雄,以此金姓女士可起諧音名叫金幗或金幗英、金幗男等名;“今”跟“古”相對,指現代,由“今”組成的詞,有的可起出“金”姓諧音單字名如金日、金年、金月、金生、金世、金天、金昔、金朝、金文等名,也可在這些名中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金日正、金年豐、金月滿、金生運、金世安、金天青、金勝昔、金朝美、金文銘、金人越等等;“津”,指渡口、要道,借此可起出諧音名如金粱、金道、金渡、金關等單字名,也可加字變為雙字名如叫金梁川、金衛道、金舟沙、金達關等等;“襟”有胸襟、襟懷之意,據此可起諧音名金懷、金坦、金闊、金開或金懷平等名。
“金”字含義非常豐富,從不同含義中都可起出較好的人名。
“金”為金屬,通常指金、銀、銅、鐵、錫為五金。據此可用同類金屬名稱起名,如叫金銀、金鋼、金鐵、金錫,也可組合為雙字名如金銀銅、金錫鐵、金鐵錫等等。古代有八音,其中之一就屬金屬類,如鍾、鈴。有的不是金屬製成,但也在樂器前加“金”字。據此,可起單字名如金鍾、金鈴、金鐸、金銳、金鼓等,也可再加字組成雙字名,如金鍾鳴、金鈴沁、金鑼醒、金振鐸、金大鐃、金鼓鳴等等。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由“金”字組成了許多詞,其中有相當一些可用於“金”姓人名中,如單字名叫金星、金山、金水、金川、金石、金沙、金穀、金溪、金風、金月、金秋、金波、金滔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金星燦、金山寶、金水長、金川清、金石堅、金沙漫、金穀瀾、金滔波等等。動植物中由“金”字組成的詞如金龍、金虎、金牛、金豹、金銀花、金蓮花、金錢鬆等等,可直接變為“金”姓人名。
古代兵器許多是由金屬製成,有些也可直接用於“金”姓人名,如金萍、金戈、金鉤、金盾、金铖、金鎧等等。
首飾服飾中也有許多是由“金”字組成的詞,這些詞也可用作“金”姓女士人名,如金玉、金釵、金鐲、金鏈等等。
“金”字也組成了一些表示色彩的詞,如金黃、金紫、金藍、金粉,這些也可入“金”姓人名,還可叫金碧輝、金光燦這類雙字名,或金燦燦、金閃閃、金煊煊等疊字名。
“金”常喻尊貴、貴重,如俗稱科舉殿試錄取叫金榜,一等獎叫金獎,體育比賽冠軍得金牌,講話不可改變叫“金口玉言”,法律不得改變叫“金科玉律”,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叫“金石交”,文辭優美、聲調鏗鏘叫“金石聲”,這些都可作為“金”姓人名如叫金榜、金玉、金石,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金尚榜、金玉言、金律己、金石誼等等。
“金”在金屬中最為貴重,古往今來“錢”有些是由金屬鑄造而成,因而“金”和“錢”就常常連在一起,成為流通中的貨幣,人稱金錢、現金、基金等。根據金錢的社會作用,可起名如金本公、金濟民、金富國、金可融等等。
“金”也是朝代名,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領袖阿骨打創建,都城在會寧,即今黑龍江省阿城南,之後曾遷都中都 (今北京)、開封等地。金代的後裔若姓“金”,為懷祖而起名可從女貞、阿骨打、會寧、中都、開封等字詞中擇取一字,再配以恰當的字組成名。
邱
1.起源
最主要的一支邱姓源於薑姓。薑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在齊國,國都在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其子孫以封地為氏姓丘;另一支邱姓出自媯姓。春秋時陳國有宛丘(河南省淮陽縣),當地人就以丘為姓,“丘”氏改為“邱”,據說是清雍正皇帝為了避諱孔子名號而下旨改的。
2.遷徙與分布
(1)晉代以前,邱氏已經分布於今陝西、浙江、內蒙古等地。西晉末,中原邱氏有一支遷於今福建省。
(2)自南北朝以來,邱氏族人逐漸遷移至今江蘇、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
(3)唐代初年,中原邱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宋代時,邱姓家族遍布福建,同時開始有人向今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等地遷移。
(4)明代時期,貴州、雲南等省有了邱氏的聚居地。從清初開始,閩、粵邱氏陸續有人遷到台灣,隨後又向海外發展。
3.邱姓名流
我國曆史上的邱姓名人不少。如唐代大將軍邱神勳,宋代抗金名將邱奐、開國大臣邱宗山、學者邱義,元代道教領袖長春真人邱處機、詩人邱一中,此外還有清代詩人邱逢甲,當代戰爭英雄邱少雲等。
4.起名參考
“邱”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代天水郡邱行恭,起名‘行恭”,表明名主將以恭敬謙恭作為行為準則和理念,名字屬修身類,用字很好;清代台灣人邱逢甲,也許是“甲”那年出生,但“逢甲”二字遠遠超過出生之意,還含有每每逢甲,喜事連連,表明名主對吉祥掛甲的企求,“逢甲”二字很獨特,組配得好;譯製片配音演員邱嶽峰,姓名三字都指山,從“丘”(邱)到“嶽”,再到“峰”,一個比一個高,形成丘嶽連綿,諸峰疊起的氣勢,十分壯觀,描繪出一幅山巒起伏的畫麵,給人以無窮的想象。
“邱”姓在滿族入關之前,這個家族一直以“丘”為氏,雍正皇帝時,因避諱孔子名“丘”,於是將“丘”姓一律改為“邱”姓,右旁加邑,以示對聖賢的崇高敬意。“邱”姓人若為尋根拜祖起名,可從上述記載中擇取恰當的字組合。
與“邱”姓同部首的字有邦、耶、郊、鬱、都等,這些字都可成“邱”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邱鬱邦、邱郊耶、邱鬱都等等。
“邱”的同音字“秋”組成的詞,如秋爽、秋風、秋高、秋景、秋千、秋水、秋天、秋遊等,都可諧音入“邱”姓人名,叫邱爽、邱風、邱高、邱景、邱千、邱水、邱天、邱遊,也可選擇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邱高爽、邱風舒、邱景天、邱千力、邱水碧、邱天實、邱遊遠、邱爽怡等等。“邱”同“丘”。“丘”,小土山,由此可起名叫邱山、邱陵,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邱山碧、邱陵錦、邱陵成等等。
夏
1.起源
夏姓始祖為夏禹。相傳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被堯賜媯姓,並封他於夏(今河南省禹州巾),後來把帝位傳給了他。禹死後,其子啟廢除了禪讓製,建立夏朝,後來夏被商湯所滅。其王族後人便以國為氏。其後,周朝初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 (今河南省杞縣)。後被楚國所破,其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尊敬他是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侯,稱為夏侯(複姓),其後裔以夏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夏姓最初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後來遷往今陝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
(2)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主要活動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特別是中原一帶。
(3)魏晉時期,夏姓開始大舉南遷,後來經過長期繁衍,夏姓的分布中心轉移到了江南地區,在江南形成了夏姓曆史上最大的望族——會稽夏氏郡望。
(4)宋代時期,夏姓發展到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等地,並於明代進入廣東。
(5)到近現代,夏姓才逐漸大規模進入廣西、雲南、四川和台灣等地。
3.夏姓名流
作為中國大姓之一,夏姓名人曆來不勝枚舉,美名遠播。漢代護羌校尉夏育、學者夏恭,宋代著名畫家夏矽,明代戶部尚書夏元吉、宰相夏言、愛國詩人夏完淳,清代學者夏曾佑、出版家夏瑞芳等。而革命烈士夏明翰以及物理學家夏堅白、考古學家夏鼐等都是近現代曆史上傑出的夏姓名流。
4.起名參考
