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成人改名(3 / 3)

7.周恩來為蕭赤貴改名

1935年底,紅一方麵軍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後,軍委準備派幾名紅軍幹部去陝北保安縣組織一個新兵師。當時有一名叫蕭高貴的紅軍幹部作為特派員隨同前往。臨行前,周恩來找他談話,笑著對蕭高貴說:“你這名字得改一改啦,否則到了保安縣,你就要整天挨罵!”蕭高貴心想,自己的名字叫高貴,是與貧苦百姓有距離,但也不至於遭罵啊。周恩來看出了他的疑惑,便說,“你要去的那個地方,過去曾有一個叫高貴之的反動軍官在那駐守,他欺壓百姓,搜刮盤剝,無惡不作,老百姓很恨他,便編了許多歌謠罵他。你的名字蕭高貴雖然與高貴之不同,但也很容易扯到一起。”

蕭高貴覺得周恩來說得有理,便提出讓周恩來給他改個名字。周恩來想了想說:“你是個紅小鬼,就叫蕭赤吧!”蕭高貴說這個名字好,從此以後,他便改稱蕭赤了。

後來,蕭赤調到王家坪軍委總參謀部,毛澤東常來這裏看電報,了解軍事情況。有一天,毛澤東看完電報,和蕭赤聊起來,毛澤東喜歡評論名字,就說:“你這個名字不錯呀!”蕭赤說這是周恩來給他起的,並說了起名經過。毛澤東聽後哈哈大笑,笑罷,從桌子上拿起毛筆,蘸上墨,在紙上接連寫了三個“蕭赤”,然後遞給了蕭赤。蕭赤接到毛澤東給他寫的名字,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連說謝謝主席。後來,蕭赤把毛澤東給他的題名刻成了一枚印章,一直珍藏在身邊。

8.陶勇將軍的名字是陳毅給起的

曾任我軍東海艦隊司令員的陶勇,其名字是陳毅元帥為他起的。陶勇原名張道庸,1912年出生在安徽霍邱縣葉家集的一個雇農家庭,16歲參加紅軍,因作戰勇敢,足智多謀,23歲時,便擔任了紅軍第四軍第十師的團長。

1939年,新四軍成立蘇皖支隊時,決定由張道庸和另外一位同誌擔任領導。時任司令員的陳毅對張道庸說:“現在蘇北地區形勢很複雜,敵、偽、頑三種力量並存。為了迷惑敵人,迅速進入敵後,順利開辟革命根據地,指揮部決定將你們三營改為蘇皖支隊,由你和盧勝負責。”陳毅還提出要張道庸改個名字,當時張道庸還以為自己的名字帶有封建性,所以需要改一下。陳毅說:“為了鬥爭的需要,我們打著蘇皖支隊的旗號,你再改了名,國民黨就不知道是從哪裏殺出來的部隊,這樣就可以迷惑敵人,不暴露自己,更好地開展敵後抗日鬥爭。”張道庸聽了,豁然開朗,便問:“改個什麼名字好呢?”博學多才,具有詩人氣質的陳毅稍作思索,便說:“我想起了和‘道庸’音韻相近的兩個字“陶勇”,姓陶名勇,樂陶陶的‘陶’,勇敢的‘勇”。張道庸聽後,連說這個名字好。從此之後,張道庸就改名為陶勇了。

陶勇正應了他的名字,他在軍中以勇著稱,性格火暴,臨陣常脫外衣,揮戰刀,赤膊衝鋒,人稱“拚命三郎”,是新四軍中著名的勇將。他曆任蘇皖支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旅長、蘇浙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建國之後,曾任我軍海軍副司令員兼東海艦隊司令員。 1955年被授中將軍銜。

但就是這樣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文革”時卻慘遭迫害,於 1967年1月21日,死在海軍招待所的一口淺小的水井中。10年之後,才由中共中央軍委為其英魂昭雪。

9.柳亞子的幾次改名

著名詩人柳亞子,為江蘇吳江人,出身於詩書之家,是一位頗具愛國主義思想的民主革命家。柳亞子在其少年時代即受進步思想的影響,追求真理和光明。早年曾參加同盟會,擔任過孫中山總統府秘書長, 抗日戰爭時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人從事抗日民主救亡活動。毛澤東曾讚揚他是“有骨氣的舊文人”,是“人中麟鳳”。建國後,柳亞子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

