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重視稀科,故有間苗習俗。《農政全書》曰:“棉之幹長數尺,枝間數尺,子百顆,畝收二三石,其本性也”,如果過於密植,則“苗長不作蓓蕾,花開不作子,一也;開花結子,雨後鬱蒸,一時墮落,二也;行根淺近,不能風與旱,三也;結子暗蛀,四也。”
肥壅,“凡種棉,於清明前先下壅,或糞,或灰,或豆餅,或生泥,多寡量田肥瘠。”
明代麻的種植已較普遍,即使像福建壽寧這樣的山區縣,也有種麻之俗。馮夢龍《壽寧待誌·風俗》記曰:“壽民力本務農,山無曠土。近得種苧之利,走龍泉、慶元、雲和之境如鶩,苧山亦曰麻山,一年三熟謂之三季。富者買山,貧者為傭,中人則自力其地。力薄則指苧稱貸,熟而償之。懷妻子者,鬻苧則一歸,歸日必聯袂同行,備不良也。冬削草畢,逼歲還家。凡完糧、結訟,必俟苧熟,荒則否。”
6.扡插育苗之俗流行
明末番薯引進我國後,幾種育苗扡插法大半已具有。當時番薯的育苗法有“養苗地”法,“養苗地宜鬆,耕過後須起町高四五寸。春分後,取薯種斜置町內,
發土薄蓋,縱橫相去尺許,半月即發芽。日漸延蔓,蔓長一丈或五六尺,割七八寸為一莖,勿割盡,留半寸許,當割處複發,生生不息。”《金薯傳習錄》,引《海外新傳七則》。老蔓育苗法:“若養蔓作苗,須用稍長尺許(老蔓),密密豎栽,如養蔥韭法。畏霜畏寒,冬月以土蓋之。亦有取近根老蔓,陰幹收溫暖處,次年亦萌發。”切塊直播育苗法:春分後切塊在大田內直接將薯種下種,“每株相去數尺,俟蔓生盛長,剪其另插他處,即生,與原種不異”。種時“每株居畝中,橫相去二三尺,縱相去六七尺,以便延蔓壅節”。等各節生根後,就從“連綴處剪斷之,令各成根,苗不致分力,此最要法。”徐光名:《農政全書·樹藝》。
番薯的插苗方法,有斜插法,《海外新傳七則》等五則曰:“町寬二尺許,高五六寸,將莖插町心,約以七分在町內,三分在町外。町內者結實,町外者滋蔓,每莖相去一尺餘”;直插法,《群芳譜》載曰:“俟蔓生既盛,苗長一丈,留二尺作老根,餘剪三葉為一段插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大約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即又生薯”。波狀插法,《農政全書》曰:將苗莖去掉嫩頭數寸,“兩端埋入各三四寸,中以土撥壓之,數日延蔓矣。”
苧麻育苗則有掘根分栽法,《農政全書》曰:今安慶、建寧諸處亦多掘根分栽。徐光名:《農政全書·蠶桑廣類》。壓條法:“無種子者亦如壓條栽桑,趣(促)易成速效而已”,“今年壓條,來年成苧。”徐光名:《農政全書·蠶桑廣類》。
甘蔗常用側芽繁殖法,《天工開物·甘嗜》曰:“凡種荻蔗,冬初霜將至,將蔗砍伐去炒與根,埋藏土內,雨水前五六日,天色晴明,即開出,去外殼,砍斷約五六寸長,以兩個節為率,密布地上,微以土掩之,頭尾相枕,若魚鱗然。而芽平放,不得一上一下,致芽向土難發。”
7.農事重節候
在明代漢族各地區的農事耕作活動中,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具有主要的指導作用。人們通過節候、氣象、雨雪、霜期、地溫、濕度等各種生態、物象的變化來掌握農時,指導生產,如當時流傳於江南的“二十四節氣謠”曰:“立春陽氣轉,雨水落無斷;驚蟄雷打聲,春分雨水幹;清明吐麥穗,穀雨浸種忙;立夏鵝毛住,小滿打麥子;芒種萬物播,夏至黃梅做;小暑忙耘田,大暑三伏天;立秋收早秋,處暑雨似金;白露白茫茫,秋分秋秀齊;寒露育青秋,霜降一齊倒;立冬下麥子,小雪農家閑;大雪罱河泥,冬至河封嚴;大寒辦年貨,小寒過大年。”明代廣大農村,百姓將節候知識應用於農事耕作,特別是在作物的田間管理方麵,形成了一套較有規律的農事生產習俗。對此,《沈氏農書》有詳盡的記載,如:“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下”之類。
另有占候之俗,根據物候之變卜水旱災祥。萬曆《慈利縣誌》記載了明代湖南慈利縣一帶農民的占候之諺如:“雨打上元燈,早禾一束稿”,“立夏不下,高田莫耙”等。
不僅是在稻麥糧食作物,而且在蔬菜作物的耕作種植和管理方麵,明代漢族地區民間也已形成了一整套對各類蔬菜播種、收獲的農時、土肥管理、耕作技術、施肥技巧、病蟲害防治等方麵的習俗,明人鄺璠的《便民圖纂》一書對此有真實的記錄,如:“芥菜八月撒種,九月治畦分栽,糞水煩灌”之類。
8.農具改進
到明代,農會是在宋、元發展的基礎上有所改進,明中葉以後,鋤、鍬、鐮等小農具一般采用“生鐵淋口”方法製作,俗稱“擦生”。其法,據《天工開物》卷十“錘鍛”中說:“凡治地生物,用鋤、鎛之屬。熟鐵鍛成,熔化生鐵淋口,入水淬犍,即成剛勁。每鍬、鋤重一片者,淋生鐵三錢為率,少則不堅,多則過剛而折”。經過擦生的農具,耐磨性好、鋒刃快、經久耐用。
代耕架大約創始於唐代,到明代才有較大發展。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李衍總督陝西,正好遇到連年旱災,耕牛嚴重缺乏,農業生產無法進行,於是他“取牛耕之耒耜,反觀索玩,量為增損,易其機發”,製成5種“木牛”。分別稱之為“坐犁”、“推犁”、“抬犁”“抗犁”、“肩犁”。這些犁,使用人力二至三人,每天可耕地三、四畝,且適應山丘、水田和平地等不同的耕作條件。使用者反映:“此具,其工省,其機巧,用力且均,易於舉止,且不拘男婦,可更相代耕。”談遷:《棗林雜俎》。嘉靖二十三年(1544),歐陽必進在鄖陽府(今湖北鄖縣一帶)也組織能工巧匠“仿唐王方翼遺製,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百姓賴焉”。同治《鄖陽府誌》。據王徵《新製諸器圖說》所載,“代耕架”就是在田地的兩頭各設立一個人字形的木架,每個木架各裝一個轆轤,在轆轤中段纏以繩索,索中間結一小鐵環,環與犁上曳鉤,能連脫自如。轆轤兩頭安上十字交叉的橛木,手板橛木,犁自行動。操作時三個人合作,田地兩頭耕架各一人,交遞相換;一個扶犁,使之一來一往。其功效“一人一手之力,足抵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