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的禮儀
批評往往使對方產生一種對立情緒,如果批評的方式不得當的話,就很容易給雙方的關係和工作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當你要對別人發表看法,對他人的錯誤進行批評時,一定要掌握批評的禮儀。
批評他人,可以從自身做起。在批評他人之前先談一談自己從前做過的類似的錯事,一方麵可以為對方提供活生生的例證,讓他從這例證中認識到犯錯的嚴重後果,另一方麵也可以帶給對方一定程度的認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營造出心胸開闊、坦誠相見的良好的批評氛圍,從而使對方更容易接受。有時候,礙於所處的場合或評價對象的麵子,批評者雖然胸懷塊壘,不吐不快,但卻不便以過於直露的方式進行表白。這時候,批評者可以不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隻把自己的表白作為個人感受的抒發,而將批評之意蘊藏在貌似中性的表白之中,既不破壞特定場合的氣氛又能夠使批評對象領會其批評的意圖,並引起所有在場者的思考。
有時候批評也需要營造適宜的氛圍,在冷冰冰的氣氛裏很難收到良好的批評效果。如果在批評之前先表示對對方某一長處的讚賞,肯定對方的價值,滿足其某種心理需要,那麼就能夠營造出較好的氣氛,這樣既削弱批評本身讓人難以接受的程度,又使被批評者不致產生逆反心理。幽默並非隻是與諷刺結緣,在批評中引入幽默是調節氣氛最好的方式,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把握不好往往會使批評摻雜上諷刺的意味,就會招人反感。
另外,在批評他人時,要善於運用詞彙,例如,“意見”和“建議”兩詞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否定性的,而後者是建設性的。相比之下,人們更容易接受建議而不是意見。建議性的批評可以削弱批評中的否定因素,營造出良好的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氣氛。在這樣的氣氛中,被批評者既沒有從批評中感受到太多不快,又自然地放棄了原先不正確的做法。
對於那些天真幼稚、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采取一種巧妙的方法。在發現對方的某種錯誤之後,巧妙借助這種錯誤行為含義與某種物體的聯係,用一個動作和擬人手法的有機結合帶出批評的含義,寓批評於某種動作或意味深長的話語之中,會促使人深思、自責。
值得注意的是,當事人犯了錯誤,最忌諱別人津津樂道他的短處。批評者過多地糾纏於錯誤本身及其後果隻會讓他厭煩痛苦,喪失信心,甚至於懷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進行頂撞。既然錯誤已經發生,倒不如既往不咎,引導犯錯者著眼未來,為做好明天的事情而吸取教訓,細心準備。許多人之所以做出錯誤的行為,並不是因為他不懂得這行為本身的違法、違規和不道德性,而是因為一時被種種不良的念頭所驅使,導致自己做出了在理性狀態下不太可能做出的錯事。遇到這種情況時,批評者往往沒有必要再去重申那人人皆知的大道理,隻需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對方正在忽略最為基本的道德尺度和法律法規,使之從貪婪的念頭中驚醒過來,從而自覺地放棄錯誤的行為。
交談中的微笑
微笑是一種魅力,是廣交朋友、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溫馨親切的微笑可以給對方良好的感受,可以反映出自身的禮貌和修養。微笑要發自內心,不能“皮笑肉不笑”。
恰到好處地發表不同意見
人們在談話中免不了會對談話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這個時候,怎樣做得恰到好處,又不得罪人,是一個很難掌控的問題。因為誰也不想被別人推翻自己的見解,這樣會顯得很沒有麵子。因此,當發表意見時,對方肯定會心理不舒服,也就免不了對發表意見的人產生隔閡。要想除去這種隔閡,發表意見的人,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禮儀。這樣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又沒有體現出對對方的不敬之意。