柳亞子原名慰高,字安如,16歲時因崇拜18世紀法國傑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盧梭,並受其經典著作《民約論》中所體現的人人生而平等、國家應體現人民意誌思想的影響,改名人權,字亞盧,意含自己要為人權而奮鬥,要做中國的盧梭。 18歲時,又因傾慕南宋詞人辛棄疾而改名“棄疾”。辛棄疾是我國著名的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詞人。他憂國憂民,為收複失地、統一祖國戰鬥了一生。他的詞豪放,充滿激情。這一切都為柳亞子所敬仰,他決心做一個像辛棄疾一樣的愛國者,所以起了這個名字。

改名“亞子”,是他在創辦《複報》、主張改革進步、駁斥《新民叢報》保皇思想時為激勵自己而起用的。“亞子”本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小字,柳亞子在解釋以此為名時說:“不過‘思以代北健兒奮勵意也’。”

從柳亞子的這幾次改名,可以看出中國文壇的這位著名詩人早年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的曆程。

10.陶行知三次改名

陶行知是受人尊敬的人民教育家,他不僅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而且幾乎將自己所有的收入都花在了教育事業上。他曾說:“為老百姓服務,我們吃草也幹。”“為了苦孩,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西鄉黃潭源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出生不久,父親就為他起名陶文溶,意思是希望他做一個有文化有作為的人。

文溶從小就立有大誌,他說:“人生為一大事來,要做一大事去。” 1910年,19歲的文溶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文學係讀書,並擔任《金陵光學報》中文版編輯,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這期間,他受明代教育家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等思想的影響,將自己的名字陶文溶改為陶知行。這是他第一次改名。

1924年,陶知行在金陵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又去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跟隨美國教育家杜威學習教育學,並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他曆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等職,後又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在教育實踐中,他逐漸認識到杜威那一套實用主義理論不靈,他曾對教育界的同事說:“杜威先生的學識,沒有提出知的母親,這位母親便是行。” 1934年7月,他在自己創辦的《生活教育》半月刊上發表文章,把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為此將自己的名字由陶知行改成“陶行知”。這是他第二次改名。

陶行知創造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提出了“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的說法,並指出行和知是在不斷地循環升華,於是他又將名字改為陶衡,“衡”即行知行的不斷循環往複,以至無窮。這是他第三次改名。

陶行知三次改名,反映了這位人民教育家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變化軌跡,表現了他對真理的追求。“陶行知”是他幾個名字中最響亮的一個。1946年7月23日,陶行知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逝世,終年55歲。毛澤東為他親筆題寫了悼詞,稱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11.李四光父女改名趣聞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地質力學的創立者。根據他的理論,在我國找到了一大批油田,打破了外國專家認為中國貧油的結論。李四光對地震預報也作過深入研究,他曾準確地預報過河北河間一帶的一次6.3級的地震。1963年2月的一天深夜,周恩來總理召開緊急會議,在會上,李四光否定了淩晨北京有7級地震的報告,建議不發警報,使周總理下了決定,從而避免了一次動亂。他臨終前曾說:“隻要再給我半年時間,地震預報的探索工作就會得到結果。”

1889年李四光出生於湖北省黃崗縣回龍山鎮,原名李鍾揆,李四光這個名字是他在報考高等小學堂時偶然改用的。1902年,李四光到武昌一所高等小學堂報考,在填寫報名單時,他把年齡“十四”錯寫在了姓名欄。怎麼辦呢?他抬頭思索時,無意間發現掛在學堂大殿上的一塊“光被四表”的橫匾,覺得這匾寫得不錯,他突發靈感,何不借用其意改名呢?於是,他將錯就錯地把寫在姓名欄下的“十”字改寫成“李”,在“四”後麵添了“光”字。 改過之後,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麵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果然,他順利地考上了這所高等小學堂,後來又被保送到日本官費留學,最終成了著名的地質科學家。

