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怎樣突破自卑型性格缺陷2(2 / 3)

接到茅焦求見的報告,也許是已經殺了27個人使秦王嬴政感到有些厭煩,這回他稍微客氣了些,先派使者出殿提醒道:“不許以太後之事進諫。”茅焦回答:“正是為此事而來。”嬴政命使者警告茅焦:“你沒有看到宮門外的屍體嗎?”茅焦答:“我聽說天上有二十八宿,如今已經死了二十七個人,我來就是要湊夠二十八之數。我不是怕死的人!”聽到使者的回報,秦王贏政火冒三丈,大怒道:“這小子是故意來違背我的命令的,速速加熱鼎鍋把這家夥煮了,我看他如何橫屍宮外去充數?馬上召他進宮!”說完,按劍而坐,氣得滿嘴翻白沫。左右全都驚恐萬分,為茅焦捏著一把汗。

茅焦進殿,不慌不忙地行過禮,對秦王說:“我聽說長壽的人不忌諱死亡,享國之人不忌諱亡國;忌諱死亡的人命不久,忌諱亡國的人不能保全。死生存亡之事,都是聖明之君迫切要聽到的,不知陛下是否願意聽一聽?”秦王怒容微斂,問:“此話怎講?”茅焦更加放膽地說:“陛下有狂亂乖戾的舉動,陛下自己不知道嗎?”聞聽如此犯上之言,秦王反倒平靜了,他問:“都有哪些?我願意聽你說一說!”於是,茅焦曆數秦王的過錯,說:“陛下車裂假父(指繆毒),有嫉妒之心;摔死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於鹹陽宮,有不孝之行;劃刺諫士,有桀、紂之舉。天下人聽說這些事情,就會瓦解四散,沒人再傾向秦國了。我怕秦國會因此滅亡,所以替陛下感到很危險。我的話講完了,請用刑吧!”說罷,除去衣服,伏在刑具上。

茅焦把秦王嬴政親政以來所做事情幾乎全都否定了。然而他的話很有道理,因為盡管此時秦國軍事力量強大,東方六國已經阻止不了秦國統一的進程,但是人心的向背仍然是不能忽視的大問題,它對秦國統一大業的進行起著阻礙或推動作用。為了減少統一的阻力,加快統一的進程,必須盡最大可能爭取人心,贏得政治上的主動,這一點年輕的國王嬴政認識得很清楚。所以,雖然怒氣衝天但還不糊塗的嬴政聽了這一席話,立即轉怒為喜。他親自下殿,一邊扶起茅焦,一邊說:“赦你無罪!請先生穿上衣服,我願意向你請教。”隨後拜茅焦為自己的仲父,封爵為上卿。

這就是贏政的特點,隻要言語切中時弊,擊中要害,隻要對統一有利,對他的統治有利,他都會非常高興,而且百分之百樂意接受。所以,嬴政絕不是不會納諫或拒絕納諫的君主,而恰恰是會納諫和善於納諫的君主。他有殘暴、冷酷的一麵,也有近人情、通人性的一麵。茅焦正是摸準了他的脾氣,所以才敢大膽進宮,敢於出言不遜。

見秦王怒氣全消,茅焦進一步勸諫:“秦國正在圖並天下,而大王有遷徙母太後的劣名,恐怕天下英雄聽說,因此而背叛秦國了。”秦王一聽現在隻有此事尚可挽回,立刻套車掛馬,親率千乘千騎,赴雍城接母。太後極為高興,回到鹹陽後設酒宴款待茅焦,席間對茅焦讚賞有加,她連聲說:“矯枉過正,轉敗為勝,安定秦國的江山社稷,使我們母子重新相會,這都是茅君的功勞啊!”

