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明代對於文武官員服飾的樣式、尺寸、衣料、帽頂、繡樣、色彩、乃至鞋履都有嚴格的製度規定。明王朝統治者就是通過各種官員不同的色彩、線條、圖案、花紋的服飾,來顯示官序的高下,以便“貴賤之別,望而知之。”
2.庶民服飾始儉終華
洪武初年定庶人婚嫁,準服用九品冠服;又取六瓣瓜拉帽(即後世的“瓜皮帽”)象意“六合一統”,為庶民戴用;但不準許用頂。後又頒示十三布政使司,庶民“皆裹網巾”。洪武三年,明政府定常
平定巾服製,並“複製四方平定巾,頒行天下”,改用四帶巾為四方平定巾。後來,規定庶民穿雜色盤領衣,不許用黃;庶民即使身為鄉中正、副鄉約,仍不能服冠,隻許服耆老幅巾。
明代統治者對庶民服飾的規定是很嚴厲的,如洪武三年(1370年)規定穿庶民雜色盤領衣,不許用黃。還明文申禁,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繡、錦綺、紵絲、綾羅,隻許用綢絹、素紗,靴不得裁製花樣、裝飾金線。規定農民隻許用綢、紗、絹、布。若是農夫可戴鬥笠、蒲笠出入市井。老農的衣製,袖長要過手;庶人衣長,離地5寸,袖長過手6寸,袖樁廣1寸,袖口5寸。二十五年(1392年),又下令,庶民不許穿靴。除官民界限外,還有良賤之別。明代視商賈為下賤,這在服飾製度中也有體現。規定農民之家許穿綢紗絹布,而商賈之人卻隻許穿絹布,不許穿用綢、紗。並明確而嚴格的規定,如農民之家有一人為商賈,就不許家人穿綢紗。再如正德年間的一項服飾製度規定,將商賈與仆役、娼優列為一等,“國家於此亦寓重本抑末之意”何孟春:《紀錄彙編》卷一五三。;如有違製或僭越,則嚴懲不貸。
明初,朝廷規定庶民不得服冠,即使身為鄉中正、副鄉約,也隻能服老服巾,一並統一巾帽之製,其式有網巾、六合巾、四方平定巾等。網巾,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六載:“國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風,乃以絲結網,以束其發,名曰網巾。”四方平定巾,又稱四角方巾,郎瑛《七修類稿》載曰:“今裏老所戴黑漆方帽,乃楊維禎入見太祖時所戴。問曰:此巾何名?對曰:此四方平定巾也。逐頒式天下。”六合巾,俗稱瓜皮帽,以羅帛六片拚成,象意“六合統一”,市民百姓所戴。談遷《棗林雜俎》載:“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製,在四方平定巾前。”
明中葉後,庶民百姓的巾帽式樣日趨豐富,常見的有過橋中、武士巾等百餘種。過橋巾,形似橋梁。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八回曰:“才遞酒安席坐下,隻見溫秀才到了,頭戴過橋巾,身穿綠雲襖,腳穿雲履絨襪。”武士巾,光緒《華亭縣誌》引《宋府誌》曰:“明末鬆江士大夫好著縑巾,屋其上而廣之,前後施幅,武垂於肩,雜以組而紕其旁、緣其下,此武士巾也。”
此外,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一記南都服飾曰:“士大夫所戴,其名甚夥,有漢巾、晉巾、唐巾、諸葛巾、純陽巾、東坡巾、陽明巾、九華巾、玉台巾、逍遙巾、紗帽巾、華陽巾、四開巾、勇巾……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極其矣。”範濂《雲間據目抄》記江浙巾帽則有:金錢巾、素方巾、綜巾、盈紗巾、馬尾羅巾、高淳羅巾、方包巾、唐巾、褊巾,以及羅帽、紵絲帽、六板帽、瓦楞綜帽等,舉不勝舉。
明初,朝廷規定農民之家許穿綢紗絹布,商賈之家隻許穿絹布,不許穿綢紗。服裝製式基本恢複唐宋古貌。洪武二十五年,太祖又下詔,“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惟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其不應服而服者,乃罪雲。”
明代士人,一般服衫,郎瑛《七修類稿》載曰:“太祖……自命用玉色絹布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謂之襴衫。”
女服,洪武五年五月《正禮義風俗詔》曰:“民間婦女首飾衣服,尚循舊習,宜令中書省集議,冠服定製,頒行遵守,務複古典,以革舊習。”其式,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衫、襖的基本式樣,大多仿自唐宋,一般為右衽,恢複了漢族古老而悠久的服飾傳統與習俗。普通婦女的禮服,最初隻能穿紫色粗布,不準用金繡。袍衫隻能用紫、綠、桃紅等淺淡顏色,不許用大紅、鴉青和黃色,帶用藍絹布製作。明代婦女所穿的背子,其基本形式,大體與宋代相同,大多為直領、對襟、小袖。而明代婦女所服的“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據傳,它產生於元代,初係皇帝所服,後才普及到民間,到明時轉而成為一般婦女的服飾。
明代婦女下裳喜穿裙,穿褲者較少,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即使有紋飾,也不十分明顯。裙幅初用六幅,旨在遵循古儀,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即指此而言。嘉靖以後,服製漸馳,衣俗有變,士大夫中曾先後流行過“二色衣”、“程子衣”和“道袍”等。“二色衣”“自外節一層謂之蓋麵,如絏傘貼裏圓領之類;第二層謂之襯道袍;第三層曰裰領道袍,其白領以漿布為之,如玉環在項。”“程子衣”,“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道袍”則“無線道”。明末,又有陽明衣、十八學士衣、二十四節氣衣等,皆色彩豔麗,競新鬥奇,“貧者必用綢絹色衣”,“且從典肆中尋舊緞舊服翻改新製”;“稍富則絨衣巾蓋”。官民士庶,服製違式成風,衣著追求時髦,樣式數日一變,更有男子穿衣如女裝者,當時有人作詩譏曰:“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衣俗之侈汰,可見一斑。裙裾,成化時北方石流行不論男女喜穿“馬尾裙”的習俗,由朝鮮國傳入,“初服者惟富商、貴公子、歌妓而已,以後武臣多服之”,成化時,“無貴無賤,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朝官多服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