巧合的是,他的獨生女兒也是在14歲時,因為報考改的名。李四光的女兒原名叫李熙芝,這是李四光按照李氏家譜“熙”字輩給女兒起的名。李熙芝自幼聰慧,學習成績突出。抗戰時期,她隨父母來到桂林,當時她正上初三。桂林的初中似乎很難滿足她的求知欲,於是她決定提前報考高中,但按當時的規定,沒畢業的學生是不能報考的。怎麼辦呢?她靈機一動,決定換一個名字報名。於是,她用了母親名字的諧音,給自己改名為“李林”。結果,她不僅順利報了名,而且以優秀的成績被錄取,最後也成了著名的科學家。李四光一家,他、女兒李林和女婿鄒承魯都是中科院院士,又都是全國政協委員,這在中國是不多見的。

12.錢玄同為何多次改名

原子能專家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是我國近代頗具影響力的學者、語言文字學家,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

錢玄同祖籍浙江吳興(今湖州市),原名師黃,字德潛。1904年,他17歲時,第一次對清朝初期的音韻學家劉獻廷“造新字”的學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心在他的基礎上,將中國文字學的研究工作發揚光大,而且為了表示對劉獻廷的崇拜和從事文字學研究的決心,他將自己的字改為“掇獻”,取意“欲掇拾劉獻廷墜緒”。後來,錢玄同去了日本留學。在東京,他受到民族革命思想的影響,並在章太炎的介紹下,加入了同盟會。在這期間,他曾為自己取過一個號叫“漢一”,後又改為“錢夏”。《說文解字》上說:“夏,中國之人也。”這與他曾取過的“漢一”之號意思相同,表示自己是堂堂正正的華夏子孫。

“五四”時期,錢玄同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複古轉為反複古,徹底否定封建文化,而且表現的十分激烈,他曾說:“兩千年來用漢字寫的書籍都一無是處,”“兩千年來的國粹無一是處,”“要祛驅三綱五常的奴隸道德,當然以廢孔學為唯一之辦法。”並說:“共和與孔經是絕對不能並存的。”與此相應,他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疑古”,後更名“玄同”。“疑古”本是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史通》中的篇名,他使用這一別號是表示要“用曆史的眼光來研究批判一切古籍。”當時,他為別人題字署名用的就是“疑古玄同”。他還用“疑古”的諧音衍化出夷罟、逸穀、怡穀、憶菰等。

抗戰時期,錢玄同在北平師範大學任國文係主任。北平淪陷時,因體弱多病沒能隨校西遷,此時,他恢複了舊名錢夏,就是為了表示自己是華夏子孫,絕不做順民,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

錢玄同還有兩個外號十分有趣,一個是“爬來爬去”,另一個是“金心異”。“爬來爬去”的外號是魯迅和許壽棠給他起的。這是因為他在東京聽章太炎講課時,總是坐不住,談話時喜歡指手畫腳,像是在坐席上爬動。

“金心異”則是小說家林紓為他起的。林紓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屬於守舊派。他對當時在北大任教的陳獨秀、胡適和錢玄同反對舊禮教、舊文化的言行非常不滿,他要求北大校長蔡元培撤換他們三人,在遭到拒絕後,他便寫了小說《荊生》來借題謾罵泄憤。在小說中,他用田必美影射陳獨秀,用狄莫影射胡適,用金心異影射錢玄同。錢玄同也因此有了“金心異”這個外號。魯迅曾經多次借用這個外號稱呼錢玄同,這自然是反林紓之意而用之,魯迅曾熱情地稱讚他是“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

13.錢三強的名字本是同學給他起的一個綽號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著名原子能專家錢三強的名字,來自於他上學期間同學為他起的一個綽號。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他在孔德學校上高年級時,交了兩個最要好的朋友,一個是著名作家周作人的兒子,名叫周豐一,周豐一聰明機敏,活潑好動,有些頑皮。另一個好朋友名叫李誌中,李誌中性格文靜、文質彬彬,文采出眾,喜歡寫詩,同學譽稱他為“詩人”。

