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戶的人這麼多,而且不論‘黑貓’、‘白貓’,好像買了股票就賺錢,這肯定不正常。”作為一個老證券人,上海證券莘莊營業部經理吳可這樣提醒投資者。

本輪牛市來勢洶湧,很多人還沒明白怎麼回事,股市已經一度衝破了3000多點。根據申銀萬國的統計,過去12個月,滬深300指數前10個月上漲了52.7%,市盈率從14倍漲到25倍,後兩個月指數漲了38%,市盈率從25倍漲到了35倍,目前的水平比成熟市場高出70%,比新興市場高出45%。近日摩根士丹利公司曾對A股投資者發出警告,提醒投資者警惕A股的突然暴跌。

但在當前的市場狀況下,這樣的忠告已經無人理睬,甚至成為大家奚落的對象,吉姆·羅傑斯在銀河證券和投資者對話時受到了奚落,國內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及謝國忠先生在發表類似的觀點時也同樣受到了嘲弄。

市場的瘋狂是逐漸形成的,這是股票市場的規律。記得2006年初,筆者在中金網絡上寫下《大繁榮:碎步走向中國超級長牛市》的博文,預言中國股市將迎來一輪超級長牛市,動員很多朋友去買股票,但那時候大家都很猶豫,擔心熊市還沒有結束。當上證綜合指數漲到1300點左右時,很多朋友就開始害怕,擔心股票是不是已經漲到頭了。這不是個別的行為,甚至有些保險機構都開始從股票市場上撤資,可見,那時投資者還是被熊市的陰影所籠罩。當股指上漲到1700點時,多空分歧更為嚴重。筆者記得當時自己還專門寫過一篇題為《股市的1700情結》的文章,結論是:1300點賣股票是錯誤的,1700點賣股票還是錯誤的,股市創新高(2245點)隻是時間問題。那時,還是很少有人相信這樣的結論。但眼下,當指數扶搖直上,直衝3000點、3500點,甚至已到了4000點時,已經很少有人再猶豫了,也很少有人懷疑股票是否漲得太高、太快了。

這就是股票市場的規律,當市場正處於這樣一個上升階段時,每個人都在歇斯底裏地購買股票。市場隻要出現強勁的上漲趨勢,就具有強大的自我複製功能。因為預期股價上漲,使場外資金不斷進入股票市場,而資金的不斷增加又會推高股價,使股價進一步上漲,如此不斷地循環往複。如果沒有外力的阻止,該循環就會不斷演繹下去,形成巨大股價泡沫,直到泡沫破滅,這個遊戲徹底玩完為止。

這已不隻是中國市場的特有現象,全世界的股票市場都是如此,這是人性的貪婪所致。曆史的經驗表明,當我們找不到股市下跌理由的時候,當股票市場出現了群眾性癲狂的時候,股票價格即使沒有達到最高點,也離最高點不遠了,可以說,目前中國股市已經進入了最危險的階段。

非理性繁榮的理性對策

中國股市究竟是否存在泡沫成為輿論越來越關注的熱點話題,似乎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承認股市中存在泡沫。因此,一個新的問題是,如何應對股市泡沫,是人為刺破泡沫,還是任由泡沫膨脹?似乎都不是理性的答案。那麼,麵對非理性的繁榮,理性的對策應該是什麼呢?

“當構成危機的因素被隱藏著,危機的爆發就十分可怕!當構成危機的因素被揭示出來,危機才可能被回避掉,被解決掉!在現實情況下我們討論中國股市的崩盤危機是為了能更好地回避這種危機,更科學地解決這種危機。”

一些專家對學者十分關注中國股市風險。

何若靈說:“忘記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忘記了風險使得投資變得不那麼理性,一旦風險來臨,遭遇到的損失將不可收拾。”

沈懿波說:“盛極必衰,切忌頭腦發熱。我覺得盲目跟風的人實在太多了,感覺又回到了1997年那個全民炒股時代,這種時候一定要保持一個平靜的心態,盛極必衰,股市也不可能一直無休止往上躥,調整是肯定會到來的。”

趙文斌說:“我們該擁有健康的股市理念了。投資途徑的缺乏,使得大量的遊資處於饑渴狀態,一旦有投資的機會出現,就會演繹為瘋狂。這種瘋狂不會理睬任何警告,直到危險真正出現時,才會瞬間土崩瓦解。股民賺到錢不是壞事,但任何錢賺得太容易了總隱含著危險。發展了17年的中國股市應該學會站直了走路,而不是跌跌爬爬,我們該擁有健康的股市理念和心理。希望大牛市後中國股市不再是長期沉寂,希望中國股市一路走好。”

林永泉說:“一聽到某某食品存在安全問題,人們立刻敬而遠之,但麵臨大牛市這塊明顯布滿陷阱的資本蛋糕時,人們又都拿出了拚死吃河豚的勇氣。一夜暴富的餅已令人們垂涎至瘋狂。大道至簡,月滿則虧。投資股市之前,請先做個深呼吸。”

其實,關注當下中國股市風險的豈止是一些學者或投資經理人,按照央行行長助理易綱的說法,央行已經開始關注資產價格上漲的情況,但“因前我們也隻到關注程度”。易綱的話雖然謹慎,但至少表明了央行的態度。其實市場都清楚,央行對股市的關注已經不僅僅是“關注”,從其係列政策看,央行實際是用相對市場化的手段來抑製流動性供應。敏感人士曾經注意到,央行近來已不再像以前那樣高調提倡發展直接融資,而發行央行票據、提高存款準備金比率的政策措施則一直在不停使用,特別是2007年年初到4月底連續4次的準備金比率調高和加息措施,更是被市場解讀為針對股市的政策措施。同樣,諸如證監會減緩基金發行速度、銀監會檢查信貸資金流入股市、國資委叫停國企炒股等,都是監管當局給股市降溫的微調動作。

