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元代就使用了腳踏式三錠棉紡車,明代在沿用這一機械的同時,還發明出了四錠、五錠棉紡車。《物理小識》卷六“紡車”條說:“有紡雙縷者,有一手勾三線者。用天車者,鬆江、徽(州)、池(州)、台州、九江皆能之。”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五“蠶桑廣類”載曰:“紡車容三繀,今吳下猶用之,間有用四繀者,江西樂安至容五繀”。“四繀”、“五繀”紡車的使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明代通常使用的繅絲是兩人操作的腳踏式機械,此外還使用過一人執惱火爨(煮繭),二人專打絲頭,二人主繅,五人共作的繅絲車。並有“出水幹”之俗,《天工開物》卷二“治絲”條曰“治絲登車時,用炭火四五兩,盆盛,去車關(即絲紝角)五寸許。運轉如風時,轉轉火意照幹,是曰出水幹也(若晴光又風色,則不用火)。”這樣,生絲隨繅隨幹,絲質既柔軟堅韌,又白淨晶瑩,同時也避免了蠶絲彼此粘結。

明代絲織機,《天工開物》卷二《乃服·腰機式》曰:“凡織杭西、羅地等絹,輕、素等綢,銀條、巾、帽等紗,不必用花機,隻用小機。織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尻之上,故名腰機。”(圖7)還有改機,張瀚《鬆窗夢語》曰:“明弘治間有林洪者,工杼柚。謂吳中多重錦,閩織不逮。遂改段(緞)機為四層,故名改機。”還有五層經絲的花機,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二《乃服·機式》曰:“凡花機,通身度長一丈六尺,隆起花樓,中托衢盤,下垂衢腳(原注:水磨竹棍為之,計一千八百根)。對花樓下掘坑二尺許,以藏衢腳(原注:地氣濕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坐立花樓架木上。機末以的杠卷絲,中用疊助木兩枝,直穿二木,約四尺長,其尖插於筘兩頭,疊助,織紗羅者視織綾綃者減輕十餘斤方妙。其素羅不起花紋,與軟紗綾絹踏成良、梅小花者,視素羅隻加桄二扇,一人踏織自成,不用提花之人閑不住花樓,亦不設衢盤與衢腳也。其機式兩接,前一接平安,自花樓向身一接斜倚低下尺許,則疊助力雄。若織包頭細軟,則另為均平不斜之機。坐處鬥二腳,以其絲微細,防遏疊助之力也。”

明代紡織品種類較多,《天水冰山錄》所記嚴嵩府上各色衣服有織金妝花、絹、羅、紗、入機絨和絲布衣、宋錦刻絲衣、蟒葛衣、灑線裙等。明刊《大藏經》則載有妝花緞、妝花紗、實地紗、亮地紗、暗花緞、暗花絲絨、織金棉和花綾等,可見當時紡織品種類之多。

2.陶瓷業崇奉多神

陶瓷業為陶作,明代劉田所產之青瓷甚為著名,其製作、燒製過程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操作規程:“泥則取於室之近地”,“油則取諸山中,蓄木葉燒煉成灰,並白石未澄取細者,合而為油。大率取泥是細,合油是精。匠作先以鈞運成器,或模範成形。候泥幹則醮油塗飾,用泥筒盛之,置諸窯內,端正排空,以柴筱日夜燒變,候火色紅焰無煙,即以泥封閉火門,火氣絕而後便啟。凡綠豆色瑩,淨天瑕者為上,生菜色在次之。”明代陶作,所祀之行業神,有案可稽者有童賓、趙慨、蔣知四、華光、範蠡、土地神、火神、碗神、章氏兄弟、伯靈翁、金火聖母、堯帝、舜帝、陶正等。其中又以著名產瓷地江西景德鎮的祭祀陶神風習,最為典型(圖9)。明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譚》中曾記載當時陶作祭祀陶神盛況:“萬杵之戶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所供奉的行業神有董賓、趙慨、蔣知四、華光等。童賓又稱廣利窯神、風火仙師、陶神、火神等,是陶瓷業尊奉的祖師神。據乾隆《浮梁縣誌》記載,景德鎮禦窯廠署內,自明代以來便建有風火神廟,供奉童賓,“窯民奉祀維謹,酬獻無虛日,甚至俳優奏技數部,簇於一場。”乾隆:《浮梁縣誌》卷五《物產誌·陶政》。

五、商業風俗

明初,俗以農耕為本,工商為末,風俗渾厚敦樸。迨至中葉,風氣有變,民間漸趨”崇末輕本”,紛紛改農從商,棄農習技,萬曆《歙誌·貨殖》雲:“傳雲: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而今則一切反是。”此風幾遍全國。

蘇州,“人生十七八即挾資出商,楚衛齊魯靡遠不到,有數年不歸。”王鏊:《震澤編》卷三。山西平陰,其民“每挾貲走四方,所至多流寓其間,雖山陬海涯皆有邑人。”萬曆《沃史·風俗》。陝西富平,“地沃豐收,又兼木棉布絲之利,人十九商賈,故富室獨多。”嘉靖《耀州誌》卷四。浙江寧紹,“競賈販錐刀之利,大半食於利。”顧炎武:《肇域誌·浙江》。安徽徽州,“俗多行賈,輻輳四方之美好,以為奇快,歙為甚”湯尹賓:《睡庵集》卷二三。;“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賣就食他郡者常十九。”嘉靖《徽州府誌》卷八。山東、河北、江西、廣東等地,經商之風同此興盛,風俗為之一變。

1.店鋪集中列肆

明初北京店鋪,大多集中列肆,俗稱“廊房”。明末清初查慎行《人海記》載:“永樂初,北京四門,鍾鼓樓等處,各蓋鋪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總謂之廊房。”

中葉以後,都城北京始有“古董行”,清初花村看行待者《談往》謂:古董行所售多係“商彝周鼎,秦鏡漢匜、晉書唐畫,宋元以下物不足貴。”並有書肆,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曰:“燕中書肆,多在大明門後,及禮部門外拱宸門西。每會試舉子,則書肆列於場前;歲朝後三日,則移於燈市;朔望並下浣五日,則徙於城隍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