“夏”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明代愛國詩人夏完淳,“淳”,淳樸、淳美,前麵加個“完”字,意即更加完整美好,用“完”修飾“淳”,突出和加強了“淳”的含義,表示了對淳樸的肯定和讚美,“完淳”二字組配得好;早期共產主義戰士夏明翰,“翰”,原指羽毛,後指翰墨文章,“明翰”,意即懂得並運用文章,以筆為刀,進行戰鬥,內含名主對文攻的深刻理解和運用,“明翰”二字組配得也好;現代作家、教育家夏尊,字勉旃,“旃”,zhān,助詞“之焉”的合音,含勉勵的意思,後改為“”,音同勉,是遮蔽、看不見的意思,“尊”音與“旃”相近,所以要改名,特別是用了“”這個怪字,是因為辛亥革命後,杭州一些地方政客熱衷於競選議員,鬧得烏煙瘴氣,淡泊名利的夏先生對此十分反感,為回避有人提他競選,故意將極易寫成“丐”的“”用作已名,這樣多數人就會寫錯字,寫錯廢票就作廢,他就不會卷入這種無聊活動中,此法果然奏效,從此夏先生就用了這個背景特殊、用字獨特的名字;考古學家夏鼐,“鼐’,大鼎,同姓連起來,華夏大鼎,鼎立中華,極富古韻;香港女電影演員夏夢,一個“夢”字,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夢”是美好的,“夢”飽含名主的理念、心願、追求,此名用“夢”字極好。
“夏”的同音字有下、嚇。“下”字含底部、下去等意,所以由“下”組成的詞,都不宜諧音入“夏”姓人名,有些字還要盡量避開,如芭(包括笆)、旦(包括誕、淡)、鋼(包括剛、鋼、岡)、建(包括薦、劍、健、鑒、踐)、矯(包括佼、皎、角)、久(包括九)、留(包括瀏、琉)、仁(包括壬、任)、申(包括伸、深、參、莘)、謝(包括榭、燮)、藏(包括奘)等字,若入“夏”姓人名,諧音則變成了下巴、下蛋、下崗、下賤、下腳、下酒、下流、下人、下身、下瀉、下葬,這就不好了。
“夏”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有多種含義:“夏”為農曆四至六月,據此,“夏”姓人若在這期間出生,或這期間遇到什麼特殊情況,可起名夏季、夏天、夏孟、夏仲,也可直接叫夏四月、夏五月、夏六月;“夏”,也是中國稱謂,古稱華夏,據此也可起名叫夏華、夏光華、夏華祖等名。
“夏”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也是十六國之一的國號,隋末農民起義首領竇建德所建國號也叫“夏”,“夏”姓人起名若為懷古,可從上述史料中擇取恰當的字組成。
譚
1.起源
譚姓出自姒姓。周朝大封諸侯時,姒姓大禹的一支後裔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章丘)。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存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姓譚。
2.遷徙與分布
(1)譚氏起源於山東,早在先秦時期,譚姓主要在今山東和河南地區活動。秦至南北朝時期,譚姓已經繁衍到祖國各地。
(2)唐宋元時期,譚姓已遍及全國各地,其聚居中心已由北方移至華南地區,並在今湖南、廣東發展為著名大姓。江西、四川、山東、河北、湖北等省也是譚姓較為集中的地方。
(3)明代時期,譚姓以湖南為中心主要向東南、西部遷移。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4)近代以來,一些譚姓人移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譚姓名流
宋代以前,譚姓名人比較少,僅有東漢隱士譚賢,南朝的譚填,唐末的譚全播等。宋代以後,譚姓名人漸漸增多,宋代譚申、譚宏,元代譚處端,明代戶部侍郎譚溥,文學史上“竟陵派”創始人譚元春,抗倭名將譚綸以及太平天國慕王譚紹光等,而近代民主革命家譚嗣同更為大家所熟知。
4.起名參考
“譚”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漢代河南尹譚閑,人名中用“閑”字的很少見,此名很有意思,令人怎麼理解都可以,很有意味;五代時後梁節度使譚金播,以“金播”為名,播金於世,品格高貴,此名在人名中少見,很獨特;清代學者譚築岩,以壘築岩石為己任,喻名主將為社會做大事、建大業,用字含蓄,耐人尋味;近代維新派領袖譚嗣同,名字表達了名主承接共同的複興社會的理念,“嗣同”二字選得好;京劇演員譚鑫培,意即要有財富(三“金”為鑫),必得“培”,即通過勞動獲取,“鑫培”二字組合得好;原中央副主席譚平山,平地立山,高峰兀起,很不平凡,表示了名主崇高的理想,“平山”二字很平常,但意義豐富;曆史學家譚其驤,名字喻己如仰頭奔跑的馬,勇往直前,奔騰不息,這也正是名主的人生理念和追求,“其驤”二字組配得好。
“譚”姓字繁體作“譚”,若拆字組名可叫譚言、譚言西或譚西早。與“譚”同部首的字有諾、誼、謀、諧、詞、譯、詩、誠、誨、諺、謝、譜等,這些字都可入“譚”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譚諾誼、譚詩誠、譚諺詞等等。
“譚”的同音字有談、彈,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如談鋒、談天、談笑、談興、彈力,都可諧音變成“譚”姓人名叫譚鋒、譚天、譚笑、譚興、譚力,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譚天達、譚興正、譚力強等等,這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談何容易”、“談天說也”、“談笑風生”、“談笑自若”、“彈冠相慶”,也可壓縮或改寫為“譚”姓人名叫譚何易、譚天地、譚笑生、譚笑若、譚冠慶。
鄒
1.起源
鄒姓有兩種起源:一是出自子姓,為商紂王兄微子啟的後代。公元前11世紀,殷紂王庶兄微子啟在原商都的周圍地區建立了宋國。其死後由弟弟衍即位。衍的裔孫正考父做了宋國的卜卿,被封在鄒(今山東鄒城東南),考父的第五世孫叔梁仡以邑名“鄒”為姓。這一支鄒氏被認為是鄒姓正宗。另一種起源出自上古時曹狹建立的邾婁國。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縣東南紀王城),戰國時魯穆公改邾婁國為鄒國,後來被楚國所滅。鄒國的後人有以地名為姓的,這就是山東鄒氏。
2.遷徙與分布
(1)鄒氏早期主要在其發源地今山東境內發展繁衍,至秦漢時期,他們中的一支遷至範陽,並且發展成為望族。
(2)西漢以後,範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河南,成為較強的一支。漢代有鄒廷任襄陽令,在當地安家,其後裔有一支遷至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
(3)西晉時期,新野人鄒湛以才學知名,在朝廷做了官,其子孫有一支遷到衡州(今湖南衡陽)。東晉十六國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鄒氏的一支隨之渡江,定居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
(4)唐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一部分鄒氏隨從同往,後在福建安家。在唐德宗貞元末年,鄒垣因避戰亂,自今安徽遷入福建,其子孫繁衍分居於邵武等縣。
(5)北宋時,已有鄒氏居於廣東。南宋時期,福建泰寧人鄒應龍中狀元做了官,其子孫散居閩、粵,還有的遷到廣西樂平。
(6)現在,台灣的鄒姓人及僑居新加坡等國的鄒氏華僑,主要是從廣東、福建遷去的。
3.鄒姓名流
鄒姓曆史名人很多,如戰國時期齊國的鄒衍,以鼓琴遊說齊威王的鄒忌;西漢文學家鄒陽;五代時南遷入閩的鄒勇夫;宋代直斥章悼誤國的忠臣鄒浩;元代畫家鄒複雷;明代資政殿學士鄒應龍,還有以孝行見稱、自守廬墓六年的鄒異,安貧樂道、獨得朱子之傳的鄒輥,大學者鄒元標,姚江學派重要人物“東郭先生”鄒守益;清代精於曆算的鄒伯奇;近代民主革命家鄒容;現代著名出版家鄒韜奮等。
4.起名參考
