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樣突破猜疑型性格缺陷
1.猜疑型性格缺陷的表現及其突破技巧
好猜疑的人最終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果還導致自己的人際關係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構成極大的危害。
有一個寓言,說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子莫屬了。可是,不久在山穀裏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居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
這個人從一開始就自己給自己先下了一個結論,然後自己走進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來,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恐怕就是上麵這個例子了。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幾乎都同這種作繭自縛的封閉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
我國古代寓言“疑人偷斧”諷刺了那種疑心重重,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甚至毫無根據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謂“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較重,乃至形成慣性思維,導致心理變態。一個人如果心胸過於狹窄,對同事、朋友乃至家人無端猜疑,不但會影響工作、影響人際關係、影響家庭和睦,還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測基礎之上的,這種猜測往往缺乏事實根據,隻是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毫無邏輯地去推測、懷疑別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對別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歡分析深藏的動機和目的,看到別人悄悄議論就疑心在說自己的壞話,見別人學習過於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圖。好猜疑的人最終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果還導致自己的人際關係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構成極大的危害。為此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
哪怕是一點點猜疑,也可能讓你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一個小鎮商人有一對雙胞胎兒子。當這對兄弟長大後,就留在父親經營的店裏幫忙,直到父親過世,兄弟倆接手共同經營這家商店。
生活一切都很平順,直到有天一塊美金丟失後,關係才開始發生變化:哥哥將一塊美金放進收銀機,並與顧客外出辦事,當他回到店裏時,突然發現收銀機裏麵的錢不見了!
他問弟弟:“你有沒有看到收銀機裏麵的錢?”
弟弟回答:“我沒有看到。”
但是哥哥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咄咄逼人地追問,不願罷休。
哥哥說:“錢不會長了腿跑掉的,我認為你一定看見了這一塊錢。”語氣中隱約地帶有強烈的質疑意味,怨恨油然而生,不久手足之情就出現了嚴重的隔閡。
開始雙方不願交談,後來決定不再一起生活,在商店中間砌起了一道磚牆,從此分居而立。20年過去了,敵意與痛苦與日俱增,這樣的氣氛也感染了雙方的家庭與整個社區。
20年後的一天,有位開著外地車牌汽車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門口停下。
他走進店裏問道:“您在這個店裏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說他這輩子都在這店裏服務。
這位客人說:“我必須要告訴您一件往事:20年前我還是個不務正業的流浪漢,一天流浪到你們這個鎮上,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了,我偷偷地從您這家店的後門溜進來,並且將收銀機裏麵的一美元取走。雖然時過境遷,但對這件事情一直無法忘懷。一塊錢雖然是個小數目,但是深受良心的譴責,我必須回到這裏來請求您的原諒。”
當說完原委後,這位訪客很驚訝地發現店主已經熱淚盈眶並語帶哽咽地請求他:“是否也能到隔壁商店將故事再說一次呢?”當這陌生男子到隔壁說完故事以後,他驚愕地看到兩位麵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門口痛哭失聲、相擁而泣。
20年的時間,怨恨終於被化解,兄弟之間存在的對立也因而消失。可是誰又知道,20年猜疑的萌生,竟是源於區區一塊美金的消失。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這樣的體會:當幾個同事聚在一塊悄悄說話時,你會懷疑他們正在講你的壞話;你告訴朋友一個秘密後,你會不停地想他是否會講給別人聽;老板在會上說了公司發生的不好現象,你會懷疑是不是針對自己說的;一位同事近來對你的態度冷淡一些,你會覺得他可能對你有了看法……如果你有這些情況,那麼可以說你的猜疑心較重。
有些人在某方麵自認為不如別人,但自尊心過強,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認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無力自拔。有些人以往比較輕信別人,並視之為知己,告訴許多個人的秘密,但卻遭到他的欺騙,從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敗,甚至導致很強的防禦心理,不願再信任他人,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懷疑再三。這些都可能導致猜疑不斷。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那麼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鬱鬱寡歡。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較狹隘,因而不能很好地與朋友交流,其結果可能是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變:
1)理性思考,不無端猜疑。
當發現自己生疑時,不要朝著猜疑的方向思考,而應問自己:為什麼我要這樣想?理由何在?如果懷疑是錯誤的,還有哪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在做出決定前,多問幾個為什麼是有利於冷靜思索的。
2)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強自信心。
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不要隻看到缺點而灰心喪氣,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優勢,培養自信心和自愛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會給他人一個良好印象。這樣就會充滿信心地學習和生活。
3)增強對自我的調節能力。
一個人在人生旅程中,難免會遭到別人的議論和流言,但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要善於調節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議論,該怎樣做還是怎樣做,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產生的懷疑也會煙消雲散。
