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嫉妒能腐蝕人的靈魂,毒化人的精神世界,扼殺人的進取精神,是一種卑劣下賤的情欲。嫉妒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怎樣克服嫉妒心理?
一是開闊眼界。
培根說過:“其實每一個埋頭沉入自己事業的人,沒有功夫去嫉妒別的人。因為嫉妒是一種四處遊蕩的情欲,能享有它的隻能是閑人。”人生最要緊的是選準自己前進的目標,並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去實現目標。擁有崇高生活目的的人能夠自覺抑製嫉妒心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廣泛閱讀有關思想修養的書籍,樹立遠大的抱負和理想,開闊眼界,深刻認識嫉妒的心理腐蝕性和陰暗麵,把精力投入到事業中去,正確對待別人的榮譽和成就,自覺杜絕嫉妒心理的產生。
二是克服攀比心理。
嫉妒心容易產生於同輩人之間,常常因為是同學、同鄉,甚至是同時參加工作的同事之間更容易產生嫉妒。俗話說:“同行出冤家”。地位差異較大的人之間不易產生嫉妒,因為不容易發生利益衝突。所以,學生嫉妒老師,工人嫉妒市長的現象基本沒有。人總是喜歡以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對自己的評價往往偏高。不服輸、不甘落後是有上進心的表現,是進步的動力。但是,萬事都要超人前,樣樣不服輸是不可能的。所以,人貴有自知之明,應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自覺克製事事與人攀比的習慣。
嫉妒是一種致命的毒素,一個人如果被嫉妒的情緒占據心靈,他就會變得心胸狹窄,視野盲目,舉止乖張。總之,嫉妒者不僅以損人開始,也要以害己告終。克服嫉妒的最好辦法,就是提升自己的德行,不是把比自己高的人拖下來,而是自己站到高處去。
5.胸襟開闊、廣借外力
曆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成就大業的人不是能夠盡攬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人,又幾乎沒有一個能夠“任天下之智力”的豪傑不是胸懷博大、氣度恢弘的人。這對於克服嫉妒性格足堪學習的楷模!
成就一代霸業的曹操可以說就是一個這樣的豪傑。
曹操的躍馬揚鞭,往來馳騁,並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獨騁圖”,而是在他麾下有著一個千軍萬馬、山呼海嘯的群英譜。這一壯闊的場麵來源之一就是曹操的博大胸襟。
他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他為實現理想要延攬天下人傑的思想:山不嫌棄塵土亂石才成其為高,海不嫌棄涓涓細流才成其為深,隻有像周公那樣,“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才能把天下人統一在自己的麾下。曆史上的曹操,正是從一兵一卒抓起,從一官一吏用起,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將長江以北的混亂局麵扭轉過來,實現了中國大半個版圖的統一。
看曹操用人,當首先看他的氣度。曹操政治抱負宏大,用人氣度不凡,在他與袁紹起兵的對話中,就充分表現出來了。“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麵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曹操的理想是將劉備和孫權收服。
劉備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入諫曰:“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不答,出,郭嘉入。操曰:“荀勸我殺玄德,當如何?”嘉曰:“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惟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曹操認為郭嘉說得有理,並認為劉備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對劉備十分敬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總想把他納入自己的營壘。劉備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麵上應付著曹操,實際上另有己圖。他與曹操翻臉後,一次被曹兵打得大敗,妻子和大將關羽都被生俘。在這前後,曹操的謀士幾次提醒趁機殺掉劉備,可曹操的回答隻是一句話:“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劉備是勁敵,也有機會殺他,但隻要有一絲爭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這是何等的氣量!惟恐殺一而丟掉一片,這又是多麼的高明!
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統治者,他比曹操晚生27年,當是曹操的後輩。曹操從公元190年起兵,到208年揮師南下,整整19年,幾乎是大戰必勝。沒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時,因遇到孫權等人的頑強抵抗而慘敗於赤壁。這一敗,使曹操要達到的政治目標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了虎虎有生的新的一代領袖人物。“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在後期,不止一次地發出過這樣的感歎,並采取過多種措施,想把孫權拉過來。他讓阮為他起草的《與孫權書》,完全是站在平等立場上講話,從“百姓保安全之福”,孫權也可為天下一統作出更大貢獻的高度,勸導孫權與他合作。在曹操的殷殷招納和劉備的夾擊之下,孫權終於做出了稱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在這種情況下突然死去,他把孫權爭取過來是大有可能的。那樣,三國的曆史,就會以一老一少兩位政治家的握手、大江南北的統一而改寫。
三國之主都能用人,但隻有曹操想著把另外兩主用起來。孫權作為後生,對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至於禦將,古之少有,比之於操,萬不及也。”對他來說,保江東是大局,不可能產生如何用曹操的念頭。劉備是曹操的同輩,在曹操設法團結他時,他想的隻是如何鑽曹操的空子,搗曹操的鬼,也沒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來說,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人的氣度與取得的業績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劉備和孫權各偏安一隅,絕非偶然。
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最值稱道的,還是曹操正確對待反對自己的人,善於將對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為對己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時,隻有本家族的幾個兄弟和侄子作骨幹,七拚八湊,不足四千兵馬。他想任劉備未獲成功,但在任其他優秀人才上卻收到了奇效,這樣就使他在短短的幾年內,造就了“謀土如雲,戰將如林”的龐大隊伍。荀和郭嘉,是三國時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紹的幕僚。荀“度紹終不能成大業”,率先棄袁投曹,曹操得荀,高興地稱他是“吾子房也”。郭嘉看透了袁紹“未知用人之機”,也跑到曹操營壘,曹操喜而讚之:“真吾主也”。官渡大戰時,田豐、許攸是袁紹的重要謀士,張、高覽是袁紹的大將,除田豐被袁紹忌殺外,都臨陣投降了曹操。
曹操對待投降過來的人,一不計前嫌,二不試試看,與自己原班人馬一視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即使對那些降而複變或叛己投敵又被捉到的人,也千方百計再爭取過來。魏種原是曹操的故舊好友,兗州戰役曹操敗績,投敵叛曹的人很多,曹操說:“惟魏種不棄孤也。”沒想到,魏種也逃叛而去,這真是大傷了曹操的臉麵。不久,將魏種捉到,有人說,把他殺了算了。曹操思量再三,“惟其才也”,還是“釋其縛而用之”。如此對待魏種,感召了其他叛逃的人,紛紛自動返回。官渡勝利後,下屬搜集到本營中一些人給袁紹寫的欲降信,問曹操如何處理。曹操連看都不看,把信都燒了,他說:在大戰時我自己還有喪失信心的時候呢,更不用說別人了。“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曹操這一把火,不知將多少人對曹操動搖的心,燒煉為對他的忠誠。對曹操和袁紹都很了解的楊阜,稱曹操“能用度外之人”,真是一點不假。
諸葛亮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勝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裏的“人謀”,很大程度上就包含了遠離嫉妒賞識賢才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