“鄒”姓曆史名人中名字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如戰國時哲學家鄒衍,“衍”,含開展、發揮等意,起名“衍”,表現名主反對固守、追求衍生變化的進取精神和心願,“衍”字用得好;明代萬曆進士鄒元標,“元”,第一、為首等意,“元標”,意即以第一為“標”,表示名主目光向前,具有攀高向上的進取精神,“元標”一名組配得好;明代學者鄒守益,起名“守益”,表明名主並無過分企求,隻以“守益”為人生準則,故取字為“謙之”,這又是一種起名的思路;近代民主革命家鄒容,“容”,含容納、寬容,允許等意,以“容”為名,表明名主胸懷寬闊,可納萬象,這是一種革命家的胸襟和氣魄,“容”字選得好;現代昆蟲學家鄒鍾琳,名字表示名主鍾情於美玉,實際是愛好一切美好的事物,用字典雅,蘊意含蓄,此名也很好;現代新聞出版家鄒韜奮,“韜”,喻隱藏,成語有“韜光養晦”,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奮”,鼓勵、奮發,振作向上,“韜奮”二字放在一起,其義似乎矛盾,其實這正是起名者的高明之處,名主暫時或看起來藏而不露,實際在鼓勁,一旦時機成熟,將會有大的作為,此名內蘊豐富,表明名主高人一等的品格和境界。
和“鄒”姓同部首的字有邦、耶、郊、鬱等,這些字都可成“鄒”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為雙字名,如鄒邦耶、鄒郊鬱等等。
石
1.起源
石姓起源於姬姓,為黃帝後裔。周朝時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康叔於衛,建立了衛國,史稱衛康叔。衛康叔的裔孫石蠟後來在衛國做大臣,其兒子石厚參與了莊公子州籲的政變。石蠟大義滅親,定計殺死了州籲和自己的兒子石厚,迎立衛宣公,保證了衛國政權的穩定。後來,其子孫就用石作為自己的姓氏。石姓還有一個來源,即北魏時期,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溫石蘭氏和烏石蘭氏為石姓。
2.遷徙與分布
(1)秦漢以前,石氏主要以山東、山西為中心在北方發展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2)唐代時期,石氏族人自今河南省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至五代時已發展成閩南望族。
(3)後唐時期,有石姓人由安徽移居福建,也有部分人遷入今廣東境內。
(4)明代時,有石姓子孫從今福建一帶移居台灣,進而遠播海外。
3.石姓名流
自古以來,石姓名人不斷,多為一些具有文治武功的賢才。戰國天文學家石申,他與甘德一起測定了810多顆恒星,為我國天文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石姓名流有西晉富豪侍中石崇,五代後晉的建立者石敬瑭,北宋大將石守信、文學家石延年,元代宰相石天麟、戲曲家石君寶,清末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等。
4.起名參考
“石”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春秋時鄭國石甲父,將父列為甲,極讚其父,“父”,應指先輩,表達了對先祖的稱頌,名字很有特色;西晉張昌起義將軍石冰,“冰”、“石”都堅,二者相連,又硬又冷,也是一種力量和強勁的表現,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名主的心願、理想,聲音也好;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石達開,金石為開,寓無堅不克,表示了名主的胸懷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姓名三字相連,聲音響亮、好聽,蘊意也很豐富;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察哈爾省主席的石友三,“友三”,即朋友多,名字表達了名主的結友興趣和性格,“友三”二字也可能指“歲寒三友”,喻己如鬆、竹、梅,很有個性,加上和“石”姓連起來,此名就更有韻味。此外,像石橋、石中玉、石誌堅、石成金、石寶源、石光平、石驚天、石補天、石興邦等,這些名字也很好。
“石”姓不能拆字組名,和“石”形體相近的字也少,但“石”字筆畫簡單,可選一些筆畫少的字與其相配組成姓名,如叫石丁、石天、石可、石凡、石戈、石山、石廣、石風、石雲、石幹、石正、石蘭、石中等,也可將這些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石可廣、石天山、石萬力、石凡丁、石正蘭,如此等等。
“石”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指由礦物結合而成的堅硬物質,據此組成的詞大多可直接入“石”姓人名,如叫石英、石墨、石鎖、石印、石方、石工、石岩、石學、石盤,也可加恰當的字後成雙字名叫石英晶、石墨澤、石鎖安、石印載、石方采、石岩峰、石堅壁、石學玉、石固山等等。
“石”的同音字較多,這些字一般不含貶義,所以由這些字組成的詞大多可諧音入“石”姓人名。如同音字“十”的十方、十(什)錦、十全、十一、十目,可成單字名叫石方、石錦、石全、石一、石目,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石方環、石錦華、石全極、石一凡、石目明;同音字“時”裏的時光、時展、時來、時尚、時效、時新、時興、時運、時政,可成“石”姓單字名叫石光、石展、石來、石效、石新、石運、石政,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石光遠、石展安、石來運等等;同音字“識”裏的識相、識趣、識文,可成“石”姓單字名叫石相、石趣、石文,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石象碩、石趣知、石相風、石文惠;同音字“實”裏的實地、實幹、實惠、實景、實力、實權、實行、實學,可成“石”姓單字名叫石地、石幹、石惠、石景、石力、石權、石行、石學,也可加恰當的字後成雙字名如叫石地根、石幹揚、石踐躬、石景川、石力成、石權民、石生火、石行先、石學才、石業精等等;同音字“拾”裏的拾趣、拾遺,可叫單字名石趣、石遺,也可加恰當、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石趣硯、石遺佐等等。
石、十、時、識、實、拾、食這幾個字可組成不少成語,也可縮編為“石”姓人名。如“石沉大海”,可叫石大海,“石破天驚”可叫石天驚,“十八般武藝”可叫石武藝,“十月所視”可叫石所視,“十拿九穩”,可叫石九穩,“十年樹木”可叫石樹木,“十全十美”可叫石全美,“十萬八千裏”可叫石萬裏,“十指連心”可叫石連心,“時不我待”可叫石我待,“時來運轉”可叫石運來,“實事求是”可叫石求是,“食不甘味”可叫石甘味,“食古不化”可叫石古化,如此等等。這些名字各有特色,也很有意思。
熊
1.起源
熊氏起源於黃帝的後裔,據說黃帝軒轅氏在有熊(今河南省新鄭市)建國,所以又稱“有熊氏”,其子孫中有一支以此號為姓,成為最早的熊氏。另—支熊氏出自羋姓,始祖是周文王的老師鬻熊,其後人以他的名字為姓。因為鬻熊是陸終的後裔,陸終是顓頊的玄孫,而顓頊又是黃帝之孫,所以,這支羋姓熊氏也是黃帝的後裔。
2.遷徙與分布
(1)漢代以前,熊氏主要在今湖北、湖南省境內繁衍發展。魏晉南北朝時,熊氏部分人遷於江西、山東等地。
(2)元明時期,江西南昌熊氏和湖北江陵熊氏繁衍昌盛,人才輩出,成為當地望族。
(3)明代時期,今四川、浙江、安徽等省也有熊氏的聚居點。
(4)清代時,廣東、廣西、雲南等省也有熊姓居民。湖南、貴州等省的熊氏,有一部分融入苗、水、布依等民族中。
(5)從近代開始,閩、粵的熊氏有些人遷至海外,僑居在新加坡等國。
3.熊姓名流
熊姓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古代曆史上熊姓名人代出,如春秋末年勇士熊宜僚,相傳他擅長弄丸戲,可敵500多人,白公勝邀請他刺殺令伊子西和司馬子期,他堅決不幹,在利劍的威逼下,也是麵不改色、心不跳。此外,還有漢代騎都尉熊喬,北朝著名的經學家熊文燦,明代大將熊廷弼,清代大學土熊賜履、思想家熊伯龍、政治家熊伯齡。近當代有名將熊秉坤、學者熊址力、戲曲家熊佛西、數學家熊慶來等。
4.起名參考
