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若遇一般紅白喜事及各種大禮,送禮要有“禮單”,收禮要記“禮賬”。禮單用五六寸高、三四寸寬的紅紙折成折子,封麵恭寫“禮單”二字,內寫禮品細目,並照例寫一些吉祥話,如壽禮禮單寫道:

竹苞鬆茂,人壽年豐,鼎焚蘭蕙之香,堂列彩衣之戲,恭逢

賈太夫人七秩晉六之慶,謹具菲禮,敬祝

華誕世年愚侄某某某叩賀

禮品計開:

香楠如意一柄

香楠壽杖一柄

泥金大戲蟒緞壽屏一架

萬壽金飾自鳴鍾一架

壽酒十壇壽燭十封

壽桃百枚壽麵百束

送厚禮講究四色、八色,不能單數。收禮的人可以照單全收,也可全不收。而一般情況是收幾樣、退幾樣,在禮單所列的物品下分別注明“敬領”或“敬謝”,再把禮單交送禮的者帶回。

主家對所收禮品要一一登賬,叫“禮賬”。一記清禮品財物數字,賞錢多少,收到日期,以免丟失、遺忘及其它弊端;二備還禮時查考,人家送來多少,將來對方有事,應送多少去。

同送禮密切相的,還有“帖子”。第十一回:寫賈敬過生日,“忠靖候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名帖送壽禮來……”;第十回賈珍給秦可卿請醫生,又說道:“我已叫人拿我的名帖去請了。”

清代流行的“名帖”一般是紅色或梅紅色,平時“紅紙黑字”;如果在喪服守孝期間,就用“藍色白字”。乾隆時汪啟淑《水曹清暇錄》雲:“前明門狀名紙,皆用白者,通籍後遇元日,賀壽用紅。位尊則平時皆用紅矣。今時人初入泮尚用白柬,過此全然用紅。”稍後楊懋建《京塵雜錄》雲:京城拜客,用三寸紅紙,拓木刻姓名……惟翰林諸公謁前輩,概用白帖子,其餘師生衙門,前後輩衙門,俱用紅紙大片子,以代全柬。”在清時,讓人拿名帖去請,就如同自己親身去請;對方收下帖子,就是接受你親自去請;不接受,退回帖子,就是當不起你親自請。送禮時,備了禮物,又拿了帖子去派人送,等於自己親自送去,更為隆重。

八、社會陋俗

清代漢族社會的主要陋俗有吸食鴉片、賭博成風、妓業興旺和宗族械鬥,此外還有溺女嬰等。

1.吸食鴉片日盛

清朝鴉片的大量輸入,給漢族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災害。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極大地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有人統計,僅蘇州一城就有10萬人吸食鴉片。道光十一年(1831年),刑部奏稱:“鴉片煙來自外洋,其始間有劣幕奸商,私自買食。浸浸而貴介子弟,城市符號,轉相煽誘,乃延及與平民。”“現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鴉片煙之人,而各衙門為尤甚。約計督撫以下,文武衙門上下人等,絕無食鴉片煙者,甚屬寥寥。”《刑部折奏酌加買食鴉片煙罪名》,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1冊,新知識出版社會1955年版,第414頁。道光十八年(1838年),黃爵滋奏稱:“其初不過紈絝子弟,習為浮靡,尚知斂戢。嗣後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買煙具,為市日中。盛京等處,為我朝根本重地,近亦漸染成風。”黃爵滋:《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1冊,新知識出版社會1955年版,第463頁。可見當時吸食鴉片是流行頗廣的陋俗。

吸食鴉片的人,“癮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即,白刃加於前,豹虎逼於後,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為運動也。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項縮,顏色枯羸,煙奄奄若病夫初起。”俞蛟:《夢廠雜著》,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1冊,新知識出版社1955年版,第296頁。也有的人吸食鴉片後,“精枯骨立,無複人形,即或殘喘苟廷,亦必俾晝作夜,外則不能謀生,內並不能育子,是其毒並不止於殺身,而且至於絕嗣。”周石藩:《嚴禁吸食鴉片煙示一》,《海陵從政錄》。可見,吸食鴉片的人,上癮中毒,精神萎靡,身體衰微,直至喪失了生活和勞動能力。而且鴉片吸食者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的各級官吏和軍隊中的士兵,許多人終日吞雲吐霧,不理政務,還有的收受賄賂,從鴉片走私中牟取暴利。這樣,就使得整個統治階層就更加腐朽,官場風氣更加頹糜。以至許多官府人等“無事則偷安懈怠,有事則孱弱不堪。”《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1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