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怎樣突破自卑型性格缺陷2(1 / 3)

四、怎樣突破自卑型性格缺陷2

5.喚醒心中巨人、確立積極心態

任何人都應該有這樣一種抱負,那就是在生命中做一些獨特的、帶有個人特征的事情,從而使自己免於平庸和世俗,並使自己遠離毫無目標、無精打采的生活。最理想的抱負就是植根於現實土壤的切實目標,在自身能力範圍之內盡可能地追求卓越。

所以說,真正需要喚醒的是你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盡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潛能,激發自己的雄心壯誌。

很多時候,某些我們極其敬仰的人所給予我們的信任和鼓勵,或者是當他人對我們表示懷疑時以及另一些人卻毫不猶豫地對我們的才能表示肯定,都可能激發起我們的雄心,並使我們在一瞬間看到無窮的機會。或許在當時我們並沒有對此給予太多的關注,但是,它很可能成為我們職業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

生活中,有無數人是在閱讀一本激勵人心的書或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勵誌美文時突然感到靈光一閃,驀地發現了一個嶄新的自我。如果沒有這樣的一些書或文章,他們可能會永遠對自身的真實能力懵懂無知。任何能夠使得我們真正認識自己,能夠喚醒我們的全部潛能的東西都是無價之寶。

問題在於,我們中絕大多數人從來沒有被喚醒過,或者是直到生命的晚年才真正認識自身的能力——但是為時已晚,再也不可能有大的作為了。因此,在我們年輕時就應當對自身的潛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唯其如此,我們才可能有效地發掘生命的潛力,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價值。

大多數人在撒手人寰、離開這個世界時,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潛能壓根就沒有被開發。他們隻是使用了自身能力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他更珍貴的財富卻白白地閑置在那兒,原封未動。

因此,最大化地開發一個人的潛能,已成為每個人一生要麵對的重要的命題。那如何才能做到讓潛能淋漓盡致地開發出來呢?其實,潛能開發的途徑有許多,但從成功學的角度而言,主要有4個方麵,即“誘、逼、練、學”:

1)“誘”就是引導。

尋求更大領域、更高層次的發展,是人生命意識裏的根本需求。“這山望著那山高”、“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因此,具有主體自覺意識的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是絕不願意停留在任何一種狹小的、有限的狀態之中的,而是總想不斷開拓以取得更大的發展,從而更好地生存。這種熾熱的、發展意識給予有益的暗示、引發、規劃和培育,就能很好地激發、釋放潛能。

2)“逼”就是逼迫。

人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既有求發展的需要,又有安於現狀、得過且過的惰性。能夠臥薪嚐膽、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當頭棒喝式的促動,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辦法。人們常說的“壓力就是動力”,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被逼不是“無奈”,被逼是福。要麼是被“看得起”委以重托,要麼是有好運氣,否則不會“逼”到你的頭上來。

被逼,心態就會改變;被逼,就會有明確的目標;被逼,就會分清輕重緩急,抓緊時間;被逼,就會馬上行動。不尋求突破,不創新,就休想跨過這道坎。於是潛能在一逼之下因迅速聚集而爆發,如同核聚變。

逼自己,就是戰勝自己,必須比自己的過去更好;逼自己,就是超越競爭,必須比別人更好。別人想不到的,我要想到;別人不敢想的,我敢想;別人不敢做的,我來做;別人認為做不到的,我一定要做到。潛能的力量是巨大的!