“熊”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元代音樂家熊朋來,“朋來”,出自孔子《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名字表示名主喜交友、善待客的性格和心境,此名很有特色;明代通俗小說編著者熊大木,名字用字極普通,合起來才7畫,但蘊意深刻,“大木”就是大材,社稷國家需要棟梁之材,名字寓己要承大業,做大事,有大作為,此名很有意義;清代順治進士熊賜履,“履”,鞋,“賜履”,就是賜給一雙鞋,如此而已,從這個角度起名,極罕見,極有特色,但細嚼,含義很深,因為行走需要鞋,有鞋就可走好,寓己要遠行、開辟新的道路,此名很好;中國現代數學家熊慶來,慶賀得來,表達了名主對收獲的期望和獲得成功的喜慶心情,此名也很有特色;現代學者熊十力,“十力”兩個字才4畫,但很有力度,“力”本意就是力量、力氣、“十力”,力量就更大,名字喻己力大無比,將會做出大業;現代戲劇家熊佛西,原名福禧,後改諧音為“佛西”,“佛”,同“拂”,輕輕擦過,“西”,指西方,全名意思是既吸取西方的東西,又要輕輕拂擦,西為中用,中西結合,此名也很有特色。
“熊”的同音字有“雄”,這是一個表示很有氣勢意思的字,所以由它組成的詞,都具有雄健、雄壯的意思,但由於“熊”字本身又含怯懦、無能之意,如說“熊包”、“熊樣”,所以由“雄”’組成的詞若諧音入“熊”姓人名,用不好則會走向反麵,變成無所作為了。如雄兵,諧音熊兵;雄英,諧音熊英;雄勁,諧音熊勁;雄壯,諧音熊壯。如此等等,都沒有了“雄”字壯健、強勁的含義,所以“熊”姓人起名要避免用這類字詞。
“熊”的同部首字有傑、烈、燾、然、煦、照、熙、熹、燕等,這些字都可入“熊”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熊傑烈、熊照熙、熊熹然、熊燾燕等等。
孟
1.起源
關於孟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源於姬姓魯國。春秋魯桓公的庶子慶父(仲孫氏)於魯國內亂時先後連弑兩位國君,激起民憤,於是他出逃到莒國,後在押送回魯國途中自殺。其長子公孫敖攜帶他的屍骨回到魯國,繼承爵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最大,而“孟”在兄弟排行中代表最大,所以公孫敖為了避諱父親的弑君之罪,將姓氏改為孟孫氏。不久,其後代又簡化“孟孫”姓為“孟”姓。另一說源出姬姓衛國。春秋衛靈公有位字公孟的庶兄,其後代子孫就以他字中的“孟”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早期孟姓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及其近鄰的河北地區繁衍發展。從東漢起,孟氏散布於今陝西、浙江、湖北、雲南、甘肅、湖南等地。
(2)隋唐之前,孟氏在中國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五代以後,孟姓的居處又擴大到今山西、江西、安徽、江蘇、廣東、福建等許多地方。
(3)從清代開始,大陸孟姓先後有人移居台灣。
(4)清末以來,又有一些孟姓人移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孟姓名流
說起孟姓名人,首推戰國大思想家、政治家孟軻,他是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被尊為“亞聖”。此外,西漢時期的孟卿為著名的經學大師;三國時期的孟宗以十二孝聞名天下;唐代詩人孟浩然、孟郊的詩篇傳唱千古;南宋的孟珙是抗擊蒙古入侵的著名將領;清代的孟稱舜則是當時著名的戲曲家。到了近現代,孟氏家族又湧現出許多知名人物,他們是史學家孟森、教育家孟憲承、地質學家孟憲民以及當代女藝術家孟小冬等。
4.起名參考
“孟”姓名人中名字較好的如戰國時勇士孟賁,“賁”,有“虎賁”一詞,指古代勇士、武士,名字正好體現了名主的為人和心願,“賁”字選得好;五代後蜀國君孟昶,“昶”,既含舒暢、通暢之意,又指白天時間長,起名“昶”,表示名主期望長時間的光照、明亮心境更為舒暢;南宋名將孟珙,“珙”,一種“玉”,名字表明名主如玉,純淨、潔白,“珙”字選得好;唐代詩人孟浩然,浩然正氣,坦蕩剛直,名字表示了名主的性格和追求,“浩然”二字用得極好,聲音也好;現代電子學家孟昭英,“英”,本指花,也指才能過人者,“昭”,顯著,“昭英”,就是更為明顯卓著,表達了名主的人生追求,此名中的“昭”字雖然出自“孟”姓排輩固定字,但和“英”字相組合,更突出了“英”的含義。
“孟”姓不好拆字組名。與“孟”形體相近的字有盈、益、盛、盤、盟、蓋等,這些字有的可入“孟”姓單字名,如叫孟盈、孟益、孟盛,有的可組成雙字名,如叫孟益蓋、孟盛盤、孟盈盛等等。
“孟”的同音字“夢”,以此組成的詞“夢境”可起諧音名如叫孟靜(或淨、敬、婧、靖),“夢鄉”可起諧音名叫孟襄(或驤、緗、香),但不宜用煥、藝、享這些字入名,若用,諧音即變成夢幻、夢囈、夢想,這就不好了。
“孟”字除用於姓氏外,常指農曆每季度的第一月,以此組成的詞有孟春、孟夏、孟秋、孟冬,這些都可直接成“孟”姓人名,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孟春來、孟夏炎、孟秋實、孟冬雪等等。
秦
1.起源
有關秦姓的源頭有三個:一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後裔,以邑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後裔被封於秦邑(今河南省範縣東南),其後代有人以邑為姓。二是出自蠃姓,秦王朝的後代,在秦(都城在今陝西省鹹陽市)滅亡後以國為氏。還有一支秦氏,據說是晉時大秦(羅馬帝國)使臣的後代,東漢和晉朝時大秦遣使來中國,有的人留居不歸,其後人就以“秦”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漢代以前,秦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陝西、山東、湖北、河北等省。
(2)西漢劉邦采納婁敬的建議,遷徙關東大族充實關中,秦氏有一支自魯徙居扶風茂陵。這支秦氏人丁興旺,官宦眾多。
(3)南北朝時期,秦氏已分布於今江蘇、甘肅、四川、山西等省。
(4)宋、元、明時期,秦氏有族人遷至今廣西、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地。
(5)自清代開始,秦氏有人陸續遷入台灣。近代以來,有不少秦姓人移居海外。
3.秦姓名流
秦氏家族,以孝悌忠義而聞名於世。隋唐英雄秦瓊跟隨唐太宗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五代大將秦裴獨守昆山,直到彈盡糧絕;秦檜的孫子秦钜竭力抗金,死後被封為烈義侯;明代的秦良玉,是中國曆史上唯一被列入國家編製的女將軍。除此之外,秦姓家族還有許多名人,如戰國名醫秦越人(扁鵲),東漢詩人秦嘉,宋代數學家秦九韶、詩人秦觀,元代戲曲家秦簡夫,太平天國將領秦日綱,當代作家秦牧等。
4.起名參考
“秦”姓名人中名字較好或有特色的如:南宋數學家秦九韶,“韶”,美好的意思,“九韶”,好到了極點,“九韶”二字組配得好;太平天國將領秦日綱,“綱”,綱常、綱紀,名字提醒自己日日遵綱守紀,以此為做人準則,此名少見;中國現代民主革命者秦力山,名字意為力大如山,項羽有詩雲:“力拔山兮氣蓋世”,此名很有氣勢;無產階級革命家秦邦憲(又名博古),“邦”,泛指國家,“憲”,憲章憲法,意即治理國家要有憲章法令,寓意是推翻舊社會,建立有法治的新國家,名字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秦基偉,所以“偉”,是由於基石深厚,“基偉”二字組配得好。此外,像秦明月、秦與飛、秦丹露這些名字也很好,可供“秦”姓人起名時參考。
“秦”為古部落名,也是古國名,為戰國七雄之一,可選同類國名為名,如叫秦晉、秦越、秦魯、秦燕、秦楚等等。“秦”還是朝代名,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嬴政統一中原後,自稱始皇帝,建都鹹陽。因秦的部落、古國、朝代都在陝西一帶,故陝西簡稱“秦”。“秦”姓人若為懷古起名,可選贏、非、丘、興平、襄、雍、鳳翔、鹹陽、政等字中的某一字,或另加恰當的字起名。
“秦”姓字由“”和“禾”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可叫秦禾。和“秦”形體相近的字有泰、春、秀、季等,這些字都可入“秦”姓人名,單字名可叫秦泰、秦春、秦秀、秦季,雙字名可叫秦泰春、秦春秀、秦季泰、秦秀春等等。
“秦”的同音字有琴、勤。“琴”是某些樂器的統稱,由“琴”字組成的詞有琴聲、琴鍵、琴瑟、琴書等,這些字都可諧音變為秦姓人名,如叫秦聲、秦鍵、秦瑟、秦書,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秦聲悅、秦健剛、秦瑟融、秦達書等等。同音字“勤”,勤快的意思,以此意組成的詞有勤奮、勤工、勤儉、勤勉等,這些詞也可變為秦姓人名,如叫秦奮、秦工、秦儉、秦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秦尚奮、秦喜工、秦克儉、秦勉華等等。
