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瘋狂的股市2

吹大的泡沫終有破滅時

曆史經驗表明,當我們找不到股市下跌理由的時候,當股票市場出現了群眾性癲狂的時候,股票價格即使沒有達到最高點,也離最高點不遠了。因此,可以說,目前股市已經進入了最危險的階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在他的《警惕股市結構性繁榮下的風險》的文章中指出:

“我曾經也在股市上呆過,好多景象十幾年前我也看到過,我總是說,現在又在重複過去演過的故事,七八十的老頭老太一點不懂股票,還在排隊買股票,而且漲了以後,他們都擔心,咋那麼好賺錢呢?反映一個什麼心態呢?我不是說股市不應該漲,而是這種速度漲,並且很多投資者盲目入市,一點不懂得股票情況也在排隊買股票,有一點非理性的因素。”

中國正處於與日本泡沫經濟形成之後幾乎相同的經濟環境:首先,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日本在泡沫破之前經濟也是長期穩定發展,盡管日本沒有中國漲得這麼高。台灣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也出現這個狀況。第二點,日本泡沫形成之前,日元處於升值壓力,它的貨幣調控照樣壓力很大,貨幣供應較多,我們現在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也很大。但不同的是,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末股市上漲的時候,其貨幣並沒有出現中國今天的泛濫狀態。第三點,商品物價漲幅都不高。日本80年代時期可貿易商品物價漲幅不高。而在中國,由於全球生產的進一步全球化,生產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除了能源之外,一般的商品都是供大於求,所以商品物價也漲得不高。第四,當前中國中央銀行的利率和貨幣市場利率不高,日本在1986~1989年期間,中央銀行利率和貨幣市場利率也不高。第五,股民對股市都持有長期的樂觀心理,日本國民在80年代末也是持這個看法,即日本經濟運行多好,特別在房地產問題上,感覺日本國家這麼小,人口卻很多,房產不漲也難。國民對股市和經濟也都有持續樂觀心理。在中國,股民也很樂觀,認為宏觀經濟政策恰當,人口紅利還有10~15年,經濟應能保持高速增長,他們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股市不可能不好。

總之,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和當下中國的情況非常相似,最後日本經濟泡沫破了,繼而是十年經濟低迷。因此,我們要關注到日本在那個時期的很多現象和我們現在的很多現象相同。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指出,在市場繁榮時,投資者往往都會忘記以往市場崩潰時的慘痛教訓。因為市場的繁榮不僅會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和期望,而且也會使得已經進入市場的投資者哄抬或操縱市場的價格,以期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而這種從眾行為的循環往複,將會產生一種無限的放大機製,股市最初價格的上漲會導致更高的價格上漲。

這一輪的股市快速上漲,基本就是這種價格上漲信號無限放大的結果,它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資金湧入中國股市。由於股票價格的快速上漲,給股市帶來了極強的財富及盈利效應,使中國有更多的人希望進入股市。當大量民眾湧入股市時,股價的推高也就容易了。

股市的泡沫正在被越吹越大。中國股市的牛市能夠持續多久,盡管是不確定的,但是吹大的泡沫總有一天會破滅,這是誰都無法阻止的事情。

“在市場波動加劇的情況下,泡沫破滅有兩種形式,”向朝勇分析,“對外是外部經濟出現問題,因為中國經濟和周邊經濟的關聯度和依存度在提高,周邊經濟和股市出了問題,就會殃及到國內股市;對內則是中國經濟內部出現問題,包括政策方麵因素等。”

“目前市場最大的風險就是上市公司業績重新估值和政策調控的風險。”鄭煜補充說,“而過熱的市場也隻能是由市場自己慢慢醒悟。真正的風險在於,如果日後見頂下跌,不排除出現境外市場慣有的斷崖式急速下跌。”

若中國股市崩盤,那將是現今中國無法承受之痛!有人說:“既然中國股市曾經出現過崩盤,股指也曾跌掉了80%,結果並沒有發生什麼嘛!社會也沒有不穩定、經濟危機也沒有發生嘛!美國的納斯達克也下跌了80%,也沒有什麼發生事,為什麼中國股市就不能再來一次80%股指被跌掉的事情呢?”