4)加強交流,解除疑惑。
有些猜疑來源於相互的誤解,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就應該通過適當的方式,兩人坐下來交流。通過談心,不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為對方了解,消除誤會,而且還能避免因誤解而產生的衝突。
總之,我們必須做到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從猜疑枷鎖中解脫出來性格與命運指引
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隻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於眾,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獲得最大限度的諒解。
2.理性思考的力量
境況源於思想,魅力源於智慧。作為不斷進化的人,當他認識到自己可能會向什麼方麵發展,而且培養了那種思想時,他就會成為那方麵的人。當他學會了“任何境況其實就是其思想作用的結果”這一精神課程之後,他就能夠把它廣泛地應用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隻要一個人認為自己就是外部境況的造化,那麼他就會受到外部境況的衝擊。
然而,倘若他能夠認識到自己就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力量,能夠指揮自己的靈魂,不管遇到何種情形都能播下自己人生的種子,那麼他就能夠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境況源於思想,魅力源於智慧。每個人都能夠觀察到,如果在一段時間內,自己能夠很好地做到自我控製和自我淨化,那麼他的境況就會隨著他的思維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同樣道理,如果一個人能夠積極主動地彌補自己品質上的缺陷,那麼他就能夠取得快速而明顯的進步,他就會很快經曆一個變化過程。
心靈吸引它秘密包藏的、它所愛的以及它所懼怕的內容;它能夠達到它所渴望的高度;如果放任自流,它也會淪落到滿足不潔欲望的地步。
每一粒播下的,或允許其落下的思想的種子,都會在那兒生根發芽,開自己的花,結自己的果。它遲早會被運用於行動中,並且收獲它自己的機遇與境況的果實。好的思想自然收獲豐碩的果實,壞的思想當然隻能收獲惡果。外在世界是使一個人實現其理想的重要條件。無論是令人高興的外部境況,是令人煩惱的外部境況,都會作用於個人的內在思想,都與其密不可分。作為自己耕耘的收獲者,人們通過遭受苦難及享受幸福而獲得真知。
人會讓內心深處的欲望、誌向及思想占據支配地位,並且在它們的指導下行動,而人最終會在人生的外部世界收獲自己的果實。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與調整的技巧處處都在起作用。
這個世界是你的萬花筒,每時每刻都在向你呈現著不同的顏色組合,恰似你不斷變動著的思想編織的畫卷。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讓失敗見鬼去吧!即使身處清貧,你不屈的精神仍能給你帶來自由與幸福。倘若人心懷叵測,想支配時間,想征服空間,想借助陰謀詭計,成為奴役民眾的獨裁者,到頭來他會發現,他所收獲的隻是身敗名裂。人的意誌,那種無形的力量,不朽靈魂的結晶,能讓人越過艱難險阻,實現自己崇高的目標。
人應該學會耐心做事,不應急於求成。但人在等待的時候要做一個明白人;當精神的旗幟高高飄揚時,無窮的智慧力量足以促使你達到目標。
記住:智慧是最永久的魅力!
3.積極合作、解除疑惑
人們思考和處理問題往往習慣於從自我出發,平時疏於同別人溝通,因而出現矛盾後,總認為真理在自己手中,別人都是錯的。發生這樣那樣的衝突應該說對雙方都是不利的,會對各自產生消極的影響。寬容別人的過錯,明白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內,誰都有缺點。對別人不要求全責備,要小事糊塗至清則無魚。
成大事如何培養自己的合作原則呢?請看:
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原則,合作也一樣。與人相處,要坦誠相見。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周圍的矛盾,無須在一些無所謂的問題上爭個你死我活,過於“精明”,就會落得“人至察則無徒”的結果。青年人在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的同時,更要注意合作也是有原則的。青年人還要知道社會是複雜的,它不像學校裏那麼簡單。一個人即使為協調熱門際關係作出了很多努力,事實上仍然不能完全免除同別人的衝突。人與人之間發生交往,產生矛盾,這是由人的天性所決定的。
也許由於觀點、趣味的不同,也許因為感情、個性的抵觸,從而誤會,產生糾紛。我們要正確認識這一切。
產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由於諸如狹隘自私、敏感多疑、剛愎自用等人性的弱點造成的。人們思考和處理問題往往習慣於從自我出發,平時疏於同別人溝通,因而出現矛盾後,總認為真理在自己手中,別人都是錯的。
發生這樣那樣的衝突應該說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必然會對各自產生消極的影響。一個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想方設法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千方百計地消除各種矛盾,使自己有一個寬鬆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到與人相處時曾指出:我從前研究美學上的欣賞與創造問題,得到一個和常識不相同的結論,就是:欣賞與創造根本難分,每人所欣賞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創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返照: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靈中能提出多少“與”它,物我之中有一種生命的交流,深入所見於物者深,淺入所見於物者淺。現在我思索這比較實際的交友問題,覺得它與欣賞藝術自然的道理頗可暗合默契。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朋友。人類心靈常交感迥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會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與”如何。“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愛你敬你,就顯得你自己虧缺,你不必責人,先須返求諸已。不但在情感方麵如此,在性格方麵也都是如此,友心同心,所謂“同心”是指性靈同在一個水準上。如果你我在性靈上有高低,我就須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樣水準;你高也是如此,否則友誼就難成立。朋友往往是測量自己的一種最精確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個好朋友,就絕不能希望得到一個好朋友。要是好朋友,自己須先是一個好人。我很相信柏拉圖的“惡人不能有朋友”的那一句話。惡人可以做好朋友時,他在其他方麵盡管是壞,在能為好朋友一點上就可證明他還有人性,還不是一個絕對的惡人。說來說去,“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那句老話還是真的,何以交友的道理在此,如何交友的方法也在此。合作和交友行為一樣,我們應該常牢記在心的是“責己宜嚴,責人宜寬”。
名家如此說,也如此做。我們也許達不到這個境界,那就看一看青年們應該怎樣對待這個問題吧。一個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要盡力防止問別人產生衝突所以要做到以下幾點:
要胸懷寬廣,高瞻遠矚,凡事講大局,講風格,講團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