閻
1.起源
閻姓起源於古代周朝的姬姓,它有三個分支:其一是周武王滅商後,封商末周族領袖古公之子仲雍的曾孫仲奕於閻鄉,仲雍的後人遂以鄉名為氏;第二分支是西周初,周康王封其孫於閻邑,這支的後人以邑為氏;第三分支是春秋時晉成公之子公子懿采邑在閻,後來被晉國所滅,其後人以邑為氏。此為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
2.遷徙與分布
(1)在曆史上,閻姓最早是在今山西、湖北等地發展。
(2)東漢時期,閻姓開始進入今四川、陝西、甘肅等地。
(3)從明至清中期,閻姓開始逐漸向南方擴展,分布於今江蘇、湖南等地。
(4)清代以後,開始進入今福建、廣東和台灣。
3.閻姓名流
閻姓為當代大姓之一,留名青史的人為數眾多,不可勝數。除東漢車騎將軍閻顯以及現代軍閥閻錫山外,閻姓在曆史上出現了不少畫家,以唐代畫家閻立本、閻立德,宋代畫家閻仲、閻次平等最為著名。
4.起名參考
“閻”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春秋時晉國閻沒,人名中用“沒”字的少見,“沒”是什麼呢?什麼也沒有,一切都是零,此名很有意思;唐代畫家閻立本,“立本”二字用得好,做人立本,以“本”為名,名字表示名主為人的準則和理念;宋代畫家閻次平,“次”而“平平”,此名也很獨特,有意味;清代經學家閻若璩,“璩”,玉環,“若璩”,若如玉環,名字表示名主追求純潔的美麗心願;原山西省土皇帝閻錫山,此人盡管是個大軍閥,但其名“錫山”,意即賜予一座山,此名也很有意思;現代微生物學家閻遜初,“遜初”,即謙遜始於最初,從小便謙讓、恭謹,這名字也很好,含義豐富,用字不俗。
與“閻”同部首的字有闖、聞、閣、闌、闊、閔等,這些字都可入“閻”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閻聞閔、閻聞闌、閻閔閣等等。
“閻”字的同音字有延、嚴、言、岩、炎、沿、研、鹽、筵、顏等,這些字組成的詞大多可諧音變為“閻”姓人名。如“延”字組成詞有延長、延宕、延綿、延續、延展,可起名叫閻長、閻岩、閻綿、閻續、閻展,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閻長生、閻展宇;“嚴”字組成的詞有嚴謹、嚴格、嚴冬、嚴肅、嚴峻、嚴明、嚴實、嚴正、嚴重,諧音可變為閻謹、閻格、閻冬、閻肅、閻寒、閻峻、閻明、閻實、閻正,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閻謹範、閻格殊、閻冬冰、閻肅己、閻寒梅、閻峻青、閻明複、閻實寶、閻正中、閻重遠;“言”字組成詞如言和、言歡、言行、言重,諧音可變成名為閻和、閻歡、閻行、閻重,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閻和誼、閻歡友、閻行致;“閻”的同音字中還有些成語,如“嚴陣以待”、“言必中有”、“言不盡意”、“言不由衷”、“言傳身教”、“言多語失”、“言歸於好”、“言過其實”、“言簡意賅”、“言近旨遠”、“言人人殊”、“言聽計從”、“言外之意”、“言為心聲”、“言猶在耳”,可壓縮或改造成“閻”姓人名,分別叫閻正待、閻必中、閻及義、閻由衷、閻身教、閻守語、閻於好、閻其實、閻必賅、閻旨遠、閻人殊、閻明義、閻心聲、閻猶在等等。
“閻”字除用於姓氏外,它組成的詞還有閻王、閻羅,這些都不好,所以像羅(包括邏)、王(包括汪)這些字都不宜入“閻”姓人名。薛
1.起源
據說,薛姓源自任姓,是黃帝的後代。傳說黃帝的小兒子禹陽被封在任(今山東省濟寧市)地,因此得了任姓。禹陽的第12代孫子奚仲,被封在薛(今山東省滕州南),建立了薛國。戰國時,薛國被齊國所滅,薛國就有人用國名薛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戰國時期,薛氏已遷播到今湖北、湖南、江蘇、河南、河北等省境內。三國時蜀郡太守薛齊降魏,遷家於河東汾陰(今山西行萬榮西),世號“蜀薛”。
(2)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大批中原士族隨晉室南遷,河東人薛推遷至江南,傳至薛賀,於南朝梁天監年間移居今福建晉安一帶。
(3)唐朝末年,河南薛氏又有族人隨王潮、王審知移入福建。自南宋開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廣東海陽、五華、興寧、梅州等支係。
(4)從清康熙時始,福建、廣東薛氏陸續有人遷入台灣,此後,遠播海外。
3.薛姓名流
薛姓曆史上人才輩出,如戰國末為楚令尹的薛倪;以劍術而聞名秦國的薛炬;佐劉邦定天下從而加官晉爵的薛歐;三國魏文帝宮中善於縫紉的美人薛靈芸;初唐文武漢全、赫赫有名的大將薛仁貴。薛氏在文學上也頗多造詣,如隋代大詩人薛道蘅、唐代女詩人薛濤等。唐代以後,薛姓更是人才濟濟。如宋代的大學者薛尚功、薛季宣、書法家薛紹彭,明代開創“河南學派”的薛镟,清朝則有政論家、外交官薛福成等。
4.起名參考
“薛”姓曆史名人中名字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如唐代大將薛仁貴,“仁”、“貴”二字都是褒義,“仁”,仁愛、仁義、仁厚、仁政,“貴”,貴重、珍貴,如此多的褒義集於一名中,正表示了名主高尚的追求和完美的做人準則;唐代女詩人薛濤,以“濤”為名,表明名主如滔滔流水,波瀾壯闊,極有氣勢和雄心;文學家薛用弱,“用弱”,意即用起來很弱,自謙,此名極少見,很有特色;詩人薛能,此名和“用弱”剛好相反,一個“能”字,含義豐富,表明名主能有所作為的信心,“能”字用得好;宋代金屬學家薛尚功,名字表明名主崇尚功臣,要建功立業,“尚功”二字選得好;清代醫學家薛雪,姓名二字諧音,這本身就很有特色,以“雪”為名,表明名主願如雪那般純淨,名字表現了名主心靈淨化的願望和心情;近代實業家薛南溟,“溟”,同“冥”,“南溟”,即南海,《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成主英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用冥漠天涯的“南溟”作名,表現了名主宏博的氣勢,此名想象力很強。
和“薛”同部首的字有藝、芸、芬、芳、蒼、蘇、茂、熒、範、瑩、茜、榮、莎、莉、蓮、萍等,這些字都可成“薛”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薛藝榮、薛英茜、薛茂蘇、薛蓮芳、薛莉芬等等。
侯
1.起源
侯姓為一個多源的姓氏,據說最早的一支侯氏,源出上古時期黃帝的史官倉頡,倉頡姓侯岡氏,其後代有一支居住在馮翊衙縣 (在今陝西省白水縣),姓侯。而出自姬姓的侯氏有兩源:其一,是晉國(在今山西省翼城縣)王族之後,為避政權,逃到其他諸侯國,以祖先原來的爵號“侯”為氏。其二,始祖是春秋初期鄭莊公的侄子共仲,其父親叔段謀反被莊公所伐,逃到共(今河南省輝縣),叔段死後,共仲被伯父鄭莊公賜姓“侯”。
2.遷徙與分布
(1)漢代末年,侯氏後裔侯恕為北地太守,舉家遷居到三水,即今天的陝西境內。
(2)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有許多新的人口加入侯姓,在今河南形成一個望族。
(3)西晉末年,侯氏和其他姓氏一樣因為戰亂遷到南方,遍及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
(4)唐代時期,侯氏開始遷入今福建、廣東等廣大的地區。
(5)從宋代開始,侯氏開始已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清末以來,侯氏開始移居台灣,近代不少侯姓人移居海外。
3.侯姓名流
侯得姓於爵位,是一種榮譽的象征,激勵著侯姓後人勇於開拓、積極進取。侯姓名人輩出,多有安邦治國之能臣,更有流芳百世之才子佳人:戰國時代魏國隱士侯嬴,曾獻計於信陵君,使其竊符救趙;唐代侯君集曾隨李世民作戰,後來官居宰相;明代宦官侯顯,與鄭和兩次入海航行,被後人列為位居鄭和之後的航海家。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其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被孔尚任編成戲劇《桃花扇》,千古傳唱。近代侯姓名人有領導過上海“五卅運動”的革命家侯紹蟒,著名病理學家侯寶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大師侯寶林等。
