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裙式,到明末時,有“月華裙”,葉夢珠《閱世編》曰:崇禎時裙拖,“始用八幅,腰間細褶數十,行動如水紋,不無美繡”,“數年以來,始用淺色畫裙,有十幅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後正幅輕描細繪,風動色如月華,風颺絢爛,因以為名。”此外還流行“鳳尾裙”和“百褶裙”。“鳳尾裙”是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繡以花鳥圖紋,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碎逗組合而成的。“百褶裙”,主要以整緞折以細道而成。又有“梅條裙拖”、“膝褲拖”、“藕蓮裙”等。範濂《雲間據目抄》曰:“梅條裙拖、膝褲拖,初尚刻絲,又尚本色、尚畫、尚插繡、尚堆紗;近又尚大紅綠繡,如藕蓮裙之類。”

另外,明代男女還喜穿“鬥蓬”,又名“一口鍾”,“凡衣掖下安擺,襞積殺縫,兩後裾加之。也有取暖者,或取冰紗映素者,皆略去安擺之上襞,直領,四周衣邊與後裾三縫相連,如鍾然。”

明代履式,初時有一定的規製,如洪武初年,朝廷明文申禁,庶民之靴不得裁製花樣,不得金線裝飾;洪武二十五年朝廷又規定,庶民百姓不許穿靴。所以明初漢族民間履式較為樸素、單調。如顧起元《客座贅語》記履式曰:“足之所履,昔堆雲履、素履,無它異式”。到了中葉以後,履式才逐漸豐富起來,萬曆時,“又有方頭、短臉、球鞋、羅漢舄、僧鞋,其跟蓋務為淺薄,至拖曳而後成步;其色則紅、黃、綠亡所不有。”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一。

江浙夏日流行“蒲鞋”,範濂《雲間據目抄》載曰:“宜興史姓者,客鬆,以簧草結宕口鞋,甚精貴,八子爭以重價購雲,謂之史大蒲鞋。”

嶺南地區因氣候炎熱,漢族民間俗尚穿屐,葉權《遊嶺南記》載曰:“廣城人好著屐,不問晴雨。婦人女子行廚下,悉拆拆拖履。”

明代婦女,按漢族的傳統習俗,仍盛行纏足,多著弓鞋。“弓鞋”,以香樟木為高底,如木底在外邊的叫“外高底”,有“杏葉”、“蓮子”、“荷花”等名稱。而木底在裏邊的一般則稱“裏高底”,又稱“道士冠”。葉夢珠《閱世編》載:“弓鞋之製,以小為貴,履惟平底,但有金繡裝珠,而無高底筍履。崇禎之末,閭裏小兒亦纏纖趾,於是內家之履豐從高底,窄小者可以示美,豐趺者可以掩拙。”老年婦女則按習慣多穿平底鞋,俗謂之“底而香”。

襪式,有氈襪、絨襪、布襪。範濂《雲間據目抄》載:“嘉靖時民間用鎮江氈襪,近年皆用絨襪,襪皆尚白,而貧不能辦者,則用旱衣絨襪”,“萬曆以來,用尤墩布為單襪,極輕美。”女子則有“膝襪”,葉夢珠《閱世編》載:“膝襪,舊拖於膝下,下垂沒履,長幅與男襪等,或彩鑲,或純素,甚而或裝金珠翡翠”;“崇禎十年以後,製尚短小,僅施於脛上,而下及於履;冬日,膝下或別以錦幅裹之,或長其褲以及之。”

3.男女首飾花樣翻新

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及宋代婦女發型豐富多彩和多樣,但至嘉靖以後,變化較多。有的婦女將頭髻梳成扁圓形狀,在發髻的頂部,裝飾上以寶石製成的花朵作飾物,時稱“桃心髻”。之後,又有將發髻梳高,以金銀絲挽結,遠遠望去,如同男子戴紗帽,頂上有珠翠裝點。到了明末,婦女發髻式樣名目愈來愈多,花樣不斷翻新,樣式也從扁圓趨向於長圓,故有“桃尖頂髻”、“鵝膽心髻”等名稱。更有返樸思古,模仿汗代“墮馬髻”者,梳頭時將發朝上卷起,挽成一個大髻,垂於腦後。在明代畫家的仕女圖中,及明萬曆年間出版的刻本小說插圖裏,即可常見這種髻式。如從富春堂唐氏刻本《十義記》、《南西廂記》及繼誌齋陳氏刻本《紅拂記》等書的插圖中,便可見到諸如桃心髻、墮馬髻等了諸多明代婦女的各式發型形象。

明代漢族婦女之首飾,常見的有步搖、簪、釵、璫等,其花色,見於史籍的有“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西番蓮梢簪”、“犀玉大簪”、“點翠卷荷”、“珠翠鬢邊花”和“金累絲鑲嵌青紅寶石珍珠長春花頭麵”等。據《天水冰山錄》載:從抄沒嚴嵩家產中所收繳的各種名目的首飾有金廂(鑲)珠玉首飾23副,計284件;金廂(鑲)珠寶首飾159副,計劃內803件。其首飾名稱有金廂玉寶壽福祿首飾1副,金廂玉鳳頂珠寶1副,金廂玉孔雀牡丹首飾1副,金廂玉累絲佛塔首飾1副,金大珠八仙首飾1副,金廂摺絲燈籠獅象珠首飾1副,金廂珠寶蟾宮桂兔首飾1副,金廂三顧草廬首飾1副,金廂張騫乘槎珊瑚首飾1副,金廂玉蟹荷葉首飾1副等。由此可知,明代婦女首飾名目之多,題材之廣泛,已遠遠超出宋元;而將花草、鳥禽、動物、人物、樓閣、佛塔以及三顧茅廬等曆史故事濃縮於首飾之中,這是空前絕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