秦王嬴政接受茅焦的進諫,將母親從雍城接回鹹陽,此舉毫無疑問會給他帶來很大的積極效應,至少在秦國內部可以起到操縱人心、安定勝局的作用,對統一肯定是有積極意義的。

作為一個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為所欲為,沒有人敢輕易去指出他的對與錯,但是,秦始皇卻能迅速主動地改正自己的過錯。

不管怎麼說,以君主之尊,能主動放下架子,在事實麵前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還是很難得的。

〖LM〗7.不要凡事都苛求完美

在非洲大陸,動物一旦被舌蠅叮咬,就可能感染上“昏睡病”而死亡。科學家發現,舌蠅的視覺,一般隻會被顏色一致的大塊麵積所吸引,舌蠅從不叮咬斑馬,因為斑馬一身黑白相間的斑紋,對舌蠅而言,往往視而不見。然而,斑馬身上色彩對比強烈的斑紋,卻使它很容易受到獅子之類的捕食性動物的攻擊。可見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選擇。

正如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塵埃,它汙染空氣,但它又把我們的天空渲染得更藍。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曆,陽光照進室內,會有許許多多細小的塵埃在飛舞,正是這些小小的塵埃在反射和散射著陽光,使陽光變得柔和、舒適。塵埃還有過濾光的作用,它濾去太陽的紅、橙、黃、綠等較強顏色的光,留下的是較弱的藍光,於是,天空變得蔚藍、溫柔。

存在就是合理。天空容納塵埃,原來是美麗的智慧,而不僅僅是因為有博大的胸襟。人生沒有一勞永逸的選擇,但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一無是處的東西,所以,我們麵對選擇時,可以多一點從容,麵對萬象時,會多一點寬容。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如果有人對我說:“我看見一個十全十美的人”那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他:“你看到的一定是雕塑或是別人什麼東西,我敢肯定他決對不是一個有著鮮活生命的人。”

如果你做事,那就有可能出錯,一個永遠不犯錯的人可能是他從來不做事。但當我們犯了錯的時候,卻沒有勇氣承認,總是找來很多美麗的謊言,試圖給錯誤披上蒙娜麗莎的外衣。最終發現那不過是皇帝的新裝罷了,在上司、同事、父母、兒女、朋友麵前霎時被打回了原形,把“無地自容”又在自己身上上演了一遍。

其實有三個字可以讓所有的人都能原諒你。那就是“我錯了”。如果有人對你的錯誤大加指責的時候,你不是極力狡辯:“是時間的錯,是電腦的錯,是指示的錯,是……”而是說:“我錯了”我相信那個指責你的人後麵的要說的話一定會立即噎回去。換來的是如泉水叮咚般動聽的聲音:“知道錯了就好!下次注意點啊!”

試問還有什麼結局比這樣的結束語更溫暖人心呢?錯就錯了,錯了一次並不代表我們不行,錯了一次並不表示我們永遠都會錯,一個正確的答案的背後有許多錯誤的答案支撐著。猶如高樓大廈的基座,猶如參天大樹的根莖。沒有失敗,成功也是不完整的成功。

錯了,我們知道錯了,我們承認錯了,我們還要勇敢地麵對錯誤,對自己的錯誤承擔相應的責任,然後找到錯誤的原因,改正它。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我相信他就是一個成功的人。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鮮花和掌聲對他來說不是什麼奢侈的東西。

一位得知自己不久於人世的老先生,在日記簿上記下了這段文字:“如果我可以從頭活一次,我要嚐試更多的錯誤,我不會再事事求最完美。”

“我情願多休息,隨遇而安,處世糊塗一點,不對將要發生的事處心積慮計算著。其實人世間有什麼事情需要斤斤計較呢?”