他們三人中,李誌中年齡最大,個也最高,但身體瘦弱,排在第一,屬老大,錢秉穹在三人中年齡最小,個也最矮,但身體結實,非常強壯,排在第三,屬老三。風趣而又調皮的周豐一,靈機一動,想到了兩個綽號,一個叫“大弱”,送給了李誌中,一個叫“三強”,送給了錢秉穹,兩人也都大度,沒有責怪他,反而樂意地接受了。後來他們之間就這樣稱呼開了,有時相互寫信也這樣署名。

有一段時間,錢秉穹的母親生病了,他經常請假在家照顧母親,李誌中和周豐一怕他落下的功課太多,便經常登門或寫信通報學校授課情況。有一次,李誌中給錢秉穹寫信,開頭對他的稱呼就是“三強”,信末自己的署名則是“大弱”。後來,這封信被秉穹的父親錢玄同看到了。錢玄同是當時著名的學者,語言文字學家,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對新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當他看到兒子這封信時,好奇地問,信頭和信尾所用的“三強”和“大弱”是什麼意思。秉穹便將這兩個綽號的來曆講給父親聽,錢玄同聽完後,笑了笑,走了。

過了幾天,有一次吃過晚飯之後,錢玄同把秉穹叫進他的書房,很認真地和他談起“三強”這個綽號。他問兒子,你覺得“三強”這個名字怎麼樣?兒子說:“那不是我的名字,是同學之間瞎叫的外號。”錢玄同卻說:“依我看‘三強’這個名字意思不錯,可以解釋為德、智、體都爭取進步。你願不願意把名字改為‘三強’?”秉穹一直很敬佩自己的父親,父親是語言文字學家,知識淵博,既然父親認為這個名字好,自己當然沒有意見,就說:“隻要父親覺得合適,我沒有意見。”於是,錢玄同便正式為兒子改名“錢三強”。隨後,錢玄同又將小兒子錢秉充的名字改為錢德充。他還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每個人的名字本隻是一個符號。我過去給你們起名時,過分講究文字音韻,其實不實用。老大秉雄的名字,就不必改了,秉穹、秉充改一改,以免讀音相近造成不便,秉穹改為‘三強’,這是他同學叫出來的,我認為意思還不錯,既符合現代進步潮流,也是父母所期望的。秉充可以隻改一個字,就叫‘德充’。”

錢玄同為兒子改名的消息傳出之後,立即成了新聞。最積極宣傳這一新聞的是周豐一,他為自己給錢秉穹起的綽號能被大學者采用而感到自豪。所以,無論他什麼時候見到秉穹,有事無事,都要大呼一聲“錢三強”。

14.兩個有趣的改名故事

我國有位著名的剪影藝人叫張鬥奇,人送外號“神剪子”,他能在半分鍾內剪出一張惟妙惟肖的人頭側影,並能不加思索,隨心所欲地剪出各種人物和圖案來,而且剪什麼像什麼,人們都稱他是位奇才。於是有人想到他的名字“鬥奇”是否就與他的奇才有聯係。

說起這個名字,這位藝人講述了他幾次改名的故事。他原來的名字叫張龍泉,這個名字是一位算命先生給他起的。他出生後,因為是長子,爺爺便請了一位算命先生給他看相,算命先生說他命中缺水,於是給他起了這個充滿水氣的名字。但這個名字並沒給他帶來吉利,他經常生病,人也長得又幹又瘦,爺爺心疼孫子,便又找了個算命先生重新給他看相,這位算命先生一看他的手心,便說“張龍泉”這個名字不吉祥,水太多了,水多了就會淹死人。於是爺爺和他父親商量,又將他改名為“張大業”,心想這個名字可好啦,祝願孩子以後可以創立大業,過上好日子。沒想這個名字也帶來了麻煩,“張大業”和“張大爺”諧音,上學時,同學們都不願意叫他這個名字,有時同學在家門口喊他的名字,他爺爺就出來了。後來,他自己改了個名字叫“鬥奇”,意思是隻要奮鬥就能出現奇跡。他也以此為座右銘。他的剪影藝術,就是靠著他不懈地奮鬥而創造出來的奇跡,應了他名字的含意。