除了已經使用的手段,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給股市降溫,讓泡沫稀釋,使得中國這波難得的大牛市得以延續,讓普通投資者分享到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紅利呢?答案是肯定的。《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劉杉指出:

“首先應該強化證監會的監管職能。使用嚴刑厲法糾正上市公司的各種造假行為,規範券商和基金公司的違法投資活動,其結果一方麵可以逐漸改變國內股市圈錢的形象,一方麵會給投資者帶來有益的警示作用,提高其風險意識。

其二是加快大盤股的發行上市。市場已經注意到,除了國企大盤股紛紛回歸國內A股市場,證監會也鼓勵優秀公司在A股上市,這些政策無疑會起到稀釋泡沫的作用。需要改善的是,應該讓優質公司更大比例地發行上市即流通的股票。

其三是央行應該盡快出台加息政策,並釋放連續加息的信號。加息不僅起到抑製投資過熱和通貨膨脹的作用,同時也會抑製資本市場泡沫的進一步膨脹。

其四是在天津建立創業板市場,形成與深圳市場的分工,從而在短期內增加股票的市場供給,分散資金流。”

股市中的參與者普遍認為,最近股價的大幅上漲,實際是流動性推動的結果,或可稱之為流動性牛市。流動性過剩容易引發資本市場如股市及房地產等資本品的價格泡沫,這才是讓人最為擔憂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複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教授撰文指出:流動性過剩根源之—是人民幣的內在含金量太高了,人民幣彙率與購買力平價相差太大了。化解流動性過剩的辦法無非有以下幾個對策:

(1)全麵通脹。即允許過剩貨幣向所有商品流動,造成全國全麵10%以上的通脹,而這必將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是全國人民、各級政府及央行所難以容忍及反對的。

(2)大幅度、快速提高利率(加息)。但加息是明顯的錯棋。加息一定會鼓勵、加速海外資金湧入中國,它們既賭升值又賭加息,何樂而不為。這兩年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加息,隻能發生在通脹、貨幣貶值之時。而人民幣在升值,存貸差10多萬億元,還加息,理性嗎?

(3)再次提高準備金率。這是有可能的,央行也正在這麼做。在國外,因為政府連續使用這一重型武器,其股市早已成為熊市。在中國這麼做卻不能影響股市太多,這主要是資金太充裕了。

(4)另外尋找一個分洪、泄洪之地。在中國能與股市分庭抗禮的隻有房地產市場,讓房地產市場再度亢奮嗎?目前上海的房地產是縮量微跌,京、穗、深、珠江三角洲等地還在漲,難道還要火上澆油嗎?

(5)加快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一步快速到位,宣布幾年之內不升值了。但中央政府一定會擔心此舉可能造成成千上萬家外貿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出口、外商投資都會銳減,失業問題可能變得極為嚴重,造成社會的不安定。

(6)讓股市溫和走牛,擴大直接融資比例,減少商業銀行的存貸差。

但謝教授則認為,讓股市溫和上漲走牛,吸引大量資金進入,適度加快新股發行(但新股必須保證質量),則是當前在吸收、疏導、宣泄流動性過剩的無奈的又是唯一的最佳選擇。如果說會形成泡沫,那也是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列車走到十字路口時的唯一較佳選擇。除此以外別無他途。適當加快新股發行、上市速度就行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認為,過剩的流動性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的大發展來吸納、消化。

“流動性過剩是好還是不好、參照係是誰,結論有很大不同。對於商業銀行來說,這是值得擔憂的,但是對於正在轉軌中的金融體係來說是好事。直接融資接過間接融資的重擔,就是資本市場的大力發展來吸納、消化這些流動性,轉化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持股,那麼這些錢就有了約束力、有了責任感,而不是國有商業銀行承擔第二財政導致的壞賬損失,無人問責。所以需要大力發展投資銀行,促進商業銀行盡快綜合經營,擴大資本市場規模。”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加息雖然是阻止流動性的一個選擇,但目前的國內通貨膨脹率(CPI)還比較低,對於是否加息央行還不會果斷決策。他提出,應該進一步提高準備金率,彙率升值也要加快。為此,哈繼銘估計,未來中國彙率升值幅度將加大,美元兌換人民幣將達到1﹕7.4的比率。

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不排除運用更多措施控製流動性的可能性。他指出,如果貿易順差繼續擴大,人民幣彙率的彈性肯定會擴大。此言論引發了市場無限遐想。市場普遍認為,雖然人民幣加快升值是使經濟降溫的次優選擇,但是其升值幅度在今後無疑會有更顯眼的表現。”

從市場實際情況看,人民幣升值的負麵影響並沒有市場預想的那麼大,但不升值的負麵影響卻被逐步意識到。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表示:“人民幣加速升值將是一個趨勢。但是升值隻是解決目前流動性過剩疾病的一個‘慢郎中’。”他指出,“靠彙率本身是解決不了流動性問題的。”

高盛亞州區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在其發表於《21世紀經濟報道》的文章中稱,中國應該擴大人民幣彙率彈性。同時,應繼續擴大直接融資,將電信業、銀行業、能源、保險等仍沒有“海歸”的大藍籌公司在A股市場上市,加快資產證券化,吸收流動性,擴容引起的指數爆增並非泡沫,而目前的滬深300包含的公司股價,僅僅處於資產重估啟動階段。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營業部高級經濟師何誌成在其發表於《第一財經日報》的文章說,目前中國應辦一個既與世界接軌,又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外彙市場,即既可讓中國老百姓自由買賣外彙,又可以讓外國投資者自由地買賣人民幣的市場,是解決疏導流動性過剩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