要想懇切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又不得罪人,就要在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時候,肯定對方的觀點,然後由其推導出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在此基礎上,再提出自己的意見。當然分析對方意見的弊端要實事求是,有理有據。同時也要承認自己的意見也可能有錯。我們不能強迫別人立刻接受和相信我們的意見,而要允許別人考慮我們的意見。若要別人也像我們自己一樣相信我們的意見,我們就必須給對方充分的論據,使之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我們的意見,既不盲從,也不武斷。而且要盡量用商討或詢問的口吻,不用命令或過於絕對的語氣。
有時,自己直接說出不同意見比較為難,譬如麵對的是老師、長輩或上級,可借助同類型的,對方也熟悉、或已明確了的事例來替代自己的意見。
另外,我們還要表示願意考慮別人和我們不同的意見,請對方提出更多的說明、解釋和證明。假使別人能夠使我們相信他的意見,那我們就應表示立即拋棄自己原來的看法。這樣,才是最理想的表達不同意見的方式。
交談中的禁忌
在社交活動中,有些談話內容被視為不禮貌的,這些話題是交談中的禁忌:
(1)生理缺陷或身體私處。
(2)親密的性關係。
(3)病痛的細節。
(4)每個人物品的價值。
(5)談論朋友的工資或是經濟收入;談論女士的年齡。
解釋的禮儀
解釋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溝通方式。但若想在具體進行解釋時做到讓人信服,有說服力,還要講究一定的方式和方法。
解釋的主要功能在於澄清事實。當別人對自己提出的觀點或言行的動機不明了、疑惑不解,或對自己過去的某一說法或做法有懷疑時,人們常常要對別人解釋,說明真相,把事情的原因解釋清楚。出於這樣的目的,若想讓人信服,解釋必須有理有據,如實地陳述事情的本來狀況。同時,為了讓別人相信你的理由是正確的,你也可以相應采取比喻的方法,使你的解釋淺顯、具體、生動、形象,讓人一聽就明白。有時對一些明知故問或明顯帶有挑釁、譏諷、輕視意味的問題,或者不便解釋、解釋起來很費口舌的問題,可以采取不正麵回答的方法,以反諷的方式對其質疑和進行反問,使對方對原來的問題重新認識,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別人對你的行為提出某種疑問或表示不理解、不明白時,你也可以對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做一些必要的細節交代,從而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釋。最關鍵的問題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一切從他人的利益出發,在解釋申辯時注意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從對他有利、有好處的角度來解釋。這樣的解釋會使對方對你的誤解與不解迅速地消除。
與西方人交談的禁忌
個人問題:歐美人除了極接近的親友外,在普通談話之際,是不喜歡觸及個人問題的,如對方的年齡、職業、工資多少、宗教信仰、種族、婚姻狀況、妻室兒女情況以及“你要到哪裏去?”,“去幹什麼?”,“你的某種東西是花多少錢買的?”等諸如此類尋問底細的問題是最令西方人討厭的。
關於身體(非健康)問題:按照歐美人的習慣,即使在家族之間,也不說關於身體的各部位,在生病或必要時,也隻是用小聲或旁邊沒人時才說。現在雖沒有以前那樣嚴格了,但在婦女之間仍在恪守這一習慣,即有關下部身體的話如腳、腹、腿等都不說為好。
關於政治問題:歐美人大抵都有黨派,政見不同,在交際場中提到這些問題,最容易惹起爭論,所以最好是避免談及。尤其是外交關係,瞬息萬變,今日之友,也許即明日之敵,我們局外人對於誰是誰非,更無從判斷,若單憑一紙新聞的報道,盲目地加以褒貶,則還不如不說的好。
要學會聆聽別人的話
一個人為人處世,做每件事情,時時刻刻都要講究用心。做一件事,如果不是經過心中反複考慮才決定的,那肯定是一種任意魯莽的行為。與人交談,如果沒有用心去聽,很快會惹來朋友的不快,以至拂袖而去。因此,隻有掌握了傾聽的禮儀,才能形成溝通、促進交往。
任何人都會對誠心誠意傾聽自己談話的人產生感激之情,從而開啟心扉,傾吐真情實意。所以,在交談過程中,我們要做個善解人意的人,贏得對方的尊敬,並讓對方樂於與你交談。聆聽時要專心致誌,保持目光接觸,仔細聽清對方所說的話。不要三心二意,東張西望。應當排除一切幹擾,集中注意力認真傾聽。傾訴者總是希望與傾聽者進行交流,希望被人理解,獲得同情等。在這種情況下傾聽者適當的提問、提示會表現出興趣,給傾訴者以鼓勵。