4.起名參考
“侯”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初大將侯君集,君子雲集,既表示人才濟濟,又表示對這些人的尊敬,“君集”二字組配得好;明末清初文學家侯方域,以方為域,喻己為某種範圍,既可在此施展,又可為其服務,此名很有特色;中國現代曆史學家侯外廬,取反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之意,認為隻有成為馬克思主義者,才能認識馬克思主義,於是起名“外廬”,以“外”自誡自勉,此名極好;現代化學家侯德榜,以德為榜,名字表示了名主對“德”的重視和追求,“榜”字用得好;相聲大師侯寶林,用“寶”字作名者很多,如寶玉、寶珊、寶石,無疑都是一件“寶”,這裏加一“林”字,即見寶為林,不僅多得很,而且美得很,“林”字加得好;愛國民主人士侯鏡如,名字意即如同明鏡、光亮可鑒,能照出一切,名字表示名主的純真潔淨,用比喻起名,給人以想象。
“侯”姓拆字起名可叫侯矢。與“侯”同部首的字有信、俊、倡、倍、健、傳、仕、儀、偉、優、仲、任、倫、仿、佑、作、伯、佳、侃、修、依、保、俐、儉等,這些字都可入“侯”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為雙字名如叫侯倍俊、侯倡健、侯伯傳、侯修儀、侯佛優、侯仲倫、侯信佑、侯偉佳、侯侃倫、侯依保、侯俐儉等等。
“侯”的同音字有喉、猴,前者指喉嚨,後者指猴子,所以這兩個字組成的詞不宜入“侯”姓人名,此外像龍、年、戲,這些字也不宜用於“侯”姓人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喉嚨、猴年、猴戲,這就不好了。
“侯”字除用於姓氏外,也指箭靶,據此可起名侯箭、侯射、侯鵠、侯正,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侯作箭、侯射矢、侯中鵠、侯矢正等等。
“侯”也是中國和歐洲古代的爵位名,據此意可起名侯崛侯玨、侯覺(它們都是“爵”的同音字);“侯”又是古代尊稱,據此可起名侯君、侯敬;“侯”在古代也當“美”講,如《詩·鄭風·羔裘》:“洵直且侯”,據此也可起名侯美、侯佳、侯雅、侯秀等等。以上單字名也可加字成雙字名如叫侯崛峰、侯玨雙、侯君先、侯敬民、侯美範等等。
雷
1.起源
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為氏,複姓方雷,後分為兩支,一支姓雷,一支姓方。
2.遷徙與分布
(1)在晉代以前,雷姓已分布於今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省。西晉豫章人(今江西南昌)雷煥的後裔有一支遷至馮翊(今陝西大荔),後來發展成名門望族。
(2)自南北朝至五代時期,雷姓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發展,已散播至今內蒙古、湖南、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
(3)宋代時期,雷氏分布更為廣泛,今福建、廣西、湖南、廣東、山西等省均有雷姓人居住。此外,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雷姓人。
(4)自清代以來,閩粵雷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近代以來,又有一些人遠遷海外,現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及歐美等一些國家。
3.雷姓名流
雷姓名人在史書上記載不少。如東漢時期的雷義,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誼深,被譽為交友之典範;唐代人雷萬春,堅毅勇猛,寧死不屈,抵抗安祿山叛軍,與守城共存亡;明末清初的建築家雷發達,其後代繼承先業,成功地主持完成了如圓明園、頤和園這樣經典的建築。在近現代曆史上,有著名的婦女活動家雷潔瓊,更有以樂於助人的品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雷鋒。
4.起名參考
“雷”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唐代山越首領雷萬興,“萬興”二字組配得好,萬事興旺,事業成功;唐代名將雷萬春,“萬春”二字組配得也好,春意盎然,萬物複蘇,一派生機,名字表達了名主對新春的期望和追求;現代曆史學家雷海宗,“宗”,祖宗,以海為宗,可謂大矣,名字表達了名主對海的崇敬,實際也是表示自己人生的追求;原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雷經天,其名借自然景象,表達了名主博大的抱負,雷鳴經天,氣勢恢宏,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雷潔理(瓊),“理”,美玉,泛指精美的東西,成語有“瓊樓玉宇”,“瓊”玉本來就很美,又潔,美上加美,名字表達了名主對美好品格的追求;當代先進人物雷鋒,原名雷振興,為什麼要改名為雷鋒呢?他在給一位摯友的信中說:“我已經入團了,將來還要入黨,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我要做一名先鋒戰士,爭當革命的開路先鋒。”這就是雷鋒起“鋒”字為名的全部含義,名中飽含了他崇高的理想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此外像雷霆鈞、雷雁翔、雷迎春、雷震春這些名字也很好。
“雷”姓字由“雨”和“田”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可叫雷雨、雷田或雷雨田、雷田雨。和“雷”同部首可入“雷”姓人名的字有雪、霆、雯、震、霄、霓、霏、霖、霜等,以此起單字名如雷雪、雷霆、雷雯、雷震、雷霄、雷霓、雷霏、雷霖、雷霜,也可將這些字組成雙字名如雷雪霏、雷雯霄、雷霏霓、雷霄霜等等。香港著名愛國人士、國際奧委會委員“雷震霆”,姓名三個字就是這樣組成的,不僅意思好,寫出來也有一種整齊美。
“雷”字除用於姓氏外,由它組成的一些詞也可諧音入“雷”姓人名,如單字名可叫雷達、雷池、雷公、雷鳴,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雷達波、雷池越、雷公尚、雷鳴宇、雷霆威、雷雨潤,還可叫雷厲風、雷風行、雷霆震、雷萬鈞等等。
白
1.起源
白姓有一支源於蹇姓。齊國的蹇叔經好友百裏奚推薦,到秦國任要職。他的兩個兒子都成為秦國的名將,幼子白乙的後代以他的字為氏。另一支白氏出自羋姓。楚國的王孫羋勝被封於白邑(今河南省信陽市),史稱白公勝。他發動政變,失敗後自盡,其後代以白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白姓起初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發展。秦統一後,封白氏子孫於今太原一帶,成為當時望族。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屬於太原白氏。
(2)秦漢時期,白氏有人遷至今山東地區;隋唐時期,白氏有族人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等地。
(3)宋、元、明時期,白氏已經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
(4)自清代初年開始,今福建、廣東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來又有人移居新加坡等國。
3.白姓名流
說起白姓家族,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流傳廣泛,現存3 000多首詩歌,在文壇上有很高的聲譽,除此之外,最早提出貿易理論的白圭,秦大將白起,戰國水利專家白丹,唐代文學家白行簡,“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近代農民起義領袖白朗,國民黨桂係軍閥白崇禧等,都為白氏家族中的傑出人物。
4.起名參考
