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行會商社林立

明代,在城鄉的商業活動中,商人們為保護自身財產與人身安全,多有集會結社的習俗。故南北各大城市社會商社組織林立。這些行會商社或以地域為紐帶,或以共行同業為範圍,均有一套成約定規。明人沈恩孝在《晉錄》一書中稱,山西“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業相高,其合夥而商者,回夥計,一人出本,眾夥共而商之,雖不誓而無私藏。”明代時在各地營商的商人,揚州者名“揚幫”,蘇州者名“蘇幫”,徽州者名“徽幫”,山西者名“晉幫”,陝西者名“陝幫”。他們營商的地點多集中在南京、蘇州、杭州、京師等地,並在這些地方建會館、商社,且有一套相沿成習的商風行俗。如徽商在營商之處,均按行業建立公所,如“浙之候潮門外徽國文公祠,即徽商本業公所也”張海鵬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黃山書社1985年版。另據《本商重建大興會館捐款人姓名碑》記載,大興會館係徽商借紫陽地基,起造正堂三間,後廂兩極一間,“供奉關聖,朱子神位,以為本商集議”之“公所”。同時該碑還記載,該會館自明以來“向主西彙,緣罹兵燹,地成瓦礫”,後於清同治時,又由徽商集資捐款“照舊”興修。

4.民間宗教社團蜂起於世

民間宗教是以農民為主體,許多階層構成的社會組織。明代漢族社會的民間宗教異常活躍,教派眾多。正德以後,其勢力遍及大半個中國。明代民間宗教組織的基本成員是農民、手工業者、礦工、流民、漕運水手和城市貧民,總人數當有數百萬。其教派和組織,主要有羅教、南無教、淨空教、紅陽教、大乘教、龍天教、黃天教、還源教、圓頓教、涅磐教、悟明教、南陽教、金山教、收源教、弓長教、金禪教、老官齋教、三一教、無為教、老子教、頓悟教等,其中影響最大、勢力最盛者當推羅教、黃天教、紅陽教和三一教。

羅教又名羅道、羅祖教,創始人為山東即墨人羅夢鴻(1442-1527),又名羅清、羅靜、羅英等,教徒皆尊其為羅祖。於成化十八年(1483)正式創立羅教,認為塵世是流浪家鄉,有生有死,經曆種種的磨難,而最終將歸宿本分家鄉。並以“無生父母”是天下人的共同父母,亦即至上神,後來又衍變成“無生老母”。羅教後來分成無為教和大乘教。萬曆年間,大乘教流傳於冀東各縣,薊州王森自稱係天真古佛轉世,自號石佛祖。相傳他曾得妖狐異香,又稱為聞香教,自稱聞香教主。

在聞香教中,最基層的組織為會。每會二、三十人,百十餘人或四、五百人不等,多者則達數千人。每會都有會首、傳頭,內部還有掌經、掌支幹等名目。數會或數十會之上則有管理某一地區的總會首、總傳頭、總掌經、總掌三乘。聞香教在京畿、直隸、山東一帶教勢極大,“傳頭半天下”,京南一帶十幾個縣,“氣候相通,共數十萬人”。聞香教不僅參加者眾,內部嚴整,而且消息傳遞迅速,“省直府縣,各設公所,使傳頭者守之,置竹簽巨籌,即烙王三字號,凡有風信,頃刻可傳千裏。”天啟二年(1622年)徐鴻儒率聞香教教徒起義失敗,在臨刑前說:“我與王氏父子經營天下二十餘年,按籍而數,吾法門弟子已逾二百萬”,《兩朝從信錄》卷二一。可知聞香教組織之龐大,勢力之強盛。

羅教在明末傳入江南,浙江慶元應繼能及其徒姚文宇先後接任教主,稱老官齋教,以福建為中心,在浙、贛、閩、湘、鄂、粵一帶發展組織。福建建寧、甌寧最盛,會眾吃素,俱稱老官,並沒齋堂。會友入會時俱要舉行拜師儀式,並交納會費。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甌寧教民曾在吳建率領下舉事。現流傳於浙、閩、贛、粵地區的“羅英討飯皇帝”之傳說,當是當年羅教組織在該地區活動時留下之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