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9日,瑞士銀行年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擁有最多QFII額度、在A股市場最低點大舉建倉的瑞士銀行,現在依然對中國股市持絕對樂觀態度。

袁淑琴介紹說,瑞銀QFII目前投資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大約在215家左右,並成為50多個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此外,瑞銀還投資部分基金、公司可轉債以及少量國債。

袁淑琴告訴說,隨著中國股市在過去一年內的大幅上漲,相當部分個股的估值水平已經偏高,預計在2007年,整個市場的波動將會變得較大,因為投資者可能會進行換股的操作。“隨著A股市盈率的上升,個股的拋售壓力也在相應增加。”但是,出於對中國宏觀經濟的樂觀看法和上市公司質量提高等因素,瑞銀仍然看好A股市場的長期走勢。為此,瑞銀很久以前已經向中國外彙管理局提出追加5億美元QFII額度的申請,但至今未能獲得批準。瑞銀目前是擁有最多外彙額度的QFII,但由於中國外彙近年來的流入量持續增長,所以QFII額度的增最受到嚴格控製。

毫無疑問,QFII中國A股基金不但唱多中國,而且用行動堅決做多中國。

大行情的始作俑者

就在上證綜指在3000點位附近上下劇烈波動時,揣測大盤大震蕩是餡餅還是陷阱,都是不明智的。這種希望通過個人理性來戰勝市場的念頭盡管偉大,但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據《商業周刊》報道,《美國最佳測市者》跟蹤調查了146名測市人員在1997~1999年的表現,發現能成功的測市者寥寥無幾。巴菲特說:“我從來沒有見過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投資奇才喬治·索羅斯曾把以自己名字為名的基金更名為“量子基金”,恰恰是對市場“測不準”態度的表達。具有豐富經驗和專門精力的大師們尚且如此,普通投資者的測市就更加徒勞了。事實上,沒有任何人能一直準確地預測市場。那種認為市場由某個力量操縱的“多”、“空”思維,其實隻是一種想象而已。散戶不但不能準確預計大盤漲落,而且常常在頻繁操作中失去許多機會。

但對於基金經理來說,他們卻做出了前述的中國股市未來大勢“沒有最高,隻有更高”的共識。對於中國這輪牛市,基金經理們心中始終堅持的是“價值評估”這根經濟杠杆,他們堅信人民幣升值、股權分置改革、國際資本泛濫,以及中國經濟的長期走好等眾多因素的合力,將中國股市推向一個長牛市。

“年終了,忙著總結和計劃之類事務,沒有太多地關心股指運行,沒想到,不經意之間,上證綜指已經到了2933點,距離3000點僅一步之遙。如此快速的上漲,實在令人驚訝。況且,上證綜指已經修正了股指的計算規則,新股上市第11個交易日才能計入指數,如此-來,2007開年以來的指數還是擠掉了國壽這個新股水分的。作為謹慎的業內人士,隻能感慨市場的狂熱非原有思維所能理解,目前的市場需要我們思考一下牛市的原動力到底是什麼?”這是方正證券客戶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呂小萍在2006年年末一篇關於股評的文章中的開首話語,道出了中國廣大投資者最想思考的一個問題症結。呂小萍在接下去的文章裏是這樣評述中國牛市的原動力的:

“從表象上分析,2006年下半年以來,市盈率似乎成了最不受關注的問題,所有上漲的股票都能找到各種各樣理由,百貨類股票上漲是因為商業地產升值了,大盤藍籌股上漲是因為占有國家資源,中國工商銀行上漲的理由是因為網點資源豐富,北辰實業上漲是受益北京奧運,中國人壽上漲則因為其擁有大量優質的股權。所有這一些都支持了股價的上漲。而在這些理由背後我們可以發現資產重估已經成為股票估值的重要因素,人民幣升值則成為資產重估的重要支持。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央行表示,自2005年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以來,人民幣彙率呈現出‘有升有貶’的雙向波動特征,彈性幅度不斷增大,同時也走出了小幅緩步上揚的趨勢。以人民幣對美元彙率為例,相比彙改前,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5.88%。2007年將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彙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增強人民幣彙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中國國航、中國銀行、中國人壽成功回歸A股市場,平安保險即將發行,大量的優質上市公司的海歸促進了市場的開放。這是輪行情最為明顯的特點它表明了國內市場長期以來的獨立性、封閉性局麵已被打破。從內因看,A股市場經過股權分置改革一輪變革後,其市場發展的基礎已發生根本轉變。從外因分析,QDII和QFII似的國內資金和國際資金已經有了交流的渠道。雖然目前這兩條渠道仍然略顯狹小,但內地資金出航和國際資金進入內地市場的欲望同樣強烈,資金的開放型決定了市場必然走向開放,其估值體係等各方麵逐步和國際接軌是必然的趨勢。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牛市行情的主線依然將圍繞人民幣升值題材。人民幣對美元彙率中間價不斷走高,代表了人民幣將不斷延續溫和升值的途徑。由於彙率管製,國際資金投資人民幣資產的渠道極為有限。股市進出的便利性決定了國際資金仍將對內地證券市場趨之若鶩。美元貶值導致的全球性資金泛濫使外圍資金對內地股市垂涎欲滴。對比周邊市場,就市盈率來看,大部分個股仍然處於偏低水平,2006年市場的上漲絕大部分貢獻來自於地產和金融,很多其他個股的漲幅並不顯著。就目前市場環境分析,市盈率水平雖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整體並沒有偏離合理的估值體係。而中國經濟強勁的增長勢頭並沒有減速的跡象,這也使資金對於上市公司業績的提高存在普遍的預期。在這樣的預期下,個股有理由獲得相對較高的市盈率水平。

可以說,任何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崛起的過程中,都避免不了本國或本地區貨幣升值的問題。日本、韓國等國都曾經經曆了從固定彙率到浮動彙率的變動。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貨幣升值之後,股票市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主要原因是當地投資者和境外投資者紛紛持有以本幣計值的、流動性較高的金融資產。

總而言之,內地證券市場在經曆了持續不斷的上升行情之後,的確存在較大的短期回調壓力。但從更為長遠的眼光來看,對比海外市場,對比國外的本幣升值和股市的相關性,內地股市的牛市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人民幣升值是牛市的原動力,長期來看,3000點絕非股指的終點。”

認同呂小萍上述觀點的專業人士大有人在,華夏基金副總裁張後奇就是其中的一個。他認為,未來幾年的證券投資方向中,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的價值重估是市場行情的一個主線條。從國外的經驗看,本幣升值的過程都伴隨著本國股市估值水平的大幅提升,而房地產和金融行業是升值過程中受益最大和最能反映升值成果的行業,加上這兩類行業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市值都占據著深滬市場中最為重要的地位,因此是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資產。另外,因為行業基本麵發生變化而產生拐點,使得上市公司業績得以顯著提升的行業,如航空、水泥、基礎化工,以及估值水平仍處於低位、漲幅遠落後於市場平均水平的高速公路、港口、電力等行業也值得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