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太湖地區是明代蠶桑業最為興盛的地區,積累有一整套“傳者始而驚、中而疑、終而信”的生產習俗。據明人朱國禎的《湧幢小品》記載,蠶農養蠶,一般要經過“護種”、攤鳥、蠶薦、葉墩、看火、初眠、出火、大起、登簇、貼巧、冒山、炙山、亮山、除托、落山等生產階段,每一階段又有一定的習俗成規。明時江南地區育蠶喜用桑皮厚紙承粘蠶種,俗稱“蠶紙”。貯藏蠶紙,民間有許多禁忌。《天工開物·乃服》載曰:“凡蠶紙用竹木四條為方架,高懸透風避日梁枋之上,其下忌桐油、煙煤火氣。冬月忌雪映,一映即空。遇大雪下時,即忙收貯;明日雪過,依然懸掛,直待臘月浴藏。”

浴藏,又稱過浴,多於臘月十二日舉行,意在淘汰劣種,並兼消毒。《天工開物》又載:“凡蠶用浴法,唯嘉湖兩郡。湖多用天露、石灰,嘉多用鹽鹵水。每蠶紙一張,用鹽包走出鹵水二升,摻水浸於盂內,紙浮其麵。逢臘月十二即浸浴,至二十四日,計十二日,周即漉起,用微火烘幹。從此珍重箱匣中,半點風濕不受,直待清明抱產。其天露浴者,時日相同。以篾盤盛紙,攤開屋上,四隅小石鎮壓,任從霜雪、風雨、雷電,滿十二日方收。珍重待時如前法。蓋低種經浴,則自死不出,不費葉故。”

明代養蠶已有品種雜交之俗,培育出了許多新的優良品種。“炙箔”術之事以流行。明萬曆年間出版的《便民圖纂》載有一幅方格簇圖,將蠶簇做成了大小均等的方格;蠶作繭時,一繭隻占一格;使所有繭子基本上大小相仿,就提高了繭的質量。炙箔術始見於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是提高蠶絲質量的重要措施。工藝要點是:蠶上簇後設炭火微烘,使蠶絲隨吐隨幹,《天工開物》卷二謂之“出口幹”。

養蠶多禁忌,黃省曾《農圃四書·蠶經》雲:“蠶不可受油鑊氣、煤氣,不可焚香,亦不可佩香,否則焦黃而死;不可入生人,否則遊走而不安箝;蠶室不可食薑暨蠶豆;上簇無火,繰必不爭;蠶婦之手不可擷苦菜,否則令蠶青爛。”因此,蠶鄉“四月為蠶月,凡官府勾攝征收,裏巷往來慶吊,皆罷不行,謂之蠶禁。”

蠶家信神,多奉馬頭娘,日常供奉、四時祭拜之外,尚要燎火以娛,嘉興謂“燒田蠶”,萬曆《嘉興府誌》曰:“元夕前,多人束木末,燎以祈年,曰燒田蠶”;湖州稱“照田蠶”,《湖州府誌》曰:“各村歲晚以竹葦雜他草木束炬,舉火燃之,名曰`照田蠶,謂宜耕種育蠶之事”;蘇州也稱“照田蠶”,高啟《照田蠶詞序》曰:“吳俗,除夜田間燃高炬,謂之照田蠶。”

此外,湖州等地還要於清明龍舟競渡,以娛樂蠶神,《浙江通誌》載曰:湖州“清明,居民各棹彩舟於溪上為競渡,謂宜田蠶”;湖北蘄州臘日有跳儺,問蠶桑收成之俗,顧景星《蘄州誌》載曰: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有跳儺之俗,中有“騎細馬,白麵黃彩,如俠少年者,曰馬二郎,男女羅拜,蠶桑疾病皆祈問焉。”浙江金華則要於臘月二十五日吃“蠶花粥”,以利養蠶,《永康縣誌》曰:“十二月二十五日:謂之年頭禁,是日不出財,以赤豆和米煮粥,曰蠶花粥,食之,利養蠶也。”