“白”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戰國時秦將白起,姓名連起來,意即從無開始,由此去創造,表現了名主開拓進取的精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其名源於《禮記·中席》:“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字“樂天”,名與字相輔,因“樂天’故能“居易”,表示名主不求豪華、生活簡樸、甘願樂天安命;現代電影演員白楊(本姓“楊”,“白楊”是其藝名),用白楊樹命名,純樸、潔白、挺拔,極有風采;現代作家白朗,朗朗晴天,明亮光潔,餘味無窮,此名亦好;評劇演員白玉霜,潔白如霜;原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白如冰,白潔如冰,這些名字都是從姓氏“白”字引出,姓名組配表達了極好的意思。
和“白”形體接近的字有伯、田、石、左、百、甲、自、由等,這些字大都可入“白”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叫白甲石、白左田、白由自、白萬田等等。
“白”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有白色、光亮、清楚及沒有等意,這樣“白”組成的詞有的具有褒義,可直接入“白”姓人名,有的則具有貶義,不宜入“白”姓人名。可入人名的詞如白皚、白壁、白潔、白光、白亮、白鶴、白金、白露、白鷺、白刃、白蘇、白雪、白陶、白皙、白天、白冰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白映雪、白璧玉、白潔清、白亮國、白鶴壽、白昱天、白金鉑、白露秋、白鷺羽、白刃兵、白蘇荏、白雪寒、白陶怡、白天暉、白冰如等等;但有些字不宜入“白”姓人名,如哧(包括鴟等)、沸(包括芾)、眄、奇(包括期、琦、琪、祈、棋、頎、祈、齊),若用,諧音則變成了白癡、白費、白麵、白旗,這就不好了。
龍
1.起源
龍姓是一個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據說,龍氏是舜時納言龍的後人。據史書記載,龍氏為舜臣納言(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名為氏。又據史書記載,黃帝手下董父,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他的後人中有的以龍為氏,形成了湖北龍氏。另據說,夏朝時堯的後人劉累,向董父的後人學習馴養龍的技巧,被夏帝孔甲賜封為“禦龍氏”,其後裔中有人以龍為氏的,姓龍。
2.遷徙與分布
(1)早在漢代時,龍姓已經形成三大繁衍中心,一為甘肅省境,二為湖北、湖南省境;三為河南、山西、河北、山東之間的地區。
(2)宋代以前,龍氏的活動地分布於今河南、陝西、湖南、河北、甘肅、湖北等地。
(3)自宋代以來,龍姓人主要活動區域已擴展至四川、江西、安徽、廣西等地。
(4)宋、元、明時期,龍姓的人口流動由北、西向東南地區遷移。到明代時,龍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其次是湖北、廣西,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贛湘鄂桂聚集區。
(5)從清代開始,大陸龍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近代以來,又有一些龍氏遠徙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龍姓名流
龍是中國人推崇備至的神物,以龍為姓氏,是龍氏的榮耀。最早見於史籍的龍姓名人據說為龍叔,因其主張“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而被孟子引用以告膝文公,因而青史垂名。此後龍姓名人不斷,青史留名。如秦末名將龍且,西漢名臣龍勉,唐代大臣龍庚,宋代畫家龍章,元代學者龍仁夫,清代經學家龍啟瑞等。
4.起名參考
“龍”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宋代畫家龍升,名從姓氏字義出發,龍升騰飛,姓名連得好;清代道光進士龍啟瑞,以“龍”開啟瑞氣,“龍”帶來吉祥,名字仍從姓氏“龍”引出;現代原中央副主席龍雲,其名也是從“龍”姓出發,龍騰高空,遨遊雲際;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古有“龍圖”一詞:“龍圖紀河,鴻漸於陸”,宋代有龍圖閣,設學士官為侍從之榮銜,“龍永圖”一名在“龍圖”之間巧加一個“永”字,表示永期此榮銜,此名很好。此外,像龍祥、龍振海、龍虎躍、龍鳴劍、龍騰雲、龍期威等,這些名字也很好。
和“龍”字某些方麵形體相近的字有尤、優、戈、弋、發、元、克、堯、伐、鹹等,這些字都可入“龍”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龍元發、龍克尤、龍戈成等等。
“龍”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有其特殊的含義,“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角須爪並能興風作雨的神異動物,封建社會時常用作皇帝的象征,所以由“龍”字產生的一些詞(包括地名)大多具有神聖、吉祥等意,如龍風、龍飛、龍山、龍生、龍潭、龍騰、龍圖、龍虎、龍興、龍陽、龍江、龍泉、龍原、龍海、龍德、龍驤等,這些詞都是好意,所以都可以直接變為“龍”姓人名,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龍飛宇、龍鳳陽、龍山泰、龍生威、龍潭吉、龍騰雲、龍圖永、龍虎翼、龍興漢、龍陽乾、龍江潤、龍泉甘、龍原致、龍海基、龍德民、龍驤威等等。由“龍”組成的一些成語如“龍馬精神”、“龍飛鳳舞”、“龍生九子”、“龍潭虎穴”、“龍騰虎躍”、“龍爭虎鬥”,也可壓縮或改成“龍”姓人名,如叫龍馬精、龍風飛、龍生九、龍潭虎、龍騰躍、龍虎勝等等。“龍”的同音字“隆”,含有興盛、重大等意,據此組成的詞如隆盛、隆重、隆興、隆原、隆恩,可變成“龍”姓人名叫龍盛、龍重、龍興、龍原、龍恩,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龍盛國、龍重禮、龍興昌、龍原民、龍厚天、龍恩眾等等。
段
1.起源
段姓主要出自姬姓。春秋時期,西周諸侯鄭莊公的弟弟叫段,史稱共叔段。段被封於“京”,後來與其母親密謀推翻鄭莊公,事敗在共城自殺,他的子孫留在共城 (今河南省輝縣),就以“段”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段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境內繁衍發展,秦代開始始向西遷徙到今陝西、甘肅一帶。
(2)漢文帝時,有段姓遷入今甘肅繁衍。隋唐時,今陝西、河南、河北、雲南等地都有了段氏的子孫。
(3)宋代時,段姓遷入福建。明代時期,段姓已經分布於大江南北。
(4)清代以後,大陸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近代以來,有一些段姓人遠徙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段姓名流
在曆史上,段氏宗族多出具有將帥氣質和風度的人:西漢大臣段會宗,治理西域而屢建奇功;唐代刺史段秀實,邊塞如鐵無人敢動;五代十國時期雲南大理國的建立者段思平,勵精圖治,發展生產,其事跡廣為傳誦。此外,還有唐末文學家段成式、清代訓詁學家段五裁等都是段氏名流中的傑出代表。
4.起名參考
“段”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代官吏段秀實,人名中用“秀”字的很多,但用“秀”修飾“實”者少,此“實”更“秀”,實而秀美,極佳,“秀實”兩字組配得好;金代文學家段成己,“段”,諧音“鍛”,己要成,必須錘鍛,名字用字形象具體,表明主人克己修身的理念;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姓名三字緊緊相連,“段”,諧音“斷”,以什麼來判斷裁定呢?以“玉”,因“玉”潔白美麗,以玉為準,斷定裁決好壞、優劣,必準,名字用字好,組合得也好,表達了名主秉持公正、追求高尚的理念;皖係軍閥首領段祺瑞,“祺”、“瑞”都是吉祥的意思,“祺瑞”兩字組配得好。