人的潛能也遵循著“馬太效應”,越開發,越使用,就越多越強。生命力是從壓力中體現出來的。生命力就是創新能力,就是創造力,就是人的潛能,也就是競爭力。

3)“練”就是練習。

此處特指專家為開發人的潛能而專門設計的練習、題目、測驗、訓練,如腦筋急轉彎、一分鍾推理等,多做有益。另外還包括“潛意識理論與暗示技術”、“自我形象理論與觀念技術”、“成功原則和光明技術”、“情商理論與放鬆人靜技術”等等。

4)“學”就是學習。

學習絕對是增加潛能基本儲量及促使潛能發揮的最佳方法。知識豐富必然聯想豐富,而智力水平正是取決於神經元之間信息鏈接的廣度和信息量。

6.改正失誤、彌補不足

犯了錯誤、造成損失,可能會深深自責甚至是自卑。殊不知,即便是聖人也有犯錯誤的時候。老老實實地改正錯誤,對個人形象不僅無損還會因此變得更加高大。秦國統治者聞過就改的做法,對有自卑性格的人具有借鑒意義。

秦王嬴政親政後不久,做過一件非常糊塗的事情,這就是他下達了一道違反秦國傳統做法和其本人執政方針的命令——“逐客令”,欲將六國在秦任職的客卿全部趕走。不過,在李斯的勸諫下,秦王嬴政最終撤銷了此命令,沒有對操縱各諸侯國的統一大業造成危害。

是什麼原因使得嬴政一反常態,改變了秦國長期奉行的人才引進政策而下達這項命令呢?原來是東方國家對秦國施行反間計的結果。

戰國七雄中韓國實力最為弱小,又緊鄰秦國,是秦國進行統一戰爭的首選目標。韓國實在不願意輕易將祖宗傳下來的“錦繡江山”拱手讓人,於是便把當時著名的水利專家鄭國找來,讓他肩負間諜的使命西入秦國,遊說秦王興修水利,企圖以此消耗秦的國力,轉移秦國的注意力,改變韓國行將滅亡的命運。

贏政十年(公元前237年),贏政親政第二年,鄭國來到秦國,欲替垂死的韓國盡一點力量。在政治上已經穩固住自己地位的嬴政正想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做些事情,聽了鄭國的計劃,覺得對秦國有利,於是立即征發百姓,由鄭國主持在關中東部興修一條引涇水東注洛河的水渠。

鄭國主持修建的這條水渠,計劃全長三百多公裏,建成後可以溉田四萬多頃,工程浩大,確實會占用秦國不少人力、物力,但關中河道則可以改造得更加合理,水渠建成後遍布關中的鹹鹵地將會變成良田耕地,所以秦王贏政即便識破韓王安的計謀,他所做出的這項決策也沒有錯。這項決定也符合秦國一慣的重農政策。

隻是韓王安低估了秦國的綜合實力。盡管秦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這條水渠,但是絲毫也沒有影響秦軍的東攻計劃。而且,當時在秦國興修的大規模土木工程並不止此一項,譬如秦王贏政的陵墓就在修建中,這項規模巨大的工程一直到秦始皇死時都沒有完成,它常年用工在十幾萬甚至更多。

俗話說“夜長夢多”,最後,韓王安的陰謀終於讓贏政發現了,不善製怒的嬴政暴跳如雷,立即命人將鄭國抓來,要問刑處死。嬴政氣得發昏,朝中一幫長期不受重用的宗室大臣們覺察出這是一個難得的重秉朝政的好機會。因為,長期以來,秦國一直堅持“客卿”政策——至少欲有所作為的秦國君主都施行此政策——重用東方有才之士,或委以重任高位,或任為客卿隨時詢問,宗室貴族在政治上都沒有過高的地位,本國官吏若無大才也隻能充任一般職務,掌不了大權。這項製度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長期保持勃勃生機的重要原因,也是秦國最終統一六國的政治保證之一。

看到秦王怒氣衝天,宗室大臣們乘機進言,稱:“各諸侯國來秦國謀事的人,大抵都是為了他們各自的君主而遊說秦國、做間諜的,請您務必將他們全部驅逐出境。”年輕氣盛的嬴政犯了急躁的毛病,沒有冷靜地思考,便糊裏糊塗地接受了這個建議,立即下達了“逐客令”。