2.畜禽名種增多

明代,我國家畜家禽著名的品種已不少,如馬有蒙古馬、西寧馬、伊犁馬、三河馬、焉耆馬、建昌馬、烏蒙馬、水西馬等,牛有秦川牛、南陽牛,羊有湖羊、洮羊、蒙古羊、同羊、封羊。至於豬種,《本草綱目·豕》曰:“生青、兗、徐、淮者耳大”,乃指華北大耳型豬種;“生江南者耳小”,乃係華南小耳型豬種。著名豬種秋禺豬和陸川豬。陸川豬“白而極肥”。易熟易肥,能耐粗飼,繁殖力的抗病力都較強,雞有遼陽雞、矮雞、文昌雞、泰和雞、長鳴雞、壽光雞、九斤黃、狼山雞等。“九斤黃”足、喙、毛全呈黃色,所以也稱“三黃雞”。《戒庵老人漫筆》曰:“嘉定、南翔、羅店出三黃雞,嘴、足、皮行純全者佳,重數斤,能治疾”。有鳳頭鴨、番鴨、北京鴨和淮鴨等。在家禽家畜飼養方麵,明代出現了利用精料,促使塚禽快速肥育的方法。“棧雞易肥法”,《便民圖纂·牧養類》載曰:“以油和麵撚成指尖大塊,日與數十枚食之。又以做成硬飯,同土硫磺研細,每次用半錢許同飯拌勻喂數日即肥”。又有“棧鵝易肥法”,其法和棧雞相似,但須用磚蓋成小屋,“放鵝在內,勿令轉側。門以木棒簽定,隻令出頭吃食,日喂三、四次,夜多與食,勿令住口。如此五日必肥”。棧雞法和棧鵝法在清時發展成為填鴨法。

3.家魚混養習俗普遍流行

明代,淡水養魚技術有較大發展。經過長期的篩選、淘汰,形成了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其養殖,已普及於江南各省。家魚混養之俗出現在宋代,到明代混養的已普遍流行。《廣誌繹·江南諸省》載曰:吳越養魚,“入池當夾草魚養之,草魚食草,鰱魚則食草魚之矢(屎),鰱食矢而近其尾,則草魚畏癢而遊,草遊,鰱又隨覓之。凡魚遊則尾動,定則否,故鰱、草兩相逐而易肥”。《農政全書·牧養》指出掃羊糞於魚池中“以飼草魚,而草魚之糞,又可飼鰱魚,如是可省人工打草”。家魚混養的比例指《農政全書》記載,當時的習俗是“每池鰱六百,(草魚)二百,每日以水荇帶草喂之”。

明以來,福建省的福州、連江、福寧、霞浦,廣東的東莞、新安、番禺、潮州,工的溫州等地都已出現貝類養殖之俗。所養的貝養有鱩、蚶、蟶、蠔等。在福建,養蟶的場所叫“蟶田”、“蟶蕩”何喬遠:《閩書》。;在廣東養蠔的稱為“蠔田”,養鱩的稱為“鱩塘”屈大均:《廣東新語》。;在浙東養蚶的田叫“蚶田”李自珍:《本草綱目·魁蛤》。養殖蠔蠣方法有植竹養蠣和投石養蠔等,植竹養礪,“漁者於淺海處植竹扈,竹入水果累而生,斫取之名曰竹蠣。”《雨航雜錄》卷下。投石種蠔,《廣東新語》曰:“東莞、新安有蠔田,與龍穴洲相近,以石燒紅散投之,蠔生其上,取石得蠔。仍燒紅石投海中,歲凡兩投兩取。”並用海塗養魚之俗,黃省曾《養魚經》曰:“鯔魚,鬆之人於潮泥地鑿池,仲春,潮水中捕盈寸者養之,秋而盈尺,腹背皆腴,為池魚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