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某券商監控股市資金的報告顯示,在2006年年中,除去各個層麵上可能流入股市的資金,至少有淨流入股市的3000億元人民幣完全無法獲悉來源。報告稱,這部分資金中大部分可能是來自歐美及日本。
公開數據顯示,已獲批的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總投資額僅90.45億美元(合700億元人民幣),而目前A股市場的流通市值是2.4萬億元人民幣。僅憑QFII這點外資根本沒能力這樣拉動大盤上揚。但一位QFII項目負責人說,“QFII的背後有很大數額的境外資金在跟進,我個人根據市場表現判斷,地下外資的規模可能在800億美元左右”。他認為,A股市場目前正麵臨與泰國股市類似的局麵,熱錢已經大量湧入。
“肯定有大量熱錢進入股市,有多少我們無法確切統計,但原則上說我們現有的管理體係是無法堵住它的,境外資本有很多途徑可以進來。”左小蕾的另一個身份是銀河證券QFII研究小組負責人,她對境外資本在中國的活動有長期的關注。她也認為,除了經過國家審批認可的QFII資金外,還應當有大最的境外資金湧入國內並進入到了股市。不過她強調說,熱錢湧入將不是一個短期行為,今後數年內,中國經濟都要麵對這一問題的考驗。
洶湧而至的國際熱錢在拉高中國股市的同時,也在累積著巨大的金融風險。雖然短期內,基本不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但中國的資本市場卻在非常迅速地膨脹,也就半年不到的時間,就從3萬億元人民幣發展到10萬億元人民幣,甚至出現一天膨脹1萬億元人民幣的情況,一天的交易量達到1千多億元人民幣、2千多億元人民幣,創造了世界記錄。還有新股發行凍結的資金,出現從七八千億元人民幣到1.2萬億元人民幣的膨脹。
資金推動價格上漲,而短期內價值又不可能發生這麼大的增長,於是就出現了價格和價值嚴重背離的現象。這就是我們對於“泡沫”的定義。現在我們看到的隻是股市繁榮,但這個風險是在累積的。或許一年沒問題,或許兩年沒問題,但風險卻在越積越大。
泰國的金融危機也不是一天形成的。1997年5月8日那一天泰國關掉了58家銀行,難道說風險就是那一天形成的?不是的。它在此前幾年的時間裏都在把外資放進來,經濟在外資推動下顯得空前繁榮,於是到了一定時候,當外資獲利撤離時,危機就會爆發。
市場是有規律的。如果出現市場不理性,不按規律辦事的情況,那就是金融危機將至,真正的資產價格泡沫要破裂的時候也就到了。
中國當前出現人民幣升值、資本快速流入、資本市場市值一天1萬億元人民幣的增長態勢以及房地產價格久調不下,這種現象恍若日本曆史的重現。日本已經在以資產泡沫為特征的經濟危機上栽了一個大跟鬥。日元過度升值、資產泡沫破滅、多年零增長、十年經濟衰退……日本經濟自“廣場協議”以來所經曆的這一切為我們提供了沉痛的教訓。日本金融市場數十年來的經驗和教訓值得中國借鑒,中國付不起十年經濟停滯的代價。“2.27”暴跌也對我們市場整體、監管部門發出了一個警告:一定要關注以資產價格泡沫為特征的金融危機。
境外資本想在中國股市上做長做短我們不知道,但它如果要跑一定會跑得很快。全世界有很多經驗都可以借鑒,除泰國引發的那場經濟危機,日本、中國台灣地區都經曆過股市和經濟的大起大伏,主要都是國際熱錢在推動。
這種為利而策動的資本流動,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經出現過好幾個來回。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經濟低迷,國際熱錢就流到了亞洲,亞洲出現了四小龍、四小虎的經濟奇跡;當亞洲出現1997年金融危機後,熱錢又回到了華爾街。在20世紀90年代末,高科技產業出現,納斯達克股指隨之暴漲,兩三年後風險累積起來,納斯達克股指又從5000多點降到1000多點。之後這部分熱錢就又重新解放出來。與此同時,日本、美國等又提出了“振興經濟”的口號,開始加大貨幣發行量,導致更多的熱錢在全世界遊動。
內生性資本金融危機,很可能與外生性國際危機相耦合。經濟學家謝國忠強調,2006年,全球大多數資產市場表現都不好——美國房地產已經進入熊市;大宗商品市場也處於熊市中;債券市場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趨勢;主要貨幣的彙率都隻在一定範圍內波動;大多數國家的股市的漲幅都已偏高。
但對於中國股市“泡沫論”,近期在北京恩必特(新智庫:New Brain Trust, NBT)經濟谘詢中心組織的“2007年金融沙龍II”上,來自全國政協、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發改委、國資委、財政部、人民銀行、證監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等部委、研究機構以及金融業界近50名專家學者,卻有不同的話要說。專家們指出,現在類似泡沫的情況剛剛在中國出現,應該給予積極關注,但同時也要高度關注目前國外研究者和研究機構的中國股市“崩潰論”對中國市場的誤導。中國資本市場剛剛走上健康發展道路,重要的是要保證其在健康的環境和道路上繼續前進。
專家們認為,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主要問題關鍵不在於有沒有泡沫,而主要在於供求的嚴重失衡。資本市場是虛擬市場,判斷其狀況不能像判斷實物市場那樣。資本市場的運作特點應該是像體育比賽馬拉鬆那樣的長跑狀態,而不能是百米衝刺。從這個角度來看,判斷當前中國股市的狀況,重點不在於有沒有泡沫或者泡沫的大小,而在於其“跑”得是不是適合資本市場發展軌跡的要求。從這個角度來講,目前的股市確實“跑”得有點太快。比如工商銀行上市以後,股價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上漲了1倍。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理論總結來看,在實物市場上,理想的狀態或者說成熟市場的狀態是供大於求,但在虛擬市場上必然是求大於供。資本市場不是一個“零和遊戲”,在淨值狀態下必然是有得就有失,隻有保持求大於供的狀態,不斷有新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才能保證一個完善的虛擬市場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顯而易見,資本市場的價格規律和實物經濟的價格規律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出現泡沫等問題也容易解釋。比如目前的資本市場狀況,由於中國股市多年的低迷,以及當前流動性的過剩,導致大量資金的閑置、缺乏投資的投向等等問題。這決定了必然有遠遠超過正常情況下的供求格局的大量的資金進入到了股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股市不可避免地增長較快。
在專家看來,目前中國經濟基本麵對於資本市場支撐力這一條判斷應當站得住腳,盡管中國股市未來可能還會有較為頻繁甚至較為激烈的調整,但投資者若真正想從股市中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就一定要有對大勢的判斷和對基本麵的堅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