李斯的名字被列在驅逐的名單之中。李斯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曾追隨當時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學習“帝王之術”,與韓非同窗,學成以後西人秦國欲施展一番抱負。他因建議對東方六國施用反間計,拉攏了不少各國的名士,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被拜為客卿。

“逐客令”一下,秦兵立即堵在各賓客的家門口,不許申訴,押送他們即刻離都。在被秦兵押解出境的途中,李斯乘隙寫成一部勸諫書,並設法請人送入宮中,向秦王進諫。

秦王嬴政讀過李斯的上書,馬上明白自己錯了,他趕忙下令收回“逐客令”,並派人從速追回李斯,讓他官複原職。

贏政這種知錯就改、見賢求教的特點,是其成為中國最傑出的“英雄”人物之一的基礎,也是他操縱能力的重要表現。實際上,秦始皇嬴政的殘暴隻施加於兩種人之身:一是百姓,也就是依法家理論根本不用關心和考慮的小人;二是他所憤恨的人,如嫪毒、行騙的方士,還有敵人等。而於他所敬重的人或對其有用的人,則隻有威嚴,不施暴行,所以對茅焦、李斯、尉繚、王翦等,盡管他們多有“不恭”之辭或舉動,但嬴政從未想過要加害於他們,甚至連累官免職的事情也沒有,相反,始終重用不疑。這就是贏政與眾不同之處,後世帝王能做到這一點的幾乎沒有,包括唐皇李世民,對魏徵不是時有微辭,就是動輒要殺他的頭。依嬴政的性格特點看,能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容易的。贏政的這一性格特點,是他比同時代的諸侯國君主更具威力的原因之一。

現在,李斯在秦王的腦海中再也抹不掉了。秦王為自己這個時代秦國又有了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興奮不已,也為自己因一時之氣而險些將秦國推入不測之地而深感後怕。因此,秦王對李斯言聽計從。李斯則平步青雲,很快官至廷尉,執掌刑獄,並且在秦朝建立後不久升任丞相。

“逐客令”撤銷了,而對於那個險些使秦王鑄成大錯的韓國水利專家鄭國,秦王嬴政仍不依不饒,非欲處死以泄其恨不可。幸好,鄭國也是一個善辯之徒,他對秦王說:此渠修成後,對秦國具有萬世之利,關中許多不毛之地將辟為沃野。已經頭腦冷靜的秦王一聽,覺得有理,於是不再加罪,命令鄭國繼續主持工程。經過數年的艱辛,水渠終於建成,從此關中瘠薄之地變成膏腴良田,災荒減少,秦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提高,直至最終平滅東方六國。

秦始皇在曆史上給我們的印象是粗暴、殘忍、獨斷,但是他有著十分可貴的一麵,就像撤銷“逐客令”一樣,一旦認識到自己錯了,他絕不扭扭捏捏,而是雷厲風行地改正。這是決策者一種高度自信的表現,這樣的事在贏政身上發生過不止一次。

秦王嬴政親政以後,因太後苟且事敗怒而遷之雍城,此事在秦國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舉國上下議論紛紛,不讚成的人為數不少。餘怒未消的秦王嬴政又下令:“有敢以太後之事勸諫者,亂刀砍死,並以蒺藜(帶刺的刑具)劃刺其脊背和四肢,屍體堆在宮門外示眾。”能以如此殘酷的刑罰對待自己的臣下,年輕的嬴政的確不是善良之輩。誰知自古忠臣不畏死,仍有27位大臣冒死進諫,但都是空有忠臣之心而無善言之口,嬴政毫不留情地將這些敢於“以身試法”的人統統殺死,27具屍體都堆在宮門外。

殺死了這麼多人,仍然有人敢繼續以自己的口舌賭命,這次來的人叫茅焦。茅焦原是齊國人,不知何時西入秦國,也不知有何才能,雖被拜為客卿,但在政治上一直未顯崢嶸,始終默默無聞,不過這次該他露臉了。與茅焦住在一起的賓客,聽聞他進宮上言,嚇得卷起鋪蓋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