聆聽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觀察。人們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時,主要通過有聲語言,即說話,但同時也會有意無意地滲透著非語言因素,表達出更為隱秘的心理活動。我們若將說話者的言與行結合在一起作分析,有助於我們理解他人的真實想法,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在人們麵對麵的交談中,講與聽是對立統一的,認真聆聽對方的談話,是對講話者的一種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對方的需要,同時可以使人們的交往、交談更有效,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融洽。同時,對傾聽者來說可以獲得必要的信息和最新的情報資料。注意聆聽別人的講話,從對方說話的內容、聲調、神態,可以從中了解對方的需要、態度、期望和性格,他們會自然地向你靠近,這樣你就可以與很多人進行思想交流,建立較廣泛的人際關係。還可以同時思考自己所要說的話,整理自己的思想,尋找恰當的詞句,以完善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給人鮮明的印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社交場合受大家歡迎的人、人人都愛與之交談的人,並不僅僅在於他能說會道,而更重要的是他會聽。因為每個人的經曆都是豐富多彩的,所以每一個人的生活履曆,都是一部蘊藏豐富內容的教科書,都可供你閱讀和吸取有益的養分,從而時刻提醒著自己,避開前進中的沼澤。所以,我們要善於去接近和喜歡別人,要學會聆聽別人的話。
傾聽時應注意的細節
(1)給對方幫助和關懷。在聽對方表述之後,盡其所能去關心對方,鼓勵並幫助他麵對問題,幫他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讓對方感受你的真誠。聽別人說話時,真誠的笑容,真誠的目光,真誠的態度會為你們的友誼架起橋梁。
(3)當別人與你交談的話題你不感興趣時,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認真地聽,也許會使你轉變態度。千萬不要表現出不耐煩。
演講的禮儀
演講又叫演說或講演,是當眾所進行的一種正規而莊嚴的講話,與一般的交談或閑聊不同,大都在公共場合進行。作為演講者,若想調動觀眾的情緒,把自己的觀點陳述給聽眾,並讓聽眾接受自己的觀點,就要掌握語言的運用,懂得語言的禮儀。
演講的語言要素
比喻:一個精彩的比喻,會讓人聽起來耐人尋味。比喻是說服聽眾,獲得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
排比:有淨化思想,加強語勢,增強語言的節奏和旋律美的效果。用它說理,可以使論述細密嚴謹,使事物集中完美地表現。
引用:通過名言警句、詩歌、諺語、故事等,加強演講的說服力,使演講更生動、形象,有助於聽眾對演講內容的理解。
設問:提出問題但不要求別人回答,而是為了啟發人們去思考,使聽眾注意力引到演講者身上,集中精力來聽取演講內容。
幽默:使聽眾心裏歡暢,使全場氣氛活躍,能加強聽眾對演講內容的注意力,加深聽眾對演講的深刻理解。
演講時的語言運用
從結構上講,任何演講的內容都不外乎由開場白、正題與結束語三部分構成。在語言上,它應當盡量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可以多舉例證,多打比方多或使用名言警句,但不要亂開玩笑,尤其不能講髒話、黑話。在內容上,應當言之有物,不要誇大其詞,無的放矢。
人們在交談時,形象風趣的論理會使人腦清目明,生動感人的敘述會使人為之動容,新鮮、簡潔的語言使人樂於傾聽。因此,演講者的語言除了要抑揚頓挫,緩急有致外,還要與聽眾交流。在演講的同時和間隙,雙方都用態勢語進行交流。如默契的眼神交流,以手勢、服飾、風度引起相應的反應等。調節和適應聽眾心理,並察顏觀色而尋求更好的表達。值得注意的是演講者演講時,應當輔以適當的手勢,但不要搖頭晃腦,指手畫腳,更不要將拳頭煞有介事地揮來揮去。
另外,演講者在時間上,應當力求點到為止,短小精悍。照常理來說,發表即席的演講,三分鍾左右即可,一般不要超過五分鍾。如果是限時演講,即演講的時間有所規定,則寧肯時間沒用完,也不要超過。
演講舉止的注意事項
(1)進入會場。有人陪同時,聽眾可能已經坐好,幾位演講者同時進入會場,不可在門口推托謙讓,而應以原有的順序進入會場。
(2)坐下前後。要等陪同人指示座位,並與其他演講者同時落座。如果先進入會場,被主持人發現時給調換坐位,應馬上服從並表示謝意。坐好後不要左顧右盼,更不要主動與別人打招呼。
(3)介紹。演講前主持人常常要向聽眾介紹演講者。主持人提到名字,演講者應主動站起來,立直身體,麵向聽眾,並微笑致意。
(4)走上講台。走路時上身要直立,不躬腰,不腆肚,步伐不疾不徐。目視前方,虛光看路。頭要正,不偏不搖,雙手自然擺動。
(5)走下講台。演講完畢,要向聽眾敬禮,向主持人致意。如果聽到掌聲,應再次向聽眾表示謝意,然後下台回原座位。
(6)走出會場。演講全部結束,演講者可以由主持人陪同先行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