“可以的話,我會去多旅行,跋山涉水,更危險的地方也不怕去一去。以前我不敢吃冰激淩,不敢吃豆子,是怕健康有問題,此刻我是多麼的後悔。過去的日子,我實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過清醒明白,太過清醒合理,太過追求完美了。”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開始,我會什麼也不準備就上街,甚至連紙巾也不帶一塊,我會放縱得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如果可以重來,我會赤足走在戶外,甚至整夜不眠,用這個身體好好地感受世界的美麗與和諧。還有,我會去遊樂園多玩幾圈木馬,多看幾次日出,和公園裏的小朋友玩耍。”

“隻要人生可以從頭開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人生真的不可以再來一次,在生活中知足常樂,以有限追求無限,請珍惜活著的感覺吧!不要事事苛求完美,那隻能讓你無限的後悔而已。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使人人滿意,想使人人滿意,反而會誰也不滿意,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無缺。

世界上萬事萬物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太完美就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兒童的可愛,在於他們的天真和稚氣,盡管他們常常摔跤,需要大人攙扶。青年人的優點,在於他們敢衝敢闖,在於他們的蓬勃和朝氣,哪怕他們常常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因為有了他們,世界才顯得生氣勃勃,一片生機。

其實,人生的意義,就孕育在這完美與不完美的艱難困苦搏鬥之中。長城的雄偉壯麗,在於它不惜蜿蜒曲折,艱難跋涉於叢山峻嶺之間。長江的氣勢恢宏,在於它曆盡艱辛,繞過無數激流險灘,毫不動搖地奔騰呼嘯,滾滾向東而去。沒有荊棘叢生的雜木和小草,就沒有長滿參天大樹的原始森林。沒有艱難困苦,就不是完整的人生。一輩子沒有受過挫折的人,是一個活得蒼白乏味,活得最沒意思的人。

8.品嚐生命中幸福的滋味

從心底說出這話的人,一定吃盡了“疾病”或“便宜”的苦頭,所以才把自己的“幸福底線”定得如此之低。但當他們意識到什麼是真正幸福的時候,生命留給他們享受幸福的時間已經少得不能再少。許多人一生在茫茫紅塵中奔走,陷在名與利的泥潭裏不能自拔,驀然回首,才發現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出發的原點,而當初他們卻堅信它在更遠的地方。

一個孩子,一個不到五歲的孩子,就是她幫助一個醫生度過了一個兒科神經外科的最初階段。她叫內奧米,病危住進我們醫院時隻有四歲。她患了一種極為複雜的腦瘤,昏迷不醒。這是25年前的事。第一次手術後,內奧米恢複了知覺,甚至在繃帶還纏著她的頭時,她就表現出孩子充滿活力的神態。她以挑戰者的口氣說:“假如我能活到五歲,我要學會騎兩輪車!”在等待內奧米恢複體力、準備給她做第二次手術的那些天,這個兒科神經外科醫生每天都要到她的床邊看望她。每次檢查她的病曆時,她都要站在床上對著醫生修改她的計劃:

假如我能活到五歲,我要學會用雙手扣係我的鞋!

假如我能活到五歲,我要學會讀連環畫。

假如我能活到五歲,我要學會跳繩——向後跳!

第一次麵對這種可怕的腫瘤,醫生卻發現自己從這個僅有四歲的小女孩兒身上汲取了無窮的勇氣和膽量。內奧米的精神鼓舞著醫生,那是醫生事業初創期至關重要的一課,它加大了醫生的決心,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救治孩子的機會和可能,不管這個孩子處於何種令人恐懼的狀態。成人們大都傾向於這樣認識和評價孩子:他們是幼小的、脆弱的、易受傷害的。而在醫生的經驗中,他們卻是堅強的巨人。

醫生給內奧米成功地做了第三次手術。現在,她已成為一位非常幸福的30歲的女人。她熱愛生活,在一家雜貨店做記賬員。她給醫生寫了封信,自豪地告訴醫生她在什麼地方工作,什麼時候到了曼哈頓。她說,她寫信為的是向醫生問好,並讓醫生開心。

一個年老的印度大師對總是抱怨的弟子感到厭倦了。有一天,他派他的弟子去買鹽。弟子回來後,大師吩咐這個不快活的年輕人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後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師問。

“苦。”弟子吐了口吐沫。

大師又吩咐年輕人抓一把鹽,放進附近的湖裏。弟子於是把鹽倒進湖裏,大師說:“再嚐嚐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