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飾習俗

明朝服飾,例有定製,官民士庶,不得僭用,違者約之以刑律。因此,明初服飾,“人遵畫一之法”,“自職官大僚而下至於生員,俱戴四角方巾,服各色花素綢紗綾羅道袍。其華而稚重者,冬用大絨繭綢,夏用細葛,庶民莫敢效也;其樸素者,冬用紫花細布或白布為袍,隸人不敢擬也。其市井富民亦有服紗綢綾羅者,然色必青黑,不敢從新豔也。”範濂:《雲間據目抄》卷二。其風貌,大體拘謹、守成、儉約。

嘉靖以後,其製漸弛,服飾方麵的越禮犯份,日趨增多。向被尊為人君象征的龍紋,嘉靖末年已成吳地百姓之常服紋飾;龔煒:《巢林筆談》卷五。教坊司樂工,明初限戴青萬字巾或綠頭巾,嘉靖以後卻堂而皇之地仿效士大夫,衣繪禽鳥,穿戴“與朝臣無異”。

迨至萬曆,“服舍違式,婚宴無節,白屋之家,侈僭無忌”《明會典》。已成舉國之俗。明製:“庶民妻女用袍衫止黑、紫、桃花及諸淺淡顏色,其大紅、青、黃色悉禁勿用。”葉夢珠:《閱世編》卷八。萬曆後,江浙小康之家“非大紅繡衣不服”,大戶婢女“非大紅裏衣不華”;江西贛州,“不分貴賤,不論賢愚,戴方巾、被花繡、躡履,黃裝銀頂”;都城北京,“婦人尚炫服之飾,遇有吉席,乘轎,衣大紅蟒衣”。服飾習俗一改明初守禮、儉樸之風,而呈現絢麗多姿之風采。如服裝用料,據範濂《雲間據目抄》載曰:“初尚宋錦,後尚唐錦、漢錦、晉錦,今皆用千鍾粟倭錦、芙蓉錦”,“視漢唐諸錦皆稱厭物矣”;婦女發髻,“隆慶初年皆尚扁圓,自後翻出尖頂髻、鵝膽心髻,漸見長圓”,時而又“梳頭如男人直羅,不用分發鬢髻,髻皆後垂,又名墮馬髻”,真是日新月異。難怪有人歎曰:“富家子弟以服飾為炫耀,逮輿隸亦穿綢緞,侈靡甚矣!”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一。

由拘謹守成、儉約樸素,到靡奢侈華、追求時髦,明代漢族社會的服飾習俗,前後判然。

1.官員服製複唐宋古製

明代官員的製服基本恢複了漢族社會的傳統製式,較多地體現出唐宋古製。當時文武官員的冠服有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等。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公冠八梁,加籠中貂蟬,立筆,前後玉蟬;侯七梁冠,籠中貂蟬,立筆,前後金蟬;伯同侯,前後玳瑁蟬,都插以雉尾;駙馬同侯,但不插雉尾。衣用赤羅衣,白紗中單、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革帶佩綬,白襪黑履。明代官員一品至九品,俱戴“忠靖冠”。“忠靖冠”,鐵絲為框,外蒙烏紗,冠後豎兩翅,俗稱“山”,正前方隆起,以金線壓出山梁。官員品級以冠上梁數為差。一品七梁冠,不用籠中貂蟬,玉革帶加玉佩,綬用四色織成花錦,下結青絲網玉環;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品、七品二梁冠;八品、九品一梁冠(圖14)。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製時官員須服用朝服。嘉靖七年(1528年)時,曾將此製有更定,但無大的損益。唯錦衣衛堂上官服大紅蟒衣、飛魚服,戴烏紗帽,束鸞帶(圖15)。

祭服: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一品至九品官員的祭服為: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皂領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並規定文武官員分獻陪祀時服暖和祭服。若在家用祭服時,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領,四品以下去佩綬。文武官員祭太廟、社稷時則服大紅便服。

公服,據洪武二十六年定製,衣用盤領右衽袍,袖寬3尺。材料用紵絲,或者紗羅絹。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的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袍的花紋以花徑大小分別品級,如一品用大獨科花,徑五寸;以下以次遞減其,八品以下則無花紋。首戴襆頭,漆紗為之,旁二等展角各長1尺2寸。腰帶,一品用花或素的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用烏角。革呈用青革,仍垂撻尾於下,著皂靴。凡每日早晚朝奏事、侍班、謝恩、見辭時服之。後改定朔望朝時用之。其餘常朝時則用便服,公、侯、駙馬、伯的服飾等與一品同。

常服,明朝官員常朝視事(即在本館署內處理公務),則穿常服。洪武三年(1370年)定製,官員凡常朝視事用烏紗帽,團領衫束帶。一品用玉帶,二品花犀,三品金鈒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品、七品素銀,八品、九品烏角,公、侯、伯、駙馬與一品相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製,常服用補子分別品級高貴:公、侯、伯、駙馬用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雲雁,五品用白鷳,六品用鷺鷥,七品用鸂,八品用黃鸝,九品用鵪鶉,雜職用練鵲,風憲官(即法官)用獬;武官一品、二品用獅子,三品、四品用虎豹,五品用熊羆,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由於勳爵品官日常用常服,所以明代人說:“國朝服色以補為別”謝肇淛:《五雜俎》卷十二。可見用補子花樣以示等第,是明代官服的重要特點之一。

禦內太監則戴“剛義帽”和“平巾”。剛義帽“以絲竹作胎,真青縐紗蒙之,自奉禦至太監皆戴之”;平巾,“長隨內史小火者戴之,製如官帽而無後山,然有羅幅垂於後,長尺餘,俗所謂紗帽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