頤合財經首席經濟分析師張衛星認為,如果中國股市現在就出現崩盤、80%股指被跌掉的現象,其造成的危害將是極其大的。那是與1993年從1558點暴跌至325點無法相比的災難,也是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的暴跌無法相比的。1993年至1994年發生股災時,中國股市才有多少隻股票?多少流通市值?多少人數的投資者?有哪一樣能與現在的市場規模相比,它們相差不止一個數量級,所以這危害將是幾何倍數的增大。

“10年走完國外百年的路”,這是們高速擴容市場的特征,但要注意這樣比較的結果不是中國股市將產生了多少個巴菲特,多少個長期持股的美國老太太,也不是股指飆升的幅度,而是中國股市的發行股票的速度!

請記住,中國股市過去的牛市,其實質是新股發行的牛市,是圈錢的牛市,並不是投資者資金收益的牛市!這是美國納斯達克等國外股票市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如果中國股市從高位大幅暴跌,將造成市場參與者整體性的高位套牢。在這種下跌過程中沒有多少類似美國市場那樣的“紙上富貴太多”而被擠擠泡沫,在中國,這幾乎等同於純粹的血汗錢被洗劫。“紙上富貴的泡沫被擠掉”與“純粹血汗錢的被洗劫”是有本質區別的,導致的結果也將完全不同。

一旦中國股市崩盤,中國發生一次較大規模的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極大,而在經濟危機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其經濟、社會、政治等層麵的可控性極差,金融連鎖反應到何種程度是無人能掌控的,更何況還是在一個有著十多億人口的大國。

給狂熱的股民潑一瓢涼水

大約每一張報紙的證券版都會出現這樣的字眼: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大約每一個炒股的聰明人也都知道,他們進入的是一個風險市場。但是,每一次“大牛市”浪潮都會讓一些人因忘掉風險而最終被潮水卷走。這就是股市,一個驗證人性的地方。

其實,或許再沒有比中國成語“利令智昏”更能表達股市風險原因所在的了,因為正是逐利者而非真正的投資者構成了股市人群中的大多數,即便是許多據稱在尋求價值投資的機構,實質上也是更狡猾的逐利之徒。在新興的中國股市,實情就是如此。

當然,“逐利”並非貶義詞,股市的設計之妙本來就是要讓投機者為有潛力的優質資源來投資的,所以這裏從來便歡迎投機。但問題是,風險教育如果跟不上,風險調控機製如果失靈,那麼投機泡沫便會越吹越大,“股市魅力”便會演化為“股市魔力”而最終讓逐利者大規模虧損。如此,金融市場便會出現動蕩,社會問題也便會隨之而來。

如今,中國股市確實有點瘋狂,雖然隻是開始,但投票交易所門庭若市的場麵甚至已經讓一些從不知股票為何物的人們都動了心。事實上,我們已擁有8000萬開戶股民,這大致是德國的總人口數,而假如股市依舊火爆,這個數量或許能超越1億。也就是說,繼續遊戲的結果便可能是讓至少3億人口的生活融入股市博弈中來。雖然機構投資者被大力發展,雖然一年多的牛市也培育出了部分“基民”,但委托理財並非中國人的傳統,8000萬戶頭中的絕大多數還依然是個人投資者——這是一群自認為很聰明的人,一群到處打探消息的人,一群手頭有些閑錢且急於致富的人們。一方麵,他們是強勢的,他們有些閑散資金,是改革開放的獲益者,是中國社會的主流人群;但另一方麵,他們又是弱勢的,從資金、技術到信息,他們基本都不占優勢,他們中的一些人是機構眼裏的“肥肉”,弄得不好就要挨宰。