和“段”姓同部首的字有殷、毆、殿、毅等,這些字都可入“段”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段殷殿、段毅毆等。
“段”的同音字有斷、鍛,這兩個字組成的詞隻有少數幾個可諧音成為“段”姓人名,如斷定、斷續、斷然、鍛煉,可叫單字名為段定、段續、段然、段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段定恒、段續來、段然安、段煉堅等。有些字如代(包括岱、玳、帶、待、戴、黛)、根、厚(包括侯)、梁(包括良)、棟、乃、子等字,則不宜入“段”姓人名,若用,諧音就變成了斷代、斷根、斷後、斷糧、斷奶、斷子,這就不好了。
“段”通“鍛”,據此可起名叫段鐵、段鋼,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段鐵心、段鋼堅;圍棋等級也叫“段”,據此圍棋愛好者可起名叫段三、段六、段九,或加字組成雙字名叫段三棋、段六晉、段九達等等。
郝
1.起源
據說,郝姓的始祖為郝省氏,他是人類始祖皇帝太昊的輔佐大臣。其裔孫期被商王帝乙封在太原的郝鄉(今山西太原東北),從此便以郝為姓。另外,秦末烏桓古族有郝姓,唐代南蠻也有郝姓。
2.遷徙與分布
(1)晉代以前,郝氏主要在今陝西、山西、河北境內生息繁衍。
(2)隋唐時期,郝姓遷居於湖北、河南等地,而北方仍是郝姓的主要活動區域。
(3)明清時期,郝姓大規模遷徙於江南和東北,今湖南、福建、安徽、遼寧等地都有郝姓人定居。
(4)近代以來,一些郝姓人開始遷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郝姓名流
郝姓在繁衍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太原和京兆兩大郡望。曆史上郝姓的著名人物不少,秦有上卿郝晏,西漢有以廉潔聞名的郝廉,東漢有善方術的郝孟真,隋末有農民起義首領郝孝德,唐代有宰相郝處俊,宋代有畫家郝澄,元代有備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的郝經,明末有學者郝錦、農民起義軍將領郝搖旗,清代有著名經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等。
4.起名參考
“郝”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漢代高士郝子廉,名字表達名主廉潔無比,並以此作為名主的人生準則;宋代畫家郝澄,“澄”,指水清澈明亮,寓對世事認識清晰透明,名字表示達名主的為人追求和願望,“澄”字在人名中少見,選得好;元朝郝經,“經”,含有經線、經營、經典、經久不變等意,所有這些意思都可用在名字“經”中,表示名主如同經線,圍繞地球,經久不變,善於經營,堪稱經典,“經”字含義豐富;明代郝修己,名字明確表示名主一生要修養自己,追求和保持良好的品行,“修己”二字組配得也好;清代經學家郝懿行,“懿”,指美好,“懿行”,即“嘉言懿行”,表示名主所有言行都要美好,懿德懿範,以此作為名主的為人準則;當代名人郝建秀,本已“秀”,但還要“建”,而“秀”本來就是“建”起來的,表示名主將不斷修建自己,做優秀之人,人名中用“秀”字的很多,但用“建秀”這一動賓結構組合的名字則很少,此名很有新意。此外像郝運來、郝玉瓊、郝月萍等,這些名字也是很好的。
“郝”姓拆字起名可叫郝赤,右“阝”,變為諧音“爾”可叫郝爾赤。和“郝”同部首的字有邦、郵、耶、鬱、郅、郊等,據此可起單字名如郝邦、郝郵、郝鬱、郝郊,也可將這些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郝鬱邦、郝郅耶、郝郊郅、郝邦鬱等等。
“郝”的同音字是“好”,這是一個含義極好的字,所以由“好”組成的許多詞都可入“郝”姓諧音名,如單字名叫郝友、郝端、郝多、郝漢、郝生、郝學、郝久、郝山、郝水、郝林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郝友善、郝端良、郝多喜、郝漢勇、郝生安、郝學人、郝久堅、郝天民、郝山巍、郝水澤、郝林茂等等。
孔
1.起源
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子姓孔氏有兩支起源:其一是商朝開國之君成湯的後裔,成湯字太乙,為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把商族的“子”姓和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做姓,成為孔姓;其二是西周初期,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宋國,他的後裔孫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在宋國任大司馬,後被權臣華督所殺,其子逃亡到魯國後以父親字中的“孔”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漢代時,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姓逐漸發展為一個顯赫的家族。但因官職調遣、戰亂等原因,有許多孔姓人從今天的山東、河南向其他地區遷徙。
(2)西漢時,孔氏有人遷至今陝西、湖南。東漢時期,今河北、河南、廣東都有孔氏家族的足跡。東漢末,孔潛一族在浙江紹興發展為望族。
(3)北宋“靖康之變”時,中原孔氏有一支隨宋氏南渡,賜地衢州。宋明時期,北方的山西、遼寧等省,南方的江蘇、雲南、貴州、四川等省,都有孔氏之族繁衍定居。
(4)清代以後,孔氏不僅遍布全國各地,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如今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西歐一些國家都有孔姓華人。
3.孔姓名流
孔姓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名人輩出,史不絕書。除大聖人孔丘外,還有西漢經學家孔安國、丞相孔光,東漢泰山都尉孔宙、其子孔融,南朝文學家孔稚圭,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北宋說唱藝人孔三傳,清代戲曲作家孔尚任。近現代孔姓名人有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之一孔祥熙,衛生部顧問、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英雄孔慶三,黨的好幹部孔繁森等,他們都是孔氏宗室的群英。
4.起名參考
“孔”姓曆史名人首推孔丘,世稱孔子,是儒家創始人。由於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為曆代封建統治者所推崇,所以孔子的影響在中國、東南亞乃至世界都很大,如果出於尊孔起名,可從丘、仲尼、儒等字中擇取,也可從孔子提倡的仁、孝、禮、義等核心思想中擇字起名,還可從孔子的經典語錄《論語》中選取恰當字詞為名。
孔氏家族的名字,有嚴格規定,後代各輩名的第一個字早已排出,現已傳到七十幾代。孔氏後代起名,實際隻是起名字的第二個字,這在選擇和表現含義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孔”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北宋說唱藝人孔三傳,“傳”有傳遞、傳授、傳播、傳導等意,都是傳遞給別人,由另一方接受,“三傳”,也許有特指,即傳授的三個方麵,也許就是多傳,總之名字表現了名主為他人奉獻的精神,此名組合少見;清代戲曲家孔尚任,此名表達了崇尚重任、願挑大梁,為社會多做貢獻的心境,“尚任”二字組合得好;現代文藝理論家孔羅蓀,“蓀”,上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羅蓀”,就是羅集香草,名字表示名主潔淨、馨香,具有好的品格,此名很獨特,用字也很美;當代黨的優秀領導幹部孔繁森,其名“繁”字是孔氏族譜排下的輩分名,必須用,但由“繁”衍生出名的第二個字“森”,組成為“繁森”,即“繁茂”的森林,這意思就很好,表明名主如茂密森林,莽莽蒼蒼,既浩大,又有生命力,給人以廣闊的想象和美的享受。
“孔”姓拆字組名可叫孔子或孔乙、孔子乙,不過這幾個名字都不好,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