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怎樣突破狹隘型性格缺陷1?(2 / 3)

讓我們來看看男人的友情吧。男人從小就對友誼充滿了種種美好的幻想,他希望孩提時代的友誼永遠牢不可破,彼此之間的競爭友好和善。他希望同學和戰友忠心耿耿,希望父輩和兄長和藹可親,希望親朋好友能與他同甘共苦,這就是男人的理想。兩個同樣強壯的男人同心協力,攜手並肩,一道走向世界,走向生活。瞧,多麼美好!

在這個理想王國之中,一個男人會為他最好的朋友做任何事情。他會為他朋友排憂解難,當朋友遇到經濟困難時給予他物質和金錢上的資助,他會千裏迢迢趕去救助困境中的朋友;為了朋友,即便冒生死之危險也在所不辭。在這個理想王國中,也渴望朋友傾聽他心底的愁煩;在他蒙難受挫或抑鬱不安時,希望得到朋友的慰藉和陪伴。

要想成為別人的朋友,我們在與人交往時,一般要注意防止以下幾種不好的現象發生,以免妨礙朋友間的友誼。

1)不要言而無信。

為人處世,信用兩字是很要緊的。古代君子強調“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諾千金,一言百係”,便都是講的一個“信”字。我們現在講恪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這既是對別人負責,對事業負責,也是自己在社交中必須樹立的一個形象。

古人還說:“人無信,不可交。”指出不講信用的人,不值得信任,甚至不值得與之交往。

在當前的現實生活中,也常見有這種不守信用的人,他今天答應給你買火車票,結果到時連他的影子都找不到;他明天又邀請大家聚餐,而到時赴宴的全來了,惟獨他本人不到場。試問:像這樣的人與之交往,除了教人上當受騙之外,還能有什麼結果。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是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言而無信的人,在社交場裏最終都是找不到他們自己的位置的。

2)不要飛流短長。

人際交往,貴在個“誠”字。正如一句外國諺語所說:“隻要都掏出心來,便能心心相印。”那種在背後嘰嘰喳喳、飛短流長的做法,是一種舊時代小市民的低級趣味。它不但會破壞彼此之間的團結,傷害朋友之間的情誼,甚至還會釀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同時,它也說明了一個人品格的低下。

在社交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不要傳播不負責任的小道消息;不要主觀臆斷,妄加猜測;對朋友的過失不能幸災樂禍;不要幹涉別人的隱私。

3)不要隨便發怒。

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心理學的研究指出,隨便發怒,就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說,會傷了和氣和感情,會失去熟人之間的信任和親近。製怒,則是一個人的理智戰勝感情衝動的過程;而理智,恰好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人一種特有的標誌。

隨便發怒,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人的脾氣,“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似乎發怒是人的一種本性,其實這是誤解。我們知道,多數人都有為自己的行為、信念和感情辯解的動機,因此,不知不覺中他就把自己和別人分別對待了,強求別人來適應自己,而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別人。這種不能以平等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心理,還表現在不能平等地對待各種不同的人身上。例如:他對同事和下級,比對上級更容易發怒;他對妻子兒女,比對父輩更容易發怒。因為他在強求別人來適應自己時,以為他的同事、下級、同輩或小輩都是應該服從他的旨意的。可見,隨便向人發怒,是一種不尊重別人和不講文明禮貌的行為。

4)不要給別人亂起綽號。

綽號就是外號。它是依據每個人的特點而人為產生的。有些綽號,例如稱中國女排名將郎平為“鐵榔頭”,稱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為“鐵女人”等,可以說是帶有褒義的一種美稱,這是包括本人在內都樂於接受的。但是,如果是帶有侮辱性的綽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決不能亂起,因為它是不文明和不禮貌的行為。

5)不要惡語傷人。

惡語是指那些肮髒汙穢、奚落挖苦、尖刻侮辱一類的語言。很顯然,這是一種與文明禮貌相悖的粗俗的東西,和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好的關係無疑是格格不入的。俗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惡言中傷,是最不道德的行為,不但我們自己不該說,聽到這一類的話也不要隨意亂傳。說話要注意言辭口氣,避免粗野和汙穢。輕蔑粗魯的語言使人感到受侮辱,驕橫高傲的語言使人與你疏遠,有可能將事情導向不良的後果。本來,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工具,但惡語卻是損害別人尊嚴、刺痛別人神經和破壞相互關係的禍根:

6)不要嘲笑別人的生理缺陷。

生理存在缺陷的人,一般都較為內向,內心充滿苦惱與憂傷,常常感到自卑和失望:他們中有些人因為行動不便,交際範圍狹小,在集體場合或不熟悉的人麵前顯得靦腆拘謹,更不敢主動與常人交往,有一種隔閡感。這些由精神上給他們帶來的沉重負擔,會使他們對精神性的需要看得比物質需要更重,特別渴望真誠的友誼、尊重、信任和平等,當受到別人的嘲笑、冷遇或不信任、不公平的對待時,更容易引起委屈、哀怨或其他情緒。