2007年1月24日,杭州許多營業部都出現了這樣的情形。“上證指數要跌破3000點大關了!”投資者盯著行情顯示屏上2994.28點的高點一片驚呼。“跌破2900點了”,1月25日,在大家認為大盤蓄勢將再度上攻時,指數跟投資者又開了個玩笑,一天內大跌117.76點,創出了半年來的單日最大跌幅。

“都跌破2750點了,是逃出來還是補一點?”2007年2月27日上午,驚慌再次侵襲股市,工商銀行這樣的大盤股一度下跌7%,上證綜指最低探至2720點,就在不少散戶選擇斬倉之後,下午大盤卻頑強收紅,走勢之詭異再度令炒股老手們也感到了一頭霧水。

“大盤都跌了130多點,要不要賣出股票?”2007年4月19日下午2點多,還在飯店配菜的李兵接到了朋友小洪的電話。李兵跟小洪去年剛從技工學校畢業,現在一個在飯店打雜,一個在賓館工作,月薪800多元。2006年底,紅火的股市讓他們動起了買股票的念頭。

李兵到營業部一看,行情顯示屏上一片綠色,連隻漲了5%的股票竟然都出現在漲幅榜前五位,每台交易機前隻排著四五個人等待交易。指數一點點地蠶食著投資者的信心,李兵買的兩隻股票也一度封在了跌停板上。7日市值還有4.2萬元人民幣,9日大跌之後,下午竟然隻剩了3.7萬元人民幣,一個月賺的錢幾乎全還回去了。

好不容易搶到了台交易機,李兵選擇了斬倉出局。這樣的情形,他還是第一次看到。門口的宣傳欄上的“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話,他也第一次有了深切的體會。但2月10日大盤的走勢,卻又讓他哭笑不得。就在他為搶回了一點利潤而慶幸的時候,下午,在一筆筆買單的推動下,大盤不但扭轉了下跌走勢,而且還以一根大陽線報收。他前一天斬倉出局的股票幾乎是賣在了“地板”上。

股市賺錢快,是李兵入市的理由。在新股民的眼裏,牛氣衝天的股市幾乎“遍地是黃金”。一個個財富故事正在街頭巷尾流傳,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新一輪牛市帶來的機遇。牛市的火爆氣氛,激發起許多人的賺錢欲望。就在1月22日,上證綜指首次站上2800點。當天晚上,李兵接到了遠在千島湖老家的父母打來的電話,從來都是把餘錢存銀行的母親竟然說:“你以後不要再給我們寄錢了,自己留著買基金吧。”

原來她的鄰居黃大伯家在2006年6月買了銀華優質基金,現在已經漲了80%,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母親到銀行一問,還沒弄懂基金是怎麼回事情,就把存款全買基金了。

在中國許多城市裏,2006年底,受股市賺錢效應的驅動,人們不再像往常一樣提前歸還房貸,而是把現金換成了股票或基金。

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短期是無法改變的。也正因為如此,股市的“三公”原則在中國便顯得格外重要,這不是“華爾街絞肉機”中所描述的比較簡單的機構博弈,中國股市雖然還不算大,但社會影響力卻不小。

然而,問題正出在這裏。因為一個最需要“三公”的市場恰恰是“三公”有待進一步完善的新興加轉軌的市場。在這裏,對股價操縱的打擊力度,對上市公司舞弊的懲處力度,依然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並依然和美國等成熟股市有一定的差距。在這裏,法律法規尚不完善,一些機構和個人依然想利用法律法規中的個別漏洞打打擦邊球。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裏,信息透明度提升空間還不小,在一般人眼裏,能看到內幕信息的往往是那些“有關係的人”,2006年少數上市公司高管炒股猶如“股神”的事實就告訴廣大股民,這裏邊還有很大的完善和提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