另外有一個登在《女友》雜誌上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姓目的女同誌,因為出生在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父母一高興便給她起名為“星星”。這個名字,小時候叫起來還很親切。但一上學,和姓連在一起叫麻煩就來了,“目星星”就被同學戲稱為“母猩猩”了。後來,她想改名,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沒敢隨便改。接著便是插隊下鄉,招工返城,但她因家庭問題,又屢不被召,很晚才回到城裏,以後在工作婚姻方麵又屢遭坎坷。這時,她想到了自己這個別扭的名字。心想改改名字,也許會一切順利的。於是她改名為“目長青”,但改名後不久,她母親就因病住院動了手術,她想這可能是改的這個名字不吉利帶的。於是,她又重新改了個名叫“目長榮”,希望給自己和父母帶來榮耀。當時,她正在辦理出國手續,沒想到她用剛剛啟用的新名辦的經濟擔保書剛寄到手就被偷走了。於是她又與這個新名字聯係起來了。

一天,有人送給她一本名為《姓名學》的書。書上說,一個人名字筆劃的數目,能決定這個人一生命運的吉凶。她查了一下原來名字“目星星”的筆劃,與書上所列的內容一對照,還真靈,完全與自己的經曆相符。於是,她決定按書上所列的理想筆劃重新為自己取一個吉利的名字,以改變自己下半生的命運,經過反複地查對和推敲,她選中了“祓皺”這個名字。“祓”讀“福”音,是驅逐邪氣的意思,“皺”讀“鼓”音,是鼓舞人向上的意思。“目”和“祓”組合的筆劃含意為福壽財,“祓”和“鼓”組合的筆劃含意為白手起家,財源廣進。“目祓皺”三個字組合的筆劃含義是有藝術才能、努力向上。如此鼓舞人心的含義,使她對這個新名字充滿了喜悅和自豪感。

但令她沒想到的是麻煩很快就來了。一天,有位同事給她打電話,開口便說:“目拔皮你好啊!”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任她反複地為人們解釋,“祓”讀“福”,“皺”讀“鼓”,還是有人開玩笑地叫她“目拔皮”,弄得她哭笑不得。她真不知道自己該起一個什麼名好了。

15.有一個改姓換名的皇帝

曆史上,皇帝改姓意味著改朝換代,但在五代十國時,有一個皇帝登基後便改姓換名,徹底換了一個新名。這個皇帝就是南唐的開國君主徐知誥。

徐知誥登基稱帝後的第三年,突然將名字改為李異,做了皇帝為什麼要改姓換名呢?這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原來,徐知誥本是唐代宗室的後裔。其父李榮,世居徐州,喜歡與和尚在一起誦經念佛,他給兒子起了個名字叫彭奴。因徐州古稱彭城,故起此名。在彭奴七八歲時,李榮夫婦相繼去世,小彭奴便跟隨伯父李球生活,雖然伯父很疼愛他,可小彭奴遇此變故,變得十分憂傷和悲痛,經常鬧著要到開元寺出家當和尚,伯父拗他不過,隻好花錢,請長老照顧,讓彭奴到開元寺當掛名和尚,隻穿袈裟,不剃頭,不受戒,平時和和尚一起誦經念佛,過一段時間再回家住一陣。開元寺長老很同情和喜愛小彭奴,便同意了。

這樣,小彭奴便進了開元寺。一天,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路經開元寺,看到小彭奴相貌堂堂,很是機靈,便決定收他為養子。李球知道後,便對小彭奴說,有朝一日有了機會,不要忘了恢複李姓。小彭奴牢牢記住了伯父的話。沒有預料到的是,楊行密收小彭奴為養子遭到了他幾個兒子的強烈反對。楊行密無奈,隻得將彭奴送給他手下的大將徐溫作養子。徐溫收養後,將他的名字改為徐知誥。徐知誥在徐溫的培養下逐漸長大成人,很受徐溫器重。後來,楊行密做了吳國國王,徐溫出任丞相,徐知誥也受到重用,被派往金陵訓練水軍,並擔任金陵刺史。徐溫死後,他被封為齊王。此時的徐知誥已羽翼豐滿,實權在握。937年,他廢掉了吳王楊溥,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大齊。徐知誥稱帝後,想起當年伯父對他的囑咐,認為恢複自己本姓的時機到了,於是恢複李姓,改名為異,並改用先人的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南唐於975年被北宋所滅,其末代皇帝就是那個善寫詩詞的後主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