與正常人相比,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會碰到更多、更大的困難,例如學習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難等等。生理上的缺陷,限製了他們活動的天地、職業的選擇、工作的開展和學習的進行。因此,他們比正常人更需要別人關心、幫助、支持和鼓勵,這樣,才能使他們看到生命的價值和感到社會的溫暖。

3.凡事三思而後行、切勿草率浮躁

輕率行動必然失去根基,急躁妄動必然失去主宰。我們一再強調做事千萬不能輕率從事,性情急躁。因為一時心血來潮,就會失去主宰。古往今來,因輕率而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國時的劉備可謂一代明君,但他一時輕率,做出了終生後悔的事,從而喪失了統一大業。

三國時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劉備感情用事,興兵伐吳,最後導致兵敗,蜀國由此開始走下坡路。

劉備興兵伐吳,首先違背了諸葛亮“聯吳抗魏,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將軍趙雲首先反對,他說:“當前,我們的主要敵人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我們滅掉了魏,吳自然會來順服。現在曹操剛死,曹丕篡奪了帝位,我們正好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團結大家,趁早占領關中,控製黃河、渭水的上遊,討伐曹魏。這樣名正言順,我們一定會得到關東人民的響應。我們不應該把曹魏擱在一邊,先同東吳交戰。戰火一經點燃,就會蔓延下去,很難收拾了,這不是上策。”但是,劉備不聽。

孫權也不願意再擴大兩國的糾紛,兩次派遣使者去求和,都被劉備拒絕了。

東吳的南郡太守諸葛瑾寫信給劉備,信裏明確指出:“從君臣的關係上講,您應該親關羽呢,還是更應親先帝(漢朝末代皇帝漢獻帝)?從地域上講,荊州大呢,還是整個中國大?魏和吳都是您的敵國,但您應該先對付哪一個?請您仔細考慮一下。”

劉備不聽任何人的勸阻,大兵伐吳,結果一敗塗地,這一戰損傷了蜀國元氣,諸葛亮統一天下的大計也成了夢想,劉備也在大戰不久後病死在白帝城。

“將不可慍而致戰”。劉備伐吳時,蜀軍在吳營前叫罵挑戰,吳將氣得渾身發抖,大家請求出兵攻打蜀軍,陸遜堅決不答應。他對諸將解釋說:“劉備天下聞名,曹操活著的時候還對他有所顧忌,這次他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已經連打了十幾陣勝仗,深入我們國土五六百裏,銳氣正盛。現在他列陣在平原廣野之間,正是得誌的時候。很明顯,目前他要引誘我軍出戰,然後一鼓殲之。因此,我們必須鎮定,不能輕易出擊。等到蜀軍求戰不得,鬥誌消沉,我們再進攻,一定能取勝。”同時他還指出:“劉備非常狡猾,詭計多端,絕不會隻叫吳班一支軍隊出城,他的後麵必然有埋伏。”

劉備看吳兵不出來迎戰,知道自己的計劃破產了,於是把隱藏在山穀中的軍隊都調了出來,這時眾將對陸遜才心服口服了。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大軍伐魏,司馬懿仍然采用防守的方法,不同諸葛亮交戰。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婦人衣物和書信。司馬懿拆書觀看,書中說:

“仲達既為大將,統率中原之眾,不思披堅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上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

司馬懿看完書信,心中大怒,但他仍然笑著說:“孔明視我為婦人耶!”接受了衣物,並重待來使。司馬懿問來使:“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怎樣?”使者回答說:“丞相起早睡晚,罰二十以上者來覽。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司馬懿回頭對眾將說:“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使者回去見了孔明之後說:“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劄,並不嗔怒,隻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軍旅之事。某以此應對,彼言:‘食少事煩,豈能久乎?”’孔明歎氣說:“彼深知我也!”孔明這次出祁山,死於五丈原。

司馬懿在這場心理鬥爭中,表現出高超的心理素質,不為孔明之辱而輕舉妄動,同時,他還能做到“知彼知己”,在心理上給孔明以有力的反擊。這場心理戰,孔明用計不成,反被司馬懿回頭一擊,隻得自歎。〓〓〓

一個君主或一個將帥,必須有高度的修養,能以國家的安危,民眾的生死為重,不以自己的喜怒作為戰與不戰的根據,這樣的君主、將帥,才是明智的君主,智慧的將帥。劉備的失敗,也從反麵說明了這個道理。

凡事應“三思而後行”。很多人失敗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而是沒有一個冷靜的頭腦,麵對令自己憤怒的事,不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解決的方法,而是憑一時的衝動亂來,結果自食苦果。